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指數
」僱員報酬占GDP比重偏低 郭國文爭取勞工加薪、請假
財政委員會召委郭國文1日安排「如何改善受僱人員報酬占 GDP 比重偏低現象,導引企業與勞工共享獲利,提升我國勞工實質薪資」專題報告,主計處坦言,台灣今年在人類發展指數報告中的排名退步,郭國文指出,包括貧富差距拉大,主因都是中產階級的收入停滯,要求研議實質薪資補貼,並修法改善現行請假規則。郭國文質詢時痛批說,國民黨立委提案修正《勞基法》,明定試用期不應超過3個月,期間薪資不得低於應聘工資80%,此舉恐產生定錨效應,讓新進勞工被迫只能領低薪,甚至比22K還低。仔細一看修法版本更是竟複製貼上中國大陸的勞動合同法,企圖造成台灣勞工被當成免洗筷,只能被迫領低薪。針對日前聯合國提出人類發展指數報告,郭國文詢問今年台灣排名,主計總處坦言台灣今年排名退步,郭國文指出,對照前日睽違30年所公布的國富統計,台灣貧富差距飆破66倍,很大原因就是中產階級薪資停滯,對比美日韓三國受雇人員報酬於GDP占比皆超過50%,台灣只有43.9%,不過營業盈餘於GDP占比,台灣高達34.4%卻是四者最高,台灣工時已是世界前幾名,顯然勞工努力沒有得到應有報酬。郭國文指出,薪資停滯、甚至實質薪資負成長最嚴重的是基本工資以上、中位數以下勞工,預估大概是350萬人,這些人是壯年世代、大專學歷、家庭主要經濟負擔者,是經濟成長下最失落的一群勞工,過去把重心放在青年及高齡勞工,忽略了這個族群。郭國文認為,現行「中小企業發展條例」中加薪誘因制度與失業率掛勾,施行以來僅千家業者適用成效不章,要求研議透過實質薪資補貼,例如雇主加薪1K,政府就加碼500元,讓雇主留住人才,勞工薪水增加,達成加乘效果,經濟部、勞動部現場承諾會進行研議。郭國文也提出,家庭照顧假、婚假、喪假其實都跟家人相關,但現有請假制度卻是一國兩制,公務員享有婚假14天、喪假最多15天,最近政府預告公務人員有薪家庭照顧假延長至14天,反觀勞工婚喪假至多只有8天,看在全台1200萬人勞工眼裡剝奪感非常重,勞工面對的社會現實,就是因為沒有支薪不敢請假,且可能對自身職涯以及薪資成長發展不利。郭國文強調,勞工請假規則已經超過十年沒有修正,勞工的婚假、喪假不該只有軍公教一半,要求勞動部於一個月內提出相關修法報告,落實真正保障勞工人權,不讓勞工因為照護壓力被迫離開職場。
全球最強護照「前5名」曝光 台灣排名在這
VisaGuide.World Passport Index是一個護照排名系統,根據VisaGuide.World的數據,西班牙護照是全球最強大的護照,截至2023年12月其得分為90.36,新加坡、德國、義大利和法國護照等分別緊隨其後,位列前5名,至於台灣則排名70名。VisaGuide.World指出,其根據各種因素對199個國家和地區的護照進行評估和排名,以確定其實力;此外,其護照指數的不同之處在於,沒有護照的排名是相同的,這是透過他們自己的目的地重要性評分(DSS)實現的,多種因素的組合賦予每本護照獨特的價值,目的地重要性評分(DSS)包括實施的入境政策、GDP、實力指數、旅遊指數和人類發展指數(HDI)等因素。如果護照持有人可以免簽、電子旅行授權(ETA),DSS拿1;落地簽證DSS拿0.8,對於護照持有人在出發前必須獲得政府批准的電子簽證(e-Visa),DSS拿0.3;如果護照持有人需要在大使館申請簽證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出發前政府批准的許可證,則會分配值為0;如果護照持有者不被允許進入某個國家,DSS為-0.5。
大腸直腸癌年輕化! 提早進行「個人化篩檢」預防
我國兒童過重肥胖盛行率逐年攀升,恐成為年輕大腸候選人!美國研究發現,年輕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顯著上升,而且世界各國皆有此趨勢。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談討,發現及早篩檢大腸癌可降低發生率,針對年輕大腸癌篩檢提供精準效益實證評估,藉由糞便潛血檢查濃度,可使原有「族群式大腸癌防治」策略走向「個人智慧精準大腸直腸癌防治」,達到智慧精準健康疾病防治。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邱瀚模表示,探討年輕大腸直腸癌主題時,通常會與人類發展指數一起評估;人類發展指數越高,代表經濟水準較好,醫療可近性、醫療品質通常較佳,因此癌症的治療效果應該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人類發展指數越高,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也越高;代表已開發國家的「生活習慣」與「飲食西化」是罹癌的重要原因(Arnold M, et al. Gut 2017;66:683–691.)。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也高於鄰近人類發展指數相近的亞洲國家。無論性別與國別 50歲以下罹癌率顯著增加2017年美國研究發現,年輕大腸直腸癌增加趨勢十分明顯;不論結腸或直腸,50歲以下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且不論性別都有類似的趨勢。而且 1960年後出生的世代觀察到明顯的上升趨勢,世界各國也觀察到類似的情形(Siegel RL et al. JNCI 2017;109(8):djw322.)。根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比女性高出1.5倍。台大公衛團隊過去曾跟韓國、日本、香港等亞太地區國家進行大腸癌研究,發現無論性別,40至49歲大腸癌比例皆明顯增加,尤其男性大腸癌增加幅度最為明顯(Sung JJ, Chiu HM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19)。而且大腸癌發生率在1965年後出生世代持續上升(Murphy CC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8;155:1716–1719),原因包括:肥胖/身體質量指數/代謝症候群兒童時期暴露抗生素和食物鏈中抗生素(改變腸道菌叢)食品業工業化引入化學物質或食品(促使腫瘤形成、改變腸道菌叢)發炎/異位性體質環境輻射或其他環境暴露(區域性)一項研究針對430位小於50歲的族群,進行大腸癌回溯性研究,結果發現26%人的一等親有結直腸癌,10%有基因錯配修復問題,315人有做生殖系基因定序,檢查出林奇氏症候群(Lynch syndrome,亦稱「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之基因異常等,有生殖細胞系突變85人中只有43人表示其一等親有大腸癌。因此,小於50歲大腸癌中有20%具有生殖系基因突變,建議對於所有早發性結直腸癌患者,提供基因諮詢與癌症檢驗(Stoffel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20;158:341–353),以利及早發現疾患。邱瀚模指出,大腸癌之新興風險因數,亞洲肥胖族群增加幅度快,台灣肥胖人口比例約占6至7%,男童占8%,女童占4%,而且男童逾25%過重,女童也有超過15%過重,這些兒童未來恐會成為年輕大腸癌候選人。除了罹癌危險因數,下修篩檢年齡層也是亟待討論。(Hoffman SJ et al. BMJ 2019;365:l2231)。多國下修篩檢年齡 台灣糞便潛血檢測演進為了及早防癌,多國指引已下修篩檢起始年齡,美國多專科醫學會特別小組(USMSTF)於2012年建議45-75歲成人、40歲成人有結直腸癌家族史(或於該家族成員診斷結直腸癌年齡之10歲以前)參加篩檢。2021年,美國胃腸病學院和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針對45-49歲成人增加有條件篩檢建議。美國一項研究利用電腦模擬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以1990至1994年族群作為參考組,發現現今族群大腸癌風險為過去1.54倍,因此,45歲開始篩檢這項措施可符合成本效益(Ladabaum U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9;157:137-148.)。台北醫學大學癌症轉譯研究中心陳立昇教授表示,台灣在檢測技術從「糞便潛血化學法」演進到「糞便潛血免疫法」,已經成為國際上先進的偵測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在敏感性和精確性方面優於過去的化學法,並且顯示大腸癌死亡率有下降趨勢。「三段五級」策略 各世代精準防治大腸癌 台大公衛團隊過去利用基隆、台南整合式篩檢資料研究發現,45歲開始篩檢族群相較50歲開始篩檢大腸癌發生率低22%,這項實證資料表達提早篩檢具有預防效益(Chiu HM, Chen HH et al. Digestive Disease Week 2023, Chicago, US)。建議下列2族群提早篩檢:50至75歲:戰後嬰兒潮及部分X世代45至49歲:這類族群為社會主要人力,一旦罹癌可能影響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損失(As of the population in Dec 2021)。▲▼X世代與戰後嬰兒潮世代,提早進行大腸癌篩檢,具有預防效益。(圖/台大公衛團隊提供)陳立昇表示,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人數眾多,為了確保這2個世代能夠在初段和次段預防方面做好防治工作,除了建議參加糞便潛血檢測,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的「三段五級」工程,根據不同階段制定策略,以實現精準健康的防治目標。初段預防:側重於改善生活方式,包括轉向植物性飲食、增加運動,以及促進整體健康。這些改變對每個年齡層都至關重要,透過預防老年罹患大腸直腸癌,以免耗費國家龐大資源並影響人民的生活品質。次段預防:針對50歲以上、未滿75歲民眾,國健署補助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呈現異常,應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末段預防:台灣的全民健保體系在三段預防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當疾病出現時,體系能夠提供新型治療方法,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以照顧各個年齡層的患者。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智慧精準健康疾病防治-登革熱及大腸癌應用
人類發展指數台灣位居全球19名 日韓2國並列20
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2021年我國人類發展指數(HDI)位居全球第19名,較2019年前進4名;在亞洲主要鄰近國家中,新加坡位居第12名,日本則與南韓同列第20名。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今年9月發布2021/2022年人類發展報告,續以健康、教育及經濟3領域、4項指標,編製2021年人類發展指數(HDI),衡量一國綜合發展成果。主計總處指出,將我國指標值依國際定義及編算方法代入計算後,2021年我國HDI為0.926(值越接近於1越佳);按3領域觀察,以經濟領域指數0.961最高,其次為健康0.936,教育0.883。就分項指標觀察,我國2021年分別為零歲平均餘命80.9歲、預期受教育16.8年、平均就學年數12.5年及實質平均國民所得毛額GNI(PPP)為5萬8047美元。與報告評比國家(或地區)比較,我國2021年在192國中排名第19,瑞士則位居第一,挪威及冰島分列2與3名。主計總處表示,2021年我國HDI排名較2019年COVID-19疫情前進步4名,其中實質平均每人GNI(PPP)排名躍升7名(由20名至13名)、零歲平均餘命上升3名(由31名至28名)、預期受教育年數亦前進1名(由24名至23名)。
疫苗接種進度慘輸!台灣全球防疫排名「慘跌至44名」⋯落後伊拉克
美國媒體28日發布最新的每月全球防疫排名(Covid Resilience Ranking),曾幾何時名列前茅的台灣,因為疫情再度爆發,加上注射疫苗進度落後,在被納入統計的53個國家地區中,排名落至44名,在亞洲不但落後中國、新加坡、日、韓與香港,甚至不如泰國、越南、伊拉克和伊朗。這項排行榜,針對53個經濟體進行評比,共分「經濟重啟的過程」、「疫情狀態」、「生活品質」等3大領域,共12細目。「經濟重啟的過程」包括疫苗覆蓋率、封鎖的嚴苛度、航班能量,以及開放已接種疫苗、免隔離旅客的旅行路徑等4項。「疫情狀態」則包括過去1個月內的每10萬人染疫率、單月死亡率、每百萬人死亡數,與檢測陽性比率等4項。「生活品質」則納入社區移動力、2021年國內生產毛額預估、健康照護覆蓋率、以及人類發展指數。上述評比的圖表,由藍色一路遞減到橙色,其中深藍代表最高分,淡橙色為最低。台灣在3大領域中,雖然疫情狀態的4項全部拿到藍色系評分,不過「經濟重啟的過程」4項都為橙色,「生活品質」中,只有健康照護覆蓋率、以及人類發展指數為藍色系。台灣在5月本土疫情爆發之前,在這份榜單向來名列前茅。5月一口氣由第5落至15,本月再掉到44名。報告指出,部分亞太地區國家和地區,直到現在之前,表現都相當良好。例如新加坡、香港和澳洲,受到實施嚴格邊境管制,以及對小規模病例爆發的零容忍態度影響,排名都比上月下降。報導寫道,台灣因為相同原因暴跌到排行榜後段班,更重要的是,疫苗接種遲滯加上疫情再度爆發。本次排行前10名分別為美國、紐西蘭、瑞士、以色列、法國、西班牙、澳洲、中國、英國與南韓。報告強調,與上月相比,歐洲多國拜疫苗接種普及之賜,排名爬升至前10,這些國家如今也逐步對已施打疫苗的觀光客開放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