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體溫
」麻醉常見併發症有「這些」!6族群為高風險 1照護模式可降風險、減輕焦慮
一聽到要進行手術、麻醉,許多人返家後就開始擔心、焦慮,不知道要如何面對,有些人甚至因此不願意接受治療。對於病人、家屬以及醫療團隊來說,手術其實都是一種壓力。不過,近幾年一直在推動醫病共享決策(SDM)與術後加速康復(ERAS)療程。臺大醫院麻醉部醫師劉治民表示,在ERAS架構下,醫療團隊在術前就先介入開立「手術處方」,讓病人從術前就開始做好準備,提升身體、心理狀況,能更有信心地面對手術,而醫療團隊看到病患狀況提升,治療壓力也會降低。麻醉常見併發症有哪些? 誰是高風險族群?除了手術本身會有併發症風險外,麻醉也有可能導致併發症產生,劉治民醫師提到,呼吸衰竭、無力是麻醉後常見且嚴重的併發症,另外還有低體溫、意識恢復緩慢、術後噁心嘔吐、術後進食緩慢等問題,尤其急、重、難、老、病、衰更是併發症高危險群,不過透過ERAS照顧流程,每個層面都可以照顧到。什麼是術後加速康復(ERAS)? 對手術有什麼幫助?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郭書麟理事長說明,可以將手術視為跑馬拉松,當民眾前往門診診斷就有如報名參加馬拉松,而此時ERAS團隊就會進行諮詢評估、安排項目術前優化體力、營養等,提早為馬拉松做準備,等到手術結束跑完馬拉松後,就要進行恢復,而這些在術前就已經做好安排。從術前、術中、術後,都以病人為中心安排所需的計畫,並以實證、醫病共享決策為基礎,共同討論出最適合的加速康復療程,再加上病人、家屬配合參與,為自己取得更好的術後恢復成果。劉治民醫師表示,實證顯示,ERAS能促進術後恢復,包括體能、飲食進度、睡眠品質等的恢復都會提升,而臺大醫院團隊還在成長中,目前先從急、重、難、老、病、衰族群著手ERAS照顧,從去年8月開始收案,也得到真實臨床資料:病患住院天數可以有效下降10%,原本術後要住院10天可以縮短到9天內降低併發症病人滿意度有效提升,透過團隊溝通、關懷,患者能感受到溫暖病人焦慮下降、提高病人安全感展覽盼破除民眾迷思 用1分鐘檢測可知是否高風險根據110年衛生福利部健保醫令申報量,台灣全身麻醉手術者已高達240萬例,約每10人就有1人進行全身麻醉手術。手術安全已是臨床重要的議題,衛生福利部劉越萍司長表示,在2022年ERAS就已經放入病人年度安全目標的概念來推動,除了臺大醫院以外,其實國內有十幾家醫院都有進行推廣。不過,民眾對此並不清楚,對於手術、麻醉等都有許多迷思須被破解,因此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舉辦「你我E起守護病人安全 術後加速康復不憂心」手術安全展覽,希望民眾可以藉此了解病人安全、全身麻醉和手術的風險,並且透過認識SDM及ERAS療程,學習到更多關於手術安全的知識,提升手術安全。展覽於3月19日開展,將會在臺大醫院東址一樓以及西址一樓為期2週的時間。另外,民眾還可以透過由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台灣麻醉醫學會共同建置的衛教網站進行「一分鐘風險檢測」,了解自己、家人是否為全身麻醉併發症的高風險群,並獲得正確的手術、麻醉觀念,減輕疑慮守護手術安全及健康。
少女嘗禁果竟棄親生兒 她手寫信「約定與孩子未來相認」
印尼一名年僅14歲的少女因一時衝動偷嘗禁果搞出人命,據悉,這名少女因未婚懷孕,獨自一人在家中產下孩子後感到恐慌,居然將剛出生的孩子遺棄在一家餐廳。年僅14歲的少女偷嘗禁果,將剛出生的孩子遺棄在一家餐廳還留下一封信。(圖/翻攝畫面)根據印尼媒體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7日,一對情侶騎車來到一處餐廳門口,其中,少女從摩托車上下來,並將裝有嬰兒的紙箱放在店門口,隨後兩人揚長而去,根據餐廳業者法米表示,「當時我還沒有意識到紙箱放在門廊上,因為我一邊看店一邊玩手機」。他表示,紙箱內的嬰兒除了裹著一塊白布,身邊還有一封似乎是嬰兒父母寫的囑托信,少女在信中表示,「為了方便尋找這個嬰兒,我決定給他起名為Alexsandro Eltama Dhanvian。我因為財務問題無法養育這個孩子,也希望這個孩子能夠得到有心人士的妥善照顧。我再次請求大家幫助這個孩子,並要求不要將這件事流傳出去」。這名業者發現嬰兒後立刻報警,同時將嬰兒送醫,據醫生表示,「這名嬰兒大約是7個月,很明顯是早產兒」。醫生還指出,男嬰被送到治療中心的首日狀況非常糟糕,除了呼吸困難,還出現了低體溫的症狀(體溫突然下降)。他還指出,目前男嬰仍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不幸的,經過3天的搶救後,這名男嬰最終不治身亡。另外警方也透過附近住家的和街頭的監視器尋找這名男嬰的親生父母,不到24小時的時間,警方順利追蹤到這名女孩的居住地點,這才發現男嬰母親的家僅距離餐廳不到4公里。據悉,這名年僅14歲的少女因未婚先孕,在獨自一人的情況下在家中生下這個孩子後感到恐慌,目前警方已將這對偷嚐禁果的小情侶帶回警局並進行相關後續的釐清。
低體溫易猝死 專家點名:不只戶外工作者要當心,「這些人」也須留意
近日氣溫驟降,天氣漸冷,對於從事戶外或室內低溫工作者更容易造成健康傷害或促發疾病。對此,醫師提供幾點注意事項,提醒民眾工作的同時,也要注重身體保健,平安過冬。低體溫劃分為三級 嚴重會致命台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賴育民說明,正常人體核心體溫為37±0.5℃,當核心體溫出現下降趨勢,就容易引發低體溫症,即所謂失溫。依據瑞士低體溫分級系統,可將低體溫劃分為三級,當體溫下降到35℃至32℃時,代謝速率、呼吸速度及脈搏會增加,身體會不自覺顫抖,出現思考遲鈍、無法完成複雜動作等情形,此為輕度低體溫;下降至32℃至28℃時,心輸出量、呼吸速度與脈搏會減緩,整體對冷的感知會變差,發生意識模糊、心律不整的症狀,這種情況屬於中度低體溫症,若沒有即時接受治療,就可能發展為重度低體溫,即核心體溫小於28℃,人體會陷入昏迷,甚至死亡。持續低溫至血管收縮 易誘發造成腦中風賴育民主任指出,若持續暴露在低溫環境中,會刺激交感神經造成血管收縮,收縮壓會上升10至20㎜Hg,舒張壓會增加5至10㎜Hg,導致血壓上升,進而誘發出血性腦中風或主動脈剝離等急性疾病。勞保增列失溫疾病 「主被動回溫」協助送醫勞動部職業安全署於2015年增列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項目,加入「低溫作業或低溫物品引起之凍傷、失溫等疾病」,具有潛在暴露的職業包括冷凍倉庫作業、戶外建築業、農耕畜牧業以及高山工作等,高齡長者、三高病患及有酗酒習慣者更是其中的危險族群。賴育民強調,若身邊的人出現失溫的情況,首先需要立即送醫急救讓體溫回到正常核心溫度,而在等待醫療支援前,可嘗試以下方法自行為患者回溫,按臨床指標與低溫的程度分為被動回溫與主動回溫。輕度或中度低溫的病人可採被動回溫法,將其移動至溫暖乾燥的環境,替換衣物並給予溫熱食物;主動回溫則是針對重度低體溫病人,利用照烤燈、暖氣、溫水袋或是41℃溫靜脈輸液等方式,以每五分鐘回溫0.5℃至1℃的速度漸漸提高體溫,需要在到院後有醫療人員照顧時才能施行。溫差大易猝死 高危險族群應著防寒套裝賴育民提醒,最近氣溫變化大,猝死事件頻發,除了上述潛在暴露職業外,民眾皆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預防。凡是於低溫環境工作者,務必遵從工作指引,穿著防寒套裝、食用溫熱食物、注意在低溫區工作時間勿太久,如果覺得寒冷難忍、身體顫抖就要立刻進入溫暖的室內或營帳等庇護所,如已有意識模糊、反應遲緩等症狀,務必送往急診就醫。
夫妻吵架推擠!意外壓死3月大兒 無良父母狠心棄屍陽明山
47歲周姓、37歲李姓夫妻2020年7月因吵架發生推擠,抱著3個月大兒子的李女遭推倒在床上,兒子竟因此死亡。2人竟把兒子載到陽明山棄屍。去年10月周男家暴7個月的小女兒,李女良心過不去,向警方自首,2人遭依過失致死起訴。桃園地檢署調查,周姓男子跟李姓女子在2017年結婚,2020年時育有2歲多大女兒、3個月大兒子。當年7月2人吵架,李女因不想繼續吵架,抱著兒子要外出,周男不顧兒子才剛出生,竟與李女發生拉扯,還把李女推倒在床上。因為2人發現兒子哭聲停止,發現其呼吸微弱、四肢癱軟、無任何反應,連忙施以心肺復甦術,但兒子仍回天乏術。2人供稱,擔心報警後,大女兒會被社會局安置,因此決定將兒子棄屍。兒子死亡當天晚上,就開著租來的汽車,將兒子從板橋住處載到陽明山竹子湖,李女將兒子屍體擦拭乾淨,並褪去衣服、尿布包巾,並由周男將兒子棄置山坡。一直到2022年3月,小兒子出生,周男因為不滿兒子哭鬧向李女抱怨,為了使小兒子安靜,竟然將周男平常吃的鎮靜劑餵給小兒子吃。但因為小兒子服用鎮靜劑後,進食受到影響,在小兒子1個月大時,改以口水巾塞進小兒子嘴巴、毛巾捆住小兒子頭部。後來兒子長更大後,更直接用童軍繩綁住小兒子嘴巴固定住口水巾,僅有餵食牛奶才會解開,讓兒子不再哭鬧。2022年10月底,周男看到李女餵食小兒子,認為7個月大的小兒子眼神挑釁,竟然甩小兒子巴掌。李女因為擔心小兒子持續被虐待有生命安危,加上大兒子死亡良心過意不去,才向警方自首。警方到場時,發現小兒子竟然已經昏迷,趕緊送醫後,發現有脫水性休克、窒息性腦傷、腦部發展遲緩、視神經傳導異常、營養不良、低體溫、生長發育嚴重遲緩等。檢方認為,李女在司法人員獲報前自首,請求法院依規定減刑,另2人無殺人犯意,因此依過失致死起訴,目前仍在押中。
他心情不佳心肌梗塞 醫推「這些方法」助改善
一位50歲男子,在農曆年狂買刮刮樂,贏得少輸得多,某日妻子為此與他發生爭執,男子卻突然倒地,失去心跳。緊急送醫治療後,才發現兩條冠狀動脈完全阻塞,另一條也已阻塞了70%,所幸經心導管置放支架及低溫治療,救回一命。心跳停止五分鐘傷「腦」 低體溫降腦損傷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介入性心血管科主任張耿豪表示,一般來說,一旦心跳停止,心臟不再送出帶著氧氣的血液到腦部,超過5分鐘就會開始對腦部造成傷害,而且腦細胞相當脆弱,很容易形成永久性的傷害,最終造成各種程度的失能,所以在心跳停止的病患如何改善病患的意識狀態是急救成功後的重要課題。已有相當充足的研究顯示,適當低體溫的情況下,可以降低腦部代謝,抑制自由基產生,減少缺氧後造成的腦損傷,爭取病人恢復意識的機會。情緒激動易誘發「心肌梗塞」 應定期檢查、及早治療張耿豪主任表示,近日天冷、情緒激動再加上心血管品質不佳,更容易引發生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患者,有時候因情緒太過激動,會造成心臟耗氧量突然提升,使心臟無法承受導致腦部缺氧而突然昏倒,而該患者因心血管原本已有兩條完全阻塞而不自知,因情緒太過激動,導致心臟病發,有更高的機率導致腦部缺氧。根本之道是要定期做心血管的健康檢查,發現有阻塞情形即早治療,因為心臟要跳動,有賴於冠狀動脈提供心臟血液跟氧氣,任何一條血管阻塞都會發生嚴重的心肌梗塞。
喝咖啡反而更冷?中醫師曝3大NG保暖法 發熱衣「這樣穿」超母湯
寒流今晨(19日)發威全台急凍,新竹、苗栗低溫下探4度,連台南、高雄都只剩下10度左右,不少民眾為了保暖,都會喝熱咖啡保暖或穿上發熱衣。不過,中醫師余雅雯透露,喝咖啡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流變少,導致四肢發冷;而發熱衣的特殊纖維會讓汗水無法排出,因此會感覺更冷。余雅雯在臉書發文,「有些NG的保暖方法,反而會導致身體更冷、有著涼的風險,第一個就是:喝酒、咖啡暖身,喝酒會讓血液離開身體器官,往四肢末梢集中,因此反而會讓核心體溫下降,可能造成低體溫。而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流變少,所以離心臟最遠的四肢體溫會降低,更容易感覺手腳冰冷。」中醫師提到,錯誤穿著發熱衣也會造成反效果,「例如在發熱衣裡再襯一件衣服或穿太寬鬆的衣服,都會因為無法吸水氣,水氣就留在皮膚上,無法達到發熱保暖效果;還有人運動時會穿發熱衣保暖,但其實發熱衣的特殊纖維會讓汗水無法排出,因此會感覺更冷。」余雅雯提醒,「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人,絕對不宜單獨泡湯,因冷熱溫差易導致血管急速舒張、收縮,易引發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建議不要空腹泡,因為這時血壓較低,或飯後2小時後再泡湯,且泡湯溫度勿超過攝氏40度才較為安全。要避免身體不適,記得泡完後要補充水分,起身的時候慢慢起身,身體先起來腳繼續泡在水裡,趕快穿上衣服,還要記得千萬不要吹到風」。(圖/翻攝自上璽中醫 余雅雯 中醫師臉書)
避免低溫猝死 醫揭「室內3雷區」…曝保命2關鍵
今年入冬首波寒流將在本周末報到,也讓全台醫師繃緊神經。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就提醒,即使在相對溫暖的家中仍然要注意溫度,尤其脫光衣物、洗澡前後及睡覺時最常出現溫度急速變化,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壓升高等「無聲無息靠近死亡」的情形發生,建議房間溫度維持在18至20°C,並將各房間的溫差控制在5度以內,降低猝死風險。黃軒醫師在臉書粉專表示,一直冷的室溫會使身體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且嚴重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猝死。日本研究指出「清晨每下降10°C,血壓就上升高8.2 mmHg」,且當事人並不會察覺,而是「繼續沉睡下去。一直到你的心臟一時負荷不來,然後身體就可能死翹翹了」。另項香港研究也發現,房間溫度每下降1°C,猝死機率就會提升5.6%。黃軒醫師進一步指出,一直冷的室溫除會造成血管收縮、血管內血液濃稠度增加,還會導致選擇素、內毒素及血栓素等造成血栓或血管阻塞的物質和機會提高,「持續冰冷的低體溫,會使新陳代謝的濃稠增加了60%」,所以維持適當的房間溫度,有助於降低因低溫而猝死的危險因子。因此,房間在冬天時應將溫度維持在18至20°C,或是將兩個房間的溫度差控制在5°C以內,同時要注意脫光衣服、洗澡前後及睡覺當中等「3大猝死的好時機」,替自己保暖很重要,但也別忘了幫自己的房間保暖。
喝冰奶茶+炸物⋯她凌晨突胃痛「上半身麻掉動不了」 醫診斷這原因
即使是微涼的秋天,仍有許多人會喝冷飲。大陸一名劉姓女子日前喝了一杯冰奶茶,接著再吃了油炸食物,沒想到到了半夜突然覺得胃痛,之後整個上半身麻掉動不了,緊急就醫。醫師診斷,劉女是乳酸性酸中毒、急性胃腸炎,伴有過度換氣綜合症。根據陸媒《江蘇新聞》報導,江蘇省常州市一名劉姓女子表示,在路邊點了一杯少冰的奶茶,並吃了一些油炸小吃,當時感覺沒有異狀,但到了凌晨一兩點突然覺得胃很難受、想吐,原本以為是低血糖,吃了顆糖就去休息,結果越來越難受,雙手開始發麻,緊急被家人送到急診。劉女上半身幾乎動不了,被緊急送醫。(圖/翻攝自微博/新聞晨報)劉女說,「上車不到5分鐘,麻的感覺越來越嚴重,整個上半身基本已經不能動了,而且呼吸困難。」經檢查後,劉女的血乳酸為7.6mmol/L,血PH值7.46,二氧化碳分壓20mmHg。醫師診斷,劉女是乳酸性酸中毒、急性胃腸炎,伴有過度換氣綜合症。醫師說明,乳酸性酸中毒後可能會出現全身痠軟、口唇發紺、低體溫、低血壓、呼吸困難等症狀,也有部分患者會有嚴重的腹痛症狀,「喝冰飲料,胃腸道可能會受到刺激,胃腸道粘膜可能會缺血,再進食油膩的物質肯定更不消化,出現急性胃腸功能紊亂,急性胃腸炎。」所幸經過治療後,劉女目前已無大礙。醫師提醒,秋冬天是胃腸疾病的高發期,平時要規律飲食,儘量少吃對腸胃有刺激作用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飲等,同時要做好腹部保暖,避免受涼。
挑戰高空彈跳「繩子沒接好」…36歲男13層樓高直墜水壩 驚悚畫面曝
不少人為尋求刺激,會大膽嘗試高空彈跳,不過阿根廷一名36歲男子前往體驗高空彈跳,竟因廠商失誤,導致男子跳到一半時繩子突然斷掉,直接從13層樓的高度墜落,衝進水壩中,所幸沒有受重傷,目前正在接受治療中。根據英國《鏡報》報導,一名36歲男子想體驗高空彈跳,便前往卡布拉克拉水壩(Cabra Corral Dam),沒想到體驗過程中,廠商竟沒有連接好繩鎖,導致男子跳下後繩子突然斷掉,直接從13層樓的高度墜下,落入水壩中。一旁女遊客目睹這一幕被嚇壞,一邊尖叫一邊用西班牙語大喊:「發生什麼事了!」救護人員獲報立刻趕往現場,趕緊將男子救上岸並送醫,所幸男子沒有受到重傷,不過身上仍有多處傷勢,而且有低體溫症以及肌肉受傷,目前仍在接受治療當中。案件經警方調查,初步判定是人為疏失,原因為廠商模有連接好高空彈跳的繩子才導致事故發生,目前詳細原因仍在釐清當中。
74人猝逝!寒流急凍逾800人送醫 房間竟會索命「人會緩慢無意識死亡」
天氣冷颼颼,根據各地消防局資料整理,自19日開始至今,全台出現超過800起非創傷性送醫,從2/19上午8點到2/20晚間21點,短短37小時已有74人猝死、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其中最年輕死者僅38歲,是否天冷因素所而是否天冷因素所致,仍待釐清。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受訪時曾表示,氣溫驟降時要記得替「房間保暖」,他認為房間內太冷,猝死風險就會一直存在,黃軒說,人體在室內低體溫的變化讓人無從察覺,但在冷冷的房間內,卻可能緩慢的一步步接近猝死,這是因為室溫太冷時,身體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苯酚胺分泌增多,會使人的身體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嚴重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猝死。日本研究顯示,如果房間一直很冷,每下降10°C,血壓就會上升高8.2 mmHg,而當人正處於睡眠中時,心臟若一時負荷不來,就可能引發猝死。另一研究也指出,每當房間溫度每下降1°C,猝死的機會就會增加5.6%。另外,房間太冷會導致血壓升高,當血管收縮時,也會導致血液濃稠度增加,同樣增加血管阻塞的風險。但這不代表房間溫度高就安全,若是經常保持在23°C以上,由於室內外溫差懸殊太大,除了容易產生不適,也可能因為過大的溫差,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爆發的機率。美國研究也是告訴我們,不只是心因的猝死,連腦血管阻塞疾病,也是因為溫差大於5°C 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尤其是那些之前好好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 (< 60 歲的人,4 倍風險會急性腦中風) 。芬蘭也是有發現他們國內的年輕猝死風險,也多發生在之前好好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 (2倍風險會猝死)。研究發現,肺部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冬天在21°C的環境下,較不易發病;心血管疾病者則建議房間溫度保持在18°C,若是溫度太低,血壓會升高,就會增加猝死機率。對大多數人來說,18°C~20°C左右都是安全的溫度範圍。如果想要讓房間部分區域保持溫暖,建議使用電暖器,較大房間內範圍時,才建議使用熱空調機。家中如果沒有熱空調機,建議使用電暖器。但是大家都把電暖器對著自己釋熱,其實這是短暫取暖方式。如果冷空氣,是從窗邊吹進來,就別把電暖爐拉到自己身旁,而是要放在窗戶旁邊,才可以把冷空氣變暖。把房內空氣變暖,才能較長時間保暖。另外,也可以搭配風扇,因為暖爐放在地上,釋放出的熱空氣會上升,但這種特性也會導致熱空氣都往上跑,房間裡還是很冷。因此只要把電風扇對著天花板吹,讓堆積的熱空氣散開,房間的溫度才會均勻。同樣的,從空調吹出的熱空氣,也會積聚在屋內的上方,也可使用風扇「朝上」吹,增加室內增溫效率。
2.6萬隻小雞遭遺棄機場3天相繼死亡 飢餓難耐被迫吃同伴維生
西班牙員警7日在馬德里巴拉哈斯( Madrid Barajas)機場發現約有23000隻小雞寶寶被遺棄在運輸途中而死亡。西班牙國家員警7日發佈新聞稿,表示這些只有幾天大的小雞被裝在紙箱裡並丟在外面3天,沒有任何食物和水。一共有26000隻小雞,在員警趕到時,其中6000隻已經死亡,只有3200隻小雞倖存下來,。根據《CNN》報導,警方表示,那些還活著的小雞患有低體溫症,並試圖通過吃死去同伴的遺體來生存。而這些小雞是用紙箱運輸的,紙箱被雨淋濕後破損,繼續運輸是「不可行」的。因為死亡小雞腐爛後產生了濃烈的臭味,使倖存的小雞生活條件更加惡劣,而且警方也不清楚這些小雞將被送往何處。警方事後聯繫了2個動物保護組織,Salvando Peludos和動物自由與福利協會(ALBA),這2個組織隨後派出工作人員營救倖存小雞,並為牠們找到新住所。2個組織都在社交媒體上呼籲幫助拯救這些小雞,Salvando Peludos的主席桑切斯(Fernando Sanchez)表示,大約3200名倖存小雞被分批分配到新家,但其他倖存者由於年幼時遭受的磨難而持續死亡。ALBA的主席卡洛琳娜(Carolina Corral)也透露,「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給牠們最好的生存機會,因為我們從來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警方表示,運營機場的公司已經聯繫了運送這些小雞的公司,但該公司拒絕對這些小雞負責,並將它們遺棄在貨運站,目前正在調查以確定案件的責任,相關負責人可能被控虐待動物罪。
人類未來也能冬眠? 老鼠實驗已成功
根據日本筑波大學及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報告,刺激沒有冬眠習慣的老鼠腦部,能夠產生與冬眠相近的狀態,未來同樣是哺乳類的人們,也有被「人工冬眠」的可能。筑波大學的櫻井武教授及博士班的高橋徹,研究發現和老鼠吃東西相關的傳導神經「QRFP」在刺激後,能夠讓老鼠的體溫及代謝大幅地下降,而此神經被命名為「Q神經」。哺乳類等溫動物,體溫下降後,靠著耗氧能夠產生熱能、讓體溫上升,一般老鼠的體溫是37度,但在人工冬眠的狀態時,體溫則下降到30度左右。實驗發現Q神經與運動能力及記憶能力相關,但尚未發現有特別的影響,研究團隊認為,藉由Q神經進行的人工冬眠,將會是安全的低新成代謝狀態。而以比一般老鼠大10倍的研究用大鼠做實驗,發現同樣有低體溫、低代謝的狀況,Q神經誘導休眠的機制,有機會廣泛擴到大其他哺乳類生物中。實驗結果也讓研究團隊相信,像人一般不冬眠的動物,也有冬眠的可能性。若是「人工冬眠」能夠實驗成功,或許能讓重症患者的運送、器官再生的儲存,或是臥床老人的肌肉萎縮治療都有可能運用到。而此研究成果,也已於近日在英國科學雜誌自然(Nature)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