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國家
」 疾管署 猴痘 新冠肺炎 疫情台灣欠稅率5.1%亞太第三低 僅高於新加坡、日本
財政部以亞銀資料公布統計通報,受惠於疫情紅利,2021年台灣的稅收不含關稅與貿易稅年增21%,我國與馬來西亞、澳大利亞都呈雙位數成長,且反彈的情況優於亞太鄰國。不過,資料顯示,台灣的欠稅比重不算低、達5.1%,高於新加坡、日本,有改善空間。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影響企業與個人的繳稅行為,2021年各國欠稅占當年度的稅收比重,比起泰國、菲律賓、香港、澳大利亞都有10%以上,我國有5.1%,雖略低於韓國的5.3%,但相較於新加坡的1.6%、日本的1.4%,台灣的欠稅還是偏高,有改善空間。2020年初爆發新冠肺炎(COVID-19),對於全球經濟造成衝擊,各國為減輕民眾與企業負擔,多推出減稅及分期繳納措施,使得亞太國家稅收「一面倒」,尤其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受到旅遊的拖累,稅收減幅都超過1成,其中馬來西亞稅收更是大跌18.6%。到了2021年,隨著各國的稅收遞延入帳,多呈現反彈,台灣2021年反彈21%,可以說是亞太地區中,反彈相當顯著的地區,馬來西亞前一年稅收大跌,2021年也僅反彈17.7%。以2021年和尚未發生疫情的2019年相較,台灣與日本是少數維持正成長的國家,台灣增幅17.7%、日本則僅3.9%;財政部分析,受惠於防疫表現不俗、經濟衝擊較小,及疫情紅利助攻上市櫃公司獲利,使得台灣表現遠優於亞太其他國家。
Novavax疫苗打氣反增33%!16.47萬劑Novavax今放行 疾管署:1月底前再進口16.5萬劑
Novavax XBB疫苗1月9日開打,引發搶打潮,先前,疫苗在運送過程中溫度異常待換貨,包含北榮多家醫院喊停預約,沒想到到在開打一周後,就傳出供應不足問題,有醫院為此暫緩預約接種。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今(19)日表示,目前國內接種增加33%,而食藥署已再放行16.47萬劑檢驗合格的Novavax XBB疫苗,將於1月23日配送,屆時各院所應會恢復正常預約接種。呼籲兩廠牌的疫苗均安全有效,請民眾踴躍接種。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圖/報系資料照)疾管署下午表示,食藥署於在上午封緘放行Novavax XBB疫苗16萬4700劑。本批次疫苗經食藥署抽樣、檢驗(外觀、鑑別、pH、細菌內毒素、無菌試驗、效價試驗等6項)及文件審查均合格,予以核發封緘證明書並放行供國人施打,疾管署將貼標完成後,於1月23日配送。另外,1月底預定將再到貨Novavax 16.5萬劑XBB疫苗,疾管署會盡速辦理後續事宜,而莫德納疫苗供應正常且同樣安全有效,呼籲民眾儘速優先接種。據羅一鈞指出,目前XBB疫苗仍還有貨,以目前庫存量統計,莫德納約430萬劑、Novavax約6萬劑。但因現在各衛生局與院所會控留民眾預約的量,所以目前民眾會看到有些院所無法預約,待下週疫苗配送之後,院所應該就會陸續恢復開放預約。疾管署表示,Novavax開打後,民眾接種XBB疫苗意願提升,本周前4日(1月15日至1月18日)XBB疫苗接種人次為11.4萬,較上周同期增加3成3。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119.9萬人次,其中莫德納XBB疫苗累計113.3萬人次,NovavaxXBB疫苗累計6.6萬人次。全球新冠肺炎陽性率處高點,東南亞及日、韓等亞太國家陽性率上升,而國內疫情亦上升且處流行期,病毒傳播風險上升。疾管署呼籲,因本週末至下週將有強烈冷氣團來襲,全國溫度下探,提醒民眾在參加新年尾牙聚會、校園放寒假之際,注意加強保暖,也建議符合接種資格民眾,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及時獲得保護力。莫德納和Novavax兩種廠牌均安全有效,12歲以上民眾可選擇1種廠牌接種,6個月以上至11歲兒童依核准適應症,僅限接種莫德納XBB疫苗。接種院所資訊可至疾管署官網「秋冬疫苗專區」或至各縣市官網查詢。
新冠JN.1變異株恐成主流!全國XBB疫苗施打率僅4% 公衛專家揭隱憂
疾病管制署16日表示,全球COVID-19陽性率處高點,東南亞及日、韓等亞太國家陽性率上升,部分國家如美國、日本、泰國、西班牙及義大利等國病例數亦呈上升趨勢。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17日)示警,未來JN.1恐成主流株,但全國XBB疫苗的接種率目前僅4%,提醒慢性病或免疫缺乏者等族群儘快打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去年12月新增110萬例病例及近1萬例死亡,與去年11月相較,住院數及重症數分別上升42%及62%,各項數據顯示COVID-19疫情傳播有增加趨勢,基於新年期間人群聚集及JN.1等變異株影響,WHO評估今年1月各項指標將持續上升。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COVID-19疫情亦上升且處流行期,上週新增53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515例上升,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55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48例上升,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疾管署統計,去年9月26日新冠XBB疫苗開打以來,本土通報確診併發症及死亡病例中未曾接種新冠XBB疫苗者皆占99%。近4週變異株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以EG.5(58%)為多,其次為JN.1(31%)及XBB.1.5(5%)等;境外檢出病毒株以JN.1(66%)為多,其次為EG.5(22%)及BA.2.86(7%)等。陳秀熙教授今日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中提到,全國完成XBB.1.5疫苗接種率目前僅有4%,65歲以上為12%,打氣欠佳,甚至低於美國成人的19.4%,由於新的變異株恐讓過去接種的疫苗保護力失效,呼籲糖尿病患、腎臟、癌症、免疫缺乏者、兒童、老年人等脆弱族群,盡快接種XBB新冠疫苗。疾管署也呼籲,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週末冷氣團將來襲且適逢近期新年尾牙聚會、學校寒假開始等人群聚集及移動頻率增加,病毒傳播風險上升,預期農曆春節前可能達到疫情高峰,又近期國人規劃出國旅遊人數眾多,建議民眾出發前儘早接種新冠XBB疫苗,以及時獲得保護力,接種院所資訊可至疾管署官網「秋冬疫苗專區」或至各縣市官網查詢。疾管署提醒,民眾旅途中應留意自身健康狀況,落實衛生好習慣,勿輕忽疾病威脅;入境若有發燒或急性呼吸道症狀,應主動告知機場港口之檢疫人員,進行發燒篩檢及健康評估,入境後如有症狀持續或加劇等情形,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主動告知旅遊史等相關TOCC,以供醫師評估及時診斷通報。
猴痘疫情延燒!累計確診破百例 疾管署:今新增20例創新高
疾管署今公布本土猴痘新增20例個案,其中17例為本土、3例為境外移入個案,分別自泰國2例及日本1例移入,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16例、中部1例、南部3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15日至5月19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16日至5月21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10國報告逾8.7萬例病例,分布以美洲及歐洲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惟亞太國家略升,其中韓國自4月起疫情上升明顯,迄今新增達80例且多為本土病例,基於當地具感染風險,該署已自5月15日起提升韓國猴痘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目前全球共計38國列為第一級。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11例病例(98例本土及13例境外移入),其中53例已康復,10例仍住院治療中、48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22日共計完成32,608人次猴痘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198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32,410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31,047人次。另,已接種1劑者29,942人,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2,666人。疾管署表示,為提供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之民眾,包括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更具方便性及可近性之接種服務,統計截至5月22日止,全國共82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符合前揭條件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項下,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並逕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或於性病就診時轉介接種。疾管署提醒,根據文獻顯示,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也提醒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以達保護力,因此提醒在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
單周新增20例猴痘「創新高」 疾管署提醒「打疫苗14天後才具保護力」
疾管署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0例猴痘病例,其中17例為本土、3例為境外移入個案,分別自泰國(2例)及日本(1例)移入,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16例、中部1例、南部3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15日至5月19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16日至5月21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10國報告逾8.7萬例病例,分布以美洲及歐洲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惟亞太國家略升,其中韓國自4月起疫情上升明顯,迄今新增達80例且多為本土病例,基於當地具感染風險,該署已自5月15日起提升韓國猴痘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目前全球共計38國列為第一級。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11例病例(98例本土及13例境外移入),其中53例已康復,10例仍住院治療中、48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22日共計完成32,608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198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32,410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31,047人次。另,已接種1劑者29,942人,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2,666人。疾管署表示,為提供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之民眾,包括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更具方便性及可近性之接種服務,統計截至5月22日止,全國共82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符合前揭條件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並逕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或於性病就診時轉介接種。疾管署提醒,根據文獻顯示,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也提醒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以達保護力,因此提醒在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腸病毒71型高死亡率 疫苗開打減少感染風險
全國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門急診數自四月底已連續兩周突破萬人,疾管署更指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是2017年以來同期最高。腸病毒為幼兒常見傳染病,國內首次腸病毒71型大流行爆發於1998年,根據疾管署統計,當年有405例重症病例,其中78例死亡,重症致死率達19.3%,家長無不聞聲色變。臺灣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博士指出,最近一次腸病毒流行已是新冠疫情之前;依照腸病毒每2-3 年流行的特性,加上防疫解封,今年恐怕是腸病毒重新流行的一年,因此提前預防更加重要。所幸,本土腸病毒疫苗歷經十多年研發,最快今年七月可供自費接種,預防最易引起重症和死亡的腸病毒71型,為嬰幼兒家長一大福音。腸病毒71型死亡第一名型別 出現四大前兆立即就醫腸病毒在全球呈大規模、週期性流行,各國流行型別也不盡相同。何美鄉博士指出,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每種病毒還可以再分為多種型別,共達一百多種。為什麼「腸病毒71型」值得關注?何美鄉博士表示,腸病毒71型為國內歷年腸病毒流行之主要病毒株,也是亞太國家最常見引發重症的型別,其可怕之處在於會侵犯中樞神經系統造成腦幹腦炎、肺水腫與肺出血等重症,致死率更超過三成,直接致死原因多為心肌炎與腦幹腦炎。茂盛醫院副院長簡佳裕醫師進一步表示,九成的腸病毒71型重症皆為5歲以下嬰幼兒,除了發燒外,幼兒大多會出現手足口病或單純口腔潰瘍的疱疹性咽峽炎,但高達八成的新生兒均為無症狀感染;而且腸病毒病程進展快速,平均發病三天內便可併發重症。何美鄉博士強調,新生兒免疫力較低,加上其血腦屏障尚未發育完全,腸病毒更容易鑽過血腦屏障、侵犯腦部造成重症。新生兒於產前、生產中或產後階段皆有可能感染腸病毒,因此家長務必留意嬰幼兒重症4大徵兆,若發生須立即送醫。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呼吸心跳急促腸病毒恐釀神經性後遺症 肢體不協調恐影響終生腸病毒全年皆可感染,簡佳裕醫師觀察,由於前幾年新冠疫情高度防疫,少有腸病毒疫情傳出,導致許多家長警覺性降低,甚至有許多錯誤認知,簡佳裕醫師也一一解釋:腸病毒傳染力不高。錯,腸病毒傳染力強,超過五成來自家庭成員傳染(大孩子傳給小寶寶),且糞便內潛藏病毒傳染力可達12週。腸病毒只會得一次。錯,腸病毒型別多,得過一種也可能感染其他種。不知道腸病毒也有後遺症。研究發現,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或心肌炎等重症的幼兒,康復後仍可能留下神經性或心臟疾病後遺症,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肢體不協調,也可能有過敏性疾病與社會心理問題等長期影響。以為腸病毒就是腸胃炎,殊不知腸胃炎表現多以吐、拉、肚子痛為主,腸病毒則以口腔潰瘍或手腳水泡為主,較少出現腸胃症狀。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 呼籲爸媽主動出擊,制伏腸病毒「目前腸病毒沒有特效藥,重症患者多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因此具備完整認知、及早預防才是保護孩子的作法。」何美鄉博士指出,預防腸病毒須靠多方面介入,由於過去無疫苗可接種,家長大多只能透過勤洗手、注意環境衛生等方式降低病毒傳播機會。「所幸現在腸病毒71型疫苗上市,可提供孩子主動免疫的防範措施、降低重症發生風險。」簡佳裕醫師補充,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歷經十多年研發,以台灣流行之B4亞基因型病毒株,配合高產能細胞培養生物反應器製程,保護率高達98%,對亞洲流行的腸病毒71型主要亞型病毒具優異交叉保護力,適用於2個月至6歲以下的高危險族群,而且只須接種兩劑並間隔28天,是嬰幼兒與家長的一大福音。何美鄉博士與簡佳裕醫師提醒,新冠疫情讓民眾防疫意識抬頭,但可能忽視其他傳染病預防,尤其本月已進入腸病毒高峰期,腸病毒疫情逐漸升溫,鼓勵家長可與醫師討論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建構孩子保護力。
猴痘又增12例!均為本國籍男性 韓國案例也激增「旅遊有風險」
疾管署公布國內新增12例猴痘(Mpox)本土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10例、中部2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3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3)年4月15日至5月12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9日至5月14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10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2022)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10國報告逾8.7萬例病例,分布以美洲及歐洲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惟亞太國家略升,其中韓國自4月起疫情上升明顯,迄今新增達65例且多為本土病例,基於當地具感染風險,疾管署已自5月15日起提升韓國猴痘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目前全球共計38國列為第一級。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91例病例(81例本土及10例境外移入),其中46例已康復,6例仍住院治療中、38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15日,共計完成27,550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158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27,392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26,540人次。疾管署表示,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服務之2萬瓶猴痘疫苗(約可提供6萬人次接種)已完成封緘審查及驗收等作業,供各縣市衛生局擴大疫苗接種服務使用。為因應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民眾接種需求及提升服務的方便性與可近性,統計截至5月15日止全國共79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符合接種條件之民眾,包括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可直接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或於性病就診時轉介接種。欲進行接種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猴痘疫苗接種服務合作醫療院所資訊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另為加速提升疫苗接種涵蓋率,縣市衛生局亦將針對轄內資源、服務量能及優先接種族群接種可近性等,進行綜合評估,視需要協調合作醫院加開夜間或假日門診,或設置社區外展接種站,提供猴痘疫苗接種服務,詳細資訊可洽各縣市衛生局。疾管署提醒,根據文獻顯示,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也提醒已接種第1劑Mpox疫苗的民眾,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方開始產生保護力,對於疾病之防護才會有效,因此提醒在14天內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臺灣髖部骨折亞太第1 人口老化骨折率居高不下
老年人骨質疏鬆髖部骨折的人數因人口老化而逐年上升,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亞洲骨折率為全球第一,而臺灣髖部骨折的發生率為0.45%,亞太國家排名第一,堪稱為「骨折王國」。「老人殺手」髖部骨折 一年內死亡率高達36%髖部骨折對老年人來說是相當嚴重的危害,骨折後除引發急性疼痛症狀外,也可能導致長期臥床、住院等活動受限及生活功能喪失等情況,不但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甚至增加死亡率。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14%-36%,甚至比罹癌死亡率還高,被稱為「老人殺手」的髖部骨折嚴重程度絕對不容小覷。手術加復健時間冗長 經濟壓力與併發症風險高過去髖部骨折術後短期內無法獨立生活,搭配後續的復健治療,整體療程約需耗時3個月以上,不但造成病人與家屬時間上負擔,更有經濟上的壓力,且多數患者預後也難以恢復到原本的狀態。術後儘早負重與活動目前已被證實能減少肺炎、深部靜脈血栓、意識混亂、肌肉萎縮等併發症、降低死亡率,並減少日後失能風險,過去傳統術後限制負重則會影響功能恢復。精準骨折復位 術後立即負重降低併發症 亞東醫院一般骨科陳江山主任分享,有位左近端股骨轉子間骨折的76歲長者,在精準骨折復位後,隔天持助行器下床,術後第二週即可自行步行返診拆線。陳江山主任表示,老年髖部骨折術後立即負重為符合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術後加速康復療程)的新復健策略,藉由評估患者術前功能狀態、骨折型態,結合微創骨折手術之精準骨折復位,透過跌倒風險評估篩檢出適合立即負重的病患,可以讓髖部骨折患者術後48小時內負重行走,不但大幅縮短患者臥床時間、減少因限制負重及不活動造成的併發症,也能儘早讓病患恢復肢體功能與自主生活能力。
猴痘疫情持續延燒!本土再增12例 首見6旬老翁中鏢
猴痘疫情持續,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近一周國內新增12例猴痘個案,皆為本土案例,分布為新北6例、台北2例、新竹縣2例、桃園1例、彰化1例,皆為本國籍男性,其中一名為60多歲男性,為目前國內最年長的猴痘確診個案。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和上周新增15例相比,猴痘疫情持平,沒有出現令人擔憂的「等比級數上升」情形。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國內上周新增12例猴痘確定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分別為北部11例及中部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3月16日至4月23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及皰疹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4月18日至4月25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猴痘(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目前國內累計52例,分別43例本土、9例境外移入;其中25例已康復,11例仍住院治療中,16例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表示,全球猴痘疫情已趨緩,上週新增低於100例,本週新增81例,主要分布於美洲區及西太平洋區;惟亞太國家近期疫情上升,日本自今年2月起病例數驟升,迄今累計120例,韓國疫情亦呈快速上升趨勢,自今年4月起已累計確診26例,另泰、星、港等國均有零星報告病例。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年4月18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9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82%。疾管署統計,截至4月25日共計完成1萬5724人接種猴痘疫苗,其中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行為者」共接種1萬5345人。第二階段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共3萬個名額,已於4月24日上午登記額滿。目前疾管署正在採購下一批猴痘疫苗,預計5月中下旬到貨,第三階段將可提供6萬人接種。羅一鈞表示,近期接獲外界反映疫苗意願登記有數位落差等問題,將與各縣市衛生局研商第三階段接種事宜,提供因地制宜、較多元的接種服務方式。
再添4例猴痘本土個案 北南皆有!高風險接觸者達14名
疾管署今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猴痘本土確定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其中3例位於北部、1例於南部,年齡介於3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2月26日至3月6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喉嚨痛、紅疹、淋巴結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3月8日至3月10日間確診陽性。4例個案目前均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中高風險接觸者共14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58名低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疾管署指出,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7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包括德國、美國、奧地利)。全球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於英國爆發以來,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病例數主要分布於美洲(58,750例)及歐洲(25,859例),其中美國累計30,225例占全球總數35%為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單週新增低於200例,本週新增121例,主要分布於美洲。亞太國家以日本累計31例、新加坡21例及泰國15例為多,其中日本近期疫情趨嚴,另韓、菲、越、港、中等國亦有零星報告病例,紐、澳疫情則多集中於去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2023)年3月8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4%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9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68.8%。疾管署說明,有關第一階段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預防接種作業,考量現階段疫苗量及疫苗儲存特性等因素,以採「集中接種」及「皮內」注射方式辦理為主,以達疫苗之最大效益,並先以6個直轄市各設置1家合作醫院為先。該署已完成第一階段猴痘疫苗接種相關作業之前置準備,包括完成修訂疫苗接種作業須知、民眾接種須知與同意書、疫苗使用與管理方案、衛教及教育訓練教材等,以利醫療院所人員訓練及執行接種服務使用,並預計醫院需一週完成各項前置作業。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中國防疫政策鬆綁 春節台商返台恐引發「外溢效應」
台灣COVID-19疫情逐漸趨緩,過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曾表示,台灣疫情趨勢和新加坡相似,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認為,台灣疫情若套用新加坡模式來看,下一波疫情不用太擔心,但是現在恐有變數,1月6日後台商返台可能會造成「外溢效應」,針對疫情他也提出3項忠告提醒民眾。中國防疫鬆綁疫情擴散 台商返鄉「外溢」影響大於他國中國面對COVID-19疫情一直是採取清零政策,進行嚴格的防疫管控,然而在「白紙運動」影響下,近日中國清零政策大轉彎,防疫措施快速進行全面鬆綁,不再堅持動態清零,疫情也因此快速展開。姜冠宇醫師推測,中國有數億人口,接下來六個月應該會有1.12億人有COVID-19症狀,大約會有270萬人重症,重症ICU治療需求應該會超過其醫療量能的15.6倍,預期將有155萬人死亡。而且他認為一定會有「外溢效應」,疫情影響範圍不會只有中國境內,尤其台灣,農曆新年台商返鄉,受到的影響可能是其他亞太國家的N倍。施打時間拉長保護力↑ 但醫師籲「盡速」接種雙價疫苗姜冠宇醫師形容中國有如一大片純淨的紙現在才真正要接受挑戰,疫情的外溢效應會增加台灣確診母數,而需要醫療支持的分子也會隨之增加,他提醒民眾明年還是要特別注意,並提出美國數據呼籲民眾應「盡速」施打雙價次世代疫苗。他在臉書上提到,根據美國CDC MMWR之前釋出的資訊顯示,施打兩劑以上單價疫苗的保護力,50-64歲平均為28%,65歲以上為22%,幾乎已經沒有什麼保護力,間隔4-5個月施打美國當地雙價疫苗後,才勉強有接近四成的保護力。姜冠宇醫師表示,隨著施打間隔拉長,保護力其實會更高,也就是說很久沒打疫苗的民眾,施打一下雙價疫苗反而會獲得比較高的保護力。但他也特別提醒,民眾不要為了更好的保護力,而一直拖延施打疫苗的時間,因為很有可能在台商返鄉期間就被感染了。姜冠宇醫師強調,尤其長者受急性後遺症困擾居多,臨床上遇到許多長輩從專責病房轉至一般病房後仍出不了院,有的需要類固醇治療,導致慢性疾病控制變差,有的甚至不幸走向安寧治療,家中長輩們保護力不夠,急性後遺症是相當可怕的。三重威脅:新冠、流感、RSV 醫師有3忠告提醒此外,冬季適逢許多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流行期,面臨新冠病毒、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三重威脅,加上「免疫負債」影響,過去有許多專家示警,病毒恐會反撲,姜冠宇醫師也表示,尤其是0-4歲的小朋友,流感和呼吸道融合病毒在很多先進國家幾乎都指數飆升。因此,姜冠宇醫師提出3點忠告,第一,小心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第二,1月6日後小心台商返鄉潮;第三,打針、再打針,打雙價疫苗、適齡者打流感疫苗。他表示,「有打有保佑」,不僅能保護自己,減少後遺症可能性,也能保護家人。資料來源:姜冠宇醫師 Pro'spect
APEC今揭幕!習近平談話「提4建議」 盼和平解決爭端、開放自由貿易
2022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18日在泰國曼谷登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談話並提出4點建議呼籲,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要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構建更加緊密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他還強調,中國將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繼續同世界特別是亞太分享中國發展的機遇。大陸央視新聞報導,習近平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延宕,世界經濟復甦面臨各種挑戰,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衝擊,通貨膨脹、糧食、能源安全等問題複雜嚴峻。他稱,亞太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也是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之源。過去幾十年,亞太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亞太奇蹟」,亞太合作早已深入人心。習近平強調,現在,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亞太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他表明,中國古人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新形勢下,我們要攜手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再創亞太合作新輝煌。這裡,我願提出幾點建議。第一,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建設和平穩定的亞太。亞太過去幾十年經濟快速增長,得益於和平穩定的環境。一個重要啟示就是相互尊重、團結合作,遇到事情大家商量著辦,尋求最大公約數。我們應該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別國內政,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我們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亞太和世界和平穩定提供保障。第二,堅持開放包容,建設共同富裕的亞太。歷史反覆證明,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我們要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構建更加緊密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穩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早日建成高水準的亞太自由貿易區。我們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促進亞太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方願同有關各方全面高品質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將繼續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促進區域融合發展。明年,中方將考慮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亞太和全球發展繁榮注入新動力。第三,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清潔美麗的亞太。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們要加強經濟技術合作,加速數位化綠色化協同發展,推進能源資源、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今年,我們共同制定了生物循環綠色經濟曼谷目標,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中方將為落實曼谷目標提供支援。我去年在聯合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在減貧、糧食、能源、衛生等領域加強務實合作,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歡迎亞太國家積極參與。第四,堅持命運與共,建設守望相助的亞太。我們要以戰略和長遠眼光看待亞太合作,維護亞太經合組織在區域合作中的主管道地位,維護亞太合作正確方向。要秉持亞太經合組織的宗旨原則,不斷深化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的亞太夥伴關係。要發揚「大家庭精神」,同舟共濟、守望相助,朝著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不斷邁進。習近平最後還強調,中國將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繼續與世界特別是亞太分享中國發展的機遇。泰國有句諺語:「撒什麼種子結什麼果。」我們已經共同播下布特拉加亞願景的種子,應該精心栽培、共同呵護,培育亞太共同發展的繁榮之花!
俄國改打貨幣戰! 普丁:棄用美元、歐元、英鎊
俄羅斯總統普丁7日出席東方經濟論壇時稱,西方破壞了世界經濟的關鍵支撐,俄國對美元、歐元和英鎊的信心已經喪失,正在減少使用。西方因俄烏戰爭制裁俄羅斯,反而加速俄中兩國的經貿往來。俄國宣布對中國的天然氣出口將改用人民幣和盧布結算,俄國第2大銀行更表示,將不透過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系統,向中國發起人民幣匯款。俄國衛星社報導,第7屆東方經濟論壇在俄國海參崴舉行,普丁致詞時表示,近來國際關係體系已發生不可逆轉且可以說是結構性的變化,特別是亞太地區已成為新的經濟和技術增長中心,以及人才、資本和生產的引力點。普丁話鋒一轉,批評西方將行為模式強加給其他國家,稱美國正在喪失對全球經濟和政治的主導,絕大多數亞太國家不會接受毀壞性的制裁政策。「西方國家破壞了世界經濟體系的關鍵支撐,我們對美元、歐元和英鎊的信心已經喪失」,普丁說,俄羅斯正在逐步減少使用這些自毀名聲的不可靠外幣。同時,俄羅斯外交部第一亞洲司司長季諾維也夫指出,在雙邊貿易中僅依賴美元是不安全的。2021年,本幣在俄中支付中的分額達25%,「目前仍在穩步增長」。他還表示,將確保同時在俄國米爾系統和中國銀聯註冊的「雙標卡」能夠應用,使持有者能在俄中境內自由支付。在俄中兩國經貿往來方面,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對中國的天然氣出口結算將改用兩個國家的本國貨幣,也就是盧布和人民幣。有分析指出,此舉意在對抗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的美歐等國。衛星社報導還說,俄氣總裁米勒(Alexey Miller)與中石油董事長戴厚良舉行會晤,並簽署了「東線」-「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的長期天然氣銷售合約補充協議。俄羅斯第2大銀行俄羅斯外貿銀行(VTB)6日表示,該行已成為首家不使用SWIFT系統向中國發起人民幣匯款的俄羅斯銀行。該行首席執行長科斯汀(Andrei Kostin)說,這將大大簡化俄羅斯公司和個人與中國合作夥伴的交易,提高人民幣在俄國知名度。
11月日經COVID復甦指數 台灣位居亞太第一名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未歇,現在Omicron變異株威脅,世界各國無不繃緊神經,但「日經亞洲」(Nikkei Asia)今天發布11月分「日經COVID復甦指數」(NikkeiCOVID-19 Recovery Index),台灣和馬爾他並列第4名,台灣更在亞太國家當中,躍居第一名。「日經COVID復甦指數」這項指數,評估超過120個國家和地區在疫情控管、疫苗接種和社會移動限制方面等的防疫表現,只要排名越高,就代表防疫表現出色,較接近回歸正常生活。前三名分別是巴林(73分)、科威特(72分)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70.5分);台灣因為持續本土病例清零,總分為69分,在排行榜上位居第4名,中國大陸則是第6名。日本和智利則並列第7(68分),算是連續第二個月都有保持前10名的位置;不過日本現在又確認了第3例Omicron變異株病例,加上年底有許多節慶,北半球又入冬,必須嚴防新一波疫情來襲。而與台灣鄰近的韓國,上個月放棄清零政策,改為與病毒共存,放鬆社交距離限制,結果導致確診與死亡案例數雙雙飆破紀錄,在復甦指數排行榜上,名次也大幅下滑,最新排名來到第37名(58.5分);且韓國到目前為止,有24起Omicron確診病例。而歐洲國家則普遍在復甦指數排行榜的低位盤旋,德國排第105,荷蘭和瑞士並列第107,比利時則是第115名。
Omicron變異株肆虐南非確診數暴增 WHO對世界提2關鍵建言
新冠疫情尚未停歇,但是11月在南非發現的Omicron變異株已經開始肆虐,目前至少有29個國家地區傳出確診案例,南非當地也因為Omicron變異株肆虐讓確診人數暴增,目前累計南非確診人數已經突破300萬人。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則提出兩個建言,呼籲亞太國家應提高醫療保健能力,同時盡快讓民眾完整接種疫苗。綜合外媒報導指出,南非過去24小時新增1萬6055起確診案例,目前南非當地的累計確診人數已經達突破300萬。而流行病學家卡林(Salim Abdool Karim)早在先前就曾預測過,南非的疫情恐怕會讓南非單日確診人數提高3倍之多,讓單日確診人數突破1萬人。有鑑於目前至少有29個國家地區傳出確診案例,而不少國家也紛紛祭出邊境管制等防疫政策,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WHO西太平洋區域主任葛西健(Takeshi Kasai)表示,目前許多國家祭出的邊境管制,雖然可以有效地爭取時間,但不能太過依賴。但每個國家都應該為確診病例激增的事情做好準備,尤其是針對高傳染力的變異株做準備。對於應對的方式,葛西健認為,目前所有的證據都指向,接種疫苗還是有其效果存在。他呼籲各國政府應該從Delta變異株的疫情獲取教訓,為弱勢族群全面接種疫苗,同時推動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基礎防疫措施。
亞太國家搶購新冠肺炎口服藥 外媒分析「貧窮國仍處於劣勢」
在新冠疫苗剛問世之初,亞太地區部分國家在搶購過程中進度緩慢,結果導致國內缺乏疫苗使用。而在美國藥廠默沙東集團推出新冠肺炎口服用藥(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後,亞太地區許多國家記起先前疫苗的教訓,正積極地搶購,但《CNN》認為,貧窮國家很有可能在這場搶藥戰役中還是處於劣勢。根據《CNN》報導指出,數據分析公司Airfinity表示,目前亞太地區至少有8個國家政府,已經對美國藥廠默沙東集團提出採購新冠肺炎口服用藥(默沙東)莫納皮拉韋的協議與談判,其中包含了韓國、紐西蘭、澳洲等國家。有專家憂心,即便默沙東的口服藥看起來效果很好,但他很擔心會有民眾將口服用藥當作疫苗的替代品,該名專家也是強調「只有疫苗能提供最佳保護」。而Airfinity也警告,亞太地區搶購口服藥的行為,有可能會重演去年搶購疫苗大戰的情形,當時不少富裕國家被指責囤積大量疫苗,但不少低收入的貧窮國家則因沒有足夠的資源,所以幾乎搶不到疫苗可用。非營利性被忽視疾病藥物計劃的北美執行董事柯恩(Rachel Cohen)表示,默沙東的確相當有潛力,甚至足以改變遊戲規則。而我們需要確保的是,我們不會再次重演新冠疫苗上市時的搶購大戰,以免再次重蹈覆轍。雪梨大學藥學院副教授威特(Nial Wheate)表示,默沙東口服藥的最大魅力,就是在於在患者染病之初即可投藥使用,而且無須住院觀察。這些藥物將成為患者初期的治療方案。但他也憂心,默沙東口服藥的問世,有可能會導致部分抵制疫苗的民眾更加反彈,因為根據研究表明,比起注射藥物,一般的民眾更偏好口服藥物。但威特也是強調「這種藥物並不能代替疫苗」。
買萊豬也沒用? 拜登:暫不簽新貿易協議
美國總統川普在任期內大打貿易戰,攪動全球貿易環境,外界密切關注下任總統拜登的貿易政策。拜登日前受訪時表示,在對美國、本國勞工和教育進行重大投資之前,他不打算與任何國家簽訂新的貿易協議。拜登接受《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電話專訪時表示,上任後他希望優先投資美國,對能源、生技、先進材料和人工智慧等領域進行大規模政府投資。他表示:「在對本國、勞工與教育進行重大投資之前,我不打算簽訂任何新的貿易協議。」拜登表示,上任後他首先將全面檢視現行與大陸的協議,並與亞洲和歐洲傳統盟友協商,才能發展出一致的策略。拜登認為最佳的大陸策略是結合美國的盟友,讓大家站在同一陣線。他上任頭幾周的優先要務,就是讓美國與盟友立場一致。另一方面,美國智庫彼得森(Peterson)國際經濟研究所則建議拜登,盡快與亞太國家協商新的貿易協議,此舉有助美國重振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並牽制大陸的日益崛起的主導勢力。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國際貿易專家暨資深研究員史考特(Jeffrey Schott)表示,美國與亞洲盟友關係緊張,是拜登應該「盡早」處理的議題。倘若美國與大陸的緊張情勢升溫,美國會格外需要盟友「具體的」聯合回應。史考特指出,過去幾年來亞太國家在美國缺席下,繼續向前邁進,並加深與大陸的關係,例如由15個成員組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部分分析師認為在拜登上任後,美國可望重新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但史考特認為僅加入CPTPP並不足夠,重新命名和重組亞太計畫,可讓美國在CPTPP的基礎上發展。
宣布「亞洲民主人權獎」獲獎者 游錫堃籲國人及國際社會支持人權發展
立法院長游錫堃院長今(30)日主持「2020年第15屆亞洲民主人權獎」遴選結果發表會,宣布今年得主為「亞太國家人權機構論壇」;游錫堃說,台灣雖然長年無法加入聯合國的人權機制,但都自願依照聯合國人權公約的標準自我審查,甚至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也期待今年頒發的獎項能讓亞洲各國更認識到國家人權機構的重要性。「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在2006年創設「亞洲民主人權獎」已邁入第15年,游錫堃今天以基金會董事長的身份宣布今年得獎者為「亞太國家人權機構論壇」(Asia Pacific Forum of 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 APF),該組織成立於1996年,最初由五個亞太地區的國家人權機構共同組成,辦公室設在澳洲雪梨,成員包括亞太地區25個國家的國家人權機構,共有16個正式會員以及9個準會員。游錫堃說,主辦「亞洲民主人權獎」也代表台灣推崇民主精神,以及捍衛人權的堅定決心,過去得獎者包含無疆界記者組織、泰緬邊境「梅道診所」創辦人辛西雅蒙格醫師、自由北朝鮮電台創辦人金聖玟先生、海上難民救援組織、亞洲反非自願失蹤聯盟、馬來西亞「乾淨與公平選舉聯盟2.0」,以及去年獲獎的澳洲「人民外交培訓計畫」,這些獲獎人士或團體遍佈全球,他們都是民主與人權的重要典範。游錫堃表示,今年由於新型冠狀肺炎肆虐,世界以及亞洲有許多地方的社會活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民主人權工作也面臨了新的挑戰,但台灣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整體生活受限不多;他說,「我們身在台灣,很幸運也很榮幸地能夠持續舉辦此獎項,讓鼓勵亞洲地區民主人權的工作不間斷。」我國「國家人權委員會」在今年8月1日揭牌正式運作,游錫堃強調,期許台灣的國家人權機構,希望能進一步提升與落實臺灣人權,也期待臺灣各界以及國際社會共同支持。
35年長高8.1公分全球長最快 陸19歲男女平均身高東亞第一
近日,一項發表在知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的新研究發現,大陸人過去30多年變得越來越高,尤其大陸男性成為全世界身高增長最快的群體之一。2019年大陸19歲男性平均身高為175.7公分,全球列名的200個國家地區中排名65,在亞洲排名僅次於黎巴嫩(26)、土耳其(54)、以色列(61)和喬治亞(62)。此外,大陸19歲女性平均身高也是東亞第一,以163.5公分全世界排名第54,超過南韓的163.2公分(排名65),也勝過163.3公分排名第58的美國。至於去年台灣19歲平均身高,男子為173.5公分,全世界排名102;女性為160.7公分,排在100名。香港男子則為174.8公分,排名76;女子平均160.6公分,排名101。數據顯示,男性、女性平均身高最高的國家均為荷蘭(183.8公分、170.4公分)。東帝汶(160.1公分)的男性最矮,瓜地馬拉(150.9公分)的女性最矮。在1985年至2019年這35年間,大陸男性平均身高增幅在200個國家地區中位列第一,增長8.1公分(從167.6增長至175.7),世界排名從1985年的第150名提升到了2019年的第65名。女性身高增幅從157.4增長至163.5,增量全球第三,平均身高全球排名從第129名上升到第54名。台灣男性在1985年平均身高169.2公分增長至2019年的173.5公分,女性則是從158.3公分增長至160.7公分。日本男性在1985年時平均身高170.4公分,高於大陸及台灣,但至2019年時,平均身高172.1公分,都落後大陸及台灣。日本女性則是從157.3公分增長至158.5公分,只長高1.2公分,也都被大陸及台灣拉開差距。全球19歲男性平均170.8公分,女性158.6公分。以柳葉刀的地區分類,平均身高最高的男性為中歐及東歐區的178.3公分,其次為高收入西方國家177.7公分,中亞北非及中東區173.7公分排第三,高收入亞太國家173.2公分第四,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區172.4公分排第五,東亞及東南亞區172.1排第六,撒哈拉非洲區169.6公分第七,南亞區166.5公分第八,最後的是大洋區164.5公分。至於女性地區排名,也是中歐及東歐區,以165.3公分的平均身高排第一;高收入西方國家163.9排第二,中亞北非中東區160.4公分排第三,高收入亞太國家160.0排第四,東亞及東南亞160.0排第五,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區159.3排第六,撒哈拉非洲區158.2排第七,大洋區157.8排第八,最後則是南亞的154.8公分。人口大國對比,19歲男性平均身高美國176.9公分排47,印度166.5公分排180。女性平均身高美國163.3公分排58。英國163.9公分排49。印度155.2排182。這項分析結果,來自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針對全球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的身高和身體質量指數(BMI指數)的最新分析。該團隊分析了1985年至2019年的2000多項研究,涉及6500多萬5至19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的資料。結果顯示,作為健康和飲食質量指標的兒童及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在世界各地差異巨大。學齡兒童及青少年飲食不良,可能導致平均身高最高和最矮的國家之間,有大約20公分的差距。目前存在的問題是,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兒童在5歲前健康狀況較好,但5歲後明顯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