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硝酸鹽
」 亞硝酸鹽 中毒 食道癌 營養師 香腸男「不酒不吃檳榔」…首次健檢驚罹食道癌 醫曝1症狀:恐已3期
定期健檢相當重要,可以及早發現潛藏的疾病並提早治療。醫師近日就分享1起案例,一名略為肥胖的40歲男子,平時沒有吃檳榔、喝烈酒習慣,身體也沒有任何不適,沒想到首次健檢,竟然就檢查出食道腺癌。對此,醫師特別示警,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發現時通常已經是第三期,在治療上非常困難,因此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日前在粉專發文分享,先前有名40歲的男子,身高170公分、體重80公斤,BMI指數為28屬於略為肥胖,雖然有抽菸習慣,但不會吃檳榔及喝烈酒,平常身體也沒有任何不適,只有偶爾有胃食道逆流、胸口灼熱感等症狀,沒想到首次做健康檢查,赫然發現胃和食道交接處有一個腫瘤,切片後發現是食道腺癌,所幸發現當下為早期,可即早接受手術治療。林相宏說明,食道癌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吞嚥困難,初期是固體食物吞不太下去,經常需要配水,但9成的民眾「要腫瘤阻塞食道近4分之3,才會發生吞嚥困難,通常已經是第三期,在治療上非常困難」。林相宏補充表示,其他不明顯的症狀還包括吞嚥疼痛、胃酸逆流、胸痛等,與胃食道逆流通常難以區分,若晚期還會出現體重減輕、吐血、解黑便及咳血等情況。而肥胖與胃食道逆流都是食道癌的風險因子,建議患者要定期做內視鏡追蹤。至於該如何預防食道癌呢?林相宏提醒,食物方面要避免含有亞硝酸鹽,像是醃漬、燒烤、煙燻、加工肉品等;也要避免過燙的食物,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因此當覺得食物燙口時,儘量等食物稍微溫涼後再食用。最後林相宏強調,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若出現喉嚨卡卡、咳嗽、常清痰、聲音沙啞、食物逆流、火燒心、胸痛、體重減輕等,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期。
抗癌3寶不可不知 營養師曝光大蒜2吃法「增加抗癌效果」
先前衛福部公布2023年國人的10大死因,癌症依舊高居榜首,多年以來,民間也流傳著許多抗癌的秘方。而營養師劉怡里也提出辛香料中的「抗癌3寶」,分別是青蔥、薑與大蒜,其中劉怡里還分享大蒜的兩種食用方式,更能增加抗癌的效果。營養師劉怡里在FB粉絲專頁發文提到了辛香料中的「抗癌3寶」,其中青蔥中含有豐富的硒元素,這種物質可以有效降低胃液內的亞硝酸鹽濃度,達到預防胃癌的作用。此外,青蔥中的麩胱甘肽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有助於身體合成麩胱甘肽,進一步降低氧化壓力,幫助排除體內的有害物質。青蔥的氣味也具有多種健康益處,例如抗菌、抗發炎、舒張血管,並且能夠維持腸道的健康菌群。接下來是薑,劉怡里提到薑含有薑辣素和薑醇,這些成分對健康有極大好處。薑辣素具有抗發炎和抗氧化功能,對抑制腫瘤生成十分有效,而薑醇則被一些研究發現能抑制癌細胞的轉移。市場上常見的薑有三種,分別是嫩薑、老薑和甘薑,其中老薑的薑辣素含量高於嫩薑,而甘薑則常與中藥材一起煎煮使用。最後,劉怡里強調大蒜的抗癌作用。大蒜中含有蒜素和類黃酮,這些成分能有效防止腫瘤增生,並且抑制致癌物質的生成。此外,大蒜還含有亞硝胺,這種物質能增強免疫力,對預防胃癌和大腸癌等癌症有明顯作用。大蒜最有效的食用方式是生吃或將大蒜泡在橄欖油裡,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增強其植化素的功效。在食用前,將大蒜切開並靜置10至15分鐘,讓蒜素有足夠的時間生成,效果最佳。
每週烤肉3次!她慘罹大腸癌「媽媽也患肺癌」 醫示警1行為害慘她們
許多人都會在中秋節時烤肉,但烤肉過程中也要注意健康問題。營養師許瓊月近期分享一個自己曾遇過的個案,一名年僅20歲的女子罹患大腸癌後來求診,經過詳細詢問後,才發現女子家中每週烤肉三次,烤焦的食物也照吃不誤,且女子的母親也被診斷出肺腺癌。許瓊月在節目「聚焦2.0」中提到,一名年僅20歲的女子罹患大腸癌後來諮詢,經過詳細詢問,該女子提到自己家中每週烤肉三次,且使用廢輪胎框當作烤肉架,即便食物燒焦了也照吃不誤,甚至家人認為,「焦焦的才好吃」,沒想到女子卻罹患大腸癌,而女子的母親也被診斷出肺腺癌。此外,許瓊月指出,女子的鄰居曾表示,女子家烤肉時,不只沒有飄出香味,反而常散發出輪胎燃燒的刺鼻氣味,疑似是因為輪胎框邊緣沒有清理乾淨,每次烤肉時都釋放出有毒氣體。許瓊月認為,使用廢輪胎框當作烤肉架可能是導致母女倆罹患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燃燒輪胎會產生有毒氣體,長期吸入這些污染物可能對健康造成極大危害。許瓊月也提醒,烤肉時若食物烤焦,應避免食用,至少要將焦黑部分去除,以減少攝入致癌物質的風險。她建議,避免長期接觸烤肉時產生的煙霧,以降低患癌機率。食藥署也曾在官網指出,除了肉質本身如紅肉(豬、羊、牛)及加工肉品(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已被證實會提高大腸癌的發生率外。用高溫(溫度超過100度以上)烹調肉類,也會產生致癌物質雜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烹調的時間越長,產生越多;當肉類放在烤架上以直火進行燒烤時,肉類油脂滴落在火上也會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附著在食物表面,吃下肚後恐將誘發腸癌。食藥署呼籲民眾,烤肉時應盡量避免烤焦,一旦烤焦就不要再食用,太厚或太大片的食材建議可先切成小片後再烤,或針對較難烤的食材先以蒸、煮或微波等方式烹煮後再烤,以縮短燒烤時間,可減少有害物質的產生。
大腸癌早期難發現 醫示警「4徵兆」要迅速就醫
台灣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位居第1位,且發生、死亡人數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外科醫師陳榮堅就提醒,大腸癌早期很困難,因此若民眾出現「4徵兆」,包括血便、經常有莫名脹氣感,以及排便習慣和糞便形狀改變,就得盡速就醫檢查。敏盛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醫師近日在《健康多1點》臉書衛教影片中說明,大腸癌是由自身細胞變化而來,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許多人僅在出現異常時才求診。陳榮堅指出,最常見的大腸癌徵兆是血便,若頻率過高,2到3天就血便,且持續一個月以上,應立刻就醫檢查;第二個徵兆是經常感到無緣無故的脹氣,這也可能是大腸異常的信號;第三個徵兆則是排便習慣改變,像是如間隔時間變長、有腹脹情況;第四個徵兆是糞便形狀變細,這些都可能是腫瘤阻塞腸道的表現。陳榮堅進一步指出,體重減輕和容易疲勞也是潛在症狀,應作為輔助參考,因此當民眾出現上述症狀時,必須高度警覺。他建議民眾,無論有無症狀,應在50歲時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則在40歲後應將大腸鏡納入定期健檢項目。衛福部也在官網公告,有鑑於大腸癌的發生有近9成為50歲以上的族群,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補助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科學實證研究顯示,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衛福部也提醒,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肉、羊肉、牛肉),則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則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此衛福部呼籲民眾,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紅肉及加工肉(煙燻、鹽漬或亞硝酸鹽加工)。
普渡教戰2/專家推薦「罐頭必買清單」 4水果別碰!好兄弟恐跟回家
普渡祭拜供品要怎麼準備?專家提醒,家家戶戶必備的水果有禁忌,香蕉、李子、梨子、鳳梨不適合出現在普渡,因為「蕉李梨」諧音像台語「招你來」,鳳梨「旺來」,恐怕會把鬼魂招回家;祭拜用品不如買有益健康的食物,例如必拜的罐頭,可選玉米粒、魚、番茄等品項,營養價值不輸天然食材。農曆7月鬼門開,大家都會準備澎湃供品給「好兄弟」品嘗,常見的供品有三牲、水果、餅乾零食、泡麵、罐頭。營養師程涵宇認為「不要買過量」是最重要的首要原則,以免節日過後攝取過多熱量、脂肪。「如果一定要買,那就買比較健康的品項,例如罐頭耐放方便保存,就是不錯的選擇。」程涵宇表示,許多人認為罐頭能夠久放,一定含有防腐劑,事實上罐頭食品是採用加熱、殺菌等方法,除去有害活性微生物及其孢子,然後再利用密閉容器包裝,阻絕內外微生物之後,就能拉長保存期,而非使用防腐劑。如果是以天然食材製成的罐頭,幾乎不含添加物,營養甚至不會輸給天然食物。程涵宇稱它們為「單純罐頭」,包括番茄、玉米、魚等都是可以天天吃的罐頭。其中玉米罐頭是最廣泛被使用的品項,「玉米黃素屬於脂溶性維生素,高溫烹煮過更好吸收,建議選擇無鹽、非基改的玉米罐頭,更加健康。」番茄罐頭經過高溫加熱與攪打,可以破壞番茄的細胞壁,釋放更多的茄紅素,相較於天然番茄,讓人體更好吸收。鮪魚、鰻魚、沙丁魚、鯖魚等含骨頭的魚罐頭,不只吃得到豐富的蛋白質及Omega-3脂肪酸,還能同時吃進魚骨補充鈣質,都更勝天然食物。程涵宇則不推薦「午餐肉罐頭」。「它的成分通常是豬肉、澱粉、鹽和香料、亞硝酸鹽混合製成,這代表高脂、高鈉、高熱量,尤其亞硝酸鹽經過加工後具有致癌風險,所以最好不要常吃這類罐頭。」葡萄、龍眼、香蕉、李子、梨子、鳳梨都有不好的象徵意義,不適合在中元普渡祭拜。(圖/報系資料照)天然蔬果當然也是供品的好選擇,但挑選時要注意普渡的相關禁忌。命理專家雨揚老師提醒,不要準備鳳梨與香蕉、李子、梨子,因為鳳梨代表「旺來」,香蕉、李子、梨子合拜則有「招你來」的意思。另外,也不適合拜成串的水果,如葡萄、龍眼,會有「死一整串」的穢氣;釋迦因為與釋迦摩尼佛諧音,所以也不適合上桌祭拜。適合祭拜的水果有蘋果、蓮霧、奇異果、櫻桃、哈密瓜等,而水果祭拜數目須為「奇數」,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普渡當天不可拜陰。營養師高敏敏建議挑選當季盛產水果,尤其是有祈福之意的更好,例如蘋果象徵平安;程涵宇認為紅色火龍果、奇異果不錯,除了顏色討喜,熱量也都適中另外,她表示祭拜時氣溫較高、再加上焚香時會散發許多碳氫化合物,若碰到水果就會刺激乙烯產生,會有催熟水果的效果,所以提醒不要準備過熟的水果祭拜。
唱不出高音驚罹食道癌!男業務半年後離世 9成患者還有這2症狀
高音唱不上去竟是罹患重病。一名愛吃辣物45歲男業務某次到KTV唱歌時,突然唱不出高音,之後陸續出現吞嚥困難、體重急降等症狀,就醫被告知罹患食道癌第IVB期,還疑似轉移到肺臟,手術後僅半年就病逝。資深護理師陳麗華在節目《健康2.0》表示,該名業務雖不抽菸,但應酬時都喝烈酒,也愛吃麻辣鍋、麻辣燙,可說是無辣不歡。他有次在KTV歡唱發現聲音沙啞、唱不上高音,並陸續出現吞嚥困難、胸悶、體重快速下降等症狀。陳麗華表示,男業務確診半年後虛弱到坐輪椅,人也瘦得不成人形,即使動手術仍不敵病魔離世。開業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吳昭寬說明,食道不同於其他消化器官,缺少「漿膜層」造成癌症生長速度很快,且旁邊又有豐富淋巴系統,讓癌細胞很早就可經淋巴結擴散吳昭寬表示,有9成以上患者出現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症狀,另胃食道逆流、背痛或胸骨後疼痛、上腹部疼痛,都可能是食道癌的表現,嚴重時會因轉移發生其他症狀,例如到肺部會慢性咳嗽,並因壓迫喉返神經沙啞、說不出話,以及喝水易嗆到,甚至因腫瘤出血而胸痛咳血;若轉移到骨頭,則會有全身痠痛。值得注意的是,食道癌除名列男性10大癌症死因第5位,目前也無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美國癌症協會(ACS)指出,除了刺激性食物會增加罹食道癌風險,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等食品,則因含有亞硝酸鹽,其與食物中二級胺結合會形成致癌物質亞硝胺,應減少攝取這些食物並多食用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蔬果。
醫師提醒「9大NG」傷胃行為 咖啡、炸雞、麻辣燙全上榜
在萬物齊漲,唯有薪水不漲的艱難世道裡,享受美食是許多人僅存的小確幸。不過小心,若是飲食不當,也可以危害健康,讓經濟壓力雪上加霜。重症醫療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分享「傷胃」10大NG行為,提醒民眾保護好自己的腸胃,才能享受美味人生。以下是黃軒分享的10大NG傷胃行為:一、吃太鹹了:太多鹽分,會讓民眾的胃壁「受不了」,胃黏膜會反覆的從充血、水腫到糜爛、甚至潰瘍,一步步走向不可逆的傷害深淵。二、吃太多醃烤了:腌制煙熏食品,是味覺上的享受,但也有健康的隱憂,這些食品中的硝酸鹽在胃裡會變身成亞硝酸鹽,再與食物中的胺結合,形成具有強烈致癌性的亞硝酸胺。因此為了健康,還是選擇新鮮、自然的食材比較好。三、飲食不規律:不規律飲食就像是對胃黏膜下一個挑戰書,你不吃早餐,或者今天餓著,明天又吃到撐,這樣的飲食節奏,簡直是在胃裡搞反覆的「地震」,胃肯定會受不了。為了胃的健康,還是要定時定量吃飯,愛護自己的胃。四、吃太燙/太冷了:極端的熱食、冷食,對胃來說是個大考驗。那些「太熱」或「太冷」的美食雖然誘人,但也可能會讓胃黏膜覺得超級不舒服,甚至受到傷害!五、吃太辛辣了:辛辣不僅僅是味蕾的極限運動,更是對胃黏膜的考驗。那些讓人嘴唇麻麻、眼淚汪汪的辣椒、咖哩、胡椒等食物,可是會讓胃酸「加班加點」,讓胃黏膜超級有壓力。六、吃太酸了:酸性水果像是檸檬、橙子,這些「酸酸甜甜」的水果長期一直在吃,它們的酸性,就可能會讓胃感到有點小刺激,破壞了你的胃黏膜。因此別忘了給胃黏膜多一點愛護,適量食用,保持胃部健康。七、吃太多油炸了:油炸食品雖然美味誘人,但對胃黏膜可不太友好。那些油脂含量高的炸雞、薯條,吃多了不僅讓胃酸「忙到不可開交」,還可能對胃黏膜造成傷害,為了胃的健康,請適量享受,不要過度!八、喝太多咖啡因了:咖啡與濃茶雖然是許多人提神醒腦的好夥伴,但這些含咖啡因的飲品可能會容易傷害到胃黏膜,因為咖啡因會刺激胃酸分泌過多,反而對胃黏膜不太好。九、煙酒不離手:酒精會讓胃酸分泌加班加點加更多的酸,因此傷害胃黏膜,長期下來,胃會受不了的。還有,吸煙不僅會刺激胃酸分泌,煙草中的化學物質,還可能對胃黏膜造成傷害。此外,黃軒醫師指出,我們常常說:「十人生病前,九個胃都有毛病」,常見的不適包括了:●消化不良:你可能會被誤認為普通腸胃問題●腹部腫脹、不舒服或疼痛反覆發作。●噁心嘔吐:你可能伴隨飽脹感或食物不易通過²。●腹瀉便秘:你的排便習慣改變了,你有在乎?●食慾不佳、體重減輕:你找不到明顯原因,但體重一直在下降●虛弱無力、疲勞:你可能因為緩慢胃出血導致貧血●胸口灼熱:你是否常常「火🔥心」,這可能與胃酸逆流有關●直接出血:你可能吐血或解黑便,這可能是胃潰瘍而出血的跡象黃軒醫師提醒,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尤其是持續不消退的症狀,建議及時就醫進行檢查。早期發現和治療對於提高治癒率至關重要。
夫妻雙雙確診大腸癌…全和不良飲食有關 醫師警告了
太震驚!中國杭州有一對夫妻,在醫院雙雙檢查出早發型大腸直腸癌,讓人大感意外,原來是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醫師也給出警告了。據《富陽日報》報導,章男和孫女這對夫妻最近急壞了,4月初預約了無痛胃腸鏡檢查,結果發現2人都是多發大腸息肉,章男的橫結腸肛側有1處不規則腫塊,孫女在直乙移行部見1處不規則腫塊,病理結果均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過了半個月,安排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孫女的長到息肉一次切除,但章男就沒這麼幸運,手術過程中發現橫結腸肛側的腫塊抬舉徵陰性,代表無法做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手術。幸虧倆夫妻及時發現,都是結直腸癌早期,後續做好定期追蹤就好,醫師指出及時治療意味「生存期教長」,今後的生活品質也不會受到很大影響。夫妻飲食習慣不佳導致。(圖/翻攝自富陽日報)至於為何這對夫妻會同時罹患同一種癌症?原來和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章男和妻子比較節儉,平常一餐吃不完,就把剩菜放進冰箱,第2餐繼續吃,有時還和新鮮的菜混一起炒著吃,常常是一樣菜吃3天。醫師提醒,腌菜和隔夜飯菜中亞硝酸鹽的含量較高,過量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會在口腔、胃內和腸道中與蛋白質的分解產物胺結合為亞硝胺,亞硝胺為Ⅰ級致癌物,有引起食道癌、胃癌、腸癌等高度風險。幸好結直腸癌是一種可防可治的惡性腫瘤,關鍵在於「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不過,早期往往無症狀,便血症狀與痔瘡有些相似,很容易被忽視,假如出現3種狀況要注意:1、大便性狀的改變:如糞便形態異常、便中帶血等情況2、出現陣發性腹痛:早期疼痛可能不明顯或僅有隱痛,排便時疼痛可能加重3、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比如排便次數增加,出現排便不盡感等醫師也建議,平常應少吃油炸、醃製、高脂肪的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適當增加主食中粗糧、雜糧的比例,不宜過細過精,另外也要適度鍛鍊,控制體重。
「一分鐘」簡單自我檢查 7種表現說明你蔬菜沒吃夠!
日常生活中,「多吃水果和蔬菜」的道理幾乎人人都知道,但真正吃夠蔬菜的人卻不多!近日中國網路上一篇熱文「7種表現說明蔬菜沒吃夠!」廣為流傳,教民眾自我檢視蔬菜攝取量是否足夠。第一項沒蔬菜吃夠的表現,是「容易發胖」。由於蔬果中纖維和水含量很高,且熱量較低,可以讓人保持飽腹狀態而不提供過多的熱量。有研究指出,在飲食中增加蔬菜和水果與體重減輕有關。第二項表現,是「皮膚易出油」。研究發現,水果和蔬菜攝入少的女性患脂溢性皮炎的風險增加了47%,隨著飲食中水果攝入的增加,風險降低了25%。第三項表現,是「經常會便秘」。纖維是植物性食物中的一種碳水化合物,有助於促進腸道有益細菌的生長。蔬菜攝入不足的人,更容易出現便秘。第四項表現,「視力易下降」。無論男女老少,每個人的眼睛都離不開一種「葉黃素」。葉黃素的主要來源是蔬菜,尤其是深綠色蔬菜。第五項表現,是「血糖易升高」。研究發現,體內維生素C含量最高的人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最低。而蔬菜往往富含維生素C,有助於調節血糖。第六項表現,是「情緒易低落」。研究資料發現,有12種與抑鬱症狀的預防和治療有關的營養素,其中包含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B12、鐵、鋅、鎂、鉀、維生素A、維生素C、葉酸、硒等。我們常見的蔬果,包含上述絕大多數營養素,充足攝入水果蔬菜對抵抗抑鬱情緒很有價值。第七項表現,是「身體易發炎」。常見的抗氧化劑有維生素E、維生素A、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番茄紅素、葉黃素、硒等,這些廣泛存在於蔬菜和水果中。蔬果攝入不足的人,身體更容易出現炎症反應。文章另外指出,有些人會通過吃水果來代替蔬菜,或者直接吃各種營養素片(如維生素C、膳食纖維)補充營養。但這兩種方法並非長久之計,尤其是水果中糖分較高,想要通過吃水果來補充足夠的營養素,糖分就容易超標,一方面會導致肥胖,另一方面還可能對血糖產生不利影響。那麼,蔬菜怎麼吃才算「夠」?每人每天推薦攝入蔬菜約在300至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1/2。雖然聽起來很多,但每100克生的蔬菜做熟後,也就相當於一個網球大小的量,把每日所需的蔬菜分配在一日三餐中,中晚餐時每餐至少有2個蔬菜的菜肴,把適合生吃的蔬菜作為加餐,不知不覺就能滿足攝入需求。此外,新鮮的應季蔬菜顏色鮮亮,水分含量高、營養豐富,食用這樣的新鮮蔬菜水果對人體健康益處多。蔬菜發生腐爛時,會導致亞硝酸鹽含量增加,對人體健康不利。而根據顏色深淺,可分為深色蔬菜和淺色蔬菜。深色蔬菜指深綠色、紅色、橘紅色和紫紅色蔬菜,這類蔬菜普遍富含β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主要來源,應特別注意多多攝入。文章另外提醒,挑選和購買蔬菜時,種類要多變換,每天最好能攝取5種以上不同種類的蔬菜,葉菜、鮮豆、菌菇類蔬菜最好都要包含在內,才能確保營養均衡。另外,如果選擇蔬果包含土豆、山藥、南瓜等根莖類蔬菜,就\要適當減少主食量,以免澱粉攝取過多。
抽驗山泉水!銅鑼龍泉大腸桿菌超標16倍
為確保民眾飲用水安全,苗栗縣政府環保局近日抽驗縣內熱門山泉水取水處,包括公館鄉「福基村」、銅鑼鄉「龍泉」及頭份市「石觀音」等3處,其中,「龍泉」、「石觀音」大腸桿菌群超標,環保局7日呼籲民眾取用山泉水,務必煮沸再飲用,確保飲用水安全。環保局近1個月內抽驗公館鄉「福基村」、銅鑼鄉「龍泉」及頭份市「石觀音」等3處,民眾最常取用山泉水的地點水源水質,檢測項目包括pH值、大腸桿菌群、色度、總硬度、濁度、氯鹽、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硫酸鹽、氨氮等共10個項目。其中,銅鑼鄉龍泉的大腸桿菌群項目測值為800 CFU/100mL、頭份市石觀音的測值為280 CFU/100mL,都不符合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50 CFU/100mL,各都超標達16倍、5倍多,其餘地點及項目均符合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縣府環保局長陳華盛表示,水質檢測大腸桿菌數不合格率高,主因是屬開放式自然水體,易受落塵或降雨造成非點源汙染導入影響。若民眾取用山泉水、井水或為簡易自來水等當飲用水源,務必煮沸後再飲用,以確保飲用水安全及身體健康。另外,近期也抽驗自來水事業供應民眾飲用自來水水質,抽驗對象為明德淨水場等13處,總計抽驗50件自來水水質,每件含11項水質檢驗項目,經檢驗全數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也建議民眾針對住家用蓄水池、水塔等設備定期清洗,建議每半年至少清洗1次,避免自來水水質遭受汙染,民眾可洽自來水公司輔導合格的清洗業者辦理。
營養師點名「6大超毒加工食品」少碰 早餐常見品項也中標
近年來食安風暴不斷,尤其某些加工食品內涵各種化學添加物。對此,營養師李婉萍特別點名6大超毒加工食品,包括香腸、培根、油條、人造奶油、熱狗及汽水,長期或過量的食用,絕對會對健康產生許多負面影響,不但會增加心血管、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化學添加物還可能增加罹癌風險。李婉萍昨(15日)在臉書粉專「李婉萍營養師」發文列出「你必須知道的超毒加工食品」,她表示近年來食安風暴不斷,我們無法用肉眼就確定吃下去的食物到底有什麼危害身體的物質,尤其是某些加工食品添加了各種你聽都沒聽過的化學添加物,「林林總總長期吃下來也是會造成很多身體的影響,除此之外高鹽、高糖、不好的脂肪也是加工食品很不健康的原因!快來看看哪6大加工食品超級碰不得的吧」:香腸:除了高脂肪、高熱量外,其為了抑制肉毒桿菌生長,會添加亞硝酸鹽,當高溫烹煮時,就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胺」。培根:油脂含量比例高達90%,也因為是醃漬品,鈉含量也很高,同時為了保存及增加顏色鮮艷,還會加入各種化學添加物,吃多恐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油條:為了口感更好,會加入化學膨鬆劑,若再經過不好的油來高溫油炸,就會產生許多不好的物質,也會攝入大量油脂。人造奶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很高,人體對其難以代謝,大量食用會引起高膽固醇、肥胖,從而對肝臟及心血管造成負擔。熱狗:由碎肉、澱粉、香料、黏著劑等所混合,其中必定加入調色劑、磷酸鹽,吃多前者會影響腎臟功能,後者則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注意力。汽水:可說是一杯含有大量糖、各種化學添加物的混合飲料,也因為pH值較酸,會刺激腸胃道,使本身腸胃不好的人更容易慢性發炎。
吃燙食小心增食道癌風險! 專家列3點提醒防癌上身
根據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食道癌新診斷個案有2,881 人,其中男性就高達2,614人,占9成以上,是男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6名,其中50至69歲發生人數占7成以上;另,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111 年有1,980人死於食道癌,是男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食道癌新診斷個案 七成有吸菸、近五成嚼檳榔目前已知食道癌之致癌因子有不健康飲食、菸酒檳、含亞硝胺之食物、過熱的飲食溫度、胃食道逆流、肥胖、口腔衛生不良等;從110年癌症登記資料中發現,我國食道癌新診斷個案中,75.2%有吸菸行為、52.4%偶爾喝酒或習慣性喝酒、48.9%有嚼檳榔的行為。遠離食道癌 注重飲食避免過燙、戒除菸酒檳由於食道癌尚無實證有效之篩檢工具,因此,落實健康生活型態、避免食用過燙食物、遠離致癌因子及養成運動習慣,都是預防食道癌的重要撇步。食道是食物進入胃腸的必經之道,也因此暴露於致癌因子及病菌當中,應落實下列三項健康生活型態,避免對食道造成傷害:1. 避免飲食過燙的食物: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將攝氏 65 度以上的熱飲,歸類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且研究顯示,過燙飲食之罹癌風險為一般熱食的1.92 倍,因此,請民眾務必注意食物溫度是否過燙,儘量溫涼後再食用。2. 戒除菸、酒、檳榔:美國癌症協會 (ACS) 指出,菸草製品是食道癌的主要風險因子,且抽菸、飲酒及嚼食檳榔是多種癌症共有的風險因子;另,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分別是沒有者的3.80、2.29、2.62倍。呼籲有抽菸、飲酒、嚼檳榔行為的民眾,應儘速戒除,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3. 少吃醃漬或加工食品,多攝取蔬果: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 (ASCO) 指出,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為了增加保存期限,故添加亞硝酸鹽作為防腐劑,若與食物中的「二級胺」結合,形成「亞硝胺」,已證實其為致癌物質,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平時應減少食用此類食物,多攝取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蔬菜、水果,可降低罹癌風險。吞嚥困難、火燒心要注意 嚴重不適應就醫!食道癌的症狀除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外,也可能導致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且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國民健康署呼籲,平時應提高警覺,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切勿僅上網搜尋相關資訊後,即自行判定身體無異狀,而延誤就醫時機,如出現上述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檢查,把握黃金治療期!
「三類隔夜食材」千萬別反覆加熱 營養師呼籲:恐致癌
為了農曆新年,家家戶戶都備滿各樣佳餚,雖然春節期間消耗了不少食材,但冰箱仍有吃不完的菜餚。營養師李婉萍在臉書PO文提醒,「三類食材」千萬別反覆加熱,最好不要吃直接丟掉,免得健康問題找上門。李婉萍營養師在臉書粉絲專頁指出,三類不要吃的隔夜菜「綠葉菜類」是其一,尤其是含有高「硝酸鹽」的綠色葉菜。長時間冷藏後反覆加熱不僅使營養流失,還有可能讓細菌足夠的時間將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進而增加癌症風險。營養師建議,若要保存綠葉菜類,最好在當日盡快食用完畢。另一類不宜隔夜的食物是海鮮,除了容易滋生細菌外,過長的保存時間還可能導致「蛋白質氧化」引發腸胃不適。營養師提醒,海鮮類食物最好當天食用完畢,避免食用變質後的食物。最後,油炸類食物也要小心,因市售的炸物通常使用不新鮮的油進行炸製,不良的油脂經過二次加熱可能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胺」,對身體造成慢性傷害。營養師呼籲,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將食材新鮮當日料理是最健康的選擇,千萬別為了省錢葬送自己的健康。如果不得已需要隔夜食用,請確保使用至少100度的高溫進行加熱,以減少食物中毒的風險。
食物保存不慎可能導致健康危害 護理師提醒:三種菜不宜再次加熱食用
民眾為了節儉常選擇將剩菜剩飯冷藏保存,第二天再次加熱食用。然而,這樣的做法可能對你的健康不利,毒物專家譚敦慈就曾在節目上提醒,有三種食物千萬不可再次加熱食用,因為可能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譚敦慈曾經在節目中提及三種食物應該避免隔夜加熱食用,首先是「深綠色蔬菜」,因其可能含有硝酸鹽,經過加熱後轉化為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其次是「冷盤」,由於其本身溫度較低,打包後更容易滋生細菌;最後則是「魚蝦貝類」,譚敦慈指出,重複加熱不僅使口感變差,還可能導致蛋白質生成有害物質(氧化膽固醇)對心臟血管造成損害。對於不得不將剩菜帶回家繼續食用的情況,譚敦慈提供了一些建議。她建議在加熱前先將湯汁濾掉,因其裡面可能含有過量的鈉及嘌呤(普林),可以再重新添加新鮮水,例如在加熱雞湯時,可以將雞撈起,保留一點湯汁,加入新鮮蔥、薑、蒜、洋蔥(擇一),以減少氧化膽固醇的生成。然而,譚敦慈也強調,食物打包回家後一定要確保進行「充分煮沸」。僅使用微波爐或電鍋蒸煮可能無法達到徹底滅菌的效果,更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風險。此外,對於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歡自己攜帶便當不想再吃外食的現象,譚敦慈提醒,煮完菜後盡可能立即裝進餐盒,因為溫度介於7~60度稱為「危險溫度帶」,甚至只要溫度低於60度,就可能會開始滋生細菌。她建議民眾只要飯盒「手摸起來不燙了」就要盡快放入冰箱保存,以免食物受到細菌的污染。
癌症會傳染?節儉老夫妻先後確診直腸癌 原因竟在飯桌上
節約是件好事,但是過度節儉可能走向了反面。在大陸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結直腸外科,一對夫妻先後做了直腸癌手術,腸癌背後和他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原來夫妻倆生活節儉,時常吃剩飯和醃菜,加上口味重,才會雙雙罹患癌症。《錢江晚報》報導,今年73歲的阿桂(以下皆為化名)和78歲的阿倫是杭州人,早年在菜市場賣果蔬,如今把攤位交給兒子,閒在家中帶帶孫子。1年多前,阿桂的痔瘡加重,不僅大便變細、便中有血,而且排便非常不規律,時不時發生便秘,原以為是賣菜久坐落下的病根,並沒有放在心上。沒想到,2022年6月起,阿桂的症狀突然加重,腹痛腹脹好幾個月、到後來幾乎解不出來大便,終於忍不住了,才到浙大一院總部一期做了腸鏡檢查,結果竟是直腸癌。結直腸外科副主任劉凡隆接診後,給患者做了腹腔鏡下的直腸癌根治手術,在直腸下段切出了一個直徑超過5cm、台球大小的腫瘤,並做了臨時腸造口。當時,劉凡隆主任醫師就建議阿桂的老公去做個篩查,但是阿倫沒放在心上。2023年11月,阿倫連續好幾天找老朋友喝酒,一不留神就喝出了胃出血。到附近醫院做了胃腸鏡,沒想到居然在距離肛門口30cm的地方,也發現了一個直徑約3cm大小的腫物,隨後被確診為結腸癌,所幸手術順利,他已經平安出院。老兩口一前一後查出了腸癌,阿倫在手術後向專家說出了自己的疑惑,「難道癌症也會傳染嗎?」這不是劉凡隆第一次接診「夫妻腸癌」,雖然腸癌不會傳染,夫妻間也不會遺傳,問題大多出在生活習慣,且夫妻的生活習慣經過多年磨合後,往往十分接近,有一方有可能致癌的不良生活習慣,便容易潛移默化影響對方。專家進一步了解,阿桂和阿倫夫妻倆十分節儉,吃飯吃得十分簡單,基本上都是一天燒一頓飯,中午會特意多燒一些,剩下的晚上熱熱再吃。吃不完的菜也捨不得扔掉,有時會把隔夜的和新鮮的菜一起炒了吃,且夫妻倆還是不折不扣的重口味,平時喜歡吃醃肉、醬鴨、滷鴨、鹹魚等。雖然本身在賣菜,夫妻倆卻捨不得吃新鮮蔬菜,但凡有賣不掉的就會做成醃菜,多年早飯都是醃菜配白粥;而自從將菜攤給了兒子後,阿倫基本上每晚要喝上1斤多土燒酒才去睡覺。醫生說明,醃菜和隔夜飯菜中亞硝酸鹽的含量較高,過量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會在口腔、胃內和腸道中與蛋白質的分解產物胺結合為1級致癌物亞硝胺,有引起食道癌、胃癌、腸癌等高度風險。直腸癌不僅是遺傳性較強的高發癌症,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病。不僅飲食習慣,長期生活不規律,久坐不運動,體型肥胖,長期便秘或慢性腹瀉,有慢性腸炎、腸息肉病史,較大的精神壓力也會增加患腸癌的風險。在專家的建議下,阿倫和阿桂的兒子也特地去做了腸鏡檢查,幸運的是並未發現異常。
罪惡零嘴3/最糟糕前5名出爐「幾乎天天吃」 冠軍是它!恐影響一生健康
零食品項包羅萬象,專家評選最罪惡的前5名分別是含糖飲料、肉乾、糖果、餅乾、大量生產的麵包,專家認為這5種零食幾乎隨處都可買到,而且許多人甚至會天天吃,其中含糖飲料因容易上癮,所以成為第一名,專家也提醒,常攝取精緻糖會導致肥胖,也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等風險,恐影響一生的健康。營養師程涵宇育有一子,平時不會主動購買零食給孩子,家中出現的零食通常都是親友贈送,而程涵宇會再篩選給孩子吃一些,同時也會藉機讓孩子知道吃零食的份量,標示,有沒有色素、香料怎麼判斷等。「我不主張完全禁止零食飲料,因為完全禁止只對小小孩有效,當他們有自己的學校社交生活之後,完全的禁止反而有反效果。」程涵宇說,完全禁止含糖食物可能會助長對糖的不健康渴望,所以讓孩子知道偶爾吃點甜點或甜點可以成為均衡飲食的一部分;爸媽自己也可以做到作為孩子的榜樣-甜食和零食適量即可。「我們當然會希望孩子盡可能遠離含糖食品,但我們也希望他們學習一項重要技能:當他們慢慢長大能夠自己做出食物決定時,如何平衡所有的選擇。」不過,部分零食因其健康風險過高,或是容易天天食用,所以最好能免則免。程涵宇認為最罪惡的5類零食分別是含糖飲料、肉乾、糖果、餅乾、大量生產的麵包。含糖飲料是指飲料或含有添加熱量甜味劑(即蔗糖、高果糖玉米糖漿、濃縮果汁)的飲料,程涵宇認為它非常容易上癮,可能會演變成天天都要喝,不僅會導致肥胖風險,也會增加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等。肉乾也會增加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風險,程涵宇說,主要是因為鈉含量過高,還有這類以煙燻、鹽漬、加入防腐劑或化學物質處理過的加工肉品,因加入了為肉品添色或延長保存期限的化學物質亞硝酸鹽,恐產生致癌物質,如亞硝基化合物和多環芳烴。各式各樣的零食充斥在生活中,就連夾娃娃機也可夾取零食,而且成為一股潮流。(示意圖/報系資料照)其他如糖果、餅乾、大量生產的麵包也都含有高鈉、高糖、高油脂。程涵宇說,選擇這5類零食的原因都是非常容易購買,而且部分民眾甚至天天吃,而這5類零食都屬於超加工食品。「研究顯示,過量攝取超加工食品可能會降低總體能量消耗,不只可能導致肥胖,而且容易累積脂肪,並且會影響終生的飲食習慣。」程涵宇建議從小就要適時控制零食,除了平常多喝水與牛奶、多吃新鮮食品,並限制加工、預包裝食品和飲料,盡量多用水果滿足孩子對甜食的喜愛,也可將切片水果放入水中,提供果汁的替代品,使其具有一定的風味,但不含過量的糖。如果孩子習慣喝甜飲料,那未來限制含糖飲料就會相當困難,同時也要避免用糖作為獎勵。程涵宇說,透過教導孩子糖份的適當攝取量,並使偶爾吃含糖食物成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可能會慢慢發現孩子對含糖食物和零食的渴望減少,並以更加謹慎和平衡的方式享受生活。
抗癌7年沒再復發! 醫大推這一配角蔬菜:有效抑制癌細胞
令人又愛又恨的「蔥」竟能抗癌?一名50多歲的工廠老闆,由於長期應酬喝酒,因而罹患二期食道癌,化療過程中腎臟連帶受到損傷,進而前往腎臟科求診,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勸他除了不能再喝酒,也能試著多吃「蔥」,患者遵照醫生的指令,沒想到至今過了7年癌症都沒有再復發。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分享到,該名患者為了工作常常需要以「酒」來談生意,患者屬於幾杯黃湯下肚會臉紅的類型,本身就不適合長期飲酒,果真50幾歲就確診二期食道癌,歷經多次化療、手術,藥物的副作用卻傷及到腎臟功能。江守山表示,除了必須戒酒,也可以食療法預防復發,他觀察到患者屬於中式飲食的人,而青蔥、青蒜富含的營養成分能有效抑制癌細胞,被多次證實可以預防食道癌、口腔癌、胃癌。在諮詢過程中他發現患者不能接受蒜,因此他建議2天可煮一盤蔥花蛋,7年過去,二期食道癌至今都未復發。江守山列舉以下「蔥」富含的營養成分:1.硫化物抑制腸胃道細菌將硝酸鹽轉變為亞硝酸鹽,阻斷致癌過程。2.蘋果酸促進能量製造,增進體能耐力、改善運動表現。3.β-胡蘿蔔素可使黏膜強韌、能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臟病及癌症。4.維生素B群保持神經機能正常、緩治焦慮、疲乏、健忘和失眠,協助蛋白質、脂肪與醣類代謝。5.硒構成人體內榖胱甘肽,調控細胞免疫機能,協助人體排除毒素。除了抗癌,青蔥也有降低膽固醇、改善疲勞、預防便祕、提升免疫力及抗衰老等功效,針對忙碌的現代人、懷孕不敢接受藥物治療的孕婦,能起到養生作用。蔥富含的多項影楊成分都被證實能有效抑制癌症發生。(圖/擷取自健康好生活YT)
男子吃隔夜菜送加護 醫師解釋隔夜菜不能吃的主因
廣東省江門市近日有一名男子因為腸胃不適、神智不清,而被送往醫院加護病房搶救,在多日治療後病情並沒好轉,甚至還一度陷入昏迷,臉和手腳成青紫色,最後才發現男子因食用隔夜飯菜,導致亞硝酸鹽中毒,造成嚴重生命危險。根據陸媒報導,當時男子送進醫院經過多日仍無法查出病因,直到醫生檢查男子血液時才發現血液呈現異樣,而男子的工友向醫師透露,該男子曾吃過隔夜剩菜,包括生蠔、高麗菜、茼蒿等,便確診他為亞硝酸鹽中毒,隨後在接受醫院的對症治療後,男子在第二天從昏迷中甦醒,情況得以好轉,這起事件也引發了不少人對食用隔夜菜安全性的關注。江門市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施榮華強調,即使剩菜剩飯放入冰箱中保存,亞硝酸鹽的含量仍會明顯升高,且即便加熱確實了,也難以完全消除其毒性,他表示,綠色蔬菜當餐煮完就應該就吃完,寧願吃不完就丟掉,也不要因為吃剩菜來醫院浪費醫藥費。除了隔夜菜的亞硝酸鹽含量會增加外,另一方面是隔夜菜在冰箱中冷藏,細菌依舊會持續生長、繁殖,吃了也有可能造成細菌性食物中毒,所以還是盡量不要吃隔夜菜,如果真的逼不得已,最多只能隔一餐,不要隔夜,不要為了「省」,而與自己的健康開玩笑。
31歲男急性中毒…嘴唇發紫吐到送醫 元凶竟是「1盤炒鹹菜」
又到了冬天醃鹹菜的季節,鹹菜配上時鮮冬筍,是很多人餐桌上少不了的美味,但愛吃這道家常美味的人要當心了,這盤看似平平無奇的家常菜,其實暗藏殺機,每年都有人因為它進了醫院。大陸江蘇省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日前接診了一位病人,就被一盤鹹菜直接「放倒」。綜合陸媒報導,31歲的黃先生體向來不錯,日前突然感到噁心、嘔吐還不停冒冷汗,手指和嘴唇也開始發紫。家人眼看不太對勁,連忙把他送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發現患者口唇和肢端紫紺,氧飽和度也很低,高度懷疑是中毒。經過一系列檢查,黃男高鐵血紅蛋白含量為正常值的20多倍,確診為急性亞硝酸鹽中毒,馬上留院搶救。詢問病史後才得知,黃先生4個小時前吃了一盤炒鹹菜,醫生立即注射解毒藥物,並予以補液等對症治療後,患者亞硝酸鹽中毒狀況逐漸緩解,2天後康復出院。市一醫院急診科副主任趙雪說明,像黃男這樣的亞硝酸鹽中毒病例並非個例,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類中毒,往往和不當進食有關。醫生解釋,亞硝酸鹽多存在於醃製的鹹菜、肉類和變質腐敗蔬菜等地方,雖然本身不是一種毒藥,同時能夠使食物具有獨特的風味,但它最大的問題在於過量攝入後,會把體內正常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不能攜帶氧氣的高鐵血紅蛋白,使組織缺氧,進而導致一系列惡果。「一旦發生亞硝酸鹽中毒,就會出現乏力、噁心、紫紺等典型中毒症狀。」趙雪說,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意識模糊、煩躁不安、昏迷、肝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醫生提醒,很多人為了追求泡菜的鮮嫩口感,喜歡提前拿出來吃,但新醃泡的蔬菜在3至7天亞硝酸鹽含量達到最大量,如果大量食用極易引起中毒。
男子照三餐吃「這美食」多年 一照才發現胃癌晚期還肝轉移
大陸寧波市一名40歲的男子平常愛吃鹹菜、醃製品,還有抽菸、喝酒等習慣,而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的胃痛症狀日益嚴重,只好到藥局買胃藥自行治療,沒想到的是,胃疾不但沒有改善,還讓他痛得吃不下飯,緊急到醫院求診才發現,他的胃裡有個直徑5公分的腫瘤,並被化驗為胃癌晚期,還有肝轉移的現象。綜合陸媒報導,40歲的劉姓男子以種田為生,喜好將田裡的蘿蔔、芥菜製成醃製品,每天連3餐享用,但在某天開始,他時常於飯後感到胃部不適,而他也只是把這個症狀視為消化不良,想著自己也還年輕便不以為意,繼續正常生活。幾年過去,他的胃口越來越差,餐後更會痛得整夜睡不著,無奈之下才至胃腸科就醫。經過胃鏡檢查,劉男的胃部有1個直徑5公分的胃癌晚期腫瘤,還有往肝臟轉移的狀況,而他也接受了4個療程的化療,胃部腫瘤成功縮小80%,肝轉移也消失,最後又額外接受了胃癌根治手術,結束了所有治療。如今,在術後5年,劉男已經戒菸戒酒,也不再吃以前最愛的鹹菜,還會苦口婆心叮嚀鄰居「要以我為戒,別再這麼吃了」。對此,當初接診劉男的胃腸科醫師虞偉明也提醒,醃製食品中含有許多亞硝酸鹽,長期食用會刺激胃黏膜,使其功能紊亂、充血、水腫甚至糜爛,增加胃黏膜癌變的機會,而由於早期胃癌沒有明顯症狀,消化道腫瘤患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定期檢查、早診斷、早治療才是提高生存率的致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