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杰
」 癌症 淋巴癌 癌王 永和分屍案 孫武生女子患「結節性癢疹」陷憂鬱! 「生物製劑治療」生活恢復正常重拾自信
30多歲的小靜,三年來飽受結節性癢疹之苦,全身皮膚布滿大大小小極度搔癢的顆粒及斑塊,日也抓夜也抓,晚上還因搔癢抓到無法入眠,就醫接受了短期類固醇、口服抗組織胺、口服免疫調節劑及窄波段紫外線的治療,雖得到部分緩解,但有時仍然非常搔癢難耐,最後使用生物製劑進行治療後,皮膚明顯改善讓自己重拾自信,生活也恢復正常!結節性癢疹「癢抓」惡性循環 重挫生活品質奇美醫院醫學美容中心副主任暨皮膚科醫師鄭百珊說明,結節性癢疹(又稱癢疹),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好發於女性、壯年及中老年人,臨床表現為皮膚上出現許多如米粒或碗豆大小般且偏硬的顆粒狀結節,有些病灶甚至會融合成一大塊厚厚的板塊,臨床上癢疹數目從個位數到上百顆都有,往往伴隨持續超過六周以上的嚴重搔癢、摳抓與摩擦病灶之症狀,「癢-抓-癢-抓」的惡性循環常使病人睡眠與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進而影響其工作與社交生活!致病因不明 這些人高機率會出現癢疹目前造成結節性癢疹的原因不明,但研究發現「第二型免疫反應異常」與「神經增生與纖維化」扮演了重要角色;部分病人合併異位性皮膚炎與癢疹一起出現,其他如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衰竭、慢性B肝/C肝帶原、人類免疫不全病毒感染、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疾病,也都發現有較高機會出現癢疹。「生物製劑」屬於針劑注射 副作用相較口服少鄭百珊指出,癢疹的治療上常會遇到瓶頸,醫師會依照病人癢疹的嚴重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組合,包含常見的外用藥膏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還有口服藥物如抗組織胺、免疫調節劑,也可能加上窄波段紫外線照光治療。而生物製劑是目前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藥物之一,為針劑注射,主要抑制第二型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介白素-4與13。副作用較傳統的口服藥物少,但仍有少見的副作用如結膜炎等。疾病影響社交生活! 與醫師溝通、共享治療決策鄭百珊表示,癢疹癢起來要人命,嚴重的皮膚搔抓除了影響正常生活、外觀上的皮膚異狀往往讓病人無法正常社交,長期搔抓造成的皮膚苔癬化、破皮流血,更是增加得到蜂窩性組織炎的機會;因此,與醫師良好的溝通、疾病共享決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是很重要的。唯有戰勝癢感、改善癢疹,才能重新開始嶄新的人生!
太相信網路偏方!她罹癌拒化療堅持「果汁療法」 2年半後惡化險喪命
英國一名現年39歲的前女模特兒伊蕾娜(Irena Stoynova)患有淋巴癌,雖然醫生建議她接受治療,但在看到網路上的「化療替代偏方」後,伊蕾娜決定以果汁飲食來讓身體「自我治癒」。沒想到的是,2年半過後,她的癌症不僅沒有好轉,更已經發展至第三期,並被警告再不化療就可能喪命。根據外媒《天空新聞》(Sky News)的報導,伊蕾娜在2021年6月被診斷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後,她選擇跟隨一名擁有數十萬粉絲的網紅,透過徹底改變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來讓身體自己好起來。伊蕾娜花費2000英鎊(約新台幣8萬元)購買各種榨汁機、果汁機,每天用3小時來準備隔天要吃的流食餐點,並嘗試生食、間歇性斷食、草藥和特殊茶類等等,希望能夠替代化療。不過,伊蕾娜坦承自己太虛弱了,睡眠不足且會出現幻覺,「我甚至沒有力氣替送貨員開門,我無法呼吸,因為我的肺部有液體,我還因為節食瘦了大約20公斤。」直至去年5月,伊蕾娜被救護車送往醫院治療,當時醫生示警,她的癌症已經發展至第三期,再不接受治療很可能會死亡,但伊蕾娜仍連續拒絕了長達10天,才終於點頭同意進行化療。後來,伊蕾娜的病況已經緩解很多,而她也將自身經歷分享出去,直言那些偏方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比起化療帶來的痛苦更加巨大,並提醒大家即使擁有信仰,也絕對不要切斷與專業醫療相關的一切。
原來「半馬」真是「伴馬」 肯亞選手表示不解為何被參賽:我是簽約配速員
2024北京半程馬拉松傳出有三名非洲選手在終點線前「放水」,讓中國選手何杰奪冠,引起輿論譁然,主辦單位15日表示正在調查。其中一名肯亞選手15日向外媒坦言自己讓何杰贏得比賽,數小時後又改口稱自己和其他2名非裔選手都是受僱的「配速員」,不是正式選手。2024北京半程馬拉松於4月14日舉行,根據轉播畫面顯示,中國馬拉松名將何杰與2名肯亞選手、1名衣索比亞選手同為領先群,但何杰稍微落後。然而,三名非裔選手臨到終點前明顯放慢速度,跑在何杰身旁,肯亞選手馬納蓋特(Willy Mnangat)甚至對何杰揮手示意,並指著終點線,要何杰加快速度。這段離譜畫面網路瘋傳,引發中國網友痛批:「半馬變『伴馬』」、「也太假了」、「把體育精神按在地上羞辱」。據英國BBC體育頻道非洲分台15日報導,馬那蓋特向該頻道表示自己其實是「配速員」。他說該場賽事中,有四名跑者簽約成為何杰的「配速員」,要協助他打破1小時2分33秒的中國紀錄,只不過其中一名跑者未能跑到終點。何杰最終成績為1小時3分44秒,未如願打破紀錄,三名非洲跑者則各慢何杰1秒,同列第二名。馬那蓋特表示:「我去那裡不是為了參賽的,那對我來說不是一場競爭激烈的比賽。」檢視轉播畫面,可以看到馬那蓋特等人的號碼布與其他選手相同,並未依慣例註明「配速員」字樣,且最後仍站上了頒獎台。馬那蓋特說:「我不知道他們為何要把我的名字寫在號碼布上,而不是註明『配速員』。我的職責是配速,幫助那個人贏得比賽,可惜他沒達成打破全國紀錄的目標。」然而,馬那蓋特當天稍早接受《南華日報》訪問時說法不同。他表示自己讓何杰奪冠,因為和何杰是「朋友」:「他來過肯亞,我也曾在無錫馬拉松(為他配速),所以我們是朋友」。25歲的何杰來自中國寧夏省,是中國男子馬拉松國家隊成員、杭州亞運會冠軍,同時也是現任中國男子馬拉松紀錄保持者,在世界田徑總會的男子馬拉松選手排名全球第77名。世界田徑總會(World Athletics)向BBC表示已得知此一事件,也了解到當地政府已展開調查,「世界田徑總會認為,在這項運動中誠信是首要考量,但調查正在進行中,我們不便提供進一步的評論。」據陸媒綜合報導,何杰是本屆北京半馬贊助商「特步」的簽約運動員。網傳截圖顯示,何杰在粉絲群裡表示自己也是這起事件的「受害者」,他「不需要這個冠軍去證明自己」。北京半馬組委會15日發布通報稱,關於網友反映男子組比賽結果的問題,組委會已成立專項調查組進行調查。北京市體育局亦表示,已收到市民打市政熱線電話投訴,會由相關單位進行調查。
「社福界俠女」張錦麗淋巴癌病逝 初期像感冒…醫示警6症狀
新北市前社會局長張錦麗被譽為「社福界俠女」,近年一直與淋巴癌奮鬥,但本月2日仍不幸病逝享壽63歲。其實,淋巴癌是沉默的癌症,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常被誤以為是感冒而延誤就醫,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6大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張錦麗在去年4月因病請假休養,並於同年8月14日請辭,這1年持續與淋巴癌奮鬥,嘗試各種治療,無奈最後仍不敵病魔,2日晚間病逝台大醫院。據了解,淋巴癌在國人癌症10大死因中排名第9,包含「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症」,國人好發的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男女比例差不多,分布各年齡層。淋巴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被誤以為是感冒。(圖/報系資料照)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血液腫瘤科醫師饒坤銘指出,淋巴癌患者因癌細胞侵犯到淋巴結,容易有發燒、感染情況,臨床上最常看到病人因發燒、咳嗽,或脖子、腋下、鼠蹊部摸到腫塊而就醫,必須做病理切片檢查才能確認。饒坤銘呼籲,民眾要注意有無「燒」、「腫」、「癢」、「汗」、「咳」、「瘦」6症狀,出現愈多症狀的淋巴癌患者,疾病的惡性程度較高,癌細胞也較為兇猛。相關症狀如下:※燒:莫名出現發燒。※腫:在脖子、腋下或鼠蹊部摸到不會痛的腫塊。※癢:全身發癢。※汗:夜間有盜汗情況。※咳:莫名的咳嗽、喘吁※瘦:因免疫力下降,體重減輕,常覺得疲倦饒坤銘說明,治療淋巴癌可用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甚至是骨髓移殖,仍有治癒的機會,但有些病人運氣比較不好,可能會有抗藥性出現。
比閃電擊中機率低! 眼睛、牙齦、子宮異常出血竟是罕癌纏身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現年73歲的陳女士,35歲發現眼睛、牙齦和子宮異常出血,輾轉求助眼科、牙科、婦產科皆未果,多年後確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簡稱WM),屬於罕見惡性淋巴瘤,台灣每年新發病例不到50人,比被閃電擊中機率低百倍!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表示,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BTKi)正式納入健保給付,每位患者每年約可省下219萬元藥費,讓患者和家屬終於盼到曙光。淋巴瘤惡性分型 血管阻塞要當心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國癌症登記報告。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相較十年前成長1.4倍,達到4261人/年,而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更躍升至男女十大癌排行症的第十名。WM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一種惡性分型,台灣每年新發病例不足50人,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4,比一個人一輩子被閃電擊中的機率還低百倍以上。張正雄說明,當患者體內免疫球蛋白(IgM)過度增生,當IgM濃度超過4000mg/dl或血清濃度高於4CP時,導致血液黏稠,就可能發生多處黏膜不正常出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黃泰中提醒,當民眾出現發燒、夜間盜汗、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疲勞、淋巴結腫大、皮膚搔癢等淋巴瘤常見症狀,持續約2至3周時,應盡快至血液腫瘤科就診。高黏滯血綜合症:血管阻塞貧血、皮膚/黏膜異常出血、神經病變眼靜脈阻塞:視力受損腦血管阻塞:神經症狀、中風心肺血管阻塞:喘、肺栓塞、心肌梗塞檢查免抽龍骨水 健保給付藥物、年省219萬▲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正式納入健保給付,為病人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療策略。張正雄表示,透過IgM基因檢查、骨髓穿刺和切片檢查,可以及早鑑別疾病、制定治療計畫。現在的骨髓檢查跟大家對「抽龍骨水」的想像完全不同,在門診不到半小時就能完成,呼籲患者切勿因迷思而錯失治療先機。WM高風險族群5年存活率僅36%,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化學免疫療法是WM的一線治療,但效果有限且伴隨較高毒性,可能導致患者的血球減少和免疫力降低,進而引發感染和帶狀疱疹發作等副作用。張正雄回顧曾遇過年長患者因化療併發肺部感染,險些喪命!由於65歲以上且有生化指標異常的患者被視為高風險,其病情惡化速度更快於一般WM患者,加上年長者多患有心血管等共病症,呼籲專業醫師在制定WM治療策略時,應全面考慮高風險族群的病情發展速度及共病狀況,注重用藥安全性。好在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正式納入健保給付。張正雄說明,健保給付2年時間,以每顆藥物2000元、每天服用3顆來估算,每位患者每年約可省下219萬元藥費。黃泰中也表示,WM患者許多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整體存活率不到50%,相信隨著新一代治療納入健保體系,為病人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療策略。
比閃電擊中機率更低!弱勢癌終於盼來希望 新口服標靶藥物納入健保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以下簡稱 WM) 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一種惡性分型。由於罹病者人數稀少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形容WM為「弱勢癌」也不為過。直到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BTKi)正式納入健保給付,才終於讓WM患者和家屬看到了希望!在台灣,WM每年新發病例不足50人,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四,比一個人一輩子被閃電擊中的機率還低百倍以上,高風險族群5年存活率僅有36%。臨床案例少,再加上初期症狀捉摸不定,患者在求診過程中有如身陷迷宮,輾轉於不同科別之間卻又找不出病因,還容易發生漏診、誤診,錯過對症下藥的時機,身心承受極大壓力。化學免疫療法是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一線治療,但效果有限且伴隨較高毒性,可能導致患者的血球減少和免疫力降低,進而引發感染和帶狀疱疹發作等副作用。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張正雄院長指出,年滿65歲以上且有生化指標異常的患者被視為高風險,其病情惡化速度更快於一般WM患者。加上年長者多患有心血管等共病症,治療策略不僅應積極處置,更要注重用藥安全性。回顧過去經驗張正雄院長曾遇過一些年長患者因化療而併發肺部感染,差一點就發生不敵病情而離世的憾事,使他更加強烈呼籲專業醫師在制定 WM治療策略時,應全面考慮高風險族群的病情發展速度及共病狀況,還有可能無法忍受化療。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黃泰中秘書長指出,儘管過去數十年來癌症醫學取得顯著進展,然而一些少見癌症 (如WM) 因患者人數過小而面臨難以取得臨床試驗進展、容易漏診或誤診、缺乏專用藥物等挑戰,實屬弱勢中的極弱勢。患者代表陳女士十分感慨,回溯30多年前的初次確診,她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治療,也曾因經濟負擔讓她放棄治療,一身的病痛與被宣判絕症的絕望,讓她從未想過竟能健康迎接70歲生日。她由衷感謝社會各界和健保署的努力,提高 WM患者對新藥的可負擔性,給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黃泰中秘書長指出,根據國健署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國癌症登記報告,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相較十年前已成長了1.4倍,達到4,261人/年,而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更躍升至男女十大癌排行症的第十名。淋巴瘤與其他固態腫瘤不同,是由全身性的淋巴球癌化生成。此一特性使得患者初期可能在全身不同位置發現病變,增加了早期診斷的難度。他呼籲,當民眾出現發燒、夜間盜汗、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疲勞、淋巴結腫大、皮膚搔癢等淋巴瘤常見症狀,持續約二至三周時,應盡快至血液腫瘤科就診。作為陳女士的主治醫師,張正雄院長也分享他多年來對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WM)的診療經驗,並特別補充血液高度黏稠症(Hyperviscosity Syndrome,HVS) 對患者帶來的危害,如貧血或異常出血、因神經病變導致麻木等 WM特殊症狀。他解釋,巨球蛋白指的是患者體內免疫球蛋白 (IgM) 過度增生,導致血液黏稠。當IgM濃度超過4000mg/dl或血清濃度高於 4CP時,就可能發生多處黏膜不正常出血。在臨床上,20至30% WM患者可能出現神經系統病變,例如視力模糊或喪失、頭痛、暈眩、眼球震顫、耳鳴或突發性聽力喪失;嚴重者甚至引起混亂、失智、中風或昏迷。透過IgM基因檢查、骨髓穿刺和切片檢查,可以在早期鑑別惡性淋巴瘤或其他血液疾病,有助及早制定WM治療計畫。他特別提到,現在的骨髓檢查跟大家對「抽龍骨水」的想像完全不同,技術非常純熟,在門診僅需不到半小時就能完成,是最快速診斷血液腫瘤疾病的方法。呼籲患者切勿因對檢查的迷思而錯失儘早診斷與治療的機會。目前國際間,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WM) 的治療方針以新型標靶藥物為主。台灣在 WM治療已經趕上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簡稱 NCCN)及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 (NICE)的準則。依照此先進之照護指引,當患者對一線用藥反應不佳時,應積極評估改用耐受性高的標靶藥物。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對新型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感到振奮。她表示,111年各類癌症健保前10大醫療支出統計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人均醫療費用佔十大癌症中第四位,藥費更是超過癌症死因之首肺癌。令人欣慰的是,在健保署及社會各界的協力下,新一代BTKi的申請至給付生效僅花費519天(短於抗癌藥平均生效天數726天),這表示WM患者的需求得到更廣泛的重視。期盼未來健保政策更加深入支持弱勢癌,提供更多先進治療機會,同時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
燒腫癢汗咳瘦 別輕忽淋巴癌初期六大徵兆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淋巴癌被譽為「沉默殺手」,是從淋巴結長出來的腫瘤,初期症狀可能有頭頸部、腋窩等的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發燒、夜間盜汗、皮膚發癢、咳嗽、體重減輕等六大徵兆出現,「整體來說,還是以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游介宇提醒,如果發現淋巴結有變大、變硬,且固定不動時,就要小心可能是惡性腫瘤,要儘早做切片檢驗,以及早接受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 惡性度高淋巴癌包括兩種類型,分別是何杰金氏淋巴癌以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從國健署的癌登資料顯示,國內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每年發生人數約3000人左右,死亡率不低,但卻是少數能治癒的癌症之一,如能及早診斷接受治療,治癒率可達7成以上。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中,有將近5成屬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是所有淋巴癌中,比例最高的類型。游介宇指出,DLBCL惡性度高、病程進展快速,即使是早期,癌細胞也可能已經擴散出去,且因屬全身性,是無法靠手術根治的,目前治療方式仍以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為主。新機轉藥物問世 為治療找到新契機過去治療DLBCL都以化療為主,自從上世紀末開始有對抗CD20的單株抗體藥物問世後,才有了突破,成功提高了治癒反應率。這二十多年來,陸續也有標靶藥物及化療藥物問世,臨床會以不同的排列組合試圖再提高治癒率,但都失敗;「直到最近,有新的標靶藥物出現,為DLBCL的治療找到新的契機。」游介宇進一步說明,過去使用的標靶藥物是對抗CD20單株抗體為主,新的標靶藥物是靶向CD79b的抗體藥物複合體,是將單株抗體與化學治療藥物透過連結物質結合在一起,在安全性一致下,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根據2021年美國血液病年會,POLARIX試驗結果發現,對於DLBCL預後程度相對比較差的患者,在兩年追蹤後發現,使用新的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與抗CD20單株抗體及化療的雙標靶組合,比起傳統的標準治療,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顯著有將近7%的差距,「整體來看,使用雙標靶組合的病患,其復發及死亡風險降低27%。」游介宇強調,從臨床試驗數據上來看,新的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與抗CD20單株抗體及化療的雙標靶組合有其優勢,「當然,即使是以傳統的單株抗體合併化療藥物也有不錯的成績,關鍵在於不要輕忽可疑的症狀。」目前衛福部已於2022年12月通過可用於DLBCL的起始治療,礙於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規範,並非所有病人適用,詳細資訊建議與主治醫師做討論。醫師再次提醒,如果發現淋巴結有腫大、變硬、又固定不動時,且合併有前述六大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務必要進一步就醫,以切片檢驗是否為惡性淋巴癌,以及早發現早期治療。
國人十大癌症排名重新洗牌 胰臟癌首度進入前十名!
國健署112年11月10日公布最新110年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110年癌症發生人數近年來首度下降,平均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而十大癌症排名也洗牌,第一名不再是蟬聯寶座15年的大腸癌,肺癌已成為新「癌王」,而值得關注的是胰臟癌在此次排名為第10位,是近年來首度進入前十名。癌症發生人數首度下降 110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曝根據最新衛福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10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較109年減少217人,是近年來首度下降,而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也較109年下降4.8人。不過國健署表示,未來是否會持續下降,仍需長期觀察趨勢變化。另外,若將各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分別來看,110年大腸癌、肝癌、口腔癌、胃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子宮頸癌及食道癌發生率確實有下降,但是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及子宮體癌發生率則為上升。而110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以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做排序,依序為:肺癌(16,880人,發生率39.7/105)大腸癌(16,238人,發生率38.4/105)女性乳癌(15,448人,發生率82.5/105)肝癌(10,775人,發生率25.0/105)口腔癌(8,211人,發生率21.6/105)攝護腺癌(7,481人,發生率35.3/105)甲狀腺癌(4,626人 發生率14.7/105)胃癌(4,060人,發生率9.3/105)皮膚癌(3,954人,發生率8.7/105)胰臟癌(3,190人,發生率7.4/105)與109年相比,肺癌由第2名上升至第1名,大腸癌則由第1名退居第2名,胰臟癌則前進2個名次,在109年胰臟癌時為第12名,此次為近年來首度進入前十名,而其餘癌症發生人數排序皆與109年相同。新發生數多在「這族群」 70-79歲人數增加最明顯若以年齡來看,癌症新發生人數多集中於50歲以上的族群,占8成3,而癌症發生人數增加則以70-79歲較明顯,減少以50-69歲較明顯。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9年相同。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女性乳癌及肝癌延後1歲外,其餘皆與109年相同。不過,口腔癌(59歲)、乳癌(57歲)、甲狀腺癌(50歲)的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早。男、女十大癌症排名曝 差異最大為口腔癌、食道癌若以性別來看的話,男性110年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72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0.8人,較109年減少5.4人,而110年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序與109年序位相同,大腸癌蟬聯12年男性十大癌症首位寶座,其餘依序為:大腸癌(9,297人,發生率47.1/105)肺、支氣管及氣管癌(8,961人,發生率44.5/10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癌(7,387人,發生率40.4/105)肝及肝內膽管癌(7,448人,發生率37.6/105)攝護腺癌(7,481人,發生率35.3/105)食道癌(2,614人,發生率13.7/105)胃癌(2,413人,發生率11.8/105)皮膚癌(2,127人,發生率10.3/105)白血病(1,588人,發生率10.0/105)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727人,發生率9.4/105)女性110年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3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8.4人,較109年減少4.4人。110年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序與109年相比,原本第9位的皮膚癌和原本在第8位的胃癌排名互換,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前則移至第10位,其餘序位與109年相同,依序為:乳癌(15,448人,82.5/105)肺癌(7,919人,36.0/105)大腸癌(6,941人,30.7/105)甲狀腺癌(3,497人,22.1/105)子宮體癌(3,181人,17.0/105)肝及肝內膽管癌(3,327人,13.6/105)卵巢癌(1,793人,10.2/105)皮膚癌(1,793人,7.3/105)胃癌(1,647人,7.2/105)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438人,7.1/105)男性、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差異較大的癌症為,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食道癌,男性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0.4倍、11.4倍,國健署分析這與吸菸、嚼檳榔等習慣有關。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雖然110年與109年比較下,整體癌症人數有下降,但未來是否為下降趨勢還不一定,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癌症篩檢要下降的情形,但現在已經恢復,提醒民眾衛福部提供5癌篩檢服務,若符合資格應盡早前往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風險、死亡。
癌症時鐘首見「暫停」 專家估「明年恐校正回歸」⋯新發生個案數將反彈
國健署公布110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國人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和前一年一樣,此外蟬聯15年癌王大腸癌被擠下,肺癌成為新癌王,胰臟癌則前進2個名次,殺進前10名。公衛專家認為,因110年爆發新冠本土疫情,明年的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可能會出現類似「校正回歸」的情形,一度暫停的癌症時鐘也會跑更快。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較109年減少217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較109年下降4.8人。至於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肺癌(2)大腸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胰臟癌。國健署指出,與109年相比,除了肺癌與大腸癌序位互換、胰臟癌前進2個名次,其餘排序與109年相同;至於十大癌症排序,男性與109年序位相同、女性皮膚癌與胃癌順序互換、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往前,其餘與109年序位相同。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110年國內爆發新冠本土疫情,民眾外出、就醫都受到限制,檢視四癌篩檢人數也大幅下降,隔年人數又衝回來,出現遞延效應;因此他認為,明年的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可能會出現類似「校正回歸」的情形,一度暫停的癌症時鐘也跑更快,大家別覺得奇怪。
擠下大腸癌…癌王換「它」 10大癌症最新排名出爐
國健署公布110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國人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其中蟬聯15年癌王大腸癌被擠下,肺癌成為新癌王;此外,胰臟癌前進2個名次,殺進前10名。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較109年減少217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較109年下降4.8人。110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9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女性乳癌及肝癌延後1歲,其餘與109年相同;部分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早的癌別,口腔癌為59歲、乳癌為57歲、甲狀腺癌為50歲。十大癌症。(圖/國健署)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肺癌(2)大腸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胰臟癌。國健署指出,與109年相比,除了肺癌與大腸癌序位互換、胰臟癌前進2個名次,其餘排序與109年相同;至於十大癌症排序,男性與109年序位相同、女性皮膚癌與胃癌順序互換、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往前,其餘與109年序位相同。男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圖/國健署)110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72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0.8人,較109年減少5.4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9年序位相同。110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3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8.4人,較109年減少4.4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09年相比較,原為第9位之皮膚癌與原為第8位之胃癌序位互換,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前移至第10位,其餘序位與109年相同,110年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胃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破除3大錯誤迷思!淋巴瘤無良性皆「惡性」 謹記7症狀早發現、治療
淋巴存在身體各處,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不過許多人對淋巴瘤卻不太了解,認為只有淋巴結才有淋巴瘤的可能,甚至有些民眾認為淋巴瘤和其他腫瘤一樣有分良性、惡性。為破解「淋巴瘤」的錯誤觀念,北榮血液科醫師王浩元整理相關Q&A,提供正確資訊,幫助民眾及早發現、正確治療。淋巴瘤迷思1: 淋巴瘤有良性、惡性?淋巴瘤(lymphoma)其實就是「淋巴癌」,沒有良性、惡性之分。王浩元醫師表示,只有「淋巴結腫大(enlargement of lymph nodes)」才有分良性、惡性,而良性的淋巴結腫大主要是發炎、感染所致,通常一段時間後會自行消退,至於惡性的淋巴結腫大,則是因為癌細胞浸潤造成,不會消退。造成淋巴結腫大的癌細胞,可能是從其他地方的腫瘤癌細胞轉移而來,也有可能是來自於淋巴結該處的「淋巴癌細胞」。當淋巴細胞轉變成「淋巴癌細胞」,就可能形成淋巴癌,因此,淋巴癌只是造成惡性淋巴結腫大的原因之一。王浩元醫師說明,由於淋巴球細胞可以簡單分成B細胞、T細胞、NK細胞,因此淋巴癌也可以依照淋巴球細胞的種類,分成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NK細胞淋巴瘤。淋巴瘤迷思2: 淋巴瘤有分好治、難治的?坊間流傳「淋巴瘤有分好治、難治」,這是正確的嗎?王浩元醫師表示,以往所謂好治的是指「何杰金氏淋巴瘤」,是一種B細胞淋巴瘤,病理切片只有少少幾顆淋巴癌細胞,而難治的是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病理切片視野所及大多是癌細胞,但現在用好治的、難治的去形容淋巴瘤已不太恰當。王浩元醫師說明,在過去只有化學治療跟放射線治療的年代,相較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通常對治療的反應較好,因此被稱作是好治的淋巴瘤,不過過去15年來淋巴瘤的治療突飛猛進,許多新穎的標靶藥物或細胞免疫治療被用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因此坊間流傳的說法並不太恰當。淋巴瘤迷思3: 淋巴瘤只會出現在淋巴結?許多人在頸部、腋下觸摸到硬塊,大多都會有所警覺可能是淋巴結出現問題,但王浩元醫師指出,淋巴瘤雖然最常發生於人體的淋巴結,但它能長在身體的任何地方,包括腦部、肺臟、乳房、腎上腺、肝臟、睪丸、皮膚等。雖然,頸部、腋下、腹股溝等3處密布著淋巴結,所以當民眾在上述三處摸到腫塊時,較易警覺或聯想到淋巴瘤,但是身體仍有許多淋巴結是存在於我們摸不到的地方,例如縱膈腔或後腹腔,就需要仰賴患者的症狀來協助醫生的臨床判斷。謹記淋巴瘤7症狀 早期發現積極治療王浩元醫師表示,發燒、腫塊、身體癢、盜汗(夜間多汗)、咳嗽、體重減輕、異常疲勞等7症狀都有可能是淋巴瘤,民眾可用「燒、腫、癢、汗、咳、瘦、累」7字訣記憶,無痛的腫塊是淋巴瘤最常見的症狀,雖然最常出現於淋巴結區域,但要再次強調,淋巴瘤能長在身體的任何地方,不限於淋巴結。醫師也提醒,民眾應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即使是淋巴瘤的第四期,仍然存在治癒的可能性,淋巴瘤根據不同的病理型態可分成近百種淋巴瘤診斷,而不同的淋巴瘤有各自對應的治療策略,唯病人、家屬、醫護三方密切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成功治療的機會。
罹癌醫師曾兩度瀕死 CAR-T細胞免疫治療救命「2個月後返職場」
最新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男性、女性癌症致死排行中,白血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疾病,分別排名第九與第十名,可見得這兩種癌症正嚴重威脅國人性命。去年起,我國臨床上已有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用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之後線治療。為了讓患者獲得適切的治療,健保署於今年11月正式將「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品Kymriah(祈萊亞)」納入健保,每年有望嘉惠近百位在生死關頭徘徊的患者。53歲的周紹賓,本身是放射科醫師,5年前確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合併血癌,在苦撐過高劑量化療與異體幹細胞移植後,成功控制疾病。豈料在今年2月癌細胞來捲土重來,經診斷後確診其致癌基因高達三種,屬惡性度最高的類型。過去,這樣的患者存活期可能僅有2%,大多只能選擇安寧緩和治療。周紹賓選擇接受CAR-T細胞免疫治療,並在5月16日回輸經過「武力改良」的CAR-T細胞,成為花蓮慈濟醫院第一位CAR-T細胞免疫治療個案。相較於傳統的異體幹細胞移植,CAR-T細胞免疫治療副作用大幅降低,且有更卓越的治癒率。周紹賓說,「5年前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後,身體變得相當虛弱,我幾乎休息了1年才可以重返職場。然而,本次在完成CAR-T細胞免疫治療後,我一個半月後就出院了,並在7月時就重返職場。」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免疫治療科黃威翰副主任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都是相當常見的血液癌症,前者好發於3歲至5歲的兒童,平均每4位癌童,就有1人屬於此疾病,但成人仍有一定發病機率;後者則好發於高齡者,值得一提的是,平均約每2位淋巴癌患者,就有一位屬於此類別。兩者疾病致病機轉雖不同,但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病程來的又快又猛,未及時採納正規治療,恐在短短幾個月就有生命危險;且治療難度高,存活期相對較短。儘管兩癌症的惡性度較高,但確診後患者與家屬也無須灰心,只要積極治療,在經過高劑量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的一線治療後,約有8至9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7至8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疾病可獲得長期控制。黃威翰進一步說明,雖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在前線治療就有極佳預後,但前者仍有1至2成的兒童與高達5成的成人患者發生復發;後者則有2至3成的患者治療反應不佳或是發生復發。這群治療反應不佳或是發生復發的患者,癌症的惡性度極高,就算咬牙撐過高劑量化療與異體幹細胞移植,仍有高機率再次復發。一旦再次復發,存活率恐大大降低。根據國際研究顯示,復發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兒童患者不到半數可以存活超過5年、成人患者更是僅有1成的存活率;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存活期更是滑坡式下降,僅有2成患者可以存活超過2年。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李啟誠理事長表示,如今CAR-T細胞治療獲得健保給付,屬於「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或「成人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若治療反應仍不佳或發生復發,即有機會符合健保給付資格,大幅提升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可近性。這讓過去因為無法負擔千萬藥費而無法獲得適切治療的患者,也有機會在癌末階段力拼長期存活甚至治癒。
大咖生技ETF2/潤泰寶佳重壓這二檔新藥股 他們來自中研院專利股權變成上億元
富邦金董座蔡明興、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不僅是鑽石生技(6901)創始大股東,也跟進鑽石投資新藥開發標的,再重壓醣基生醫(6586)、欣耀生醫(6634),玉山金控、寶佳集團林家宏也是這二家生技興櫃股大股東。CTWANT調查,鑽石生技投資組合中的醣基生醫(6586)、欣耀生醫(6634),除了中研院、鑽石生技為大股東,還可見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玉山金控董座黃男州也曾是醣基的前十大股東。醣基生醫開發出全球第一款醣重組生物改良型新藥CHO-H01,目前正在進行針對難治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病患的I/IIa期人體臨床試驗。(示意圖/翻攝自醣基生醫官網)尹衍樑在2017年間以匯弘、長春、宜泰三家投資公司,各對醣基生醫持股6.86%、5.87%、5.15%共17.88%;玉山創投持股4.09%;之後逐年減持股權,目前皆未在最新公布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中。寶佳集團少東林家宏則不僅個人對欣耀持股2.81%,還以佳峻投資占比10.25%為欣耀第一大股東,總計達13.06%;富邦金董事長蔡明興個人也有3.63%,以及兒子蔡承儒的以馬內利投資也有5.75%,蔡承儒過去即曾以富邦創投法人代表擔任過鑽石生技董事。為何醣基欣耀二家生醫受到金融、傳產、房產企業大咖的青睞?首先以醣基生醫總經理吳宗益博士背景來說,他正是2014年「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舉辦第一屆「TBF生技講座」的8名得獎者之一,可獲得2500萬元研發獎金,分十年每年提撥250萬元,「TBF生技講座」也因獎金之高,被喻為「生技界奧斯卡獎」。而富邦、潤泰與玉山金正是「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捐助者之一,據基金會透露,當年原先規畫提供六位講座名額,由於申請候選人相當多,且非常傑出,富邦金控、潤泰集團率先各自贊助一位講座,因此共選出八位講座籌得2億元基金。欣耀生醫核心產品為治療脂肪肝疾病新藥,左為董事長暨總經理朱凱民與經營團隊。(圖/報系資料照)吳宗益為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他以開發新的醣合成方法,用以合成與癌症或感染性疾病相關的醣分子,並了解這些醣分子所扮演的角色,開發出新的疾病治療或診斷方式,著重在建立新型醣晶片用於流感或癌症的檢測,及利用醣分子製成疫苗用於疾病的治療和預防。醣基生醫是在2013年由中研院以技術作股對價,與鑽石生技等股東合資成立,技轉中研院醣蛋白、醣晶片等產品,2021年中研院將技術股轉讓給吳宗益等專利創作人,礙於新制技術股緩課稅法令尚未通過之故,當時即傳出富邦金蔡明興將以市價承接部分股權,估計約2億元。醣基生醫現專注開發醣蛋白產品,目標在提升大分子抗體藥之藥效及專利生命週期,2021年5月24日醣基與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簽訂「重組蛋白疫苗CHO-V10」COVID-19專案指標案件藥物法規科學諮詢輔導協議書,受市場買盤關注,使醣基股價從30元一度上漲到去年4月最高點251.5元,目前來到71元。欣耀生醫董事長暨總經理為朱凱民,他與研發團隊聚焦於非酒精性肝炎引發之肝硬化、肝癌以及無肝毒性止痛藥,股價在2020年4月起到7月的三個月內,從18多塊一度飆漲到176元,主要係因SNP-810(安泰拿疼)取得中國大陸專利、脂肪肝炎新藥SNP-610取得一項中華民國專利及美國專利所致,目前股價來到76多元。
美軍基地有害物超標 逾268名美軍、眷屬罹癌
至少268名過去在美軍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基地工作的美軍、眷屬傳出罹癌。美國空軍周一(7日)承認,在蒙大拿州2處核飛彈基地的地下發射控制中心檢測到一種可能致癌物。對此,美國當局已下令清理有害物質。《美聯社》8日報導,今年1月,蒙大拿州馬姆斯卓空軍基地被爆至少有9名負責發射飛彈的現役、退役美軍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是一種血癌,透過淋巴系統擴散癌細胞。美空軍航太醫學院後續對所有負責發射飛彈的士兵及眷屬展開調查,以了解他們的患病情形。報導指出,實際罹癌的美軍人數恐更多。據非政府組織「火炬之光倡議」統計,過去數十年來,至少有268名曾在洲際彈道飛彈基地服役的軍人或眷屬罹患癌症、血液疾病或其他疾病,其中至少217人罹癌,至少33人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美空軍於6月22日至29日派員檢測各大洲際飛彈基地,採集水、泥土、空氣及飛彈發射設施的表面物質樣本。美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7日表示,在對美現役洲際彈道飛彈基地廣泛抽樣後,發現馬姆斯卓空軍基地的2個發射設施,顯示多氯聯苯(PCB)含量高於美國環境保護局建議的閾值。據悉,PCB是油狀或蠟狀物質,已被美國環境保護局確定為可能致癌物。檢測成員在馬姆斯卓空軍基地抽取300個表面物質樣本,其中21個驗出PCB。有問題樣本中,19個的PCB含量低於環境保護局設定的標準,2個高於標準;而所有30個空氣樣本均沒有發現PCB。目前美國空軍仍在等待懷俄明州沃倫空軍基地、北達科他州麥洛特空軍基地的檢測結果。針對馬姆斯卓空軍基地2處飛彈發射設施驗出致癌物超標,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司令布西爾已下令立即清理。
長期背痛難耐! 檢查竟發現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作祟
一名7旬台商,經常性有背痛困擾,看了骨科、復健科都無法獲得緩解,相當苦惱;經過輾轉求診馬偕醫院進一步以影像學檢查脊椎時,才在骨頭內找到腫瘤,開刀取出檢體後發現是淋巴癌;再進一步確認,是屬於國人常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中相對難纏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且癌細胞已經瀰漫到身體各處包括骨頭、肺部等,確診為第三期。病患因為主訴長期受到背痛纏身,不堪其擾,希望能快速減緩疼痛,醫師建議可採用雙標靶組合藥物(P-RCHP)當作起始治療,雖須採自費,但在考量仍能負擔下接受治療。「病患開始進行治療後,背痛隨即獲得紓緩,甚至連止痛藥都不必吃;目前已完成療程,精神狀況不錯,正等待下次回診安排影像檢查確認狀況。」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治療有新選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血液暨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江翊豪指出,淋巴癌分類多樣,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是臨床較常見的類型,以馬偕的經驗來看,每年病患約有一百名左右,粗估全台約有三千人。「台灣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發生率遠高於何杰金氏,比例約為九比一。」他指出,DLBCL是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一種,通常惡性度高、生長速度快。對於DLBCL第一線的標準治療是以R-CHOP為主,「過去經驗,晚期DLBCL以R-CHOP治療時,約有五成左右的病患無法治癒,一旦復發,預後不好。」所幸衛福部於去年底通過以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與抗CD20單株抗體化療的雙標靶組合(P-RCHP)可做為DLBCL的第一線治療藥物。根據2021年美國血液病學會以亞洲族群追蹤28個月的資料顯示,比起使用R-CHOP,採取P-RCHP的對照組,3年無惡化存活期超過70%。初期症狀輕微 提高警覺治癒機率高江翊豪醫師說,從使用經驗來看,P-RCHP用於第一線起始治療確實有其效果,他以前述病例說明,該名台商原本需要用到高劑量的止痛藥來緩解背痛,在施打P-RCHP後,背痛獲得緩解,生活品質也得到改善,「該病患使用P-RCHP的好處是,由於雙標靶組合藥物是把會影響神經的化療藥物(Oncovin)替換掉,剛好符合紓緩神經痛的要求,雖仍有白血球低下的副作用,但臨床有許多治療藥物可以處理,安全性高。」他提醒,淋巴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與輕微感冒混淆而延誤治療,建議平日留意生活上是否有變化,像是發現感冒很久沒好、發燒、身上摸到莫名腫塊、盜汗、體重下降、疲憊等,都需要提高警覺,進一步就醫檢查,儘早處理以避免惡化。
癌症居北市首大死因 定期檢查莫輕忽
111年臺北市死亡人數為2萬1,047人,較110年增加2,395人(+12.8%);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841.0人,增加113.4人(+15.6%)。受COVID-19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死亡人數及死亡率皆為歷年最大增幅。癌症續居首位死因 53.7%主要死因為COVID-19依死亡率排序,111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為:(1)惡性腫瘤(癌症)(2)心臟疾病(3)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4)肺炎(5)腦血管疾病(6)慢性下呼吸道疾病(7)糖尿病(8)高血壓性疾病(9)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10)血管性及未明示之失智症。與110年相較,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前2位死因,COVID-19由第11位升至第3位,事故傷害則退出十大。十大死因死亡人數減少者有肺炎減少77人(-5.3%)、癌症減少70人(-1.3%)、腦血管疾病減少15人(-1.4%),其餘皆為增加,尤以COVID-19增加1,287人(+3.8倍)為最多。在111年臺北市增加的死亡人數2,395人中,有53.7%主要死因為COVID-19。癌症死亡人數減少1.3% 女性乳癌、卵巢癌、胃癌皆增而111年臺北市十大癌症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結腸、直腸和肛門癌(3)女性乳癌(4)肝和肝內膽管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胰臟癌(7)胃癌(8)口腔癌(9)卵巢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10年比較,前8順位相同,卵巢癌由第11位升為第9位,食道癌退出十大癌症。十大癌症死亡人數較110年增加者有女性乳癌增加29人(+7.9%)、卵巢癌增加29人(+42.6%)、胃癌增加21人(+8.2%)、胰臟癌增加14人(+4.1%),其餘皆為減少,其中減少較多者為結腸直腸癌減少66人(-8.0%)、肝癌減少41人(-6.4%)。另食道癌減少22人(-16.4%),退至第15位癌症死因。癌症蟬聯死因首位 定期檢查莫輕忽癌症已連續51年居臺北市首位死因,十大死因中慢性疾病更占了8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市民朋友注重自己和家人健康,落實良好生活型態,並定期健康篩檢及接受預防接種。
銀髮族癌症「CAR-T治療成功首例」 難治型淋巴癌腫瘤全消失
今年71歲的蔡伯伯,一年半前赫然發現頸部淋巴腫大,原來不以為意,在家人提醒下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門診,經檢查後被診斷罹患瀰漫性大B淋巴細胞癌,由於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癌是高惡性度腫瘤,屬於難治型,其病程進展非常迅速,如未及時治療得宜,病人可能在幾個月或1-2年內就會有生命危險之虞,萬不可拖延與輕忽。蔡伯伯在經歷第一線治療後,不到一年淋巴癌就復發,使用數次第二線的化療與標靶治療也無法完全根除腫瘤,困境中再接再厲,經過與中醫大附醫內科部副主任暨淋巴癌團隊負責人葉士芃醫師深入討論,蔡伯伯與家人於今(2023)年2月決定接受全球淋巴癌新治療方式- CAR-T細胞治療法。葉士芃醫師協助導入國際高規格品質、也是國內唯一核准上市的CAR-T細胞治療,整體治療過程非常複雜,須先在醫院內以高規格品質管控認證的實驗室將病患血液中的免疫T細胞收集足量並做濃縮冷凍處理,全程低溫運送到國際大藥廠坐落於瑞士的細胞工廠,經過基因轉殖處理並大量複製後,培養出具有能準確並持續獵殺癌細胞的CAR-T細胞大軍,之後再度冷鏈運輸回台送醫院移植給病人。同年3月底,蔡伯伯住院接受前導性化學治療,緊接著進行CAR-T 移植,住院約兩週後就順利出院。CAR-T移植後一個月,以正子斷層造影(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以下簡稱PET )精密追蹤,蔡伯伯的難治型癌細胞「零檢出」。中醫大附醫內科部副主任暨淋巴癌團隊負責人葉士芃醫師指出,蔡伯伯的成功案例,是國內醫界以CAR-T治療癌症成功的第二例(第一例為孩童血癌),然而,在七旬長者是首例成功,在長者年齡細胞條件相對艱難挑戰以CAR-T成功打擊難治型淋巴癌,屬難能可貴。也讓CAR-T治療長者癌症成功帶來機會,提供蔡伯伯更好的醫療效果與生活品質。葉士芃醫師指出,淋巴細胞在免疫系統極為重要,當淋巴惡性癌化後形成癌症為惡性淋巴癌。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是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亞型,國內約有9成淋巴癌患者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國民健康署 2020 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國內最新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十,平均每 10萬人有8.1人發生;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男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十(每10萬人有6.5人死亡),女性十大癌症死因則排名第九(每10萬人有5人死亡)。葉士芃醫師進一步分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好發於中高齡者,因病程發展快速且無規律,治療難度高。目前第一線的主力治療為化療加標靶,儘管治療成果佳,但仍有4成左右的病人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進入第二線治療階段時,需要加強化療強度或進行骨髓幹細胞移植。但對於身體機能較差的中高齡者;高強度的化療或骨髓幹細胞移植有較高的風險,不是每個病人都能承受此種治療,且如果移植前無法有效控制淋巴癌,移植效果也不佳。細胞免疫療法CAR-T對此一困境帶來的突破性改變!葉士芃醫師說,根據臨床研究結果,透過細胞免疫療法CAR-T,逾5成難治型或復發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癌細胞能有效被殲滅,且經過兩年以上的追蹤,有治療反應者仍有6成能維持沒有腫瘤復發。與過往傳統化學治療效果相比,病人治癒與長期穩定控制疾病的機率大大提升。因此,2017年8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全球首個細胞免疫療法CAR-T,用以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與「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此開創性癌症治療將全球醫學進展推進到下一個里程碑,開啟再生醫療的新紀元。衛生福利部也在2021年10月核准台灣首張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一張免疫療法CAR-T藥物許可證,此CAR-T細胞療法也是已通過數個大型臨床試驗驗證的標準治療。葉士芃醫師說,淋巴癌常見的6大症狀有燒、腫、癢、汗、咳、瘦。其中臨床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腫,例如,脖子、腋下或腹股溝長了一顆東西,病人往往能觸摸得到淋巴結節或腫塊,也就是淋巴結腫大。此外,臨床表現還包括食慾不振,精神倦怠、發燒,夜間盜汗及體重減輕。葉士芃醫師進一步分析,淋巴癌細胞也可能侵入骨髓,伴有血球低下或不正常之白血球出現等病徵,葉醫師呼籲發現上述病徵者,應儘快到血腫門診接受詳細檢查,千萬不可拖延,以免病人錯失治療黃金期,並指出,癌症是個多變的且複雜的疾病,細胞免疫療法CAR-T是癌症治療的生力軍,卻也不是每個病人、每種疾病狀況都適合採用CAR-T治療,要有完美的配套計畫與團隊照護,才能提高成功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指出,有鑑於細胞免疫療法CAR-T是全球癌症治療趨勢,中醫大附醫數年前全力籌措GTP實驗室及引進國際細胞治療品質管理系統,率先成為台灣可正式提供臨床使用的細胞免疫療法CAR-T之醫學中心。對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與「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人而言,即刻起已能掌握治療時機,無須遠赴國外治療或是苦等待療效與安全性尚未確定的臨床試驗、恩慈名額。
最新十大癌症出爐「大腸癌連15年奪冠」 女性胃癌人數增加
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10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較108年增加725人,平均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比前一年快轉一秒;大腸癌連續15年居十大癌症之首。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11.3人,較108年下降4.6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大腸癌、肺癌及子宮頸癌延後1歲,皮膚癌早1歲,其餘與108年相同。部分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早的癌別,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893人,109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6.2人,較108年減少9.2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109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92.8人,較108年增加0.1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08年相比較,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其餘序位與108年相同,109年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國健署分析,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與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0.6倍與14.6倍,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吸菸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吸菸者的18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國民健康署與各部會及民間團體合作,積極推動檳榔防制策略,包括:提供戒檳服務、口腔癌篩檢服務、建構無檳支持環境、透過衛教宣導增加民眾知能及跨部會合作,18歲以上成人男性嚼檳率自96年17.2%降至107年6.2%,降幅逾6成。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由103年最高點每10萬人口23.2人,下降至109年每10萬人口21.8人。
陳念琴亞錦賽5:0完封泰國好手 創個人最佳成績拿下金牌
「拳擊女王」陳念琴今(11)日亞洲拳擊錦標賽女子70公斤級決賽,對上來自泰國的好手曼尼康(Baison Manikon),她以5:0完封對手,拿下個人在亞錦賽的首面金牌。陳念琴挺進2022亞洲拳擊錦標賽決賽,在女子70公斤級金牌戰對上泰國好手曼尼康,雙方曾在今年5月於泰國公開賽交手過,當時陳念琴以5:0獲勝,今日再度複製相同劇本,又以5:0完封對方,並奪下生涯首面亞錦賽的冠軍金牌。曾在2018年世錦賽摘金的拳擊好手陳念琴,去年在東京奧運意外止步8強,賽後她才透露備戰期間被診斷出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癌,她一邊忍受化療帶來的不適,還得應付高強度的訓練,如今抗癌成功重新出發也有好成績,除了今年4月在泰國公開賽拿下冠軍,這次亞錦賽又拿下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