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極
」「秋去冬來有點暖」11月降雨偏少 氣象署揭原因:明年夏天恐更熱
11月8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意味著秋天結束及冬天的開始。氣象署公布今年冬季天氣展望,預測11月至隔年1月,天氣型態轉為東北季風影響為主,進入冬季,大陸冷高壓逐漸發展增強,各地氣溫會隨著季節轉換逐漸下降,迎風面的北部、東北部易有降雨發生,中南部為枯水期。氣象署表示,未來一季臺灣附近的氣溫為正常至偏暖,從秋季進入冬季,雨量逐漸增多,11月臺灣附近預報正常至偏少,12月正常至偏多,1月以正常至多雨機率較高。(圖/氣象署)氣象署說明,根據目前全球海溫和大氣環流監測資料顯示,熱帶持續呈現聖嬰及正相位印度洋偶極的海氣型態,東亞冬季季風強度偏弱,但今年西太平洋海溫持續偏暖使得赤道東西向海溫梯度偏弱,因此聖嬰引起的環流所造成的影響是否與過去一致,仍有不確定性。全球海溫和大氣環流監測資料目前顯示,聖嬰現象正在持續發展中,近期的海洋聖嬰指標(Oceanic Niño Index, ONI)仍維持上升趨勢,2023年7至9月平均數值已來到1.3,預期今年秋季就會達到聖嬰事件成立的標準,並持續到2024年,全世界將處於聖嬰現象的影響中。氣象署指出,雖然臺灣不在聖嬰現象主要發生的赤道太平洋區域內,但臺灣氣候仍有部分受到聖嬰的間接影響。像是在聖嬰年時,秋季~隔年春季的季風將出現變化,聖嬰現象所引發的南海-菲律賓海反氣旋,會加強臺灣附近的西南風使熱帶暖空氣移入,同時也減弱了東北季風使冷空氣不易南下。(圖/氣象署)由於海溫與季風變化,聖嬰發展成熟後的一年,台灣氣溫易偏暖。冬季出現「暖冬」、隔年夏季也會變得更熱。而海溫變化也使菲律賓東方海面易生成反氣旋環流,帶來西南風,形成有利於降雨的環境,因此聖嬰隔年春季臺灣會出現「春雨增加」的情況。此外,聖嬰現象發展時的夏秋季,由於暖海水環境偏向赤道中東太平洋,西北太平洋颱風 「生成位置距離臺灣較遠」,而「颱風數量接近或略少於正常」。不過,每個聖嬰現象都存在個案差異,今年聖嬰雖已逐步發展,但目前西北太平洋、大西洋海溫偏暖,和過去的聖嬰發展狀態不太一致,因此以上種種有關聖嬰現象對台灣氣候的典型影響特徵並非絕對都會發生。(圖/氣象署)
秋季恐迎聖嬰現象…專家曝今年「秋颱」偏少 可能侵台颱風數出爐
睽違4年首個登陸的颱風「海葵」,月初挾狂風豪雨橫掃台灣東南部,出海後甚至二度登陸高雄,路徑十分詭譎,全台災情頻傳。氣象專家表示,目前東太平洋到中太平洋的海溫持續增溫,預測秋季就會達到聖嬰事件成立的標準,而每到聖嬰年,「秋颱」的生成數會較正常氣候值來得少,預估僅有0至2個颱風可能侵台。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表示,每年9至11月侵襲臺灣的颱風,常被稱為秋颱,其外圍環流的暖空氣和東北季風的冷空氣合流,會在東北部外海產生所謂的共伴效應,易在迎風面的東北部(或北部)降下豪大雨。專家指出,「根據目前全球海溫和大氣環流監測資料顯示,東太平洋到中太平洋的海溫持續增溫,聖嬰正處於形成發展狀態,預測今年秋季就會達到聖嬰事件成立的標準;到了冬季,更有超過7成以上的機率會發生聖嬰現象。」粉專說明,根據過去歷史颱風資料顯示,每到聖嬰年,當年9至11月秋颱的生成數以及接近或通過臺灣的個數都會較正常氣候值來得少,「若同時伴隨印度洋偶極震盪正相位時,則秋季在台灣東半部的雨量也會相對偏少。氣候統計分析,9月之後,在太平洋及南海海域估計還會有8至12個颱風生成,侵臺數為0至2個。」(圖/翻攝自林老師氣象站臉書)
今年冬天會很冷? 專家點出「4關鍵」解答:預估1月偏冷
前一陣子出現搶暖暖包亂象,外界相當關心,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對此天氣風險公司給4結論,今年冬天有很高機會出現反聖嬰現象,預估11、12月都是正常偏暖,1月偏冷,平均來說冬季氣溫是正常的,而反聖嬰現象會讓東北風南下幅度較大,但冷空氣不一定對著台灣來,另外,今年冬季、明年春雨預估偏少,進入冬季後要開始注意水情。天氣風險公司指出,反聖嬰事件要成立其實是有條件的,需要季度(三個月)的聖嬰指標,目前7、8、9月是第一個數值達到-0.5,還要等到11、12、1月這個季度的數值出爐才能確定;雖然要等很久才能確定,但參考國際氣候預測研究院(IRI)10月最新的預報來看,今年冬季達到反聖嬰現象的機會達8成,「今年冬季發生反聖嬰現象的機會的確偏高,不過強度可能較去年弱。」今年是冷冬嗎?天氣風險公司回應,冬季偏向氣候上的正常冬天,冬天會冷才是正常的,只不過在全球暖化的作用下,冬天偏暖日數增多,但有時冷空氣南下、降溫幅度很大,又會覺得很冷,溫度的感受上越來越兩極化,以去年反聖嬰現象的冬季為例,拿氣候值相比,11、12月都是正常偏暖,只有今年1月的時候受到寒流影響,才比氣候值來的冷,但三個月平均起來還是一個正常的冬季。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天氣風險公司給4結論。(圖/翻攝自臉書/天氣風險公司)至於今年冷冬的說法從哪裡來的?天氣風險公司說明,反聖嬰時西太平洋的海水溫度比正常年高,加上印度洋偶極呈現負相位(西冷東暖),兩個現象都讓印尼附近的海溫變得較高,在印尼附近的上空就有比較明顯的上升運動,間接帶動周遭地面的空氣流入,因此台灣附近的東北風就會比往常大一些,北方的冷空氣也比較容易被引導南下。但要使台灣明顯變冷,天氣風險公司指出,主要關鍵還是在冷空氣的強度及走向,即便是負北極震盪發生,冷空氣沒往台灣來就是不會冷,台灣地理位置都在這些氣候震盪的邊緣,也是北方冷空氣的強弩之末,氣候上的變化不一定與某種現象高度相關,冬季均溫要低於氣候值其實也不是那麼容易,目前來看明年一月有一點略偏冷的機會。天氣風險公司也提醒,從預報上來看,12、1月的確降雨有偏少的趨勢,從更長遠的預報來看,春季也是有少雨的趨勢;今年春天缺水的現象,有一部份的原因是去年的夏季降雨量偏少,7月沒有颱風生成,有發警報的颱風也幾乎過門不入,對水庫幫助不大,而今年的夏季不太一樣,梅雨下得多,颱風雖然也沒有直接侵襲,但間接帶來的西南季風、外圍環流降雨都很多,經過上次缺水的經驗,只要大家節約用水,水資源的分配與調度有規劃、精進,就不一定會到乾旱的程度。
澳洲野火肆虐 「偶極」促成極端高溫原因
澳洲遭受熱浪來襲,各地野火死灰復燃,迫使東南部地區的遊客和消防員撤離大片火海。包括雪梨的空氣也不斷受到野火造成嚴重污染,在這一嚴峻的情勢下,雪梨政府仍堅持舉行年夜的煙火晚會。澳洲火災的重災區是新南威爾斯省(New South Wales),該州首府便是雪梨市。今年9月以來,該州被大火吞噬的面積,估計約有比利時國家的大小,目前仍有85至95個沒有得到控制,自9月以來,澳洲已有10人死於野火。受熱浪持續侵襲,30日每個省的溫度都超過攝氏40度,當局要求維多利亞省3萬居民和遊客離開渡假勝地「東吉普斯蘭郡」,但後來認為撤離反而危險,因為野火已燒到許多幹道上。澳洲熱浪延燒,起因於類似聖嬰現象的印度洋偶極。(圖/翻攝自Reuter)氣象部門發出警告,隨著罕見的高溫和缺水原因,今年的年夜左右,發生火災的可能性持續升高。氣象專家說,印度洋的氣候系統「偶極」,是澳洲出現極端高溫的原因。所謂「偶極」,起因類似聖嬰現象,這指發生在印度洋的特殊海汽相互作用,「偶極」發生的時候,印度洋西側的對流活動會異常活躍,海面水溫升高,東側則相對萎靡,水溫降低,可能導致非洲東部大規模降雨,東南亞和澳洲地區則出現乾旱,升高森林火災的風險。眼看目前的野火情勢升溫,一份超過27萬人簽署的連署書,要求雪梨政府停辦2020跨年煙火秀,並將經費投入救災,卻被雪梨市長拒絕,因為雪梨市府認為,這將毀掉數以萬計來自海外遊客的旅遊計畫,重創觀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