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
」 新冠肺炎 伊波拉 剛果 疫情 馬堡病毒剛果又爆發不明疾病 症狀類似流感釀143死
非洲中部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DRC)近期遭受M痘、伊波拉疫情肆虐,未料西南部的廣戈省(Kwango)又爆發不明疾病,患者出現類似流感症狀,像是高燒和嚴重頭痛,其中婦女和孩童最嚴重,造成143人死亡,引發世界衛生組織(WHO)高度關注。剛果民主共和國近日爆發一種不明疾病,已造成143人死亡。(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每日郵報》等外媒報導,這起疫情在11月10日至25日期間爆發,主要集中在廣戈省的克旺戈省潘齊(Panzi),報導稱,患者出現發燒、頭痛、咳嗽和貧血等症狀。另外,《美聯社》引述剛果副省長薩基(Rémy Saki)說法,目前死亡人數介於67至143人之間,疫情規模令人擔憂。據剛果省衛生部長尤姆巴(Apollinaire Yumba)表示,這不明疾病已引起高度關注,並緊急派遣流行病學專家前往災區採集樣本,以釐清病源。果已經爆發12次以上的伊波拉疫情。(示意圖/達志/美聯社)這場疫情的爆發,對當地醫療資源和公共衛生體系都是一大考驗,據了解,剛果已經爆發12次以上的伊波拉疫情,伊波拉會從果蝠身上傳染到人體,引起類似流感症狀,包括噁心、出血和腦部問題,在2019年的疫情中,共造成2100多人死亡。除了伊波拉,剛果目前還面臨M痘疫情,已有1萬2500人感染,581人死亡,感染病例遍布全境。(示意圖/達志/美聯社)除了伊波拉,剛果目前還面臨M痘疫情,已有1萬2500人感染,581人死亡,感染病例遍布全境,包括爆發不明疫情的克旺戈省潘齊,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派遣團隊前往協助當地衛生單位進行疾病調查。WHO並表示,關於此疾病的病原體和傳播途徑,仍待進一步研究和確認。剛果民主共和國近日爆發一種不明疾病,已造成143人死亡。(圖/翻攝自X)
物種恐大滅絕?AI列出11種「可能在2050年消失的動物」…牠從35年前便失去蹤影
隨著人們用掉更多地球上的資源,導致自然空間減少、生物數量下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數量已下降了73%,目前有超過4.1萬種動物面臨滅絕威脅。對此,人工智慧「Gemini」就列出了11種「預測將在2050年滅絕的動物」,並分析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根據外媒《每日星報》(Daily Star)報導,人工智慧「Gemini」表示,有幾個物種正面臨嚴重威脅,被認為是高度脆弱,因此「Gemini」在每個動物群中,點出了最為突出的例子。1. 北極熊:從哺乳動物來看,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北極海的冰山融化,影響北極熊的食物來源,故可能在2050年消失。2. 西部大猩猩:隨著森林砍伐影響,以及人類與花豹的獵殺、伊波拉病毒,西部大猩猩成為了「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3. 蘇門答臘虎:由於過度砍伐森林及盜獵問題,蘇門答臘虎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目前野生個體數量約剩下400至500隻。蘇門答臘虎。(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4. 加灣鼠海豚:又稱為「小頭鼠海豚」,雖然從未被直接捕獵,但由於牠們經常被困在流刺網中,早在1996年便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根據2018年夏天收集的聲學數據,全世界只剩下最多22隻、至少6隻幼年小頭鼠海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預計約有10隻左右。加灣鼠海豚。(圖/翻攝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官網)5. 皇帝企鵝: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牠們的繁殖地、食物供應成了問題,2022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將皇帝企鵝納入「瀕臨滅絕物種保護法」保護名單。6. 北極海鸚:大西洋唯一的本土品種海鸚,由於其主食沙鰻開始向北邊較冷的水域遷移,導致吃不飽,數量下降。北極海鸚。(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7. 紐西蘭本土鴞鸚鵡:唯一不會飛行的鸚鵡,由於外來掠食者的威脅,人們自1989年開始便運行鴞鸚鵡復育計劃至今。8. 加拉巴哥象龜:現存體型最大的陸龜之一,由於外來入種入侵、棲息地喪失、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加上18至19世紀的捕鯨者及海盜經常捕捉象龜作為在船上的糧食,目前加拉巴哥象龜數量仍在銳減。加拉巴哥象龜。(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9. 科摩多巨蜥:現存世上體型最大的蜥蜴,由於棲息地環境逐年惡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保護級別從「易危」升為「瀕危」。科摩多巨蜥。(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10. 金扁蟾:由於全球暖化和環境污染,金扁蟾自1989年以後便再也沒有被發現過。至2006年,金扁蟾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被改為「絕滅」。 金扁蟾。(圖/翻攝自Animal Diversity Web)11. 巴拿馬金蛙:屬於「極危物種」,由於棲息地喪失、壺菌擴散(為兩棲類的一種傳染病),當人們發現其野生群時,已接近「滅絕」,急需進行保育工作。巴拿馬金蛙。(圖/翻攝自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
「ACRFP+脂肪幹細胞」軟骨再生率達88% 公衛專家何美鄉不再膝蓋痛
從SARS、伊波拉到COVID-19,重大公衛事件無役不與的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醫師,近年卻苦於膝蓋疼痛,只要運動後就會痛,甚至要用枴杖輔助行走,直到她決定就醫接受治療,醫師居然跟她說:「妳膝蓋退化的程度,幾乎嚴重到可以換人工膝蓋了。」看過的醫師都只能提供減輕疼痛的治療;唯獨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呂紹睿醫師對她說「退化的膝蓋有機會恢復」!過去兩年,呂紹睿醫師為78名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進行「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不僅收案數佔全台脂肪幹細胞各適應症總收案數的51%,治療結果更刷新軟骨再生率,達到88%!這項突破也驗證了呂紹睿多年來提倡「軟骨可以再生」的觀念,為全台350萬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帶來嶄新的希望,何美鄉醫師也是見證之一。根據衛福部已公布的資料,全台以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的追蹤成效報告,平均追蹤217天,約6成病患疼痛指數降低;而呂紹睿醫師與訊聯生技合作的細胞治療計畫,詳細記錄病況、收案期程、疼痛及功能量表、治療前後影像及MRI等數據,已完成長達一年的完整追蹤治療成效分析,結果顯示:疼痛及功能指數有具統計學意義的顯著改善,更有高達88%的軟骨再生率。這一項「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追蹤成果,堪稱目前全台灣規模最大、最完整、最有力的臨床實證研究報告,累積的數據與醫學成果也超越國際水平。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特管辦法》、《再生醫療雙法》的通過,為台灣醫療產業奠定了穩固基礎,樂見創新醫療科技為國內外患者提供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何美鄉在接受這項治療後,2個月就前往日本四國爬山;至今追蹤一年,主觀感受是打網球、爬山、跑步、重訓都不再疼痛。何美鄉希望自己膝蓋的「重生」經驗,能為再生醫學細胞治療累積數據,讓這項治療方法變得更普遍,讓更多人受惠。她表示「再生與退化是兩股互相拉鋸的力量,我的案例是,再生得到了初步的勝利」,她對未來參與各種運動的可能,沒有設限。傳統觀念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自然老化,軟骨無法再生;呂紹睿醫師以近30年臨床與基礎研究證實,「軟骨可以再生,退化性膝關節炎其實並不是退化,更不是老化!9成以上是內側皺襞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經年累月磨損破壞軟骨所致」,不同病程的患者能以他獨創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HPO)」三對策治癒,至今已造福國內外上萬名膝關節炎患者。其中,針對第二、三期關鍵期患者施行的第二對策「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因為能幫助患者軟骨再生,擺脫疼痛、重拾行動力,最受矚目。呂紹睿說,「多年的經驗,單純執行ACRFP,就能達到70%的軟骨再生率,我一直期待細胞治療的加入讓ACRFP如虎添翼,患者在經由ACRFP清理病灶、重塑關節腔大環境之後,若能接受細胞治療,將大幅縮短等候軟骨再生所需要的時間,達到更高的治癒率。20多年引頸企盼,終於等到相關政策開放,而ACRFP在加入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兩年後,果然見證了軟骨再生機率的大幅提高!」訊聯生技董事長蔡政憲博士指出,訊聯獲准《特管辦法》核可計畫已達57項,脂肪幹細胞獲准件數最多,收案人數更高達全台8成。國際間,外泌體是軟骨再生領域的熱門議題,訊聯近期已連續取得2項外泌體組合物新專利I849962、I841414,用於製備治療、預防或減緩關節炎藥物,相關發明之組合物,可降低發炎、降低軟骨細胞之受損程度、並促進軟骨細胞增生,因而可用於治療關節炎,可望改善350萬膝關節退化族群的問題。
乘客疑染致命病毒!德火車站急封閉 馬堡病毒死亡率達5成
伊波拉病毒(Ebola)入侵歐洲?德國北部漢堡火車總站(Hamburg Central Station)一座月台2日一度封鎖,原因是一對從東非盧安達入境的情侶疑似感染危險病毒,他們在火車上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經了解,他們疑似感染了與伊波拉病毒同一病毒家族的「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而這種病毒已在當地造成9人死亡。馬堡病毒與伊波拉病毒同屬同一病毒家族,皆可導致染病者出現嚴重出血的症狀。(圖/達志/美聯社)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外媒報導,2日上午,一名26歲的醫科學生與他的女友剛從盧安達飛抵法蘭克福,同日下午,兩人在搭乘火車期間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由於該醫科生在盧安達期間,曾治療患有馬堡病毒的患者。當地警消獲報後不敢大意,立即將兩人送往專門治療熱帶疾病的埃彭多夫大學醫院(UKE)治療。另外據德國《世界報》(Die Welt)引述當地消防隊發言人說法,「他在火車上開始嘔吐,懷疑自己身體出了問題,隨後打電話給消防隊」,通報後,火車上的其他乘客隨即被疏散,該區域也被封鎖數小時。盧安達目前爆發馬堡病毒疫情,馬堡病毒與伊波拉病毒同屬同一病毒家族,皆可導致染病者出現嚴重出血的症狀,而盧安達自9月27日首例病例被通報以來,已有至少9人死亡,數十人感染。這種疾病不會透過空氣傳播,可能透過接觸果蠅或接觸果蝠(fruit bats)傳播,也可能因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為或皮膚傷口,透過體液人傳人傳染。這種病毒最早在1967年現蹤,因德國馬堡及法蘭克福實驗室工作人員感染一種未知病毒,接著又在塞爾維亞被發現,經溯源,疫情源自一批受感染的綠猴。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感染馬堡病毒者可能出現發燒、頭痛、嘔吐、腹瀉等類似流感症狀,致死率高達5成。
無國界醫生3/為理想一個月僅賺4萬4000元 熱血醫坦言「還是要兼顧現實」
以色列與哈瑪斯組織戰火中,連加薩走廊醫院也遭攻擊,有數名無國界醫生喪生,震驚世人,卻嚇不跑外科醫師夏肇聰再出任務的決心。儘管這份任務有危及性命風險,一個月只有3萬多元台幣收入,CTWANT記者問育有一歲多孩子的夏肇聰「難道不怕太太抱怨嗎?」他笑著回答,「我就間隔一年多再出任務,盡量兼顧家庭啦!」堅定不移。成立53年的無國界醫生組織,致力為受武裝衝突、流行病、傳染病和天災影響,以及遭醫療體系排拒者提供緊急醫療援助,所到之處多有風險,每趟任務團隊由醫療及非醫療專業者組成,醫療人員包含流行病學專家、醫生、護理師、藥劑師等,非醫療人員包含行政、供應鏈、人資及財務等人員。無國界醫生募款部協理鍾子文告訴CTWANT記者,「在填寫申請報名表時,上面會有選項讓你勾選不想去哪些國家,同時也會針對前線人員進行心理諮商,照顧他們的身心健康。」至於出任務時間,則無定數。「平均是3~6個月,但也會根據任務來調整,例如台灣曾有一位流行病學專家出任務長達2年,但也曾有夥伴參與伊波拉病毒的任務,時間僅有2周,因為身心壓力太大了,所以不能待太長時間。」鍾子文說。「其中,國際救援人員的生活補助、津貼和交通等,組織會提供往返任務地點的交通和住宿費用,並包含旅遊和醫療保險。生活補助和津貼目前為一個月約1300歐元的生活補助和津貼,換算台幣約4萬4000多元。」鍾子文說,疫情期間,許多非營利組織捐款都受影響,還好無國界醫生在台灣募得的捐款持續上升,2022年支出費用約2.8億,當中八成用在救援專案及支援工作,捐款收入剛好打平。無國界醫生也補充,工作人員的安全也是無國界醫生的重要考量,組織嚴守風險管理程序,經常更新安全指引,並建立安全措施。工作人員出任務前會接受安全簡報,到達任務地後,組織也會提供每個人詳細任務地點的安全規則和指引,例如是否有宵禁等,並要求工作人員遵守相關規則,且注意個人和團隊的行為及安全。小兒外科醫師夏肇聰表示,在前線工作時所有的生活開支都由組織張羅,包括食材、日常用品等,所以幾乎不必額外花費。「只有偶爾思鄉時,才會特別煮一些家鄉味的食物!」喜愛吃茶葉蛋的夏肇聰,就特別先準備滷包帶去前線,其他國家的同事也會準備義大利麵等家鄉名菜,「就有點像大學宿舍那樣的生活!」夏肇聰表示自己會一直持續為無國界醫生出任務,鍾子文(右)則感嘆跟戰亂國家的人民相比,才深覺自己已經非常幸福。(圖/趙世勳攝)夏肇聰2022年3月去南蘇丹執行第一次任務,為期3個月後返台,休息快一年後再度提出申請,於2023年4月再次到前線工作,這次同樣是南蘇丹,6周後結束任務。對夏肇聰來說,無國界醫生是一生的志向,所以再辛苦都甘之如飴,但真實的人生中,他已經結婚生子,目前小孩已經1歲多。算算時間,孩子出生時夏肇聰似乎還在前線?夏肇聰尷尬地大笑說:「沒有!沒有!孩子出生時我有陪在身邊啦!」夏肇聰說,家人都很支持他參與無國界醫生,所以他會一直持續到前線出任務。但畢竟3萬多的收入與醫師薪資相差甚多,「嗯,我留在台灣時就盡量多認真賺錢囉!」夏肇聰說,目前他打算再進修其他的次專科,大約年底再申請出任務,「就是維持間隔1年多再到前線,盡量兼顧理想與家庭。」也有許多賺辛苦錢的人,願意將他們資源回收的收入捐出來,只為了幫助那些戰亂國家的人民。「雖有千萬捐款,也有不少硬幣捐款。」鍾子文說,有一筆捐款令他們印象深刻,都是一小筆一小筆從超商支付系統捐款,後來才知道是一對開早餐店的夫妻,每次都是用當天賺來的零錢來捐款。「我也是做了這份工作之後,才震撼世界上有那麼多人陷於苦難之中,比起這些,我們每天的煩惱多麼微不足道!」鍾子文說。無國界醫生致力維持高比例的公眾捐款,以減少干擾救援行動的因素,才能幫助更多的人。(圖/MSF提供)
「X疾病」爆發是時間問題…致死率高新冠20倍 羅一鈞揭3大危險病毒
新冠疫情未止,其他流行病已經在蠢蠢欲動。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明確點出「X疾病」是最大隱憂,爆發只是時間問題,必須做好準備。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提醒,下波新型病毒可能是流感、新的冠狀病毒或伊波拉等其他出血性疾病。譚德塞在世界政府峰會(World Government Summit)中指出,他在2018年就警告過可能會爆發流行病,新冠疫情證明他的判斷是對的,但全球尚未對「X疾病」做準備,下一場疫情大流行爆發只是時間問題,而不是機率問題。譚德塞坦言,如果疾病明天就來臨,大家仍會和新冠發生時一樣,面臨重重問題。各國科學家分析,X疾病發生時,致死率可能是新冠疫情的20倍。各國科學家分析,X疾病的致死率可能是新冠的20倍。(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對此,羅一鈞示警,X疾病可能會是流感、新的冠狀病毒、伊波拉病毒及其他出血性病毒,應該小心防範,台灣雖然不是WHO會員國,但有自己的管道可以偵測國際疫情,包括會與多邊、理念相近的友好國家合作,及從國際上公開的平台取得相關資訊。羅一鈞提到,國際上公開的平台都有病毒基因序列或抗原性分析資料,WHO網站也會公布,並沒有限定會員國才能取得,另外包括美國、日本在內的友好國家,也能提供相關資訊,社群媒體會搶先公布科學家發現的資訊,疾管署會設法從各種管道掌握國際動態。
旅客稱行李有鹹魚護國神犬一聞有異 打開看4隻乾屍猴子嚇壞人
美國海關在波士頓機場遇上一起離奇事件,一個從非洲剛果回國的乘客行李,被機場邊境保護犬(檢疫犬)聞出行李有異狀,旅客聲稱行李中有鹹魚,沒想到壹打開竟然是4個猴子的乾屍,連頭骨都已經只剩骨頭,相當可怕。從非洲帶回來的野生肉品,很可能有伊波拉病毒。(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綜合外媒報導,波士頓海關與機場檢疫犬發現一名從剛果回到美國的旅客,他的行李中被聞出有特殊氣味,他一開始供稱是鹹魚,沒想到打開一看發現是4隻已經成乾屍的猴子,這讓海關當場嚇到,而形跡敗露的旅客則自稱是為了自己食用而帶回來。這樣帶回野生動物的生肉與加工肉品在美國是被禁止的,這些從非洲野外被帶回來的肉,很可能有伊波拉病毒,甚至是非洲豬瘟等疾病,造成本土牲畜或居民受到感染等狀況。而這起離奇的猴子肉事件,是在一月被發現,直到近日才被公開,這名從中非剛果回來的旅客,他所有行李均被沒收檢查,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將其中近9磅(4公斤)的野生肉品標記並銷毀,以防後續出現更多問題。
流感攀十年高峰! 專家示警:禽畜病毒「跨物種傳播」勿輕忽
台灣流行性感冒疫情大幅升溫,可謂近十年來最高峰!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被視為2024年一大挑戰。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列出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歷史疫情,並指出病毒基因重組成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再大量散播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風險不可輕忽。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人數回升人類於1918年發現流感不斷變異。COVID-19興起後,流感疫情也上升。目前台灣流感疫情以A型(65.7%)為主,B型(27.1%)其次。流感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等。流感高風險患者與COVID-19相同,因此疫苗的施打策略也相同,除醫護人員外,以高風險族群為優先施打對象,避免感染流行性感冒後轉為重症的風險。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許辰陽醫師表示,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都屬於輕症,如發燒、倦怠、頭痛、咳嗽,甚至噁心嘔吐、骨骼肌肉痠痛等一般症狀,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如熱痙攣、腦膜炎、心肌炎等症狀;孕婦可能會有早產風險等。▲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屬於輕症,如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代表台灣的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仍不足。民眾務必在生活中要提高防疫的警覺,除了要施打XBB.1.5疫苗以及流感疫苗,在出入公共場合與醫療場所應配戴口罩。專家提醒,從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通報紀錄顯示台灣2023年流感接種率,65歲以上長者只佔5成,學齡前幼兒佔6成,須持續注意流感疫苗中脆弱族群(如:年長者、孕婦、兒童、慢性病患者)施打情況,此外,克流感藥物使用、臨床照護也皆須提高警覺。流感病毒容易變異 每年都需接種過去流感包含三價、四價疫苗,現今台灣在可負擔情況下實施四價疫苗施打。然而,人畜共通傳染、流感病毒變異,使得流感疫苗不斷重組。人類流感疫苗發展呼應COVID-19疫苗快速演進,與病毒快速變異、人類生態環境破壞、氣候變遷有關。流行性感冒一直受到科學界與醫界的關注,並投入許多資源研究流感疫苗,主要仍是流感病毒容易造成世界流行,也會出現地方流行。造成流行的原因在於流感病毒中抗原基因轉移(antigenic shift)與抗原基因漂移(antigenic drift)2種機轉影響,當2株不同的病毒在適合的宿主內,就可能使得2株病毒的抗原基因出現變異產生新病毒株,造成大流行,例如1957年亞洲流感與1968香港流感便是如此。新病毒株可能在人類族群內或不同動物群體內經過馴化後,表面抗原出現些微變異,引發季節性的流行,也因此每年都需要接種流感疫苗。由於季節性流感已在人類族群內存在一段時間,通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通常不會出現重症案例,流行趨勢會較抗原轉移造成之流行來的小型。2023至2024年流感季分離病毒株有H1N1、H3N2、B Victoria等病毒株,這與每年接種得流感疫苗能否提供保護有重要的關聯,如今年所施打的流感疫苗為四價流感疫苗,也就包含針對前述幾種病毒的抗體。進一步證實WHO今年對於流感病毒株的預測正確性,目前施打的疫苗可有效提供對現行流感病毒株保護力,專家呼籲尚未施打流感疫苗的民眾,應盡速接種疫苗。流行性感冒跨物種傳播風險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病毒包含:H1N1、茲卡、伊波拉、MERS等,因生態環境問題,病毒傳播至不同物種之間,基因重組機率越來越高。研究發現,蝙蝠身上帶有多種病毒,通常不會直接傳染給人類,而是先感染中間宿主如:穿山甲、水貂、紅狐等,產生病毒基因重組,利用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由人類大量散播這些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Spillover)。根據《刺胳針》(Lancet)發表一項研究指出,人類經過全球變遷、氣候變遷、土地利用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森林砍伐,人類與動物接觸生態環境改變,原本人類與動物生長在兩個平行世界,因上述人為破壞,使病毒在人類與動物之間有機會產生基因重組,而出現新變異株,這些新變異株經過全球人類傳播而擴散,最後可能逆傳染給動物。若不重視人畜共通傳染外溢、反外溢風險,將不斷出現新變異株,研發新疫苗對抗病毒變化將會變得相當困難。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十分需要關注,目前常見禽流感如H5N2、H5N1、H7N9、H10N8等、豬流感H1N1、馬流感H3N8、H7N7。其中禽流感主要在候鳥與家禽中流行;豬流感源於家禽與豬隻間傳播,由於豬隻與人類生活環境關係密切,當豬隻感染禽流感,同時又帶有哺乳類的流感抗原時,就有可能產生新病毒,進而傳染給人類造成大流行;馬流感於馬群間傳播,多數為呼吸道輕症,H3N8致病性較強,感染馬隻併發細菌感染風險較高,偶有獸醫或飼主因高濃度接觸受感染報告。▲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需要關注,常見如禽流感、豬流感、馬流感。(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杜絕病毒 三段防治達到宇宙健康以流感為例,很多中間宿主可能成為傳染病流行的源頭。因此,需面對不同的傳播途徑,包括水或空氣傳播。為了杜絕傳染病的發生,必須構建一個三段防治的架構。在傳染病發生之前,努力避免接觸和避免病毒與共同動物混合,從而防止基因的重新組合;在次段預防中,基因監測變得至關重要;第三段預防則是指希望在傳染病爆發之後,能夠採取有效手段預防進一步擴散和傷害的發生。【影片這裡看】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宇宙健康防治傳染病大流行-新冠肺炎EG.5/JN.1疫情盛行
印度蝙蝠棲息地變病毒傳播溫床 喀拉拉邦爆「立百病毒」2死
新冠病毒或是伊波拉等致命病毒,其源頭都可能來自於蝙蝠,而在擁有40多種蝙蝠棲息的印度喀拉拉邦,如今爆發「立百病毒」(Nipah),確認有2人死亡,同地區還有另外2人也感染此種病毒,而蝙蝠被指就是立百病毒的傳播者,由於立百病毒死亡率落在40%至75%,目前沒有可用於人類或動物的療法或疫苗,印度專家小組目前已前往當地進行相關評估協助。印度喀拉拉邦爆立百病毒2死。(圖/達志/美聯社)根據《BBC、NDTV》等報導,這波疫情發生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zhikode),首例死亡個案發生在8月30日,第二起死亡個案出現在9月,根據喀拉拉邦首席部長維加揚(Pinarayi Vijayan)透露,除了上述2人死於立百病毒,依據唾液採集檢測結果,有2人的檢測結果呈現陽性。蝙蝠被指就是立百病毒的傳播者。(圖/達志/美聯社)維加揚先前表示,密切接觸者正在接受治療,「接觸者正在進行追蹤與治療,謹慎行事是處理當前情況的關鍵,每個人均被要求配合衛生部門制定的行動計劃」,事實上,這已是當地自2018年以來第4次爆發疫情,當時有18名確診者有17人死亡,由於喀拉拉邦的林地是蝙蝠的主要棲息地,當地擁有40種蝙蝠還有3500萬居民,而為了農業發展森林幾乎被砍光改種果樹,森林濫墾加上過度開發,導致蝙蝠越線到人類棲地,提高病毒傳播風險。印度衛生部長曼達維亞(Mansukh Mandaviya)12日指示,中央社府已派遣專家小組前往喀拉拉邦評估情況,協助控制疫情。喀拉拉邦政府目前已在科澤科德設立控制室,並建議民眾戴口罩預防,並指示衛生工作者遵循感染控制協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立百病毒是人畜共通疾病,可由豬隻、果蝠傳染給人類,也能透過受感染的食物、與感染者接觸傳播。感染者有時不會出現明顯症狀,但也有人出現急性呼吸道症狀,嚴重可能導致腦炎。由於沒有藥物或疫苗可治療,感染者死亡率相當高。印度蝙蝠棲息地成立百病毒傳播溫床。(圖/翻攝自推特)
WHO:下一場大流行「恐比新冠更致命」 譚德賽:世界須做好準備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賽(TedrosAdhanom Ghebreyesus)於22日在為期10天的世界衛生大會(WHA)上示警,比新冠疫情「更致命」的大流行可能即將到來,世界必須做好準備,「當下一場疫情襲來時,我們必須集體制定出果斷且公平的應對措施」,並強調「它勢必會降臨」。綜合《路透社》、UN News的報導,譚德賽22日在瑞士日內瓦(Genève)舉行的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上表示,「全球衛生緊急事件的取消並不是COVID-19威脅的終結。另一種變異株的出現,都會引發新的疫情與死亡。其他更致命的病原體也可能深具威脅」。報導指出,在20日的世界衛生大會會議上,WHO及其合作夥伴已正式啟動一個新型的傳染病監測平臺——國際病原體監測網路(IPSN),旨在快速識別包括新冠病毒等各類傳染病的潛在風險,並推動各國傳染病監測資料的共享和利用。WHO認為,雖然新冠大流行促使一些國家提高了在基因組測序領域的能力,但其他國家仍缺乏收集和分析樣本的方法,同時全球在公共衛生領域的資料共用仍然不足。與此同時,WHO成員國近期也決定起草一份流行病條約,同時批准提高預算。譚德賽對此表示讚賞,更呼籲針對《國際衛生條例》(IHR)進行最新談判,IHR概述了面對公衛危機時應該進行的準備及應對,「如此一來,世界將永遠不再面臨像新冠這樣的疫情大流行的破壞。」此外,WHO已列出目前威脅最大、應該優先研究的「重點傳染疾病」,包括伊波拉病毒(Ebolavirus)、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新冠肺炎、茲卡病毒(Zika virus),以及WHO對尚未發現的病菌所引發之疾病的統稱X疾病(Disease X)。公衛專家一致認同,下一場大流行很可能又是肇因於人畜共通疾病,也就是起源於動物,後來才傳染給人類的病原體,而伊波拉、愛滋病及新冠肺炎都屬於這個類別。
致死率最高88%!馬堡病毒在非洲國家爆發 9確診與20可疑病例全死亡
非洲赤道幾內亞、坦尚尼亞等國家近期正面臨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的肆虐,其中在赤道幾內亞確診的9名病例目前均已死亡,另外有20例疑似病例患者也死亡。目前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已經派員前往當地防堵疫情。根據《Fox News》報導指出,西非赤道幾內亞於2月通報境內出現首例馬堡病毒感染者,這是一種與伊波拉病毒同屬絲狀病毒科(filovirus)的病毒性出血熱,截至目前為止累計9例確診案例、20例可疑案例,而所有個案均全數病逝。而在東非的坦尚尼亞也出現8名確診案例,其中有5名個案已經身亡。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感染馬堡病毒初期症狀為突發高燒、嚴重頭痛與倦怠、肌肉痛等;發病後3至5天後全身開始出現紅疹,伴隨嚴重腹瀉、腹痛、噁心感及嘔吐;腹瀉可能持續一周。在這個時期病人眼窩深陷、面無表情且嗜睡。在發病後5至7天起,病人會有嚴重出血現象,除嘔吐物及糞便帶血外,牙齦、鼻、陰道及靜脈採血處亦可能有自發性出血。而高燒依舊持續,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可能出現意識不清、易怒或攻擊性行為。死亡個案多於發病後8至9天,因嚴重失血及休克而死亡,個案致死率約在24%至88%。報導中也指出,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目前已經針對赤道幾內亞、坦尚尼亞的旅客發出警告,呼籲避免與病患接觸,因為馬堡病毒可以透過接觸死亡患者的血液、體液、受汙染物來傳播,以及透過蝙蝠等動物途徑傳播。與此同時,CDC也宣布已經派遣相關研究人員前往疫情爆發國家,目前至少有9名CDC工作人員在赤道幾內亞國家成立實驗室,正在進行篩檢、識別與病例追蹤等工作,協助當地國家來防堵馬堡病毒的蔓延與爆發。
18歲學生腹瀉流鼻血24hr內過世 這國爆發神祕疾病釀3死
非洲中部盧安達南方的蒲隆地(Burundi)在15世紀前和盧安達屬於同一王國,直到 1962 年比利時結束殖民統治後才獨立出來,未料當地近日出現一種神祕疾病,症狀像是流鼻血、發燒、腹痛和嘔吐等,3天內已有3人死亡,當地民眾被迫接受嚴格隔離措施。蒲隆地近日出現一種神祕疾病,症狀像是流鼻血、發燒、腹痛和嘔吐等,3天內已有3人死亡。(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每日郵報》引述了當地新聞網站「SOS Media Burundi」的報導,境內的3例死亡個案均在當地東北部,靠近坦尚尼亞、盧安達邊境,死者在症狀出現後的24小時內過世,其中一名死者為18歲學生,曾出現流鼻血、腹瀉等症狀,當天就過世。根據報導,這款疾病的症狀包括腹痛、流鼻血、頭痛、發燒、嘔吐、頭暈等,與可能致命的伊波拉病毒、馬堡病毒相似。衛生專家原先懷疑這名學生感染的是馬堡病毒,因為鄰國坦尚尼亞目前正爆發馬堡病毒疫情,但經調查分析,死者對伊波拉與馬堡病毒均呈陰性。該國已有數十人接受嚴格隔離措施,衛生機構負責人目前已前往基隆多省(Kirundo)與穆因加省(Muyinga)進行調查,但對於疾病的相關資訊目前依舊相當匱乏,衛生當局敦促當地民眾要經常清潔手部、避免食用野生動物。
神秘疾病現身東非坦尚尼亞 發燒流鼻血腎衰竭…目前已有5死
有消息指出,東非國家坦尚尼亞目前出現神祕的疾病,確診者的已知症狀有發燒、頭痛、流鼻血、腎衰竭,最後甚至還會導致死亡。目前已知有5人病逝。當地官員也急忙呼籲民眾,請勿接觸感染者,要與感染找保持距離。綜合外媒報導指出,坦尚尼亞衛生部於16日發表聲明,內容中指出,在坦尚尼亞西北部的卡蓋拉區(Kagera)出現7名感染神秘疾病的病例,確診者會出現發燒、嘔吐、出血、腎衰竭等症狀。該國的首席醫療官納古(Tumaini Nagu)也表示,目前政府已經派出小組進行調查,也從確診者身上採集樣本。也由於坦尚尼亞的卡蓋拉區與烏干達接軌,而烏干達從2022年9月到2023年1月曾爆發致命病毒伊波拉的疫情,且目前坦尚尼亞的神祕疾病的症狀與伊波拉十分接近,因此目前坦尚尼亞當地也因此引發恐慌。
人類下波大流行是禽流感? 專家揭「比新冠病毒還致命」
儘管各國陸續「降級」新冠肺炎,但有專家警告「只要幾個突變」就能人傳人的H5N1禽流感,可能是下個危害全人類的恐怖威脅,這個已經蔓延到狐狸、海獅及浣熊等非人類哺乳類動物的疾病,一旦在人類世界傳播開來將變得「比新冠肺炎更致命」。據《每日郵報》報導,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兼流行病中心主任努佐(Jennifer Nuzzo)指出,自從愛滋病在人類世界傳播以來,有越來越多人畜共通且致命的傳染病出現,伊波拉、西尼羅河病毒、H1N1豬流感,以及新冠肺炎、猴痘這些為世人熟知的致命疾病,最早都不會在人類之間傳播。努佐表示,近半世紀「人類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新疾病是由人畜共通病原體引起」,而新冠肺炎的肆虐,則顯示人類可能還沒準備好面對下個大流行,其中自去年分別在美國、歐洲奪走5800萬隻、4800萬隻禽鳥生命的H5N1,只要有幾個基因變化,就能人傳人並構成嚴重威脅,最近就有名11歲柬埔寨少女從動物感染H1N1後病逝。努佐指出,人類的開發固然導致更多人與動物的接觸並出現新的人畜共通疾病,但建立更好的防護機制才是當前首要考量,必須提升監測野生動物與接觸者的監控能力、提前研發並生產各種動物流感的原型疫苗,以及加強學校與企業的防護,否則等傳染病開始傳播就來不及了。
赤道幾內亞爆發「馬爾堡病毒」釀9死 WHO警告:目前已派員協助
世界衛生組織(WHO)13日發出警告,指稱赤道幾內亞首次爆發馬爾堡病毒(Marburg virus),目前在赤道幾內亞西部的基埃-恩特姆省(Kie-Ntem)已經有9人染疫後喪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最新公告表示,赤道幾內亞衛生局在向WHO所屬的塞內加爾巴斯德研究所發送病毒樣本後,其中檢驗出病毒陽性反應。而赤道幾內亞當地除了有9人因為染疫身亡外,另外還有16名疑似病例,這些患者都出現發燒、疲勞、嘔吐和腹瀉等症狀。目前WHO已經在當地受影響區域派出先遣部隊,以便進行追踪接觸者、隔離並為出現疾病症狀的人提供醫療服務。目前WHO也在運送用於檢驗樣本的實驗室帳篷、與相關設備,其中包含了一套病毒性出血熱試劑與可供 500 名衛生工作者使用的個人防護設備。世衛組織非洲區域主任莫帝(Matshidiso Moeti) 表示,馬爾堡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有賴於由於赤道幾內亞當局在確認該病方面迅速果斷,這也讓WHO的行動得以迅速全面展開。公告中也指出,馬爾堡病毒病是一種引起出血熱的高毒力疾病,與伊波拉病毒屬於同一家族,病死率高達88%。感染馬爾堡病毒後出現的症狀有高燒、嚴重頭痛和嚴重不適,許多患者會在7天內出現嚴重的出血症狀。而目前馬爾堡病毒並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但透過口服或靜脈輸液補液、針對特定症狀進行治療,可以有效的提高生存率。該病毒主要是透過果蝠傳染給人類,而病毒也能透過受感染者的體液、直接接觸在人類之間傳播。WHO表示,馬爾堡病毒疫情自1967年首次爆發以來,已經有10多次疫情發生,大部分都是在非洲東部、南部爆發,而赤道幾內亞是首次爆發該疫情。根據WHO資料顯示,過往疫情爆發時,當地死亡率介於24%至88%之間。
抗疫38年 81歲美防疫大將佛奇年底退休
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佛奇(Dr. Anthony Fauci)22日(當地時間)說,他計畫今年年底退休。退休後他將追尋事業的下一個篇章、激勵和輔導下一代的科學領袖,為應對未來的傳染病威脅做好準備。美國之音報導,今年81歲的佛奇自1984年以來一直領導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新冠疫情在美國爆發初期,他是美國前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醫療顧問,在美國家喻戶曉,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抗疫代言人之一。佛奇一再敦促美國人接種疫苗,但有幾百萬雖占少數但卻高調發聲的美國人宣稱,接種疫苗是侵犯他們的個人自由。在很多否認疫苗有效性的人去世後,這些人臨終之際經常承認自己錯了。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總統也任命佛奇為總統首席醫療顧問。在大流行病最初的幾個月裡,佛奇支持關閉健身房、酒吧和餐廳以及學校,引起一些保守派州和地方政府官員的不滿。但佛奇也曾低估新冠大流行所造成美國後來的實際死亡人數。目前美國已有超過100萬人被新冠病毒奪去生命,死亡人數超過任何國家。與其他衛生官員一樣,他最開始曾說,人們在公共場合不需要戴口罩,他最初也沒有認識到無症狀者也能傳播病毒。批評者嘲笑他的錯誤,川普也在總統任期的最後階段對佛奇的專長、有關口罩的決定以及病毒在中國的起源問題提出質疑。但仍然有很多衛生專家依賴他在傳染病方面的知識,他也經常在電視新聞節目上露面,就如何應對新冠向美國人提供最新建議。歷年來,佛奇擔任過七位美國總統的醫療顧問,既有民主黨總統,也有共和黨總統。在佛奇宣布退休決定後,拜登讚揚他為美國政府半個世紀的辛勞。在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執政時期,拜登作為副總統,曾與佛奇共事,領導美國應對伊波拉和茲卡病毒。拜登說:「由於佛奇醫生對公共衛生諸多貢獻,美國和全世界的生命得到了拯救。不管你是否見過他本人,他的工作觸及了所有美國人的人生。」
下一個魔王3/超致命!馬堡病毒爆發「已死3人」 全球皆無疫苗與藥物
擁有「最危險病毒」封號的馬堡病毒,上個月在西非國家迦納出現確診案例,並且短短一個月就已經造成3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於8/3表示,第3名死者是一名兒童,但未透露年齡與身分。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尚無疫苗或治療方式可預防或醫治馬堡病毒,醫生僅能透過輸入電解質、葡萄糖等方式,協助病患維持身體機能。根據《美聯社》報導,迦納的阿善提(Ashanti)地區6月底通報2起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死亡病例,病患均為男性,年齡分別為27歲和51歲,前者於6/26就醫、6/27死亡,後者則於6/28就醫並在同日辭世,疫調顯示兩者並無關聯,也是迦納首次爆發「馬堡病毒」疫情,目前共計有98位接觸者已被匡列隔離,隨後在8/3再爆一名兒童染疫死亡,總計3名死亡案例。馬堡病毒最早在1967年於德國馬爾堡出現,主要病毒帶原者為「埃及果蝠」,病毒傳染給人類後,再透過人類的體液傳染給其他人,就算患者康復,精液與血液仍有傳染力,男性患者康復後,1年內都必須使用保險套,或直到精液檢測兩次呈陰性為止。根據疾管署資料,馬堡病毒初期症狀為突發高燒、嚴重頭痛與倦怠、肌肉痛等;發病後3~5天後全身開始出現紅疹,伴隨嚴重腹瀉、腹痛、噁心感及嘔吐;腹瀉可能持續一周。在這個時期病人眼窩深陷、面無表情且嗜睡,曾被描述像鬼魅般憔悴。發病後5~7天起許多病人會有嚴重出血現象,除嘔吐物及糞便帶血外,牙齦、鼻、陰道及靜脈採血處亦可能有自發性出血。此時期亦伴隨持續高燒,如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則可能出現意識不清、易怒或攻擊性行為。疾病晚期有時會有睪丸炎(發病後15日)。死亡個案多於發病後8~9天,因嚴重失血及休克而死亡,致死率最高可達88%,和伊波拉病毒差不多。馬堡病毒帶原者為埃及果蝠,迦納政府已呼籲民眾盡量遠離蝙蝠棲息洞穴,同時要吃煮熟的肉類食物。(圖/翻攝自維基百科)目前迦納衛生署已呼籲民眾盡量遠離蝙蝠棲息的洞穴,由於豬也是宿主之一,也不要接觸當地的豬隻,並在食用各種肉製品前確保已徹底煮熟。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尚無疫苗或治療方式可預防或醫治馬堡病毒,醫生僅能透過輸入電解質、葡萄糖等方式,協助病患維持身體機能。WHO表示,目前正在研發一些血清製品、藥物和免疫療法來治療此一感染疾病,針對患者嚴重失血,則透過輸血減緩病情惡化。
猴痘疫苗、藥物 最慢8月底前就會抵台
猴痘疫苗及藥物買到了!猴痘已被世衛組織(WHO)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衛福部疾管署昨天宣布,已買到疫苗(第3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最慢8月底前就會抵台,醫師若發現疑似病例,24小時內一定要通報。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國內累計通報已有10例猴痘,其中2例確診,均是境外移入,感染國家是德國及美國,2位確診者中,1例已出院,1例仍住院治療。全球74國/地區 通報16836例確診莊人祥透露,猴痘藥物Tecovirimat已完成簽約,正在安排飛機,預計8月可抵台,數量不便透露。據疾管署資料,該款藥物作用機制是干擾正痘病毒屬表面蛋白質(VP37),以抑制病毒正常繁殖、減慢感染傳播,適用於成人及體重至少13公斤以上的孩童,成人劑量600毫克,每12小時1次,共使用14天。截至7月22日,全球累計有74國或地區通報有1萬6836例確診猴痘。疾管署對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的49國,將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疾管署提醒醫療院所,如發現符合猴痘病例定義疑似個案,須於24小時內通報衛生主管機關,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應盡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猴痘屬接觸傳染 不必人人打疫苗是否比照新冠肺炎,開設指揮中心?莊人祥表示,已將猴痘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臨床端已做出指引和建議處置方式,社區很安全。換句話說,目前還不需要。感染科醫師、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世衛將猴痘列為緊急事件,是提醒各國要「認真處理」,須做到診斷、通報及隔離,才能避免傳染,過去伊波拉也曾被列緊急事件。至於防疫強度,黃立民說,不必像新冠這麼嚴格,猴痘傳染途徑以接觸為主,不會突然有猛爆性傳染,不必人人都打疫苗。但對於藥物治療效果,黃立民認為「恐怕不會太好」,民眾若要去疫區國家,或自我評估是高風險者,最好接種疫苗。新冠確診昨增21460例 65例死亡在新冠肺炎部分,昨天本土確診新增2萬1460例,境外移入277例,新增65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整體疫情比前一天下降4%。新增136例中重症,兒少新增2例MIS-C個案,均無慢性病史。羅一鈞表示,2歲男童5月22日確診,7月13日發燒嘔吐、腹瀉、結膜炎,7月17日急診就醫疑似MIS-C收治住院,治療後病況好轉出院,是國內第52個MIS-C個案。另1名MIS-C個案是16歲少女,去年打過2劑疫苗,5月30日曾確診,最早於5月17日發燒、腹痛、食慾和活力下降,7月21日急診診斷急性腸胃炎,醫師懷疑是MIS-C安排住院,22日轉醫學中心。醫師根據症狀只有腹痛,暫列疑似個案,未來若確定符合,將是本土年紀最大MIS-C。
迦納爆馬堡病毒疫情!染疫8天奪命…死亡率近9成 康復者精液仍有病毒
非洲國家迦納17日通報2起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死亡病例,當局立即隔離98名疑似接觸者。馬堡病毒傳染力極強,和伊波拉病毒屬於同一科,且致死率最高可達88,目前還沒有治療方法,令該國衛生單位相當緊張。根據衛福部資料,這種恐怖的病毒與伊波拉病毒相近,最早於1967年德國馬堡地區,共有31人與來自烏干達的非洲青猴接觸後遭受感染,其中7人死亡,而後於1975年南非出現3起病例,指標病例肇始於辛巴威地區。接著在肯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安哥拉及烏干達陸續出現疫情,其中2004年至2005年安哥拉疫情最為嚴重,共有374人染疫,其中329人死亡;2008年美國、荷蘭旅客至烏干達一處果蝠洞穴,回國後發病,其中荷蘭籍旅客死亡。馬堡病毒傳染途徑除了前面提到的非洲青猴外,主要病毒帶原者是埃及果蝠,此外在有實驗顯示豬隻也是可能的潛在「增幅宿主」(amplifier host)。因此,透過接觸受病毒感染的果蝠,如長期暴露在果蝠棲息的洞穴內,此病毒可以直接傳染給人類,而接觸到受感染者或是接觸其屍體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是間接接觸受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環境,也會遭受感染。感染馬堡病毒後,初期症狀為突發高燒、嚴重頭痛、倦怠和肌肉痠痛等,通常於發病3至5天後全身開始出現紅疹,並伴隨嚴重腹瀉、腹痛、噁心感及嘔吐。發病後5至7天許多病人會有嚴重出血現象,嘔吐物、糞便、牙齦、鼻子和陰道等處會自發性出血,期間同樣伴隨高燒,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則可能出現意識不清,最終病患多於發病後8至9天,因為嚴重失血及休克導致死亡。由於目前該病毒並沒有特別的治療方式和疫苗,僅能透過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同時避免接觸被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汙染的環境等。同時根據WHO建議,為預防病毒,非洲地區居民應該避免食用野生動物肉類、避免處理叢林肉,同時因病患康復後其精液仍可能存在病毒,因此康復後的男性在1年內務必配戴保險套,才能發生性關係,但是最重要的,應是避免和患病接觸。
迦納首現「馬堡病毒」2死亡例! 病歿率高達9成、暫無藥可治
非洲國家迦納17日通報2起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死亡病例,當局已隔離98名疑似接觸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馬堡病毒傳染力極強,和伊波拉病毒屬於同一科,目前尚未找到治療方法,且致死率最高可達88%。據《路透社》報導,迦納衛生部門表示,有2名患者近日在南部阿散蒂大區(Ashanti region)的醫院死亡,經檢驗後證實2人皆感染馬堡病毒,迦納當局已經隔離至少98名接觸者,目前皆未出現頭痛、發燒、肌肉疼痛、吐血與出血等相關染疫症狀。去年幾內亞曾出現一例馬堡疫情,如今這是西非第二次爆發。WHO表示,馬堡病毒首次出現於1967年的德國,當時有7人感染病逝,非洲的安哥拉、剛果、肯亞、南非和烏干達都曾出現馬堡疫情。根據WHO數據指出,從過去疫情爆發分析,馬堡病毒致死率約24%至88%之間。幾乎和伊波拉同樣致命的馬堡病毒,目前沒有治療方法或疫苗可施打,據研究指出,馬堡病毒可能是經由蝙蝠傳染給人類,再透過人們的液體接觸傳播。迦納衛生當局已呼籲民眾,避開蝙蝠群居的洞穴、徹底煮熟所有肉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