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性酸中毒
」 中毒 寶林茶室 假酒 甲醇 洗腎台東「蝸牛小米粽」釀3死4命危…衛生局採檢送驗 毒物醫:可能與農藥有關
台東金峰鄉賓茂村今(18)日凌晨傳出集體食物中毒,目前已有12人送醫,其中3人死亡、4人命危,而患者發病前都吃過包有蝸牛的小米粽。台東縣衛生局上午緊急至賓茂村採樣,包括採摘「阿拜」(小米粽)中所需的葉子(俗稱血桐),後續也會將相關食材送驗,並交由食藥署研判結果,另針對患者採集檢體檢驗釐清。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台東縣金峰鄉賓茂村83歲婦人,昨(17)日自製包有蝸牛、竹筍、豬肉、小米粉等食材的小米粽,食用後不幸身亡,部落親友在當日晚間約20人參加喪事守靈。後來,眾人食用老婦未吃完的小米粽,卻釀12人送醫,其中3死4命危。經過衛生局調查,這12人曾吃過「阿拜」,並在食用後2小時左右開始出現不適症狀,而「阿拜」裡面的所有食材,包括血桐、蝸牛等都會送驗,後續由食藥署研判結果。 對此,北榮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接受《中時新聞網》採訪指出,食藥署已與他聯繫,據悉,當地在殺蝸牛時,會使用一種殺螺類的農藥「聚乙醛」,依先前發表的一篇研究,整理了15個因聚乙醛中毒的病人,其中有1人死亡,死者更是在毒發後2個小時就離世,病程非常快。楊振昌接著解釋,聚乙醛中毒可能造成發燒、抽筋、昏迷等症狀,若同時攝取酒精,毒性還會加強,最後還可能導致抽筋、代謝性酸中毒、昏迷,嚴重甚至會致死。楊振昌表示,他也猜想是否有可能用氰化物去毒殺蝸牛,但目前獲得的資訊不是很完整,現也傳出台東疑似中毒患者,有出現分泌物多、心跳慢、呼吸受抑制情況,這些症狀也類似於有機磷或氨基甲酸鹽中毒,若是這類中毒,則有專用的解毒劑可用。楊振昌透露,北榮毒物科今日就會派員至台東,協助食藥署調查這起疑似集體中毒案,如果是聚乙醛中毒,目前是沒有解毒劑的,一般會採取症狀治療,這類中毒者需要收治在加護病房,嚴密觀察病症變化。
曼谷21人「喝到假酒」中毒送醫!釀1死1重傷、7人慘失明
泰國曼谷近日發生嚴重假酒中毒事件,導致21人身體不適送醫,其中1人死亡、1人傷重,目前警方已立即查扣該款有毒酒精飲料,並全力追查假酒的來源。綜合《普吉島公報》、《新新聞報》等泰媒報導,曼谷民武里縣(Min Buri)自8月22日以來陸續發生中毒事件,多達21人出現視力模糊、呼吸困難、心臟驟停等「代謝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症狀,經查發現患者均飲用某款「無牌售賣」的酒類飲品,而裡面竟被不肖業者摻雜工業用酒精「甲醇」(Methanol),才導致這起集體假酒中毒案件。泰國公共衛生部證實,目前醫院已累計收治多達21名中毒患者,其中1人不治身亡、1人昏迷命危、7人失明,另有多名患者因急性腎衰竭正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未來恐面臨終身洗腎。對此,當地政府也發布警示,呼籲有飲用酒精、藥草酒等民眾,若出現呼吸急促、疲勞、頭暈、視力模糊或嘔吐等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警方接獲通報後,立即前往製造偽酒的上游工廠進行搜查,並逮捕相關涉案人員,當場起獲大量甲醇,不過業者遭逮後竟辯稱,不知道製酒原料中含有甲醇,該案已全面展開調查。
陸17歲少年直播中「倒地猝死」 站立8小時:公司只准打賞最多的坐下
為了幫助家計,中國一名高中輟學的17歲少年張巖(化名)在2024年3月入職了江蘇南京一家直播公司。雙方簽訂了一份《合作協議》,沒想到少年在直播間上工第一天,就在工作8小時後倒地猝死。據陸媒《正在新聞》報導,近日張巖的姐姐在網上爆料指控,江蘇南京「煙雨錦夢」傳媒有限公司招聘未成年人作為主播在網路平台「快手」直播,造成其弟弟猝死。據了解,張巖在高中輟學後,想找份工作貼補家用,由於姊姊在南京讀大學,母親也在江蘇務工,因此張巖在2024年春節後,同樣前往南京找工作。並且在同年3月2日,透過網路招聘,連絡上了煙雨錦夢傳媒公司的人事單位,應聘「助播」崗位。在線上溝通過程中,張巖有向對方表明自己只有不到直播規範年齡的17歲,而且沒有工作經驗,對方都表示「可以」。次日,他前往該公司面試後,簽訂一份《合作協議》,約定合作期限自2024年3月3日至2029年3月3日,共計5年。在這五年間,張巖的薪資為「無責保底薪資人民幣5000元(約新台幣2.2萬元)加提成」。在溝通中,少年表達了自己未成年且沒有相關經驗。(圖/翻攝正在新聞)張巖的姐姐告訴媒體,弟弟原本想應聘做「助播」(直播助理),結果卻簽了主播的《合作協議》。協議顯示,該傳媒公司作為甲方,在與乙方張巖簽訂的《合作協議》中,甲方將安排乙方跟隨有經驗的主播學習1至7天,待通過後試播跟團。甲方還將為乙方提供服裝、妝容、調節節目氣氛等各方面的培訓。張巖姐姐表示,她當時看到合約上有個30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34萬元)的違約金條款,就感覺不太對勁,希望弟弟不要去工作。但是弟弟覺得以自己的學經歷要找到這樣一份薪資的工作不容易,於是希望「先去試試再說」。根據合約,30萬違約金的罰則只會出現在乙方私自到其他平台或競業公司開播時才會出現。而薪資「無責保底薪資人民幣5000元加提成」具體條件則是每月開播不低於26天,每天開播須滿足7至9小時,當月直播流水(指直播打賞分成)不足25000元(約新台幣11.2萬元)的,煙雨錦夢傳媒公司將主動補足發放給主播5000元薪資;流水超過25000元,則以流水的20%作為主播薪資發放。倘若收入超過5000元,煙雨錦夢傳媒將對為繳納個人所得稅。張巖3月4日出門上班,直播間隙,曾在電話中向家人表示「工作可麻煩了」、「很累」、「很心慌」。當天下午5點50分許,張巖在直播期間突然倒下,失去意識,同事見狀撥打了120。後經送醫搶救無效,張巖不幸身亡。根據醫院出具的急診病歷顯示,張巖當時被初步診斷為:一、呼吸心跳驟停;二、高鉀血症;三、代謝性酸中毒。醫院在出具的《居民死亡醫學證明(推斷)書》中明確,張巖死亡原因為「呼吸心跳驟停」。警方在《接處警工作登記表》中寫明,法醫對屍體進行體表檢查,屍體無外傷,毒化檢驗陰性,排除刑事案件可能。張巖的姐姐則告訴媒體,弟弟雖然不擅長讀書,但個性乖巧,也有打工作服務員的經驗,身體一直很健康,此前沒有疾病問題。她不明白弟弟為什麼上班一天就猝死。事後,當地警方調取張巖參與的快手直播影像紀錄,看見直播過程中,主持人時常點到少年,讓他對著鏡頭喊「姐姐們給我刷個禮物吧!」張巖的姊姊還注意到,張巖直播全程中始終站著錄影,始終無法坐下休息,「早上8點到公司,10點開播,下午6點猝死,期間就吃了一碗麵。」事後張巖姊姊得知,該公司的直播間有條規定,只有獲得打賞數額最高的人才可以坐下。由於張巖在外獨自租房,因此姊姊也無法得知弟弟上班的作息、飲食狀況。最終張巖的父母不忍心讓他接受屍檢,決心將他火化。一名自稱煙雨錦夢傳媒南京區負責人的人士告訴張巖的姊姊,公司可以以「人道主義關懷」名義進行相關賠償,但不會承認與張巖之間存在勞動關係。雙方經過3次談判後無法達成共識,張巖的父母與姊姊都拒絕和解,提起訴訟,希望法院認定弟弟與煙雨錦夢傳媒的勞動雇傭關係,並以工亡的標準進行賠償。此項訴訟今年5月第一次開庭,目前仍在進行中。陸媒指出,8月23日下午,走訪該傳媒公司登記註冊地址,發現公司已經遷走,室內裝潢也已拆除,裡面堆滿了各種雜物。該大樓所屬物業管理人員表示,公司是5月底搬走的,「已經結清物業費,不清楚搬走原因。」傳媒公司負責人則告訴媒體,因為受到此事影響,公司已經收掉了,「他是未成年,我們公司規定不招未成年,但人事招了,公司也要負責的,不推脫。」他說,目前雙方因為賠償問題沒有談妥,正在走法律程序,即將迎來一審第二次開庭。
不只麻油雞、薑母鴨!「9種含酒料理」小孩易吃到 醫示警:煮再久仍有殘留
酒精會對發育中的腦部造成造成不良影響,兒童一旦食用後,長期下來,可能因酒精作用導致情緒失控、暴力問題。兒科醫師傑登指出,除了大家熟知的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之外,還有許多單從名稱不容易察覺的酒精料理,而他也整理「9種含酒料理」,提醒民眾要避免讓孕婦和孩子接觸。傑登日前在臉書粉專「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發文分享,若兒童過量食用酒精,可能出現低血糖、精神不振、嘔吐、頭痛,甚至代謝性酸中毒,雖然家長都努力不讓孩子接觸酒精料理,但像是提拉米蘇、紅酒燉牛肉、酒釀桂圓麵包、鳳梨苦瓜雞、紅糟肉或紅麴排骨、三杯雞、東坡肉、蛤蜊湯、酒釀桂花湯圓等,都是外食容易吃到的含酒精料理,建議在點餐時可和廚師溝通,將改成其他調料,減少孩子接觸機會。接著,傑登說到,時常有人問「我知道酒精對小孩不好,但先拿去煮過把酒精蒸發掉不就可以了嗎?」但實際上,根據實驗發現,悶煮1小時的食物,酒精殘留約25%,而超過2小時的含酒料理,仍會殘留5至10%或以上的酒精量。傑登引述《烹飪的科學》一書的內容指出,即便是直接點火在菜餚上,當火熄滅時,鍋裡的酒精還會殘留3分之2以上,這是因為當菜餚「上方空氣的酒精濃度」降到3%以下,火焰就會熄滅,「鍋裡的酒精會剩下很多沒燒掉,所以再怎麼煮都還是有酒精被吃到喔」。而關於「小孩吃到多少酒精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的問題,傑登坦言,只知道長期累積會有害,但不知道精準的劑量,「因為不會有人明知有害還去做這個實驗」。另外,如果孩子已經吃過含酒精料理,傑登則認為,「都吃下去了也不能怎麼辦」,未來只能盡可能減少接觸,給他們更安心的用餐環境。
65歲婦「喝精力湯」嚴重頭暈 送醫才知喝出「高血鉀」慘洗腎
精力湯是一種健康飲品,通常由各種蔬菜和水果製作而成。它的目的是提供大量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營養素,增強體力和免疫力,然而對於某些病患來說,精力湯卻成為要避免過量攝取、對健康有害的食物。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就分享,先前一名罹患慢性腎臟病第四期的65歲患者某天突然出現嚴重頭暈,被送往急診後確認為高血鉀,這才知道是精力湯的問題。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提到,這名65歲婦人某天晚上電話告訴他,自己頭暈目眩,江守山也請她在家量血壓,發現她的收縮壓從平常的130、140毫米汞柱驟降至90幾毫米汞柱,當時江守山判斷對方情況異常,讓她趕緊到急診求助。而婦人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婦人的血鉀濃度高達6.8meq/L,達到高血鉀症的標準,這是一種代謝性酸中毒。由於她是第四期腎臟病患者,排鉀藥物無效,醫院只能緊急為她進行洗腎,以去除體內多餘的鉀。事後江守山詢問過後才了解,原來是婦人最近飲用了含有葉菜類和檸檬的精力湯,雖然蔬菜和檸檬經過汆燙,但江守山說明,汆燙只能去除葉菜類中的鉀,無法去除水果中的鉀。儘管檸檬的鉀含量不高,但腎病患者腎功能不全,仍可能引發高血鉀症。江守山提醒,高血鉀症會導致電解質異常,影響電擊急救效果,他也強調,腎病患者一旦出現高血鉀症狀,需立即抽血確認,並排隊等待洗腎機,情況危急,也因此腎病患者的飲食管理相當重要,不可隨意輕忽。事實上,精力湯通常使用新鮮的食材,經過打汁或攪拌後製成,常見的配料包括蔬菜、水果、堅果、種子和其他富含營養的食材,由於這些湯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因此在健康飲食中受到廣泛推崇,然而對於某些病患來說,需要謹慎選擇和控制精力湯的成分,以避免過量攝取對健康有害的物質。
麻油、樟腦、防蚊精油 醫提醒「這6物」別塗寶寶身上
兒科醫師傑登醫師,因為嬰兒神經系統和免疫力都在發育中,以前一些被認為很好的東西,現在發現對寶寶有害,如麻油和薄荷脹氣膏等6種物品。傑登醫師在臉書發文,「嬰兒神經系統和免疫力都還在發育中,有些以前認為很好的東西,後來被發現對寶寶可能有害。」6種不該往寶寶身上塗的東西:1.麻油2.薄荷脹氣膏3.樟腦4.大人的濕疹藥膏5.防蚊精油-檸檬桉油(PMD)6.酒精傑登醫師說,「古早時期麻油被認為是好東西,可以讓嬰兒皮膚保持滋潤並用在許多皮膚發炎上,但麻油可能造成嚴重過敏、阻塞毛孔問題,且若麻油保存不當遭到細菌汙染,塗在免疫力差的嬰兒皮膚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感染。寶寶皮膚有狀況時,建議選用有臨床驗證的嬰兒護膚品。」傑登醫師指出,「薄荷脹氣膏這東西以前很常被用在腸絞痛,但後來發現薄荷醇與類似物對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可能造成嬰幼兒過量使用引起呼吸停止、癲癇、意識混亂、痙攣。」傑登醫師表示,「樟腦常用作藥品、驅蟲劑或芳香劑使用,但樟腦會經黏膜與皮膚吸收並產生毒性,在兒童過量時容易引發嚴重的癲癇與痙攣,若是有蠶豆症更可能引發嚴重的溶血和黃疸,建議有寶寶的家中不要使用樟腦丸或樟腦製品。」傑登醫師提醒,濕疹藥膏大多都有類固醇,「類固醇強弱有分1-7等級,數字越小強度越高,成人一般會使用等級4以上較強效的類固醇,嬰幼兒皮膚薄吸收率高,通常會用等級5-7的弱效類固醇。使用成人類固醇藥膏雖然效果會非常卓越,但出現類固醇副作用的機會會大增,皮膚萎縮、免疫力下降等。」傑登醫師說,他說的防蚊精油不是其他香茅或薰衣草精油貼片,「我個人很喜歡PMD成分的防蚊液,PMD是唯一有科學實證防蚊效果的精油,效果很好與敵避(DEET)相當,且對環境友善,較不會傷害其他昆蟲以及汙染環境。但缺點是效果較短約2小時要補一次,且含有薄荷成分,建議至少2歲以上或3歲再使用較安全。」傑登醫師說,「因酒精擦在身上蒸發速度快,會有很明顯的涼感,在以前兒童發燒或中暑時很常拿來塗在身上,希望能快速幫助退燒。但塗上酒精後會造成局部微血管收縮,反而讓散熱變慢,而且大量酒精可經由皮膚或從口鼻吸入,導致兒童酒精中毒,出現精神不振、嘔吐、頭痛,甚至會出現代謝性酸中毒、癲癇、昏迷。」
保溫杯「用錯」恐釀敗血症 毒物醫揭危險溫度帶…喝不完最好這樣保存
保溫杯是許多人的生活必須品,但不是每個使用者都清楚保溫杯「該怎麼用」。毒物科醫師顏宗海表示,保溫杯若使用不當,恐致細菌滋生造成食物中毒,其中糖尿病、肝硬化病患因免疫力差,可能因腹瀉脫水引發有生命危險的代謝性酸中毒、敗血症。顏宗海指出,單以器具而言,保溫杯或運動水壺無刮痕即屬安全材質,但運動水壺若有刮痕且遇高溫,就會釋放影響生殖發育功能、造成心血管等疾病的雙酚A。另不鏽鋼的保溫杯也不能掉以輕心。即便是編號304材質的不鏽鋼保溫杯,也須嚴防醫學上所謂「危險溫度帶」,含糖、蛋白質飲料易孳生細菌,且微生物在攝氏60度到70度還能進行繁殖,保溫杯內飲料若長期處於該溫度帶並含糖、蛋白質,就易孳生細菌、引發中毒。顏宗海表示,常見於上班族保溫杯內的咖啡、奶茶,若未盡速飲盡,就有可能引發腹瀉、嘔吐等急性腸胃炎症狀,呼籲大家別低估保溫杯使用不當造成的食物中毒。顏宗海提醒民眾,使用自備杯時一定要注意使用方式及器具是否適當,也應在倒入含奶、含糖咖啡、茶等飲料後,於定點倒入一般瓷杯飲用,且應在1小時內喝完,若來不及飲畢則要放入冰箱冷藏。
她服排糖藥加斷食減重! 全身無力陷「酮酸中毒」危機
54歲蔡女士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近2年改服用排糖藥,血糖控制得不錯,糖化血色素大都小於7,日前進行186斷食(每天進食控制在連續的6小時內,其他18小時不進食),沒幾天後出現全身沒力,本以為只是肌餓虛弱,沒想到接著又出現呼吸很喘的情況,才趕快到急診就醫,確診為酮酸中毒。SGLT2抑制劑降低血糖 還有助減少心衰竭風險及延緩腎病變惡化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旻叡表示,糖尿病用藥有很多種,其中,SGLT2抑制劑是近年新藥,其作用機轉在腎小管,可以抑制腎臟再吸收尿糖的功能,將多餘的糖從尿液排出,達到降低血糖的功效,也因此可能減重,研究還發現能夠減少心衰竭風險及延緩腎病變惡化,其單方或複方藥被視為近幾年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最新夢幻藥物,服用者持續增加。酮酸中毒導致腹痛噁心、想吐無力 有致命風險蔡旻叡說,蔡女士斷食,空腹的時間很長,糖分來源攝取不足,但因排糖藥的藥效,腎臟仍在進行排糖,導致身體無法利用血糖產生能量,依身體的機制會改分解脂肪產生脂肪酸作為身體所需能量,脂肪酸進一步在肝臟被轉換成酮體,使得血中酮體濃度上升,造成代謝性酸中毒,即為酮酸中毒。酮酸中毒的臨床症狀為腹痛、噁心、想吐、虛弱無力,嚴重者會呼吸加快變喘、感到呼吸困難,有致命風險。蔡旻叡指出,排糖藥不能做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藥,因為引發酮酸中毒的風險太高了。至於引發第二型糖尿病酮酸中毒,發生率大概只有1%,雖然不高,但發生的後果可能很嚴重,特色是病人的血糖數值通常不高,甚至是正常的,被稱為「血糖正常之糖尿病酮酸中毒症(Euglycemic diabetic ketoacidosis, euDKA)」。排糖藥減重非人人見效 多喝水是關鍵蔡旻叡說,排糖藥對於糖尿病患者有許多好處,其減重的功效更是吸引人,但不見得每個人都有效。蔡旻叡強調,患者大都知道,服用排糖藥最重要的是要多喝水,以避免泌尿道感染,但也要關注斷食或禁食的風險,不要輕易嘗試,如果因手術之故必須禁食,也要向醫師說明,評估是否停藥或以其他降血糖藥替代。
食安連環爆2/專家一度認為「仙人掌桿菌更像兇手」 米酵菌竟可在人體繁殖
這周台灣壟罩在寶林茶室奪命食物中毒案的食安風暴下,在毒素真凶未確認前,專家一度懷疑「仙人掌桿菌」,甚至有疫調專家認為「仙人掌桿菌的孢子可在人體內繁殖,但米酵菌不行」,28日晚證實米酵菌酸是禍首後,也間接證實米酵菌也能在人體內繁殖,未來恐怕更難對付!寶林茶室案持續擴大,由於患者皆曾食用粿條(粄條)或河粉,台北市衛生局因此針對食材供應鏈稽查。衛生局長陳彥元說,已查獲上游供應商位於新北,此廠商另供貨至南港的中盤商「鴻祈食品行」,一共供應雙北10家小吃店,目前已停止供貨,所以消費者不會再吃到有風險的食材。目前致病原因仍在檢驗中,疫情調查專家何美鄉也針對米酵菌酸、仙人掌桿菌毒素進行分析,她在臉書撰文表示,「這兩種毒素的毒性標的都是細胞粒腺體,所造成的多重器官衰竭的臨床症狀很類似。兩者最大的不同是米酵菌是植物的病原體,而仙人掌桿菌則是人類的病原體,所以米酵菌的繁殖環境是在不高於32度的室溫,文獻上沒有它是否曾經在人體內繁殖的紀錄,但推測是不會的。」而仙人掌桿菌則完全可以在人類的腸胃道內繁殖,何美鄉說,第二例死亡的66歲男子病程變化,和繁殖環境非常相關。「這位66歲的男性病程相當曲折,依據女兒的敘述,在寶林用餐後數小時就有腸胃道的症狀,隔日又有暈眩肢體無力等全身性的症狀,到醫院後看似症狀緩和後,卻忽然極速惡化,最後多重器官衰竭。」何美鄉認為可以提出以下的假說:第一波腸胃道症狀是來自食物中攝取進去少量的毒素,但可能在食物裡面也含有病原體,譬如耐溫的孢子,這些孢子在體內的37度厭氧的環境下是可以被活化而繁殖,同時產生毒素。因此何美鄉認為仙人掌菌機率較大。如今檢驗確認死者體內有米酵菌酸,恐怕也間接證實米酵菌可在人體內繁殖。對於檢驗結果,何美鄉隨後受訪時表示,過去米酵菌酸中毒很少被看到,文獻上也是有限,米酵菌酸是由Burkholderia gladioli(唐菖蒲伯克氏菌)汙染,因此現在要找出這個菌,現在不確定是哪一個食材或醬料有,但可以確定是在寶林廚房內有。何美鄉說,應溯源找到產生此毒素的病菌,追尋食物的源頭,並評估是否可以控制其擴散,希望能盡量減低此病原體進入台灣植物生態的風險,這是當務之急。其實仙人掌桿菌毒素也頗具威力,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仙人掌桿菌會分泌一種嘔吐毒素cereulide,它對熱和酸具有高度抵抗力,因此不怕胃酸,加熱也無法破壞。當毒素到達胃和十二指腸,會透過結合5-HT3受體刺激迷走神經引起嘔吐,還透過抑制脂肪酸氧化、細胞損傷和抑制人類自然殺手細胞來改變線粒體活性,進而造成急性肝衰竭和橫紋肌溶解症。沒有即時治療的話,患者可能會出現多器官衰竭,伴有瀰漫性凝血異常、低血糖、急性腎衰竭和代謝性酸中毒,死亡率高達5成。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仙人掌桿菌可在10~50℃中繁殖,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30℃,最常發生在沒有冷藏的澱粉類食物,例如米飯、義大利麵等,尤其在夏天,食物於20℃以上的環境中放置時間過長,使該菌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再加上食用前未經徹底加熱,因而導致中毒。」沒吃完的白飯若是冷藏過久,同樣會孳生仙人掌桿菌,建議放置冷凍較為安全。(圖/123RF)程涵宇說,《美國臨床微生物學雜誌》曾刊登一名仙人掌桿菌中毒案例,20歲的比利時男大生為了避免在空腹的狀態下運動,因此將自己5天前吃剩、放置在室溫狀態下的義大利麵加熱食用,男大生隨即出現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隔天家人察覺兒子沒踏出房間,開門查看時才發現男大生躺在床上,已無生命跡象,後來證實是仙人掌桿菌中毒。程涵宇說,飯、麵、板條等食物烹調後要儘速食用,如果沒有馬上吃,應保溫在60℃以上(放在電鍋要確定電鍋溫度有高於60℃),若不確定,建議不吃就要立刻放冰箱,不要放在室溫過久,如果這類澱粉食物已經預估會存放超過2天以上,務必冷凍保存,再盡速吃完。程涵宇提醒,仙人掌桿菌的芽孢非常耐高溫,在水煮、小火煮、煮、燜、燉、燉、蒸這種有水的加熱方法中,孢子需要在121 °C下持續5分鐘以上才能被消滅。如果是用燒烤、炙烤、烘烤、烘烤、灼熱、炒這種沒有額外加水的加熱方法,120 °C下要1小時才可殺死孢子,所以還是事先預防較為妥當。
寶林中毒「4重症持續惡化」 台北市衛生局證實:正竭力搶救中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中毒案釀成2死5住院,合計共有14人就醫。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今(29日)在記者會證實,有4人在加護病房密切觀察和急救中,特別是「其中1名除肝腎衰竭外,腦部也發生病變」,且這4個案都有持續惡化情況。陳彥元表示,這4例在台北市治療的加護病房個案,醫療團隊正竭盡一切努力搶救。另在三軍總醫院住院病患的一些指標、指數都朝正面發展。陳彥元也補充,台北市新增的3個案分別在馬偕、新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診,症狀為腸胃不適、疲倦。另外,台北市36間醫療院所內的肝腎衰竭、代謝性酸中毒和敗血性休克住院患者,經通盤確認目前沒有疑似個案。
台灣首次驗出米酵菌酸 專家揭「死亡率超過3成」曝症狀:發病數小時恐致命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發生2死5命危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衛福部今晚(28日)臨時召開記者會說明解剖結果,表示呂姓死者的檢體驗出30%至100%的米酵菌酸,為台灣首次驗出米酵菌酸毒素。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經台大法醫學研究所實驗室檢驗,確定首名死者39歲呂姓男子體內有米酵菌酸。食藥署長吳秀梅則指出,米酵菌酸是很罕見毒素,不會因為洗滌、烹飪被破壞,更是第一次在台灣驗到。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表示,米酵菌酸最嚴重會造成身體所有細胞失去能量、無法運作,患者都有嚴重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等症狀,且因無法代謝使腦部、心臟、肌肉乃至全身癱瘓。姜至剛指出,米酵菌酸主要影響腦、肝、腎,並有全身無力、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症狀,或併發血便、血尿、少尿、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呼吸困難、瞻妄、休克、呼吸困難、四肢僵硬、昏迷。嚴重時發病1到20小時內死亡,國外報告的群聚致死率約在30%至100%之間。姜至剛進一步說明,米酵菌酸分子結構半衰期約102小時,以病患解剖檢體來看,相當於每4天減少一半的量,因此能造成患者在數小時、1天內死亡,與導致患者因肝臟衰竭在到院前死亡需急救。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2死…衛福部推測元凶是「它」!恐是首起案例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情形台北市寶林茶室餐廳食物中毒案,累計通報11例,已2人死亡,另有4人肝腎衰竭、休克在加護病房搶救。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27日說,這是非常、非常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衛福部27日晚間緊急開會,經查文獻與病患臨床症狀表現,推測米酵菌酸可能性高,若檢驗結果相符,將成為台灣首起米酵菌酸中毒案。寶林食安風暴愈演愈烈,台北地檢署26日晚緊急指派民生專組檢察官陳昭蓉負責偵辦,檢察官旋即在27日凌晨指揮台北市警信義分局、刑警大隊,會同衛福部食藥署、台北市府衛生局等單位,至寶林茶室現場蒐證保全,查扣包括食材進出貨單、點菜機器硬碟及店內監視器畫面存檔等證物,寶林負責人黎仿軒和廚師、店長等4人,被列為證人由警方帶回詢問,做完筆錄後離去。負責人廚師4人被約談北市府接獲醫院、1999通報,自19日起至23日有11人至寶林茶室用餐後身體不適,9人就醫2人不治,昨日新增67歲楊男在19日吃炒粿條後出現腹瀉、虛弱、倦怠,曾因休克在加護病房以葉克膜搶救,27日早上11時35分多重器官衰竭死亡。北市衛生局26日統計9例通報、1死3命危,昨增至11人、2死4命危。另台南1名劉小姐聲稱22日到寶林用餐後不適就醫,但北市衛生局未接獲通報。衛生局前天勒令寶林茶室停業後,當晚與食藥署、疾管署及專家到店抽驗高麗菜、豆芽菜、粿條、鴻喜菇、香蘭葉及醬油,由食藥署攜回調查,市長蔣萬安昨要求寶林食品公司所有分店都停業。集中在19日至23日用餐陳彥元表示,台北市10年來未出現食物中毒死亡案例,醫療單位恐怕難以在第一時間通報食物中毒事件,但在首例病患足跡及飲食狀況被揭露後,各醫療單位開始釐清案例狀況,且發現案例被診斷出衰竭、代謝性酸中毒、敗血性休克,便在26日下午陸續向衛生局通報案例。他說,目前就醫案例都食用過炒粿條或河粉,12小時內就發病,極短時間內惡化成肝腎衰竭、猛爆性肝炎、敗血性休克等狀況,患者普遍呈現肝指數破萬、血液偏酸。陳彥元強調,就醫案例呈現的症狀不是典型食物中毒案例會出現的消化道不適,醫療人員務必提高敏銳度,尤其急診醫療人員只要發現病患出現疲倦、噁心、嘔吐等肝發炎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目前醫療機構培養造成食物中毒病毒與病菌,皆呈現陰性,可能是某些細菌性毒素或其他原因導致,疾管署及食藥署26日已將相關證物帶回培養及化驗。肝指數破萬 敗血性休克接獲11例食物中毒皆是19日至23日用餐,寶林茶室26日停業前,24、25日仍有營業。陳彥元指出,可能還會有新案例出現,如果吃到的粿條量較大、本身具慢性疾病或年紀較長,發病機會較大,呼籲民眾出現相關症狀應前往就醫。台北市府被質疑稽查太慢,陳彥元解釋,首例死亡個案39歲呂男送至馬偕醫院時,情況緊急,全力救治,來不及通報食物中毒案,死亡診斷書亦未提及食物中毒,直到死者親屬事後通報,北市衛生局在24、25日皆到店稽查,26日陸續接獲通報食物中毒案後,立即要求寶林茶室停業。北檢對該案暫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分他字案,檢方昨天下午召集相關單位開專案會議,將查明是否有人為不法等刑事責任。法務部長蔡清祥說,檢察官會依案情蒐證情形,若有刑事責任,一定依法嚴正處理,追訴到底。據了解,檢方先行保全證據後,待衛生單位化驗結果出來,再一同研判分析,過濾是否有人為犯案可能性,目前初步研判人為可能性不高。
中年男吃「黑布丁」全身痠痛…病情惡化身亡 醫揭致命原因
食物最好煮熟再食用,若生吃很可能感染病菌,嚴重甚至會喪命。越南有一名男子,在吃了「最喜歡的食物」後,感到疼痛、疲倦,還伴隨腹瀉、高燒、發冷,最後住院治療,結果因為多重器官衰竭死亡。據《docnhanh》報導,這名來自南定省的50歲男子沒有健康問題,為了和朋友一起過年,宰了頭豬做「黑布丁」(Black Pudding),是指用動物的血、脂肪和碎肉做成的血腸。怎料隔天全身痠痛,不斷拉肚子,還出現高燒、寒顫、四肢發紫等症狀,家屬緊急將他送往醫院急診室。男子被診斷為豬鏈球菌引起的敗血性休克,開了抗生素、升壓劑、插管等,緊急轉移轉到其他醫院,時間不到5小時,卻陷入昏迷,瞳孔放大到4公分,全身出現紫色斑紋,從臉部、手臂和腿部都是,搶救後心臟又開始跳動,但後來病情仍未好轉,在1月23日宣告死亡。黑布丁是用動物的血、脂肪、內臟等做成的食物。(示意圖/翻攝自維基百科,由Alexbrn-自己的作品, CC BY-SA 3.0)對此,中央熱帶疾病醫院綜合科副主任Nguyen Quoc Phuong醫師介紹,病患的死因是豬鏈球菌引起的敗血性休克,伴隨多重器官衰竭、代謝性酸中毒、凝血病。據悉,豬鏈球菌是豬隻常見的傳染病,這種細菌會棲息在幼豬的扁桃腺、鼻腔、消化道等,假如喜歡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豬製品,非常容易感染,另外包括養豬戶、獸醫、肉類運輸工人、廚師等,也是高風險職業。豬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死亡率很高,也可能出現永久性聽力受損和前庭神經炎,目前還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只能確保畜牧業勞動安全、食品安全衛生、加工食用熟豬產品、不吃黑布丁等。Nguyen Quoc Phuong醫師警告,即使是健康的豬隻,仍可以攜帶病毒和細菌,因此就算吃了「清潔」過的豬製成的黑布丁,依然可能感染危險疾病。
喝下「朋友帶的酒」 他幫女兒辦生日趴…下秒全家洗腎搶救
幫女兒慶生竟差點沒命!越南有名41歲父親替愛女舉辦生日趴,並和另外3人暢飲6瓶500毫升的酒,未料4人隔天都出現中毒症狀,該名父親接受2次洗腎透析治療才撿回一命,可惜好友送醫後不久就宣告死亡。據《docbao》報導,41歲男子TKH在12日和妻子及朋友共6人,一起幫女兒慶祝16歲生日,其中TKH和TA夫婦及TA的16歲兒子,於慶生趴一起喝朋友帶到店裡,再由TA介紹給大家的慶生酒。但TA的丈夫隔天出現頭痛和嘔吐症狀,14日送醫但宣告不治。包含TKH在內等其他3人,也都在44小時內因嘔吐、無力、視力模糊、嗜睡等症狀,被送往醫院搶救,也都遭檢測出嚴重代謝性酸中毒,與確認出現重度甲醇中毒症狀。醫師指出,4人飲用的很可能不是純甲醇酒精,而是加入乙醇的假酒,其中TKH經過2輪每次5小時的透析治療後,情狀才趨於穩定,並在17日出院,而TA及她的16歲兒子,則可能飲用量較少,只做1次洗腎就康復。
一量肛溫高達41.4度!國中生爬山中暑「胡言亂語」急送醫
盛夏來臨高溫難耐,近來中暑患者暴增,三軍總醫院日前收治一名中暑的國中生患者,病患被送醫時出現「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等症狀,甚至肛溫一度飆破41度,經治療後病情已有好轉,但目前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該名國中生8日與友人相約爬山,下午4點左右曾向友人反應「很累」,直至6點多開始神智不清、胡言亂語,甚至出現怪異舉動,友人立即通知對方家長,緊急將國中生送往醫院。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該名患者送院時一量肛溫竟高達41.4度,趕緊採取降溫處置後,體溫逐漸降低並恢復意識,但進一步檢查發現,國中生還出現急性腎衰竭、代謝性酸中毒、橫紋肌溶解症,以及異常升高的肝指數,經治療後狀況已穩定,目前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預計1、2天後就可轉至普通病房。對此,朱柏齡透露,中暑患者若處在高溫環境下越久,所產生的併發症就越嚴重,死亡率也會大大增加,第一要務便是幫患者立即「降溫」,可將患者浸泡在10至15度的冰水中,或是在鼠蹊部、腋窩、頸部敷冰毛巾降溫,旁人越早介入急救,越能幫患者爭取活命機會。
太熱了!國中生傍晚爬山「橫紋肌溶解送加護」 醫:緊急降溫才能救命
一名國中生7月8日傍晚4點和朋友相約爬山,傍晚6點多突然意識混亂、胡言亂語,就醫檢查肛溫已經41.4度,爆發急性腎衰竭、代謝性酸中毒以及橫紋肌溶解症,且肝指數也上升,立即降溫處理,目前國中生雖仍在加護病房,但狀況已好轉。雖然這名國中生已避開最熱的中午時段,選擇在下午4點爬山,但仍因中暑導致併發問題。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一起爬山的同學說患者在4點多就一直反應很累,一直到6點多開始行為怪異、手腳亂揮,就趕快通知父母,而且後來還只認識父母,不認識其他人。朱柏齡特別提到,雖然國中生爬山時是下午4點,但當時氣溫仍有36.3度,再以相對濕度50%和體感溫度42度來算,熱指數其實已經達到41.3度,一般超過40度就有中暑風險,而該國中生的背包也比較重,所以可能因此增加體力負荷。朱柏齡提醒,若遇到戶外型運動或運動型中暑的患者,可將患者泡在10~15度冰水中,每分鐘可降0.2度,若冰桶或帆布做成的水池僅足以容納軀幹,則可在四肢特別是鼠蹊部、腋窩、頸部敷冰毛巾,並透過不斷替換幫忙降溫。若手邊剛好沒有上述工具,也可先向患者噴水,再透過搧風、吹電扇等模擬排汗方法,讓水氣帶走體表溫度,旁人越早介入,患者活命機率就越大。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今年1月到6月已有956例熱傷害,創下3年來新高。截至今年6月30日,18歲以下族群因熱傷害就診89人次約為近3年就醫人次2.3倍。容易發生熱傷害的環境包括高溫悶熱的戶外,空氣不流通的室內,以及密閉的車廂裡。衛福部提醒,尤其幼兒因為身形小、新陳代謝速度快、體表水分蒸發速度較快,無形之間排汗量較大,再加上受限於語言能力與自理能力的關係,無法適時的攝取水分與休息擦汗;而較大的孩童則是在活動過程中,容易太投入而忽略高溫和身體缺水產生的不適,一旦發現身體或意識怪怪的,就可能出現熱傷害的症狀。除了儘量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時段外出,穿著上以淺色與透氣材質的衣服為主;不論在室內或室外,適時適量的補充水分,避免瞬間大量的補充水分或冰水,且不以含糖飲料取代,保持人體所需的水分,避免脫水等症狀。
女兒發燒好心疼!爸媽抹「祖傳神藥」幫退燒 竟害愛女大腦功能受損
中國大陸廣東驚傳照護悲劇。一對父母為緩解4歲女兒的反覆高燒,竟多次用濃度達75%的酒精擦拭愛女身體,導致女童因急性酒精中毒造成大腦功能受損,被送進加護病房急救。綜合陸媒報導,女童父母當時見孩子反覆高燒,便將酒精噴灑至棉片後擦拭、敷蓋女兒身體長達1整天。女童隨後就因出現嘔吐、精神萎靡及全身無力被父母緊急送醫,然而,女童入院不久就被確認已陷入昏迷,緊急送進加護病房。醫師檢查發現,女童出現急性酒精中毒引發的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大腦功能嚴重受損,好在女童經緊急治療2天後就甦醒,目前正接受神經內科的復健治療,且除語速稍慢外沒有其他大礙。女童父母表示,他們只是照上一代傳下來的方式替孩子退燒,不知道竟會如此嚴重。醫師則指出,未揮發的酒精被女童皮膚吸收後,導致她出現急性中毒症狀,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同時呼籲家長,捂汗(阻止身體發熱)、刮痧、藥物灌腸都是不可信的偏方,一定要就醫治療。
男誤喝假酒命危…醫生叫家人買「真白酒」灌進他體內 竟成功解毒
大陸成都市金牛區人民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金牛醫院)近日收治一名腹痛、反覆嘔吐、視線模糊的患者,診斷為代謝性酸中毒。短短數小時,多個對症治療方案不僅不起作用,患者病情還急轉直下,轉入重症醫學科搶救。此時,家屬一句「他平時愛喝點小酒」引起醫生注意,隨後將白酒灌入患者體內,竟成功解毒。《紅星新聞》報導,金牛醫院重症醫學科住院醫師仰蘭透露,「剛到醫院的時候,患者意識還是清醒的,能夠明確地描述自己的不適和症狀。主要表現是嚴重的消化道症狀、腹痛、反覆嘔吐水樣物質。因為劇烈嘔吐的患者容易出現誤吸,導致窒息,急診科醫生迅速地為他安置了胃管,進行胃腸減壓。」因患者生命跡象平穩,且意識清楚,按照急診科收治流程,患者轉入了消化科普通病房,接受進一步的治療。但異常的血液檢查結果讓醫生意識到,患者可能並非普通的消化道疾病。血液檢查結果提示,患者肝腎功能有損傷,尤其是評判患者是否有電解質失衡、酸鹼失衡的血氣分析結果提示,患者是明顯的代謝性酸中毒。沒想到,僅僅2、3個小時過後,張姓患者的病情急轉直下,出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被送進加護病房搶救。轉入ICU後,醫生再次詢問家屬,患者生病前有沒有食用什麽特殊的物品或藥品或是異常舉動。家屬表示,確實沒有異常,患者和平時一樣,每次吃飯時喜歡喝點小酒。聽完家屬描述,醫生懷疑張男可能喝到假酒,經化驗確定是甲醇中毒,於是立即請患者家屬去購買白酒,再將其注入張男體內,因為乙醇是甲醇中毒的傳統解救藥,通過與患者體內的甲醇競爭結合乙醇脫氫酶,從而阻止甲醇經乙醇脫氫酶代謝為甲酸。大約1天後,患者體內已監測不到甲醇存在,成功脫離險境。
真實版「香妃」!女嬰出生帶有甜香…洗也洗不掉 真相超嚇人
瓊瑤劇《還珠格格》播出至今23年,仍然相當經典,其中來自回疆的「含香」,因為天生帶有香味,不僅能吸引蝴蝶,更是讓乾隆皇帝沉迷不已,納為「香妃」。沒想到,現實生活中真的有這種人。中國廣西有一名出生僅10天、體重2.6公斤的女嬰,出生以來身上就帶有一股甜味,洗澡也洗不掉。根據《半島晨報》報導,廣西梧州市蒙山縣一名女嬰,從出生起就和其他人不一樣,精神很差、餵養困難,特別愛睡覺,最神奇的是,渾身帶有一股甜甜的味道,類似燒焦的楓糖香味,出汗或尿尿後味道會更加明顯。女嬰近日轉院到廣西柳州市婦幼保健院,經新生兒科、重症醫學科、醫學遺傳科、營養科等多學科檢查,高度懷疑患上一種罕見疾病「楓糖尿病」。女嬰出生帶有甜味,其實是一種疾病。(示意圖,與本文無關/翻攝自pexels)據悉,楓糖尿病(maple syrup urine disease)是常見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尿中排出代謝產物具有類似楓糖漿氣味,因而命名。發病率約10萬分之一至30萬分之一,目前已發現至少有10多種類型,皆因缺乏支鏈氨基酸降解酶所致。經典型楓糖尿病患兒在出生時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幾天內開始會出現餵養困難、吸乳反射減弱、反應較遲鈍,之後會逐漸消瘦,肌張力可增高或降低,莫羅氏反射減弱或消失,甚至驚厥或角弓反彰,眼部方面會出現眼球震顫、眼肌癱瘓、眼皮下垂、瞳孔放大、無對光反應等,尿液還會出現特殊氣味,預後較差,多死於酮症中毒。治療原則是嚴格限制支鏈氨基酸的攝入,蛋白總量限制在2g/kg/d以下,若出現代謝性酸中毒,必須予鹼性溶液矯正,必要時需輸血或腹膜透析,此外每天固定給予維生素B1 10~20mg,至少2~3年。
22歲女老師「每天喝奶茶」突昏迷、小便失禁 醫曝:須終身與胰島素為伴
奶茶是大街小巷常見的飲品之一,舉凡城市的街頭、電影院、咖啡廳、商場…等,隨處可見拿著一杯奶茶的人們,但過度飲用奶茶恐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一名女老師每天都要喝上一杯奶茶,某天卻突然昏迷、小便失禁,緊急送到急診ICU急救。根據《搜狐新聞》報導,居住在中國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的22歲女子喬楚(化名),是某中學一名年輕有為的美女教師,由於教學方式獨特、樂於助人,深受同學們和同事們的喜愛。喬楚除了愛好講課,也很喜歡喝奶茶。喬楚喜歡在休息時喝一杯奶茶,為休閒的時光增添一份愜意,每天至少一杯奶茶,成了喬楚日常生活的標配。某天喬楚在給孩子們上課時,突然感覺到腹部偶有隱痛感,以為是胃部不適,就自行服用藥物,但疼痛症狀卻未得到及時緩解,反而愈發嚴重。當天中午午休時,喬楚的同事發現她躺在床上,怎麼也叫不醒她,推也推不動,同時伴有小便失禁等狀況。同事立即叫救護車,緊急將她送往長沙市某醫院急診急救中心搶救。喬楚抽出的血液呈乳白色。(圖/翻攝搜狐新聞)醫生表示,喬楚被送進搶救室時,呈現昏迷狀態,血壓僅為95/37mmHg,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5mm,急診科內科醫生趕緊為她驗血,血氣分析提示「代謝性酸中毒」、血糖「HI」,測不出具體數值,急診內科醫生也嚇到了,初步診斷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種急性併發症,可能存在感染、腎功能衰竭、急性肝損害等,會危及生命,必須立即搶救。鑒於病情危重,喬楚被緊急轉入急診ICU治療。急診ICU護士在抽血時發現,患者的血液呈乳白色,在年輕人當中實屬罕見,急診內科主治醫師立即予以吸氧、降糖、糾酸、血液透析等方式處理。經過一系列對症治療後,喬楚的生命體徵逐漸平穩,意識逐漸清晰,可以知道自己的名字。喬楚知道自己是因為喝下過多奶茶等飲料,血糖值過高,其血液幾乎也變成了「甜飲」,後悔不已,並表示一定會積極配合醫囑治療。所幸經過醫護人員一週的全力救治,喬楚康復出院。雖然這次死裡逃生,但她將終身與胰島素為伴。急診急救中心主任、主任醫師黃豔透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一種很嚴重的急性併發症,最常見於1型糖尿病患者,感染、手術、外傷、飲食不當、妊娠分娩、治療中斷或藥物劑量不足、嘔吐或腹瀉等都是誘因。如果治療不及時就會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