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馬達
」機器人錢景1/特斯拉Optimus卡位!一表看「逾40台廠吃補丸 」 這個零件最貴
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7日登場,台股機器人題材已漲一波,如羅昇(8374)去年從1月的27.15元飆升至最高169元的天價,一年強漲393.8%,所羅門(2359)爆出329.7%漲幅,緊追在後,光學大廠亞光(3019)也因打造機器人眼睛,大漲168%翻倍。CTWANT記者盤點,逾40多家台灣廠商卡位人型機器人關鍵零組件大進補。半世紀前,「人型機器人之父」日本早稻田教授加藤一郎,開發出雙足能行走的「WABOT-1」,外形粗獷,走一步10公分需要45秒,時至今日,AI時代來臨,去年10月特斯拉盛大舉辦「WE,ROBOT」發布會,展示「Optimus」最新技術,讓科幻電影裡的人型機器人,走入真實世界。人型機器人已成新賽道,除了特斯拉Optimus,全球多家科技公司紛紛攻入,例如美國新創Figure AI、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的Atlas機器人,中國優必選的Walker系列、小米發佈的CyberOne;輝達黃仁勳則新推「Project GR00T」,為人型機器人打造的通用基礎模型,抓住新浪頭賣「鏟子」。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是全球科技界年度大事,今年1月7日在拉斯維加斯登場。(圖/翻攝自世展網)這塊即將從概念化進入量產的機器人市場有多大?美國市場研究公司BCC估計,全球機器人市場預計到2029年底將達到1650億美元。麥肯錫去年3月的報告指出,雖然人型機器人於整個機器人市場規模雖只占1.4%,但年成長率超過20%,是傳統工業機器人的3倍。TrendForce(集邦科技)則預估,2027年全球人型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超20億美元。馬斯克給的數字更瘋狂, Optimus預計今年量產一千至兩千台,每台成本約1萬美元,售價2萬美元,先配置在旗下電動汽車產線,他大膽預測,「2040年全球將有一百億台的人型機器人」,比目前全球人口還多。工研院分析師林研詩告訴CTWANT記者,特斯拉的Optimus,是目前機器人市場上唯一同時具備AI軟體、AI算力、大規模硬體製造的量產能力,「他是根據AI自我生成規劃,而不是預寫程式執行A到B的任務。」「同時,Optimus還有共用料,降低成本的優勢。」林研詩直言,人類手腕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揮動、左右移動、旋轉,若實現其中兩個自由度,每隻手腕的成本為712美元,若實現全部功能,需增加額外致動器,成本將增加至1103美元,特斯拉用自身車身升降門執行器,來應用至Optimus,從而降低製造成本。「由於台灣廠商在人型機器人的許多組成環節中已有佈局,隨著人型機器人市場逐步放大,台廠有打入全球供應鏈的機會。」集邦科技研究總監謝雨珊向記者解釋,人型機器人牽涉許多軟體、零組件,從大腦到眼睛、到四肢關節等,分為「心智層」、「感知層」、「運動層」、「動力層」四大部分,各個環節都是商機。 「心智層」包含晶片和人工智慧,主導機器人的大腦,「感知層」則仰賴3D攝影機、觸覺感測器、6D力矩感測器等,就像人類的神經系統,「運動層」和「動力層」則對應人類的骨頭肌肉、四肢,需靠伺服馬達、減速機、滾柱螺桿驅動器等零組件組成。就各類零件成本來看,以「運動層」中的行星滾柱螺桿占22%最高,其餘有複合材料件(含塑料及金屬)9%、6D力矩感測器8%,以及空心杯馬達占6%等。日本早稻田教授加藤一郎,1973年開發出雙足能行走的「WABOT-1」。(圖/翻攝自早稻田大學官網)「滾柱螺桿、力矩感測器為首的零部件市場成熟度低、壁壘高,價值量更大,孕育機會更多」,業內人士這樣直言。在螺桿方面,特斯拉機器人使用的是行星滾柱螺桿,主要用於肘部、髖部、大腿、小腿,為機器人運動控制之魂,因精度、可靠性、剛度等方面要求高,技術壁壘深厚。 目前,全球滾柱螺桿主要有德國舍弗勒、瑞典斯凱孚(SKF)、美國Exlar等龍頭,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不過,法人指出,台灣優士特精密(U-SCREWS)長期佈局行星滾珠螺桿,羅昇(8374)也代理伊維萊Ewellix滾珠螺桿產品,此外,全球傳動(4540)研發中心持續開發相關產品。所羅門(2359)提供的AI視覺技術,可提升機器人的感知與決策能力。(圖/報系資料照)再比如Optimus 的「大腦」、運算單元,特斯拉使用自家Dojo D1晶片,為高效人工智能計算設計的ASIC,由台積電生產製造;所羅門(2359)提供的AI視覺技術,可提升機器人的感知與決策能力。另外,台達電(2308)的電力模組,為人型機器人提供高效且穩定的動力系統;上銀科技(2049)生產的諧波減速機,為人型機器人的靈活運動提供了技術支撐。儘管人型機器人尚未大規模商業化,但相關概念股已掀起一波漲勢,焦點從視覺、軸承、驅動等核心技術延伸,還出現新、舊概念股輪動跡象。不過,法人指出,許多相關個股漲幅已大,題材熱度雖高但基本面尚未完全跟上,短線操作需謹慎,建議投資人等待回檔後再伺機介入。同時,多位分析師也跟CTWANT記者強調,機器人賽道爆發,其實隱藏著一條暗線產業邏輯,人型機器人從「概念孵化期切入量產期」,機器人市場帶來的商機,不僅是短期炒作題材,更是台廠長期佈局的重要戰略方向。
大逆轉!台企遭控「供俄武器零件」 烏克蘭人士道歉:被中國製造商「層層偽裝」誤導
近日,獨立軍事媒體「防衛部落格」(Defence Blog)引述烏克蘭民運人士拉巴斯(Vadym Labas)在其社群平台消息報導,台灣一家縮寫為「TRC」的公司,私下出售零組件給俄羅斯,並幫助俄軍研發與改進其空用精準武器系統。不過拉巴斯已經道歉坦承之前的調查是「遭到誤導」,並表示經過國際許多記者與志願者聯合的調查後,發現背後真相是俄羅斯和協力的中國廠商為了迴避國際制裁,故意建立複雜的虛假公司網絡,將消息導向全然不相干的台灣廠商。拉巴斯還自己為先前的指控,對被波及的台灣公司「容成實業」(TRC)道歉。根據防衛部落格一則全新追蹤報導指出,拉巴斯發布了一項新調查成果,揭露俄羅斯為了改進自己的武器,如何涉及成立一系列假公司、網站和冒名品牌,最終繞過國際制裁的計劃。此前,拉巴斯指出俄羅斯部隊的「空用精準武器」,包括導向飛彈系統、沙希德無人機(Shahed UAV)或滑翔炸彈,都要使用到伺服馬達(Servomotor),然而俄羅斯的精密加工能力不足,無法製作合格的零件,只能透過管道向外採購。他們採購的對象是中國大陸的製造商,但雙方為了迴避國際查核,中間設立了層層的假的中間商,其中就涉及冒用台灣公司的名義。拉巴斯指出,目前俄羅斯採購的伺服馬達來自中國製造商「梅州市金航科技有限公司」(KST Digital Technology Ltd),他們將貨物出貨給一家不存在的空殼公司「開封振達千科技有限公司(音譯:Kaiffeng Zhendaqian Technology Ltd,KZT),再將貨物送往註冊在香港的「聯力惠國際公司」(UNIHUI INTERNATIONAL Ltd)等物流公司,在此階段貨物會被更改標籤,冒充成台灣TRC公司的產品,轉手出貨給「深圳博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henzhen Biosen Bio-Tech),然後再出貨給俄羅斯成立的一系列白手套公司,最終抵達俄羅斯軍工廠的手上。拉巴斯指出:「這是一種複雜程度前所未見『品牌重塑工程』,專門用來迴避國際制裁,雖然大幅增加了零件的成本,但是俄羅斯顯然很願意為此買單。」在這則更新的調查報告中,拉巴斯特地讚揚了多位熱心台灣公民、網友以及海外僑民提供了更多線索協助他們找出真相,並強調台灣一直以來都對烏克蘭進行大力支持。拉巴斯還表示,烏克蘭應該與台灣建立必要的正式關係。他說:「有許多台灣志工前往烏克蘭,為其戰鬥甚至犧牲,但是官方關係仍然沒有建立。」
MIT機器人逆襲1/女媧Collibot槓中國一哥普渡 55歲董座:自製伺服馬達取代日系「成本砍90%」
疫情趨緩後,坊間連鎖餐廳出現一種特別的服務生,被民眾暱稱為「貓型機器人」,往來廚房與餐廳,穿梭於餐桌間,為民眾送上餐點。這些貓型機器人多來自大陸,但2024年起,一台名為「Collibot」的MIT服務機器人也將上陣,「我們自行研發伺服馬達,成本大降90%!」55歲的女媧創造董事長郭柳宗告訴CTWANT記者,自信能正面迎擊挾價格優勢的陸廠。據104人力銀行公布的數據資料,2023年11月工作機會達104.2萬個,與年成長4.2%,工作機會已連續9個月破百萬大關,顯示百萬大缺工成為常態,其中最缺工的產業是住宿、餐飲服務業。連帶地,服務型機器人市場需求高漲。研究機構集邦科技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服務型機器人應用場景也迅速擴展,2023年全球服務型機器人產值預估為640億美元,2023年到2028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達35%。台灣最大服務型機器人代理商甲電國際總經理任介卿分析,台廠機器人的價格是最大的競爭劣勢。(圖/報系資料照)「台灣目前市場主要的商用機器人,多為中國廠商普渡、擎朗所生產,不可否認,中國廠商的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台廠要拚很難。」台灣機器人銷售商龍頭甲電國際總經理任介卿告訴CTWANT記者說。早在疫情初期,醫療院所因人力移動受限,環境消毒作業需求大增,台灣科技大廠緯創(3231)、微星(2377)曾搶進服務型機器人市場,例如微星推出「AI-UVC消毒機器人」,結合醫護人員工作台車,隨時隨地進行消毒與潔淨作業。然台廠機器人受限於成本問題,迄今未能大幅推廣。據了解,一台台廠的機器人,平均成本約需要70-80萬元,而中國廠商的售價是30-40萬元。疫情期間台廠也積極研發不同用途的機器人,圖為微星的消毒機器人。(圖/微星提供)「我們很清楚,機器人的硬體研發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關鍵,因此在成立之初,策略就是『先硬後軟』,先拚降低硬體成本,再增加軟體研發,目前公司約100人中有50人是研發工程師。現在我們的伺服馬達都是自行研發出來的,成本比外購低90%。」女媧營運長張智傑說。女媧由郭柳宗於2016年成立,初期主攻陪伴型機器人,曾創下2000台銷售成績,後來轉供教育機器人,推出「凱比」在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銷售居冠。三年前高通舉辦台灣創新比賽,女媧以服務型機器人參賽奪冠後,郭柳宗轉而搶進這塊陸廠獨霸的市場。對面中國廠商的價格競爭優勢,郭柳宗一點也不擔心。「關鍵技術我們都自行研發,不依賴外部廠商。」郭柳宗告訴CTWANT記者說。據了解,機器人最關鍵的零組件是伺服馬達,以日系品牌的價格一顆約需200美元,一台需要12顆,女媧透過自製,將成本可以比日系品牌低90%。女媧機器人因為搭載了自行研發的伺服馬達等關鍵零組件,成本比外購低了90%。(圖/報系資料照)「女媧今年將上市的服務型機器人Collibot,正在進行客戶驗證。定價部分,一定跟可以跟中國品牌一搏。」張智傑說。郭柳宗指出,「我們將機器人看作職員的延伸,從硬體、軟體、AI三個層面,讓機器人可以應對各種需求情境,一方面緩解產業缺工問題,另一方面還能做到服務品質再升級。」另個競爭優勢是Collibot整體都是台灣設計、生產。「因為法令限制,很多地方目前不能使用中國產品,像是政府單位、醫院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卡位的市場。」郭柳宗說。「相較於中國產品,MIT產品如果在價格上沒有價差,甚至還低於中國產品,那市場的接受度將會明顯增加,加上女媧在機器人市場已有品牌知名度,可以預見市場勢必會有不小變化。」一名大型機器人經銷商說。
小米推開源碼四腳機器人 CyberDog全球限量1,000台
小米以Ubuntu(Linux) 開源算法為基礎,規劃打造1,000台CyberDog,提供給小米粉絲、工程師和機器人愛好者,並成立「小米開源社區」,進一步與全球開發者分享進展和成果,朝建立機器人實驗室目標邁進,要打造四足機器人伴侶。CyberDog是小米首次涉足全球開源社區及人員的四足機器人,希望結合志同道合的小米粉絲一起競爭或共同創造四足機器人的開發平台,藉由開放原始碼和開源社群維護的方式,改善機器人開發環境,並以定價人民幣9,999(約新台幣43,500元),全球限量1,000台數量發行。小米表示,此開發平台將受益開源碼世界豐富的應用生態系統,及機器人領域技術的相容性,提升其在機器人行業的技術領先地位。因此,小米也透過合理價格合理方式與市場為另一款同級產品Spot一較高下,Spot的售價為74,000美元(約新台幣205萬元)。小米CyberDog搭載開源算法Ubuntu為基礎、NVIDIA人工智慧平台、高性能馬達、11個高精度傳感器等,重量為3公斤。(圖/小米)相較於Spot價格上的優勢,CyberDog在規格及功能上並不馬虎,小米自行開發的高性能伺服馬達提供大輸出扭矩(32牛頓米)、每分鐘220最大轉速以及每秒3.2公尺最快行走速度,能保證高扭矩的同時兼具高速性能,做到靈敏反應,甚至能進行高速運動及後空翻的高難度動作。CyberDog的大腦是搭載人工智慧超級計算機NVIDIA Jetson Xavier NX平台,其中包括384個CUDA內核、48個Tensor內核、6個Carmel ARM CPU和2個深度學習加速引擎。並配備了11個高精度傳感器,時時刻刻待命、主動探測外部細微變化,其中包括觸控感測器、鏡頭、超音波感測器、GPS模組等,以實現更符合生物直覺的環境感知、分析及交互功能。 還有人工智慧交互式相機、雙目超廣角魚眼相機和英特爾(Intel)實感深度模塊,進行視覺演算,這意味著CyberDog可以實時分析周圍環境、創建導航地圖、繪製目的地並避開障礙物,CyberDog能夠跟隨主人並繞過障礙物。為了增加其寵物般的特性,用戶可以使用語音助手通過設置喚醒詞來命令控制 CyberDog。
小米發佈CyberDog仿生四足機器人 具寵物化特徵
小米集團(1810-HK)今(10)日舉辦小米秋季新品發佈會,首款仿生四足機器人–CyberDog正式亮相。CyberDog搭載小米自主研發高性能伺服馬達,具備強大運算能力與強勁動力,內建超感視覺探知系統和AI語音互動系統,支援多種仿生動作與姿態,而使用人臉辨識技術可讓CyberDog具有寵物化特徵,滿足跟隨主人的場景需求。小米表示,使用者可透過語音、遙控器、手機多種方式操控CyberDog,以「鐵蛋鐵蛋」喚醒詞向CyberDog下達指令。CyberDog擁有3個Type-C和1個HDMI介面,可以外接探照燈、全景相機、運動相機、雷射雷達等多種擴充設備,開創更多應用場景。另外,CyberDog整機支援生活防水,可應對多種複雜使用環境。CyberDog工程探索版定價人民幣$9,999元,限量開放1,000台。小米指出,CyberDog內建NVIDIA JETSON XAVIER NX平台,共有384個CUDA® Cores、48個Tensor Cores、6個Carmel ARM CPU和2個深度學習加速引擎,可處理來自11個高精密感測器的大量資料,其中包括觸摸感測器、鏡頭、超音波感測器、GPS模組等,基於此可衍生更符合生物直覺的交互功能,以及環境感知、分析能力。CyberDog還內建小米自研高性能伺服馬達,提供32N·m最大輸出扭矩、220rpm最大轉速以及3.2m/s最大速度,能保證高扭矩的同時兼具高速性能,做到靈動回應。強大的性能支援讓CyberDog能夠輕鬆完成各類高速運動及後空翻等高難度動作。小米將手機影像的技術延伸至仿生機器人領域,讓CyberDog實現空間感知能力。CyberDog支援超感視覺探知系統,通過AI互動相機、雙目超廣角魚眼相機、intel® RealSense™ D450深度鏡頭打造硬體基礎,透過電腦視覺,檢測辨識使用者相關資訊,為使用者提供更智慧化的視覺使用體驗。
科技混搭玩藝3/跨界與MAKER的先驅 劉德華等兩岸巨星都指定合作
相信大多數的人沒聽過「何理」(Whyixd)這一群1980後出生的30出頭年紀的科技藝術創作家,但早在7年前,演藝天王劉德華就找上何理合作,這幾年間還有天后楊丞琳、大陸新一代巨星薛之謙及台灣的劇場也都有多場合作,也是上海金橋區連續2年聖誕地景的設計團隊。目前在台北,除了北美館的《膜》,也拿到台北捷運局在東區統領廣場及龍門廣場上的地景藝術案,都是出自何理的電子造景藝術。談到何理的背景,要從葉彥伯、莊杰霖、魏子菁這三位自研究所開始成為同班同學開始說起,在台北藝術大學讀科技藝術研究所,3個人就玩在一起、3個人也瘋狂的接案子,當時研究室經常剩下的人就是他們3個有接案的人,最多一個月一個人會接15 個案子,彼此也會討論在接什麼案子;為什麼瘋狂接案,葉彥伯說:「用接案來練習技能。」台北東區龍門廣場上城市的噴泉地景藝術,也可以透過悠遊卡來變換個人獨有的燈光變化。(圖/何理提供)葉彥伯在那個時候就發現,不管是外面接案,還是老師的案子,用一般的技能是完成不了的,原本的規格是這樣,但想要的視覺或技術更高,還會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所以就必需學習了解更多,才能達到目標。換句話說,「如果是一般的東西也不用找我們做了,他(案主)自己就可以做完了。」葉彥伯認為。葉彥伯說:「在研究所的環境大家都是為藝術創作進去,在不限制背景及領域的條件下,有資工、電子、機械、舞蹈、歷史……各種背景的人混在一起,在2008年的時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跨界』跟『MAKER』,自己想出來的東西都要自己做出來,我們在這兩個名詞還沒出來前就在做這件事情。」有想法後就要想辦法去趨近它。 電子造景簡單來說,就是電子的元素跟媒材搭建出來的一個景色。從想法、概念出發,到實現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新的技術整合應用,因此也出現了新專利的副作用,像運用偏光片創作的《膜》,就申請了「視覺隱蔽設施」的專利。2011年因文建會(文化部前身)與劇場、舞團開始有接觸,進行跨界合作,並為這兩件案子都拿到有舞台設計奧斯卡獎的WSD獎,跨界開始在公眾藝術領域提出作品,規模都是100、200人的規模,而2013年劉德華的演唱會案則是1萬6千人的觀眾,何理認為這是團隊蛻變的分水嶺。葉彥伯認為將資訊可見化是科技藝術創作的核心價值。(圖/黃威彬攝)因為劉德華演唱會的案子預算大、技術性高,也成為檢驗團隊累積多年技術與能力的畢業考。葉彥伯說:「難度超高!國內沒有搭建過那麼大的場景,廠商燈泡串接的經驗也只有50顆,但是演唱會要求是240顆,這變成一個門檻。另外,要營運燈的升級所營造出來的場景,必需搭配動力充沛的伺服馬達,才能有快速升降的表現,因為很要完成目標,強烈的動機卻成為團隊突破的動力。」在完成這個大案件後,整個團隊也有了信心,知道自己的能耐在那裡。後來也獲得楊丞琳及薛子謙演唱會的合作,也在技術與應用創新上有進一步的突破。團隊取名「何理」,葉伯彥解釋,何是一個虛字、理是一個實字,虛實就是他們在創作中會遇到的狀況。英文名稱WHYIXD則可以拆成WHY及IXD兩個字,WHY是探討原因為什麼、IXD則是Interaction Design互動設計的縮寫。2013年,劉德華The Sky Light開場燈光秀https://vimeo.com/1204498132018年,薛之謙「摩天大樓」演唱會燈光動力裝置《TelescopicLight:Flower of Rebirth 群花梭巡》https://vimeo.com/3017736062019年,台中磐鈺建設《扉花 Heaven Bloom》140朵金屬構成的機械花https://vimeo.com/368204274
高虹安提科技防疫保護第一線 籲以機器人「愛的迫降」
立院今(21)日正式開議日,國是論壇中,民眾黨立委高虹安提出「科技防疫」的概念,她表示疫情持續蔓延,從武漢地區開始,到近期韓國、日本等地都有感染。她強調第一線醫療人員是抵抗傳染病最重要的防線,加強醫療人員的防務措施絕對是當務之急。高虹安指出,無論是國際及國內部分醫療機構,在此次疫情中都已經開始導入物聯網、機器人技術,以輔助院所內的醫療照護、環境消毒等工作。她說明台灣在機電和資通訊模組供應鏈健全,包含工業電腦、控制器、伺服馬達、影像語音辨識系統等,形成台灣服務型機器人產業發展。若能在醫療院所導入機器人技術,將可應用於污染器械、衣物、醫療廢棄物回收、病患或訪客生理量測、藥品餐食運送、環境消毒等,有助於減少第一線醫療人員直接接觸病患並降低感染風險。隨著確診人數不斷增加,高虹安表示,目前也收到許多民眾的陳情建議,她也能感受民眾的恐慌與不安。她呼籲行政部門,在各種緊急應變的同時也需持續精進抗疫防疫的SOP,將缺漏之處儘速補齊,強化未來因應重大災害的能力。也應思考如何運用科技手段加強防疫能量。高虹安也提到第一線醫護人員是風險最高的職業群,一旦染病,無疑將使防疫出現重大缺口,希望能利用物聯網、機器人技術,用機器人「愛的迫降」,有效減少第一線醫療人員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