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汙染
」15種樹「易製造臭氧」!環境部點名建議少種 學者:本末倒置
環境部近期點名台灣肖楠等15樹種「異戊二烯」排放率高,易衍生臭氧,影響空氣品質,建議各單位新植樹盡量避免,不過林業學者指出,異戊二烯是芬多精的一種,即使會產生臭氧,濃度極低,沒有危險性,批評環境部本末倒置,應多去關注人為汙染物的排放。環境部回應,近期會找相關學者、專家討論是否要調整清單內容。環境部委託成功大學教授回顧文獻,整理出15種高異戊二烯排放率樹種,建議各單位新種植樹時,建議避免選擇,包含銀葉樹、烏心石、楓香、豬腳楠、台灣肖楠、水黃皮、水柳、福木、棋盤腳、野牡丹、土沉香、槲樹、刺桐、鴨腳木、厚殼桂。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王升陽指出,異戊二烯是芬多精的一種,也是植物的正常排放物,功用是增強自身抗熱能力,即使易與氮氧化物反應產生臭氧,但濃度極低,根本沒有危險性,何況環境部只是根據文獻回顧資料,就粗糙列出清單,完全沒有測量樹種的異戊二烯排放率,清單準確性有待商榷。王升陽強調,植物釋放的異戊二烯遠比人為活動產生的汙染物少,也很難被準確捕捉跟分析,環境部不該本末倒置,限制種植樹種,而是要關注如何減少人為汙染物的排放。環境部大氣環境司解釋,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經陽光照射,便會產生臭氧,造成空氣汙染,其中異戊二烯就是揮發性有機物的來源之一,因臭氧的減量趨勢沒有PM2.5(細懸浮微粒)明顯,才委託大學文獻回顧,這15個樹種,僅供各部會參考,不具強制性,也不是公告。農業部林保署表示,環境部委託的研究方法與引用文獻,可能尚有探討之處,將再洽詢林業試驗所提供專業科學意見並向環境部表達,近期也會規畫邀集學者、專家及林業試驗所進行專業討論,有結論後,將周知相關機構及社會大眾。
化粧品容易變質? 適量添加防腐劑降低感染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粧品因含有大量水分、油脂,容易導致微生物滋生。為了降低產品遭受微生物污染的風險,化粧品會添加適量防腐劑,以確保保存期間及使用過程中不易變質。添加防腐劑 能夠延長保存期食藥署說明,若沒添加防腐劑,化粧品保存期限可能非常短、且很快就會被細菌及黴菌入侵繁殖,導致產品腐敗變質,對人體的危險遠超過防腐劑。因此,在容許範圍內適量添加防腐劑,民眾無需過度擔心。一般在化粧品中添加防腐劑有兩種作用:讓化粧品內的微生物營養細胞死亡:製造過程中,通常是利用化學方式破壞細胞壁,或干擾微生物的生化作用途徑。建構微生物不易繁殖或萌芽(針對孢子)的環境:停止或減少微生物的生長。不同防腐劑對於各類化粧品的防腐效能、抑制微生物的範圍有所不同,而化粧品的性質(如pH值)也會影響防腐劑效能。57種化粧品防腐劑 衛福部明訂限制為配合所有產品配方需求,多數化粧品不會添加單一成分防腐劑,而是用組合多項防腐劑的配方,以達最佳的防腐效能。為保障國人使用化粧品安全,衛生福利部已公告「化粧品防腐劑成分名稱及使用限制表」,該表包含共計57種化粧品防腐劑限量規定與使用限制,持續參考科學評估風險結果,把國際規範納入評估標準,並適時調整防腐劑成分使用基準,以供業者使用配方時有跡可循,更能保障消費者使用安全。食藥署提醒民眾,化粧品應盡量存放於陰涼處,避免高溫曝曬、潮濕等空間,特別在臺灣氣候普遍潮濕,化粧品可存放於防潮箱,或者保持室內通風、開啟除濕機等方式存放,使用過程要避免手部直接接觸產品,因為手上可能含有細菌、汗水、皮屑等汙染源,建議多使用化粧筆刷、粉撲等間接接觸化粧品,以減少人為汙染。化粧品後若肌膚出現不適若正常情況下使用化粧品出現皮膚不適、紅腫、疼痛、發癢等症狀,請及早接受醫療建議,切勿自行診斷買成藥來擦,在原因尚未釐清前,最好的方式是找醫師診斷,並攜帶使用的化粧品(包含產品全成分標示)說明不適症狀、日常生活情形及是否有口服或外用藥品等狀況,讓醫師評估原因與治療方式。
珊瑚現生機2/珊瑚演化出耐熱基因 海生館從珊瑚農場變精緻化復育
因全球暖化及聖嬰現象,海水溫度升高是導致珊瑚白化的原因之一,不過在物競天擇環境下,也發現具有耐熱基因的珊瑚成功存活,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積極以耐熱品種作為培育對象,不只抽海水養殖珊瑚,更以精緻方式培育,養出高顏值珊瑚。對於珊瑚生態來說,潛水員其實是第一線觀察者,從北部「墾漂」至今10年的CTdiver潛水中心總監Carrie和負責人Tony表示,他們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作,主動認養後壁湖軟珊瑚區,每年定期替珊瑚礁體檢。而近幾年觀察到颱風對水下生態影響越來越大,像是核三廠出水口有多處沙地地形,2012天秤颱風及2016年莫蘭蒂颱風,都能發覺沙子大量移動,覆蓋在珊瑚礁上或是刮傷珊瑚,颱風過後下水往往都會看見光禿禿一片,需要長時間才能恢復。兩人也強調,在帶學員潛水時,都會教導正確海洋保育知識,並叮嚀切勿踩踏珊瑚。CTdiver潛水中心認養後壁湖軟珊瑚區,每年都派員下水進行珊瑚礁體檢作業。(圖/CTdiver潛水中心提供,Peggy Chiang攝)面對海洋溫度日漸升高,海生館研究員樊同雲表示,目前國際上推動人為協助珊瑚進化,類似植樹造林概念。珊瑚分成雌雄同體及雌雄異體兩大類,大多數為雌雄同體,而生殖方面則有無性生殖及有性生殖兩種,近年來在核三廠出海口處發現銳枝鹿角珊瑚等具耐高溫基因的強勢物種,特別針對這些耐熱品種珊瑚,以人工切割的無性繁殖方式去增加繁殖數量,保留住其耐熱基因。除了抽取海水養殖珊瑚外,海生館還使用人工合成海水與再循環水產養殖系統,配合活沙及活岩,營造出模擬海底的生態,並將餵食與養殖分離,確保水質品質穩定,以人為方式協助珊瑚強化與進化。至於珊瑚培育後是否會移到海裡?樊同雲坦言,先前確實試驗過,但無奈台灣人為汙染破壞多,若沒人工用水泥當底座固定,也容易因颱風或大浪飄走,移植成效低,目前墾丁一帶的珊瑚復育,會先減少污染源,若珊瑚還是長不回來或長的慢,後續才會有人為介入。樊同雲也表示,目前海生館也朝提高珊瑚觀賞價值方面努力。珊瑚產卵大約在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生」前後,墾丁潛水教練蔡永春曾在核三廠出水口發現7種珊瑚產卵,包括表孔、微孔、菊珊瑚等。(圖/潛水教練蔡永春提供)墾管處保育研究課技士陳信宏也表示,順應全球氣候變遷,至今能夠繼續存活下來的物種勢必有其優勢,墾管處每年度也會在珊瑚產卵「媽祖生」農曆3月23日前後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珊瑚海洋保育週,今年找上在地多年的潛水教練蔡永春合作舉辦珊瑚攝影展,增進大眾對珊瑚的認識及海洋保育觀念,根據墾管處長年監測,核三廠出水口具有湧升流,能夠適時調節海水溫度,珊瑚礁狀況不錯。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理事張怡律師指出,「看環境問題要從整體來看,這裡發生災害,有可能是其他地方所導致」,珊瑚礁受損很大原因是和山坡地開發、植被消失、泥土沖刷入海有關。即便目前海洋保育意識抬頭,市面上有許多海洋友善防曬品,但仍會汙染水質,潛水建議穿著防寒衣,以物理方式防曬,而潛水人士的技術嫻熟也至關重要。 後壁湖區有許多遊客活動,不遠處即是核三廠,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理事張怡律師建議,潛水以穿著防寒衣取代防曬產品,避免污染海域水質。(圖/宋岱融攝)
這二大風險超越疾病、就業危機 國壽:5成民眾準備金不到12萬元
金融業第一本以氣候為主題的「人生風險趨勢調查報告」於今天(13日)由國泰人壽首度發表,9成民眾認同氣候變遷影響甚鉅,但近2成對於因應氣候風險毫無準備;民調顯示國人認為前十大潛在風險中,居冠為「環境及人為汙染」,其次為「氣候變遷」,第三名是流行傳染病,第四名則是慢性疾病。國泰人壽邀請安永台灣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曾于哲、台灣吧執行長蕭宇辰,以及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常務理事張寒瑋與談,圖中為國壽副總凃薏如、右二為風控長陳玟琪。(圖/國泰人壽提供)「人生風險趨勢調查報告」針對全台 20 歲以上的民眾,以線上問卷形式進行抽樣調查,於2023年4月回收共1,507份有效樣本,探討不同世代對於氣候變遷下身體健康、心理影響與財產損失三個風險面向的差異性與準備程度。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對於全球潛在風險項目的認知,與世界其他國家民眾有高度重疊,除了上述的前四名外,其他依序為地緣政治不穩定、能源危機、資訊安全風險、金融穩定性、自然資源及生物多樣性被破壞風險與未來就業危機。逾9成受訪民眾認同氣候變遷對個人「身體、心理、財產」都會造成一定的衝擊與影響;近2成民眾應對氣候變遷僅止於考慮但未實際執行,且在因應氣候風險的資產準備上,約5成僅準備12萬元以下,近2成完全沒有準備。國泰人壽副總經理凃薏如表示,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高齡人口占比大於20%),高齡者因身體機能下降,氣候變遷促使極端高、低溫的頻率及強度增加,亦可能危及心血管和呼吸系統,也造成財務上直接或間接影響,呼籲民眾及早加強對氣候變遷的風險管理。凃薏如表示,氣候變遷對身心與財務健康的影響皆不容忽視,國泰人壽期除持續透過「FitBack健康吧」健康促進計畫,鼓勵民眾多運動、多走路,就能享有保費、保額以及消費回饋外,2022年起展開「步步攻億走」活動,平台會員累積步數達標後,即提供公益基金助攻離島學校打造綠電小學、建置花東森林足球場,減緩氣候衝擊,也能提供更多資源予偏鄉學童;2023年協助屏東瑪家鄉及苗栗黃金小鎮建置綠能發電設備,支持國家再生能源發展政策,協助社區地方創生。
最高與最深都遭人為汙染 聖母峰頂發現「塑膠微粒」蹤跡
先前曾報導過,地球最深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對生物與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甲基汞(Methylmercury)。而現在也有研究團隊在地球最高的聖母峰頂上發現塑膠微粒的蹤跡,極有可能是登山客遺留下來的裝備所導致。根據《中央社》報導指出,美國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進行一項保護地球的調查計畫,研究團隊嘖在聖母峰上發現塑膠微粒這種極小的汙染物,而在海拔5000公尺的營區中,塑膠微粒汙染濃度更高。目前研究團隊將這份報告刊登在環境科學期刊雜誌《One Earth》上,執筆的英國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學者納柏(Imogen Napper)表示,他們在峰頂上的冰雪樣本中,發現有塑膠微粒的汙染。這些塑膠微粒大多是聚酯纖維、壓克力纖維、尼龍纖維等化學纖維。研究團隊懷疑主要是登山客的設備所導致,因為這些登山客大多穿有化學纖維的衣服,帳篷、繩索與許多裝備都會使用到化學纖維。納柏對此結果表示,他以為聖母峰是個古老、偏遠、純淨的地方。沒想到連這裡都被汙染,讓他感覺到非常震驚。而同時,其實聖母峰由於歷年登山客的造訪,早已成為垃圾場,去年有一組16人團隊,耗費6星期的時間,在聖母峰基地營與海拔7900公尺的4號營地撿垃圾,當時團隊只少清出了10公噸以上的垃圾,還有4具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