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開發
」人為開發多影響 西海岸泥灘地已消失58%
台灣泥灘地是候鳥遷徙重要中繼站,健全程度對東亞水鳥存續至關重要,然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發現,西海岸泥灘地自1950年代起因大規模人為開發逐年減少,到2010年約58%泥灘地消失,全台僅存最完整泥灘地在彰化漢寶溼地、芳苑溼地及濁水溪出海口大城溼地。但近年政府拓展綠色能源基礎設施,也引來環團擔心泥灘地流失加速。生多所近期在國際期刊《Wetlands》發表關於台灣西海岸泥灘地過去百年變遷的研究成果。該所表示,泥灘地是最重要的生態系之一,具碳吸存、高度生物多樣性等功能,根據澳洲研究,全球泥灘地自1984至2016年間流失16%,亞洲則因20世紀末經濟與工業成長快速,沿海泥灘地流失程度遠高於全球。生多所副研究員陳宛均表示,這項由研究團隊透過歷史地圖與衛生影像分析發現,台灣泥灘地1920至1950年間持續增長,1950年代起因大規模人為開發展開,泥灘地逐年減少,至2010年約58%泥灘地消失。她解釋,泥灘地消失的主因為早期上游河川興建水庫與水壩攔截泥沙,阻斷泥灘地增長,現存的泥灘地則逐漸被填海造陸,轉變為養殖漁業和農業區,後續再開發為工業區、漁港及商港,使海岸環境從天然棲地逐步變為半天然棲地,最終成為完全人工化的設施,舉例來說,雲林麥寮工業區、台中港以前都是泥灘地。生多所表示,目前全台僅存最完整的泥灘地在彰化漢寶溼地、芳苑溼地及濁水溪出海口的大城溼地一帶,是候鳥遷徙線上關鍵能量補給站,肩負著重要的生態系服務功能,也孕育大量無脊椎生物,更是眾多水鳥的重要覓食地。陳宛均強調,只要沒有大規模開發,以台灣泥沙自然沖積至海岸的程度,泥灘地可逐漸增長,彰化當地泥灘地生態系是全台僅存,也支持著當地漁民的養殖生活需求,未來沿海地區土地利用規畫需更加謹慎,尤其在拓展綠色能源基礎設施時,應避免泥灘地繼續流失,以達成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目標。
溼地殺手「互花米草」入侵金門 活化石「鱟」岌岌可危
活化石「鱟」4億多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就已出現在地球上,2019年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早年族群曾遍布台灣本島北海岸及西海岸,目前僅剩金門及澎湖有成鱟穩定上岸產卵紀錄,但數量非常稀少。金門在地人士疾呼,除因人為影響外,有「溼地殺手」之稱的外來種植物「互花米草」也限縮鱟群的生存空間,盼政府重視。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內設有全台唯一的「鱟生態文化館」,每1隻鱟平均約有25年壽命,要活到第4年才會成年,雄鱟會一輩子附著在雌鱟身上,緊緊相依不分離,又被稱為「夫妻魚」,早年族群曾遍布台灣本島北海岸及西海岸,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過度捕撈與環境破壞,棲地急遽減少,野生族群數量持續下降。長期關注生態保育的退休老師洪清漳表示,金門早期因處於軍管之下,海岸不得任意進出,有效減少人為干擾,西、北海岸潮間帶均有穩定的鱟族群分布;但自解嚴後隨著,人為開發破壞加劇,金門鱟群的棲地正逐年縮減,縣府雖於2000年初劃設800公頃「金門古寧頭西北海域潮間帶鱟保育區」,但嚴重的人為干擾,如今只剩金城雄獅堡至建功嶼一帶的潮間泥灘環境較適合鱟生存,棲地環境岌岌可危。洪清漳也指出,鱟的棲地除人為破壞外,還遭受有「溼地殺手」之稱的外來種植物「互花米草」大舉入侵有絕大的關聯。互花米草耐鹽、耐淹、又抗風浪,根系可深入地下達60公分,單1植株每年可繁殖逾100株,密集生長的群體不僅會減低水流,也嚴重限縮鱟群等潮間帶生物的生存空間。金門縣府表示,互花米草分布區域為鬆軟泥灘地,加上金門潮汐潮差大,人力移除不易,加上受限於經費編列與多數鄉親擔心破壞潮間帶,反對以重型機具移除,2022年曾委外人力移除,但後續多處區塊無人投標,目前僅先針對重要地區清理,日後將再考量修正標案。對此,洪清漳表示,縣府執行移除的時間、工法不對,結果愈清愈糟糕,互花米草應趁其根淺時立即清除,而非累積一段範圍後再發包移除;另在挖除工法上未將斷根清除乾淨,使得「春風吹又生」,建議未來必須堅持「全面監控、立即根除」,才能將外來強勢植物完全根絕,還給鱟群開闊的棲地。
十年數量少一半! 金門僅剩94隻歐亞水獺 犬隻攻擊恐成主因
歐亞水獺為台灣的瀕危野生動物,已經在台灣本島絕跡 ,目前僅在金門保有少量族群。金門縣政府視其為吉祥物,然而,近10年來,水獺數量急遽減少,由約200隻減至100隻以下,最新調查顯示僅存94隻。這一現象引起保育團體的強烈憂慮,警告若不積極因應,歐亞水獺可能會走向滅絕。 金門縣政府建設處指出,去年發生多起水獺疑似遭遊蕩犬攻擊事件,6起死亡案例是2015年以來單年度數量最多的紀錄,其中包括2起確認為車禍路殺,其餘死因不明。保育團體呼籲加強對各棲地遊蕩犬的管控,尤其是在年9月至隔年3月,水獺活動的高峰期。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常務理事袁守立指出,水獺主要棲息於水域環境,但由於氣候異常、人為開發和遊蕩犬攻擊等因素,族群數量迅速減少。除了遊蕩犬威脅外,居民放養家犬防賊的做法也對水獺構成威脅,他呼籲縣府和中央政府應加強棲地保育,並考慮將部分族群轉移到專屬圈養處繁殖,以維持族群數量。 為因應水獺生存危機,金門縣政府已實施水獺生態給付機制,鼓勵民眾通報傷病或死亡的水獺個體,以領取獎勵金。金門縣政府建設處同時呼籲民眾以「認養代替購買」、「認養不棄養」的方式,強調家犬應進行登記和結紮,戶外飼養時應繫繩,避免對野生動物造成傷害。 農業部動物保護司副司長陳中興表示,金門縣可向農業部申請「台灣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計畫」,於水獺重要棲息地點設置熱區,實施家犬管制、遊蕩犬誘捕認領養、禁止餵養等措施,並提供經費協助。他強調,金門雖然相對於本島遊蕩犬流動較穩定,但地理環境使得捕捉移置遊蕩犬相對複雜。
珊瑚現生機1/核三廠當年扛珊瑚白化黑鍋 水落石出全球暖化與人為開發是主因
日本福島核電廠二度排放核廢水,再度引起週遭國家的抗議,而核電廠排水問題曾在台灣掀起爭議。30多年前恆春核三廠出水口珊瑚,多次出現白化現象,當地民眾一度把矛頭指向排水口的溫差釀禍,甚至策動多次抗議核三廠行動,經多過年研究與觀察發現除溫排水影響之外,大範圍的珊瑚白化與全球暖化趨勢、人為開過干擾,關係更為直接。名列台灣十二大建設的核三廠位於屏東恆春鎮南灣地區,建廠起於1978年,第一機組在1984年開始商轉,1985年第二機組接續商轉,在當時民眾對於核輻射的恐懼氛圍下,核三廠與三軍聯訓基地、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並列「恆春三害」,陳情抗議浪潮前仆後繼。1987年,恆春當地潛水人士首次向墾管處反映,後壁湖有不少珊瑚死亡,墾管處初步研判後壁湖附近珊瑚大量死亡,可能與核三廠排放的溫排水、天氣炎熱有關。數日後,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黃哲崇在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現為核能安全委員會)所召開的核電廠熱廢水檢討會議上明確指出,墾丁國家公園南灣海域的珊瑚大量白化死亡原因,罪魁禍首應是核三廠溫排水。核三廠出水口第一次發現珊瑚白化,外界將矛頭指向排放溫排水的核三廠。(圖/樊同雲提供)接下來南灣域珊瑚又發生白化事件,墾管處疾呼台電拿出具體的解法,台電當時向原能會及環保署提出溫排水設備改善方案,但相關採購及安裝,卻要到年底大修才能進行,珊瑚白化嚴重擴散,也逼得原能會大力要求台電檢討現行熱廢水排放標準。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樊同雲表示,珊瑚和身上的共生藻有依存關係,共生藻提供珊瑚營養,也是珊瑚顏色的來源,若環境不好共生藻離開後,珊瑚營養不足就會露出白色骨骼,正是大家所知的「珊瑚白化」。珊瑚白化依照顏色深淺分為6個等級,要跨兩個色階才叫做珊瑚白化,且在珊瑚還沒死亡以前是可以恢復的。1987年和1988年核三廠出水口接連出現兩次珊瑚白化,「週熱化度數」(即最近12週內所累積的珊瑚白化熱緊迫指數)已達到4,代表發生嚴重珊瑚白化,因此激起大眾對於珊瑚及海洋保育的意識;1998年全球珊瑚大白化,連墾丁國家公園其他海域首次發生珊瑚白化,週熱化度數已達8,意即珊瑚有可能大量死亡,該年也是人類開始使用溫度記錄150年來最熱的一年,也是聖嬰現象最強的一年,全球海洋升溫,導致熱帶珊瑚礁發生白化、死亡。名列台灣十二大建設的核三廠位於屏東恆春鎮南灣地區,建廠起於1978年。(圖/宋岱融攝)他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數據指出,2020年是台灣珊瑚礁白化最為嚴重的一年,南台灣週熱化度數已達16.6,而北台灣週熱化度數也達到12.2,在熱浪襲擊下又無颱風登陸可將海水降溫,連北部珊瑚礁群聚都出現白化,顯見地域不論南北,海洋熱浪的威脅才是導致珊瑚白化及死亡的主因。樊同雲也說,從2012年至2022年觀察資料來看,經過2020年珊瑚大白化後,核三廠出海口的珊瑚覆蓋率近50%,2021年降至45%,2022年又升到51%左右,顯示珊瑚有快速復原能力,儘管核三廠出水口因溫排水關係,溫度比進水口高2度,但南灣有間歇性湧升流,深海冷水湧升,如同三溫暖一般,才讓珊瑚復原良好。而進水口處除了有防波堤外,也設管制區禁止非相關人員進入,低破壞的環境,再加上抽取海水帶來豐富營養,目前核三廠出水口及進水口的珊瑚礁是全台最健康。台電環保處副處長林景庸表示,適合珊瑚生存的溫度是攝氏18至29度,核三廠在興建時就特別考慮到生態問題,將出水口的導流堤設計成末端上揚,使溫度較高的排放水只注入海洋表面;此外,廠內也加裝兩具熱稀釋泵,當夏季溫度高時可抽取更多海水,在排放前預先混合降溫。過去第一次發現珊瑚白化時,核三廠「在場證明」非常明顯,溫排水也是事實,社會氛圍讓核三廠成為眾矢之的,台電因此開始投入珊瑚研究以及培植至今30幾年,更在進水口建置水下即時監測系統。近年來發現綠島、蘭嶼即便沒有核電廠仍有白化情況,證明核電廠溫排水並非珊瑚白化唯一因素。至於珊瑚礁生態被破壞的原因,樊同雲表示,最主要是土地開發的泥沙堆積於珊瑚上形同活埋,而各類汙水若未經汙水處理排到海中,會導致水質優養化,讓藻類大量繁殖,導致珊瑚無法吸收光線;至於颱風過境,雖可以降低海水溫度,但也伴隨泥沙,對珊瑚來說有好也有壞,此外遊客踩踏也會造成珊瑚礁破壞。核三廠的溫排水,溫度稍高,和外圍海水形成特殊陰陽海景觀,左為台電環保處副處長林景庸。(合成圖/台電提供、宋岱融攝)
廣西上林爆發山洪 志工敲鑼提醒、露營者涉水逃離
中國廣西上林,當地可說是風景優美、人為開發較少的森林地區,不僅是當地有民的礦泉水「農夫山泉」的取水地,同時也是許多露營愛好者心中的聖地。但近日,上林地區突然爆發山洪,當時志願者為了提醒民眾趕快撤離,還拿出銅鑼瘋狂地敲打。而好在,整起意外並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這起事件發生於14日下午2點半左右,由於連日降雨的關係,廣西上林突然爆發山洪,而且來勢洶洶,短短1分鐘內就迅速擴散,當地遊客根本反應不及。為此,當地的志工還拿出銅鑼瘋狂敲打,呼籲下游的遊客趕快避難。而從曝光的影片中也可以看到,溪流暴漲導致山洪爆發後,不少露營地迅速被山洪淹沒,遊客們在看到水位上漲後,也是顧不了東西,馬上涉水撤離。雖然在志工敲鑼提醒時,仍有不少遊客十分不情願,但在短短的數十秒後,看到滾滾泥流出現在自己眼前,這也是讓不少遊客膽顫心驚,生怕自己走的太慢,就被洪水給淹沒。也由於志工提醒及時,雖然山洪來的快速,但整起事件並未造成任何人員傷亡。
農業部掛牌推石虎熱區移除遊蕩犬 動團提4建議籲讓動物共存
台灣各地頻傳流浪貓狗攻擊石虎、鳥隻等野生動物事件,移除遊蕩犬貓的聲浪擴大。對此,由11個團體組成的台灣動物共生聯盟發表聯合聲明,在農業部今日正式掛牌之際提出建議,呼籲就事論事、理性討論救石虎、落實人道犬隻族群管理原則、建構友善動物福利庇護場所,以及正確餵食與管理遊蕩犬,打造出石虎與遊蕩犬貓的共存生態系。聯合聲明指出,維護台灣全生態系以保障環境永續發展,絕對是所有人該同心戮力的目標,但部分輿論對石虎保育與遊蕩犬貓衝突議題,常有斷章取義或錯誤言論,甚至刻意導向「種族滅絕論述」,將環境中多種時空層次下共域物種間的生態競合過度簡化為二元互斥的仇恨對立,這並無助於生態保育。聲明表示,石虎受到威脅的原因包括棲地破壞、隨機災難、道路致死、非法獵捕等,以及石虎棲息地食物鏈失衡貧瘠被迫與農場果園雞舍共域的衝突,乃至燒墾、除草劑農藥毒害,都是複合生態釀下的災難,單一歸因於遊蕩犬貓,甚至被簡化為移除單一物種有助於保育,都是忽視通盤證據的推論。聲明認為,政府應專注於「改善石虎處境、照顧所有動物福祉」,關懷石虎的路殺、周邊疑似中毒、染病個體,而非簡化為石虎與遊蕩犬的對立,優先處理因人為開發產生的威脅問題。聲明指出,石虎保育的現況與困境是深層複合的生態問題,主張「就事論事」救石虎,而非鄉村無狗化;落實人道犬隻族群管理原則,配合源頭管理和TNVR;建構友善動物福利庇護場所;以及以人道社區發展正確餵食與管理遊蕩犬,保護石虎的同時也庇護犬貓。最後聯盟也呼籲,官方、動保與野保為了石虎應當共同合作,從源頭整體檢看問題,將「台灣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計畫」的前提程序,與相關資源配套、衝擊因應評估,進行更完善的討論對話,同時藉此次試辦,一併檢討過往犬隻族群管理與合宜庇護規畫。
新竹路邊驚見「瀕臨絕種保育類」 緊急收容
近日有民眾向新竹市政府通報,在車水馬龍的市區道路上,竟出現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柴棺龜。市府人員將柴棺龜送往新竹動物園暫時收容,在專業獸醫檢傷判斷健康狀況良好後,評估符合野放標準,已由產發處生態保育科尋找適合地點野放。產發處表示,柴棺龜早期受大陸市場商業炒作影響,大量盜獵走私出口,讓野外族群數量大幅減少,雖然柴棺龜繁衍能力足夠,但棲地與人類活動區高度重疊,人為開發導致棲地破碎、生存環境減少,最終族群仍然持續減少。2019年1月,林務局公告柴棺龜瀕臨絕種,保育等級由二級調升為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成為加強保育對象。有民眾在新竹市區道路,拾獲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柴棺龜。(圖/新竹市政府提供/中國時報王惠慧新竹傳真)柴棺龜頭部綠褐色,眼睛後方有一道黃綠色條帶,腹甲為淺黃色,每一盾片外側有棕黑色斑塊,屬於半水棲性的淡水龜,可遠離水域環境,到陸地上活動,甚至有觀察紀錄柴棺龜能在陸地上行走1公里,產發處也推測,這可能是民眾在道路上拾獲柴棺龜的原因。專業獸醫檢傷判斷柴棺龜健康狀況良好,已由產發處生態保育科尋找適合地點進行野放。(圖/新竹市政府提供/中國時報王惠慧新竹傳真)屏科大野保所副教授陳添喜說,新竹市部分區域為柴棺龜原生棲地,因為人為開發使得棲地破碎,不適合柴棺龜生存,不過,新竹市青草湖附近部分區域原生棲地,仍保有足夠生存面積。市府也呼籲,不要買賣飼養野生動物,如在路上發現烏龜或其他野生動物,請撥打24小時服務動保專線1959,帶回家構成獵捕野生動物,將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8條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應予保育,不得隨意騷擾、虐待、獵捕、宰殺或其他利用,違者最重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100萬元以下罰金。
山中野人1/窩居山縫天為被地為床 進收容所不到一天即失聯
高雄一名58歲劉姓男子居無定所四處流浪,他不像一般街友「群聚」特定場所討生活,反而選擇離群索居,獨自跑到六龜十八羅漢山溪底河床居住,過著「天為被、地為床」的生活,由於人跡罕至,又位於自然保護區內,根本沒人注意竟有「不速之客」,他白天跑到附近村落閒晃,傍晚才回到窩居地,行跡飄忽,直到1月中旬警方與相關單位找到劉男,勸他搬離,才結束近2個月的山林野人生活。劉男自稱是台南永康人,年輕時搬到高雄田寮區,曾在知名企業工作,離職後又因故離家,與親屬已斷絕聯繫,也沒投奔友人,獨自一人在外「浪流連」,某日經過十八羅漢山,見到大自然風景秀麗,不知不覺走到山裡,看到河谷旁有處縫隙,突然萌生出「定居」念頭,就這麼住了下來。十八羅漢山保護區內有不少河谷,雨季時會有溪水溢流。(圖/翻攝高雄旅遊網)1992年林務局設置「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後,近年來該處成為生態旅遊的新景點,民眾若要前往保護區參觀,還得報名申請並預約解說人員導覽,加上每天限定人數及指定路線,一般人幾乎不會前去。高雄六龜區荖濃溪畔的十八羅漢山是台灣三大火炎山之一,礫岩形成峽谷、U型谷等特殊地形,景觀獨特,因峰峰相連還有「台灣小桂林」稱號,1927年開始日人為開發林業資源,把山區的紅檜、樟腦、扁柏等運下山,陸續在山裡開鑿6座隧道,也曾是在地居民往來的要道,但因無法行駛雙層遊覽車,加上台27甲線通車,因此逐漸荒廢,但初期並未封閉,還舉辦過多次隧道健行、懷舊活動。要前往劉男「定居」的地點,得從最外側的第六隧道一直往裡走到接近第三隧道,再從一旁的碎石路走到溪谷,沿著河床走上快半小時才能到達,位置相當偏僻,沿途不時還聽得到山羌的叫聲,若是晚上燈火全無,更會讓人毛骨悚然,但劉男竟絲毫不懼,帶著一副摺疊躺椅、兩床棉被,就睡在巨石下的空間,10多件衣褲則整齊的吊掛一旁,看來相當閒適。警方與六龜區公所、林務局屏東林管處人員前往勸離劉男。(圖/警方提供)本刊調查,劉男其實在去年就已經來到六龜一帶遊蕩,估計12月時就已經「入住」當地,白天時他都在附近聚落出沒,還會主動與居民、攤商抬槓聊天,據新威派出所所長林道明表示,劉男與普通街友不同,他就算是餐風露宿,穿著打扮仍相當整齊清潔,言談還算得體,一般人對他較不會有戒心,就算是覺得「怪怪的」,但也不會特別排斥,他有時會跟路人借點小錢吃飯,直到夕陽快西下才又回到他的「住處」,與居民間倒也相安無事。在得知劉男出沒的消息後,警方曾經幾次到十八羅漢山搜尋,卻沒能遇到劉男,加上他所窩居的河谷,若山區出現大雨就可能有危險,在訪查居民、探知其生活作息後,警方與六龜區公所、林務局屏東林管處人員前往現場,將劉男勸離,他原本不願配合,林道明見到他在巨石上貼著神像、掛著佛珠,一句「荒郊野外的,你真的不怕嗎?」他才悻悻然收拾細軟離開,搭著警車前往鳳山街友服務中心,春節前總算有個棲身之所,但沒想到才待不到一天,又因無法配合規定再踏上流浪之旅,再度成了失聯的浪友。員警一句「你不怕嗎?」讓劉男乖乖收拾細軟離開窩居地。(圖/警方提供)
保安林浩劫1/蔣經國樹遭毀、百年茄苳被偷 森林成樹木墳場地主氣炸
保安林肩負生態重要功能,對當地環境而言舉足輕重,本刊卻接獲投訴,指屏東泗林里保安林多年前設立了「8大森林樂園」,業者卻無視規定在園內肆意砍伐,導致曾與先總統蔣經國合照的500年茄苳樹死亡,園方還因欠錢,將160年的茄苳抵償承包商,陳姓地主更發現多棵桃花心木遭「斷手斷腳」,慘烈程度如樹木墳場,希望政府能正視問題,還給大眾交代。本刊調查,這片保安林的面積高達16甲,自清朝時期便屬陳姓地主家族的祖先所有,目前是陳家的祭祀公業名下產業,而當地水質在大片樹林守護下清澈潔淨,從日治時期起就被劃為涵養水源的保安林到現在,不得進行開發,林內原先古木參天、高聳入雲,長年來守護泗林里環境,對里民而言有特殊情感,更是附近孩子最好的遊樂場,這樣美好的場景卻在1980年代畫下句點。陳家在泗林里的土地高達16甲,在日治時期即被劃為保安林,如今卻因人為開發而失去原始森林面貌。(圖/縣議員候選人蕭禾秦提供)根據《今日潮州》雜誌報導,蔣經國在1978年為了視察公共建設而來到泗林里,聽聞當地有神木還興沖沖的前往參觀,與隨行人員共7人才能環抱住神木的龐大樹身,蔣經國當時玩得不亦樂乎,並指示時任縣長柯文福將林地闢為天然森林公園,原意是為了保護上帝的禮物,最終卻為這片保安林帶來浩劫。陳姓地主說,1980年代政府同意讓保安林出租,設立8大森林樂園,讓民眾都能接近大自然,且縣政府要求業者必須保護林相,園內任何工程和砍伐都應得到縣府同意,但自1984年至今,縣府從未接獲該地興建措施的申請,園內還是蓋起小木屋、宴會廳和各項遊樂設施,如今甚至還開了露營場,而每一項設施的背後都代表無數樹木傷亡,連「蔣經國樹」都不能倖免於難。 「樹根被鋪上水泥、石板,大樹不能呼吸,最終也走了。」陳姓地主回憶,那棵神木巍峨聳立,其樹根也蔓延數公尺,但園方不知有心還是無意,建園時沒有留下樹穴,反用人造材料堵住大樹的呼吸和生長空間,神木無法得到營養而日漸衰落,最終不敵風災而倒塌。另一棵160年的茄苳樹也難逃多舛命運。陳姓地主提到,該棵茄苳樹高約20公尺,樹冠幅面有8平方公尺,整體看來青翠蓊鬱、生機盎然,但2019年11月,附近民眾驚覺它不翼而飛,立刻通報地方民眾協尋,最終在數公里外的萬巒將其找回。檢警追查發現,8大森林樂園雇用蔡姓男子為園區施工整地,潘姓董事長特助因不想付錢,竟用該棵百年茄苳抵償15萬元費用,為了方便運送還將多處枝幹砍下,將茄苳挖掘起來後離開,潘男已是累犯,最終竟只被輕罰7月有期徒刑和11萬元罰金,樹木的災難卻未就此結束。陳姓地主說,百年茄苳回家後,重新栽種到原本的場所,他今年8月去探視茄苳的生長狀況,進入園內才發現露營車區的多棵桃花心木被「斷手斷肢」、「斬首示眾」,更有樹木被「腰斬」,遭砍下來的木塊則如屍塊般被隨意棄置,這次的砍伐則同樣未獲屏東縣府同意。陳姓地主幼年時在這片森林長大,對此處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珍惜,他為了這片土地奔走10年,希望「保安林能有保安林的樣子」。(圖/趙世勳攝)「樹真的越來越少了,我只是想要保安林有保安林的樣子。」陳姓地主表示,他幼年時在這片森林長大,對此處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珍惜,期盼縣府能善盡管理責任,還給所有生命平安生長的機會。「設置露營區是怎麼通過的,過高屏溪沒法律又是誰造成的?」縣議員候選人蕭禾秦氣憤表示,他關心此案多時,發覺當中漏洞百出、黑影幢幢,連桃花心木被砍伐案,都拖了2個月才來會勘,業者早已將證據都處理完畢,遊樂園區最終也未被開罰,期望能有更多縣民關心此案,別讓珍貴的樹木植物因少數人的利益而消失。屏東縣農業處林業及保育科回覆指出,8大森林樂園20日被檢舉,人員前往察看後認定該園區違反森林法,確有破壞林木情事,等收到警察局正式函送筆錄,後續將依法處理,「該移送就移送」,之前的桃花心木被砍事件也已依法處理,這並非該園區首次違法,保育科會加強關心和監督。本刊也致電8大森林樂園,接線人員反問記者是否讀過森林法規定,「難道連除草都不行嗎」,隨後表示會請主管回電,但至截稿前未獲回音。
苗栗再傳路殺!2級保育類動物「麝香貓」面目全非 死狀淒慘
苗栗縣道140線再傳路殺,卓蘭鎮吳姓女子14日外出接送親友時,行經苗140線卓蘭往三義方向砂石場附近路段,發現1隻死狀悽慘的2級保育類動物「麝香貓」,縣府獲報已將屍體帶回,並指出苗140線常有野生動物利用,但這是縣府首次接獲麝香貓路殺通報,15日將交由獸醫師進一步檢查。吳姓女子昨上午外出到泰安火車站接送友人,行經苗140線卓蘭往三義方向砂石場附近路段,赫然發現1隻麝香貓面目全非躺在側車道上,她小心閃過屍體,因趕時間未停留,等載到友人,她擔心麝香貓屍體再遭車輛輾壓,重回現地以布袋挪移到路旁。吳女表示,第一時間以為是石虎,到火車站就趕快報警,請求通報動保團體協助,但正值假日擔心相關單位無法及時處理,回程又折返現地,靠近才發現竟是面目全非的麝香貓,挪移時心裡超害怕,回家路上雙手不停顫抖。吳女在地方社團發出屍體照,感嘆人為開發破壞生態,造成保育類動物無處可躲,提醒用路人行經苗140線應減速慢行。網友大讚女子義舉「人美心美」,也有人指出「這隻才是真正的罕見」,麝香貓被老一輩稱作「七段仔」,是很珍貴稀有的物種。縣府農業處自然生態保育科科長張葦表示,接獲通報後已派員將麝香貓屍體帶回,初步看來是遭路殺,但周日獸醫院未營業,將在15日送交獸醫進一步檢查。苗140線路殺時有所聞,但縣府表示,這是第1起麝香貓路殺通報,麝香貓是2級保育類動物,未來將製成標本放置保育中心。
台灣水庫「上游水土保持不佳」!土地超限利用 壽命面臨腰斬
台灣各地水庫普遍面臨上游水土保持不佳、超限利用等問題,過去許多水庫集水區還有養豬廢水汙染,政府推動離牧政策稍解畜牧廢水問題,但土地超限利用依舊難解,也注定台灣水庫先天不良後天失調,使用壽命腰斬。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郭耀程指出,蓋水庫就會產生集水區,台灣面積不大,95座水庫除了東部之外,幾乎把台灣的土地都框進去,但水庫會產生量與質的問題,量有淤積問題,而只要有人為開發,就會有質的劣化。他指出,台灣有颱風、強降雨,複合型天氣和國外環境條件不同,所以集水區保育更加重要,而石門水庫在1972年就注意到這問題,治理參考日本做法,在集水區有100多座攔砂壩,目的就是在阻止泥砂進入水庫。2004年艾利颱風帶來豪雨及土石流,石門水庫集水區出現大範圍崩塌,2006年開始跨單位整治延續至今。至位於大甲溪上游的德基水庫,1973年開始蓄水,但上游梨山早年大規模開墾,道路、農路開闢造成山坡地流失,土壤沖入水庫淤積、農民耕作的殘餘肥料農藥也流入集水區河川,造成水庫啟用3年即優養化,在水利署長期執行水質監測與管理計畫,水質逐漸改善,加上近年旱季降雨少,德基水庫多次幾近排空,雨季、颱風季再補充新水源,才緩解優養化現象。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範圍涵蓋許多機關,郭耀程以石門水庫為例解釋,北水局負責水庫蓄水範圍、河川為水利署管轄、林班地則是林務局、山坡地水土保持由水保局負責、土地使用管理屬地方政府,另還有道路機關等單位,水庫集水區保育需要水、土、林各機關密切分工合作,才能讓水庫延年益壽發揮最大效用。
澳洲野火導致無尾熊無家可歸 動物專家:未來可能滅絕
澳洲野火自去年便不斷蔓延,政府當局估計至少造成近5億隻野生動物死亡,其中包含至少8千隻無尾熊,由於無尾熊被認為是代表澳洲的國寶,是旅遊業重要標誌,然而森林大火破壞近8成的無尾熊棲息地,對旅遊業的衝擊相當嚴重。根據澳洲廣播公司( ABC News )報導指出,野火恐怕已造成1萬隻無尾熊死亡,且牠們將近80%的棲息地也都遭到大火摧毀,有澳洲動物專家分析,環境氣候變遷、人為開發、野火肆虐之下,未來無尾熊的生存有可能在極端氣候的威脅下滅絕。無尾熊媽媽緊抱孩子,令人動容。(圖/翻攝自ABC Brisbane臉書)野生動物成為澳洲野火最大的受害者。(圖/達志/美聯社)野火已造成30%的無尾熊死亡,還有上萬隻無尾熊正在各地醫療機構接受治療,但野火卻仍未有消停的跡象,未來該如何抵抗氣候變遷,保育無尾熊,將是澳洲政府該面臨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