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衛生
」 腸病毒 疾管署 重症 疫情 流感女友出國1週「只帶1套內衣褲」潔癖男大崩潰 同胞也不挺:超噁心
每個人的個性、生活習慣及觀念都不同,因此情侶間互相磨合很重要,然而若是個人衛生習慣太差,恐怕會讓另一半相當崩潰。1名男網友抱怨,女友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私底下衛生習慣卻相當差,常常不洗碗、不清廚餘,近日2人一起到日本旅遊1週,不料女友只帶了1套內衣褲,讓他十分傻眼。原PO在網路論壇Dcard發文,女友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同居後才發現她其實很不修邊幅…像是碗會放三天不洗,我出差回來才看到,或是垃圾廚餘放一個禮拜都不丟,洗澡完排水孔的頭髮不撿,諸如此類的種種真的快把我這個潔癖人逼瘋。雖然叫她做她也是會做,但我能感覺她覺得我很小題大作,感情也因此降溫了不少」。男網友提到,近日2人一起到日本旅遊1週,不料女友只帶了1套內衣褲,「我有點崩潰問她為什麼只帶一套?她跟我說日本都乾冷不會流汗,完全沒必要增加行李重量。我想到要跟穿了六天同樣內衣褲的人躺在同一張床上,真的很不能接受」,即便自己提出可以幫忙清洗,或出錢讓她買新的更換,也被女友拒絕。原PO崩潰表示,2人為了此事大吵一架,目前已冷戰近1個月,「最近不經浮現出難道是我們不適合嗎的想法,一邊覺得是不是自己太龜毛,一邊覺得為什麼她不能多體諒我,這段感情好像走不下去了,又瘋狂回想起交往時甜蜜的場景,煎熬到大失眠」。貼文引發討論,不少女網友留言「出國只帶一套蠻噁心的,女生本來就很容易得婦科病,要注重清潔」、「內衣可以忍,內褲不行」、「內衣可以去當地買回台灣順便汰換掉舊的,內褲可以買免洗內褲阿,每天用完丟掉根本不占空間,這個已經不是習慣問題,是衛生問題,就算天氣乾冷,還是可能會有沾染皮脂、汗、分泌物阿,非常有可能尿道發炎」。
情侶泡三溫暖回來胯下好癢 內褲超多小紅點!竟是「這病」惹禍
泌尿科醫師施冠偉近日表示,一名男患者跟去泡三溫暖,回來後胯下癢,內褲還有許多小紅點,看起來像血,原來患者染上陰蝨。施冠偉在臉書發文,患者說,「醫師,我昨天跟女友去泡三溫暖回來,胯下好癢好癢」、「內褲上還有密密麻麻的紅色小點點,好像是血耶。」施冠偉說,民眾到民眾會到飯店休息泡湯,不免接觸被單或毛巾,如果不乾淨,會讓私密處毛髮覺得癢,也可能會被陰蝨感染。施冠偉解釋,「陰蝨是一種吸食血液維生的寄生蟲,約1至3毫米,喜愛寄生在毛髮濃密處,主要發生於恥骨區域。陰蝨的唾液會引起過敏造成肌膚搔癢,尤其以夜間產生搔癢不適最明顯。」施冠偉說,「感染陰蝨時的主要症狀,除了搔癢之外,也可能會在貼身衣物上看見鐵鏽色的蝨糞粉末,或被叮咬後留下的血點,也是感染的表現之一。」施冠偉指出,「陰蝨的傳播途徑是接觸傳染,以性行為最常見。若不乾淨的衣物或寢具上有殘留,也會造成接觸性傳染。如經由性行為途徑感染,需評估是否有感染其他性病的風險。」至於如何治療預防,施冠偉說,「若發現同住家人染蟲,建議同住者一起治療,確保蟲與蟲卵一同清除殺死,避免交叉感染。並停止共用貼身衣物或毛巾、床單,將衣物用熱水高溫清潔。」施冠偉表示,如果染陰蝨,建議把密處毛髮全部剃除,搭配擦藥,用抗寄生蟲的洗劑清洗,期間也要避免發生性行為。施冠偉也說,外出住旅館建議帶個人衛生備品,保持陰部乾爽,也要按時擦藥規律的回診。施冠偉強調,「感染陰蝨並不可怕,找到根源並及早就醫,確實做好清潔消毒,可以避免與同住者交叉傳染,也能杜絕蟲卵繁殖的機會。」
產後依賴塑身衣好不好?從穿戴時機到款式一次分享!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對於許多女性而言,產後身體的變化可能感到不適或不自信,因此網路上不少人討論該不該穿塑身衣褲,有沒有用?安全嗎? 塑身衣褲經常被推崇為幫助產後女性重拾體態的「秘密武器」,現代醫學對此也有搭配建議讓媽咪更有安全成效。產後塑身挑選 優劣分析解答生產後,許多女性對於腹部微凸很困擾,擅長於產後調理的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王凱平醫師指出,女性懷孕時會分泌「弛緩素」,使韌帶與關節變得鬆弛,隨著胎兒長大,骨盆撐寬,恥骨分離,且擠壓到內臟器官位移;接著產後「弛緩素」不再持續分泌,但關節變得脆弱而造成腰痠背痛,雖然大部分的腹直肌分離在產後半年自然恢復,但配合身體的需求正確穿戴塑身衣褲更能修復產後的肌肉拉長鬆弛、骨盆不穩等問題,有效穩定核心肌群,減輕腰部疼痛與壓力。王凱平醫師提到,針對不同生產方式,有不同的穿戴建議,如果是剖腹產,因下腹部有傷口,產後需要兩到三周時間復原,為避免復原期間活動拉扯,這時就需要束腹帶固定;而自然產如果有媽咪產後腹部下墜感,則可選擇性穿戴,減緩不適。 有媽咪認為產後立即穿上塑身衣褲,而且穿得越久越好、越緊越有效果,其實不然,塑身衣褲有一定的限度和規律,產後初期應避免長時間穿著,也要根據個人體型與理想身形調整,王凱平醫師建議產後一個月後開始穿戴,穿一個月左右,因為產後一個月分泌物與惡露大致排乾淨,能減少個人衛生不潔的問題。若想盡早穿戴,則於產後一週或十天後再開始。 穿戴時間點於白天六到八小時就好,夜間睡眠讓其好好休息放鬆。想要快速恢復體態而長時間穿戴,反而會因過度壓迫阻礙血液循環,甚至導致肌肉無法有效自主恢復而萎縮無力,削弱身體自然發展和穩定性。▲(圖:黛莉貝爾提供)選錯塑身款式 連手指頭都受傷那麼塑身款式如何挑選?有媽咪想要加重效果而穿上比身材小的尺寸,但長期緊繃會讓皮膚排油、排汗功能被阻塞,造成搔癢、溼疹、長痱子甚至異味,還會因為穿脫不易,扭傷手指頭。所以選擇合適的材質和設計非常重要,透氣性和舒適度是必要考慮的條件,挑選塑身衣褲應該要能提供適當的壓力支撐,而不應該感覺任何不適或疼痛。有些人穿束腹帶加骨盆帶想達到雙乘效果,其實建議選擇單件式的臀腿塑型款式,類似當今流行的單車褲剪裁,減少腹部太多包覆可能造成加重的悶熱感,一般要能支撐加強腰腹臀,真正做到抑制腹部鬆弛肌肉,導正髖骨,也能避免穿上又穿下、層層包覆的厚重感,另外應選擇高腰彈性包覆避免低腰摩擦傷口,舒適服貼不擠肉,更能避免胃部不適或胃逆流。由於女性多會有尿道感染問題,這時候能有透氣開洞的方式,才能避免悶熱或因為穿脫不便而變相憋尿的發炎狀況,儘量選用內層採涼感布材質,穿上胯部會更舒服透氣。
嫌男友媽找麻煩害婚姻恐懼症 「1行為」讓全網都不挺:妳問題很大
「為什麼都要這樣找我麻煩?」1名女網友抱怨,自己只是把昨天午餐、晚餐跟今天午飯的碗盤放在床底下,而且都有用衛生紙擦過,但男友媽卻一直碎唸,言下之意似乎在指責她很不愛乾淨,讓她感到十分委屈。話題引發討論,網友傻眼直呼「念才是正常的吧!不念才奇怪」、「妳的床底下是洗碗機嗎」。原PO在臉書社團「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發文,「我只是把昨天午晚跟今天中午碗盤放在床底下,而且重點我都有用衛生紙擦過,但男友媽卻可以一直碎唸!一直碎唸!一直碎唸!好像我很不愛乾淨。以前我婆婆這樣、前男友媽媽也這樣!現任男友媽又這樣~為什麼都要這樣找我麻煩?讓我真的有婚姻恐懼症」。1名女網友抱怨,自己只是把昨天午餐、晚餐跟今天午飯的碗盤放在床底下,男友媽卻一直碎唸。(圖/翻攝自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臉書)貼文曝光後,大批網友留言「你是想要睡到一半,老鼠蟑螂爬去你的臉是嗎?你不是不愛乾淨,你是很骯髒」、「是在餵狗喔」、「妳的床底下是洗碗機嗎」、「到底為什麼要放床下」、「妳是胎哥症吧」、「不髒不噁心嗎⋯念才是正常的吧!不念才奇怪」、「地板好多毛,那些碗什麼時候要洗?垃圾是自己丟嗎」。另外,也有人直言「大家都念的時候你有考慮過也許是你自己的問題嗎」、「妳的確真的不乾淨,擦過了碗盤不丟洗碗槽丟那邊」、「這麼多人講你一樣的問題,那表示你問題很大啊…這跟婚姻沒有關係,是個人衛生很差,東西吃完處理掉才不會惹來蟑螂螞蟻,基本上我不會在房間吃東西,下班沒洗好澡也不會進房間」。
腸病毒疫情升溫!單週近2.1萬人就診「今年新高」 南部童重症雙腳無力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2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8歲男童,於今年11月2日出現雙腳無力疼痛、發燒等症狀,隔日因症狀持續且有疱疹性咽峽炎伴隨走路不穩情況,經轉診至醫院並收住加護病房,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6併發重症,個案目前已返家休養。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5週(11月3日至11月9日)門急診就診計20,913人次,較前一週(19,982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高原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病毒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 B4型各1例 ,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另外,疾管署籲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留意學童及嬰幼兒健康狀況,如孩童經醫師診斷為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或至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如出現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至大醫院,以及時獲得妥適治療。疾管署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流感重症死亡數「創10年同期最高」 腸病毒仍嚴峻!南部8歲童染重症
疾管署今(12)日表示,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11月11日累積202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190例A型H1N1、8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2例B型),其中26例死亡(25例A型H1N1、1例A型H3N2),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十年同期最高,且26例死亡個案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統計,截至11月11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465.8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72.4%),剩餘177.9萬劑;新冠疫苗則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109.1萬人次,為去年同期(45.7萬)2.4倍,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呼籲尚未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長者及幼兒仍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另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8歲男童,於今年11月2日出現雙腳無力疼痛、發燒等症狀,隔日因症狀持續且有疱疹性咽峽炎伴隨走路不穩情況,經轉診至醫院並收住加護病房,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6併發重症,個案目前已返家休養。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5週(11月3日至11月9日)門急診就診計20,913人次,較前一週(19,982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高原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病毒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2024)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 B4型各1例 ,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另,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留意學童及嬰幼兒健康狀況,如孩童經醫師診斷為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或至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如出現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至大醫院,以及時獲得妥適治療。
創10年同期最高!秋冬腸病毒疫情反常升溫 疾管署估12月底才脫離流行期
秋冬腸病毒反常升溫!疾管署29日公布,國內上周腸病毒就診人次破1.8萬,創10年同期最高,預估高原期將持續至11月底,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期。腸病毒就診人次連2周上升,上周就診情形較前周上升10.3%。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今年腸病毒很反常,秋冬疫情仍持續上升,勢必造成更多孩童感染。今年6月就診最高峰達2萬282人次,若此波疫情惡化,有可能超過當時的最高峰。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傳染力強,易於家庭手足間傳播,家有5歲以下嬰幼兒的家庭,應更注意個人衛生、養成勤洗手習慣,並時常消毒、清洗兒童常接觸的物品。家中嬰幼兒若確診,應在家休息,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康芮颱風將至,估計周四、五對台影響最劇烈,恐造成登革熱、類鼻疽疫情升溫。上周本土登革熱新增7例,其中,北市中正區28日出現的個案,經定序發現與中和新店群聚相同,為登革病毒第二型。羅一鈞說,該個案去過新店東面山區,群聚案則集中在新店西側,感染源仍待釐清。衛生局已針對個案居住及工作地周圍環境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加強居民健康監測。整起登革熱群聚案將持續監測至11月24日,疾管署呼籲民眾配合防治措施,切勿擅闖或出入管制區,以免受罰。近期康芮颱風帶來的降雨恐導致病媒蚊孳生,造成疫情擴大,民眾務必主動清除積水容器,減少染疫風險。另一方面,上周國內新增3例類鼻疽個案,均來自高雄,其中1例60多歲男子發病當日就死亡,為山陀兒颱風後第2起死亡個案。男子無汙水汙泥接觸史,推測是吸入型感染,民眾颱風期間應待在室內,室內外皆戴口罩,避免吸入病菌。
腸病毒異常升溫! 疾管署提醒:留意9種幼兒「重症前兆」
國內腸病毒疫情竟異常升溫!疾管署於29日公布最新監測數據,上周就診人次明顯超過1.8萬,已進入高原期,為10年來同期最高。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疫情的高原期預計將持續至11月底,並在12月底才會結束流行期。根據疾管署的監測資料顯示,第43周(10月20日至26日)腸病毒門診和急診的就診人次達1萬8266人,較前一周的1萬6562人增加10.3%,疫情呈上升趨勢,已進入流行期。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症確診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和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患者為未滿1歲幼童。疾管署近四周的實驗室監測,國內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最多,其次是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也在社區中持續活動,疫情傳播風險依然存在。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容易在家庭成員間傳染,對於家中有5歲以下嬰幼兒的家庭,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培養勤洗手的習慣,並定期消毒和清洗兒童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如果家中的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了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以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家長和托育人員也應密切關注學童及嬰幼兒的健康狀況,若出現重症的前兆,應儘速送往大型醫院接受治療,以降低重症的風險。疾管署強調,5歲以下的嬰幼兒屬於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迅速。如果發現嬰幼兒有嗜睡、意識模糊、活力下降、四肢無力、無故驚嚇、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應儘速送往大型醫院接受治療。
全台單週262班停課!腸病毒創5年新高 醫揭「重症5前兆」快就醫
國內腸病毒疫情下降,惟仍高於流行閾值,據最新全國停課統計,第39週(9月22日至9月28日)單週262班,為5年同期最高,其中幼兒園197班、國小18班、托嬰中心等其他機構47班,預估疫情在11月中旬脫離流行期。對此,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列出5項重症前兆,如果孩子出現類似情形,應立即就醫。巫漢盟在臉書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小兒科巫漢盟醫師」表示,今年腸病毒疫情反常,原本應該在入秋後就漸漸脫離流行期,這次不但沒有,甚至就診人次突破以往。醫生指出,腸病毒傳染途徑主要透過腸胃道(水、糞、口、食物感染)和呼吸道(飛沫、噴嚏、咳嗽)傳播。巫漢盟進一步說明,腸病毒輕症前兆包括發燒、手足口症(四肢與臀部紅疹或水泡)、疱疹性咽峽炎(發燒、嘔吐、咽峽小水泡或潰瘍)、呼吸道及腸胃道症狀(咳嗽、鼻水、腹瀉),如果孩子出現類似狀況,建議家長讓孩子在家休息並持續觀察,嚴重時要儘速送醫;若家中有其他孩子,須做好隔離照護。醫生提醒,如果小孩有嗜睡、肢體麻痺、肌躍型抽搐、嘔吐不止、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及心跳加速等情形,恐怕是腸病毒重症前兆,應立即就醫。巫漢盟說,想對抗腸病毒,除了加強免疫更要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運動,平時注重個人衛生,用肥皂勤洗手,因為酒精無法殺死腸病毒。巫漢盟建議,可以用稀釋漂白水(水:漂白水=1000cc:10cc)進行環境與物品消毒,並謹慎處理患者糞便與分泌物至康復,「這波腸病毒疫情預估在11月才會脫離流行期,大人自己也得注意,因為得到後的症狀可能比孩子嚴重更多,記得要做好衛生管理,才能避免感染喔!」
腸病毒「重症前兆」曝光 醫示警家長:別碰小孩吃剩的
疾病管制署15日表示,上周國內腸病毒疫情下降,但仍高於流行閾值,門急診就診共計15666人次,提醒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保持警覺。對此,兒科醫師顏俊宇表示,已經10月中了,腸病毒仍肆虐,「真的是傻眼!」他也示警要注意小孩的重症前兆,有的話要趕快送往急診。同時更提醒,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吃小孩吃剩的食物,「不然就算大人也會難逃中標喔。」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1週(10月6日至10月12日)門急診就診計15666人次,較前一週17456人次下降10.3%,惟可能受國慶日放假部分門診休診影響,尚須觀察;近期疫情呈持平波動趨勢,處流行期病例數仍多。對此,顏俊宇醫師昨(18日)晚也在臉書發文指出,都已經10月中了,腸病毒還是肆虐,「真的是傻眼!」他最近看診持續性的目睹腸病毒的寶寶和小孩,有咽喉多處潰瘍的「疱疹性咽峽炎」,也有手腳肛門出現紅斑疹和小水泡的「手足口病」,害得很多幼兒園和小學班級都受到影響而停課,「家長老師都一起大崩潰!」顏俊宇續稱,大部分小孩病程是燒2至3天,喉嚨破洞喉嚨痛大約5至7天,身體疹子大概1至2週慢慢消退,他也示警,主要需注意有沒有重症前兆,有的話要趕快送往急診,包括:嗜睡、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幸好腸病毒感染絕大部分都是輕症,接受症狀治療就會慢慢康復」。但顏俊宇也提醒家長,「要注意不要吃小孩吃剩的食物,不然就算大人也會難逃中標喔。」總之,為了避免腸病毒感染,平時就要注意個人衛生多洗手,以及避免分食及共用餐具,學校最好要定時500ppm漂白水消毒,減少同學間群聚感染的風險。
腸病毒仍處流行期!全台262班停課 疾管署估11月中疫情趨緩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5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下降,惟仍高於流行閾值,提醒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保持警覺,應定期清潔環境,時常清洗消毒兒童常接觸之物品及玩具,並持續教導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加強學童肥皂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等正確防疫觀念,確保自身、同學及周遭親友的健康。另外,倘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應留意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把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1週(10月6日至10月12日)門急診就診計15,666人次,較前一週(17,456人次)下降10.3%,惟可能受國慶日放假部分門診休診影響,尚須觀察;近期疫情呈持平波動趨勢,處流行期病例數仍多。疾管署統計,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另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鄰近國家/地區包括日本、中國及香港疫情呈上升趨勢,泰國疫情上下波動,新加坡及韓國疫情下降。其中日本近期病例數創下近10年同期新高,泰國及新加坡近期病例數亦高於去年同期。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根據腸病毒最新全國停課統計,第39週(9月22日至9月28日)單週262班,為5年同期最高,其中幼兒園197班、國小18班、托嬰中心等其他機構47班,預估疫情在11月中旬脫離流行期。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包含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超多人中諾羅病毒 耳鼻醫吐到不行:一家四口都中獎了
疾管署上周表示,腹瀉門急診人次創5年同期最高,而諾羅病毒占48.8%。對此,耳鼻喉科醫師李典憲說,最近很多人得腸胃炎,「連我們家四口都中獎了。」李典憲在臉書發文,「最近腸胃炎的病人非常多,連我們家四口都中獎了,大前天女兒先吐,前天換太太上吐下瀉;昨天我接兒子放學時說他肚子痛,我心想慘了,結果回家兒子就吐了,今天凌晨換我吐到不行。」李典憲說,「傳染力強,一下子全家都上吐下瀉,還是要想到是不是感染到諾羅病毒。早上我請護理師打了止吐針勉強把上午診看完,因為身體不舒服到無法專心看診,下午只能關診休息,真的對已經預約看診的病人很抱歉。最近病毒性腸胃炎的個案真的不少,大家還是要務必勤洗手,維護個人衛生,並且煮熟食材,避免感染發生。」疾管署表示,腸胃炎係指胃、小腸或大腸的發炎,會導致病患嘔吐或腹瀉。有多種不同的病毒可導致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間,而腺病毒則一整年內都會發生。 輪狀病毒、腺病毒、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輪狀病毒更是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疾管署指出,而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諾羅病毒的爆發流行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機構,但也常發生在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
腸病毒疫情上升…估國慶高峰1.7萬人 疾管署曝「脫離流行期」時間點
腸病毒疫情流行!上周就診近1.63萬人次,比前一周上升9.4%,疫情處於高點,預期國慶日前後還會呈現上升情況,估計單周最高達1.7萬人次,要等到11月中下旬才會脫離流行期,提醒學校和家長要注意維持孩童洗手的好習慣。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第38周(9月15日至9月21日)門急診就診計16253人次,較前一周(14856人次)上升9.4%,疫情處高點;近4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0型及克沙奇A16型為多,另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上升。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中秋節過後,腸病毒疫情仍持續攀升,且狀況比原本複雜,雖然病毒型別沒有轉換成功,但A10、A16還在互相競爭,因此雙十節前後疫情還是會是上升情況,估計最高峰每周就診達1.7萬人次,之後才會下降,但整個流行期脫離要等到11月中下旬,預期比原本拖更久。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A71型外,其他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須特別注意的是,酒精對腸病毒的效果有限,建議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市售家庭用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並於調配時進行適當防護,注意環境通風。
開學腸病毒群魔亂舞!首周已停課72班 家長小心孩出現「5大症狀」
疾病管制署10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仍高於流行閾值,9月1日至9月7日門急診就診計14,241人次,與前一週14,641人次持平,疫情仍處高點,而目前學校已經開學,據疾管署最新數據顯示,全台已有72班因疫情停課,其中50班是小學、幼兒園。對此,兒童感染科顏俊宇醫師表示,最近看診觀察到5大類症狀的不同種感染病人,他也列出「5大病毒」,提醒「開學後真的是病毒群魔亂舞,沒有要放過可愛的小孩和爸媽,大家真的辛苦了」。顏俊宇在臉書粉專「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發文指出,最近病毒性腸胃炎盛行,超多患者出現嘔吐症狀,可能是開學沒多久,大家群聚交換病毒,最近看診觀察到超多不同種感染病人:1️ 發燒、吃什麼吐什麼、拉水便診斷病毒性腸胃炎:案例數這2週真的很多,尤其接下來是中秋連假要烤肉,各位爸媽要注意食品清潔衛生,食品要煮熟、手部一定要做好清潔。2️ 手腳關節、屁股紅疹,有些合併喉嚨潰瘍,可能合併發燒1至2日:腸病毒,腸病毒流行真的好久,到現在還是有不少幼稚園因為有1週有2名以上小孩中獎,全班停課1週。3️ 狂咳嗽+痰嚴重、高燒39度的嬰幼兒驗到RSV病毒。4️ 喉嚨痛+肌肉酸痛的驗到新冠。5️ 黃眼屎、扁桃腺化膿、發燒的小孩驗到腺病毒。疾管署呼籲要做好居家環境清潔消毒,以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此外,倘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嬰幼兒健康狀況,留意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把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疾管署提醒,目前學校已經開學,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持續保持警覺,加強教導學童肥皂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等正確防疫觀念。另外,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包含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疾管署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國內腸病毒疫情達高峰!開學首周已停課72班 中秋後恐衝高點
疾病管制署10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仍高於流行閾值,9月1日至9月7日門急診就診計14,241人次,與前一週14,641人次持平,疫情仍處高點,而目前學校已經開學,據疾管署最新數據顯示,全台已有72班因疫情停課,其中50班是小學、幼兒園,且中秋假期將至,家庭出遊、親友團聚、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機會增加,疾管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注意個人衛生,落實肥皂勤洗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9月1日至9月7日門急診就診計14,241人次,與前一週14,641人次持平,疫情仍處高點;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克沙奇A10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輕症感染個案。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呼籲要做好居家環境清潔消毒,以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此外,倘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嬰幼兒健康狀況,留意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把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疾管署提醒,目前學校已經開學,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持續保持警覺,加強教導學童肥皂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等正確防疫觀念。另外,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包含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疾管署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私密處毛爬滿小蟲 夫妻用旅館毛巾竟得「這性病」
近日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分享,一名夫妻去旅遊時住到小旅館,而毛巾沒有徹底清潔消毒,害2人都得了陰蝨,私密處毛髮爬滿小蟲。顧芳瑜提醒,外出最好還是帶自己的個人衛生用品。顧芳瑜在臉書發影片分享個案,一名夫妻去旅遊時住到小旅館,而旅館的毛巾清潔沒那麼好,2人得陰蝨,蟲產卵在毛裡,私密處毛髮爬滿小蟲還會癢。顧芳瑜說,如果想殺病毒或寄生蟲,最好是洗完後高溫高壓去消毒,如果沒辦法做到,只少家裡洗衣機要用清潔劑消毒。至於陰蝨是否能治療?顧芳瑜解釋,可以被治療,最重要的還是把全部的毛剃乾淨,用抗寄生蟲清潔劑清洗。拍攝者問,可以先擦私密處再擦臉嗎?顧芳瑜說,也不是不行,如果洗得很乾淨還是可以。顧芳瑜提醒,外出最好還是帶自己的個人衛生用品。據悉,陰蝨的主要傳播途徑為性交,所以被認為是性病的一種,而衣物和床鋪也是傳染的重要途徑,如果陰部會癢,或是出現紅疹、丘疹等,又或是陰毛根部發現橢圓形蟲卵等,都是陰蝨病症。
公廁坐墊9成有菜花病毒!醫教1動作降低感染風險 這些事要知道
出門在外很多時候需要使用公共廁所,裡頭卻暗藏感染疾病風險!泌尿科醫師高銘鴻透露,公廁的坐墊約9成有菜花病毒,皮膚接觸就很容易被感染,他建議先用酒精擦拭馬桶坐墊,能大幅降低感染風險;其實高銘鴻曾詳細回答過菜花相關問題,提醒能透過HPV檢測確認是否感染。近日高銘鴻醫師在個人臉書粉絲專頁分享短影片,揭露9成的公廁坐墊都有菜花病毒,表示菜花病毒屬於接觸性感染,使用公廁時皮膚接觸到就容易染上菜花,但不一定會長出來,所以有些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染上菜花;不過高銘鴻說上公廁很難避免,他建議使用公廁時,先用酒精擦拭馬桶坐墊,能大幅降低感染菜花風險。除此之外,高銘鴻醫師說不只公廁,民眾去泡溫泉、汽車旅館等,切記也不要與他人共用毛巾,別人坐過的地方最好消毒後再接觸,因為只用清水沖洗還是有感染風險,若沒有酒精至少也要用熱水,過一段時間再去坐,「菜花病毒沒有辦法活太久」。事實上高銘鴻醫師今年1月就曾在臉書粉專回答菜花相關疑問,像是菜花治療方式是靠局部藥物、冷凍療法、切除手術和口服藥,要取決於疣的類型、數量和位置;菜花不會自行痊癒,若沒有透過藥物或手術,很高風險會復發;菜花有90%以上由HPV6及HPV11型引起,這類較不會引起子宮頸癌、外陰癌、肛門癌或陰莖癌等生殖器官相關癌症,但其他高風險的HPV16、HPV18型等確實與癌症相關。高銘鴻醫師也透露要如何預防菜花的感染,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接踵HPV疫苗,另外就是安全性行為、減少性伴侶的數量、定期檢查和注意個人衛生,都是預防的重要措施。而高銘鴻醫師最後呼籲,有時候菜花症狀不明顯,懷疑時能透過HPV檢測確認,一旦有症狀須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顧身障兒「83歲奶奶沖麥片止飢」 愛心資助緩經濟壓力
在社會的角落裡,一群弱勢家庭照顧者背負著沉重的經濟與身心負擔,需要被看見。道家人文協會舉辦宜蘭縣弱勢家戶物資捐贈活動,由協會秘書長王愍之帶領志工群自費至宜蘭縣員山鄉訪視三戶弱勢家庭,捐贈成人復健褲、蔬菜箱,便於存放的米、麵等食品,以及衛生紙、洗沐用品等民生物資共143件,期盼能減輕弱勢家庭的經濟負擔,給予支持的力量。協會訪視弱勢家戶捐贈蔬菜箱、成人復健褲、食品及民生用品共143件物資。(圖/道家人文協會提供)此次捐贈的三戶案家,第一戶83歲的阿綿奶奶(化名)獨自照顧身障兒子,家中生計入不敷出,每月補助扣除房屋租金、醫療支出後所剩無幾,為節省開銷,奶奶常以沖泡麥片當作一餐,加上年事已高、身體功能退化,需每天穿著復健褲以防漏尿,對阿綿奶奶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第二戶阿國(化名)的哥哥、母親與姑姑皆為重度身障者,哥哥與母親的生活在姑姑的協助下尚能勉強自理,家中經濟皆仰賴阿國的微薄收入支撐一家四口。第三戶阿龍(化名)的哥哥與母親為重度身障者,父親失智無法自理,三人白天皆由日照中心照顧,姐姐則因精神疾病長期住院,阿龍除了要照顧四位家人外,還要養育三名子女,經濟與身心負擔龐大,全家人經常三餐不固定,迫切需要外界伸出援手。協會了解案家實際狀況後,著手規劃各戶物資項目,除提供第一戶與第三戶急需的成人復健褲外,並採購米、麵、保久乳、罐頭等耐於存放的食品,搭配豆漿、蔬菜箱等品項補給各戶日常營養所需,同時根據需求提供個人衛生用品及洗沐清潔類等民生用品。活動當天由志工們親自送往第一戶與第二戶住家進行訪視並關懷其生活。雖然時值炎夏,但協會志工依舊頂著高溫,齊力將愛的物資親送到家戶家中。(圖/道家人文協會提供)協會秘書長王愍之表示:「協會秉持『零行政費』的創會初衷,公益捐款全數專用於弱勢族群。我們期盼能盡一己之力,提供弱勢家庭適用的急需物資,紓解生計之急,透過這次活動讓弱勢家庭的照顧者在沉重的壓力下稍稍緩口氣,也期盼志工們的關懷能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支持。」
今年腸病毒「病例異常」 台大醫示警開學慎防6大傳染疾病
今(30日)是全國中小學開學日,感染科專家、台大醫師黃立民也提醒,開學後預期有6種疾病將會增多,其中腸病毒尤為棘手,因為今年的疫情趨勢「非常異常」。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也要注意腸胃炎威脅。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期兒科因腸病毒就診的病例增加,「情況相當異常」,因為過往腸病毒會在暑假期間脫離流行,直到開學以後才又有一小波疫情,沒想到今年卻反常。黃立民指出,隨著開學病例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且目前已經出現重症病例,尚不確定是病毒變異變強,還是民眾抵抗力下降所致。黃立民也提醒,腸病毒容易變異,若病毒不斷重組,可能會變得更強,而經歷新冠疫情後,民眾的免疫反應也有可能減弱。黃立民強調,預防腸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徹底做好手部衛生。黃立民說明,學校和家長應加強教育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落實勤洗手,生病時應在家休息。學校方面則應加強環境消毒,並考慮在教室內放置紫外線消毒設備,以降低傳染風險。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要注意腸胃炎威脅。疾管署指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暑假進入尾聲,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的密切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後也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32.4%)。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開學季腸病毒恐迎第二波高峰 醫師曝「4重症前兆」速送醫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延燒,各級學校於今(30)日開學,不少家長在為孩子準備上課用品的同時也正擔心會不會被這波疫情「燒到」;衛福部金門醫院急診科主任戴克穎透露,前陣子地區有部分幼兒園確實偶有出現腸病毒群聚的現象,如今又遇到開學,很有可能會迎來第二波高峰,如患者出現「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醫診斷。戴克穎指出,「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全年都有感染的個案發生;國內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新流行。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其中重症比例也較高。戴克穎說明,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及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感染後潛伏期約2-10天,平均3-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通常以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會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長達8到12周之久。戴克穎表示,腸病毒有很多是無症狀感染,或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也最常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及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患者於口腔、咽峽及四肢出現小水泡,或僅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疼痛得難以下嚥,而有時會引起較特殊的表現如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戴克穎說,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但在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5天內,家長與其他照顧者要特別注意病情變化,如果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到醫院兒科門診或急診室由醫師進行判斷,如有符合重症跡象就必須要安排住院治療。戴克穎最後提醒,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包括指導孩童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有絨毛的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生病時應盡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