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型變異株
」 Omicron BA.5 台灣防疫 亞型變異株 新冠肺炎新冠病毒又變異!EG.5「台灣逾30例」恐成全球主流 疾管署回應了
新冠疫情雖已趨緩,但病毒仍在持續變異且威脅全球。其中暱稱為「艾里斯」(Eris)的變異病毒株「EG.5」不只被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認定為該國主流變異株、世衛組織(WHO)警告該病毒株更容易逃脫抗體免疫,恐迅速擴散全球,台灣疾管署更將在下週二(15日)記者會說明該病毒株在台灣的情況。疾管署在近兩週的疫情新聞稿指出,1日新增102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病例中,有52例本土,其中49例為XBB (有2例EG.5)、50例境外移入均為XBB (有14例EG.5);8日新增91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病例中,有53例本土,其中48例為XBB (7例EG.5)、38例境外移入均為XBB (10例EG.5)。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該病毒株傳播能力、免疫逃脫能力都較強,不過在感染重症機會則否。因此在持續觀察同時,將在下週二詳細說明。至於各界最關心的EG.5是否會發生大流行或新一波傳播,曾淑慧指出EG.5作為XBB的延伸株,現在比例雖確實有升高,但個案數沒增加,且國內整體疫情仍在下降。美國CDC此前表示,EG.5截至8月4日已占全美確診病例17.3%,超越XBB成為該國最新主流。另有醫學專家指出,EG.5與XBB都是Omicron變種,主要症狀為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咳嗽和發燒。WHO也警告,雖然該病毒株侵略性、致命性較小,但也更具競爭力,目前已傳入英國、加拿大、印度、泰國、中國、韓國、日本等51國家,可能短時間內擴散至全球。
上周平均日增209例確診 逾5成是XBB「併發症65歲以上佔76%」
疾管署今(30)日公布國內自3/20新制實施後,近7日(5/24-5/30)每日平均新增209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較前7日(5/17-5/23)之每日平均新增203例上升;5月起本土併發症累計4,904例,未打滿3劑疫苗有2,416例(約49%),其中又以未曾接種任何一劑疫苗者約70%為多(1,684例)。上週(5/21-5/27)平均每日新增20例死亡,較前一週(5/14-5/20)之每日死亡平均數18例上升;新增死亡個案中,95%具慢性病史、58%未打滿3劑疫苗、94%為60歲以上。綜合病例趨勢、醫療資源使用情形、口服抗病毒藥物開立數及住宿式機構陽性率等指標研判,疫情處於上升階段,須持續監測。疾管署指出,上週新增檢出160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其中89例本土個案分別為59例XBB、29例BA.2.75、1例BF.7;另71例境外移入分別為58例XBB、12例BA.2.75、1例BA.2。近四週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佔59%,已為主流株,其次為BA.2.75佔39%,須密切觀察。WHO表示XBB、BQ.1及BA.2.75等變異株具較佳傳播力及適應力,BA.5次世代疫苗對變異株仍具保護力,而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佔比約9成,以XBB.1.5為多(41.6%),另XBB.1.9.1(15.7%)、XBB.1.16(13.2%)、XBB.1.9.2(5.2%)及XBB.2.3(3.6%)佔比上升,但現有證據顯示致疾病嚴重性未明顯增加,將持續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因應國內近期COVID-19疫情上升,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佔76%,且併發症及死亡個案多具慢性病史及未接種滿3劑疫苗,為降低長者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請長者儘速踴躍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以及早獲得保護力。此外提醒兒童如出現抽搐,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體溫大於41度,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請立即就醫,以即時治療,獲得妥善照護。疾管署呼籲,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對BQ.1、XBB等新興變異株仍具效力,請符合資格且尚未接種的民眾儘早接種,並仍應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特別是以下四種情形: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要戴口罩維護自身及他人健康。
第4波疫情到來 醫籲「1族群」盡量別出門:殺傷力非常大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穩定後,口罩措施也跟著解封,但卻面臨疫情反撲,第四波本土疫情席捲而來,XBB本土占比達54%,躍升為本土的主流病毒株。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提醒有腎臟疾病的朋友盡量少去人多的地方,因為確診新冠肺炎對於慢性病患者來說,殺傷力真的超級大。腎臟科醫師洪永祥18日在臉書發文,指出新冠疫情大反撲,「問題是大家已經開始脫口罩,也不再噴酒精,確診新冠對於慢性病患者殺傷力非常大」,因此提醒「腎友」最近盡量待在家裡面,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據疾病管制署的監測,4月底以來新冠疫情持續呈現上升趨勢,特別是上周(5/10至5/16)併發症通報每日平均新增154例,比起前一周上升33%,5月起本土併發症累計2,022例。另在變異株監測方面,高傳染力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已成本土主流病毒株。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各項指標都顯示疫情在上升,Omicron已經正式進入第4波疫情,且預期疫情到6月底都處於上升階段。洪永祥醫師提醒「腎友」最近盡量待在家裡面,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圖/翻攝洪永祥醫師臉書)
第4波疫情捲土重來!天選之人「5月集體中鏢」 醫示警:快把口罩戴回來
儘管口罩解封,仍要注意疫情反撲!疾病管制署16日宣布Omicron已正式進入第4波疫情,感染科權威黃高彬分析,4月底口罩解封之後,感染人數就明顯變多。對此,也有網友驚呼,5月才過一半,但身旁的親友卻超多人開始確診,貼文曝光後,也釣出一群在之前從未中鏢的「天選之人」,紛紛哀喊「真的生不如死!」根據疾病管制署的監測,4月底以來新冠疫情持續呈現上升趨勢,特別是上周(5/10至5/16)併發症通報每日平均新增154例,比起前一周上升33%,5月起本土併發症累計2,022例。另在變異株監測方面,高傳染力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已成本土主流病毒株。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各項指標都顯示疫情在上升,Omicron已經正式進入第4波疫情,且預期疫情到6月底都處於上升階段。一名女網友也在15日於Dcard以「5月是不是很多人確診」為題發文表示,比起前幾個月,她身旁有蠻多人近日確診,也不禁讓她聯想,「2021跟2022年也是在5月的時候疫情很嚴重,大家有這個感覺嗎?或有神人知道是什麼原因嗎?」貼文一出也引來網友熱議,「回想一下往年都差不多在母親節前後確診高峰」、「對!前陣子都沒事,最近一週辦公室已經十幾個人確診了,而且也沒有特別群聚或一起吃飯,超怪ㄉ」、「我們學校也是欸,不管老師或學生。我們班就有幾個陸續確診了」、「我們家天選之人,五月也開始有人確診」、「我5月初確診,仔細思考4月底到5月初是不是有參加會群聚的大型活動呢?我只有往返公司和家裡,搭捷運通勤,還是想不通為什麼確診。」對此,也有網友異口同聲點出原因,「口罩解封吧」、「不就是因為口罩解封嗎?剛解封的時候還是蠻多人會戴口罩的,現在越來越少人戴了」、「就是因為大家開始脫口罩了原因很簡單」、「推測是跟口罩解封有很大關係。」文章還釣出一群之前從未中鏢的「天選之人」,「我們家天選之人5月也開始有人確診」、「我也在這一波中第一次了,還被同事暗自靠北...早上不該去上班,現在又不強制隔離,我有講就很善良了,不然我的工作你來做啊」、「本來以為是天選之子的我也在上禮拜六確診了,現在還是痛苦到爆炸」、「我以為我天公仔,自從疫情開始都沒確診過,而且我還是做長照的,居然!上個月確診了,我以為我很特別。」至於疫情為何捲土重來?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受訪時表示,這就是口罩摘除的後果,4月底以來可以看到通報人數不降反升,禁令解除後,不少人在公共場所不戴口罩,感染機會大增,且國內變異株流行比國外稍慢,近期XBB相關亞型增加,特徵就是傳染力更強,台灣很多人對新變異株沒有抗體,口罩一摘,被傳染機會就變多了。黃高彬補充,另一個值得擔心的是,流感有延遲情況,到現在仍在流行。黃高彬解釋,平常流感流行在1月至3月,4月疫情結束,但國內1至3月都在戴口罩,很多人沒有感染,口罩一摘就全都中鏢,變成4月份是流感增加、新冠也增加。不過現階段不會建議政府再拉高防疫措施,因此「現在的重點是自主保護」,原則上建議民眾盡量戴口罩,特別是公共交通工具、密閉場所還是要戴,至少維持到5月底,等天氣逐漸變熱,疫情下降的機會較高,到時候可以再評估防護程度是否維持。
BA.2.75取代BA.5成主流 CH.1.1獲國際關注!台灣已出現11例
根據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的境外移入及本土變異株監測結果,上週國內新增125例Omicron確定病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本土BA.2.75佔比已超過50%,大於BA.5所佔比例,BA.2.75目前已成為本土主流病毒株。此外,近日又有Omicron變異株「CH.1.1」,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入監測名單,受到全球關注。羅一鈞表示,過去本土就陸續有零星檢出,但目前在國內並沒有引起流行,不過還需持續監測觀察CH.1.1後續的威脅。BA.2.75佔比超過一半 取代BA.5成主流上週國內新增125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40例本土個案(21例BA.2.75、14例BA.5、5例BQ.1)及85例境外移入(46例BA.5、28例BF.7、8例BA.2.75、3例BQ.1)。目前,台灣本土仍未檢驗出國際關注的XBB.1.5,但本土變異株佔比出現了變化。羅一鈞表示,先前指揮中心曾提醒,BA.2.75有可能會超過BA.5成為主流病毒株,而在上週BA.2.75佔比來到53%,超過BA.5所佔的比例,已確定成為目前本土主流病毒株,其次是BA.5,再其次是BQ.1。而在85例境外移入中,共檢出46例BA.5個案分別自中國(43例),日本(3例)移入;28例BF.7個案自中國移入;8例BA.2.75個案分別自日本(3例),韓國(2例),中國、泰國及澳洲(各1例)移入;3例BQ.1個案分別自日本(2例),美國(1例)移入。台灣11例CH.1.1屬輕症 威脅性需再監測近日,全球相當關注的CH.1.1變異株,羅一鈞提到,台灣最早在2022年11月20日就已有檢測出相關病例,目前共偵測到11例CH.1.1病例,其中4例為本土病例,7例為境外移入個案,分別來自日本(2例)、韓國(2例)、紐西蘭(1例)、新加坡(1例)、泰國(1例)。CH.1.1變異株屬於BA.2.75的分支,澳洲病毒學家哈尼將它命名為Orthrus,俗稱為「雙頭犬」。羅一鈞指出,目前對於CH.1.1的資料相當有限,去年11-12月CH.1.1在澳洲、紐西蘭曾引起流行,從當地資料看起來住院率、重症率等並沒有明顯的增加。而國內偵測到的CH.1.1確定病例,不論本土或境外移入個案都屬於輕症個案。羅一鈞表示,CH.1.1有免疫逃脫的情形,不過目前在國內並沒有引起流行、重症發生,僅有零星檢出,但指揮中心還是會持續監測、收集國際資料,觀察CH.1.1病毒株後續的威脅。
第3波高峰已結束!疫情將轉為「雙主流病毒」 王必勝:口罩年後有望再鬆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15,632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5,409例本土個案及22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0例死亡,確診數比上星期一下降約9%。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2023年第二週確診數較第一週減少15.7%,目前看起來第三波疫情已經過了高峰。而王必勝也鬆口,若疫情穩定,口罩第二階段鬆綁預計春節過後實施。本土+15,409 1青少年打3劑確診還MIS-C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5,409例本土病例,為7,318例男性、8,076例女性、1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新增4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指揮中心公布,自1月12日到16日,新增7例MIS-C個案,2例為青少年、5例為兒童,目前有6例病況好轉出院,1例仍在加護病房持續治療中。其中較特別的是1位14歲青少年個案,本身沒有慢性病史,接種過3劑疫苗,在11月10日曾確診COVID-19,1月4日開始出現頭暈、頭痛、喉嚨痛等症狀,隔天又出現胸悶、胸痛、呼吸不順症狀,前往急診檢查診斷為MIS-C、心肌炎、心包膜炎,在1月6日收住加護病房治療,經過治療之後病況好轉,1月13日已順利出院。境外+223例 春節預計「雙主流病毒」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2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3例男性、6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入境日期介於去年12月16日至今年1月15日。指揮中心也公布上週境外移入及本土Omicron變異株監測結果,新增221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69例本土個案(31例BA.5、28例BA.2.75、4例BQ.1、3例BF.7、2例XBB、1例BA.2)及152例境外移入(82例BA.5、48例BF.7、9例BA.2.75、8例BQ.1、4例XBB、1例BA.2)。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管是本土還是境外,BA.5的主流優勢都慢慢被BA.2.75趕上,目前兩種病毒株都算是台灣主流病毒株,預期在春節連假期間仍然會是「雙主流病毒」的情況。民眾較關心的BQ.1、XBB在本土佔比都沒有超過10%,而XBB.1.5不論是境外或本土也尚未有第一例檢出,羅一鈞指出,目前國內擔心的還是BA.5、BA.2.75,不過目前這兩種主流病毒株免疫逃脫的優勢,不如其他新興變異株高,所以目前這兩種主流病毒株對疫情影響還是有限,後續指揮中心會持續監測。第三波高峰已過 口罩第二段鬆綁?根據指揮中心資料顯示,2023年第二週確診數是15萬1838,跟第一週18萬0134相比,減少了15.7%。指揮官王必勝指出,下降幅度蠻大的,目前看起來第三波疫情已經過了高峰,正逐漸往下降,但確診數目前每日還是有1萬到2萬人,所以民眾還是不能掉以輕心。目前國內疫情再次呈現下降趨勢,民眾相當關心什麼時候口罩令可以進行第二階段鬆綁?王必勝回應,關於第二階段口罩開放措施,指揮中心都有在積極討論,如果春節後台灣、國際疫情都穩定的話,就有可能會在春節後公布第二階段口罩令的鬆綁措施。
XBB.1.5變異株傳播力極強 美國再度延長公衛緊急狀態
美國總統拜登已將Covid-19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延長至4月,因為一種高度傳染性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1.5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美國今年冬天可能會面臨另一波因該病住院的浪潮。根據CNBC報導,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發言人指出,COVID-19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仍然有效,正如HHS早些時候承諾的那樣,將在任何可能終止或到期之前向各州發出60天通知。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1.5在美國迅速成為當地主要流行病毒株,科學家認為它具有生長優勢,因為它更擅於與人體細胞結合,也擅於逃避免疫力。世界衛生組織將其描述為迄今為止傳播性最強的亞型變異株,但目前尚無數據表明它會使人患病。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在12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發現,Omicron亞型變異株的BQ和XBB家族對Covid疫苗構成最大威脅,並可能導致突破性感染激增,這些亞型變異株也對所有用於保護免疫系統較弱人群的授權抗體治療具有抗性。白宮新冠特別工作組負責人Ashish Jha上周在推特表示,對XBB.1.5的快速崛起感到擔憂,但不認為該子變體代表著巨大的挫折,「現在大多數因新冠肺炎住院和死亡的人都在70歲以上,他們要嘛沒有及時接種疫苗,要嘛在出現突破性感染時沒有得到治療。」
今日新增7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 本土48例這裡最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公布國內新增7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48例本土個案(41例BA.5、2例BA.2.75、1例XBB、2例BQ.1、2例BA.2)及26例境外移入(9例BA.2.75、8例BA.5、3例XBB、1例BF.7、5例BQ.1)。截至目前國內今(2022)年累計檢出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XBB為19例、BF.7為5例、BQ.1為17例、BA.5為1,259例、BA.4為104例、BA.2.75為92例、BA.2為1,028例;另累計本土確定病例XBB為2例、BF.7為1例、BQ.1為5例、BA.5為1,432例、BA.4為5例、BA.2.75為7例、BA.2為2,534例。指揮中心指出,新增41例BA.5本土個案,占上週所有已定序之48例約85.4%,為14名男性、27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以上,分布為北部22例、中部6例、南部11例、東部2例,確診日介於今年9月13日至12月2日。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國內境外移入之26例BA.5、BA.2.75、XBB、BF.7及BQ.1個案,為15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11月20日至12月3日。其中檢出8例BA.5個案分別自日本及泰國(各3例),美國及德國(各1例)移入;9例BA2.75個案分別自越南(4例),日本(2例),柬埔寨、美國及韓國(各1例)移入;3例XBB個案分別自土耳其、日本及越南(各1例)移入; 1例BF.7個案自日本移入;5例BQ.1個案分別自美國(3例)、日本及法國(各1例)移入。指揮中心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12月7日資料指出,目前BA.5變異株佔比約為70.1%,仍為全球主流株且持續變異;其衍生株BQ.1變異株傳播快速,受影響國家數及病例數持續增加,全球佔比升至36.2%且衍生出超過30種次分支變異株,於美國及歐洲部分國家佔比已逾5成,且仍持續上升;BA.2變異株衍生之BA.2.75及XBB等變異株佔比持續緩增加,佔比分別約7.8%及5.0%,另BA.4.6變異株佔比近期持續下降,已降至約1.7%,需持續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相較於其他Omicron主要流行株,BQ.1變異株疾病嚴重度未增加,BQ.1的新突變可能具有免疫逃脫優勢,因此可能有較高的重複感染機率。現有疫苗(包含原始株與次世代疫苗)對BQ.1感染的保護效果可能減少,但對於重症的保護效果應無重大影響。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對BA.5等變異株仍具保護力,並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指揮中心將持續境外及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
Omicron亞變種BQ.1「傳染力更強」 巴西確診病例創近3個月新高
近期由於Omicron亞變種BQ.1的肆虐,再加上一些外部因素,讓巴西當地的確診人數持續攀升,目前巴西平均確診人數達到2.2萬人之多,創下8月以來疫情降溫後的新高。綜合外媒報導指出,巴西全國衛生廳長委員會(Conass)日前表示,目前巴西當地每日平均確診人數達到2.2萬人,這個數字是自8月當地疫情降溫以來的新高。而根據克魯茲基金會(Fiocruz)調查指出,11月初巴西各州的確診人數都有明顯的增加。報導中指出,Omicron變異株成為今年巴西疫情的主要病毒株,先是有亞變種BA.2在4月、5月造成疫情高峰,後來在6月時又遇到亞變種BA.5肆虐。而目前當地的疫情是由亞變種BA.5的亞型變異株BQ.1、BA.5.3.1和BA.5.2.1所引起,其中又以BQ.1的病例暴增速度最快。聖保羅大學研究員李威(José Eduardo Levi)表示,BQ.1在關鍵抗原位點鐘有攜帶額外的刺突突變,這會讓BQ.1增加病毒的傳播性與傳染力。聖保羅艾米利歐李巴斯感染研究所(Instituto Emilio Ribas)感染管制專家李契曼(Rosana Richtmann)也表示,Omicron與其相關亞型變異株都具備有高效的基因改變、複製能力,這可以形成基因不同的病毒,增加從人體免疫系統逃脫的可能。李契曼也表示,這波的疫情爆發也跟其他因素有相關,像是巴西放寬防疫政策,同時還有大規模的選舉活動,再加上疫苗追加劑的接種率十分的低,這些因素都導致巴西當地再次爆發疫情。
疫情趨緩「記者會仍天天開?」 指揮中心宣布:改每週一、四召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8日)公布,國內新增85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64例本土個案及21例境外移入。隨著疫情趨緩,指揮中心今日拍板將於12月1日起放寬口罩禁令、12月10日起取消入境人數限制,稍早再宣布疫情記者會不再天天開,若無特殊疫情變化,自即日起改為每週一及週四召開。指揮中心表示,因應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穩定,自今日起若無特殊疫情變化,指揮中心將固定於每週一、四召開記者會,防疫工作持續進行,每日新增個案等疫情資訊將以新聞稿發佈。另外,指揮中心今日也宣布,考量國內疫情趨緩、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情形平穩,為兼顧防疫、經濟及社會運作,維持國內防疫量能與有效控管風險,經綜合評估疫情情勢,12月1日起適度放寬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相關規定說明如下:一、室外空間、室外場所,取消應全程佩戴口罩之規定。惟歲末/跨年大型室外活動之口罩規定,將視近期疫情變化,另行研擬。二、外出於室內空間、室內場所(包括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之內部空間),維持應全程戴口罩,但符合例外情形者,得免戴口罩。三、符合以下例外情形者,於室內得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或準備口罩。但若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一)從事運動、唱歌、拍攝個人/團體照。(二)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時。(三)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四)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四、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五、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室內場所或活動,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六、餐飲場所:取消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之規定。指揮中心提醒,體質敏感、有慢性病或發燒、呼吸道症狀的民眾,於人潮較密集區,仍建議戴口罩;防疫工作人人有責,請民眾自主落實防疫措施,維持個人衛生好習慣,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並籲請尚未完全接種COVID-19的民眾,儘速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保護自身及親友健康。
今日新增102例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 80本土病例為BA.5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1)日公布國內新增102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81例本土個案(80例BA.5、1例BA.2)及21例境外移入(10例BA.5、9例BA.2.75、1例XBB、1例BQ.1)。截至目前國內今(2022)年累計檢出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XBB為10例、BF.7為4例、BQ.1為7例、BA.5為1,236例、BA.4為104例、BA.2.75為77例、BA.2為1,028例;另累計本土確定病例XBB為1例、BF.7為1例、BQ.1為2例、BA.5為1,265例、BA.4為5例、BA.2為2,529例,尚無BA.2.75本土確定病例。(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指出,新增80例BA.5本土個案,占上週所有已定序之81例約98.8%,為41名男性、39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分布為北部40例、中部8例、南部31例、東部1例,確診日介於今年10月10日至11月10日。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國內境外移入之21例BA.5、BA.2.75、XBB、BQ.1個案,為10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5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9月19日至11月9日。其中檢出10例BA.5分別自日本(3例),美國(2例),中國、以色列、南韓、泰國(各1例),另1例調查中;9例BA2.75個案分別自印尼(3例),日本、泰國(各2例),馬來西亞(1例),另1例調查中;1例XBB個案自印尼移入;1例BQ.1個案自加拿大移入。(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11月16日資料指出,全球已發現超過390種Omicron次分支變異株,目前BA.5變異株占比約為73.2%,仍為全球主流株且持續變異,由其衍生之BQ.1變異株傳播快速,受影響國家數及病例數持續增加,占比升至16.2%;BA.2變異株衍生之BA.2.75及XBB等變異株占比持續增加,占比分別約5.4%及2.0%,需持續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此外,WHO於今年10月27日表示,相較於其他Omicron主要流行株,BQ.1的疾病嚴重度未增加,但BQ.1的新突變可能具有免疫逃脫優勢,因此可能有較高的重複感染機率。現有疫苗(包含原始株與次世代疫苗)對BQ.1感染的保護效果可能減少,但對於重症的保護效果應無重大影響。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對BA.5等變異株仍具保護力,並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指揮中心將持續境外及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
今日新增114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 未滿5歲女童染BQ.1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公布國內新增11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97例本土個案(1例BQ.1、94例BA.5、2例BA.2)及17例境外移入(1例XBB、15例BA.5、1例BA.2.75)。截至目前國內今(2022)年累計檢出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XBB為7例、BF.7為4例、BQ.1為6例、BA.5為1,215例、BA.4為104例、BA.2.75為63例、BA.2為1,028例;另累計本土確定病例XBB為1例、BF.7為1例、BQ.1為1例、BA.5為1,107例、BA.4為5例、BA.2為2,527例,尚無BA.2.75本土確定病例。(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例BQ.1本土個案,為未滿5歲女童,於今年10月25日確診。另新增94例BA.5本土個案,占上週所有已定序之97例約96.9%,為42名男性、52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分布為北部48例、中部11例、南部32例、東部3例,確診日介於今年9月15日至10月28日。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國內境外移入之17例BA.5、XBB、BA.2.75個案,為13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8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10月13日至10月30日。其中檢出15例BA.5分別自日本(3例),香港、泰國(各2例),土耳其、印尼、美國、新加坡、義大利、韓國(各1例)移入,另2例調查中;1例XBB個案自印尼移入;1例BA.2.75個案自泰國移入。(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11月2日資料指出,全球已發現超過390種Omicron次分支變異株,目前BA.5變異株佔比約為74.9%,仍為全球主流株且持續變異,由其演化之新型變異株BQ.1及其子代變異株傳播快速,受影響國家數及病例數持續增加,已於至少65個國家檢出,佔比約9.0%;BA.4.6變異株及其子代已於至少87個國家檢出,佔比約4.1%;BA.2.75變異株及其子代已於至少63個國家檢出,佔比約3.7%;另XBB變異株及其子代已於至少35個國家檢出,佔比約1.5%,需持續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此外, WHO於今年10月27日表示,相較於其他Omicron主要流行株,BQ.1的疾病嚴重度未增加,但BQ.1的新突變可能具有免疫逃脫優勢,因此可能有較高的重複感染機率。現有疫苗(包含原始株與次世代疫苗)對BQ.1感染的保護效果可能減少,但對於重症的保護效果應無重大影響。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對BA.5等變異株仍具保護力,並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指揮中心將持續境外及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
今日新增165例變異株確定病例 又見BF.7、XBB本土病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1)日公布國內新增165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139例本土個案(134例BA.5、1例BF.7、1例XBB、3例BA.2)及26例境外移入(14例BA.5、5例XBB、1例BQ.1/BQ.1.1、5例BA.2.75、1例BA.2)。截至目前國內今(2022)年累計檢出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BA.5為1,200例、XBB為6例、BF.7為4例、BQ.1/BQ.1.1為6例、BA.4為104例、BA.2.75為62例、BA.2為1028例;另累計本土確定病例BA.5為1,013例、XBB為1例、BF.7為1例、BA.4為5例、BA.2為2,525例,尚無BA.2.75、BQ.1.1/BQ.1.1本土確定病例。(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例BF.7及1例XBB本土個案,分別為60多歲女性及40多歲男性。另新增134例BA.5本土個案,占上週所有已定序之139例約96.4%,為53名男性、81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布為北部80例、中部18例、南部30例、東部6例,確診日介於今年9月9日至10月21日。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國內境外移入之25例BA.5、BQ.1/BQ.1.1、XBB、BA.2.75個案,為11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10歲至8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10月6日至10月22日。其中檢出14例BA.5分別自德國(3例),新加坡(2例),土耳其、中國、日本、加拿大、英國、泰國、義大利、葡萄牙及澳大利亞(各1例)移入;5例XBB個案分別自新加坡(2例),印尼、印度及泰國(各1例)移入;1例BQ.1/BQ.1.1個案自加拿大移入;5例BA.2.75個案分別自泰國及越南(各2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例)移入。(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10月26日資料指出,全球已發現超過390種Omicron次分支變異株,目前BA.5變異株占比約為77.1%,仍為全球主流株且持續變異,由其演化之新型變異株BQ.1及其子代變異株傳播快速,受影響國家數及病例數持續增加,已於至少65個國家檢出,占比約6.0%;BA.4.6變異株及其子代已於至少87個國家檢出,占比約4.4%;BA.2.75變異株及其子代已於至少63個國家檢出,占比約為3.2%;另XBB變異株及其子代已於至少35個國家檢出,占比約1.3%,需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另 WHO於今年10月27日表示,根據新加坡、印度等國資料,相較於其他Omicron主要流行株,XBB變異株未增加疾病嚴重度。XBB有較高重複感染機率,但主要發生於流行Omicron前(如Alpha或Delta)之感染者,尚無證據顯示XBB對於近期感染Omicron有免疫逃脫。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對BA.5等變異株仍具保護力,並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指揮中心將持續境外及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
入冬後新冠疫情恐升溫? 美研究:將比2021年冬季樂觀許多
雖然公衛界一再示警今年入冬後將迎來新一波的新冠疫情高峰,但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最新研究卻指出,全球單日平均確診人數雖然受到北半球冬季的影響,會從目前的1670萬例逐漸攀升到2023年2月的1870萬例,但這樣的感染人數仍遠低於前一年冬季由Omicron大流行帶來的每日8000萬例高峰,且死亡率也不高,因此無須過於擔憂。據《路透社》的報導,華盛頓大學衛生計量與評估研究所(IHME)的最新研究指出,由於北半球進入冬季,預計到2023年2月,全球單日平均確診數大概會從目前的1670萬微幅上升至1870萬,但這個數字仍遠低於2022年1月的8000萬例。另外IHME認為,確診數的增加並不會導致死亡人數激增。該報告預測2023年2月1日全球每日平均死亡人數為2748人,雖高於目前的1660人,但與2022年1月每日的1100萬死亡數相比,顯然驟減許多。IHME估計,由於學生返校群聚與天氣寒冷室內聚集且通風不良等原因,美國每天的確診人數將會增加1/3,達到100萬例以上。該報告還指出,德國的疫情已經到達高峰,預計到2023年2月確診數就會下降超過1/3,至19萬例左右。IHME也表明,德國最新的疫情高峰可能是由Omicron的亞型變異株BQ.1或BQ.1.1造成的,而此類變異株也可能在未來幾週蔓延到歐洲其他地區。不過德國近日的新冠住院人數急速飆升,為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最高水平,仍然值得憂慮。IHME還補充,目前正在加劇新加坡染疫住院人數的新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具有更強的傳染性,但致死率較低。尤其曾經感染過BA.5的患者可能對該變異株免疫,因此XBB的影響預料將有所減弱。
RSV入侵幼兒園!孩童「燒很久、咳不停」 兒科醫示警:患者比新冠多
隨著秋冬到來,不只Omicron亞型變異株的病歷不斷增加,流感疫情似乎也持續升溫。對此,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表示,近期來看診的不少幼童都出現「燒很久、咳不停」的症狀,不僅有2個在家使用呼吸器維生的小孩來掛急診,甚至還有2歲女童併發嘔吐、停止進食又發燒的狀況,經診斷發現都是被「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也因此提醒家長務必多加留意。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便在昨天(25日)晚間於臉書發文表示,當天上兒科急診,「看最多的病人,不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小孩,而是咳不停,燒很久的小孩比較多!其中,有遠從新竹、宜蘭來的病人,也有2個在家使用呼吸器維生的小孩來掛急診。總之,RSV似乎正在爆發中!」例如,25日有一名媽媽上午帶著2歲大的女童Alice來掛急診,並表示Alice從23日開始便出現咳嗽症狀,但到了25日凌晨突然瘋狂咳嗽,之後又併發嘔吐、停止進食、發燒等症狀,讓家長束手無策,只能從新竹帶著Alice來兒科急診,媽媽還說:「Alice可能感染RSV,該病毒正在Alice的幼兒園中傳播!」沒想到經診斷後「真的是如此!」吳昌騰介紹,RSV英文全名是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中文名稱為「呼吸道融合病毒」或「人類呼吸道合胞病毒」,「是1956年從黑猩猩呼吸道分離出來的,在細胞培養的過程中,可以導致相鄰的細胞融合,細胞病變形成類似合胞體的結構,因此被稱為呼吸道融合病毒。」兒童感染者除了可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直接傳播RSV,還可以透過接觸傳染,「而大多數孩子在2歲之前的某個時間點會感染RSV,潛伏期一般為2到8天,通常感染病毒4至6天後出現症狀」,其臨床表現則因人而異,視病人年齡及既往健康狀況而定。嬰兒及年紀小的兒童患者的相關症狀包括:咳嗽(98%)、發燒(75%)、流鼻涕(65%~78%)、喘鳴(65%~78%)、費力呼吸(73%~95%)。吳昌騰指出,上述症狀通常會持續一兩個星期,並在適當休息和補充輸液後逐漸好轉。「但是對於一些高危險族群兒童,像是早產兒、慢性肺部疾病或呼吸器依賴、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或後天免疫缺損以及神經肌肉疾病的小孩們,當他們感染RSV時,病情可能會很危險。輕會導致咳嗽不止、脫水、細支氣管炎或肺炎、重則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衰竭、心肺衰竭等,更嚴重可能還需要插管或使用葉克膜。」吳昌騰最後提醒,預防被該病毒感染的方式還是戴口罩、勤洗手,「這可以降低接觸病毒的風險。」
Omicron亞型變異株感染擴大!新增154例確診 分別104例本土及50例境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公布國內新增15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104例本土個案(96例BA.5、8例BA.2)及50例境外移入(3例BQ.1/BQ.1.1、35例BA.5、7例BA.2.75、4例BA.2、1例BA.4)。截至目前國內今(2022)年累計檢出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BA.5為1,186例、BF.7為4例、BQ.1/BQ.1.1為5例、BA.4為104例、BA.2.75為57例、XBB為1例、BA.2為1,027例;另累計879例BA.5、5例BA.4、2,522例BA.2本土確定病例,尚無BA.2.75、BF.7、BQ.1/BQ.1.1、XBB本土確定病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之96例BA.5本土個案,占上週所有已定序之104例約92%,為31名男性、65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布為北部46例、中部21例、南部26例、東部3例,確診日介於今年9月15日至10月13日。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國內境外移入之46例BQ.1/BQ.1.1、BA.5、BA.2.75及BA.4個案,為27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9月24日至10月11日。其中檢出3例 BQ.1/BQ.1.1個案分別自德國、美國及英國(各1例);35例BA.5個案分別自印尼(8例),德國(4例),瑞士及美國(各3例),馬爾地夫、法國、越南、新加坡及泰國(各2例),奧地利、英國、香港、荷蘭、韓國、加拿大及日本(各1例);7例BA.2.75個案分別自越南及美國(各2例),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荷蘭(各1例);1例BA.4個案自紐西蘭移入。指揮中心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10月19日資料指出,BA.5變異株占比約為78.9%,BA.4變異株(含BA.4.6)占比約為6.7%,另BA.2變異株(含BA.2.75)占比3.9%;BA.5變異株仍為全球主流株且持續變異,由其演化之新型變異株BQ.1.1、BF.7等於美、加、英、法等部分國家占比增加;另BA.4.6、BA.2.75及XBB.1(BA.2子代)變異株目前在新加坡等部分國家流行。WHO進一步指出,XBB變異株已於至少26個國家檢出,具顯著免疫逃脫特性,且較現有其他Omicron亞型病毒株具增長優勢,惟尚無證據顯示致病力增加;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CDC)亦表示,BQ.1及BQ.1.1變異株傳播可能於未來數週至數月內導致該地區新增病例數增加,需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接種加強劑疫苗對BA.5變異株仍具保護力,且為預防住院、重症及死亡之有效方式,呼籲符合條件對象加速完成接種疫苗。指揮中心將持續境外及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指揮中心呼籲,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圖/指揮中心提供)
美國CDC主任瓦倫斯基確診 專家示警:下一波疫情將在冬季來襲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主任瓦倫斯基(Rochelle Walensky)於當地時間21日證實確診新冠肺炎,所幸症狀輕微,目前正在居家隔離,並進行遠端工作。雖然美國目前的新冠確診數不斷下降。但專家表示,未來的病例數可能會像過去2個冬季的大流行一樣開始攀升,尤其是在幾種新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開始擴散的情況下。據美國CNN的報導,瓦倫斯基才剛在9月接種疫苗,目前症狀輕微,這幾天她將依照CDC的防疫指導方針,進行居家隔離,並以遠端視訊模式參與原定的會議。CDC未來將密切監測瓦倫斯基的健康狀況。雖然美國目前的新冠病例正在持續下降中,但專家表示,確診數可能會像過去2年冬季的大流行一樣開始大幅增加,尤其近期又出現多種傳染力增強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導致病例攀升的可能性也隨之提升,所幸目前還沒有產生具有抗藥性的變異株,否則會相當棘手。
住宿及社區式照顧機構定期篩檢延長至11月底 篩檢頻率、對象不變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宣布,各類型住宿式及社區式照顧機構需定期公費快篩之措施,再延長1個月至今(2022)年11月30日止,篩檢頻率仍維持為服務對象每週定期快篩2次(身心障礙者、失智症者、2至18歲則每週1次,未滿2歲免篩),工作人員每週至少1次,已確診康復者3個月內免篩檢,後續再視疫情狀況調整篩檢頻率。(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說明,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及其他新興變異株病毒持續在全球擴散,鑑於我國邊境逐步開放,考量住宿式機構照顧較多慢性病及重症高風險族群的長者,應維持警惕避免發生機構群聚感染風險,因此,公費快篩再延長執行1個月至11月30日,公費試劑將陸續寄出。指揮中心指出,發放對象為住宿式長照機構、老人福利機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精神復健機構、一般及精神護理之家、兒少安置機構、兒少團體家庭、榮譽國民之家等住宿型照顧機構,以及日間照顧中心、家庭托顧、身心障礙社區式照顧服務、早期療育機構以及托嬰中心等社區型照顧機構。指揮中心提醒,公費試劑配送數量以服務對象每人每週2劑及工作人員每人每週1劑估算,約178萬餘劑,請各類機構及單位確實落實防疫政策,降低感染風險。
Omicron亞型變異株來勢洶洶 感染科名醫:這招能降低風險
Omicron亞型變異株不斷變異,近期又冒出BQ.1、BQ.1.1、XBB.1、BF.7等,對此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也表示,現在變異株雖然很多,但普遍「致病力減弱、傳播力加強」,所以民眾不用為此感到過度緊張。此外,邱政洵認為疫苗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降低」風險,所以民眾還是要做好自己的日常防護措施。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兼主治醫師的邱政洵指出,現在變異株很多,但在各國的佔比都還不是很高,不確定未來是否會成為主流,疫情指揮中心也預測國內未來2到3個月內的主流變異株仍會是BA.5,且這些變異株雖然種類繁多,但都往「致病力減弱、傳播力加強」的方向演化,這也是疫情必走的過程,「民眾沒必要緊張,緊張也沒用,大家掌握自己防疫大方向最重要。」不過邱政洵強調,變異株部分仍是疾管署持續監測的重點,以了解個案感染的是哪種變異株,進行病毒基因定序篩檢,並在監測到新變異株時告知民眾相關訊息。至於Omicron變異株頻繁出現的問題,邱政洵直言,各國目前面臨的狀況都一樣,重點就是做監測,然後邊境開放的同時,民眾還是要做好防護,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洗手等,並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群聚,而且政府不可能走強制防疫的回頭路,所以大家要把防護措施做好,才更有機會度過社區本波高峰。至於有些民眾因為接種「次世代疫苗」後還是存在死亡風險,而開始懷疑接種疫苗意義與效果,對此邱政洵直言,「不是這樣想的」,疫苗最重要的存在意義就是「降低」風險,科學上目前也不存在能夠完全預防感染或死亡的疫苗,所以民眾還是要做好自己的日常防護措施。
今日新增41例本土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 北部病例最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7)日公布國內新增100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41例本土個案(40例BA.5、1例BA.2)及59例境外移入(45例BA.5、1例BF.7、6例BA.2.75、4例BA.2、3例BA.4.6)。截至目前國內今(2022)年累計檢出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BA.5為1,151例、BF.7為4例、BQ.1.1為2例、BA.4為103例、BA.2為1,023例、BA.2.75為50例、XBB為1例;另累計783例BA.5、5例BA.4、2,514例BA.2本土確定病例,尚無BA.2.75、BF.7、BQ.1.1、XBB本土確定病例。(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之40例BA.5本土個案,占上週所有已定序之41例約98%,為25名男性、15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布為北部21例、中部6例、南部12例、東部1例,確診日介於今年9月17日至10月6日。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國內境外移入之55例BA.4、BA.5、BF.7及BA.2.75個案,為32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9月25日至10月4日。其中檢出3例BA.4個案自美國(2例),英國(1例);45例BA.5個案分別自越南(7例),德國(6例),瑞士及新加坡(各5例),荷蘭、美國及泰國(各4例),土耳其(3例),馬來西亞(2例),英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波蘭、韓國及義大利(各1例);1例BF.7個案自美國;6例BA.2.75個案分別自模里西斯及越南(各2例),巴布亞紐幾內亞及泰國(各1例)移入。指揮中心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10月12日資料指出,BA.5變異株佔比約為76.2%,BA.4變異株(含BA.4.6)佔比約為7.0%,另BA.2變異株(含BA.2.75)佔比3.9%;BA.5變異株仍為全球主流株且持續變異,由其演化之新型變異株BQ.1.1、BF.7等於美、加及英國等部分國家佔比增加;另BA.4.6、與BA.2.75及XBB變異株目前在新加坡等部分國家流行,其中英國當局表示BA.2.75.2、BF.7、BQ.X變異株較原始BA.5變異株具增長優勢,另新加坡當局指出該國XBB變異株感染病例仍多屬輕症,需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接種加強劑疫苗對BA.5變異株仍具保護力,且為預防住院、重症及死亡之有效方式,呼籲符合條件對象加速完成接種疫苗。指揮中心將持續境外及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指揮中心呼籲,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