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壓
」 黃軒 手術 心臟病 低血壓 流感1歲童腹脹嘔吐!送急診見腹中「10白點」 醫警示:傷害威力大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近日在社群平台分享,指出巴克球的危險之處,並透露,他過去曾遇到一個案例,當時一名母親抱著1歲多的男嬰到兒童急診室,表示孩子已經食慾不振2天,伴隨有嘔吐、腹脹,吃藥之後狀況也沒有改善。後續經過醫生進行腹部X光檢查才發現,發現原來男嬰腹中竟有10顆巴克球,且已經造成男嬰腸道破裂併發腹膜炎。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中發文,表示他都將巴克球(小磁球)稱作是「二魔王」,雖然排名在鈕扣電池後面,但它的威力毫不遜色,也是一樣可怕。接著,他分享自己過去遇到的一個案例,當時一名母親,抱著1歲多的男嬰緊張地衝進兒童急診室。經過問診得知,男嬰已經食慾不振2天,伴隨有嘔吐、腹脹,到住家附近診所拿藥,吃了之後狀況也沒有改善,且因為男嬰呈現不哭不鬧,精神不濟的情形,所以讓該名母親相當擔心。後來,經過急診檢傷分類後,發現男嬰生命徵象顯現有心跳快、低血壓的情況,於是當下先穩定男嬰的生命徵象後,便安排腹部X光片的檢查。沒想到,一照下去才發現,男嬰腹中居然有10顆巴克球,且直接造成男嬰腸道破裂併發腹膜炎。最終,院方緊急替男嬰進行手術,將巴克球取出。而吳昌騰也透露,母親看到被取出的巴克球後,嚇得直呼「以後再也不敢讓孩子玩巴克球了。」對此,吳昌騰也呼籲,「巴克球雖然一顆顆小小的,但它的磁吸力是很大的。若僅誤吞1顆,巴克球可能自行排出體外。若是大於二顆甚至多顆巴克球,它們在胃腸道翻滾的過程中,是非常容易夾著腸壁相互吸引在一起成團、成串。再加上強大的磁吸力,是可以切斷血液供應,引起擠壓的腸壁發生壞死,進而引起腸穿孔。」並提醒家長們「從小孩誤吞巴克球至腸壞死、腸穿孔存在一定的時間,起初是沒有明顯症狀,再加上如果孩子不會主動告知,照顧者是很難自主發現。當孩子一旦出現腹痛、嘔吐等症狀時,就已經是造成嚴重的後果了!」
廚師腹脹燒到38度!送急診竟「快洗腎」 醫示警「這疾病」易被輕忽:今年7例
57歲林姓男子是一名廚師,有高血壓並接受藥物控制,不過從今年1月中旬起發燒到38.1℃、有畏寒現象、輕微腹脹,除此外並無其他症狀,也沒出去旅遊、或接觸動物、家人同事也沒群聚現象,因症狀愈來愈嚴重,於是前往北市聯醫急診就醫。經檢查,醫師表示,是鉤端螺旋體感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任王登鶴指出,林男當時血氧飽和度97%、體溫35.4℃、脈博99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93/50 mmHg,急診發現其腎功能很嚴重,肌酸酐8.1 mg/dl,已到了要洗腎的程度,同時有泌尿道感染、低血壓、肝功能異常、肺水腫併發急性呼吸衰竭現象,因病情病危,於是安排住院至加護病房。經過檢查,林男被診斷出是鉤端螺旋體感染。王登鶴說明,鉤端螺旋體為細桿狀螺旋型,主要宿主包括鼠、犬、豬、牛、羊、馬等動物,為人畜共通病,感染症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好發於熱帶地區,發生國家遍及全世界,以中國大陸、韓國及東南亞病例較多,感染的病人其臨床症狀為高燒、全身酸痛、乏力、結膜充血、淋巴結腫大,重者可併發肺出血、黃膽、胸膜炎和腎衰竭。王登鶴表示,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病原會存在於動物的腎臟或生殖器官中,造成慢性持續感染,進一步污染水源、土壤等周圍環境,再伺機經由動物皮膚傷口、結膜與被污染尿液或食物接觸而感染宿主,皮膚有傷口、戲水、接觸囓齒動物的人較易被感染,農夫、漁民、廚師、食品加工工人、污水或垃圾處理廠的工人都是易被感染的族群,嚴重時將有致命的可能性,死亡率高達5-10%。王登鶴示警,因鉤端螺旋體感染在台灣不常見,今年到5月中旬全台總共7例,容易被醫師輕忽,沒想到這個病而診斷延遲,導致病人死亡,因此提醒大家,在台灣對於發燒、肢體疼痛、或合併黃膽或急性腎衰竭的病人,鉤端螺旋體感染應該列入鑑別診斷,以免延誤治療的時機,導致病人死亡。
一家三口皆重病「靠撿回收維生」 愛心物資助溫飽過活
深陷病痛的弱勢族群,長期就醫治療承受龐大經濟和身心壓力,一份及時的關懷援助,能為他們帶來希望與溫暖。道家人文協會於今(22)日,舉辦宜蘭縣弱勢家戶物資捐贈活動,由協會志工組劉美良組長帶領志工自費至宜蘭縣,捐贈四戶弱勢家庭所需的營養補充品、成人紙尿布、復健褲等居家保健護理用品,另提供高鈣奶粉、沖泡式麥片、蔬果箱、保久乳等食品與衛生紙、洗沐清潔用品等物資共190件,為家戶補給均衡營養及維持溫飽,更能安心生活。本次捐助的家戶,其中一戶為高齡70歲的阿源(化名),罹有糖尿病及腎衰竭,需定期施打胰島素,也因長期洗腎導致低血壓、鉀離子失衡而頻繁入院,近半年雙腳時常無力,需使用四腳助行器。妻子罹患乳癌四期需住院化療,兒子則有慢性精神病及中風、肝硬化病史,一家三口開支仰賴撿拾回收變賣,經濟拮据。另一戶為現年80歲的阿雪(化名),兒子在台北工作,目前一人獨居於租屋處,身體狀況欠佳,腿部肌力不足而常跌倒,最近更因跌倒導致右上臂骨裂,日常生活仰賴居服員協助,身體瘦弱需額外喝牛奶補充營養,也因腿力不佳擔心來不及如廁,迫切需要奶粉、復健褲等物資,補充營養及維持生活品質。協會志工組組長劉美良表示:「身體狀況不佳的弱勢族群面臨病痛、經濟雙重困境,只能勉強餬口度日,營養普遍不均,也無力負擔高單價的營養補充品及屬消耗品的成人紙尿布、復健褲等開支。協會始終秉持『零行政費』、『善款全數用於公益』的初衷,深入傾聽家戶的實際需求,提供適合物資,期盼透過活動,為家戶們補給所需營養,減輕生活負擔,更重要的是傳遞愛與支持的力量,陪伴需要幫助的人好好生活。」今天的捐贈,除了一戶因身心狀況不適改由社工代為轉交物資外,其餘三戶皆由協會志工將物資親送到每戶家中,並於訪視時關心家戶們的身體和治療情況,同時詳盡說明各項保健、護理用品的使用注意事項,貼心的關懷令家戶十分感動,頻頻致謝:「真的很謝謝協會的關心,提供各種物資給我們,可以吃得營養一點,日子好過一點,心頭的負擔也沒那麼重了。」志工同心協力將物資親送至各家戶家中,期盼這份溫情守護,能為他們帶來希望與溫暖。(圖/道家人文協會提供)
血壓低到難以測量 陸女把降血壓藥「掰開服用」險致命
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的民眾們得注意!日前大陸一名女子因血壓過高,為了控制血壓,將降血壓藥片掰開服用後感到頭暈目眩,昏迷不醒。女子被緊急送到醫院時,血壓甚至低到難以測量,所幸經過搶救後脫險。醫師特別呼籲,有些藥物需要緩慢且穩定的釋放,自行掰開或研磨後服用,可能會因瞬間濃度過高,造成藥物中毒。據《福建健康報》報導,40歲的張女士患有高血壓已經一年多了,近來,她的最高血壓達160/100mmHg。張女士以為是服用的降血壓藥藥量不足,就把降壓藥用牙齒咬斷,服用了大半片。然而,服藥後不到半小時,張女士便突感視線模糊、雙腿無力,最終倒在沙發上,連睜開眼睛的力氣都喪失。家人趕緊將她送到福建省級機關醫院搶救,經該院心內科林姓副主任醫師診斷,張女士所服用的是硝苯地平控釋片,這種藥物1片相當於3片普通硝苯地平片的劑量。一旦被咬碎、掰開或研磨後服用,大量降壓藥會瞬間湧入體內,導致血壓急劇下降。醫師特別提醒,緩釋片和控釋片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實現藥物的緩慢、穩定釋放,因此一般不能碾碎或掰開服用。否則,藥物將會迅速釋放,不僅無法達到長效治療的目的,還可能引發藥物濃度快速上升,導致藥物中毒的風險。該消息發布後,引發了很多網友的關注。有網友留言「原來這麼危險」、「藥名裡面帶控釋、緩釋的,都是要慢慢釋放的,不能打開吃」、「控釋片不能咬或掰,包衣膜破掉的一瞬間大劑量藥物會瞬間釋放」、「早就應該普及這方面知識,我吃了20多年這種藥,今天才知道。」
日本89歲上皇后美智子摔倒骨折…稍早結束手術 衛福部示警:老人跌倒將增加罹病率和死亡率
日本89歲上皇后美智子6日傍晚驚傳在家中跌倒,右腿劇烈疼痛,於昨(7)日送往東京大學醫院接受檢查後,才診斷為骨折,因此安排今(8)日上午進行手術。最新消息稱,美智子的手術已於稍早結束。根據日媒《TBS News》、《朝日新聞》報導,美智子6日晚間在東京都港區赤坂御用地的仙洞御所內摔倒,雖然使用輪椅,但右腿仍出現強烈的疼痛感,便在7日下午2時許至醫院檢查,發現右大腿骨上側骨折。上皇明仁隨後於下午5時左右前往醫院陪伴美智子。美智子被安排在今日上午動手術,稍早手術也在台灣時間6時30分順利結束,術後她將住院一段日子,至於何時能出院尚不清楚。據悉,一位親密助手透露,上皇后美智子與上皇明仁都接受了這一情況,表現地相當平靜。報導指出,美智子將在本月20日年滿高齡90歲,而她上一次住院,是於2019年(令和元年)9月接受乳癌手術。另外,台灣衛福部健康署曾公告,相關調查發現,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中,第1位是交通事故,每10萬人裡有40.8人,第2名便是老人跌倒(落),每10萬人中有24.61人。健康署提到,老人一旦跌倒,將引起身體傷害,重則骨折或頭部外傷,會增加罹病率和死亡率,而有些長輩可能因有跌倒經驗,開始害怕再跌倒,因此選擇自我限制行動,導致功能和活動能力逐漸喪失,「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居家環境、規律運動及用藥,都是可以預防的方法,切勿輕忽跌倒的傷害,也千萬別因噎廢食」。健康署接著說明,老人最常發生跌傷的地點,包括住處內的家俱旁、浴室、淋浴間或廁所,或是人行道、有高度或坡度的地面等等,造成跌傷最常見的前3項活動為騎車、上下床及耕作。對此,健康署提醒,長者應該多運動,增強下肢肌力、人體柔軟度及平衡、遵循醫囑用藥;居家環境方面,要維持適度照明、清除路線上障礙物、加裝防滑裝置及扶手;在下床或起身時,應將動作放緩,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跌倒;外出時則要注意保暖、防滑,注意過馬路時的燈號秒差,並在上下車時先確認車子已停妥再移動,不宜太過倉促。
7生活習慣「超傷心臟」!不吃早餐「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22%
現代人在繁忙生活中經常忽視一些日常行為,這些行為看似無關緊要,卻可能對心臟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就指出,長期不吃早餐、有壓力、過胖、過勞、久坐、打呼、熬夜,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心因性猝死。黃軒今晨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我們的生活方式常常成為推動其風險的關鍵因素,「因此了解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對保護心臟極為重要。」為此他也列出下列7種不好的生活習慣,長期下來不僅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心因性猝死。一直不吃早餐:會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22%,死亡風險增加25%。根據研究發現,規律吃早餐有助於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一直在打呼:你的收縮壓會上升3mmHg,舒張壓上升4mmHg。如果打呼是由阻塞性睡眠中止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引發的,更加危險!長期的OSA會使心臟衰竭的風險增加至140%。一直有壓力:生活壓力使我們的身體長期受到壓力荷爾蒙(cortisol)的影響。這些反覆長期的刺激會導致血壓升高,膽固醇和血糖也會隨之升高。在長期生活壓力下,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增加近2倍。一直久坐不動:如果你一直坐著不動,心血管風險會增加30%。每小時久坐會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5%。一直過勞: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每周工作35至40小時的人,每周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7%。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5%。一直過胖:體重過重和腰圍過寬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體重指數(BMI)超過27.6,心血管疾病風險提升3倍以上(3.3至5.3)。男性腰圍超過99公分、女性腰圍超過93公分,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4倍以上(3.8至4.8)。一直在熬夜:熬夜使睡眠品質變差,長期睡眠不足會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67%。尤其是那些睡眠不足5小時的人,研究顯示這些人的冠狀動脈鈣化程度會增加200%至300%。黃軒也補充,透過對這7種常見的日常習慣進行分析,我們發現許多看似平常的行為實際上可能對心臟健康構成巨大威脅。無論是忽視早餐、久坐不動,還是熬夜和過度勞累,這些習慣的累積效應都會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合理安排飲食、管理壓力、保持適當運動和充足的睡眠,將有助於維護心臟健康,降低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我們可以大幅改善心臟健康,延長壽命,並擁有更健康的生活品質。」
60歲婦「經常感冒」看診 醫推薦1食物:還能降低癌症風險
飲食調整對維護和促進身體健康有著重要作用,透過攝取均衡且富含營養的食物,可以增強免疫力,並預防多種慢性疾病。日前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就在節目中分享自己經手的案例,一名60多歲女子因感冒頻繁就醫,他建議該名女子每天攝取小半碗芋頭,結果女子照做後,健康明顯改善。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節目《健康好生活》中分享一個案例,指出飲食調整可有效提高免疫力,改善健康狀況。他表示,一名60多歲女子因感冒頻繁就醫,每月就診次數高達5、6次,因此他建議該名女子每天攝取小半碗芋頭,因芋頭含有豐富的β-葡聚醣,能增強免疫系統,結果女子照做後,健康明顯改善,就診次數大幅減少,1年內僅需看診1至2次。江守山表示,芋頭不僅具提高免疫力的功效,還有其他多種健康益處,他強調,芋頭和燕麥一樣,富含β-葡聚醣,在動物和人體試驗中均顯示出增強免疫力的效果。江守山也總結芋頭的4大健康好處,第一芋頭富含鉀元素,有助於排出多餘的鈉,從而幫助降低血壓;第二則是芋頭內含有β-葡聚醣、維生素A、C及抗氧化物質,能有效增強免疫系統。此外,芋頭中的皂素具有抗氧化作用,並能降低膽固醇;第四則是芋頭的膳食纖維含量高,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增進腸道好菌的增長,防止便秘。不過江守山也提醒,芋頭屬於高鉀食物,每100克含有約500毫克鉀,腎功能不佳者應謹慎食用,但對於健康人士,適量食用則無需擔心。他進一步指出,芋頭含有豐富的天然抗性澱粉,有助控血糖,並且其中的槲皮素已被研究證實能抑制癌症風險。江守山指出,芋頭不僅是一種普通的食材,更是能夠改善健康狀況的「食療」佳品,對於頻繁感冒及免疫力較低的人來說,攝取芋頭或許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式來強化健康。
「這運動」做3個月逆轉糖尿病! 醫曝不只控血糖「還有5好處」
糖尿病患者可多嘗試透過跑步控制血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跑步流汗是最簡單、最有效預防細胞老化的方式之一,「這類短期耐力運動能夠提升血清胰高血糖素(Glucagon),這能激活胰島β細胞中AMPK信號,減輕了胰島素抵抗β細胞衰老速度。」黃軒醫師昨(27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門診來了1名糖尿病患者,對方好擔心自己的血糖控制不好,問黃軒有沒有日常的方式,可以改善自己的血糖控制,「我告知他:跑步,可以使血糖控制更平穩的。」3個月後,對方再來門診,氣色變得很好,糖血色素也恢復正常。黃軒接著補充,跑步流汗,是最簡單、最有效預防細胞老化的日常習慣之一,這些減緩,包括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生理老化現象!「糖尿病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細胞老化加速現象,例如端粒縮短了、線粒體DNA耗竭了、膠原蛋白老化了等問題。這些細胞老化,會導致胰島素細胞組織,也完整性受損,甚至功能逐漸喪失!而預防這種老化,逆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跑步運動了。」黃軒也整理出運動不只可以控制好血糖,還對糖尿病患者有5大好處:降低血糖:運動有助於肌肉細胞更有效地利用葡萄糖,從而有效降低血糖。控制體重:運動能消耗熱量,有助於減少體脂肪、控制體重,對於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運動可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緩解細胞老化速度,有效減少胰島素阻抗,血糖自然更穩定。保護心血管:運動有助於降低血壓與膽固醇,從而降低糖尿病患者因心血管疾病猝死的風險。提升心理健康:運動可減少壓力和焦慮,提升整體心理健康,使精神也變好。黃軒也解釋,運動之所以能改善身體狀況,主要是因為它能夠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並且通過消耗能量來調節代謝過程。此外,運動還能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身體的整體功能,「固定堅持,持續連續三個月後,你就會感受到你的身心更健康了!」
睡醒一杯黑咖啡「導致口臭?」 營養師5招教你去除口腔異味
在如今健康養生意識當道的時代,「睡醒一杯黑咖啡」相信是許多民眾習慣的生活模式。但近日就有民眾反映,自己被伴侶抱怨「口氣」不佳,而營養師夏子雯理解後,發現竟然是過量的黑咖啡釀禍。夏子雯也為此分享5招排除口腔異味的方式給民眾。營養師夏子雯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一位平時熱愛健身重訓,體態良好,健康檢查的數據也十分優異,飲水量也相當充足的37歲男子,近期被太太提醒有口氣不好的問題,這讓男子開始懷疑,是否平時就存在口氣問題,只是周圍的親友和客戶不好意思告訴他,感到非常尷尬。在夏子雯深入了解後,發現這位男性每天早上都會飲用1000毫升的黑咖啡,這讓夏子雯驚訝不已,因為這樣的咖啡攝取量實在過高。夏子雯表示,許多愛喝咖啡的人可能也發現,享用美味的咖啡後,口中會殘留奇怪的異味,味道之濃厚甚至會影響他人。主要原因在於,咖啡豆在烘焙時會形成含硫化合物,與咖啡的酸味混合,容易在口腔中產生口臭或異味。此外,很多人在飲用黑咖啡時,往往不會搭配白開水,可能從早喝到下午,導致飲水量不足,口腔濕潤度降低。咖啡中的單寧酸與唾液中的蛋白質結合,會讓口腔感到乾澀,加重口臭的情況。再加上口腔中的細菌會釋放揮發性硫化合物,使得口氣難以保持清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夏子雯給出5點建議。首先,飲用咖啡時,可以搭配白開水,一口咖啡配一口水,迅速沖淡口腔中的咖啡殘留,維持口腔的濕潤度,增加唾液分泌,有助於殺菌,減少細菌數量。其次,如果條件允許,喝完黑咖啡後立刻刷牙或使用漱口水,能進一步清潔口腔,保持良好的口氣。第三,嚼無糖口香糖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能清除口中的異味。第四,適當減少咖啡的飲用量也很重要。由於咖啡因飲品的製備沒有標準化,每份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差異很大。1000毫升的黑咖啡可能含有400至500毫克的咖啡因,甚至更高。而一般建議成人每日的咖啡因攝取量不超過300毫克。因此,從源頭上減少咖啡的攝入量,不僅有助於改善口氣,還能避免咖啡因攝取過量對身體造成的負擔。第五,夏子雯也建議,可以用清香的綠茶替代部分黑咖啡。綠茶能刺激唾液分泌,清潔口腔,消除口中的咖啡味,同時也具有提神的效果。夏子雯也表示,適量飲用黑咖啡對人體確實有許多益處。黑咖啡富含抗氧化物,如綠原酸、咖啡醇、咖啡豆醇、咖啡酸和多酚等。適度飲用可以提神醒腦、提高運動效能、促進代謝和燃脂。還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有助於防癌、保護心臟、改善低血壓,降低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中風的風險。另外,還能刺激神經系統,預防腦部退化,並有預防糖尿病的功效。
吃辣椒有益身體健康 專業醫提醒「這3種辣」反而有害
許多民眾是無辣不歡,過去也曾有人表示,吃辣有助於提高身體新陳代謝,對身體有極大的幫助。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黃軒近日也出面解釋這一件事情,但他同時也提到,有「3種辣」吃多了反而是會傷害健康。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黃軒近日在FB發文表示,一項涵蓋近35萬成年人的大規模研究表明,與每週食用辣食物少於一次的人相比,那些每週食用辣食物3次以上的人,其死亡率的相對風險降低了14%。另一項研究也顯示,喜歡吃辣的人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如腦中風、心臟病和心因性死亡)的風險可降低6%。黃軒醫師解釋,這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分別是辣椒素(Capsaicin)、蛋白質受體(TRPV1)和一氧化氮(NO)。辣椒素通過刺激TRPV1受體,促使血管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作為血管舒張的關鍵分子,能放鬆血管平滑肌,從而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至於食用辣的頻率與份量方面,黃軒醫師表示,研究中有建議每週至少食用2至3次辣味食物,才能觀察到明顯的心血管益處。每天攝取5至10毫克辣椒素(約相當於每餐1-2克辣椒)可能達到促進血管舒張、降低血壓的效果。不過,黃軒醫師也強調,每個人對辣的耐受度不同,應根據個人情況逐漸增加攝入量。黃軒醫師還提到一項來自義大利的研究,該研究證實辣椒的健康效益,還發現即使是不辣的甜椒也能帶來類似的好處。經常食用甜椒的人,其缺血性心臟病風險降低了三分之一以上,全因死亡風險也降低了近五分之一。最後,黃軒醫師也提醒,如果在食用辣椒時搭配重油重鹽、大魚大肉,或同時飲酒、吸煙的話,辣椒的健康益處可能會被抵消。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特別強調,應避免單純食用「紅油、辣椒醬、乾辣椒」之類的辣,這些都恐見不到的好處,還會傷害健康。
江蕙罹癌肺栓塞、大出血 醫推測是3種癌:嚴重恐低血壓休克
金曲歌后「二姐」江蕙自2015年封麥引退後,鮮少在幕前曝光,近日宣布復出,將現身台北大巨蛋為國慶晚會獻唱,並於今(10日)證實罹癌消息,「在開刀與反覆的化療中,多次面臨生死交關,肺栓塞、大出血等等。」對此,胸腔科名醫蘇一峰推測,根據江蕙的說法,很可能是罹患肺腺癌、大腸腺癌或乳腺癌。江蕙今天透過公開信表示,她曾經認為在有生之年,可以一直與歌迷共度,「9歲為了生活而走唱,長大後享受音樂帶給我的充實與快樂」,直到2015年演唱會前夕,她的身體出現極大變化,因為不想影響團隊與大家的心情,也惟恐歌迷擔心,於是自行吃藥控制,所以演唱會取名為「祝福」,祝福大家也祝福自己。江蕙透露,她原本以為休息就會好轉,沒想到身體狀況不如預期,也開始有了不安與恐懼,不知如何面對,最終做了化驗檢查,證實真的存在「嚴重疾病」。這段時間裡,醫院成為她的第2個家,在開刀與反覆化療度過,多次面臨生死交關,包括肺栓塞、大出血等接連而來,就連自己最重視的嗓音都受到波及。江蕙強調,自己是用生命唱歌的台灣女人,自9歲開始,除了唱歌什麽都不會,她知道選擇復出外界會有一些議論,但經歷過下一秒不知是生、是死的生死關關頭後,而疫情帶給全世界極大的震撼與遺憾,也讓她看待事情更加通透,那所謂的「聲音」也不再重要了。對此,蘇一峰在臉書發表看法,根據江蕙的抗癌日記,不難看出二姐非常辛苦,「反覆的化療與開刀,產生肺栓塞,肺栓塞是內科的重症,發生的當下會有生命危險。腺癌類譬如肺腺癌,大腸腺癌,乳腺癌等等,都容易出現血栓導致肺栓塞,也容易出血。肺栓塞嚴重時會心肺功能驟降,突發喘出血甚至低血壓休克」。
台南8歲女童感冒求診...竟是「食人菌」險截肢 住院6週救回一命
台南一名8歲女童2024年4月因陸續出現感冒、嘔吐等症狀,前往成大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女童已有嚴重低血壓、休克等毒性休克症候群,且病情迅速惡化,收治至加護病房,後研判為感染又被稱為「食人菌」的「侵襲性A型鏈球菌」,趕緊使用抗生素治療,住院6週後總算順利康復出院。今年4月,台南一名8歲女童突然出現感冒狀況,發燒、咳嗽,後來開始嘔吐、拉肚子,父母原本以為只是一般腸胃型感冒,但後來發現,女童燒退了卻極度倦怠、喘不過氣,甚至抱怨「肩膀會痛」,才趕緊帶女兒到成大掛急診。成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沈靜芬表示,女童到院即診斷出肺炎併發嚴重膿胸,需進行胸管引流;12小時後還併發呼吸衰竭、毒性休克症、急性腎衰竭,立即住進加護病房插管並使用呼吸器。檢驗結果顯示,女童感染了惡名昭彰的食人菌,即「侵襲性A型鏈球菌」,還出現的罕見四肢猛爆性紫斑症(Purpura Fulminans),醫療團隊創新使用局部血管擴張劑處理,才改善四肢血流狀況。女童住進加護病房後,經成大醫院小兒科重症團隊、小兒感染科、小兒腎臟科、小兒胸腔外科,和檢驗、護理、復健及兒童心理專業的緊密合作,在住院6週後順利康復,且無後遺症地出院。返家後院方持續追蹤女童狀況,幸運地沒有出現任何後遺症。成大醫院小兒科重症團隊。(圖/翻攝FB/成大醫院)沈靜芬主任醫師說明表示,A型鏈球菌感染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咽喉痛、發燒、皮疹,少數患者會伴隨嘔吐及腹部不適;且當感染擴散至肺部時,可能出現咳嗽的情形。特別需注意的是,少數A型鏈球菌感染患者會進展為重症,而當發生意識不清、昏迷、持續低血壓、皮膚變色或出現紫斑、呼吸困難時,可能是重症的早期症狀。A型鏈球菌釋放的外毒素會干擾身體正常功能,導致少數嚴重感染併發毒性休克症,引起低血壓和多重器官損傷。若患者進展至毒性休克症候群,病情惡化速度極快,且死亡率超過50%。A型鏈球菌感染的治療方式主要為及時使用抗生素,若能及時識別疾病並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在幾天到幾週內能順利康復。然而,若未及時就醫或病情加重,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民眾應密切注意自身及家人的健康狀況,及早就醫以獲得適當的診斷和治療。沈靜芬醫師表示,目前兒科醫師人力緊繃的狀況仍持續存在,也反映出重症兒童患者的治療困難。兒童醫療人力的培養需要時間,而兒童健康照護不可有任何中斷。期盼更多人能重視兒童醫療的發展,讓更多新生代醫師參與兒童的健康照護行列。
台北101超市水果區「賣1物」…他驚「活60年沒看過」 網愣:每次都挖掉
不少人在享用芭樂時,習慣把籽去除,但有位民眾日前至百貨公司逛街,路過超市的水果區時,竟發現有單獨售賣「芭樂籽」,讓他忍不住驚呼「快60歲第1次看到」。照片一經曝光後,鄉民們也紛紛感嘆「我都挖掉當廚餘」、「有些老闆會免費送」。網友日前在Threads發文提到,他第1次看到超市在賣「芭樂籽」,地點還是在台北101的超市現切水果區中,只見這杯「芭樂籽」以透明塑膠盒裝,1個要價29元,且完全沒有芭樂肉。原PO透露,雖然知道芭樂籽的部分比較甜,但長大到快60歲,也在台北住了40年,從來沒看過有在賣芭樂籽,「第一次在101的超市現切水果區看到單賣『芭樂籽』,神奇的台灣水果王國」。對此,網友們留言表示,「真是大開我眼界了,高級的超市竟然賣我每次都會挖掉的芭樂籽,而且還賣29元」、「去賣甘草芭樂的攤子,大多老闆免費送」、「不好意思我真是孤陋寡聞,這東西在台北要花錢買?高雄的夜市直接跟老闆要就有耶」、「我很愛吃,如果看到一定買爆」。另外,營養師高敏敏先前曾說明,芭樂籽雖然堅硬,但高膳食纖維、吸水力強,若搭配充足水分,反而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舒緩發炎體質,更有降低血壓、利尿消水腫的功效;不過,如果是不習慣高纖飲食者、腸胃消化不佳者、剛動腸胃手術者,應該注意籽的攝取量,或選擇直接挖掉先不吃,避免造成身體不適。
高血壓不治療恐「增加這風險」 研究證實:失智症緊接而來
高血壓不治療恐引發失智症!醫師指出,許多高血壓的研究顯示,如果好好控制血壓,上了年紀之後發生失智症情況會明顯減少,據研究顯示,40歲以前就有高血壓,50歲之後有可能發生認知功能障礙。根據《福斯新聞網》等外媒引述一項研究顯示,未經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除了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外,還會有失智症及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會顯著增加。這項發表在《神經學期刊》的研究,透過研究人員對3萬1千名年齡平均為72歲的人進行了4年追蹤研究後發現,未經治療的高血壓者,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血壓正常的人高36%,這數據包括服用藥物的患者。根據這項研究作者、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倫農醫生(Matthew J.Lennon, M.D., PhD)指出,高血壓是「中風和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可以透過藥物控制,從而降低個人罹患這些疾病的風險」,倫農醫生更補充,「我們的綜合分析研究了年長者,發現未治療高血壓確實可能增加的風險」。透過這項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年齡增長,治療高血壓仍然是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的重要因素,另外,美國稍早也有一項追蹤 30 年的研究顯示,若在 40 歲前就有高血壓的患者,來到50歲後,就有可能發生認知功能障礙,而且可以從醫學影像上面看到腦部的退化。據了解,失智症主要分為血管性的腦部退化、阿茲海默症,而高血壓確實會引發血管硬化、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部缺氧和認知障礙的情況,另據美國心臟協會表示,50%的高血壓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而降低血壓的兩種自然方法是定期運動,不食用含過多鈉的食物。放任高血壓不治療?最新研究指出,高血壓導致老人失智症風險。(圖/翻攝自X)
這款咖啡100%有毒! 醫示警:恐致中風甚至死亡
馬來西亞一位知名的網紅醫師阿末三漢(Dr Samhan)近日警告,不要喝名為「宋谷咖啡」(Kopi Songkok)的即溶咖啡,因為這款咖啡100%有毒!原來咖,這款咖啡含有處方藥物成分「昔多芬」(Sildenafil),若攝取過量恐會導致頭痛、噁心和腹瀉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引發中風或死亡。根據大馬的《星洲網》報導,阿末三漢在近日接連在TikTok、X平台警告民眾不要喝宋谷咖啡,他說這種咖啡含有處方用藥昔多芬。他表示儘管馬來西亞衛生部已明令禁止販售這款「百分之百有毒」的咖啡,但仍有許多民眾持續飲用。阿末三漢並進一步指出,昔多芬會導致血管擴張,進而引發血壓急遽下降,若未經醫師處方、擅自使用不當劑量,除了上述副作用外,還可能出現肌肉疼痛、心跳加速等症狀,情況嚴重者甚至有中風或死亡的風險。阿末三漢表示,先前拍了TikTok短片後,收到許多網友分享飲用這款咖啡後的狀況,像是有網友界表示,自己的父親非常喜歡這款咖啡,但去年突然中風,醫生檢查後發現腦部積血,認為是長期飲食不良引起。另外,還有網友表示,他曾在夜班時喝過一次這種咖啡提神,隔天就因血壓升高而住進醫院,並伴隨發燒長達一週之久,自此之後再也不敢碰任何咖啡。依據國內衛福部資料,昔多芬又譯為「西地那非」,除了會造成低血壓、頭痛、嘔吐、頭暈及暫時性視力模糊等副作用,還可能和某些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令血壓降到危險水平,另外,新加坡健康科學局(Health Science Authority,HSA)過去也曾示警,包括Kopi Jantan Ali Macca、Kopi PanggungAl-Ambiak 天然草藥咖啡和Berry Jaga咀嚼糖都含有昔多芬、他達拉非(Tadalafil)等用於治療性功能障礙的藥物,已要求下架並呼籲民眾切勿購買。馬來西亞一名醫師警告有一款咖啡千萬別喝。(圖/翻攝自X)
一進冷氣房「莫名頭痛」小心中暑!營養師教戰:多吃6食物助散熱
不少民眾有感今年夏天特別炎熱,中暑意外也不時傳出,營養師余朱青提醒,若進到冷氣房卻突然感到頭暈、頭痛,小心可能是中暑跡象,建議可食用「6食材」幫助體內散熱消暑。余朱青在臉書發文表示,由於台灣環境相對濕度偏高,也會影響身體的排汗能力,因此只要氣溫高於攝氏32度,中暑機率就會大幅增加,而常見的中暑症狀除了體溫上升、皮膚乾躁發紅、心跳過快、呼吸急促、低血壓之外,還可能因為情況惡化讓體溫調節機能失效,導致體溫飆高、頭昏、噁心、嘔吐、視力障礙、抽筋甚至昏迷。對此,余朱青也分享「預防中暑3方法」,第一、補充足量水分、避免電解質不平衡:每日至少喝1500-2000c.c.水分,選擇冷開水協助降溫,且需分次小口慢慢喝,若在戶外每小時則建議補充至少500c.c.水分;若大量流汗也可適度飲用運動飲料,補充流失的電解質。第二、選擇利尿排汗食材:像是紅豆、綠豆、薏仁、西瓜、香蕉、奇異果等食物都是高含鉀量食材,多吃可幫助身體排水、排濕氣,藉此達到散熱的效果。第三、避免高溫時段外出:一天當中陽光最猛烈的時間點落在上午10時至下午2時,若要進行戶外活動,應避開紫外線最強烈的時段,並適時選擇陰涼處休息,才能預防高溫帶來的熱傷害。
全台烤番薯!熱急症就醫人數暴增 急診醫揭「5分類」:這種最慘
進入炎熱潮濕的夏季,加上全球暖化影響,近年來台灣的高溫和極端高溫天數不斷增加。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張閎斌指出,最近因熱急症前來急診的民眾數量不斷上升,顯示高溫和高濕度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張閎斌醫師表示,人體會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等方式來維持體溫恆定。然而,當外界溫度高於體溫時,輻射、傳導和對流這些散熱方式會失效,加上在高濕度的環境下,人體透過出汗「蒸發」散熱的效率也會降低。因此當人體暴露在高溫、高濕度環境下,就可能會出現各種熱傷害。張閎斌醫師說明,在急診醫學裡,熱傷害急症可區分為5種:熱中暑:很多民眾會誤解中暑的定義,其實「熱中暑」是熱急症中最嚴重的一類,指的是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失效,出汗蒸發無法有效散熱,導致核心體溫升高超過攝氏40.5,引發中樞神經系統障礙,症狀包括躁動、迷糊、抽搐和昏迷等。如果延遲治療,可能會導致永久性損傷,且死亡率較高。熱水腫:常發生在手或腳,特別是老年人在經過長時間交通旅途後容易出現,也可能出現在從寒冷環境回到溫暖地區的年輕人身上。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和組織液滯留所致,通常幾天內會自然消退,但少數可能延遲至6週,建議可抬高腿部並穿彈性襪以促進回流。熱痙攣:容易發生於在濕熱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的人,因大量出汗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腿部、肩膀或腹部會出現抽筋,可能持續達15分鐘。這時應將患者移至陰涼處,並給予鹽水或運動飲料。若出現小腿痙攣,可抓住腳趾向上翹,腳跟下蹬,同時伸直膝關節。如抽筋持續不止,需立即送醫處理。熱暈厥:可能於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時發生,因下肢靜脈血液滯留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只需將患者移至陰涼處平躺並補充水分,通常短暫休息後症狀會很快消失。熱衰竭:常發生於高溫環境中,或因空氣不良而大量流汗,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皮膚濕冷、虛弱、脈搏快而弱、姿勢性低血壓、暈倒和視力模糊;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不超過40度,意識清醒。應迅速將患者移到陰涼處平躺,保持呼吸通暢,可慢慢補充運動飲料,降溫後迅速送醫。張閎斌呼籲,民眾應避免在強烈陽光下長時間活動,隨時補充水分,穿著寬鬆、透氣且淺色的衣物,保持良好的空氣流通。此外,也要避免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獨自工作,最好能以團隊方式合作,以避免可能的不幸發生。在炎熱天氣中,定期休息並避免過度勞累也十分重要,以維護身體健康。
流感單週增21死!少女家中昏倒「併發心肌炎」 搶救1個月仍病逝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9日)表示,依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近期類流感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第27週(6/30-7/6)門急診類流感就診計10.5萬餘人次,較第26週約10.3萬人次略增2.2%,惟增幅趨緩;近4週社區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多,須留意疫情後續變化。目前已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下稱公費藥劑)使用條件「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至7月31日止。疾管署統計,上週(7/2-7/8)新增56例流感併發重症(48例A型H1N1、2例A型H3N2、6例A未分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36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21例死亡(17例A型H1N1、2例A型H3N2、2例A未分型), 65歲以上占67%(其中近8成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透露,死亡個案中最年輕是一名10多歲女學生,6月上旬出現發燒、喉嚨痛等症狀,曾到診所就醫研判疑似流感,後續在家中突然意識不清暈倒,急診期間一度心跳停止,經搶救後恢復生命跡象,但持續昏迷,併發心肌炎使用葉克膜,住院過程中均未恢復意識,併發多重器官衰竭,約1個月後病逝。疾管署指出,本流感季自去年10/1起截至今年7/8累計1,268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死亡251例中,65歲以上長者為177例(占71%),其中132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占75%)。疾管署說明,目前我國公費藥劑配置於各縣市衛生局規劃之全國約4千家合約醫療機構(詳見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透過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網頁查詢https://antiflu.cdc.gov.tw/),若民眾有類流感症狀,尤其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倘經醫師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疾管署呼籲,目前正值暑假期間,觀光景點人潮增多,進出人口密集空間請民眾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雲林3歲女童「高燒41度」確診A流!發病10天宣告不治
繼高雄市一名8歲男童因流感併發重症病逝後,雲林縣一名3歲女童於6月17日出現感冒症狀,還發高燒至41度,緊急送醫確認感染A型流感,怎料才發病短短10天,女童就因併發腦炎不治身亡。雲林縣衛生局表示,一名3歲女童於6月17日出現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狀,期間還開始發高燒,儘管已服用退燒藥仍無法降溫,6月24日凌晨被家屬緊急帶至醫院掛急診,直至狀況好轉後便返家休養。怎料女童當天返家後,卻又再次反覆發燒,甚至一度燒到41度,還伴隨畏寒、嗜睡、抽蓄、翻白眼等症狀,送醫快篩後才確認罹患A型流感,並入住加護病房接受治療,住院不久女童就因併發腦炎,於6月26日不幸身亡,從發病到死亡僅短短10天。對此,衛生局提醒,雲林縣截至今年6月23日止,已有39人確診流感併發重症,累計5人死亡,為因應國內流感疫情升溫,呼籲民眾應勤洗手、出入公眾場所配戴口罩,做好個人防護措施,才能降低傳染風險。事實上,根據疾管署統計,從去年流感季截至今(113)年6月24日止,全國已累計多達1144例流感重症病例,其中死亡個案有214例,顯示近期流感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提醒民眾若出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類流感症狀,應盡速就醫。
「依託咪酯」是什麼? 電子菸濫用成國人健康隱憂
】近期,台灣非法添加依託咪酯的電子菸(俗稱“上頭菸”)濫用問題日益嚴重。「依託咪酯」是一種超短效靜脈麻醉藥物,通常在手術麻醉過程中使用,由專業醫師控制劑量,以達到鎮靜和麻醉效果,然而有些不肖業者將其添加到電子菸油中,並在夜店或社群媒體上向年輕族群兜售,宣稱這些電子菸為“客製化調製配方”,引誘年輕人嘗試。這種行為對於國人的身心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依託咪酯」有哪些危害?依託咪酯的主要作用是鎮靜和麻醉,但其濫用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的身心健康問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師何逸群解釋,濫用依託咪酯電子菸可能引發精神恍惚、情緒易怒、行為紊亂、語無倫次、專注力顯著缺損、肌躍症(短期、不規律的肌肉不自主收縮)、皮膚發黑等症狀。更嚴重的情況下,依託咪酯濫用會導致意識混亂、昏迷,甚至像“殭屍”般渾身顫抖,無法站立。抑制呼吸中樞,若與酒精等其他中樞抑制劑合併使用,極易引發呼吸衰竭、昏迷等致命症狀,依託咪酯具腎上腺毒性,會抑制腎上腺素的合成,導致脫水、噁心、嘔吐、厭食、發燒、胸腹背痛、關節痛、虛弱無力、低血糖等症狀;更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腎上腺危象,導致低血壓、休克、低血糖而危及生命,長期濫用可能對腦部及內分泌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濫用問題的嚴重性何逸群醫師指出,最近在急診與成癮科的門診中,陸續出現因使用含依託咪酯電子菸中毒或成癮而求診的個案。這些個案多在朋友推薦下開始使用,逐漸增加使用量與頻率,最終出現嚴重的身心問題。這些案例充分說明了依託咪酯電子菸濫用問題的嚴重性及其對社會的威脅。有不肖業者甚至聲稱這些電子菸是“合法替代大麻”的選項,吸引民眾嘗試,進一步加劇了其濫用的嚴重性。這些電子菸的泛濫不僅危害使用者個人的健康,也對其周圍的親友和整個社會造成了深遠的負面影響。呼籲一:政府加強管制與查緝面對依託咪酯電子菸濫用問題的日益嚴重,政府相關單位應立即採取行動,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加強對依託咪酯的管制,應該加強查緝非法添加依託咪酯的電子菸及其原料來源,並嚴厲取締製造與販售這些產品的不法業者,只有通過嚴格的法規和有效的執法取締,才能從根本上遏制這一問題的蔓延。呼籲二:醫療界提升警覺與戒毒資源醫療界應該提升對依託咪酯電子菸濫用問題的警覺,並提供相應的戒毒資源,並讓醫師和其他醫療專業人士對依託咪酯的危害加強應對,診斷和治療相關病患時提高警覺。此外,醫療機構應加強對成癮治療的資源投入,為受影響的個案提供專業的幫助和支持,幫助他們回歸健康生活軌道。呼籲三:教育單位與民間反毒團體協作教育單位和民間反毒團體也應攜手合作,加強對年輕族群和廣大民眾的宣導工作,學校應該在健康教育課程中增加有關依託咪酯及其濫用危害的內容,提高學生的防範意識,民間反毒團體可以通過舉辦講座、宣傳活動等方式,向社會公眾傳遞正確的信息,幫助他們遠離這些危險物質。媒體也應發揮其輿論引導作用,通過報導和專題節目,揭露依託咪酯電子菸的危害,提醒民眾提高警覺,不要輕信不法商人的虛假宣傳,通過反毒教育,有效防止依託咪酯電子菸的濫用,保護國人的健康。呼籲四:年輕人提高警覺,拒絕不明來源電子菸年輕人是依託咪酯電子菸濫用的主要受害群體,因此他們更需要提高警覺,遠離這些危險物質。年輕人在面對同儕引誘時,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不要輕易嘗試來路不明的電子菸產品。同時,也要積極參與反毒宣傳活動,將所學知識傳遞給身邊的朋友,共同抵制這些危害健康的產品。電子菸危害你應該知道的事在國內根據藥事法,擅自走私進口的人,不是沒有刑事責任就沒事,依托咪酯依法應該由醫師診斷評估後,開立處方才能使用,沒有執照就販售,或是沒有拿到處方調劑供應,違反藥事法最高罰200萬,未經核准擅自輸入或製造屬於偽禁藥,最高可處十年徒刑,併科最高一億台幣想鑽漏洞罰則不會比較輕。年輕人應該學會辨識虛假宣傳,不要被不法商人的虛假所迷惑,非法買賣依托咪酯不僅成為口袋肥羊,還可能受罰,可謂害財又害命,依託咪酯電子菸濫用問題已經對台灣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不能對此掉以輕心。政府、醫療界、教育單位、民間反毒團體以及每一位公民都應該攜手合作,共同應對這一挑戰,才能有效遏制依託咪酯電子菸的濫用,保護國人的身心健康,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為建設一個健康、安全的台灣共同努力。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成癮防治科何逸群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