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致癌物
」還能吃什麼1/「7類高風險食物」恐染蘇丹紅 雞蛋油品都上榜
蘇丹紅風暴持續擴大!多家知名食品業者都中鏢,包括海底撈、八方雲集、維力食品等,由於蘇丹紅具有致癌性,還會引發孩童過動,令許多民眾憂心忡忡。專家提醒,蘇丹紅常見於辣椒粉、辣油、咖哩醬、豆腐乳、各式調味粉、棕櫚油、蛋等7類食物中,建議平時多吃天然食物、同時避免選用顏色過於鮮豔的食材,才能趨吉避凶。 1月30日,雲林縣衛生局在濟生股份有限公司斗六廠製售的「家用四合一調味料組合-細粉紅辣椒」檢出蘇丹紅,也掀起至今仍延燒的食安風暴。食藥署與各縣市衛生局因此回溯抽驗去年12月11日前輸台的63批中國辣椒粉,3月1日公布檢驗結果,從高雄市津棧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及佳廣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驗出蘇丹色素,至此,已累計3家上游業者進口的辣椒粉出包。受到牽連的下游廠商,從一開始的蝦味先、菜䔕餅、白胡椒棒、香辣豬肉絲,到近日報出的多家食品、餐飲業者,包括海底撈、八方雲集、維力食品等,連環爆的速度令人膽戰心驚,也讓民眾不禁想問:到底吃什麼才安全?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蘇丹紅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工業染料,用於紡織品、塑膠、蠟、地板拋光劑的著色,顏色鮮豔且成本低廉,還可以用來掩蓋因乾燥、儲存不當或真菌感染而導致的色素降解,所以一直以來都有食品被驗出添加蘇丹紅。」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說,蘇丹紅是脂溶性的偶氮類芳香族化合物,常見的有蘇丹紅1、2、3、4號,而根據食藥署的食品添加物規定,所有種類的蘇丹紅都不能添加於食物中,關鍵在於蘇丹紅可能致癌。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分類,致癌物風險分為四級,第一級為人類致癌物;第二級為動物致癌物,對人類則無充分致癌證據;第三級則是沒有證據顯示致癌;第四級為不會致癌。顏宗海說,蘇丹紅風險雖屬第三級,但進入人體後會產生屬於二級致癌物的胺類代謝物,因此禁止食用。由於蘇丹紅可能含在各式調味粉中,各地方政府紛紛下令校園營養午餐暫緩使用辣椒粉、咖哩粉。圖為新北市政府稽查營養午餐物料管理 (圖/新北市政府提供)「不只具有致癌性,研究顯示,蘇丹紅也與兒童過動症有關,對兒童的注意力、行為和活動產生不良影響。」程涵宇說,除了近期食藥署、地方衛生局稽查的辣椒粉之外,包括辣油、咖哩醬、各式調味粉、豆腐乳、棕櫚油、蛋都可能含有蘇丹紅。2017年台灣就曾在月餅的鹹蛋黃中檢出蘇丹紅,「許多人有『蛋黃越紅,營養越多』的迷思,正規做法是讓雞鴨吃類胡蘿蔔素含量高的食物,這樣蛋黃顏色就會比較深,但許多不肖業者把蘇丹紅被非法添加到飼料中,藉此改變蛋黃顏色。」程涵宇說,不論蛋黃顏色是黃或紅,其實都有很好的營養價值,挑選時若發現蛋殼、蛋黃顏色過紅,反而要多加小心。此外,棕櫚油是源自油棕果實的中果皮(紅色果肉),由於β-胡蘿蔔素含量高,棕櫚油自然呈現紅色,許多業者為了讓油品色澤更好看,也會添加蘇丹紅。程涵宇說,不過台灣的棕櫚油都是精煉過的,所以比較不會有違法添加的問題。顏宗海說,雖然蘇丹紅事件持續擴大,但不可能建議民眾完全不吃顏色偏紅的食物,不過若食品顏色太亮、太鮮豔,或沒有標示的散裝食品,建議盡量避免。程涵宇則建議,優先吃天然食物就能減少「中鏢」機率,同時不買價格過於低廉、或無法溯源的食品,然後盡量多樣化攝取各種食物,才能降低風險。
蘇丹紅竄全!台北市府再查出3家「毒辣椒粉」 下令網拍平台下架
二級致癌物「蘇丹紅」進口辣椒粉流竄全台,包括連鎖火鍋店海底撈也被波及,外界持續關注蘇丹紅辣椒粉流向,台北市長蔣萬安先前表示,一旦發現違規違法一定依法嚴懲,而北市府今(4)日啟動全面稽查,先令其它縣市已查報「海底撈-血旺調味料」、「久芳生科-雞心椒粉」下架,並要求公告賠償機制外,再查獲3家含有「蘇丹紅」的辣椒粉,要求網路平台全面下架。台北市再查出三家含蘇丹紅的毒辣椒粉,目前已令網路平台下架。(圖/市府提供)台北市衛生局今在查出3家業者,包括新北市頂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真好家辣椒粉」;新北市百鮮企業有限公司「泰式辣椒粉」以及台中市超農實業有限公司的「極辣朝天椒」。根據《三立新聞網引述衛生局說法,3件違規產品檢出後,已第一時間移請所轄衛生局辦理,並令網拍平台下架不合格產品;另後續亦於食品抽驗計畫中,規劃於本市賣場、餐飲業、傳統市場等各式場域抽驗市售辣椒粉(油)類產品持續監測。另外,北市衛生局表示,今日至「海底撈-微風南山店」稽查,業者已全面下架相關產品,據北市衛生局食藥科科長林冠蓁表示,今接獲桃園市衛生局通知台北市海底撈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入庫於楊梅區海底撈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倉儲的「血旺調味料」(效期:2025.02.09)計3,200包(1kg/包),有使用到高雄市津棧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進口紅辣椒粉,該紅辣椒粉檢出蘇丹色素6ppb,且經現場稽查業者表示產品出貨至全台16家分店。林冠蓁還表示,4日到「海底撈火鍋(微風南山店)」及海底撈國際食品有限公司稽查,業者表示已自主下架全批號「血旺調味料」734公斤,現場未見案內違規產品;另海底撈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刻正釐清「血旺調味料」是否為有使用到「津棧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進口到檢出蘇丹色素3號紅辣椒粉。衛生局提醒,業者若已使用,應張貼公告相關訊息,並詳列賠償機制;至於「久芳生科-雞心椒粉」,流入北市轄內「鱻品珍美食坊」作為調味料使用,已要求業者下架產品,經查該業者尚未使用,總計下架1公斤。衛生局也呼籲,業者食品若遭查獲違規,應立即停止製造,並盡速下架回收相關產品,若未動作或隱匿,市府將依法處3到300萬罰鍰,絕不寬貸,詳細稽查結果,可至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
愛喝熱咖啡!她食道燙傷「22cm全脫皮」 醫揭:熱飲是二級致癌物
最近天氣越來越冷,不少人總是想喝杯暖呼呼的咖啡或熱湯。不過,一名50多歲女子經常感覺胸悶不舒服,一開始被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然而服藥治療後卻未見改善。沒想到,醫師透過胃鏡檢查,驚見患者的食道燙傷,長達22公分都出現脫皮現象,畫面十分駭人,經詢問生活習慣後,發現竟是熱咖啡惹禍。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在《健康2.0》節目中分享,該名女患者平時愛喝熱咖啡,經常覺得胸悶,起初以為是胃食道逆流,長期服藥卻未見改善,直到照胃鏡檢查才發現食道燙傷,上層黏膜幾乎全脫落,看起來就像被扒掉一層皮,整條食道約長22公分,到處都是脫皮,所幸經過切片化驗後,並未發現癌細胞。錢政弘說明, 2016年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就將高於65度C的熱飲視為二級致癌物。國外研究顯示,喝非常熱的人罹患食道癌風險增加1.9倍;趁熱喝的人(等待時間少於2分鐘),增加1.76倍風險;喝得快的人,增加2.23倍的風險;常燙到的人(一個月內6次以上),會增加1.9倍的風險;如果以上習慣都有,就會增加4.6倍的風險。醫師表示,高溫食物會造成食道黏膜燙傷,反覆的燙傷和結痂會導致鱗狀上皮細胞癌發生,「有人會疑惑『喝熱飲時,感覺嘴巴沒有被燙到,但是為什麼食道會受傷呢?』針對這個問題早期曾做過研究,科學家在咖啡杯、口腔、舌頭上放溫度計,最後得到一個結論是,沒有感覺燙是因為喝的速度『很快』,高溫還來不及造成口腔黏膜受傷就嚥下去了,但是進入食道就足以讓食道黏膜灼傷致癌。所以研究發現習慣『喝太快』的人風險最高。」
不菸不酒卻罹患食道癌! 醫揭飲食「1壞習慣」風險最高
最近隨著天氣漸冷,許多人都會喝熱呼呼的咖啡或是熱湯暖暖身子,但小心「趁熱喝」的壞習慣恐讓不菸不酒的人也容易罹患食道癌。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便提醒,研究發現喝高溫飲品習慣「貪快」的人罹癌風險會提升不少,不可不慎。醫師錢政弘昨(27日)在臉書專頁《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發文分享,前陣子他遇到一位耳鼻喉科轉介過來的病患,「這位70歲的阿姨在兩週前吃薑母鴨的時候,無意中吞下薑片卡在喉嚨,當下她有用力咳出薑片,但事後每次吞東西就覺得喉嚨卡卡的,吞嚥不是很順暢,她懷疑是薑片造成咽喉發炎,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咽喉沒有發現異常,便安排做胃鏡檢查。」結果在食道的入口處,即食物要進入食道的地方,看到了一塊不平整的突起物,大小約3公分,約占管徑的3分之1,錢政弘醫師當下就懷疑這個不規則組織很可能是惡性腫瘤,因切片時可感覺到組織是硬的,而硬的東西通常是癌細胞。後來病理化驗證實,果然是食道的鱗狀上皮細胞癌。錢政弘醫師指出,這位患者並沒有抽煙或喝酒的習慣,不過平常喜歡喝熱湯,只要湯放在桌上久一點,就習慣再加熱後才喝,尤其到了冬天,幾乎天天燉湯喝,「其實喝湯沒有什麼不好,只是不應該喝太熱或喝太快,因為高溫的飲品會造成食道癌,在2016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就將熱飲(>65度C)視為二級致癌物。不過話說回來,熱呼呼的飲料真的很好喝,有沒有什麼比較具體的做法可以避免傷害?」錢政弘醫師分享了一篇2022年法國的研究供參考,此研究是在東非進行,因當地食道癌發生率非常高,研究分析849位食道癌患者的飲食習慣,結果發現:喝非常熱飲品者,增加1.9倍風險。趁熱喝者,等待時間少於2分鐘,增加1.76倍風險。喝得快者,增加2.23倍風險。1個月內被燙到6次以上,增加1.9倍風險。若以上習慣都有,就會增加4.6倍風險。他也解釋,會有上述結果主要是因為高溫食物會造成食道黏膜燙傷,反覆的燙傷和結痂會導致鱗狀上皮細胞癌發生。不過,常有人疑惑,喝熱飲時感覺嘴巴沒有被燙到,但為什麼食道會受傷呢?錢政弘說明,有科學家曾針對此問題做過研究,在咖啡杯、口腔、舌頭上放溫度計,最後得到一個結論是,沒有感覺燙是因為喝的速度「很快」,高溫還來不及造成口腔黏膜受傷就嚥下去了,但是進入食道可是足以讓食道黏膜灼傷致癌。所以研究發現習慣「喝太快」的人風險最高!錢政弘也示警,不論是喝茶、喝湯、喝咖啡時,都應讓食物在口腔多停留一下,感覺溫度不會太燙,再吞下去,就能保護食道不受傷。
才半年就5度出包 糖尿病藥「扣糖緩釋錠」含致癌物下架回收
又有糖尿病用藥二甲雙胍(metformin)疑含有二級致癌物「N-亞硝基二甲胺」(NDMA)被廠商下架回收,食藥署今公告,由十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所生產的「扣糖緩釋錠500毫克」,近日基於風險考量暫停國內供應,並自主回收,這是食藥署自去年8月24日啟動稽查專案以來第5款疑有NDMA風險下架的二甲雙胍類藥物,截至目前食藥署共近8000萬顆同成分藥物下架,逼近國人年用量一成。去年中國際間頻傳二甲雙胍類藥物在製程中容易產生有不純物NDMA,食藥署於8月24日起動稽查專案,要求二甲雙胍藥品製劑的製造、輸入業者,應逐批檢驗是否含有不純物NDMA,並應確認仿單所載之每日最大使用劑量,不得高於96ng/日才能販售。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今公告的「扣糖緩釋錠500毫克」已是國內第5款下架回收的二甲雙胍類藥物,先前還包含新瑞生物科技生產的美獲平、瑩碩生技醫藥的立糖清、正和製藥的驅糖樂,以及瑞士藥廠的固糖平傳出二甲雙胍產品有NDMA疑慮,總計回收7994萬顆。除扣糖緩釋錠500毫克被下架回收外,去年也有新瑞生物科技製造的「美獲平膜衣錠500毫克」和「美獲平膜衣錠850毫克」共1800萬顆、瑩碩生技醫藥製造的「立糖清膜衣錠 1/500毫克」235萬顆、正和製藥公司製造的「正和驅糖樂持續錠500毫克」共4300萬顆,以及瑞士藥廠的固糖平共59萬顆被下架回收。本次扣糖緩釋錠500毫克共回收54批,約1600萬顆,但洪國登指出,1600萬顆是近3年效期內的全批號,由於部分可能已被病患吞下肚,因此實際上回收的數字不會這麼多,至於目前市面上的二甲雙胍藥物是否安全?他強調食藥署一直都有在市場端抽驗監測,但截至目前尚未發現不合格產品。依據健保資料統計,扣糖緩釋錠500毫克年用量約500多萬顆,相較國內同成分藥物年用量10億顆佔比不高,至於廠商回收的原因為何?他指出,每一個廠商都說是基於用藥風險評估,並未證實是否含有NDMA,必需等廠商繳交矯正報告以及預防措施書後才能進一步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