傀儡政府
」克里米亞大橋爆炸 俄議員籲強力報復「恐怖攻擊」
當地時間8日,克里米亞大橋(Crimean Bridge)上一枚安裝在卡車的炸彈爆炸後波及到一旁貨運列車上的7個油罐車廂引發連環爆,部分路段因此坍塌沉入海中,並導致至少3人死亡。對此,莫斯科當局指控爆炸乃烏克蘭策畫的恐怖攻擊,更有多名強硬派國會議員要求政府採取「反恐行動」強力報復烏國。克里米亞大橋(或稱克赤大橋,Kerch Bridge)是一座連接俄羅斯本土與克里米亞半島(Crimea Peninsula)的公路鐵路兩用橋,全長19公里。由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在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後下令建造,並於2018年落成。據國營俄羅斯新聞社(RIA)在新橋落成時說法,這座橋每天可達4萬車流量,每年可讓1400萬名乘客、1300萬噸貨物通行,戰時更是烏南戰區的軍事物資補給要道。該橋落成後,克赤海峽(Kerch Strait)通行的船隻尺寸就遭到限制,而此地也是通往烏克蘭領海亞速海(Seaof Azov)的唯一通道。俄羅斯全國反恐委員會(NationalAnti-TerrorismCommittee)於8日在社群媒體發文指出,爆炸案發生在清晨6時7分(台灣時間11時7分)。俄羅斯調查委員會(Russian InvestigativeCommittee)表示:「根據初步消息,今天上午在克里米亞橋上公路部分,從達曼半島(Taman Peninsula)往克里米亞方向有一輛貨車發生爆炸,引爆一列同向火車的7個油罐車廂。」基輔當局尚未聲稱對橋樑爆炸負責,只有部分官員以幸災樂禍的口吻對此事發表看法。俄羅斯多名強硬派政治人物,8日紛紛要求普丁(Vladimir Putin)宣布展開「反恐行動」(counterterrorismoperation),報復克里米亞大橋遇襲事件。俄羅斯政論家、普丁前顧問馬爾科夫(Sergei Markov)指稱,克里米亞大橋的「恐怖攻擊」證明「美國及其烏克蘭代理人政權太超過了」,認為克里姆林宮如果不加以回應,將讓敵方得寸進尺。俄羅斯議會上院議員多爾戈夫(Konstantin Dolgov)也將這次爆炸視為「恐怖攻擊」和「傀儡基輔政權恐怖主義性質的又一次骯髒表現」。有分析指出,如果烏克蘭發起大規模反攻試圖奪回俄羅斯剛併入的4個俄佔區,將會符合普丁、多位官員,以及俄軍軍事準則中,對俄國國土和國家安全產生威脅的條件,觸發俄軍動用針對烏克蘭軍隊部署的低當量「戰術性核武」(tactical nuclear weapon)。
喜劇演員變總統...烏國澤倫斯基恐遭俄推翻 美國務卿憂:普丁將入侵北約成員國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爆二戰後歐洲最大戰爭,美國華府預估烏國首都基輔將在未來96小時內淪陷,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誓言絕不撤離首都,要維護烏克蘭的民主政權到最後一刻。從喜劇演員和政治素人翻身成為總統的澤連斯基,曾承諾要結束與烏東分離主義的戰爭,將烏克蘭帶往更現代化與民主的未來,但僅執政3年時間,澤連斯基就在複雜詭譎的地緣政治下,面臨人生中最嚴厲的考驗。現年44歲的澤連斯基,以電視喜劇《人民公僕》(Servant of the People)發跡,劇中他以學校老師身分擊敗陰險政客與商人,贏得總統寶座的情節,巧妙地在他身上真實上演。烏克蘭2014年爆發親歐盟革命,俄羅斯支持的領導人遭到民眾驅趕下台,而澤連斯基一針見血的政治喜劇風格,深受烏國民眾歡迎,並以政治素人之姿,擊敗尋求連任的波洛申科(Petro Poroshenko),並以超過7成的高得票率勝選,向世界宣告烏克蘭人受夠了充滿算計與受大國角力影響的傳統政治人物。儘管澤連斯基當選後,成功甩開質疑者對他「烏克蘭川普」的評價,還獲得西方外交官的高度讚賞,表示澤連斯基在美俄的雙重壓力下,「已經表現得相當沉著」。但試圖要恢復蘇聯往日榮光的俄國總統普丁,無法忍受身為前蘇聯成員的烏克蘭,倒向民主、親西方甚至加入對抗前蘇聯的軍事組織北約,更在開戰前(21日)直接否認烏克蘭作為獨立法治國家的存在,稱烏國是俄羅斯歷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有批評者認為,澤連斯基要為其親西方與加盟北約的立場,導致烏國遭俄羅斯入侵一事負起責任。然而,烏克蘭身為主權獨立國家,本就有選擇外交方向的權利。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也擔憂,普丁入侵烏克蘭可能只是「重建鐵幕」的第一步,布林肯接受《NBC》專訪時認為,「即使征服了烏克蘭,普丁也不會撤回在烏克蘭的軍隊」。布林肯「幾乎篤定」普丁將改變烏克蘭政權、扶持新的傀儡政府上台,甚至表達對俄軍在征服烏克蘭後,進一步入侵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或羅馬尼亞的可能性感到相當擔憂。這些國家全是「獨立後加盟北約的前蘇聯成員」,雖然依據北約條約,會員國須軍事支援被入侵的成員國,但身為歐洲中樞兼北約成員國的德國,自烏克蘭危機以來所採取的猶豫立場,卻可能使北約內部產生矛盾,至今仍反對將俄國逐出「Swift」(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系統)以制裁之的德國,其內部仍存在不少「冷戰結束要歸功於俄羅斯」的聲音,可能令普丁嗅到分裂西方甚至入侵東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