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行為
」光陽60跨時代2/Ionex銷量躍電動機車第二 低電池成本+進軍海外拼「損益兩平」
電動機車龍頭Gogoro近期陷入營運低潮,從原本風光的新創獨角獸,如今將淪為美股「低價股」,也讓不少消費者對於電動機車的發展打上一個問號,不過光陽集團董事長柯勝峯認為,「新科技在發展過程中有起伏很正常,仍看好電動機車發展前景。」他也告訴CTWANT記者,「政府應該更努力推動電動機車。」2018年,光陽在東京發表電動機車品牌Ionex,推出換電型電動機車,切入電池交換系統的領域。柯勝峯自信地提到,「從一開始光陽就很在意電池的技術以及如何延長電池的壽命。」過去幾年與泰國、印尼、美國等多國企業合作,除了分析使用者行為,還與電池供應商研究電池封裝、充電管理等模式,每一次合作都設法讓電池壽命延長1%至5%,「每顆電池多用1年聽起來沒什麼,但是10萬顆電池多用1年,降下來的成本就非常可觀。」透過大數據資料,找到降低電池成本、提高電池壽命的方式,並且反映在最新資費方案,最低月付188元就能騎63公里。柯勝峯坦言,「其實有些資費是虧錢的,但整體來說可以打平。」光陽收集的大數據資料已成為集團堅強的後盾。柯勝峯也表示,隨著光陽電動車銷售量從3,000輛到1.2萬輛、市占率從3.1%到15.3%,「Ionex距離損益兩平已經不遠了。」光陽電動車銷量近年持續增長,市占率在2023年成長至15.3%,目前為市場老二。(圖/報系資料照)台灣2023年機車市場大賣87萬輛,但電動機車在傳統油車大戰擠壓下,年銷量反而衰退至7.95萬輛、年減9.11%。對於國發會公布的「至2040年新售機車將100%電動化」政策,柯勝峯強調,「我當然非常支持,但我覺得政府訂定這樣的目標後,就應該大力推動。」除了業者推出新產品外,政府也是背後推手之一,「我們車廠能做我們能做的事情,但有更多事情如果政府協助,就會事半功倍。」柯勝峯從補助的角度切入,「雖然終究要回歸市場機制,不過現在就取消補助,會感覺政府好像不支持,如果傳遞出錯誤的訊息,那影響就會很大。」柯勝峯解釋,「做電動車就如同任何新產業或新科技,譬如最初的Facebook,還有現代人愛用的Uber、Netflix,這些公司剛開始也要虧很多錢,而且都是被質疑。」「當一個新東西要進入一個舊世界裡,不可能一開始就能吸引所有目光,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很有效率。」柯勝峯認為,今天油車很好賣,是因為有很多加油站,是一整個生態系,才能讓車廠扮演賣車的角色就好。「可是剛發展電動車時,這些生態完全不存在,就像特斯拉剛開始賣時也沒有充電站,當然會比較辛苦。可是反過來講,先進者就會有優勢,像現在如果說到電動車,大家都會想到特斯拉;說到電動機車,大家也都是提到Gogoro。」最早提出換電服務的Gogoro,在2023年積極擴大海外市場,觸角延伸至中國、印度、日本、印尼、南韓、以色列與菲律賓。而柯勝峯也不遑多讓,先是自2021年起,透過金庫資本,以資本合作的方式攜手東南亞叫車巨頭Grab、哈雷旗下電動機車子公司LiveWire,進軍印尼、新加坡市場,不過目前仍以B2B為主。光陽攜手東南亞叫車巨頭Grab、哈雷旗下電動機車子公司LiveWire,進軍海外市場。(圖/光陽提供)2023年8月,光陽與金庫資本、泰國國家石油集團(PTT)旗下子公司Arun Plus合資成立「Aionex」,要在東協打造電動機車生態鏈,提供換電服務與電動機車銷售。在持股部分,Arun Plus佔51%,光陽、金庫資本各出資29%及20%,公司資本額約6億泰銖。柯勝峯強調,「電動機車已在泰國正式落地,預估2025年銷售目標幾千輛可期。」而印尼可能會是下個要投入的海外市場,他解釋,以東南亞來說,泰國、印尼和越南是三個電動車比較容易發展的市場,不僅是因為政府支持,機車的使用率也非常高。「光陽本來就跟Grab在印尼合作,所以有一些基礎在,只是原本是以商用為主,接下來就要朝向全民發展。」提到競爭對手,柯勝峯表示,「電動機車的先行者優勢很大,但造成的負面印象也難以挽回,我們傳統品牌就算叫Ionex,其實骨子裡還是光陽,在品牌面怎麼打都輸,所以現在光陽電動機車ionex勢必要穩紮穩打,建立品牌形象及消費者信心。」Ionex雖然是國內電動機車的老二,不過2023年成長率達15.31%。今年前9月電動機車總掛牌數57,559輛,較去年同期增加1.5%;而Ionex前9月掛牌數為12,984輛,已超越去年整年12,186輛的表現。三陽目前僅推出E-Woo一款電動機車,以625輛的掛牌數排名第5,與光陽還有一大截的差距。對於電動機車,柯勝峯依然保持正向的想法,他認為永續綠能依然是未來的趨勢,電動機車的發展會越來越好。因為不管資費還是電動機車,未來一定會越來越便宜,換電站也會越來越多。柯勝峯樂觀地說:「所有事情的走向,都會往好的角度走。」在電動機車的部分,柯勝峯認為不論資費、換電站或車款,都會持續往好的方向發展。(圖/光陽提供)
傳Meta將推出無廣告FB、IG訂閱服務 但僅限這地方可用
已經厭倦Facebook跟Instagram上面滿滿的廣告了嗎?目前有消息指出,Meta似乎有意推出付費無廣告版的Facebook跟Instagram。但這項政策似乎只會在歐盟推出,因為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符合歐盟即將推行的新制度。根據《紐約郵報》報導指出,監管Meta歐洲業務的愛爾蘭數據保護委員會於1月發表聲明,聲明中表示Meta在要求用戶簽署使用者條款時,強迫用戶同意可以在針對性廣告中使用其個人資料、數據。此舉也被迫Meta於8月份修改使用者條款,要獲得用戶許可後才能在FB與IG上展示針對用戶打造的廣告。除了修改使用者條款外,有消息人士指出,Meta為了應對監管機構,有意在歐盟地區推出「付費無廣告版」的Facebook、Instagram訂閱服務,同時也會繼續在歐盟市場保留有廣告但是免費版的Facebook、Instagram軟體。消息人士解釋,此舉是為了因應無法使用用戶分析後廣告投放的替代方案,因為Meta本身非常依賴透過分析使用者行為來投放廣告。報導中也提到,《路透社》曾就此事詢問Meta,但Meta方面並沒有回應。而最早爆料此事的《紐約郵報》也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無廣告版本的費用需要花費多少錢,但推測可能只會在歐盟地區推出。
布局超高齡需求 工研院熱影像照護技術導入竹山秀傳醫院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1年死因統計,跌倒位居65歲以上年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名,僅次於交通事故,工研院開發的「智慧熱影像照護技術」,24小時零接觸偵測臥床者坐床、離床、跌倒等動作,及時通報護理人員協助,以科技之力,提升臨床照護效率,已導入竹山秀傳醫院護理之家試用,協助醫院朝智慧化發展。根據內政部資料指出,臺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相當於每五人之中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照護需求與日俱增。工研院智慧感測與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朱俊勳表示,智慧熱影像照護技術結合紅外線熱影像感測技術與AI人工智慧辨識,在零接觸且兼顧影像隱私的情況下,能分析使用者行為與空間位置,針對坐床、離床、跌倒等安全感測訊息,提供遠端即時通報,以護理之家為例,AI偵測到熱影像畫面異常訊息時,會立即通報至護理站或行動裝置,盡快派員處理。竹山秀傳醫院副院長蔡味娟表示,為了降低病人跌倒率,竹山秀傳醫院護理人員近年積極針對高風險個案加強巡房,面對人口老化、照護人力短缺趨勢,院方也提前因應,於2021年引進工研院智慧熱影像照護技術,護理之家跌倒案件數顯著下降,今年更尚未發生跌倒案件,希望持續精進整合此技術與既有的照護流程,在院內全面布建,杜絕臨床跌倒案件再發生。朱俊勳指出,工研院積極擘劃「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在健康樂活領域中,因應當前醫療照護產業需求與未來人口結構趨勢,開發智慧熱影像照護技術,具備零接觸、精準量測、AI辨識、兼顧隱私四大特色,可應用在任何醫療照護場域,例如急診、復健、長期照護機構、月子中心及洗腎中心,未來會持續強化此技術的感測資訊多樣性和通報即時性,包括整合體溫、呼吸、心率等生理訊號監測,讓第一線護理人員的照護工作更有效率。
使用者行走坐臥「臉書、IG全知道」 資安人員建議「趕快刪除」
雖然在新版的iOS協定中,使用者可以禁止App追蹤與收集數據,但是近日有資安人員發現,iOS版的Facebook還是在「秘密」收集用戶的敏感數據,甚至還會透過手機加速計(Accelerometer)來監控使用者行走坐臥等行為,甚至可以以此掌握用戶在特定時間、地點所做出的特定行為,嚴重侵犯用戶隱私,資安人員也呼籲使用者最好趕快移除Facebook App。根據《富比世》報導指出,資訊安全人員巴克里(Talal Haj Bakry)與邁斯克(Tommy Mysk)日前提出警告,內容中即便使用者透過新版iOS協議來禁止App蒐集、追蹤用戶資料與數據。但是Meta(原名Facebook)旗下軟體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還是一直在讀取加速度計的資料,而他們可以透過讀取這些資料,再加上將同類型結果的用戶進行分組,就可以判斷使用者現在的行為。巴克里與邁斯克還針對TikTok、WeChat、iMessage與Telegram等軟體,均沒有發現類似的情形,只有Facebook與Instagram在資料蒐集方面相當突出。報導中指出,與其說Meta正在打造一個元宇宙,還不如說他們正在打造一個「數據宇宙」,考量先前Meta就曾因為多次過度收集用戶隱私作為廣告投放用途,兩位資安人員相信,Meta會廣泛的收集這些資料一定是有其目標存在。至於要如何遏止Meta旗下軟體過度的資料收集,兩位資安人員表示,目前為止看起來只能建議使用者移除相關軟體、改採用網頁版服務。或是等到新版作業系統針對這一系列鑽漏洞的行為進行規範與限制。
立委痛批農委會15個APP養蚊子 「斥資逾4200萬」大吸人民納稅錢
2012年國發會斥資推動電子化政府計畫,但APP管理粗糙,國發會並於2016年要求機關改善或下架,民眾黨立委邱臣遠今召開記者會表示,農委會目前15個還在使用的APP,粗估花費高達4200多萬元,部分APP下載使用次數偏低、使用者評等不佳,農委會無績效管考,放任蚊子APP蠶食鯨吞人民的納稅錢。邱臣遠指出,農委會在2016年之後還是花了2330萬元元建置新的APP,超出當時審計部所列的開發金額500多萬元,且現存15個APP使用情形差距大,APP實際有多少效益令人質疑。他說,根據農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仍在運營中的APP還有15個,但APP不是平台建置完成後就沒事了,相關部會每年還是要編列預算來維運,針對農委會目前15個還在使用的APP,從開發到維護等,粗估花費就高達4千多萬元。他指出,農委會15個APP中,使用情形差距大,累計下載次數前三名分別為「田邊好幫手」43000次(2012年至今)、「農作物天然災害即時回報」26019次(2017年至今),以及「農務e把抓」19876次(2015年至今),但後三名的累計下載量都未破千,像是「農業病蟲害智能管理決策系統暨植物病蟲害情蒐APP」744次(iOS+Android,2020年至今)、「禽流感現地調查」934次(2019年至今)以及「豬場e把抓」923次(2018年至今)。他強調,以前三名及後三名為例,部分APP下載使用次數偏低、使用者評等不佳,花了這麼多的公帑,APP實際達成多少效益令人質疑。他指出,根據行政院「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行動化服務發展作業原則」,農委會APP實質效益差,但相關得標廠商,像是「〇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卻仍可持續取得農委會的標案,且比例都高達得標總金額的九成以及將近六成,「為什麼績效那麼差卻還能持續得標?」農委會內部的標案評選機制需不需要檢討?他表示,APP的管理,農委會應儘速建立績效管理機制並辦理定期檢討,未來在開發前也應精準評估使用者需求及可能下載數,甚至應該有使用者行為分析,讓APP可以持續優化,不要「為了數位化而數位化」,浪費的都是民脂民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