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醫師
」 醫師 罷工 南韓 波波醫師 台大醫院台大醫院「0波波」! 北榮、新光、北醫、林口長庚回應聘僱醫師「評議重點」
北市某婦幼診所一名劉姓女醫,去年在替病患進行子宮鏡手術時發生意外,導致其身亡。劉姓女醫被起底是波蘭醫學院畢業回國的「波波醫生」,甚至是「波波醫生」中的初代,導致這個爭議多年的議題重新遭到檢視。近日網路上流傳一份約1500人的「波蘭醫師一覽表」,名單中甚至包括台大醫院、榮總、三總這樣的知名醫院,引發民眾擔憂。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14日表示,經過經查,院內並無任何一位「波波醫生」,且院內之前就有決議,如果持波蘭學歷申請住院醫師或實習,均「不予考慮」;新光醫院、北醫附醫、林口長庚等醫院也相繼公開醫師聘雇標準。事件起因於北市某婦幼診所劉姓女醫執行子宮鏡手術時,導致患者死亡事件。之後,劉姓女醫被起底是在波蘭的醫科大學取得學士後醫學士學位,引發外界對「波波醫生」議題的再次關注。然而網路上流傳一份「波蘭醫師一覽表」,其中現正任職、在學中的醫師達1552人次,更有高達數百名來自波蘭、西班牙、捷克、匈牙利等醫療不如台灣先進的中、東歐國家醫學相關科系「國際專班」醫師,正在台灣各大醫院包含台大、北榮、新光醫、北醫附醫、中山醫院等醫院與診所中就職,引發民眾議論。立法院14日審查教育部、國立大學附設醫院作業基金等預算時,國民黨籍立委洪孟楷就要求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回應「台大醫院對於波波醫師的態度為何?」吳明賢則表示,經查台大醫院內無任何一名波波醫師任職,且院內曾做過決議,持波蘭學位的醫師若申請住院醫師、實習等,均不會接受。另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經查目前在該院任職的波蘭醫師人數僅2、3位,占全院醫師比率不足1%,並非網傳的「8位」。洪子仁並指出,以目前國家制度來說,只要通過國家考試成為正式合格醫師,其實是國家賦予他擔任醫師的認證,「我們看的是國家考試,是國家的認證。」洪子仁還表示,認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醫療公共服務涉及公眾健康,資訊公開透明有其必要,但「強制性作為大可不必」,建議醫師在行醫過程中,要介紹自己時,可說明畢業醫學院名稱。直言「他能夠成為合格主治醫師、有醫師執照,就不是密醫。」北醫大附醫院方則回應:針對外界對於醫師任用的討論,北醫在醫師遴用定有嚴謹規範,所有主治醫師皆須通過國家考試,並取得合格醫師資格,且同時具備相關專科證書及學術論文發表等資格。此外,醫師遴選均經由院內專業單位進行,依循透明、嚴格的評選標準,同時,醫師也須經過嚴格訓練及臨床授權,以確保醫療團隊的專業與醫療品質。而據《聯合報》報導,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在受訪時則表示,長庚以「能力」評估是否聘僱醫師而非學歷。長庚目前並未清查院內是否有波波醫生,但以他的認知,波波醫生若來申請擔任住院醫師或實習醫師,「依能力評判,不一定進得來。」北榮院長陳威明則接受《TVBS》訪問,已清查網路流傳名單,但其中裡頭幾位列在北榮的醫師都已不在,僅有1位醫師仍在職,名單正確性有待評估。但這名在職醫師擁有美國知名大學醫學學歷,且是一名臨床表現相當優異的主治醫師。他呼籲這樣的名單不該再流傳,認為只要有通過國家考試、正規訓練的醫師,都不該帶著有色眼光看待。
已清查!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保證「院內無波波」 申請實習、住院醫「均不考慮」
「波波醫師」爭議不斷,日前網傳一份900名波波醫師名單中,連台大醫院也被點出2位,而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昨(14)日於立法院表示,經過清查,台大醫院沒有任何1位,且台大醫院之前就已決議,如果持波蘭學歷申請住院醫師或實習,均不予考慮,因此網傳名單並不正確。立法院昨日審查教育部、國立大學附設醫院作業基金等預算,並邀請教育部官員備質詢。國民黨立委委洪孟楷質詢時,要求吳明賢回應「台大醫院對於波波醫師的態度為何?」吳明賢說到,這份列出900多名的波波醫師名單中,經過查核,沒有任何1位在台大醫院,且院內曾做過決議,持波蘭學位的醫師若申請住院醫師、實習等,均不會接受。吳明賢接著解釋,台灣學生若持有美國、歐盟、紐西蘭澳洲或日本等先進國家醫學系學歷,我國會採認,只要這些學生再通過國考,就具有醫師資格,但醫師養成中不只是上課、國考,實習經驗也相當重要。吳明賢指出,雖然肯定波蘭的醫學教育,但波蘭學歷醫師由於語言文化等關係,大多只能見習、無法實習,而臨床經驗對一個醫師來說相當重要,當事人必須實際到醫院執行,但波波醫師的臨床經驗確實有所缺乏。另外,波蘭在20年前因加入歐盟,亦被認定為先進國家,因此這些學生不須額外經過通過率僅個位數的學歷甄試,只要再通過國考,就可取得醫師資格。
美女醫刺穿子宮害死患者!蒼藍鴿教「1招秒辨認」波波醫師
台北市禾馨新生婦幼診所一名女性醫師劉安潔,去年替女病患進行子宮鏡手術,不慎以器具刺穿子宮與右側髂動脈,導致其大出血不治身亡。7日一審判決出爐,劉女被依《過失致死罪》判處7個月徒刑、緩刑5年,可上訴。劉安潔也被起底,是初代「波波醫師」。「波波醫師」話題延燒,台大醫學系畢業、現任中山醫院主治醫師「蒼藍鴿」吳其穎,先前就曾教大眾一招,如何分辨「波波醫師」。波波醫師議題已經延燒數10年,網紅醫師蒼藍鴿去年就曾在YouTube頻道分享,在台灣想當醫師有兩種管道,可在台灣念相關科系外,也可以去東歐國家,包含波蘭、匈牙利、捷克念醫學專班,回台灣考過國考,學歷同樣能被承認,但難免會給人有種「走後門」的感覺,社會觀感相對較差。蒼藍鴿表示,通常在台灣念醫學系成為醫師的人,都會引以為傲,把在台灣的醫學系經歷寫進去,若是去美國、加拿大、英國等醫學大國就讀醫學系的海歸生,也會如此。不過若是在波蘭、匈牙利、捷克等東歐諸國和西班牙等國家,大部分都會刻意跳過學生時期的經歷,直接從住院醫師經歷開始寫起,蒼藍鴿提醒民眾下次看醫生可以特別留意醫師經歷。蒼藍鴿也強調,凡有規則必有例外,還是要再三確認。關於波波醫師議題,蒼藍鴿說台灣的醫師,都會經歷「憤世嫉俗」階段,認為自己念書那麼辛苦,卻有一小群人,因為家裡很有錢,就抄捷徑去東歐念醫學系,自然會覺得「為什麼我家不是有錢人,這個世界不公平!」他苦笑說自己也是花了許多時間,走出並接受這件事。
波波醫師再度惹爭議「醫界掀抗爭」 蘇一峰:這次後門開的比10年前大
一位劉姓女醫師因在2023年替病患進行子宮鏡手術,不慎刺穿患者的子宮與右側髂動脈,導致患者死亡。後續該名女醫師遭起底疑似為波波醫師。本土小牙醫聯盟為此宣布將於11月24日號召所有關心醫療品質的人走上中山南路,在街頭發出怒吼。而胸腔科醫生蘇一峰也回憶起10年前的波波醫師之亂,表示當時醫界也曾為同樣的事情走上街頭抗爭,沒想到現在的政府卻把後門開的比10年前還大。本土小牙醫聯盟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劉姓女醫師的子宮鏡手術出人命的事件,引起了極大關注,讓人不禁想起十年前的波波醫生爭議,而這位劉姓女醫師,正是當年名單中的其中一人。文章中提到,2014年高雄某綜合醫院內,一名無照波波醫生隔空診斷,導致一名婦人術後死亡,事後爆出該醫院的多名住院醫師,甚至包括院長的兒子都是波波醫生。當年,台灣醫界掀起了一場名為「抗波保台」的運動,全台醫生和醫學生齊心努力,對抗這些波波醫生的入侵。如今,十年過去,波波醫生的陰影似乎再度籠罩台灣醫療界。本土小牙醫聯盟表示,有人質疑權貴子弟藉著醫療系統的漏洞再次試圖入侵台灣醫療體系,這次的手段是通過牙醫領域。由於牙科的手術風險相對較低,不易造成致命事故,因此成為波波醫生新一輪進攻的突破口。他們試圖藉由「假偏鄉計畫」的名義,為權貴子弟開後門,將700多名波波牙醫安插進台灣醫療系統,搶奪本土學生的實習名額,破壞醫生總量管制。本土小牙醫聯盟也解釋,這項假偏鄉計畫,實際上是衛福部為波波牙醫量身定做的一項政策。一旦計畫通過,這些波波牙醫將可以繞過偏鄉服務的要求,直接留在都會區,享受優越的生活條件,而台灣的醫療品質將因訓練資源被掠奪而大幅下降。未來,每五個新牙醫中,就可能有一個是波波牙醫,更令人擔憂的是,衛福部並未公開牙醫的學歷背景,這使得民眾根本無法辨別這些波波醫生。部分波波醫生甚至在社群媒體上嘲笑病患,或炫耀自己過得多麼逍遙自在。然而,大多數波波醫生則選擇躲在暗處,默默等待被公眾遺忘,直到下一次他們的名字因醫療事故再度浮現在公眾面前,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面對這樣的情況,台灣本土牙醫選擇站出來,呼籲所有關心醫療品質的人11月24日加入遊行,一同對抗這些權貴子弟的橫行無阻。他們強調,行醫的本質是救人,是責任心,而不是濫用權勢、開後門來謀取私利。這樣的行為破壞了台灣社會的階級流動和教育的公平正義。 而胸腔科醫生蘇一峰也發文回憶,表示十年前,台灣醫界為了波波醫師的問題曾經走上街頭,當時對象是國民黨政府。當時,國民黨政府在被強烈抨擊後,迅速修法提高門檻,規定必須先通過國家學歷認證考試才能參加正式考試。然而,十年後的今天,台灣醫界再度為波波醫師的問題上街頭,但這次的政府換成了民進黨。令人憂心的是,這次波波醫師的後門開得比十年前更大,政府甚至動用人民的納稅錢,為這些波波醫師支付實習經費,等於是用公帑資助權貴子弟闖入醫療體系,讓許多醫界人士感到憤怒和無奈。
胸腔科醫師人數雪崩下跌!蘇一峰嘆像「餿水鐵飯碗」 陳志金揭現實2原因
胸腔科醫師人數雪崩式下跌,今年僅27人順利通過、領取證照,是全盛時期的3成不到。奇美醫院重症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發文感嘆,「胸腔科醫師負責照顧嚴重的肺炎、重症、加護病房病人,風險高、壓力大,更是年輕人不願意投入的主要原因。」陳志金表示自己當胸腔科醫師22年、重症醫師第20年,在20年前每年近百人報考胸腔專科,現在一年只剩下28人報考,是全盛時期的3成不到,甚至2017年還來到最低的16人。今年胸腔內科報備訓練人數為28人,等於兩年後如果「全數」都考照通過的話,才會有28位胸腔科醫師。陳志金提到,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統計,目前執業的胸腔科醫師平均年齡52.47歲,且大多是在SARS前就加入的50歲以上中生代醫師占56%,40歲以下只占15%,顯示年輕醫師投入的意願低。胸腔科醫師負責照顧嚴重的肺炎、重症、加護病房病人,風險高、壓力大,這些年來,每5至10年就有一波新興感染症疫情,對胸腔科醫師來說是很大的負荷,陳志金認為這也是年輕人不願意投入的主要原因。加上胸腔科沒什麼高收費的檢查、自費項目,收入更是只有其他「熱門內科次專科」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也表示,全台胸腔內科醫師出現缺人危機,全台只剩兩成新血,不僅胸腔重症健保給付低下,錢少事多離危險近,成為胸腔重症醫師畢業後,還需要訓練7年,包含1年PGY(住院醫師)、3年內科、2年胸腔內科、1年胸腔重症。他感嘆胸腔重症醫師像是「沒人要的餿水鐵飯碗」,全台灣都在缺人,「疾病越來越多責任越來越大,健保給付卻很少,只剩下熱情留在原崗位。」
流感當心併發心肌炎!ICU名醫回憶搶命一幕:不可輕忽
流感小心併發心肌炎!ICU醫生陳志金分享,第一次遇到心肌炎的患者是在25年前,當時1名有腸胃炎症狀的患者正在急診做超音波,沒想到過程中竟陷入昏迷、量不到血壓。後續急忙替她CPR,但只要中斷壓胸,患者就會陷入昏迷,最終病患雖然有救回,但仍因併發腦出血離世。因此他也示警,流感恐併發心肌炎,不可以為只是小感冒就輕忽。ICU醫生陳志金昨(25日)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他第一次遇到心肌炎的病人是在25年前,當時他還是第一年住院醫師。該患者因腸胃炎症狀,主治醫師在急診幫她做超音波的當下,她就突然昏迷、量不到血壓,「我在樓上病房被通知下去急診幫忙CPR。」陳志金回憶,「我印象非常的深刻,壓胸時,病人就會張開眼睛、揮手、說話,只要中斷壓胸,病人就馬上昏迷。」他續稱,學長當下已經聯絡好總院急診,他們一起坐救護車到總院,「因為一中斷CPR病人就沒有血壓,我是站在搖搖晃晃的救護車上繼續壓,學長坐在後面環抱著我的腰,避免我跌倒,一下救護車,我是跪在推床上,邊壓邊被推進去急診,現場已經有葉克膜團隊在等候,病人雖然有救回,但是後來併發腦出血離世了。」如今,25年後他再次遇到同樣的情形,也讓他想起這件往事,所幸的是,這一次的結局是好的。流感是有可能會併發心肌炎的,有時候不是『小感冒』,不可以輕忽。」
他月薪7萬要存36萬聘金!岳母暖舉曝光 網友笑:因為你是績優股
傳統習俗禮儀之一,結婚時男方都會給女方一筆金錢,做為女方過去養育女兒的補償,俗稱「聘金」。醫師陳志金在網路上看到關於聘金的文章,憶起當年結婚時,他還在台大當住院醫師,月薪7萬扣掉固定支出所剩無幾,娶妻時聘金需要36萬,太太貼心表示:「我媽說,就拿個盒子,包上紅紙,外面寫上36萬就可以!」讓他至今非常感謝岳父岳母。醫師陳志金昨(10)日發文透露,看到一篇文章女網友家人要聘金168萬,男方年薪200萬卻不肯,讓她覺得想分手,陳志金感嘆「已經到了論婚嫁的地步,還可以因為這樣而分手,婚後是不是也會動不動就離?」他憶起自己當年結婚時,在台大當住院醫師,一個月月薪7萬扣掉房租等固定支出所剩無幾,得知結婚習俗聘金需要36萬,妻子告訴他:「我媽說,就拿個盒子,包上紅紙,外面寫上36萬就可以!」陳志金也照做,並承諾太太未來會再補給她。陳志金(右)常分享與妻子的日常生活。(圖/陳志金臉書)結婚後年復一年,陳志金夫妻倆也忘了這件事,直到2021年,他發文以網友按讚數,要包安太座紅包,1個讚為10元,結果得到3.6萬個讚數,代表紅包金額為36萬,「真的很巧,這年安太座的紅包,剛好就是這個數目!」陳志金感念岳父、岳母當年訂婚、結婚一切從簡;過年,岳父母也從不理會親戚的習俗禁忌「建言」,好幾年都讓他從除夕、初一就窩在娘家。陳志金笑說為了感謝當年老婆不收聘金,打算餘生都幫太太剝柚子,不再讓她拿刀子,並曬出兩人當年的結婚照,太太凍齡的美貌也吸引網友關注,「敲碗金太座凍齡的保養方式」、「阿金醫師的至真與善良,讓你娶得好嬌娘」、「有溫柔體貼又不計較的家人,真的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事」、「因為您是績優股,逐年看漲」、「太座變得比當年更美了~天啊。」陳志金(左)分享自己結婚時關於聘金一事。(圖/陳志金臉書)
2成急診醫出走離巢率創7年新高!連3年未招滿 醫界憂:恐陷人才斷層
急診科醫師人才告急!台灣急診醫學會公布2024年醫師職業執業狀況調查,竟有高達2成急診科醫師出走,例如改做醫美或到診所服務,離巢率是7年來最高。醫師憂心,訓練一名急診科醫師花費至少5到10年,人才流失對社會是嚴重損失,疾呼政府給予更多支持。根據台灣急診醫學會調查,截至今年度仍在職的急診專科醫師共2139人,相較2023年微幅增加85人。年齡分布以40到49歲、30到39歲為大宗,各有819人和626人,而50到59歲亦有462人,60到60歲為214人,70到79歲17人,80歲以上有1人。2139名仍在職的急診專科醫師當中,有446人已不在急診醫學科服務者,占比高達20.85%,較2023年的390人、18.99%,增加近2個百分點,更是創下2018年以來最高。台灣急診醫學會祕書長薛承君指出,近年急診環境高壓,部分醫師出現職業倦怠而離去,多數是離開醫院、到基層診所服務,或流動到醫美等其他科別,也有人投身藥廠、捐血機構或轉做行政。薛承君直言,急診科醫師韌性強、身段柔軟,去其他機構都是相當受歡迎的人才,但國家訓練一個急診科醫師至少5到10年才會成熟,都是處理急重症的專家,離開醫院對國家、社會都非常不好。「年輕人眼睛是雪亮的。」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陳維恭表示,急診住院醫師已經連續3年沒有招滿,呈現年輕人不來、資深醫師撐著的老化現象。他直言,醫院經營導向之下,醫美、健檢等都是自費醫療,但急診事情多、勞力密集,健保點值卻和其他科別一樣,就像是醫院的賠錢貨,呼籲政府改善健保給付公平性。
印度實習女醫遭勒斃性侵!30萬醫師發動罷工 多地醫療系統癱瘓
印度加爾各答(Kolkata)1名實習女醫,9日在任職醫院中疑似先遭勒斃再被性侵,而嫌犯是1名警察局志工。這起事件引發印度各地醫護人員的怒火,超過30萬名醫師發起串連罷工,要求為死者伸張正義,同時保障醫護人員的工作安全。如今印度多地醫療服務已經中斷。綜合印媒報導,加爾各答1所醫學大學的附設醫院,9日清晨發生性侵殺人案,1名31歲的實習女醫被發現慘死在任職醫院會議室裡,身上有多處傷痕,眼睛、嘴巴和私處流血。驗屍報告指出,她喉部的甲狀軟骨斷裂,疑似遭人勒斃後再性侵。警方調閱院內監視紀錄,很快鎖定一名當地警局駐點醫學院的約聘志工羅伊(Sanjoy Roy),當地媒體指出,羅伊被捕後供認不諱,甚至毫無悔意,還若無其事說道,「那就絞死我吧。」此外據印媒報導,死者父親指控,醫學大學校方還一度謊稱女兒是自殺,起初還拒絕他們看女兒的遺體,試圖掩蓋真相。這起事件讓當地不少年輕醫師忍無可忍,他們披著白袍或手術服走上街頭,要求解雇醫學大學的校長,並且對兇嫌判處死刑;為此,當地幾乎所有公立醫院的急救服務都宣告停擺。印度全國有超過30萬名醫師走上街頭,要求替受害者伸張正義,並且改善惡劣的醫護環境。(圖/達志/美聯社)這波醫護示威潮很快蔓延到印度全國,印度住院醫師聯合協會(FORDA)秘書長潘迪(Sarvesh Pandey)表示,全國已有大約30萬名醫師加入示威,而且預期還會有更多人參與。據媒體整理,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有數千名醫師走上街頭,要求替受害者伸張正義,並且加強醫療機構的安全措施。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也有逾8000名醫師參加抗議,除了急診室之外的所有部門都為此停止營運。印度首都新德里(New Delhi)一間大型公立醫院外,醫師身穿白袍靜坐抗議。北方邦首府勒克瑙(Lucknow)也出現示威,果阿邦(Goa)部分醫院服務也受影響。示威醫師們主張,《中央醫護保護法》必須得到強制執行,同時要求女醫被害的調查過程中,不得有任何政治力量介入,必須得到客觀嚴格的執行。還表示,「除非印度聯邦政府以新聞稿或記者會形式通知,對肇事採取嚴厲的行動措施,否則我們不會結束罷工。」印度全國有超過30萬名醫師走上街頭,要求替受害者伸張正義,並且改善惡劣的醫護環境。(圖/達志/美聯社)媒體指出,印度的公立醫療設施往往擁擠且髒亂不堪,醫師們長期面臨工作量過載、薪資低下以及醫療暴力等惡劣狀況。印度醫學協會(IMA)13日指出:「惡劣的工作環境、不人道的工作量、職場暴力都是現實」,督促印度當局對醫護工作環境進行整頓。目前,印度衛生與家庭福利部目前尚未回應IMA的說法,但加爾各答高等法院已經下令,把這起刑事案件移交給印度聯邦機構「中央調查局」(CBI)。◎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醫科洗牌1/牙醫系連2年進大學前十名榜單 專家:太美化自費市場
隨著113年分科測驗7月29日公布成績,今年應屆大學生科系選擇即將塵埃落定,醫牙科系依舊錄取分數最高,但醫科卻出現洗牌現象,113年學測台大、陽明交大牙醫系和一向穩坐冠軍的台大醫學系皆為59級分,111年、112年更連續2年4所牙醫系擠入第三類組前十名,預料8月15日放榜的113年結果也應相去不遠。早在99年北醫牙醫系分數首度擠進第三類組的第十志願時,醫界大老曾指出,在現今健保總額制度框架及「功利主義」導向下,「未來牙醫系錄取分數勢必會超越醫學系」,也有牙醫師提醒,外界將自費市場過於美化,「若選擇牙醫系,必須有一輩子面對『非醫師』質疑的決心。」「我去年沒考好,今年終於考上,但填志願時令我感到很驚訝,超多人把牙醫系填在醫學系前面,競爭超激烈!」小雯(化名)是今年的考生告訴CTWANT記者,2年前她還是頂大文科系的學生,由於父親是兒科醫師,經過權衡比較後,小雯決定以醫牙為目標重考。雖然小雯也把牙醫系填在前五大志願,但考量未來職業發展,掙扎過後,還是將醫學系填在較前面的排序,最後小雯如願錄取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牙醫系排名近年來持續向上竄升,99年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分數,首度擠進第三類組的第十志願,高於中國醫藥大學、輔大醫學系,而且前十名中,就包含台大、陽明、北醫3所牙醫系。110年分科測驗台大牙醫系分數更是首度超過陽明交大醫學系。再查看今年113年2月底放榜的學測級分,台大、陽明交大牙醫系皆為59級分,不只依舊勝過陽明交大醫學系,也和一向穩坐冠軍的台大醫學系同分,就連最低分的北醫牙醫系,也和最低分的馬偕、中山醫學系一樣55級分,去年甚至有學生放棄台大醫學系,轉念北醫牙醫系,在在都顯示,在莘莘學子心中,牙醫系與醫學系已並駕齊驅。擁有85萬Youtube訂閱的兒科醫師蒼藍鴿(本名吳其穎)就表示「如果沒有救人的雄心壯志,然後分數又可以選醫牙,那真的選牙醫系會有比較好的生活品質。」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王宏育在99年時就發表文章,提出「大學聯招牙醫系錄取分數可能領先醫學系」的可能性,他與多位醫師、牙醫師討論後認為,若以「功利主義」來看,牙醫系錄取分數的確有可能超越醫學系。王宏育認為有5大原因,第一是醫學系有4年的住院醫師養成,而牙醫大約僅有2~3年;第二,牙醫師就算在住院醫師期間也不太需要值班,而醫學系則非常頻繁;第三,牙醫師大多選擇自行開業,採取預約制,生活品質較高;第四,牙醫有較多的自費項目;第五,牙醫較少醫療糾紛。牙醫系連續2年進入分科測驗第三類組前十名榜單,顯示已與醫學系並駕齊驅。圖為113年分科測驗考試 (圖/方萬民攝)以最實際的薪水來說,網友分享親身經驗,自己是念醫學系,當初考試的分數比弟弟考上的牙醫系還要高。「以為分數高,薪水就越多,沒想到兩個人畢業後,自己還在當住院醫師,一個月領8萬多的薪水,弟弟月薪已經20幾萬,開好車又輕鬆。」這位網友感嘆,大家如果真的在意薪水,就要去重考牙醫系。醫師熱門的社群網站「醫聲論壇」,也有許多醫學系、牙醫系優劣的討論,若以收入比較,牙醫師月薪大約25~40萬,西醫若撐過住院醫師時期升上主治醫師,其實平均月薪也有30~35萬元,但差別就在於自費項目。蒼藍鴿表示,現今的健保總額制度,讓醫師陷入又忙又賺不到錢的困境,相較之下,牙科的自費項目較多,又能保有生活品質。林榆芩牙醫師則認為外界把牙醫的自費項目想得過於美好,「現在是網路發達的時代,多數人需要砸錢做自費項目如植牙時,通常會上網找有名氣的醫師,所以並非所有牙醫師都能吃到自費項目的大餅。」另外,無論國內外都存有「牙醫並非醫師」的刻板印象,林榆芩以電影《醉後大丈夫》為例,戲中一名牙醫就多次被嘲笑「你只不過是牙醫,又不是醫師」。「如果選擇牙醫系,就要有這樣的體認,一輩子都會面對這種刻板印象。」此外,林榆芩也認為牙醫系的工作視野比較狹窄,只能專注於口腔,所以未來發展性就會被限縮。牙醫好?還是醫師好?「醫聲論壇」上有不少西醫感嘆早知應念牙醫系,但也有牙醫系大四學生覺得枯燥考慮重考醫學系,甚至有許多重考牙醫或重考醫學系的現任醫師分享經驗,結論就是「志趣決定一切」。蒼藍鴿就說,「牙醫師的生活真的很不錯,但我也不後悔念醫學系,因為我覺得可以學習更多豐富的知識、接觸更多有趣的案例,這是我喜歡的。」但蒼藍鴿也坦言,現今的健保制度只會嚇跑更多醫學系學生,或是逃跑到相對輕鬆的科別,重症、產科、外科、兒科這些科別「缺醫師」情況將持續惡化。 111年分科測驗第三類組榜單 112年分科測驗第三類組榜單
醫科洗牌2/牙醫師嘆「醫美科別賺更多」 「五官科」有背景、實力才能進
牙醫系成為熱門科系,但現任牙醫師卻認為已是「紅海市場」,尤其大批海歸牙醫師即將開放執業,恐陷入「僧多粥少」窘境,認為醫學系中的皮膚科、整形外科收入更豐厚,又保有生活品質,眾多資深醫師也憂心科別失衡的問題,點出年輕醫師不願踏入內外婦兒科,未來恐無醫師可開刀,患者甚至可能在不斷轉診中喪命。外界認為牙醫師收入好、生活又有品質,讓牙醫系連2年進入第三類組前十名榜單,但未來牙醫師的日子真有這麼好?林榆芩牙醫師認為過去牙科是藍海市場,但如今已是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競爭者相當多,反倒是醫學系中的皮膚科、整形外科收入更好。一名不願具名的急診醫師表示,雖然海歸牙醫師(俗稱波波牙醫)未來將每年開放200人執業,目前全台1萬6384人的牙醫市場將會更加飽和,「但這種擔心講很久了,牙醫市場還是很好啊,更何況台灣糖尿病患愈來愈多,未來牙周病、植牙需求一定都更高。」這位醫師也透露,皮膚科、整形外科、眼科、耳鼻喉科這些「五官科」並不好進,不只從大學時就要有優異成績,同時還要有「背景」,才能如願搶入這些科別。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三年五大科(外科、婦產科、內科、急診、兒科)住院醫師招募情形,外科近三年召募總人數為162人,相較於內科召募人數357人,足足少了一半,而兒科住院醫師招募率僅有79.2%,是五大科中「最慘」科別。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說,外科已經不如過往「黃金年代」,近年情況更加惡化,前年要招7名外科住院醫師,有60人報名;反觀去年,台大外科預計招收17位住院醫師,來報名者僅有18人,且有人因錄取其他科別而離開,至今仍有二位缺額,持續招募中。陳晉興說,年輕醫師還是嚮往在手術台前執刀,但又希望維持生活品質,兒科、外科都是必須值班的科別,所以大多轉而投入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等,兒科缺人情況最嚴重,連主治醫師也要值班,醫學生見此現象,更不願選擇兒科,造成惡性循環。台中一名婦產科醫師因新生兒死亡判賠1400多萬元,引發醫界震撼,認為類似案例將讓五大科更缺醫師。(圖/翻攝自中天新聞)台北長庚副院長、婦產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羅明良說,三年前,婦產科住院醫師召募,還維持在招募10人可以來20人,婦產科還能挑人,如今情勢已反轉,得二招、三招才有機會招得滿,「有手有腳」就可以進婦產科。 根據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統計,五大科中除了急診醫師平均44.6歲,其餘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醫師,平均年齡都超過50歲。陳晉興說,如果年輕醫師持續不願踏入五大科,長期下來十分危險,萬一半夜或假日需要緊急開刀,可能會找不到醫師,那為了尋找有醫師可開刀的醫院,患者就會不斷被轉診,甚至可能會死在救護車上。五大科還須面對醫療糾紛的風險。今年6月,大里仁愛醫院一名婦產科醫師疑似接生過程疏失導致1名新生兒出生即死亡,台中地方法院判決該醫生與醫院須共同賠償家屬新台幣1400多萬元,判決一出,立刻引發醫界集體沸騰。台大名醫施景中即表示,「如果最後這樣判決成立,其他高風險科別像心臟外科、神經外科等等,真正要濟死扶傷的科別,可能很快就沒人要走了。」兒科醫師蒼藍鴿也表示,此案刑事部分判決無罪,為何民事卻被判賠1400萬元?「這不只是婦產科的事,我們兒科醫師看到也會怕啊!畢竟時常會治療到症狀孩子,這種案例會讓五大科醫師紛紛逃命!屆時就無醫師可用。」
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 他從醫學分類到人性理解發現精神健康的光譜
「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的體悟,最大影響是正視自己作為人的一般性,並且以對稱的態度審視患者與我自己,因為「此亦人子也」。若說精神病通常指患者出現脫離現實的症狀,如妄想或幻覺;那精神官能症則多指情緒、思考等方面的困擾,症狀相對較輕。精神醫學分類 系統不斷演變在台灣的精神醫學領域,醫生們主要使用兩大疾病分類系統:美國精神醫學會的DSM系統和世界衛生組織的ICD系統。這些分類系統就像是精神疾病世界的地圖,幫助醫生們在複雜的症狀中找到方向。對於精神科住院醫師來說,了解這些分類系統及其演變過程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有助於理解各式病例,也能看到精神醫學思維的變遷。隨著時間推移,診斷系統也在不斷更新,例如:曾經常見的「精神官能性憂鬱症」診斷,如今已被「輕鬱症」或「憂鬱型人格疾患」等新術語所取代,反映精神醫學從關注病因猜測,轉向更注重症狀表現和疾病發展過程的趨勢。從臨床疾病實踐 到人性程度洞察在精神科醫院工作期間,特別是在開放式病房的經歷,對精神疾病有新認識。所謂的精神官能症患者與普通人之間,差異更多是程度上的,而非本質上的。此種認識讓人對「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這觀點有深刻體會,並非將所有人都視為患者,而是提醒「精神官能症」的概念可以幫助理解所有人的情感、行為和社會生活。讓我們意識到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困擾,只是在某些人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或嚴重。這種理解對於治療方法和態度有重要影響,提醒治療不僅是診斷和開藥,更重要的是理解、陪伴和分享。正如古代詩人陶淵明所說的「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應該以平等、理解的態度對待每個人。重新思考人性 不同的人性觀點用類別方式將人劃分分為正常和異常,或用光譜概念將人性視為連續體,每個人都在這個光譜的某個位置上。這兩種看法反映不同的人性觀,也影響著理解和對待精神健康問題。總的來說,理解精神疾病分類系統的演變,認識到精神健康問題的普遍性,能夠幫助更開放同理的態度面對精神健康議題。無論是作為醫生還是普通人,都應該努力破除對精神疾病的偏見,創造更包容理解的社會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幫助正在經歷精神健康問題者,也能夠深入理解自己和身邊的人;透過全面理解和包容,共同建立健康和諧的社會。本文出處:《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一位精神科醫師的成長筆記》,遠流出版社
韓「醫政對立」惡化中!反對政府醫改 韓醫協18日發起大罷工
南韓政府今年2月祭出醫療改革政策,引發全國1萬名以上住院醫師集體罷工至今。繼首爾大學醫院宣布17日起「集體休診」後,韓國主要醫師遊說團體「大韓醫師協會」(Korean Medical Association, KMA)9日也宣布,將於6月18日「全面停診」。據《韓聯社》報導,自稱代表韓國14萬名醫師的「大韓醫師協會」9日下午2點在首爾龍山區的大韓醫師協會大樓舉行全國醫師代表大會,公布本月4至7日實施的投票結果。投票內容為「是否支援醫協強硬鬥爭反對政府醫改」和「是否參與醫協6月停診計劃等集體行動」。11萬1861有權投票會員中,已有7.08萬人參與投票,投票率為63.3%。投票結果顯示,參與投票的會員中有74%同意採取「集體行動」。大韓醫師協會會長林賢澤(Lim Hyun-taek)表示,政府的計畫將摧毀韓國的醫療體系,也無助於解決基本科別「人手短缺」及「報酬不足」等長期問題。林賢澤在會議中表示:「在全國各地代表的支持下,韓國醫學會將站在拯救醫療體系戰鬥的最前線。」他還說,醫學會成員將於6月18日停診,並計劃舉行大規模集會。在韓醫協會議召開前,國務總理韓悳洙(Han Duck-soo)曾呼籲該團體不要採取任何會危及公共安全的行動,並警告這項行動「將損害醫療界信譽」。韓悳洙表示,醫師的任何集體行動都是違法的,令人深感遺憾,並再次呼籲透過對話來解決僵局:「醫界和患者數十年來建立的社會信任,不能因為少數人的強硬主張而毀於一旦。」
聲援罷工醫師!南韓首爾大醫院擬17日起休診 要求取消住院醫師處分
由於不滿南韓政府提出2025年起大幅增招醫學生等醫療改革方案,韓國住院醫師2月中旬起罷工至今已經3個多月。首爾大學醫學院暨首爾大醫院教授非常對策委員會6日宣布,將從本月17日起,停止急診室及重症病房外所有診療,要求政府取消對抗爭住院醫師的行政處分,並採取合理措施讓醫院恢復正常。據《自由時報》報導,非常對策委員會6日表示,近日對旗下4間醫院所屬教授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據3到6日調查的結果,參與受訪的939名教授中,有63.4%贊成進行「包含休診在內的強硬鬥爭」;在5到6日做的追加調查中,750名教授中有68.4%表示有意願參與「除急診室及重症病房外的全面休診行動」。委員會表示,在彙整問卷調查結果後,首爾大學醫院預定6月17日起休診,要求政府在此之前完全取消針對住院醫生的行政處分,並就這次事件採取合理措施,讓醫院恢復正常醫療活動。首爾5大醫院中住院醫師占比最高的首爾大醫院,病床使用率已降至新低點51.4%,其他4間大醫院則都在60%上下,若教授們真按決議自17日起全面休診,醫院的醫療量能預計將進一步受到衝擊。此前,韓國保健福祉部4日已宣布撤回先前下達的維持診療命令、復工令、禁止受理醫師辭呈命令等針對醫師罷工的行政命令,並中斷對未履行復工住院醫師的吊扣執照處分,要求各醫院說服住院醫師返回工作崗位。但主要醫院對住院醫生返回醫院的可能性並不樂觀。據《韓聯社》報導,首爾5大醫院的相關人士表示,預期最多只會有3成住院醫師願意回醫院工作。相關人士表示,根據已與罷工住院醫師談過話的教授說法,許多住院醫師都表示「不會繼續接受訓練」。更有住院醫師悲觀認為「應該幾乎不會有人回來」,指出可能只有極少數人會因兵役問題返回醫院。一名大學醫院教授說,除了多數住院醫師返崗意願低落,就算回到醫院,預期也是以原本就受歡迎的科室為主,真正需要人手的基本醫療科狀況只會日益惡化,導致相關醫師比起留在醫院,更傾向自行開業。
醫師每月賺百萬元常見? 公會曝「真實狀況」:私人企業主管都贏
在一般大眾印象中,醫師似乎跟高薪畫上等號,但真能每月賺百萬?台灣基進台北黨部主委、醫師吳欣岱15日貼出醫師友人的薪資單,實拿8.1萬,「我淚已流。」醫師蘇一峰也說,他的年終獎金才3.6萬。醫師公會也說,私人企業主管薪水可能都比醫師高。據悉,近日媒體登了投書,該作者稱,「醫師的收入高達每月一二百萬元是常見的」,文章一出引發醫師反彈。吳欣岱在臉書發文,「剛剛得到學長傳來的薪資單,我淚已流,數年前台大年輕主治醫師月薪—實拿81717,這個數字的諧音也太地獄了吧!台大喔!主治醫師喔!」吳欣岱貼醫師友人薪資單。(圖/翻攝吳欣岱@台灣基進臉書)文章一出,不少醫師紛紛留言「我V1第一個月是七萬多」、「以前在北榮見習的時候聽快退休的老主任講古,他說,以前在台大當住院醫師,晚上還要去拉板車賺錢」、「我V2就逃了,在台北這薪資根本養不了家」、「V1第一個月只有底薪5萬」。蘇一峰也發文,「笑死我年終獎金才36380(含稅),笑著笑著就哭了,媒體說富到流油的醫師年終獎金三萬多。」對此,醫師公會發聲明,據勞動部2022年薪資調查,醫師當年7月經常性薪資為15萬6178元(全月31天工作報酬),年薪為230.2萬元。醫師公會強調,私人企業主管薪水可能都比醫師高,現在醫師要面對長時間工時和潛在醫療糾紛等,「若以極端的數字擅加指控醫療實務現況,對健保制度、醫療品質及醫療發展都是傷害。更直接打擊第一線勞心勞力照顧民眾健康的醫師。」
搶留兒科住院醫師人才 衛福部祭「獎勵計畫」完訓每年12萬
兒科住院醫師招募困難,衛福部「兒科住院醫師留任獎勵計畫」最近出爐,兒科住院醫師每年可獲得12萬元,受訓中的兒科組醫學系畢業生(PGY)每年9萬元,及早綁住兒科醫療照護人力,最快7月發出首波獎勵。兒科醫師荒,醫界曾示警「10年後小朋友出現重症,恐怕就得出國求醫」。衛福部今年4月兒童節釋出利多,宣布加碼2億元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衛福部醫事司最新公布「兒科住院醫師留任獎勵計畫」,針對2023年8月1日後在職的第2年PGY兒科組醫師,完成9個月兒科訓練課程,發給9萬元獎勵;兒科住院醫師每完訓1年,就發給12萬元獎勵。衛福部說明,如果完成最後一年專科訓練後,轉任至其他醫院兒科執業,應向前醫院請領留任獎勵費,但若登記於基層診所執業者,不得請領獎勵費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這筆獎金是一年一次發放,而非每個月撥付,重點是希望兒科醫師可以久任,且留在相對需要人力的醫院。兒科醫學會祕書長歐良修說,兒科住院醫師補助並非新的做法,2013年到2020年內外婦兒「四大皆空」,當時就有補助住院醫師每年12萬元,直到2020年住院醫師訓練改制、增加PGY訓練,也就停止補助。歐良修說,這次獎勵重點在於「留任」,因此較上一次增加條件限制,如果在訓練過程中轉換科別,或是訓練完之後沒有繼續留在醫院服務,就無法領取前一年的獎勵,重點在於維持醫院照護兒童的量能。國內每年約有1500到1600位醫學系畢業生,兒科最多只招收到130人,甚至低於100人。「不是說年輕人看錢選科,但經濟因素確實很重要」,歐良修說,年輕醫師會擔心10年、20年後,兒童人口一再下降,恐難支持他們的興趣和成就感。歐良修表示,非常感謝政府重新重視兒科人才培育,但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後續對兒科的投資,以及如何面對少子化問題,政府應該提出對應的兒童福利政策。劉越萍則說,兒科住院醫師留任獎勵只是第一步,後續將再公布針對研修醫師的留任獎勵。
下肢無力!他花30萬開刀卻沒改善 轉院一查竟開錯地方
彰化1名中年男子因為下肢無力,先後到了2家醫院自費花了30多萬進行脊椎手術,情況卻都未改善。最後他轉診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經過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其第1到第3胸椎受到壓迫,進行減壓手術後,症狀順利獲得緩解。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醫師張尚文表示,近日在門診遇到一名由其他診所醫師轉診過來的患者。該名患者是一名坐著輪椅的中年男子,先前因為下肢無力,先後在2家醫院自費花了30多萬進行脊椎手術,但情況卻都沒有好轉。患者在看診時透露,在這半年期間,他的下肢雖不會痠痛,但卻越來越無力,到最後甚至無法行走、站立,只能坐輪椅。後來張尚文看了患者脊椎手術的影像後,發現患者的5節腰椎都有進行手術,骨釘跟椎間盤支架通通打好打滿。張尚文指出,後續經過問診研判問題應該不是出在腰部脊椎,而是可能在脊椎比較高一點的位置,也就是胸椎。之後便請實習醫學生與PGY住院醫師對患者做肌腱反射的測試。檢查結果出爐後,果然得到肌腱反射增強的結果,持續大反射幅度痙攣,意味著患者在更高位的神經有壓迫或阻斷的現象,才會導致肌腱反射的增強。之後便替患者安排胸椎的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患者的第1到第3胸椎的地方有壓迫,隨即安排患者入院,進行胸脊椎減壓手術,手術治療的費用健保都有給付。手術過後,患者下肢無力的情況隨即改善,並在手術第7天後出院,持續復健治療,最近1次回診,已經可以自己走進診間,不再使用輪椅。
細嚼慢嚥是減重秘訣? 醫曝:與「飽腹激素」直接相關!
日前知名韓星韓韶禧分享了她的瘦身秘訣,透露每口食物咀嚼達3到5分鐘,每口咀嚼約50次!有人瘋傳使用細嚼慢嚥的飲食方法可達到瘦身效果,究竟這是真的有效還是只是都市傳說呢?血糖水平可影響食慾營養師黃品瑄表示進食時緩慢且反覆地咀嚼可以顯著增加飽腹感,自然減少攝取食物的量。進食速度慢能延長用餐時間,讓大腦有足夠時間接收飽足訊號。此外,緩慢進食可使血糖在進食過量前就升高,減少因過度飢餓而短時間內暴食的情況。這種簡單的習慣改變不僅有助於控制體重,還可以預防過度進食帶來的健康問題。科學研究揭示咀嚼與飽腹激素的關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住院醫師江孟霖表示,咀嚼行為與「飽腹激素」直接相關。增加咀嚼次數會刺激身體釋放更多助於飽足的激素,如胰島素和膽囊收縮素。這些激素向大腦傳達「飽足感」和停止進食的訊號,有助控制飢餓感和食慾,進而降低整體熱量攝取。日常生活中,均衡飲食,多攝取蔬果、適量補充蛋白質和膳食纖維亦能促進飽腹激素的釋放。而細嚼慢嚥可提高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效率,減少消化不良和多餘脂肪積聚,有助保持健康體重。如何將細嚼慢嚥融入日常生活營養師黃品瑄指出,雖然多次咀嚼有助於控制體重,但不需過度咀嚼,每口咀嚼約20次即可。此外,在用餐時避免分心(如看電視或使用手機),有助於專注於食物的咀嚼和享受口感。這種做法不僅有助於減重,還能改善消化健康和生活品質。透過持之以恆的實踐,這種健康的飲食習慣將帶來長遠的益處。同時提醒大家,單靠這種方法無法達到減重目標,仍需搭配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才能有效控制體重。儘管這種飲食方式對減重有幫助,但不能單獨作為減重的絕對解決方案。
孩子消失中3/兒科醫缺很大!10年後重症恐無人治療 連台大都招不滿名額
台灣2023年新生兒卻再創歷史新低,僅有13萬5571人,不但少子化加劇,全台也出現兒科醫師荒,就連龍頭台大醫院今年也出現「招13人只來6人」,首次發生招不滿的窘境。衛福部長薛瑞元曾受訪坦承,「再過10年,重症孩子在台灣可能沒有醫師可醫,必須送到國外去。」根據衛福部統計,專科醫師核准給證人數,2018年兒科醫師約135人,占比約1成,到了2022年,兒科醫師約126人,但占比卻大幅下跌剩2.5%。兒科醫師每年有130位住院醫師名額,兒科醫學會預估到8月1日,今年大約僅能招募到8、90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受訪時表示,在他記憶中,這是台大醫院小兒科第一次發生招不滿住院醫師的情況,問題很嚴重。因為住院醫師不足,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3月開始,院內兒科的一線假日值班醫師年齡提高到60歲,也就是說連主治醫師都必須要跳下來值班。「2000年時,我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時,每年大約6~7個住院醫師,現在大概只有1個而已。」南投市佳成小兒科院長婁曉東透露,兒科項目包山包海,根本就是個「小內科」,但人力配置卻比不上內科。「再加上不是賺錢的單位,在醫院裡根本抬不起頭!」婁曉東指出,在現今健保制度下,兒科的科別弱勢就在於給付項目較少。「以耳鼻喉科為例,它一樣可以幫孩子看感冒,若以棉棒在喉頭擦藥,就算局部治療,給付金額較高,反觀兒科完全沒有這些項目,就連幫孩子吸鼻涕都是免費服務。」除此之外,兒科也沒有自費項目,過去自費疫苗較多,但如今政府的公費疫苗涵蓋範圍大,而發展遲緩、語言障礙等目前很夯的自費項目,又多掛在復健科之下。「所以又忙、又賺不到錢,這就是兒科醫師的生活。」婁曉東說。兒童重症醫學更難招募住院醫師,婁曉東說,就算在20多年前,許多醫學中心的兒童重症就已經是「單傳」,現在更不用說。不只如此,在少子化的狀況下,兒童患者人數變少,讓部分兒科醫師在面對重難罕症等小病人時,專業能力會不足。衛福部長薛瑞元承諾將補助兒科醫師出國研習,累積重難罕症患者的治療經驗,同時也將撥出金費提供醫師津貼。(圖/記者周志龍攝)衛福部長薛瑞元曾坦言「再過10年,重症孩子在台灣可能沒有醫師可醫,必須送到國外去。」衛福部為此研擬補助兒科醫師出國研習新技術,才能累積急重難罕症患者的治療經驗。婁曉東認為健保對小兒科的給付應適度調整,才能讓人才願意投入。健保署日前也拍板,兒科加護病房、新生兒住院診察費等給付全數加成,預計支出3.38億元。如果是服務未滿4歲兒童,門診加給13%,最快5月上路,希望能增加醫師投入兒科意願。衛福部也在兒童節之前宣布將挹注2億元經費,提供「兒科住院醫師津貼」,每人每月1萬元、兒童重難罕症四大領域研修醫師津貼每人每月1萬元、小兒外科研修醫師每人每月3萬元,並補助重難罕症人力培訓醫院,每家補助560萬元至1200萬元不等,以支持兒科醫師人力培訓養成。不過,台大醫院醫師黃立民認為,多數兒童都是因為一般疾病如腸胃炎、尿道感染、生長發育等至小兒科就診,這類病人占比超過95%,著重調升急重症住院診察費,對兒科醫師留任幫助不大,也難吸引醫學生選擇兒科。
高雄民生醫院「開錯刀」犯低階錯誤 名醫曝禍首就是「催」:犯了兵家大忌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4日驚傳醫療疏失,2名護理師、麻醉醫師和執刀外科醫師竟然都沒有核對身分,就對1名中風無法表達的黃姓男病患開刀,結果手術完後才發現「開錯刀」。最終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除對院方開罰50萬元、懲處涉案5名醫護外,還免除院長的管理職務,並針對偽造病歷登載、企圖掩蓋疏失的執刀醫師陸希平採取2大過免職處分。對此,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認為,其實開錯刀事件的禍首在於「一個字」:催,直言治療錯人這種低階錯誤真的是兵家大忌。姜冠宇醫師昨(12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他認為開錯刀事件最重要出錯原因就是一個字:「催」,雖然醫療場域是複雜場域,容易出錯無可避免,但那是指病人滿意度的部分,今天「治療錯人」這種低階錯誤真的是兵家大忌,「沒有做好足夠的確認,就要上路這其實是醫療產業的大忌」, 當然也可能是其他領域產業的大忌,他也直言,「這是很多台灣人的通病,不顧大家的困難,要快又要好,其實是相當危險的。」姜冠宇醫師還分享親身經歷稱,他很久以前當住院醫師的時候有一位主治醫師很嚴格也很兇,表定八點整甚至更早就要查房,也不給下面任何喘息時間,只要讓他查得不順,就破口大罵,「結果下面就不報加班之下,都提早一小時上班,我這種通勤需要耗費較長時間,是很倒霉的,常常準備不夠就被罵得委屈往肚子裡吞。」至於有沒有照顧病人的品質提升?姜冠宇醫師坦言:「其實我覺得還好,但是除了累,就只是練就了肚子很能吞下委屈,李登輝那一套戒急用忍,我練得爐火純青,就這樣而已。」姜冠宇醫師也回憶,其實病人不僅並未從這樣的習慣中得到好處,他們也只會感受到主治醫師的急躁和不耐煩而已,甚至還會跟主治醫師產生更多誤會,事後也會有更多怨言。因此如今當上主治醫師的他,除非特殊狀況、否則絕對不會七早八早要求查房,「你就好好吃個早餐,喝一杯咖啡,處理一下信件和文件,讓下面的人都準備好,再一起查房,大家笑著上班,病人情況也掌握得清清楚楚,不是很好嗎?」姜冠宇醫師也在文末呼籲:「事可以做順,但是不要急,正確是急不來、催不來的」,他也分享一本商管當紅學者Amy Edmondson的新書《正確犯錯》,雖然是商管書,但內容提及了大量醫療案例,而作者後來也應用檢討錯誤的模型在醫療,評價很高,讓大家思考在多元職場上該如何改進和預防下一次低階錯誤,「很適合醫療界和非醫療界的朋友大家一起來研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