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感染
」 新冠肺炎 二次感染 確診 疫情 疫苗保存期還1年!女子眼睛乾澀滴眼藥水 視力竟驟降至0.1
近日,中國武漢一位年輕女性因從事編輯工作,長時間面對電腦螢幕,眼睛酸澀難當,於是拿出眼藥水滴了幾滴,沒想到第2天起眼睛就開始紅腫流淚,之後視力嚴重下降,視物模糊不清,就醫後才發現,雖然眼藥水外包裝上的保存期限還有1年,不過開封後疑似保存不良,因此已經「提前過期」。據陸媒《極目新聞》報導,武漢市29歲趙小姐是一名編輯,由於工作原因,常常對著電腦工作就是一整天。日前,她覺得眼睛酸澀難受,便從抽屜裡翻出一瓶眼藥水。確認過保存期限還有將近一年後就滴了幾滴。滴了後眼藥水後,趙小姐感覺眼睛乾澀的症狀有所改善,沒想到第2天眼睛就開始紅腫流淚,分泌物明顯增多,隨後,趙小姐還發現自己雙眼看東西變得模糊不清,嚇得趕緊讓家人帶她前往武漢大學附設愛爾眼科醫院就診。據愛爾眼科醫院眼表及角膜科副主任醫師陳翔熙說法,他在檢查了趙小姐的眼睛後,發現角膜紅腫、發炎嚴重,視力僅剩0.1。陳醫師仔細確認了趙小姐攜帶過來的眼藥水,透過詢問了解到,這瓶眼藥水是她半年前開封剩下的。最後確診她是因為使用了過期眼藥水所導致的細菌性角膜炎。陳翔熙醫師解釋稱,眼藥水的「保存期限」不等於「使用期」。一般眼藥水的保存期限有1、2年,如果不開封,可以期限內一直存放。但如果將眼藥水開封,保存環境就發生了改變,藥液容易被空氣中的微生物和細菌污染,時間越長越容易滋生細菌。陳翔熙醫師提醒,當眼睛出現乾澀、疲勞時,許多人習慣滴一滴眼藥水來緩解不適感。但由於每次用量少,一瓶眼藥水很難在短時間內用完,有些人覺得丟了又浪費,於是收起來以便下次使用。然而,使用到過期眼藥水導致角膜炎的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還可能引起角膜潰瘍、視力下降,甚至導致失明等後遺症。陳醫師提醒,不同種類、包裝的眼藥水,開封後有效期都不同,多數為1個月,有些是1周,甚至24小時,使用前應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一旦超過有效期限,即使外觀沒有改變也不能再用。此外,自己用過的眼藥水,也不要讓家人拿去用,因為極容易造成二次感染。
新冠迎流行期!估7月單周就醫破10萬人次 莊人祥:不恢復口罩令
新冠疫情再起,疾管署預估,這波疫情高峰將落在7月中旬,屆時每周約有1千例中重症住院個案,若包含輕症個案,每周門急診就醫可能超過10萬人次。醫師表示,夏天仍有疫情上升,這和冠狀病毒不停突變有關,由於人體對新變異株抵抗力較低,就可能二次感染。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不會恢復強制戴口罩措施,但建議民眾前往人潮眾多場所時戴上口罩。國內再度進入新冠流行期,衛福部長邱泰源27日表示,「防疫體系還在」,因應新冠疫情上升,正積極進行4大策略,包括密切監測國內外疫情、強化防疫物品儲備和調度、訂定相關指引、加強衛教以及醫療院所合作。邱泰源指出,已提供300萬劑家用快篩試劑供基層醫療院所發放,並積極儲備新冠抗病毒藥物。莊人祥說明,國內瑞德西韋庫存量尚可使用159天,倍拉維96天、莫納皮拉韋17天,並已完成2萬人份莫納皮拉韋採購,預計7月4日抵台。莊人祥提到,莫納皮拉韋預防重症效果較倍拉維差,目前被列為「有條件下使用」,全球僅日本給予藥證,在台灣仍屬緊急使用授權(EUA),今年底就會屆效。待EUA失效或庫存用完後,莫納皮拉韋將逐漸過渡到其他用藥,例如美國FDA和我國食藥署正在審查倍拉維用於重度腎功能不全及透析患者。莊人祥表示,這是Omicron第6波疫情,已經超過今年初的第5波高峰,目前還在上升,但預估不會超過去年的第4波疫情。國內上周新冠併發症個案共817例、健保門急診新冠陽性約9萬人次,預估會在7月中旬達到疫情高峰,屆時每周併發症個案超過千例,包含輕症在內,可能超過10萬人次就醫。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預估,這一波疫情應和今年1、2月的疫情差不多,不可能回到過去的大規模流行,而是像季節性流感一樣,「以前是大海嘯,現在是小波」。至於口罩令是否可能重啟?莊人祥說,新冠肺炎已經不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過去強制戴口罩措施已無法源,因此不會恢復相關規定,但仍建議前往人潮擁擠處戴口罩,各醫院也可以自行規定是否要求民眾戴口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建議60歲以上的民眾,在人多或密閉空間,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都要把口罩戴好。
女大生戲水戴隱形眼鏡! 海水灌入泳鏡她右眼角膜「破一大片」
炎炎夏日就要到來,許多民眾喜歡到泳池、海邊戲水消暑,日前有一名22歲女大生到墾丁海邊戲水,因為雙眼近視500度,女大生就配戴隱形眼鏡和泳鏡戲水,未料過程中海水灌入她的泳鏡內,導致女大生右眼疼痛、視力不清,當她就醫後發現,視力僅剩0.1,且女大生的右眼上皮細胞還有很深的一大片破洞。根據達特楊眼科聯盟執行長洪啟庭表示,這名22歲女大生日前到墾丁戲水,不過她在玩水過程中,有部分海水灌進泳鏡內,約3個小時後,她的右眼出現疼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女大生於是立即上岸拿掉隱形眼鏡,但雙眼仍不斷地流淚,甚至有看不清眼的情況。女大生於是立即就醫,檢查時發現左眼正常,但是右眼最佳矯正視力只剩下0.1,而且在裂隙燈下,除了有右眼角膜水腫,最嚴重的是右眼上皮細胞有一塊很深的破洞,推測可能是海水的鹽分過高,導致角膜脫水,長時間下來形成角膜破皮。據洪啟庭表示,這名女大生幸好有即時就醫,而海水中的病原體並未從破洞進入,釀成更嚴重的眼內炎,他事後開立散瞳劑以避免發炎反應產生組織沾黏,另外給予較強效的消炎與抗菌的眼藥水,讓角膜水腫消失,同時減少二次感染。這名女大生每隔兩天回診,隔了一周後角膜水腫消失,10天後嚴重破損的上皮細胞也完全長好,右眼視力終於恢復。洪啟庭也表示,海水是公認是不乾淨的水源,而游泳池則是使用者眾多,由於部分下水游泳者的衛生習觀不佳或是有皮膚病等,也因此這兩種水源常被發現有屬於糞口感染的病毒,接觸後輕則腹痛、拉肚子、嘔吐、發燒,嚴重者有敗血症,甚至死亡。洪啟庭也提醒,以上的病原體,也多少會造成眼科疾病,尤其只戴隱形眼鏡,更容易有角膜炎等,若有近視,最好不要配戴隱形眼鏡下水,而是選擇有矯正度數功能的泳鏡,因為隱形眼鏡在水中,發生眼睛感染的機率,是平時的8倍之多,戴泳鏡則可預防水中生物侵襲眼睛。
冬季的食物中毒 上吐下瀉小心諾羅病毒!
每到了這個時節,一定會成為熱門話題的就是「病毒感染」。雖然本季流感相較往年更為流行,但許多人也因此事先做好了防範對策。然而相較之下,諾羅病毒的相關資訊卻並不廣泛。諾羅病毒是一不小心就會迅速感染的疾病,一定要小心防範。小小尺寸的大傳染力 冬季食物中毒的主因諾羅病毒是一種每到了寒冷季節,就會攻擊人類腸胃的病毒。然而,大部分人其實對這種病毒並不了解,究竟諾羅病毒有哪些特點呢?「諾羅病毒直徑僅約三萬分之一公厘(細菌的三十到一百分之一),但感染力卻非常強,只要十到一百個左右的病毒,就能造成感染。患者一克的糞便中,病毒數便高達一億以上,因此只要一不小心讓微量的病毒進入體內,就有可能發病。諾羅病毒雖然全年都會造成感染,但病毒喜好低溫、低溼度的環境,且能藉由乾燥的空氣傳播得更遠。此外,當人體體溫下降時,免疫力就會隨之降低,因此冬季是諾羅病毒的流行期。」(入谷榮一醫師,以下皆同)那麼,遭到這麼強力的病毒感染後,身體會出現什麼症狀呢?「經過一到兩天的潛伏期後,病人就會開始出現腹痛或噁心感,引起嘔吐和腹瀉。低於38度的低溫發燒,且並不常見。發病後約一到兩天就會自然痊癒。通常幼兒和高齡者的症狀會比較嚴重。因此,除了是與餐飲店相關的特殊病患,通常並不會檢查是否為諾羅病毒。因為即使知道是諾羅病毒,也沒有特效藥。遇到症狀嚴重的時候,也只能採用對應療法,根據症狀服用退燒或止瀉藥。不過相關症狀都可以透過服藥緩解。再來就是吃流質食物、確實補充水分、取得充足睡眠讓身體休息。」也就是說,諾羅病毒所引起的,是感染性腸胃炎,換言之就是「冬天的食物中毒」。病毒的散播可能 就在不知不覺間「就算症狀緩和,之後的一到兩週內,偶爾有甚至長達一個月的時間,糞便中依然可以檢驗出病毒。換句話說,當事人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發生了二次感染。尤其是公共廁所更要特別注意。感染者所排泄出來的病毒會附著在使用過的馬桶,或飄散在隔間裡。若沒有確實消毒就十分危險。然而球友要知道的是,酒精消毒劑對諾羅病毒並沒有任何效用。基本上只有熱水和含氯消毒劑(次氯酸鈉)才能達到預防的效果。」原來如此,即使幾乎已經沒有任何症狀了,自己還是有可能成為到處散播病毒的「宿主」,千萬要小心喔。【解說】入谷內科診所所長入谷榮一呼吸器專科、過敏專科、癌症治療認證科、日本臨床營養協會保健食品諮詢師。針對多種壓力與現代醫學難以治療的問題,藉由草藥自然療法尋找解決方法的作法備受好評,並開設日本首創草藥專科門診。平時診療多以講求實證的現代醫療為主,但對草藥與芳香療法也有深入研究。近期著有《打造美麗的草藥習慣》(暫譯,經濟界出版)。本文出自ALBA阿路巴高爾夫雜誌第49期
女學生咳到「肺葉變白」媽媽竟拒住院:會耽誤功課 醫生搖頭
大陸呼吸道疫情延燒,包括鼻病毒、流感、黴漿菌、腺病毒、新冠等都在流行。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外灘院區醫師李志飛表示,「很多家長,尤其是媽媽們把孩子的學習看得實在太重了,哪怕孩子肺炎嚴重到需要住院,也不捨得請假」,其中一名女學生的肺部已經變白,母親仍因擔心課業,拒絕讓她住院。綜合陸媒報導,李志飛說,當天他接診了初一女孩小雲(化名),對方一週前開始低燒,體溫始終在38℃左右,確診為支原體感染。小雲媽媽買了阿奇黴素,讓小雲吃了3天,但女兒的體溫仍在38℃左右,咳嗽一天比一天嚴重,時不時咳得整個人都恨不能蜷縮起來,老師也建議小雲去醫院看看。小雲被確診為支原體肺炎。李志飛指著小雲的CT影像說,「這是典型的大片狀肺炎,這裡的肺葉都白了,肺部感染很嚴重,我建議住院治療。」小雲媽媽猶豫了一下說,「醫生,我們再回去吃兩天阿奇黴素看看吧,可能再吃兩天就好了。不行到時候再看吧。」醫生表示,「我建議先住院。孩子咳得這麽厲害,不能再耽擱下去了。住院評估是否阿奇黴素耐藥,再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但小雲媽媽還是很猶豫,「醫生,住院會耽誤很多功課。」最後,小雲爸爸在電話那頭決定,聽醫生的建議,住院治療。而媽媽仍在糾結,住院肯定會耽誤女兒的學習。李志飛說,「在門診中,我們遇到過很多這樣的家長,特別是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家長,就怕孩子功課落下了。有的孩子發燒39℃多了,媽媽仍舊表示『吃點退燒藥就回去上課』。」李志飛呼籲,帶病上課一方面可能傳染其他同學;另一方面,在自身免疫力較差時候去學校,很容易出現二次感染、混合感染,得不償失。
女子揉眼竟掉出一隻蟲! 就醫檢查雙眼共取出60多條寄生蟲
大陸昆明一名女子,日前揉眼睛時,竟有一條蟲從眼睛裡面掉出來,嚇得她急忙前往醫院就診。後續經過醫生檢查,從女子雙眼中取出共60多條寄生蟲。對此醫生表示,這些寄生蟲是「結膜吸吮線蟲」,坦言從眼中取出如此之多的數量在臨床上相當少見。根據陸媒綜合報導,大陸昆明一名女子,日前眼睛不適揉眼睛後,竟突然掉除一條蟲子,讓她嚇得立刻前往醫院看診。經過醫生檢查後發現,女子雙眼的眼珠表面及眼皮內,都有許多寄生蟲活體,後續醫生將所有蟲夾出,雙眼共計有60多條寄生蟲。對此,昆明潤城普瑞眼科醫院角膜病乾眼症專科主治醫師關潔表示,為了確保每一條寄生蟲都能完整的取出,避免二次感染,她花費了約半小時,才將蟲體全數取出。不過目前不排除患者眼內還有殘留的蟲卵,所以要求對方需要定期回診複查。而關潔也指出,從患者眼內取出的寄生蟲是「結膜吸吮線蟲」的成蟲,這種蟲大多寄生在寵物身上,並透過果蠅叮咬傳播,不過因為患者沒有被叮咬的情況,因此判斷對方是接觸了身上有寄生蟲幼蟲的貓狗之後,直接揉眼睛導致了感染。最後院方也呼籲大眾,家中有飼養寵物的一定要定時為寵物驅蟲,在與寵物親密接觸後也應及時洗手,避免揉搓眼睛增加感染的風險。
新冠疫情明年1月高峰 台大醫曝「幼兒被多病毒夾擊」
疾病管制署今(21)日表示,今年秋冬各種呼吸道疾病感染好發中,加上流感持續在流行期,上周類流感就診達5.6萬人次,高出過去三年同期,預測新冠疫情高峰將延遲至1月中下旬,另外,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呂俊毅也表示,目前正是各種病毒百花齊放的狀態,特別是不少幼兒得到呼吸道感染,而且是陸續得到好幾種,一再感染可能引起重症,因此打疫苗是唯一確保降低感染風險的方法。根據呂俊毅指出,目前各種病毒處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狀態,特別是小朋友到幼兒園、托嬰中心階段,很多人得到呼吸道感染,且不只得一種,陸陸續續好幾種,一個還沒好又得另一個,是償還免疫負債的過程,過去兩年比較少生病的,現在都要還回去。呂俊毅還表示,由於小朋沒有能力保護自己,遇到其它人就一起玩、一起分享食物玩具,很難做到感控隔離;而且病毒感染可能帶來二次感染,例如細菌性肺炎、腦膜炎;反覆病毒感染也會造成小朋友呼吸道傷害,這裡唯一可靠預防方式就是打疫苗,這麼多病毒可能沒有疫苗,有疫苗卻不去打就很可惜。他也舉例,流感、新冠疫苗大家很熟悉但也可能忽略,流感從今年夏天開始到現在都沒有消退,冬天恐怕有另一波高峰,而且得過流感小朋友也不要以為絕對安全,還有其它型別的流行,得一種不代表不會得第二種。新冠也一樣,因為病毒演化,現在流行病毒和先前感染、接種過的疫苗不同,還是要接種新的疫苗。另外,疾管署指出,2023年度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554.9萬劑,使用率達85.6%,不過6個月至6歲學齡前幼兒接種率僅53.7%,相當於92.7萬名幼兒僅49.8萬人完成流感疫苗接種,尚餘約42.9萬名幼兒尚未接種,疾管署也呼籲家長盡快讓孩童完成接種,於流感高峰期來臨前獲得足夠保護力。
醫師籲施打流感疫苗 「得過還會再得」勿輕忽重症甚至死亡風險
天氣逐漸轉涼,罹患呼吸道疾病的病患人數居高不下,尤其是流感病毒仍持續肆虐。一名身體健康的35歲男性,最近出現喉嚨痛、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原本覺得是小感冒而不當一回事,沒想到接著開始發高燒、全身痠痛,還感到十分虛弱無力,嚇得他趕緊至安南醫院檢查,結果是得了A型流感,服用了抗病毒藥物之後才逐漸康復。流感正在流行 重症甚至死亡診治該名病患的家庭醫學科醫師葉廷偉說明,流感病毒分為A、B、C、D四種型別,其中A型和B型流感可能引發季節性流行。根據疾管署的資料顯示,十月份幾乎每週都新增20至30多例的流感併發重症患者,其中A型H3N2與A型H1N1占大多數,但也有少數B型流感導致重症的案例。他進一步分享國內過去的統計資料,流感併發重症甚至死亡的個案,大多數都未接種當季的流感疫苗。然而,雖然知道接種流感疫苗很重要,但在門診詢問民眾意願時,有些民眾會回答:「去年已經打過了,今年就不用打了吧?」對此,葉廷偉醫師強調,每年施打的季節流感疫苗,所涵蓋的病毒型都不盡相同,而且大多數的季節流感疫苗效力最多只有半年,因此每年都應該重新接種當季的流感疫苗,才能跟得上流行!預防流程侵襲 施打流感疫苗因為罹患流感的病患數多,也有遇到民眾認為「今年已經得過流感,應該不用再打疫苗了!」葉廷偉醫師說明,目前同時流行好幾種流感病毒,得過一次難保不會再得另外一種。而一支四價流感疫苗會涵蓋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預測的2種A型流感與2種B型流感的抗體,因此,即使得過流感也應該接種當季的流感疫苗,以免二次感染。葉廷偉醫師強調,無論是自費或公費疫苗,施打後都要1至2周才能產生保護力,因此應該盡速接種疫苗,及早增強免疫力,抵抗流感病毒的侵襲。
剖腹產挨刀十幾公分 傷口感染、長出蟹足腫怎麼辦?
剖腹產傷口長達10幾公分,宛如在腹部上挨了一刀!產後照護比自然產更重要,才能避免感染、留疤與沾黏。一位3旬年輕產婦希望進行微創手術,無奈許多疾病都可使用微創術式,但唯獨剖腹產不能,否則寶寶無法生出來。經由萬芳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王樂明接生寶寶,並為產婦使用抗菌敷料,傷口更換2片就已幾乎無滲液,傷口約7-10天恢復狀況佳,守護媽媽寶寶健康。婦科手術多位於腹部 感染併發筋膜炎恐致命女性在生理結構上的特殊性,歷經懷孕、賀爾蒙變化以及飲食西化影響,一生可能因為生產或疾病因素等3類因素需接受手術。生產:如胎位不正等狀況,需進行剖腹產良性腫瘤:如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惡性腫瘤:如子宮體癌、卵巢癌術後不僅要注意出血,也要留意傷口照護。雖然現今醫療技術發達,感染風險已大幅降低,但婦產科手術部位多在腹部,是許多器官集中的區域,一但感染引發筋膜炎恐致命。還有糖尿病、締結組織疾病、凝血功能不佳的患者,傷口癒合的速度都較一般人緩慢,感染風險較高,因此須留意傷口照護,否則感染風險會大大增加。「任何的傷口都會有組織液甚至滲血,若沒有更換乾淨,就會變成細菌的溫床!」王樂明說明,人體表皮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口跟外界接觸,最害怕的就是感染。判斷傷口是否感染的特徵為「紅、腫、熱、痛」,初期感染會泛紅,若輕壓傷口有刺痛感,就要當心可能是發炎,需要用優碘消毒,嚴重者須服用抗生素。曾有患者誤以為紗布貼了就不用更換,傷口悶住流汗又濕又黏,一周後回診掀開,紗布竟然整個發黑!避免「傷口蜈蚣」爬上身 選用敷料4重點:操作方便:是否好撕除,避免傷口撕裂傷癒合天數:不同部位的傷口癒合速度不同,臉部約3-5天,婦產科常見的腹部傷口約7-10天,手腳關節活動處則需約2-3週。價格合理:患者最在意的重點之一恢復效果:能否加速傷口痊癒女性天性愛美,除了擔心感染,造成色素沉澱或引發蟹足腫,甚至怕傷口長得像蜈蚣,希望恢復美麗肌膚。早年傷口照顧僅以優碘殺菌消毒,蓋上紗布就完事,現今已進入「敷料戰國時代」,選擇多樣化。王樂明表示,有的敷料可吸收組織液,有的能幫助加速傷口癒合,例如PHMB(聚六亞甲基雙胍鹽酸鹽)抗菌成份,無色、無味,不會造成色素沉澱,也不會導致敏感,而且非抗生素,因此沒有抗藥性問題。術後一開始每2-3天更換一次敷料,待傷口逐漸癒合,可拉長為3-5天更換一次,不僅可加速傷口癒合,降低感染風險。醫師提醒,有手術傷口的民眾一定要謹慎照顧傷口,避免二次感染,若有任何異狀,都應回診檢查換藥,妥善照顧傷口才能不留疤。
3歲蔡波能「耳內積水」開刀! 醫授正確處理孩子鼻涕方式
知名YouTuber蔡阿嘎跟太太「二伯」育有2個兒子「蔡桃貴」跟「蔡波能」,但3歲的蔡波能因聽不清楚,常常回應「蛤?」就醫檢查發現是耳內積水,面臨失聰危機!幸好動手術後已恢復聽力。恩主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許登欽表示,由於幼兒不會擤鼻涕,家長使用吸鼻器可為孩子改善不適,並降低耳內積水與二次感染的機率。蔡波能鼻涕積在耳朵險失聰蔡阿嘎夫妻倆發現,每次跟蔡波能講話的時候,兒子都會很大聲的回「蛤?」或者把耳朵貼近她的嘴邊,起初以為孩子是假裝沒聽到,但二伯發現,只要再好好重複敘述一次,孩子可以聽懂她的意思,猜測可能是聽力出狀況,於是帶蔡波能到耳鼻喉科檢查。蔡阿嘎教兒「鼻涕別吸進去」醫師推論蔡波能因感冒造成耳內積水,感冒好了或許會康復。然而3個月後,蔡波能的聽力還是沒好,複診後得知是因耳咽管尚未發展完成,影響排水功能因而積水。蔡波能轉診至大醫院進行手術,排除積水後聽力已恢復,也不會痛了。蔡阿嘎提醒兒子擤鼻涕不要吸進去,要擤出來,並給兒子大大的擁抱。蔡阿嘎跟二伯提醒家長,小朋友對自身狀況不夠了解,也不懂得即時表達症狀,呼籲家長多從細節觀察判斷,如果遇到跟蔡波能相類似情形,應盡早就醫檢查,避免聽力惡化造成失聰危機。【蔡波能成長日記#38】進了手術室!可能有聽不到的失聰聽力危機!使用吸鼻器可清除耳內積水許登欽說明,鼻腔與中耳腔中間靠耳咽管相通,鼻子有很多鼻竇跟鼻黏膜,一旦發炎就會導致這些部位腫脹,從鼻腔、耳咽管到中耳腔全部處於負壓的狀態,耳膜會被吸往裡面去,導致震動有問題,從而影響聽力;內部發炎也容易造成中耳炎,嚴重恐導致聽力受損;若鼻道塞住,裡面的細菌也會感染中耳,影響聽力功能。醫師呼籲,正確使用吸鼻器可以降低此狀況。由病毒類引起的流鼻涕,起初很清澈,但會逐漸變得黏稠,加上呼吸道裡的細菌陸續附著上去,二次感染恐造成鼻竇炎或中耳炎,若一開始就能好好處理鼻涕,有助於減少日後發生細菌再感染的機會。使用吸鼻器7大重點1先確定寶寶鼻塞的原因是鼻涕太多還是黏膜腫脹造成,若是鼻涕太多可使用吸鼻器。2吸鼻涕時要把寶寶固定好,以免寶寶掙扎受傷。3使用電動式吸鼻器要從最小吸力開始,慢慢反覆少量吸取,1次吸取約3秒鐘,勿快速強力抽吸,以免傷害寶寶。4吸鼻器除了負壓強弱,吸頭與鼻孔的密合度也很相關,選擇適合的吸頭,可與鼻孔密合產生有效負壓,且不會過度深入鼻道傷害到黏膜。吸頭的位置應放置在鼻道中央而不接觸到鼻黏膜。5鼻涕黏稠不易抽吸時,可以先給寶寶吸加熱潮濕的空氣(例如洗澡時的蒸氣),當洗完澡、鼻涕稀釋後再使用吸鼻器。6鼻涕太黏稠時,也可滴3-5滴生理食鹽水滴到鼻腔中,鼻涕稀釋後較易抽吸。7一旦寶寶顯露出疼痛表情或有流血,應立即停止。
萬泰科ACT銀銅鈦防疫品牌進軍星馬 送愛到烏克蘭、印度
萬泰科技集團啟動「個人防疫、空間防疫1+1>2加乘計畫」,帶給學童更長時間、空間的保護力,與小牛頓文教機構15日舉辦「萬泰ACT&小牛頓文教合作意向書(MOU)簽約儀式」,雙方計畫共同推動ACT銀銅鈦口罩與空氣濾網產品,使用於補教空間防疫及個人防疫,並引進補教領域及小牛頓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外通路,ACT銀銅鈦產品防護網與國內外的補教機構一起守護學童、老師們的健康。小牛頓文教機構非常認同銀銅鈦奈米專利濺鍍技術的物理性抗菌,利用銀、銅二個金屬原子所產生的微電流,達到細菌、病毒消除的功能,塑造產品具有高抗菌防護力、降低臭味、透氣好呼吸等優異的表現,可以減少人在配戴口罩時因手部觸摸或上下拉動的二次感染風險,防禦力高於一般醫用口罩及外科口罩,透氣效能極佳,除了適合好動的小朋友配戴,也是運動愛好者、長時間授課老師的口罩首選。萬泰科與小牛頓雙方於今日簽定合作意向書,未來將由小牛頓文教機構成為ACT銀銅鈦品牌的代理銷售管道,推廣口罩及空氣濾網運用於國內外的補教領域,讓家長可以更安心、更放心的把自己的孩子交託在補教機構環境進行學習。萬泰科ACT銀銅鈦品牌產品自上市以來,沒有花費巨額行銷預算做品牌宣傳,而是以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的方式持續捐贈與關懷特定的族群,默默地為這場嚴峻的疫情盡一份心力,一步一腳印讓人親身體驗銀銅鈦產品的魅力。今年1月起,萬泰科陸續捐贈口罩給烏克蘭、社會局防疫包、教育局國小中/全中運等單位,有鑑於高確診率與死亡率的來源主要是長照機構,萬泰科董事長張銘烈,本持著救人、救命最重要的善念,6月立刻啟動「長照機構口罩捐贈防疫專案」,受贈住民與醫護人員高達6,600人,希望讓透氣好呼吸的銀銅鈦口罩可以讓體質虛弱、免疫力較低的長者白天戴著,晚上睡覺也戴著,有效阻隔病毒的高傳染力,降低群聚感染的風險。9月開學季更進一步推動「個人防疫、空間防疫 雙疫齊開1+1>2加乘計畫」,將防疫規格的層次再度拉高,除了戴口罩的個人防疫行為之外,提出空間防疫概念,捐贈空氣濾網給學校,打造具有高防護力的防疫空間,阻隔學童間的群聚感染,並捐贈新北市政府4.7萬片空氣濾網、桃園市政府1.6萬片空氣濾網,萬泰科技集積極守護學童健康。
入秋注意!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來勢洶洶 醫師提醒:2歲以下幼兒要小心
今年秋冬同時有新冠肺炎、流感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3種病毒威脅,竹北市東元醫院兒童神經內科醫師郭憶霆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存在許久,9月入秋以來,門診數比過往增加4成以上,免疫力較弱的2歲以下幼兒和老人家要特別小心,尤其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疾病、神經肌肉系統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或是氣喘的孩子更是高風險族群。郭憶霆舉1名6個月大女嬰,被就讀幼稚園的姊姊傳染RSV,姊姊症狀輕微很快康復,女嬰不只發燒和咳嗽,還出現呼吸喘等情形,就醫診斷為「急性細支氣管炎合併脫水」,住院給予氧氣罩和支氣管擴張劑治療,1週後才出院回家。郭憶霆說,新冠肺炎、流感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染,伏期約2到8天,症狀就像一般感冒會咳嗽、發燒、流鼻涕,但最擔心的是病程惡化速度快,一下就會進展到劇烈咳嗽、呼吸急促的程度,嚴重呼吸衰竭就需要住院使用呼吸器輔助治療。要注意的是,RSV抗體沒有終身免疫,感染後還是有機會二次感染,而且孩子有可能同時感染2種病毒,會讓病況更加複雜。郭憶霆建議孩子和主要照顧者都應該接種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形成完整防護網,保護家中抵抗力弱的老人及小孩。郭憶霆提到,雖然RSV目前沒有疫苗,不過健保今年有放寬到出生時懷孕週數未滿33週的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疾病、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先天性心臟病孩童,可以接種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單株抗體,來避免因RSV感染而產生的嚴重併發症。強調落實防疫措施,施打疫苗搭配健康飲食與運動,提升對抗病毒免疫力,仍是最有效的方法。
指揮中心再調整!重複感染認定標準放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表示,為因應國內疫情變化及防治實務之需,經諮詢專家,修訂「COVID-19重複感染(reinfection)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如下:一、COVID-19重複感染定義及處置:(一)距前一次發病日或採檢日14天起至3個月內,如原慢性症狀惡化、或出現發燒或有新呼吸道症狀,且SARS-CoV-2 RT-PCR檢驗陽性且Ct值<27或抗原/核酸快篩陽性,並經臨床醫師診斷為「重複感染」者。此對象經通報後即依現行確診病例處理原則,啟動相關防疫措施及醫療處置。(二)距前一次發病日或採檢日3個月以上,SARS-CoV-2 RT-PCR檢驗陽性或抗原/核酸快篩陽性者,原則視為新感染個案,依現行確診病例處理原則,啟動相關防疫措施及醫療處置。惟此類對像如經醫師綜合評估(例如目前有無疑似症狀、接觸史、旅遊史、快篩檢驗結果、SARS-CoV-2 RT-PCR 檢驗結果陽性惟Ct值≥30等)非屬新感染個案,則排除確診。二、距前一次發病日起14天內,SARS-CoV-2 RT-PCR檢驗陽性或抗原/核酸快篩陽性者,原則視為同一病程。三、重複感染個案如有採集PCR陽性檢體,衛生單位或臨床醫師可評估送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進行基因定序,以持續國內監測SARS-CoV-2變異株流行現況。四、為促進用藥時效,重複感染個案於研判確定後,可由診斷之臨床醫師逕行依專業用藥,惟若臨床醫師、衛生機關或各區傳染病防治網區之正、副指揮官對於用藥時機有疑義時,可依網區指揮官指示修正。指揮中心表示,前述事項及醫療院所通報流程等已於今(2022)年9月30日函知各地方政府衛生局轉轄區醫療院所辦理,相關防治措施亦將視國內疫情變化適時調整,確保國內防疫安全。
喉嚨痛快篩3天陰性…同事要求「請在這個月確診」他傻眼 自私原因曝光
隨著全球進入後疫情時代,許多國家逐漸解封邊境,行政院今(22日)也宣布,預計10月13日開放入境「0+7」檢疫措施,日本也宣布10月將開放自由行。一名網友透露,自己是職場上少數未確診的人,近日身體不適,快篩都呈陰性,不料同事竟說「你要確診請在這個月確診並隔離結束喔」,讓他當場傻眼。原PO在臉書社團「爆怨公社」發文,「我是職場上少數未確診的人,這兩天開始有喉嚨痛和咳嗽的症狀,陸續都有進行快篩,也都顯示陰性。這時候單位資深人士告訴我:你每天快篩,那你要確診請在這個月確診並隔離結束喔!不然下個月初要開會還有活動,你要給我出現,不然開天窗我可不想管,月中還有大型會議,我可不想幫你報告。」聽完上述說法,網友傻眼直呼「我忽然豁然開朗,我會快篩也是想保護大家,擔心自己是確診者,讓同事又二次感染,畢竟同事家有小小孩,既然這樣我不篩了,我豈能隨心所意控制病毒的決定確診時間?既然我連篩3天都陰性,你們確診也與我無關,大家各自保重」。貼文曝光後,其他網友紛紛留言「原來確診可以先預約」、「確診又不是可以控制的,講這種話很不得體」、「好無言喔!誰會知道確診時間何時,那個資深人士也太機車」、「講話真的不用這樣,反正你真的中了也是他要處理,大家都來不好過」、「資深人士是不是有病?這種事是自己能決定的嗎?」
呼籲確診者也要打疫苗 李秉穎曝「沒有無敵星星」:自然抗體會隨時間消失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日表示,目前國內疫情雖然持平穩定,惟社區陸續出現Omicron變異株BA.4/BA.5個案,且邊境政策逐漸開放,未來社區感染風險提升,呼籲年齡滿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COVID-19疫苗之民眾儘速完成建議接種劑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ACIP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也呼籲確診者也要打疫苗,因為自然感染的抗體,過了幾個月後仍會像打疫苗ㄧ樣慢慢消失,沒有所謂「無敵」這件事。李秉穎指出,一開始大家認為確診過新冠病毒者就獲得「無敵星星」,但其實只是免疫力會增強一點,第二次感染病毒依然有穿透力,且自然的抗體也會像疫苗一樣,隨著時間消失,因此呼籲確診者也要打疫苗。另外,李秉穎指出,建議長者接種四劑疫苗,是因為疫苗抗體效價會隨著時間逐漸下降,且病毒變異後,接種疫苗劑次較少者,保護力也會打折扣;以色列研究指出,雖然接種第4劑至第8週時,一般保護會消失,不過仍比僅接種第三劑在第六週的保護效果增加3~4倍左右,保護效果也有明顯的附加反應,在面對BA.4、BA.5病毒時,也會有附加效果。李秉穎表示,確診者打疫苗的好處在於「免疫系統可有效被激發到更高程度」,因此鼓勵確診者在確診後3個月接種疫苗,以延長疫苗保護力,而一般民眾打3劑,長者等高風險族群更要打到第4劑。指揮中心已開放50歲以上成人、機構住民、免疫力低下或不全者等對象接種第二次追加劑,尤其65歲以上長者感染後導致重症風險高,應儘速接種,以提升免疫保護力。此外,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等相關工作人員,亦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及意願接種。
大馬專家:今年是「再次傳播年」 曝恐每2週感染一次、長新冠風險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2年多,近期又有Omicron亞種變異病毒株BA.4、BA.5疫情,馬來西亞衛生專家警告,2022年很可能是「二次感染covid-19」案例爆發的一年,隨著100多個國家檢測到BA.4、BA.5亞種病毒株確診個案增加,現時有很多人已經是第二次或第三次感染,「這有可能導致,每2到3週就感染一次新冠」。根據大馬媒體「Berita Harian」報導,馬來亞大學醫學院社區醫學與預防系流行病學家諾蘭(Noran Naqiah Hairi)指出,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是第二次或第三次感染新冠肺炎,而感染數字隨著Omicron亞種變異病毒株BA.4、BA.5橫行而增加,由於兩種亞型變異株較之前的病毒株更具感染性,而且能更好地對抗人體內疫苗抗體,因此即便患者先前曾感染新冠,仍然有機會再次感染。諾蘭形容,2022年是變異病毒株再次散播的一年,並分析指出隨著確診病例增加,住院及死亡病例也將隨之而來,不過最後會有多少人入院或染疫而死,仍然還不確定,但最近的證據表明,「二次感染會使死亡、血栓和肺部損傷的風險增加一倍」,還會使住院風險增加兩倍。「隨著新病例增加,我敦促公眾繼續採取預防措施。防止你自己和家人被感染,確保始終使用口罩」,諾蘭呼籲,即使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紛紛放鬆防疫措施,但「COVI-19與流感不同」,每一次感染都會影響個人的免疫系統,且感染「長新冠」風險也會隨著每次感染而增加,因此民眾仍不好掉以輕心,持續避免擁擠的地方,確保完整接種疫苗,如果身體有不適,切記趕緊進行檢測。
二次感染中央未訂指引 醫護被迫成傳播者
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相當辛勞,面對政策不斷改變必須很快適應各種突發狀況,台北市醫護人員抱怨,二次確診沒有中央指引,結果還要照顧病人,甚至得到不需隔離的回應,必須請病假扣薪才能去看醫生。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尚在規畫相關通報流程,預計近日就會公布。隨著二度感染愈來愈多,指揮中心專家會議達成共識,2周內出現症狀大多屬於原病程復發,3個月內再度驗出PCR陽性,還需符合特定症狀、Ct值、基因定序等,可認定為二次感染。不過,北市1名醫護人員二次確診且Ct值僅10,醫院仍要求繼續上班照顧病人,該醫護不滿說,「你的家人敢給Ct值10的護理師照顧嗎?」北市衛生局未正面回應解決方法,堅稱二度感染與配套還待中央指示,有疑慮就去看醫生。還有另1位醫護人員5月康復後,6月又檢出病毒,Ct值也僅約10,立刻向主管通報,卻得到「醫事人員二次確診不需隔離」的回應,若不舒服的話,可去急診或自行請病假。醫護人員批評,中央遲未訂出二次確診指引細節,還將二次確診醫事人員排除隔離,讓許多醫護被迫成為傳播者,承受極大心理壓力,病人身體不適才會住院,又要暴露在可能染疫風險下。衛生局專委紀玉秋表示,中央將明訂二次感染配套措施,Ct值只是一個指標,還要評估臨床症狀,目前有疑慮可尋求醫生評估,經醫生判定二次感染仍可隔離、居家照顧。莊人祥表示,目前疑似二次感染個案,現行做法應由地方衛生局告知疾管署各區管制中心,以專案方式評估是否再度列為確診;過去曾有個案因症狀嚴重,須住院治療,亦可由醫師協助通報。至於有醫護人員反映疑似二次感染仍需照護病人,莊僅回應,可由任職醫院協助通報。
北市醫護怨「二次感染Ct值僅10」 被迫上工顧病人…請病假被扣薪
面對這波疫情,醫護人員相當辛勞,加上政策不斷改變,醫護人員必須很快的去適應各種突發狀況,北市某醫護人員抱怨指出,醫院因應政策開了一堆專責病房,造成人力不足,好不容易招募到人力支援,結果醫院卻把這些人力調到其他單位使用,相當離譜;也有醫護人員甚至二次確診,卻還得自己請病假扣薪,才能去看醫生。全台醫療量能吃緊,醫護人員就算確診仍要繼續值班,台北市出現一名醫護人員已二次確診且Ct值僅10左右,遭要求繼續上班照顧病人,他痛批,「你的家人敢給Ct值10的護理師照顧嗎?」衛生局未正面回應解決方法,堅持稱二度感染與配套待中央明列,有疑慮「就去看醫生」。隨著二度感染越來越多,如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會議達成共識,2周內出現症狀大多屬於原病程復發,超過3個月才屬於二次感染。北市一名醫護人員在5、6月兩度確診,5月康復後,沒想到6月檢出CT值僅約10,立刻向主管通報,卻得到「醫事人員二次確診不需隔離」的回應,若不舒服的話,可去急診或是自行請病假。醫護人員批評,政府遲遲未訂出復發、二次確診的相關細節,還將二次確診醫事人員排除隔離,讓許多同仁在自己不願意的狀況下,被迫成為傳播者,承受心理壓力。北市衛生局發言人紀玉秋表示,中央近期將明列二次感染配套措施,Ct值只是一個指標,還要再評估臨床症狀、是否在高風險工作場域等;至於目前若有懷疑二度感染者、或是Ct值低等有疑慮者,「就去看醫生」,尋求醫生評估,經醫生判定二次感染後,仍可採取隔離、居家照顧等隔離治療。議員耿葳表示,現在醫護人力是否不足,才會導致醫護需要「帶病上陣」?批評市府還在等待中央定義,是甩鍋中央,反而導致醫療第一線和病患自己承擔,呼籲北市府要拿出態度,應該自行訂出配套措施,「難道萬一出事,又再甩鍋給中央?」
BA.4、BA.5是無敵星星殺手 傳染性更強還會重複感染
BA.4、BA.5究竟是否容易增加重症機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重申,目前境外攔截到的個案都屬輕症或無症狀,尚未出現中重症個案,且國外統計也顯示,BA.4、BA.5僅傳播力較強,重症率沒有增加。指揮中心代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目前境外攔截的BA.4、BA.5都是屬於無症狀或輕症,沒有中重症個案。國外統計顯示,感染後的重症比例沒有增加,症狀和BA.1、BA.2相近,甚至有些研究指出更輕微一些,沒有往嚴重的方向的統計,不過主要是傳播力較強,比較會重複感染,會有重複、突破性感染的情況,重症率到不會增加。至於二次感染,羅一鈞表示,目前傾向將其定義為「重複感染」,目前的共識是用症狀、臨床上容易操作的檢驗條件來定義重複感染,主要是1~3個月內認定的話,需要具備有症狀惡化的情況,如果沒有則無法列入;第二個檢驗條件需要抗原快篩陽性、PCR陽性,且Ct值小於27;搭配這兩個條件就符合定義,不需要再進行基因定序,若有需要才送定序,釐清是否感染其他變異株。羅一鈞說,二次感染定義必須搭配通報系統、申報碼等方式進行一併修訂,日後完成會儘快對外公布。
染疫不等於「無敵星星」 羅一鈞曝一狀況大增二度感染機會
國內首見Omicron亞型BA.4和BA.5境外移入個案,有研究指出其傳染力較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初步看來BA.4和BA.5傳染力比BA.1、BA.2增加2到3成,即使曾經染疫拿到「無敵星星」,仍可能出現二次感染,但打過疫苗者還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羅一鈞表示,重複感染同一個亞型變異株的可能性很低,但不敢保證說一定沒有;如果有BA.4、BA.5造成社區流行,因為有很強的傳染力和免疫逃脫情況,產生二次感染的狀況應該會提高。羅一鈞提醒,被外界稱為「無敵星星」的染疫後自然保護力,目前認為只有3個月的效期,「我們不否認確實有重複感染的個案」,但並非多數人產生的狀況;如果多數人染疫後仍出現二度感染,應該是社區主要變異株已經產生轉變了。羅一鈞認為,目前應該不至於「群體免疫無效」,因為Omicron的效果至少會維持3到4個月,但所有染疫或打疫苗產生的保護力都會衰退,等到變異株產生的免疫逃脫特性蓋過現行流行的病毒株時,就有可能發生下一波疫情,因此需持續監測流行趨勢,也要盡量提高各劑次疫苗接種率,來維持群體免疫效果。羅一鈞說明,南非從去年12月發現BA.4、BA.5兩個新變異株,但到了今年4、5月才成為當地主流。因此傳播力是否會快速在歐美國家完全取代BA.2,目前看來有這個趨勢,但速度和規模有待觀察;目前兩個新變異株在英國佔比12%到18%,在美國佔比6%到8%,目前皆低於2成,後續走勢還需要再觀察。新變異株正式進入台灣,是否會導致重複感染的可能性大增?羅一鈞指出,例如從Delta變成Omicron這樣巨大的轉變,有很多不同突變基因,重複感染機會就會大增,而國內疫情從1到3月北部BA.1為主,BA.2以南部為主,到了5月的本土疫情,起初新北中和相關群聚還有出現BA.1,後續大概都是BA.2、BA.3。初步看來,BA.4、BA.5傳染力比BA.1、BA.2增加2到3成,其中BA.5的傳染力又比BA.4高一點;但傳染力增加幅度都比不上從Delta換成Omicron時,當時是以倍數方式增加。羅一鈞也指出,目前國外的血清實驗顯示,染過BA.1且沒有打疫苗的人,與BA.4、BA.5做中和試驗,交叉保護力是低的。他強調,同樣都是屬於Omicron,如果有打過疫苗,還是會有交叉保護力,能夠避免感染後續不同亞型的變異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