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誠志
」醫護崩潰線1/醫療拉警報!重症「溢」出加護病房 指揮中心統計數字恐失真
台灣社會近來對新冠疫情的兩個關鍵數字焦慮不已,一是單日死亡率攀高,二是醫療量能夠不夠。5/13台灣單日新冠肺炎死亡人數41人,創新高的這天,基隆2歲染疫男童發高燒,找不到醫院收治,最後找到台北榮總,男童卻病逝。截至5/16,已有282人死於新冠肺炎。旅居台北的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研究員倪誠志(Chase Nelson),曾在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領導跨國團隊研究新冠肺炎病毒基因和進化,他接受英國媒體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訪問時表示,確診案例從發病、死亡到登記,有2至4周的時間延遲,若以平均每天新確診增加15%至20%計算死亡率,不久後台灣每日確診達10萬例時,單日死亡至少100例,屆時恐癱瘓醫療體系。在疫情攀高之際,究竟台灣醫療量能是否足夠?對此,指揮官陳時中再三強調「醫療量能至今十分足夠」,然醫界人士卻持保留態度,甚至認為,不但「床位」統計明顯失真,還漏掉照護人力及患者人數的統計。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認為,真實的醫療現場未被如實呈現,「指揮中心的醫療資源統計表,都只看空床數,目前並沒有要求醫院降載(減病床數),如果醫院主動降載,就可能會影響未來醫院申報健保,所以沒有醫院敢這樣做,所以統計表上看起來床位十分充足,但實際上我們都快掛了!」張凱音說,病床沒有降載,就沒有多餘的人力去照顧專責或加護病房的患者,「一般病床大約是1位護理師照顧15床病人,專責病房是1比5,換句話說,就是要關掉15床,才能多出一位護理師去專責病房。」而在沒有關床的情況下,護理師仍要去照顧新冠肺炎患者,所以事實上人力是非常吃緊的。醫師田知學經常以文字、圖片反應第一線醫護的真實情況,她期盼能給醫護多一些尊嚴與喘息。(圖/翻攝自田知學臉書)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感受最真實。急診科醫師田知學就連續多日在臉書上PO反應心情,她寫道「當大家一直看著大量民眾確診數字的同時,知道也有大量醫護確診嗎?提前解隔方案是為什麼?就是讓傷兵提前回戰場!」田知學說,「看著同事們精疲力竭,有些輕症無症狀的確診醫護自願留下來照顧確診者!這才是現實狀況!醫療量能足??請給醫護基本尊嚴與喘息!」她也表示,急診醫護上班覺悟就是「有機會上廁所就很好了!對精疲力竭的醫護而言,有時候確診反而是一種解脫。」「指揮中心應該要直接統計各醫院的照護人力與患者人數,才能真實了解前線戰場的模樣。」張凱音特別強調,「重症人數被低估」,官方只統計加護病房裡的重症患者,事實上有更多的重症患者「溢出」到一般病房中,都沒有被統計到。除了病患人數沒有確實統計,更嚴重的是重症患者的照護品質大幅下滑。「舉例來說,加護病房裡的護理師是採1對1的照顧方式,但一般病房就會變成1比15或1比5,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只能依靠監視系統來幫忙注意病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有良好的醫療品質。」張凱音坦言,如果有重症的危險因子,真的要多自求多福,當務之急一定要打滿3劑疫苗。日本東京都將染疫人數、床數清楚列出(左圖),醫療量能是否充足可以一目了然;反觀台灣的醫療資源圖僅有空床位與比例,卻沒有顯示染疫人數與照護人力。
英媒警告台灣抗疫「2點缺陷」 恐有大量死亡病例出現可能
台灣本土疫情近期爆發,每日新增確診數從數百迅速上升到數萬水準,雖然由於Omicron病例多為輕症,指揮中心因此決定緩步走向「與病毒共存」道路,不過英國《每日電訊報》指出,由於「弱勢群體天然免疫力低」且「疫苗接種率未盡理想」,台灣恐怕會有「大量死亡案例出現」。台灣過去以嚴格的邊境管制措施,以及長時間隔離達到「+0」佳績,不過英國《每日電訊報》6日報導指出,台灣面對Omicron病毒,決定走上與中國不一樣的道路,轉而將目光投向韓國和新加坡,想走向減少防疫限制,同時保持較低的因疫死亡率,不過專家警告,在短短幾週內,台灣每日新增數從數百例上升到數萬例,而由於「弱勢群體天然免疫力低」,加上疫苗接種率不理想,台灣恐怕「在夏天以前引發前所未有的死亡率」。報導引述計算生物學家倪誠志(Chase W. Nelson )的說法,台灣目前單日確診數每天以15%至20%的速度成長,最高可能達到每日20萬人確診高峰,而台灣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還有15%的人口目前未接種疫苗,其中有21%的75歲以上族群,由於擔心疫苗副作用而拒絕接種疫苗。根據《天下雜誌》上個月分析,如果台灣的疫苗接種率持續沒有上升,大約會有2.2萬名老年人因此死亡,這是根據香港的死亡率計算得出的數字。「我認為台灣在一些事情上做得對,而在一些事情上做的比較差」,倪誠志指出,使用清零策略對抗Omicron並不可行,上海就是證明,台灣因此走上開放戰略,衛福部因此將入境隔離時間縮短至7天,不過「台灣解封太快同時未能提前告知民眾他們為此做了什麼準備」,因此給人「邊做邊改」的感覺,反而造成許多困惑,倪誠志表示「我認為就戰略而言,這不是明智之舉」。倪誠志同時指出,台灣的檢測能力已經被推到極限,「檢測能力正在被超越,醫院開始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不堪重負的跡象。我認為這意味著可能導致很多人不幸死亡」。報導接著引述台大公衛學系陳昌全教授說法,指出台灣目前的防疫政策有2個主要缺陷,其一就是未能為12歲以下兒童準備足夠的輝瑞BNT疫苗;儘管台灣已經在上個月批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至11歲兒童,採取與英國、歐盟相似標準,但由於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對此作法感到猶豫,也讓許多台灣的父母對莫德納疫苗失去信心。其次,與新加坡不同,台灣並未及時提供民眾「醫療初級保健」能力,也沒有讓公眾做好足夠的自我隔離和在家自我治療的準備,相反地,新加坡從去年夏天將新冠肺炎視為流感,就開始轉變提前做了很多基礎工作,譬如為留在家中的人們提供適當和及時的遠程醫療諮詢、視訊看診等,通過此措施,新加坡得以保持重症監護能力,同時也「沒有兒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