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紀念醫院
」 新冠肺炎 5G「3大工作場所」易誘發氣喘 4症狀超過2個月須留意
根據2022成人氣喘照護指引,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將近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為15%,換算全台約有200萬人患有氣喘,且其中約有8萬人屬於嚴重氣喘。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傅彬貴提醒,氣喘為氣管的慢性發炎,因此民眾若有「痰」、「悶」、「咳」、「喘」等四大症狀且持續超過兩個月,應盡速就醫進行過敏原、肺功能等相關檢測,進一步評估是否屬嚴重型氣喘並對症治療。常見的環境過敏原包含塵蟎、動物毛髮、花粉等,但研究顯示,環境中潛藏在高度活性化學品、工業清潔劑和金屬致敏劑中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硫、礦物粉塵、釩、鎘、二氧化矽、煤、肉毒素等,也恐是引發氣喘反應的過敏因子。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醫師提醒,部分職業長期接觸此類物質,恐在氣道累積發炎反應,增加氣喘誘發的風險。因此民眾若本身有過敏性氣喘且經常身處在以下幾種過敏原高風險環境中,建議應盡速就醫,透過免疫球蛋白E(IgE)檢測揪出過敏原,對症治療。高風險環境1:美容美髮工作場域美髮師經常接觸的染髮劑、漂白劑、護髮產品等,部分含有工業清潔劑等化學成分,長期接觸這些高活性化學品恐刺激呼吸道,增加氣管發炎反應。高風險環境2:中央廚房等油煙密閉空間廚師經常身處的高溫、油煙和煤煙環境中,恐含有二氧化硫和肉毒素等微量有害物質,長期吸入可能持續刺激呼吸道黏膜、加劇發炎及氣喘誘發的可能。此外,廚房通常為密閉空間,排煙不良更容易提高有害物質濃度。高風險環境3:水泥工地或室內裝潢等施工環境建築工人在施工過程中經常接觸水泥、石灰、石膏和鋼材等建材,其釋放的二氧化矽和礦物粉塵也是常見的環境刺激因子;某些建築材料和塗料甚至含有鎘和釩等金屬顆粒,加重呼吸道發炎或過敏性氣喘反應。傅彬貴醫師說明,臨床觀察患者多僅將流鼻水與咳嗽當作過敏或感冒表現,然而醫師提醒若慢性咳痰超過兩個月,即應懷疑是氣管問題並盡快就醫檢查。若持續暴露在過敏原中拖延治療,恐加劇痰增生、進而黏著於氣管壁上阻礙氣體交換,引發氣喘急性發作。若氣喘未積極治療、使氣道長期處於發炎情況,更會導致上皮增厚、上皮纖維化、氣道變小,最終演變成嚴重氣喘,更恐連帶出現肺功能衰退、氣道重塑等不可逆的傷害。對此,鄭世隆醫師提到,若免疫球蛋白E(IgE) 濃度大於>30 IU/ml且任一個過敏原之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 數值異常,即屬過敏性氣喘。因此透過IgE檢測可找出過敏源頭、進一步對症下藥抑制過敏發炎途徑,遠離致命的急性發作威脅。目前氣喘治療方式臨床建議採以「階梯式治療原則」,目標是控制氣道慢性發炎情形,一旦病情控制穩定,即可降階減少藥物種類與藥量。醫師提醒民眾,若仍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治療,避免症狀控制不佳演變成重度氣喘的風險。鄭世隆醫師也建議,嚴重型過敏性氣喘患者應遵循醫囑,規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控制病情。而隨著醫療進步,若經過前述治療方式仍未見症狀好轉,現今也有更積極的治療方式。包括抗IgE、抗IL-5或抗 IL-5受體以及抗IL-4α受體等生物製劑。傅彬貴醫師也分享,曾有一名約40歲的裝潢木工師傅老陳,只要在密閉的大樓施工,急性氣喘就會發作,且狀況長達半年。老陳就醫後首先使用高劑量的吸入式類固醇治療,但症狀仍會反覆發生。在經過生活狀況與工作環境問診後,發現老陳長期處於高風險過敏原環境,因此透過過敏原檢測後,推斷氣喘反應與工作環境高度相關,在更積極治療後,也順利下降氣喘急性發作的頻率。鄭世隆醫師也補充,上述過敏高風險工作環境應從日常保健開始留意,並增加個人防護措施,如工作時佩戴活性碳口罩、保持工作環境通風,皆可降低過敏因子濃度、減少對呼吸道的刺激;若民眾出現痰悶咳喘等四大症狀超過兩個月,也建議盡速至氣喘專科進行IgE檢測,目前已有多元的治療方式,建議民眾勿放任不管,遵從醫囑才能帶來更好的工作與健康生活品質。
眼壓正常也有可能青光眼! 7危險族群應每年定期做「這些」眼睛檢查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全台青光眼盛行率約為3%,且患者人數逐年上升,目前已突破45萬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指出,過去5年青光眼確診人數成長22%,3C產品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青光眼發展有如「雪球效應」,越晚期惡化越快,而且眼壓正常也有可能有青光眼,因此呂大文理事長提醒,7危險族群應定期接受眼科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青光眼7危險族群注意 眼壓高也可能青光眼青光眼分為急性青光眼、慢性青光眼,呂大文理事長表示,大部分的患者都屬於慢性青光眼,沒有明顯症狀容易忽略,但青光眼惡化速度如滾雪球般,一開始沒有感覺,中期周邊視野開始缺損,可能影響生活但還過得去,但中晚期惡化速度會加快,最後可能因此失明。由於青光眼主要是因為房水無法排出,使視神經受到壓迫漸漸萎縮所產生的疾病,因此許多人認為眼壓高才會青光眼,但呂大文醫師強調,亞洲85%的患者屬於為正常眼壓型青光眼,他們眼壓正常但視神經仍逐漸萎縮,所以即使眼壓正常也有可能會罹患青光眼,因此建議以下高風險族群應特別注意:有青光眼家族病史(直系血親罹患青光眼者,其罹病機率會多7-9倍)年長族群高度近視(近視度數≥500度)糖尿病患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曾受過傷特殊族群: 女性、55歲以上身高少於160公分遠視介於100至400度間 女性、55歲以上身高少於160公分遠視介於100至400度間呂大文醫師建議,這些高風險族群應每年定期接受眼科檢查,包括眼壓檢查、眼底檢查、視神經及視野檢查等,避免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期。治療不只有眼藥水 應積極治療避免加速失明目前青光眼治療第一線藥物以眼藥水為主,不過亞東紀念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張珮瑤醫師指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追蹤兩年的研究報告顯示,有四分之三的青光眼患者並未持續用藥。張珮瑤醫師分析,未持續用藥的可能原因包含病識感不夠、對治療及疾病認知不足、覺得視力沒改善又有副作用就放棄治療,或是因為太忙碌、有時合併許多用藥而忘記點藥錯失治療。不過其實現在青光眼有許多治療方式,像雷射、傳統手術(如:小樑網切除術、濾過管植入術)、微創支架手術等,張珮瑤醫師表示,若控制不佳或無法忍受藥水副作用,應考慮下一步治療,雖然青光眼視神經損傷是不可逆的,但可以減緩視神經惡化的速度,避免持續萎縮最後失明。
青光眼患者5年增22% 一旦輕忽「斷崖式惡化」恐失明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全台青光眼患者人數逐年上升,2022年更已突破45萬,5年成長22%!世界青光眼學會訂定每年3月第二週為「世界青光眼週」,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指出,青光眼惡化速度如小雪球自山坡上滾下,初期緩慢但隨著越滾越大,惡化速度就會加速。因此青光眼早期患者常「無感」,且視野缺損通常從周邊開始難以察覺,等到影響中央視野時,多半已進展到中後期,此時視神經可能已死亡50%,且惡化速度已加快,患者會感受到視野有如斷崖式的大幅退步。若此時才積極治療,能保有的視野將遠少於早期積極治療的患者。青光眼是國人排名第二的失明原因,除了面臨失明恐懼,患者生活更是處處挑戰。走路、閱讀、開車等日常都可能因視野缺損發生意外。亞東紀念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張珮瑤醫師提醒,視野缺損雖不可逆,但當今青光眼治療方式多元,目前除了眼藥水,還有雷射、傳統手術以及新興的微創支架手術等方式,最重要的是積極穩定治療、維持良好作息。隨著青光眼病情惡化,若未積極治療,視野缺損擴大恐影響患者日常工作與生活。研究指出,青光眼患者發生車禍風險高1.65倍,一年內跌倒的風險更高出常人2.3倍。呂大文醫師強調,許多患者以為「眼壓過高」才會青光眼,但亞洲85%為正常眼壓型青光眼患者,意即患者眼壓正常,但視神經仍逐漸萎縮,因此容易被忽略。建議高風險族群如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三高患者如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患等,皆應每年定期接受完整檢查,包括視神經眼底檢查、眼壓檢查、視野檢查,才能避免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期。青光眼治療第一線藥物以眼藥水為主,不過據台灣健保資料庫追蹤兩年的研究報告顯示,超過四分之三青光眼患者未持續使用藥物!青光眼病友張先生分享,他使用眼藥水治療長達17年,由於藥水種類多,且一天可能要點兩到三次,因本身是不孕症醫師,很容易因忙碌而忘記點藥,長時間下來治療效果不如預期,僅能勉強維持視野。另外,患者難以適應藥水副作用如乾眼症、眼睛紅癢等現象,也是擅自停藥常見原因。由於青光眼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視野大多正常,因此患者常自行中斷治療,突然從門診「消失」,等到三、五年後再回到門診,視野已經黑掉一塊。張珮瑤醫師表示,青光眼的視神經損傷不可逆,擅自停藥若眼壓起伏將加速視野缺損。假使患者無法耐受眼藥水副作用,或是眼藥水眼壓控制成效不佳,可考慮進一步採取雷射或手術治療。不過,多數患者對手術持有錯誤迷思,例如以為手術可恢復視野缺損或是誤會手術會導致失明而遲遲不敢治療。張珮瑤醫師強調,壞死的視神經無法再生,已喪失的視野也無法恢復,青光眼任何治療都只能延緩惡化速度。若患者確診時已是末期,本身的惡化速度就比較快,即使接受手術治療,僅能延緩,最終還是有可能失明;為避免視神經持續損傷,定期追蹤檢查,若控制不佳,及早接受進一步治療,才是正確面對疾病的態度。目前有傳統及新興的微創支架手術,新興的微創支架手術傷口小且組織破壞較少,可為病人在往後預留更多的治療選項,但每位患者適合的手術不同,微創支架手術並不見得適合每位病友。青光眼患者面對視力一點一滴喪失不免感到恐懼,也容易對治療感到灰心。身為公司主管的病友魏先生分享13年治療經歷,表示他從以淚洗面到勇敢面對青光眼,是了解到青光眼無法治癒,所以更應積極治療,控制病情。不甘讓青光眼侷限人生的他更重拾運動興趣,不只完成數場馬拉松,去年更完成「一日北高」共360公里的騎乘挑戰,今年還要再挑戰單車環島,他也藉自身經驗鼓勵其他病友積極治療,別讓青光眼影響工作與生活興趣。
氣溫驟降心肌梗塞病例增? 醫:與「這病」有關不治療恐致命!
近來天氣冷氣團、寒流接力來襲,全台氣溫陡坡式下滑,不少民眾都很有感,但當氣溫劇烈變化時,最怕產生心肌梗塞、中風等前兆。據門診統計,因氣溫驟降,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跟著增多,其中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因反覆暫時停止呼吸而發生缺氧,進一步造成高血壓,也讓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大增。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說明,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原因為睡眠時因呼吸道睡眠時因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或因頸部重量或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使患者呼吸變淺且費力,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打鼾聲,嚴重時便會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吳彥雯主任解釋,隨著睡眠間歇性缺氧的發生,造成睡眠片斷與胸腔內壓力波動,導致體內產生氧化壓力反應,包括交感神經活化、內皮功能障礙、代謝失調、全身性發炎等,最後影響心血管健康。病患將面臨心房顫動與其它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肺動脈高壓、甚至死亡等健康威脅,不可小覷。吳彥雯主任進一步指出,近幾年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睡眠品質在心血管健康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睡眠障礙情況常被忽略,因此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三大國內醫學會共同合作,發表台灣第一部有關睡眠呼吸障礙在心血管疾病(心房顫動、高血壓、心衰竭)評估與處置的臨床指引,建議醫師在門診時,應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說明施做心血管疾病篩檢的重要性,安排相關檢查或是轉介到心臟科門診,而對於高血壓、心房顫動以及心臟衰竭病患應加入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檢測評估,以便及時給予患者最適當的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依每小時的呼吸中止或減弱指數,嚴重程度可分為輕、中、重度:每小時五次以下:為正常。每小時5-15次:為輕度,只要每小時超過5次就應接受治療每小15-30次:為中度,糖尿病發生率較一般人高2倍每小時30次以上屬於重度,若再加上有慢性疾病且白天會昏睡,建議可考慮配戴正壓(陽壓)呼吸器,許多患者在使用後不僅睡眠品質優化,同時也能改善各項生理心理功能,甚至改善性功能障礙。吳彥雯主任呼籲,民眾應多加關心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若有打呼、肥胖、睡不飽睡不好、以及心臟問題等相關問題,應及早就醫,必要時要進行睡眠檢測,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擁有好的睡眠跟生活品質,以及心血管的健康。
年輕男子性格突變嚇壞親友 強行就醫原來是躁鬱症影響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27歲的張先生一直以來成績優異、個性溫順,碩士畢業在即的他最近睡眠需求減少、突然花費上萬塊錢購買衣服、時常易怒、情緒波動大,動不動就跟身邊親近的老師同學起衝突。原以為只是讀書壓力大,畢業後情況依舊沒有好轉,偶發不受控的脫序行為導致求職困難,家屬還要時時幫忙善後。不得已之下,家屬強行帶他到醫院精神科門診求助,經過醫師診治確診為躁鬱症。經過每月一次的長效針劑治療後,才為家屬身心俱疲的日常畫上句點,張先生穩定控制病情後,順利踏入職場,重掌生活自主權。難以控制的情緒障礙 可能是躁鬱症上頭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每個人一生中有0.4%的罹病率,原因與基因遺傳、環境、生活壓力等有關。常見的症狀如週期性的情緒起伏,狂躁時呈現心情高昂、亢奮、易怒,並可能同時伴隨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需求減少、只要睡一點點就覺得精力充沛,自我膨脹、自大,甚至會有誇大的妄想等。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李佳儒醫師表示,躁鬱症的表現方式因人而異,部分的患者第一次發病以鬱期為表現,因此被認為是憂鬱症,直到後期開始出現躁期症狀才改診斷為躁鬱症,但也有為數不多的個案一生當中只有出現躁期、沒有鬱期。躁鬱症患者常常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例如過度購物、跟他人起衝突、危險駕駛出車禍等。在自我膨脹的情況下,往往使患者不容易察覺自身病狀,不認為自己需要治療,若身邊親友放任不管,很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甚至影響到患者自身及他人的人身安全。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醫師籲藥物與心理治療缺一不可李佳儒醫師指出,躁鬱症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藥物治療通常涵括情緒穩定劑、抗精神病及抗憂鬱劑,幫助平衡情緒跟減輕症狀,除了一般藥錠外,可透過每月一次的長效針劑治療。為鼓勵國人正視精神疾病與穩定治療,長效針劑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心理治療的部分,對於情緒管理、調整思考的彈性,以及適應對外壓力,都是患者與心病抗戰時必經的過程。「調整生活方式有助於改善病情,包括維持健康飲食習慣、規律作息與用藥,以及充足睡眠,減少不必要壓力,周遭親友的支持與陪伴更是不可或缺。由於躁鬱症和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一樣都是慢性病,需要長期的治療。」李醫師補充,最新研究發現,躁鬱症倘若一再復發,會對大腦造成傷害,影響病人的認知功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傷。只要病人復發次數越少,除了可降低對大腦的傷害,亦可把時間運用於自己的生活中。害怕社會貼標籤?長效針劑助患者重掌生活許多躁鬱症患者重回職場,最擔心不被社會接納,背負沉重的心理壓力,甚至排斥副作用而抗拒吃藥,或因工作繁忙而忘記按時服藥、覺得每天要吃很多藥而感到困擾。然而,長效針劑的出現可謂是患者的一大福音,藥物持續時間長、每月施打一次即可,且能讓藥物在血中濃度維持穩定、波動較小,更不用擔心他人對吃藥投以異樣眼光,病人在意的副作用較少,讓生活更趨理想日常。什麼樣的患者適合打長效針劑?李佳儒醫師坦言,除了對成份過敏,目前醫學上並沒有發現特定不適合施打的族群,不過實際情形還是應依據醫師專業診斷,才能依個案的病情予以適量的劑型,讓患者盡快走出陰霾、撥雲見日,重新掌握自己光明璀璨的人生。
比癌症致命?肺纖維化5年存活率低 「健保擴大給付藥物」降死亡率
日常咳喘以為小感冒?一名從事醫護工作的47歲女性,咳、喘症狀持續數周後前往就醫,經醫師檢查確診為間質性肺病,並照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後,診斷患有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肌炎」。在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共同的治療與追蹤下,症狀初步獲得控制,但沒想到兩年前竟突然喘到無法呼吸,送急診發現其間質性肺病已進展成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隨後短短半年間急性發作又再度重演。歷經兩次急性惡化的她,肺功能已不到正常人的一半,體力更是大不如前,連爬樓梯都會喘不過氣,生活品質嚴重受到影響。後續在醫師建議下,自費使用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有效延緩肺功能惡化,但長期下來卻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只能選擇停藥,期間不僅開始擔心急性惡化隨時會再度襲來,生活也過得戰戰兢兢。所幸,日前健保署宣布自今(2023)年12/1起,抗肺纖維化藥物健保擴大給付對象,幫助肺纖維化病友可以免除急性惡化及與死亡風險,未來預計超過1,300位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病友受惠。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王鶴健教授指出,肺纖維化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5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過去抗肺纖維化藥物健保給付對象僅包含特發性肺纖維化及全身性硬化症有關之間質性肺病,這次感謝健保署擴大給付對象至所有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病友,期盼能降低肺纖維化的高死亡率。收治該名多發性肌炎病友的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教授指出,肺纖維化成因非常多樣,肺部本身的疾病如過敏性肺炎、自體免疫疾病、吸入性外部危險因子都可能導致肺纖維化的產生,外部危險因子包含長期吸菸、處於化學物質暴露環境、空汙等。而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所造成的肺部損傷不可逆,在過去,病友並無定期追蹤肺功能的觀念,加上還沒有研發出針對抗肺纖維化的藥物,即使早期發現肺部受損跡象,也無法獲得完善的治療,使得病友對於治療上態度較消極。近年隨著抗肺纖維化藥物問世,可避免肺纖維化持續進展,延緩病情惡化效果顯著,經臨床試驗證實可減少57%的肺功能下降,且根據亞洲族群的分析結果顯示,可降低74%急性惡化發生與死亡風險。現階段治療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的首要目標就是穩定住病情,減緩肺功能惡化的速度、延長存活期,鄭世隆教授強調,間質性肺病高危險族群以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友佔大宗,其中有三成病友會發展成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更是死亡的主因。因此,建議病友在確診間質性肺病的同時,先確定本身是否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也提醒所有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除了胸腔內科以外,再搭配風濕過敏免疫科、影像醫學科、復健科與病理科等多專科團隊共同照護,對治療上有絕對的益處,而這也是未來肺纖維疾病診治的重要趨勢。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科蔡昀臻醫師也分享曾收治一名年約60歲的退休女性,因咳、喘症狀至胸腔科診斷出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後,轉介至風濕過敏免疫科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患有硬皮症,住院期間其肺部功能已嚴重喪失,需透過氧氣罩才能維持呼吸,後來申請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半年至今控制穩定,已進步到可自行走路去買菜,甚至從事喜愛的瑜珈運動。蔡昀臻醫師表示,雖然肺纖維化無法被根治,但透過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效果顯見,病友生活品質也有所提升。蔡昀臻醫師補充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燥症、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紅斑性狼瘡等,都是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病友一旦併發肺纖維化,5年死亡率高達近四成。但過去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多半僅關注表徵疾病的變化,而忽略肺纖維化的徵兆,例如有些病友長期咳嗽感到不對勁,常當作是小感冒另尋診所就診,並不會在風濕過敏免疫科回診追蹤時主動與醫師反應,等到呼吸道症狀日趨嚴重就醫時,肺部通常已有大面積的損傷。因此,蔡昀臻醫師提醒,自體免疫族群病友一定要建立起定期檢測肺功能習慣,有任何肺部症狀應主動與醫師反應,才有機會阻止肺纖維化持續進展,預防肺部急性惡化。
眼前黑蚊打不到「飛蚊症不能忽略」 玻璃體結構改變要注意
眼前若出現黑色陰影,尤其在看向白牆、天空或淺色背景時更為顯著,有可能是飛蚊症作怪!醫學上又稱為「玻璃體混濁或退化」,這種症狀通常出現在年紀增長或近視的人,原因是玻璃體內的結構改變,導致其中的物質懸浮在視網膜上,形成殘影、裂痕等如同飛蚊的影像,不同的飛蚊症可能指向不同的健康問題,因此要特別注意。根據亞東紀念醫院眼科陳芳婷醫師表示,對於高度近視及年齡增長的人來說,「玻璃體混濁」相當常見,許多患者在習慣後並不影響生活;大部份的飛蚊症屬良性(生理性的飛蚊症),隨著年紀增長,玻璃體正常退化形成混濁物;但是有些飛蚊症是因為嚴重疾病伴隨而生,必須要注意。陳芳婷醫師指出,像是葡萄膜炎、視網膜疾病、外傷或高血壓等造成的「玻璃體出血」就需要醫生持續關注,患者也需要配合定期回診以防惡化;另外,某些家族遺傳容易影響「周邊視網膜裂孔」,常伴隨天生的高度近視,需要雷射光凝固治療防止惡化;液化的玻璃體會逐漸分離視網膜,導致視網膜破洞,屬於較為嚴重的「視網膜剝離」病症,醫師建議進行切除手術。若罹患飛蚊症,進行檢查時眼睛需要瞳孔擴張劑,會暫時影響視力,因此在接受檢查後要避免駕駛機車;若存在閃光、高度近視和糖尿病等病史,應接受定期眼底檢查;呼籲患者注意慢性疾病,包含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狀況,隨時注意飛蚊症和身體的警訊,若進行雷射治療,一般術後不需特別保護,視力會在短時間內恢復,但須注意避免提重物或是劇烈運動。
天明製藥抗癌免疫細胞治療、再生醫學發展論壇
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從預防慢性疾病到治療,仍有許多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第三屆「臺灣癌症免疫細胞治療暨再生醫學發展論壇」首次在臺中亮相,活動由天明製藥(股)、臺北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主辦。論壇關注癌症免疫細胞治療、幹細胞修補再生脊髓損傷、外泌體促進再生機轉、精準預防失智,慢性病與相關免疫疾病,集結多位醫學中心教授級專家分享,現場近300位醫療機構、企業先進與民眾出席,聚焦抗癌免疫細胞治療、再生醫學實際治療進展的重要突破。 2023年是臺灣細胞治療重要之年,目前全臺細胞治療技術收案超過1千2百例,免疫細胞治療超過千例、幹細胞收案人次216人、CAR-T全台通過醫療院所持續收案。治療的新進展使得癌症患者、退化性關節炎、脊髓損傷疾病的國人,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新選項。 主辦單位詹詠寧董事長致詞表示,活動連續三年舉辦,我們意識到免疫細胞治療和再生醫學為癌症等嚴重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巨大的突破。醫療技術與GTP製備中心的健全努力,為病患帶來了更多的希望和潛在的治癒機會,天明製藥位於臺北中山醫院的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已通過多項免疫細胞與幹細胞治療計畫,天明製藥專攻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癌症,也與中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澄清醫院中港分院、光田綜合醫院、臺安醫院雙十分院提出了治療計劃,提供民眾正確治療的機會。本次活動邀請多位教授級專家學者與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免疫細胞治療中心主任曹昌堯教授。(圖片提供/天明製藥)■ 抗癌應用:免疫細胞治療新啟航曹昌堯 教授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免疫細胞治療中心主任現場發表中山附醫自2020年起收案進行免疫細胞治療,累計近百名患者成果,曹昌堯教授表示,病人在CIK治療結果,平均治療有效率達75%以上,多數為常見癌症,胰臟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其中14人直接使用免疫細胞治療。治療結果相當不錯,病患平均的治療有效率,包括腫瘤的大小減小30%、腫瘤穩定、沒有繼續惡化,雖然還需要更多的治療經驗及更科學的證據,但由初步成果看起來,結果是可以預期的。外泌體:從體液、細胞到外泌體治療楊崑德 教授 / 馬偕紀念醫院醫師研究員/兒童醫院研究部主任楊崑德教授長期投入臍帶間質幹細胞外泌體的研究。他表示,老人的三大天敵是慢性發炎、高重症感染率提高、癌症高死亡率,這些都跟免疫力息息相關,外泌體的特性,具有抗發炎、抗退化疾病治療作用,促進再生機轉。臺中榮民總醫院細胞治療與再生醫療中心主任李冠德教授。(圖片提供/天明製藥)■ 免疫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的應用李冠德 教授 / 臺中榮民總醫院細胞治療與再生醫療中心主任李冠德教授分享CAR-T的應用,與臺中榮總通過設有可執行細胞處理實驗室。分享再生醫療改變我們對疾病治療的方法,藉由再生能力修補受損組織與器官,包括缺氧性腦病變、腦性麻痺、脊髓損傷嚴重肢體癱瘓,CAR-T治療紅斑性狼瘡。李冠德指出,細胞療法確實帶給困難疾病新希望,但不應過度炒作,全球結合基因工程進度很快,臺灣要與國際接軌,期待政府法規與監管持續邁向創新步伐。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院長陳子勇醫師。(圖片提供/天明製藥)■ 脊髓損傷後的下肢癱瘓-間質幹細胞治療的初期效果陳子勇 醫師 / 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院長急性脊髓損傷的患者透過細胞治療,有機會擺脫輪椅。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院長陳子勇醫師表示,過去20幾年來,脊髓損傷的治療一直沒有很好突破與進展,病患需終身依靠輪椅行動。依據全民健保資料庫統計,國內每年每萬人約有2.46人發生脊髓損傷,相當於每年有4000~5000人罹病。陳子勇醫師說,癱瘓不僅影響個人生命,亦會對家庭與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所幸,隨著再生醫學的進步,此類病患有可能因為接受細胞療法,有機會改善症狀、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光田綜合醫院透過骨髓間質幹細胞中免疫調節與細胞分化的能力,同時誘導神經細胞再生,使斷裂的神經傳導恢復。治療的方式是從患者體內抽取骨髓後,由專門的細胞製備場進行分離萃取及培養,再以精準定位注射的方式打回體內,讓受損的脊髓慢慢再生長。上頂醫學創辦人/臺大醫學院光電醫學研究中心教授曾文毅醫師。(圖片提供/天明製藥)■ 精準預防:失智可以被預測?再生醫學與全腦精準檢測曾文毅 醫師 / 上頂醫學創辦人/臺大醫學院光電醫學研究中心教授在臺灣,65歲以上的長者中,每13人就有一位失智症患者。預防勝於治療,其中掌握腦零差是個客觀因素。上頂醫學創辦人曾文毅教授分享再生醫學與全腦精準檢測技術。透過MRI檢測與AI技術透是腦部健康,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全方位著手,增進記憶、改善大腦老化狀態,進而擺脫失智威脅 臺北中山醫院天明細胞治療中心院長/天明製藥集團醫療長賴基銘教授。(圖片提供/天明製藥)■ 細胞治療的新進展賴基銘 教授 / 臺北中山醫院天明細胞治療中心院長/天明製藥集團醫療長中山醫院賴基銘教授表示,目前天明製藥與亞東紀念醫院合作TILs免疫細胞治療臨床試驗,亞東紀念醫院計畫主持人熊佩韋醫師,協同亞東紀念醫院多科會診,從手術切下腫瘤組織;依特定癌症之TILs之表現特徵與分離擴增之特性進行試驗,同時建立TILs擴增之凍存技術平台與優化TILs製程優化。 本次活動合辦單位:臺中市民眾服務社、中華民國工商建設研究會中區聯誼會、中華文化經貿生技交流協會、中山醫療社團法人中山醫院、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活力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邀請多家醫療機構、專科醫師、護理師、藥師,生技醫藥產業出席。 主辦單位天明製藥、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與現場民眾分享,天明精準GTP細胞製備中心專注研發和生產NK自然殺手細胞、TILs腫瘤浸潤淋巴細胞、CIK細胞與再生醫學MSC產品,與台北中山醫療社團法人中山醫院、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馬偕紀念醫院、光田綜合醫院、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安醫院雙十分院提出了治療計劃。 為提供國內外病患和其家屬新的治癒希望。天明製藥與臺北中山醫院成立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已經通過CIK、 NK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治療超過11種實體癌症和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中心邀請多位專業臨床醫師,包括:賴基銘醫師、李世明醫師、吳濬哲醫師、施俊雄醫師、陳文哲醫師等人,的治療方案,並提供精準醫學檢測,以服務民眾。此外,積極布局推廣國際醫療,讓海外的癌症患者、恩慈治療等有需求的患者來台接受治療。
為癌友與親人們留下美好的記憶!台灣資生堂集團X 時尚攝影師余惟做 「薰衣草之環」公益活動,拍出癌友與家人美麗瞬間!
資生堂集團自2017年由日本總部發起,與多家企業、醫院合力舉辦 「薰衣草之環」公益活動,台灣資生堂集團也在同年結合社會關懷部門的「化妝療法」,於全台舉辦 場服務講座;並於2022年開始擴大舉辦彩妝服務與專業攝影活動。「薰衣草之環」公益活動這個公益活動,是透過台灣資生堂集團的產品及服務,連結個人、社會形成支持安全網,接住每一個與癌症對抗的朋友,透過彩妝服務和專業攝影,讓癌友們看到勇敢,無畏,而且依然漂亮的「自己」。(圖/品牌提供)台灣資生堂集團於2023年7月21日~22日,與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勇源輔大乳癌基金會與亞東紀念醫院合作,服務超過60位癌症病友、紀錄生命最動人的時刻,積極為癌症病友與社會帶來善的循環。(圖/品牌提供)此次 「薰衣草之環」公益活動不僅在癌友間好評不斷,也在集團內部間巨大迴響,公司同事們紛紛報名擔任此活動的志工,在現場陪伴病友們聊天、留下給自己的訊息、並協助引導拍照時展現快樂自信的一面。
天明製藥企業第二曲線 從0到1創造再生醫療新里程碑
天明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號:6659,下稱:天明製藥)自1968年成立以來,以科學中藥、一條根、台灣清冠一號等產品聞名。在台灣製藥業中,天明製藥是唯一一家同時擁有檢驗、製藥、銷售、醫療軟體和再生醫療GTP細胞製備場所的公司。天明製藥在產業界的投入速度和準確度相當快且準,詹詠寧董事長表示中醫藥、再生醫療及醫療軟體,現為天明製藥最主要的產業服務發展目標,目前已服務超過1962家基層中醫診所和702家合作藥局,市場覆蓋率近60%,形成一個整合型服務鏈。再生醫療領域,天明製藥在短時間內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於2018年開始建置「天明精準GTP細胞製備中心」,成功獲得臨床IND試驗計畫的批准。在詹詠寧接任董事長的帶領與傳承,於申請後期的一年內連續獲取TAF檢測實驗室(編號:3982)及GTP細胞製備場所(編號:TP112C032)認證。天明精準GTP細胞製備中心專注研發和生產免疫細胞治療與細胞委託產品,已成熟的製備技術服務《特管辦法》開放項目,接受醫療機構委託生產NK自然殺手細胞。未來,會因應法規的調整,投入研發製程。「天明精準TAF檢測實驗室」(編號:3982)業已通過符合主管機關規範標準的受託檢驗單位,檢驗把關細胞品質。天明製藥詹詠寧董事長表示,回歸在醫療選擇權上,希望台灣能加速通過法規為癌症患者能提共更多的治療選擇。(圖片提供/CTWANT拍攝)之所以選擇進入免疫細胞治療領域,而不是免疫藥物治療領域,天明製藥詹詠寧董事長表示原因有兩點。首先,製藥產業有西藥、中藥,另一塊則是生物製劑三個領域,天明製藥希望臺灣加速通過完善政策和法規,讓俱備GTP資質的細胞製備場所,未來能生產高品質的細胞產品,受益醫療機構和民眾。其次,天明製藥希望通過細胞治療的研發和臨床應用,為癌症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整合治療選擇。 除此之外,天明製藥也積極投入臨床合作已跟亞東紀念醫院投入合作研發腫瘤浸潤淋巴球TIL細胞先端技術。延攬國內腫瘤內科權威醫師賴基銘教授擔任醫療長,提升與醫院和學術機構進行臨床研究和技術交流的橋樑。人才是公司寶貴的資產,使得天明製藥投入再生醫療領域,能以跨界合作和知識共享的方式,加快研發和推廣,同時更努力舉辦各式再生醫療論壇,期許提升台灣再生醫療領域的服務新契機。天明製藥在免疫細胞治療癌症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更專注於研究NK自然殺手細胞技術的增殖,這種先天性免疫細胞具有強大的毒殺能力和高效的作用機制。許多醫師也指出,末期病患的免疫系統已難以提供有效的自體免疫細胞。如果能夠提早應用細胞治療方法,將有望使更多病人獲得有效的救治。目前,已經成功申請通過「實體癌第四期」的治療,新案「第一至三期實體癌,經標準治療無效」治療計畫案已接受主管機關審查,這些治療適用多種常見實體癌患者。 臺灣細胞治療經過主管機關多方研議,參考歐美與日本雙軌制管理模式在2018年通過《特管辦法》開放細胞治療技術。美國產業界與病人在2015年推動「right to try」運動,希望病人更早使用再生醫療。因為過去,當癌末病人在已經失去其他治療選擇時,只能去日本接受治療,這個運動的興起促使人們關注台灣末期癌症患者無法合法獲得這種先進治療方式的問題。詹詠寧董事長說明:「目前天明製藥與台北中山醫院合作成立了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邀請專業臨床醫師,包括:賴基銘醫師、李世明醫師、吳濬哲醫師、施俊雄醫師、陳文哲醫師等人,根據《特管辦法》,已經通過CIK自體免疫細胞治療 「實體癌第四期、第一期至三期實體癌,經標準治療無效;癌症別:肝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直腸癌、頭頸癌、胰臟癌(第四期)、肺癌、卵巢癌、腎臟癌、乳癌(第一到三期)」、NK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癌第四期,癌症別: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卵巢癌、乳癌、胃癌、腎臟癌、頭頸癌(含鼻咽癌)、食道癌、神經膠質母細胞瘤、胰臟癌」和自體脂肪幹細胞計畫(用於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的治療方案,並提供精準醫學檢測,以服務民眾。」天明製藥為免疫細胞治療技術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尤其對於傳統治療無效或無法進行其他治療的患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圖片提供/CTWANT拍攝)台灣是全球第二個將細胞治療列為常規醫療的國家,這對於台灣人民在癌症治療和退化性疾病方面是一個新的里程碑。而天明製藥在癌症治療領域的努力和成就將為國內外需求者帶來巨大的幫助。在免疫細胞治療技術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選擇,尤其對於那些經歷傳統治療無效或無法進行其他治療的患者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透過增強免疫系統的能力,這種治療方法可以幫助身體更有效地對抗癌細胞,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生活品質。 天明製藥除了與台北中山醫療社團法人中山醫院、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馬偕紀念醫院、光田綜合醫院、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安醫院雙十分院提出了治療計劃。此外,他們也在推廣國際醫療,讓海外的癌症患者、恩慈治療等有需求的患者來台接受治療。治療結束後,這些患者可以返回居住地並繼續追蹤和持續照護,以滿足患者在治療需求方面的互助互惠,透過雙管齊下的方式,希望更好地照顧全民健康。 天明製藥在細胞治療領域的耕耘和創新,詹詠寧董事長接任傳承,帶領團隊共同創造企業發展第二曲線。從0到1投下龐大的資金與人力,不斷研究發展,回饋社會,促使傳統中藥邁入現代化、期望在經營團隊帶領及全體同仁努力下,發揮團體共榮的精神,繼續推動中西醫整合與再生醫療發展,提供患者高品質產品,使製藥產業更加卓越成長。
再添4例猴痘「3本土、1境外」!疾管署:今下午開放疫苗登記
疾管署今公布國內新增4例猴痘確定病例,為3例本土、1例日本境外移入個案,均為北部本國籍男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年3月3日至3月5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鼻塞、頭痛、疲倦、口腔潰瘍、腹瀉、紅疹、淋巴結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3月14日及3月15日確診陽性。疾管署表示,4例個案目前均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中高風險接觸者共14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52名低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6例病例(10例本土及6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均為男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間,中位數約30多歲,以性接觸感染為主。疾管署說明,該署已完成猴痘疫苗接種規劃,對象除確診個案的高風險接觸者及正痘病毒屬實驗室操作人員等由衛生單位安排提供接種服務之外,針對民眾自我風險評估「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如:性病患者、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自今日下午3時起可至疾管署「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進行疫苗意願登記。疾管署表示,考量現階段疫苗量有限及疫苗特性等因素,接種作業採事前登記預約、集中接種、並以「皮內」注射為主方式辦理,以達疫苗最大效益。已先設置6家合作醫院提供接種服務,分別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亞東紀念醫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奇美醫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的社交活動,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超過40%恐提升死亡風險! 醫揭「這些原因」致肌肉流失
肌肉是健康的重要指標,與體力息息相關。然而,許多成人沒有覺察到肌肉流失、或是僅把它當作年紀增長的一部分。亞東醫院長期關注民眾賦能健康議題,與亞培台灣合作,舉辦為期兩周的「肌肉流失風險衛教策展」。肌肉流失骨折臥床機率高 還可能提升死亡風險亞東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陳志道主任強調,肌肉不僅能維持生活自理能力,也能活化免疫細胞,是維持生活品質與免疫力的關鍵之一。隨著肌肉流失,民眾會先感受到握力、行走能力、體力下滑,倘若不積極改善,民眾可能陷入「運動量下降 → 肌肉流失加劇 →自理能力下降」的惡性循環,未來恐因平衡感變差而摔倒骨折,一旦開始臥床,照護的時間與經濟成本更是大幅提升。此外,肌肉也是儲存生成免疫細胞原料與刺激其生成的重要組織,只要肌肉量減少10%,就會導致免疫力下降、病菌感染增加,若肌肉流失40%,更會導致死亡風險提升。長新冠症狀也會使肌肉流失 恐讓肌少症提早報到在感染新冠肺炎後,除了腦霧、食慾差、容易喘以外,肌肉流失也是需要正視的長新冠症狀。陳志道主任解釋,感染新冠肺炎期間,免疫風暴席捲患者全身,引起強烈的發炎反應,導致生成肌肉的效率變差;免疫系統也為了生成更多免疫細胞與病毒抗衡,需要大量能量,可能導致肌肉中的蛋白質被分解。在多重衝擊下,患者的肌肉健康恐在短期與長期間持續受影響,肌少症問題可能提前來到。陳志道主任也呼籲民眾,若到醫院看診,可至預防保健中心進行免費的肌少症檢測。女性停經後要當心 肌肉流失速度加快 亞東紀念醫院林子玉副院長也提醒,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減少會影響蛋白質吸收與肌肉生成,降低身體肌肉組織的比例,加速肌肉流失。此外,在40歲至80歲期間,肌肉量會以平均每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再加上新冠肺炎短期與長期對肌肉的衝擊,因此不分性別與年齡,國人均需重視肌肉流失問題並積極改善,才能維持自身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亞培結合數位科技及國際期刊研究調查結果,推出線上「肌肉狀態測試」,用一分鐘的時間初步了解自己的肌肉狀態,作為生活飲食及運動習慣之參考。亞培台灣營養品事業總經理黎亞諾表示,「我們關心台灣民眾健康近四十年,希望持續提供營養科學知識及產品,以補足潛在營養不足之缺口。我們很高興這次有機會與亞東醫院合作衛教活動,實現守護民眾健康之承諾。」
聖誕節跑趴狂歡嗨整夜 醫呼籲:做好雙重防護避孕
隨著疫情趨緩人潮回流,許多年輕人摩拳擦掌,準備迎接聖誕夜及跨年晚會到來!不過,婦產科醫師提醒,年節氣氛濃厚,年輕人狂歡之餘也要記得保護自己,做好雙重防護避孕,避免意外懷孕後悔莫及。算安全期卻意外懷孕 吃事後避孕藥還二度中獎 一名今年20歲的小莉(化名),二年前認識一名大學男生,雙方交往不久就發生性關係,本以為計算安全期可以避孕,沒想到近幾個月月經一直沒來,一開始以為只是亂經,沒想到醫院檢查竟被醫師告知已懷孕20週,在母親逼問之下,小莉才道出男方是一名網友,為了不耽誤課業,也沒有結婚計畫,最終選擇終止妊娠!讓小莉不明白的是,第二次明明男生有使用保險套,自己也在事後第二天吃了事後避孕藥,為何還是「中獎」了?保險套全程戴好戴滿 事後避孕藥不宜頻繁服用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陳奐樺醫師表示,許多年輕人對避孕仍充滿迷思!例如計算安全期及體外射精等避孕方式的失敗率相當高,目前已經不是醫學界建議的避孕方式。保險套雖然是男性的主要避孕方式,但容易因摩擦或使用不當影響避孕效果,加上射精前就有精蟲排出,若沒有全程戴好戴滿,避孕成功率大約只有八成五。陳奐樺醫師說,許多女性認為每天吃常規避孕藥很麻煩,因此選擇發生性行為之後再吃事後避孕藥。其實事後避孕藥是緊急情況才使用的避孕方式,因為含有高劑量的黃體素,藉由延遲排卵達到避孕效果,但如服用時卵子已經成熟排出,就沒有避孕效果,另外過度頻繁使用還可能出現亂經現象。第四代黃體素 常規避孕兼具調經效果陳奐樺醫師指出,隨著醫學進步,目前口服避孕藥已發展到第四代,透過每天規律服用控制卵巢排卵,達到避孕效果。相較傳統避孕藥,新型口服避孕藥副作用大幅降低,僅少部分人初期服用時會有輕微頭痛或噁心,但症狀通常不到一週就能改善。另外口服避孕藥還具有調經效果,同時也能改善青春痘問題。建立「雙重防護」正確避孕觀念 還可以避免性病陳奐樺醫師再次強調,「雙重防護」避孕是目前醫界認為避孕成功率最高的方式,男性全程且正確使用保險套,女性則服用常規避孕藥,避孕效果可達到99%以上,而且有效預防性病發生。民眾可多加利用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建立的「避孕諮詢室」網站(https://www.beok.org.tw/),除了提供正確避孕資訊外,也特別規劃避孕諮詢地圖,使用者可迅速查尋到附近「3分鐘衛教認證藥局」或「避孕諮詢診所」,透過專業人員提供正確的避孕諮詢。
肺癌「免疫治療」控制率突破5成 「副作用少」提升生活品質
根據衛福部公布民國108年國人癌症十大死因,肺癌死亡原因始終居高不下,因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待有異狀確診時多半已為晚期而無法進行手術,須靠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和標靶藥物來延長生命。資料顯示,國人罹患癌症以男性居多,其成因與抽菸具有強烈相關性,普遍而言,肺癌早期時並不會有異常感受,因此往往拖延了黃金治療期,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與生活。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暨肺癌團隊召集人張晟瑜主任表示,因精準醫療的發展,肺癌的治療朝向個人化的醫療,團隊針對不同的性別、種族、抽菸與否為考量因素,將切片的組織進行基因檢測,再提出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以提升晚期肺癌的存活時間。近年免疫療法也為肺癌治療帶來更多希望,若能妥善運用免疫治療中的「分子免疫治療」與「細胞免疫治療」兩種治療方式,並結合併用化療藥物、標靶藥物或放射治療,將能更有效的控制肺癌。張晟瑜主任說,免疫細胞治療大多針對癌細胞進行攻擊,是相當精準的療法,且長期病情控制率亦維持在一半以上,同時不會有化療常見的掉髮、嘔吐、體重減輕等副作用,亦可全面增強免疫力,有助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亞東紀念醫院將通過國內食藥署審查的細胞治療計畫,各項安全監控也都有嚴格的把關,可確保細胞品質與病人安全無虞,帶給病人最標準、安全及個人化的精準醫療服務。張晟瑜主任強調,除了在治療方法上不斷進行突破外,也根據病患的身體狀況,檢測的結果與治療的選擇,採用醫病共享決策與以病患為中心的價值為準則,與病患相互溝通和討論,並尊重雙方的選擇,以期能減少副作用並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為治療目標。
北台灣第一間接種站 板橋大遠百最快下周開打疫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為了提升COVID-19疫苗接種的可近性,昨(2)日提出在百貨、賣場設便民的疫苗接種站,遠東百貨積極響應政策,從昨起立即展開評估。今(3)日下午亞東紀念醫院醫護團隊在新北市板橋大遠百場勘,目前相關配套完成,配合指揮中心規畫,最快下周設站,成為北台灣第一個開打的百貨。指揮中心提出在百貨設接種站方便民眾接種,遠百樂意配合。(遠百提供)遠百以板橋大遠百為例,目前選在B1 city’super服務台旁邊、靠近GAP專櫃的空間開設施打站,一方面鄰近捷運板橋站,地理位置便利,加上空間足夠、動線良善,讓注射完畢的民眾可以充分休息。今起新北市歡樂耶誕城開城,近期有亞東醫院專業醫護團隊執行設站,提高在百貨施打疫苗的可行性,方便民眾出門逛展或逛街時就近接種。亞東醫院專業醫護團隊在板橋大遠百評估設立接種站,最快下周設站。(遠百提供)
衛福部核准了!第1支新冠肺炎藥三期臨床試驗 台大等5家醫院開始收案
藥華藥(6446)今日(25日)宣布,邀請台大醫院主持應用新藥Ropeginterferon alfa-2b(P1101)治療新冠肺炎之第三期多中心臨床試驗案(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 IIT),已獲衛福部同意試驗進行,正式在全台五家醫院啟動收案,包括台大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及亞東紀念醫院。藥華藥醫學長秦小強博士表示,透過此次IIT臨床試驗,希望可以幫助更多新冠肺炎患者。公司將持續配合醫院的需求,全力與全台灣醫療院所合作,提供P1101協助治療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共同為台灣努力。藥華藥總經理黃正谷博士表示,P1101是台灣第一個進入三期臨床試驗的治療新冠肺炎用藥,進度領先台灣其它藥廠,規劃收案人數達318人,也是台灣目前規模最大的新冠藥物臨床計畫。有鑑於國內疫情減緩,公司不排除在海外加收病患;若結果達標,公司將向主管機關申請將P1101納入「新冠病毒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目前台灣臨床上治療新冠肺炎輕度至中度患者仍以退燒、止痛、營養與輸液等支持性治療為主,藥華藥在疫情期間推動「藥華藥Can Help」計畫,經臨床醫師審慎評估,雙和醫院在6月中透過恩慈療法將P1101供藥治療輕中度新冠肺炎患者,雙和醫院有21位輕及中度病人使用,全部皆無情況惡化並且出院。藥華藥總經理黃正谷博士表示,P1101與印度EUA核准使用治療新冠的Virafin同屬interferon alfa-2b,相信P1101同樣有助於新冠肺炎患者。藥華藥總經理黃正谷博士指出,P1101為新一代長效型干擾素,已獲歐盟與台灣核准用於治療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安全性已有連續施打七年以上的數據佐證。另外依據Pegylated interferon alfa-2b(Virafin)於印度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期中報告顯示,施打單一劑量的Pegylated interferon alfa-2b對新冠肺炎中度病患有極大幫助,有9成患者在接受標準治療配合單次施打Pegylated interferon alfa-2b後,核酸檢測呈陰性反應,同時也降低病患對氧氣的依賴度,Virafin並已於今年4月獲印度緊急核准(EUA)使用於治療新冠肺炎患者。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超過2億人,死亡人數逼近450萬人,每日新增數十萬人確診;台灣至今也有超過1萬5千人確診,累計死亡人數超過800人,其中有許多患者是在被診斷為無症狀或是輕中症後急速惡化為重症、甚至死亡。
暴增206例本土「板橋最多」!明午開設篩檢站 快篩條件曝光
國內疫情升溫,許多地方都傳出確診,今(16日)增加206例本土個案,其中新北市增加97例,以板橋32例最多。因此,新北市長侯友宜宣布,成立社區篩檢站,防堵疫情擴散。侯友宜下午召開記者會,宣佈在新北聯醫板橋院區明(17日)成立社區篩檢站,開設時間為下午2點半至晚上9點,下午1點開始發號碼牌,預計快篩200位民眾;18日之後的快篩,則是周一至周日上午9點至晚上9點開設,每天8點發上午號碼牌,下午1點發下午號碼牌。衛生局表示,篩檢對象以居住在板橋區、有萬華高風險區活動或接觸史者為優先,費用免費,民眾需帶健保卡前往,現場發報到號碼牌。另外,有篩檢需求也可以前往新北市17家採檢醫院,名單如下:亞東紀念醫院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台北慈濟醫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部立臺北醫院耕莘醫院輔仁大學附設醫院恩主公醫院汐止國泰綜合醫院永和耕莘醫院部立樂生療養院台大金山分院新泰醫院樹林仁愛醫院瑞芳礦工新北市立土城醫院
4月親近世界首座「都會寧靜公園」 打開五感 到陽明山進行森林療癒
陽明山國家公園對大眾來說並不陌生,但你知道它在2020年獲得世界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的殊榮嗎?長期著重生態保育與自然體驗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去年被「國際寧靜公園」(Quiet Parks International)組織認證,不只園區整體音量控制在45分貝,也最大限度保留了大自然的聲音。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陽管處)特別在今年4至5月推出「五感森林療癒」活動,想了解陽管處處長劉培東口中的:「寧靜是一種面對大自然的態度。」究竟是怎麼回事,不妨走進山林,親身聆聽藏在其中的嬌客們所營造的特殊聲景。「臺灣聲景協會」理事長范欽慧提醒大家行走步道時,要靜下心來觀察周遭。(圖/魏妤靜攝) 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豐富,有機會遇上台灣藍鵲。(圖/陽明山公園國家管理處提供) styletc記者日前特別跟著陽管處導覽員,提前感受這趟生態之旅,重點就是體驗園區第一條寂靜山徑「夢幻湖步道」,全長1.5公里的山徑林木蓊鬱,長期協助園區做聲音監測的「臺灣聲景協會」理事長范欽慧,還特別提醒我們放輕腳步、避免交談與播放音樂,屏蔽雜音與沉澱心情後,不只觀察到春天正在萌芽的燈稱花、紅楠,也聽見了山紅頭鳥與台北樹蛙的鳴叫聲,更嗅聞到空氣中飄散的植物氣味,確實是開啟了一場五感體驗。爬山沿途可見不少植物在春季萌發新芽。(圖/魏妤靜攝)陽管處研究員手下所指的那片綠色植物即為珍貴的「台灣水韭」。(圖/魏妤靜攝) 來到夢幻湖,更不能錯過這裡重要的保育成果「台灣水韭」,這可是台灣唯一的水韭科蕨類,每年有枯水期與豐水期的夢幻湖特別適合它的生長,而夢幻湖之所以夢幻,還在於景致多變、時有雲霧繚繞。隨行的亞東紀念醫院醫師陳俊霖特別點出:「目前醫學界正積極利用戶外活動進行相關心理治療,諸如園藝治療、森林療癒、生態治療等,民眾若能在平時進行森林療癒,相信有助於緩解或改善身心疾病。」平坦的「菁山路人車分道」,讓大家能更輕易地走進大自然。(圖/魏妤靜攝)近距離觸摸樹木,了解各種有趣生態。(圖/陽明山公園國家管理處提供) 沒錯,去年因為疫情影響了不少人的健康與心理,但也因此觸發大家親近山林,而有春花、夏蟲、秋芒、冬雪景致的陽明山國家公園,不失為其中一個好去處。在陽管處推出的「五感森林療癒」活動中,除了夢幻湖步道,還有較為平坦好走的「菁山路人車分道」,可以在導覽員的解說陪同下,觸摸與嗅聞不同的樹木、苔蘚等植物,並走訪「菁山自然中心」,了解火山地形知識、觀賞路殺動物標本,還能品茗陽明山茶與當季陽明山桶柑,真正地打開五感,更深入去認識陽明山。「五感森林療癒」活動資訊報名時間:3月22日上午10點開始活動日期:4月9、23、29日及5月7、14、21日,共計6梯次(預計每梯30人拆2隊進行,暫定每人600元,含導覽)報名網址:請參閱近期陽明山國家公園官網「最新消息」或FB公告行程內容:冷水坑報到,走訪夢幻湖步道、菁山路人車分道、菁山自然中心備註:因夢幻湖步道部分路段較陡,建議國小以上參加
【健康情報】肺纖維化竟與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息息相關?!
黃女士6年前因手部皮膚不明發炎潰爛而求助皮膚科,長期下來症狀不僅未獲緩解,甚至出現大腿肌肉無力的症狀,直到一次因持續低燒至診所就醫,醫師驚覺她的肺部呼吸音有異狀,綜合其他症狀考量,建議轉介到風濕免疫科進一步檢查後,才確診為皮肌炎且已引發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造成肺功能持續下降,起身下床、行走就會感到氣喘吁吁,對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收治此名案例的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明翰醫師表示,由於肺纖維化疾病不可逆,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除了疾病本身的治療外,也應同步進行肺功能檢查。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是肺纖維化高危險群 一旦發生十年存活率僅剩一半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教授表示,許多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及皮肌炎等好發於30~60歲、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的族群,即便在本身疾病獲得良好控制的情況下,仍可能因免疫系統攻擊肺部引發肺纖維化,嚴重甚至造成死亡,其威脅性不容小覷。蔡長祐教授表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常因源於疾病本身所帶來的諸多不適,而忽略了其他器官也可能因免疫失調遭受攻擊,甚至釀成致命風險。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疾病一旦侵犯至肺部引發間質性肺病,約有近三成患者會發展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影響肺部正常功能,無法順暢進行氧氣交換,導致患者長期咳嗽,活動時會感到喘不過氣,也較容易感到疲累,對健康及生活品質都造成嚴重影響,嚴重甚至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十年存活率僅剩一半。除了肺功能下降外,據日本研究統計,約17%的患者會發生急性惡化,且有高達93% 患者在1.5月內死亡,可見一旦出現肺纖維化併發症後,除了延緩肺功能下降,減少急性惡化發生也是治療的重要指標。蔡長祐教授強調,患者肺部一旦纖維化就會造成無法復原的肺功能損傷,因此應做好預防管理,及早發現積極介入治療,遠離死亡風險。抗肺纖維化藥物核准用於治療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之肺纖維化 定期關注肺功能成治療決勝點有別於自體免疫疾病顯而易見的關節及皮膚症狀,肺纖維化的早期症狀較難以察覺,通常等到狀況加劇而就醫時,疾病已相當嚴重。陳明翰醫師表示,過往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肺纖維化的患者僅能透過免疫調節藥物與抗發炎藥物減少本身疾病惡化,卻無法有效延緩肺纖維化進展。所幸,今年(2020)抗肺纖維化藥物已獲核准,除了治療過去已取得適應症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外,不論造成肺部纖維化的原因為何,只要其纖維化是持續進展的,都可以使用該藥物為長年無藥可醫的自體免疫疾病或其他成因引發的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患者帶來一線曙光。經臨床試驗證明,可減少57%的肺功能下降;而該試驗亞洲族群次分析結果中更顯示,可降低74%的急性惡化發生與死亡風險。 陳明翰醫師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患者,可透過聽診後背下肺葉及肺功能檢測,檢查是否有肺部纖維化的異常呼吸音或肺功能下降情形;除了肺功能檢測外,必要時可搭配影像檢查,透過影像斷層掃描提早對於尚未出現症狀的疾病確診、評估與疾病分級。陳明翰醫師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須留意自身肺部健康狀況,若出現乾咳、喘、疲累,且症狀持續超過兩個月仍未改善,就應向主治醫師反映,把握治療良機。肺纖維化家族成員「菜瓜布肺」廣為人知 致命疾病因抗纖維化藥物問世有解自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來,全球民眾開始關注「肺纖維化」疾病,然而肺部纖維化並非只發生在新冠肺炎病患,其常見於間質性肺病,目前已知有高達200多種以上的間質性肺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間質性肺病學術委員、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教授表示,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病因不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fibrosis, IPF),俗稱菜瓜布肺,自抗纖維化藥物問世後,患者如同重獲新生,可減緩肺功能下降及預防急性惡化,患者存活率顯著提升50%,現今藥物也全面適用相同病程的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對存在高風險的自體免疫患者來說,可望帶來更好的效果與生活品質,呼籲患者定期檢測、及早治療。
遠傳董座徐旭東:年底5G覆蓋率將達全台一半人口
國內各大電信業者近來陸續舉辦股東會,今日(6/19)登場的遠傳電信堪稱是壓軸場,由董事長徐旭東和總經理井琪一同出席。徐旭東表示:「預計年底5G覆蓋率將達全台一半人口,希望讓每位用戶都能享受最好的5G+4G全網體驗。」遠傳在股東會中宣布,去年(108)合併總營收達新台幣838.66億元,合併EBITDA(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益)與稅後盈餘分別為新台幣291.52億元與新台幣87.35億元,每股盈餘(EPS)為新台幣2.68元。今年發放每股現金股利新台幣3.25元,股利發放率達121%,連續九年股利配發率超過100%。因應台灣5G服務於第三季開台在即,遠傳在關鍵3.5GHz頻段取得80mhz頻寬與絕佳位置,平均用戶頻寬為主要競業之最;搭配涵蓋全島的UMTS、LTE縝密網路橫跨700、1800、2100、2600MHz低中高頻段,並以愛立信獨家設備進行全島建設,一方面減少多廠商網路互容(Multi-vendor inter-operability)的複雜性,並使用愛立信之「動態4G/5G跨頻共享」(Dynamic Spectrum Sharing) 4G+5G全網優化技術,可望打造高效率的「全網」頭等體驗。在5G應用方面,遠傳近期與台達電、台灣微軟宣布攜手打造全台第一個5G智慧工廠。並且將5G結合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三項技術,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花蓮慈濟醫院、亞東紀念醫院、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共組「遠距診療國家隊」,啟動國內第一個5G遠距診療前瞻計畫,實現醫療遠距行動化、偏鄉診療零距離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