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通疾病
」壽山動物園救治2領角鴞寶寶 復原萌樣曝光
高雄壽山動物園每年協助近百隻保育類野生動物救傷,其中鳥禽比例約占3分之1,近日正值春季為鳥類繁殖期,壽山動物園救護2隻領角鴞幼鳥寶寶,並予相關藥物治療,診治後再現萌樣,預計恢復健康就可回到野外。壽山動物園救護2隻領角鴞幼鳥寶寶,並予相關藥物治療,診治後再現萌樣,預計恢復健康就可回到野外。(圖/中國時報柯宗緯翻攝)壽山動物園救護2隻領角鴞幼鳥寶寶,並予相關藥物治療,診治後再現萌樣,預計恢復健康就可回到野外。(圖/中國時報柯宗緯翻攝)觀光局長高閔琳指出,壽山動物園動物收容中心肩負保護野生動物使命,協助高市府農業局承接林保署計畫,執行野生動物的收容或救傷,而為避免傳染人畜共通疾病,收容中心並未對外開放,但加上近年民間企業團體診療儀器的捐贈,更強化整體醫療設備量能。高閔琳透露,每年有近百隻不同種類的野生動物被救援後,送到收容中心由獸醫師進行醫療及收容,以爬蟲類動物、台灣獼猴及鳥類為主;其中鳥禽的救傷比例約占3分之1,包括保育類猛禽及一般鳥禽。近日農業局轉送來落巢的領角鴞幼鳥,動物園收容中心協助收容並診治,檢查發現雙眼皆有不同程度的角膜破損,經X光檢查後判斷應是頭部撞擊所致,目前已給予相關藥物治療中。收容的離巢領角鴞雛鳥呆萌樣。(圖/中國時報柯宗緯翻攝)壽山動物園說明,領角鴞是台灣常見的小型貓頭鷹,體型卻為為角鴞屬中體型最大,冬末初春為領角鴞繁殖高峰,幼鳥寶寶在親鳥陪伴下,至少需要經過2至3個月才能學會在野外生存所需具備的各種能力。而幼鳥在練習飛行時,有時會掉落在鳥巢附近;若民眾發現疑似落巢的領角鴞幼鳥,應先觀察是否有親鳥在旁照顧。若幼鳥看起來健康,且親鳥在附近,請勿干擾。園方補充說,收容中心接獲的領角鴞救傷案例中,大多屬於撞擊造成的傷害,常見原因是車輛撞擊、撞到窗戶等,動物個體症狀多為癲癇、眼球震顫、失明或視力模糊、肢體不協調、骨折等。動物園也呼籲,請民眾尊重野生動物,勿干擾其自然生態。如發現受傷或落巢需要幫助的鳥禽,可撥打1999市民專線或通報農業局前往協助,勿擅自撿拾飼養。
野生動物肉品產業鍊猖獗 動保團體籲彈劾林業保育署長
「搶救野生動物聯盟」18日上午前往監察院,舉發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未落實管理《野生動物保育法》,未管控依法應繳回的被吊捕動物、任不肖商人私宰販售,放任山豬吊等非人道獵具,讓野生動物肉品產業鍊猖獗,也造成人畜共通疾病傳染的風險,呼籲監察院彈劾林華慶。搶救野生動物聯盟指出,《野保法》修法草案條文多版本禁用俗稱山豬吊的金屬彈簧續壓套索殘忍陷阱,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審查時,會前多位立委也連署提案同意禁用山豬吊條文在《野保法》19條入法,卻因農業部林保署反對,最後爭議過大而擱置交付協商。動保人士表示,林保署對於非法狩獵、非人道獵具、私宰販售野生動物肉品等相關法規與政策缺乏完整管理,多年來並未完整通盤檢討、落實配套管理措施,取而代之的是浪費人民納稅錢,發送同樣殘忍的改良式獵具、給予通報給獎金,不但不追究施放陷阱人責任還對誤傷動物發放獎金。搶救野生動物聯盟表示,現行《野保法》規定,動物造成農損或因原民狩獵文化可例外捕捉動物,但依法還是必須洽地方主管機關申請許可始得使用陷阱,且捕獲野生動物後、農損危害解除須繳回處理,否則私宰及販售未經檢疫野生動物肉品不僅違法、更有傳染人畜共通疾病、甚至高風險變種病毒,但如今假借利用農損或原民例外使用的狩獵族群,早已形成獵具及完整的野生肉品市場經濟產業鍊,山豬、山羌、果子狸等肉品販賣隨處可見。動保人士說,不肖業者獵殺野生動物販售,萬一傳染人畜共通疾病、甚至像SARS、MERS、COVID-19等高風險變種病毒,或是鼬獾及白鼻心的狂犬病保毒,風險不是台灣能承受的,指控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控管不力,呼籲監察院彈劾署長林華慶。
印度蝙蝠棲息地變病毒傳播溫床 喀拉拉邦爆「立百病毒」2死
新冠病毒或是伊波拉等致命病毒,其源頭都可能來自於蝙蝠,而在擁有40多種蝙蝠棲息的印度喀拉拉邦,如今爆發「立百病毒」(Nipah),確認有2人死亡,同地區還有另外2人也感染此種病毒,而蝙蝠被指就是立百病毒的傳播者,由於立百病毒死亡率落在40%至75%,目前沒有可用於人類或動物的療法或疫苗,印度專家小組目前已前往當地進行相關評估協助。印度喀拉拉邦爆立百病毒2死。(圖/達志/美聯社)根據《BBC、NDTV》等報導,這波疫情發生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zhikode),首例死亡個案發生在8月30日,第二起死亡個案出現在9月,根據喀拉拉邦首席部長維加揚(Pinarayi Vijayan)透露,除了上述2人死於立百病毒,依據唾液採集檢測結果,有2人的檢測結果呈現陽性。蝙蝠被指就是立百病毒的傳播者。(圖/達志/美聯社)維加揚先前表示,密切接觸者正在接受治療,「接觸者正在進行追蹤與治療,謹慎行事是處理當前情況的關鍵,每個人均被要求配合衛生部門制定的行動計劃」,事實上,這已是當地自2018年以來第4次爆發疫情,當時有18名確診者有17人死亡,由於喀拉拉邦的林地是蝙蝠的主要棲息地,當地擁有40種蝙蝠還有3500萬居民,而為了農業發展森林幾乎被砍光改種果樹,森林濫墾加上過度開發,導致蝙蝠越線到人類棲地,提高病毒傳播風險。印度衛生部長曼達維亞(Mansukh Mandaviya)12日指示,中央社府已派遣專家小組前往喀拉拉邦評估情況,協助控制疫情。喀拉拉邦政府目前已在科澤科德設立控制室,並建議民眾戴口罩預防,並指示衛生工作者遵循感染控制協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立百病毒是人畜共通疾病,可由豬隻、果蝠傳染給人類,也能透過受感染的食物、與感染者接觸傳播。感染者有時不會出現明顯症狀,但也有人出現急性呼吸道症狀,嚴重可能導致腦炎。由於沒有藥物或疫苗可治療,感染者死亡率相當高。印度蝙蝠棲息地成立百病毒傳播溫床。(圖/翻攝自推特)
50條虎鯊瘋狂撕咬!座頭鯨瞬間「只剩遺骸」 專家嘆:生命的循環
大自然既美麗又殘酷!一頭座頭鯨的遺體日前飄到澳洲昆士蘭一處海岸,並吸引約50條虎鯊在周圍瘋狂進食,不一會就被撕咬到「不成鯨形」,而鯊魚群著魔般搶食的畫面,全被專家的無人機清楚拍下。綜合外媒報導,座頭鯨的遺體被發現飄到赫維灣(Hervey Bay)不久,當局便要求民眾避開該處,以躲避潛在威脅,因為「有鯨魚屍體的地方,附近就很可能有鯊魚」,接著專家們把鯨魚遺體掛在船後,載到安全地點進行「生命的循環」。船隻停妥後,一條條的虎鯊陸續從周邊游來,接著一前一後或一擁而上的搶食座頭鯨遺體,「一頭座頭鯨的死固然讓人哀傷,卻為其他動物創造了生命的來源,可以是鯊魚,可以是普通魚,或是其他海洋生物」。專家也警告,海洋動物可能攜帶人畜共通疾病,所以除了要遠離遺體,最好也不要觸摸海洋動物。此外,科學家發現美國海岸出現鯊魚的頻率增加,其中又以加州最為明顯,雖然絕大多數鯊魚並沒有「真的想攻擊」人類,但阿拉巴馬州奧蘭治海灘(Orange Beach)上周才有一群遊客,為了爭睹在淺水區遊蕩的6條鯊魚,先後慘遭鯊魚攻擊的事件,顯示人鯊和平相處還有段路要走。
WHO:下一場大流行「恐比新冠更致命」 譚德賽:世界須做好準備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賽(TedrosAdhanom Ghebreyesus)於22日在為期10天的世界衛生大會(WHA)上示警,比新冠疫情「更致命」的大流行可能即將到來,世界必須做好準備,「當下一場疫情襲來時,我們必須集體制定出果斷且公平的應對措施」,並強調「它勢必會降臨」。綜合《路透社》、UN News的報導,譚德賽22日在瑞士日內瓦(Genève)舉行的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上表示,「全球衛生緊急事件的取消並不是COVID-19威脅的終結。另一種變異株的出現,都會引發新的疫情與死亡。其他更致命的病原體也可能深具威脅」。報導指出,在20日的世界衛生大會會議上,WHO及其合作夥伴已正式啟動一個新型的傳染病監測平臺——國際病原體監測網路(IPSN),旨在快速識別包括新冠病毒等各類傳染病的潛在風險,並推動各國傳染病監測資料的共享和利用。WHO認為,雖然新冠大流行促使一些國家提高了在基因組測序領域的能力,但其他國家仍缺乏收集和分析樣本的方法,同時全球在公共衛生領域的資料共用仍然不足。與此同時,WHO成員國近期也決定起草一份流行病條約,同時批准提高預算。譚德賽對此表示讚賞,更呼籲針對《國際衛生條例》(IHR)進行最新談判,IHR概述了面對公衛危機時應該進行的準備及應對,「如此一來,世界將永遠不再面臨像新冠這樣的疫情大流行的破壞。」此外,WHO已列出目前威脅最大、應該優先研究的「重點傳染疾病」,包括伊波拉病毒(Ebolavirus)、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新冠肺炎、茲卡病毒(Zika virus),以及WHO對尚未發現的病菌所引發之疾病的統稱X疾病(Disease X)。公衛專家一致認同,下一場大流行很可能又是肇因於人畜共通疾病,也就是起源於動物,後來才傳染給人類的病原體,而伊波拉、愛滋病及新冠肺炎都屬於這個類別。
人類下波大流行是禽流感? 專家揭「比新冠病毒還致命」
儘管各國陸續「降級」新冠肺炎,但有專家警告「只要幾個突變」就能人傳人的H5N1禽流感,可能是下個危害全人類的恐怖威脅,這個已經蔓延到狐狸、海獅及浣熊等非人類哺乳類動物的疾病,一旦在人類世界傳播開來將變得「比新冠肺炎更致命」。據《每日郵報》報導,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兼流行病中心主任努佐(Jennifer Nuzzo)指出,自從愛滋病在人類世界傳播以來,有越來越多人畜共通且致命的傳染病出現,伊波拉、西尼羅河病毒、H1N1豬流感,以及新冠肺炎、猴痘這些為世人熟知的致命疾病,最早都不會在人類之間傳播。努佐表示,近半世紀「人類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新疾病是由人畜共通病原體引起」,而新冠肺炎的肆虐,則顯示人類可能還沒準備好面對下個大流行,其中自去年分別在美國、歐洲奪走5800萬隻、4800萬隻禽鳥生命的H5N1,只要有幾個基因變化,就能人傳人並構成嚴重威脅,最近就有名11歲柬埔寨少女從動物感染H1N1後病逝。努佐指出,人類的開發固然導致更多人與動物的接觸並出現新的人畜共通疾病,但建立更好的防護機制才是當前首要考量,必須提升監測野生動物與接觸者的監控能力、提前研發並生產各種動物流感的原型疫苗,以及加強學校與企業的防護,否則等傳染病開始傳播就來不及了。
瑯琊病毒人傳人機率低 台大醫:不太會造成大流行
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上《寶島聯播網》節目,接受資深媒體人周玉蔻的訪問,談論中國山東河南地區爆發的新型傳染病「瑯琊病毒」,回應民眾對瑯琊病毒的擔憂,他表示:「(瑯琊病毒)不太會造成流行。」李秉穎說明,瑯琊病毒(Langya henipavirus,LayV)屬於人畜共通疾病,疾病散播以動物傳人為主,人傳人的機率有限,因此「大概會是地區性的流行,沒有親密接觸就不會大規模流行」提醒民眾中國現有「猴痘」、「瑯琊」傳染病,前往該地應多加注意。瑯琊病毒相較於無症狀的新冠肺炎,容易進行阻絕,因此目前只需要戒慎,不必恐懼。(圖/unsplash)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進一步說明,琅琊病毒的近親是同屬亨尼帕病毒屬的立百病毒(Nipah virus),致死率高達40%,但這類致死率高的病毒傳染力通常不會太強,難以導致世界級流行,因此不必過於恐懼。謝宗學表示,瑯琊病毒和SARS病毒相同,能以發燒篩檢進行判別,相較於無症狀的新冠肺炎,容易進行阻絕,因此目前只需要戒慎,不必恐懼,「有了對抗SARS和新冠肺炎的經驗,若琅琊病毒真的來襲,相信我們可以從容應對。」
病毒之戰1/猴痘12倍速突變超詭譎 兒童首例讓專家緊張「代誌大條」
台灣於6月24日出現首例猴痘確診個案,成為新加坡、韓國後,亞洲第3個出現猴痘病例國家,目前猴痘疫情蔓延全球達47國、出現近4000例確診個案,法國更出現首例兒童個案,法國衛生當局在當地25日晚間宣布,巴黎出現一名小學生感染猴痘病毒。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1958年首次猴子身上發現,因此命名,但並非只有猴子才會感染猴痘,包括松鼠等齧齒類動物也是常見的宿主。猴痘是一種人畜共通疾病,世界第一例人類病例於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出現,之後非洲平均每年都會發現幾千例病例。張凱音說,但非洲的病例都屬於偶發、且小範圍的群聚感染,且應該都是由動物傳給人。相較之下,今年5月中旬於歐美國家爆發的這一波疫情,範圍愈拉愈大,已經蔓延至少47國,98%都是經由人與人的性接觸傳染。過去認為猴痘是經由極為親密的接觸才造成傳染,但隨著猴痘病毒不斷突變,到底現在的傳播能力如何?傳播途徑?都充滿變數。葡萄牙研究團隊5月底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成果,發現今年這一波的猴痘病毒突變速率是先前的6至12倍之多。葡萄牙科學家挑選出 15 份猴痘病毒樣本,發現這次的病毒總共攜帶 50 種新突變,將這些突變 與2018~2019 年檢測到的病毒株相比,發現是過去從未見過的,以往猴痘病毒每年突變頂多1~2個,現在一口氣出現 50 種,突變速率相當驚人。科學家認為這顯示猴痘病毒已經「加速進化」,也懷疑因此造成傳播力急遽上升。世界第一例猴痘案例出現在1970年出現,當時大多是動物傳染給人類,但如今已經演變成人傳人,而且傳播力似乎有加快的趨勢。(圖/取自WHO)不只如此,法國甚至出現首例兒童案例,當地衛生局已展開疫調,追蹤該名小學生的接觸鏈。法國兒科傳染病專家柯恩教授(Professor Robert Cohen)表示,這名兒童案例的出現,顯示猴痘並不是一種只會透過性來傳播的疾病,其他形式的密切接觸也可能導致感染,例如衣物、床單,因此每個人都可能受到影響,包括兒童。柯恩教授指出,必須釐清孩童傳染的途徑和傳播鏈,「如果是家庭內部的,那就不足為奇,但如果我們無法弄清楚它來自哪裡,那麼問題就更大了。」目前傳出該名法國孩童的同住手足也出現疑似症狀,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由於猴痘屬於接觸傳染,所以推測這位法國兒童猴痘患者由同住家人傳染的機率較高,不過,由於孩童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一旦感染,可能嚴重度會高於成人,雖然該名孩童目前病況穩定,但後續仍要持續觀察。
全球猴痘突破千例 無特定療法讓WHO緊急開會討論
近期在歐洲、美國、加拿大與澳洲等地區爆發猴痘疫情,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於20日急忙開會討論。據了解,這是一種在患者手上和身上長許多像水痘一樣的膿瘡病毒,雖然說患者大多可以自我康復,但由於目前沒有固定的療法,也是引發公衛專家一陣緊張。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猴痘(monkeypox)一開始是在猴子身上被發現,過往很少傳播到非洲以外的地區,但近期不僅是在美、加、澳等地爆發病例,就連法國、比利時、德國、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都傳出有相關案例。根據WHO資料顯示,目前全球感染猴痘人數突破千例。為了抑制猴痘的擴散,目前德國衛生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呼籲自西非返國的民眾,如果皮膚出現異狀,應盡速就醫。而瑞典衛生部長哈倫格倫(Lena Hallengren)則表示,決定將猴痘列為一般危險疾病,並且允許採取預防傳播的措施與追蹤疑似病例。據了解,猴痘是人畜共通疾病,最早是在中非和西非的猴子身上發現,1958年,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猴子身上發現了猴痘病毒,1970年代剛果民主共和國出現首例人類感染案例,症狀包括燒、肌肉疼痛、淋巴結腫大,以及在手部和臉部出現像水痘一般的皮疹等症狀。根據WHO資料顯示,自1970年以來,有11個非洲國家都曾通報過人類感染猴痘的案例,其中包含了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民主剛果、加彭、象牙海岸、賴比瑞亞、奈及利亞、剛果共和國、獅子山及南蘇丹共和國。在於傳染途徑部分,猴痘的傳染途徑包含飛沫、體液、密切身體接觸,共用床單、衣物等都可能染病。醫學專家不排除,猴子只是猴痘的「假性宿主」,其實病原體是透過大鼠傳播出去。目前猴痘有2種病毒株,分別是比較溫和的西非病毒株(致死率1%)與剛果病毒株(致死率10%)。人類遭感染後,大多在2至4周內就會自行痊癒,但在兒童身上比較容易演變成重症情形。目前為止,對於猴痘仍然沒有特定的治療方式,但流行病學家暨衛生經濟學家丁亮(Eric Feigl-Ding)曾表示,天花疫苗對於猴痘的保護力高達85%,不過由於天花早已滅絕的關係,「全球45歲以下人口,大多數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
「類天花」歐美多地現蹤 罕見猴痘大規模擴散患者全身水泡
正當新冠疫情仍未平息之際,歐美近日傳出罕見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monkeypox)案例,包括澳洲也在20日出現疑似病例,這種在患者手上和身上長許多像水痘一樣的膿瘡病毒,雖然這是天花的近親,據衛生專家表示,其實傳染風險不高,呼籲不用過度擔憂。罕見猴痘病毒!症狀像天花「密麻皮疹冒全身」。(圖/翻攝自Sky News推特)綜合外媒報導,近日在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陸續傳出「猴痘病毒」(Monkeypox)感染案例,當中有些病患並無非洲旅遊史,懷疑是在該國境內染疫。此外,美國麻省衞生部亦在18日宣布,1名近日曾赴加拿大的男子確診感染猴痘。英國率先在7日通報首起猴痘病例,接著證實有9人確診,葡萄牙官方則在18日證實出現5起病例,同時在調查15起疑似病例;西班牙衛生單位則表示,正在檢測23起潛在病例。沒想到隔兩日,葡萄牙再通報9個新增確診病例,衛生當局表示,全國累計已23例。猴痘是人畜共通疾病,最早是在中非和西非的猴子身上發現。(圖/達志/美聯社)澳洲也在20日通報1例確診病例,另有一個疑似病例在等候化驗結果,根據維多利亞省衛生局指出,墨爾本一名30多歲的青年,16日才從英國返國,已確認感染猴痘。另一起疑似案例是40多歲的雪梨男性,有歐洲旅遊史,兩人都是回到澳洲後才出現猴痘症狀。至於美國方面,麻州公共衛生部18日證實,一名近期從加拿大旅遊返美的男子確診猴痘病毒,緊接著,加拿大在當地19日晚間通報出現2起猴痘確診病例,使得歐洲和北美洲不斷增加的猴痘病例數越來越多。1958年,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猴子身上發現了猴痘病毒。(圖/達志/美聯社)猴痘是人畜共通疾病,最早是在中非和西非的猴子身上發現,1958年,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猴子身上發現了猴痘病毒,1970年代首見人類感染,症狀包括燒、肌肉疼痛、淋巴結腫大,以及在手部和臉部出現像水痘一般的皮疹等症狀。醫學專家不排除,猴子只是猴痘的「假性宿主」,其實病原體是透過大鼠傳播出去。(圖/達志/美聯社)目前外界比較常見兩種病株,剛果的病株致死率可達10%,西非病株較為溫和,致死率約為1%。傳染途徑包括飛沫、體液、密切身體接觸,共用床單、衣物等都可能染病。醫學專家不排除,猴子只是猴痘的「假性宿主」,其實病原體是透過大鼠傳播出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紀錄,近年染病者多半有奈及利亞的旅遊史,當地近5年來通報558起疑似病例,其中241起確診,8人病逝,今年在非洲有4個國家通報猴痘病例,包括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雖然研究人員並沒有完全排除猴痘大流行的可能性,但認為可能性很低。
潑猴之亂2/人類等於食物來源 專家:遊客勿餵食才是上策
高雄中山大學緊鄰高雄壽山,是全台獼猴鬧事最頻繁地區,甚至已開始出現「孤猴闖市區」的現象,野生動物專家認為「教導民眾如何在自然環境中,與原生的野生動物正確地相處互動,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教授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常聽到台灣彌猴損毀農作物、侵入市區住家等誇張舉動,這是過往聞所未聞的,歸咎原因乃是因為人類不當餵食,造成彌猴群聚效應,破壞了人猴之間原本的界線。裴家騏回憶,近30年前壽山生態豐富、綠意盎然,是發展中的高雄市區難得的都市之肺,吸引越來越多民眾登山踏青,當時人猴之間還能和平共處。後來棲息在山上的台灣獼猴與人類的接觸日漸頻繁,越來越多人拿著食物去餵食,自以為可以輕易拉近人猴之間的距離,沒想到,「人類是食物來源」這一觀念在猴群之間代代相傳,也是讓雙方產生誤解的開始。裴家騏說, 壽山幅員遼闊,北邊區域因長期軍事管制,保存了完整獨特的生態體系,台灣獼猴繁衍發展群體,至今保持天然野生行為模式;但原本較少與人群互動的猴群,也開始漸漸受到影響,更遑論中山大學校舍建築貼近原本的獼猴自然棲息地,雙方活動範圍過分重疊,也讓人猴大戰不斷上演。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裴家騏教授認為,教導民眾如何在自然環境中,與野生動物正確互動,才是根本之道。(圖/取自屏東科技大學官網)此外,「白猴」現象則是另外一個警訊。裴家騏解釋,靈長類的獼猴跟人類社會相當相似。壽山的猴子數量經過相關學術單位統計,始終保持在1500至1700隻左右,已超過野外生存負荷量,母系社會的獼猴族群自然會發展一套生存法則,調節族群數量。近2年孤猴出沒市區情況屢見不鮮,大部分都是不被族群接受、且具有「冒險犯難」精神的公猴,若是搶贏地盤就成為新興族群的猴王,敗者則被淘汰;近年來陸續有民眾發現壽山獼猴發生脫毛情況,原本以為是特殊傳染疾病,經過研究後才發現,脫毛現象與生存壓力有極大關連,以壽山獼猴密集度而言,往往10倍於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獼猴,生活壓力過大導致脫毛現象,衍變成「白猴」。「大自然才是野生動物的家,人類只是短暫的過客。」裴家騏直言,人類在山林不斷開發,壓縮了野生動物原本的棲息地與覓食空間,造成衝突後,卻又反而使出各種威嚇手段與工具強行打壓,會造成獼猴族群的困惑,並進行反擊,久而久之讓人猴之間誤解與衝突越深。最好最溫和的作法,其實是先從管理教育遊客做起,運用各種管道教育宣導民眾,並訂定相關法令規範。最後的手段才是執行野生動物的驅離管理,「或許這樣需要20年時間才能讓獼猴重新演化生存模式,但改變從來都不嫌晚。」民間團體致力於改善人猴之間的關係,透過人與猴子貼近互動,學習兩者之間和平共存的觀念,引起共鳴。(圖/報系資料照)高雄市政府從約束人的行為開始作起,對《高雄市野生動物保育自治條例》進行修改,民眾若不當接觸或餵食野生獼猴,將會處以5000元到10000元的罰鍰。農業局指出,民眾私自接觸、餵食獼猴的行為,除了容易發生人畜共通疾病傳染的風險,而且餵食的行為大大改變野生獼猴原本的生活習性,增加人猴間衝突,因此也鼓勵遊客若有看見違規餵食的行為,可蒐證並加以舉報。此外,也有不少民間團體致力於改善人猴之間的關係,並透過培訓、經驗分享的方式,深扎保育知識。如社團法人「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便致力於推動人猴理解共存、互利共生的觀念,希望透過教育、宣導、行銷來扭轉台灣獼猴的負面形象;「跟著猴子去爬山」臉書粉絲頁則帶領民眾到戶外,近距離接觸獼猴,透過人與猴子貼近互動,學習兩者之間和平共存的觀念,引發不少共鳴。
廚師手上有傷口!「切生豬肉」慘高燒狂嘔 罹罕病險喪失聽力
先前自大陸爆發出非洲豬瘟疫情,後來陸續在亞洲國家延燒,引發一陣食豬肉恐慌,孰料近日廣東一名陳姓男廚師,因在切生豬肉時沒有配戴手套,當時拇指上又恰巧有傷口,結果返家後身體開始不適,最後就連聽力也幾近喪失,所幸及時就醫治療,才沒有造成生命危險。根據《南方都市報》報導,陳男當時出現高燒不退、噁心想吐症狀,過了幾天後,發現耳朵也漸漸聽不到,他嚇得趕緊到醫院檢查,雖然病情逐漸好轉,但聽力卻未見起色,隨後轉往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耳鼻喉科就診,確認陳男罹患了人畜共通疾病「豬鏈球菌腦膜炎」。主治醫師鄭億慶教授表示,豬鏈球菌主要感染源來自病死豬,病菌可以從傷口進入人體,接著侵入大腦,引發腦膜炎,目前人與人之間尚未出現過傳染案例,雖然豬鏈球菌腦膜炎的致死率不高,但卻有嚴重的後遺症,約有50%患者會出現特徵性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症狀。醫療團隊最後透過手術,將「人工耳蝸」植入陳男體內,這讓聽力已經幾乎喪失的他,又逐漸能聽見聲音,目前使用情況良好,鄭億慶也藉此案例提醒民眾,一旦感染腦膜炎後,治療耳聾的黃金時間在3個月內,且越早治療越不容易影響聽力,呼籲大家若身體出現異狀時,切記及早就醫。
全球僅450例!女廚師遭「豬骨刺傷」…就醫驚感染罕見腦膜炎
大陸廣西一名55歲關姓女廚師近來在處理豬肉時,不小心被其中一根骨頭刺傷,手指當場鮮血直流,不過她僅拿紙巾包住,止血後又再繼續手邊工作,不久後開始出現身體不適,就醫檢查才發現感染了一種相當罕見的疾病,自1968年至今,全世界僅出現450起相關病例。婦人遭豬骨刺傷後,不幸感染豬鏈球菌腦膜炎。(圖/翻攝自看看新聞)綜合陸媒報導,關女近來頻頻出現頭痛症狀,一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她已感染「豬鏈球菌腦膜炎」,醫療團隊透過抗生素治療,所幸並沒有造成生命危險。此種人畜共通疾病經常出現在屠夫或廚師身上,當人類赤手處理動物生肉時,病原體豬鏈球菌(Streptococcus suis)會藉由皮膚傷口進入人體。根據我國疾管署資料顯示,一旦感染豬鏈球菌腦膜炎,很可能引發腦膜炎及敗血病,還會出現「永久失聰」等併發症,若拖延就醫時間,可能導致毒性休克性症候群(TSS),恐釀成生命危險,目前並無疫苗可防止感染豬鏈球菌,因此民眾在處理生豬肉時,應配戴手套並徹底洗手。
新冠肺炎病毒祖先 70 年前在蝙蝠體內流傳未被發現
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地疑似死灰復燃,根據最新一項研究顯示,造成全球逾65萬人死亡的疫情,最早可能是在1948年從蝙蝠身上演化而來!賓州州立大學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圖/Daily Mail)《每日郵報》報導指出,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領導的團隊,比較了導致新冠肺炎的病毒病原體和在蝙蝠體內發現的最接近病原體,經分析顯示,新冠病毒(SARS-CoV-2)和在蝙蝠身上的RaTG13擁有共同的祖先。科學家們研究了3個DNA片段,得到了3個不同的日期來判定病毒是何時從sarbecovirus (SARS-CoV-2屬於冠狀病毒亞群)分化出來的。研究人員將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上,初步判定的日期分別是在1948年、1969年和1982年,這顯示,新冠病毒譜系已經在蝙蝠體內流傳了幾十年。研究同時發現,新冠病毒跟RaTG13相似度達96 %。RaTG13是2013年在一隻蝙蝠身上發現的。中華馬蹄蝠是新冠病毒的宿主和可能源頭!(圖/Reuters)根據先前的研究顯示,中華馬蹄蝠(Chinese Horseshoe Bat,或稱為中華菊頭蝠),是新冠病毒的宿主和可能源頭,至於致命的新冠病毒是何時從其他冠狀病毒中分化出來,這個問題的準確答案仍然未知。研究團隊警告,這類病毒已經在自然界存在70年,因此蝙蝠身上很可能含有其他可能感染給人類的冠狀病毒,加上幾個世紀的演化,蝙蝠可以不受數十種冠狀病毒的影響,但其中一些冠狀病毒對人類來說卻是是致命的,甚至有高度傳染性。根據賓州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副教授伯尼表示,冠狀病毒具有高度重組的遺傳物質,這意味著病毒基因組的不同區域可以從多個基因中衍生出來。其它學者們也認為這項研究再次強調了人畜共通疾病帶來的危險,伯尼最後也表示,這次新冠肺炎的大流行「絕不會是我們的最後一次」!
15歲少年揪友吃「土撥鼠肉」染疫!高燒3天後身亡
一名蒙古15歲少年和朋友一同食用土撥鼠肉,不久後卻開始發燒,3天後便不治身亡,經判定應是感染鼠疫。當局目前已通知所有可能的接觸者,隔離安置並施打疫苗,也封鎖周遭的5個縣。綜合外媒報導,蒙古西部戈壁阿爾泰省(Govi-Altai)的一名15歲少年,日前和另2位朋友一同吃下土撥鼠肉,吃完沒多久後便開始發高燒,3天後不治身亡,蒙古人畜共通疾病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Zoonotic Diseases)證實,這名少年感染了俗稱「黑死病」的鼠疫。據了解,當地相關單位目前已將所有可能接觸者隔離安置、施打疫苗,同時封鎖周圍的5個縣,以防疫情持續擴散。蒙古衛生部官員Dorj Narangerel表示,「不獵捕、不食用土撥鼠是非常重要的」。鼠疫是一種存在於囓齒類與跳蚤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並藉由蚤傳染給各種動物及人類。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之一,14世紀時在歐亞非三洲共造成約5500萬到7500萬人死亡。
武漢肺炎、SARS、禽流感…外媒探討為何中國常爆流行病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延燒,同時也引發了種族歧視、刻板印象等爭議,不少身在西方國家的亞洲人,還為此在身上標示「非中國人」的字樣,以避免遭受異樣眼光。外界有聲音認為,很多流行病似乎都是從中國爆發出來的,對此,外媒也進行了分析。根據《紐約時報中文網》報導,20世紀有2次毀滅性的流感都源於中國,包括1957年的亞洲流感以及1968年的香港流感,造成全世界約300萬人死亡;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流行,共計774人死亡,該疾病追溯到中國南方市場販售野味果子狸。此外,1997年香港爆發禽流感,導致至少18人死亡,病毒源於中國南部飼養的家禽,該區幾乎供應了全國的禽肉;2019年的非洲豬瘟病毒,雖然並非起源於中國,但該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生豬存欄量,中國政府的政策和管理不當,導致該疾病傳播到亞洲其他地區;最後則是今年的武漢肺炎疫情。報導進一步分析,為何中國面臨「人畜共通疾病」的風險,原因在於中國的人口數量非常龐大,密集的人口在有限的空間裡,頻繁和動物發生接觸。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河流域也經常發生人畜傳播疾病的情況;2009年導致1.7萬人死亡的流感大流行,可以追溯到墨西哥中部的一個養豬場。中國官員認為,長期以來一直因疾病被汙名化,其他國家對中國實施禁令、撤出公民的行為是反應過度,並譴責排華事件,直到今年1月還有法國報紙以黃色警報來描述武漢肺炎。文末探討了為何中國政府喜歡掩蓋疫情,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擔心出現歷史上的動盪局面,因此將穩定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