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會對接
」陸載人登月任務進入新階段 太空船等初樣產品研製測試中
新華社報導,中國大陸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21日在深圳召開的第六屆載人航太學術大會表示,大陸載人月球探測工程載人登月任務,已經完成前期關鍵技術攻關和深化論證,目前全面進入初樣研製階段。大陸載人月球探測工程是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承載著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的偉大夢想。根據計畫,大陸將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開展月球科學考察及相關技術試驗等,突破掌握載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駐留、人機聯合探測等關鍵技術,完成「登、巡、採、研、回」等多重任務,形成獨立自主載人月球探測能力。「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太空船、攬月月面著陸器、載人月球車等初樣產品正在緊張研製過程中。不少初樣產品已經研製出來,正在進行相關測試。」周建平說。今年是神舟一號發射成功25周年。25年來,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已經圓滿完成34次飛行任務,將38人次太空人送入太空。「這說明我們擁有了一定規模的優秀太空人隊伍,他們所積累的太空飛行的經驗,一定會對未來的載人登月任務提供經驗,也是提供人力資源的充分保證,這正是我們載人登月任務的非常重要的基礎。」周建平說。截至目前,大陸已經先後選拔了四批太空人。據瞭解,大陸太空人隊伍未來不僅要完成太空站任務,還要執行載人登月任務。大陸載人登月任務的主要過程為:首先發射攬月月面著陸器,月面著陸器在環月軌道停泊等待,然後再發射夢舟載人太空船,太空船與著陸器在環月軌道交會對接。太空人從太空船進入著陸器,著陸器與太空船分離後下降到月面,太空人開展月面活動。之後,太空人乘坐著陸器起飛上升與太空船對接,太空人進入太空船。太空船與著陸器登月艙分離後,返回地球。
神舟十九號完成第5次「太空會師」 三代太空人拍下「全家福」報平安
綜合微信公眾號「中國載人航太」與大陸央視新聞報導,在載人太空船與太空站組合體成功實現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後,神舟十九號太空人乘組從太空船返回艙進入軌道艙。北京時間30日12時51分,在軌執行任務的神舟十八號太空人乘組順利打開「家門」,歡迎遠道而來的神舟十九號太空人乘組入駐中國太空站,「70後」、「80後」、「90後」太空人齊聚「天宮」,完成中國航太史上第5次「太空會師」。據指出,執行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太空人乘組由「70後」蔡旭哲、「90後」宋令東、王浩澤組成。執行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太空人乘組,由同為「80後」的葉光富、李聰、李廣蘇組成。神舟十九號3名太空人進駐中國太空站後,兩個太空人乘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牽掛他們的全國人民報平安。後續,兩個太空人乘組將在太空站進行在軌輪換。期間,6名太空人將共同在太空站工作生活約5天時間,完成各項既定工作。從神舟太空船轉移至太空站,太空人需要完成打開和關閉艙門等動作,開展穿艙活動。為了防止太空人在艙內生存的氣體洩漏,艙門必須始終保持良好的密封狀態。中國新聞網介紹說,早期的神舟太空船是整艙加壓,可通過檢測整艙艙壓變化來判斷艙門的密封性,這種方法雖準確可靠,但存在耗時長的缺點。對此,科研人員研發了艙門快速檢漏儀,實現了對神舟太空船艙門和對接面的快速準確檢漏。通過內部的核心傳感系統,艙門快速檢漏儀可以感受壓力和溫度的變化,在短時間內判斷艙門是否關閉完好,從而提示太空人「艙門已關好,可以脫航太服」。當前,艙門快速檢漏儀已成為載人航天器的「必需品」,為太空人艙內活動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太空種植將成真? 中國科學院發布水稻、擬南芥太空生長過程
據澎湃新聞報導,擬南芥和水稻種子在中國太空站問天實驗艙裡成功萌發,長出了幼苗,也讓中國科學家對於太空種植有了新希望。2022年7月24日,中國太空站問天實驗艙成功發射並與天和核心艙交會對接,問天實驗艙搭載了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實驗櫃等科學實驗櫃。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分子植物卓越中心」)鄭慧瓊研究團隊承擔了「微重力條件下高等植物開花調控的分子機理」生命科學實驗項目。7月28日,載有實驗樣品擬南芥種子和水稻種子的實驗單元,由太空人安裝至問天實驗艙的生命生態通用實驗模塊中,通過地面程序注入指令於7月29日啟動實驗。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對水稻在太空站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週期的培養研究。微重力條件下,擬南芥幼苗已長出葉子。(圖/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目前,太空站已成功啟動了擬南芥和水稻的種子萌發,擬南芥幼苗已長出多片葉子,高桿水稻幼苗已長至30公分左右高,矮桿水稻也有5至6公分高,生長狀態良好,後續將完成擬南芥和水稻在空間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週期的實驗,並在實驗過程中由太空人採集樣品、冷凍保存,最終隨太空人返回地面進行分析。本次空間實驗樣品擬南芥和水稻是兩種模式植物:一、擬南芥代表雙子葉、長日、十字花科植物, 很多蔬菜,比如青菜、油菜等都屬於十字花科。二、水稻代表單子葉、短日、禾本科植物,很多糧食類作物,比如小麥、玉米等屬於禾本科。空間站裡的水稻長什麼樣?從圖片中可以發現,比起在地球上受重力影響長出的水稻苗,太空站內的矮株水稻在微重力情況下失去了「筆直的身姿」,變得有些軟趴,高株水稻則更為雜亂一些。本次實驗的目標是完成擬南芥和水稻在太空站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週期的培養研究,探索利用太空環境因素控制植物的開花,來實現在較小的封閉太空中植物生產效率最大化的可能途徑,同時通過太空人在軌採集樣品,冷凍保存返回分析,鑒定太空微重力調控植物開花的關鍵樞紐基因並對其進行功能驗證,為下一步構建適應太空微重力環境的高產優質農作物提供分子元件。鄭慧瓊表示,目前擬南芥和水稻種子萌發正常,並已進入幼苗生長階段,部分擬南芥已經開始抽苔,在太空站裡水稻的生長受到比較明顯的影響,比如葉的夾角變大,節間伸長生長受到抑制等,等總體發育進程符合預期,繼續培養有望在太空站首次結出種子,預期是在太空人返回地面10至15天前進行採集,再低溫保存帶回地面。實際上,從ㄉ20世紀50年代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如何利用植物保障人類在地外環境中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氧氣和純淨水,成為太空生命科學最為關注的問題。在過去60多年中,科學家們對於在空間太空種植和栽培植物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各種太空飛行器中進行了20多種植物的培養實驗。早期人們的太空植物培養實驗主要目標是如何在太空環境中養活植物,使其能夠萌發、生長、開花和產生種子,如今這些目標都一一實現了。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重點逐漸由對植物幼苗階段的研究擴展至種子生產研究。但是,目前只有油菜、小麥和豌豆少數幾種作物在太空完成了從種子到種子的實驗。同時,在太空條件下,植物開花時間延遲、開花數目少、種子結實率低和種子質量下降等問題仍然沒有克服。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如何控制植物發育的關鍵環節開花的調控機理,為改進太空植物培養技術和探索更多的適應太空生命保障要求的糧食作物生產提供指導。鄭慧瓊表示,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完成太空微重力條件下,水稻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週期的培養實驗,並獲得水稻培養的關鍵環境參數,為進一步解析太空微重力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及分子基礎,利用水稻進行太空糧食生產提供重要理論指導。同時,研究團隊希望通過轉錄組分析比較擬南芥和水稻兩種模式植物在太空環境中開花途徑關鍵基因的表達及其調控網路的變化,可以解析太空微重力對於長日和短日植物開花的分子機理,為進一步創制適應太空環境的作物和開發利用太空微重力環境資源提供理論依據。
天舟四號貨運飛船 成功發射升空
今天(5月10日)凌晨1時56分,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隨後成功把天舟四號貨運飛船送入太空,中國太空站建造階段大幕正式開啟。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入軌後順利完成狀態設置,於北京時間今天8時54分,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端口。廠房中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圖/新華社)本次發射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採用了快速交會對接技術,用時僅為6.5小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貨運飛船系統副總指揮李志輝表示,自主遠距離導引是通過發動機的噴氣變軌,使天舟貨運飛船從近地點200公里的軌道運行到太空站的393公里的軌道。★天舟四號採用快速交會對接技術 未來可縮短至2小時李志輝表示,此時就轉入了近距離自主控制,近距離自主控制依次通過5公里、400公尺、200公尺還有19公尺停泊點,最終實現與空間站的交會對接,總共花費的時間是6.5個小時。相較於天舟一號交會對接的72小時,李志輝表示,天舟四號採用的快速交會對接技術只需要6.5小時,技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未來交會對接時間還將繼續縮短。今後的目標是2小時進行快速交會對接,那就是比6.5個小時還要減少4.5個小時,從發射那一刻算,基本上2小時15分鐘就可以對接上去。天舟四號貨運飛船是中國太空站建造階段的首發航天器,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主持總研製,貨運飛船將為神舟十四號太空人在軌半年駐留、太空站組裝建造、開展材料科學、航天醫學試驗等太空站應用領域提供物資保障。★「太空快遞」攜帶貨物與以往有何不同太空送貨不僅送得快,還要裝得多。作為一艘貨運飛船,天舟四號的主要任務就是給空間站運送貨物。那麼,天舟四號這次都攜帶了哪些貨物,和以往有哪些不同呢?央視新聞報導,貨運飛船裡一共有40多個儲物櫃,每個儲物櫃都會放置一些航天員所需要的生活用品以及休閒、娛樂等一些物品,還包括做實驗所需要的一些設備。李志輝表示,天舟四號本次任務共帶了5種貨物及試驗載荷,一是太空人日常的消耗和使用的貨物;二是太空站的一些維修設備和產品;三是開展太空科學實驗的裝置和設備;四是開展太空科學醫學實驗的一個低溫鎖櫃,俗稱冰箱。除了攜帶必備的實驗設備和生活用品,天舟四號這次還攜帶了面向社會大眾和大學徵集的實驗貨物,包括各種食物的種子,例如:小麥、大豆、高粱、玉米等。★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特點這次發射任務使用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是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研製,是一款兩級半、全液氧煤油推進劑的火箭,能將14噸有效載荷送入可與中國太空站交會對接的近地軌道。本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20次發射。今年,中國載人太空工程還將執行5次發射任務,把2艘載人飛船、2個太空站實驗艙、1艘貨運飛船送入太空,完成中國太空站在軌建造。
神舟13號載人太空船成功發射 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大陸神舟13號載人太空船北京時間16日0時23分搭乘長征二號F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執行飛行任務的指令長翟志剛、乘組王亞平、葉光富等3名太空人,將首次在軌道駐留6個月,王亞平將成為首次進駐中國太空站、首名實施出艙活動的中國女太空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被稱作東風航太城,是大陸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太發射場。在發射過程中,距離發射塔架僅僅1.5公里的測發指揮大廳,承擔指揮調度任務。15日上午11時左右3位太空人依次完成了腸道清潔。吃過午飯,科研人員安排他們整理個人物品,之後3人休息6~7小時,調整身體至最佳狀態。神舟13號太空人在太空船返回艙進行發射前準備。(央視新聞)15日21時40分以後,神舟13號太空人的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太空人公寓問天閣外的圓夢園廣場舉行。21時42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太空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總指揮長李尚福下達命令,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領命出征,展開為期6個月的飛行任務。大陸神舟13號載人太空船北京時間16日0時24分搭乘長征二號F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前預備。(央視新聞)神舟13號載人飛行任務是太空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第6次飛行任務,也是該階段最後一次飛行任務,主要目的有五:一是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遠端操作等太空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二是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後續太空站建造任務作準備;三是進一步驗證太空人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四是進行航太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多樣化科普教育活動;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太空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與神舟12號任務相比,神舟13號任務主要不同點有:載人太空船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太空站;屆時中國太空站將實現核心艙、2艘貨運太空船、1艘載人太空船共4個飛行器組合運行;太空人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這也是太空站運營期間太空人乘組常態化駐留周期。大陸神舟13號載人太空船北京時間16日0時24分搭乘長征二號F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央視新聞)
陸神舟13號明發射 王亞平將成首位出艙女太空人
大陸神舟十三號載人太空船將於10月16日0時23分發射,由太空人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組成飛行乘組,3人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亮相。這是中國太空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6次、也是階段最後一次飛行任務。此次有5項任務,包括執行出艙活動。王亞平將成為首名進駐太空站的女太空人,及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太空人。6個月太空船返回後,中國將進入太空站建造階段。大陸神舟13號飛行任務5大目的5項任務 太空授課2.0這次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少將軍銜的翟志剛擔任指令長,他是中國首批太空人,2008年執行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並擔任指令長。葉光富現為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2010年入選中國第二批太空人。2019年入選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乘組。王亞平為航天員大隊一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團副大隊長,被評為空軍二級飛行員。2010年入選第二批太空人。2013年執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期間展開「太空授課」,彼時大陸有6000萬中小學生在地面課堂上課。如今再次飛行,王亞平也將帶來太空第二課。建造太空站 先預作準備此次主要有五個目的,包括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遠端操作等太空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進行2至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後續太空站建造任務作準備;進一步驗證太空人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進行太空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太空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副主任林西強表示,神舟十三號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太空人進駐核心艙,約6個月後返回內蒙東風著陸場。在對太空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各項任務完成全面評估後,將轉入太空站建造階段。具有極重要意義。未來建造階段亦規畫6次飛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