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
」 健康 乳糜血8旬翁不明腹痛多日「肚子痛到無法走」! 一查竟是罕見小腸癌 醫揭6徵兆:多數已晚期
苗栗一名85歲老翁因多日不明原因腹痛到處求診,卻都查不出病因,最後因肚子痛到無法直立行走,被家人送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其小腸處有個近10公分的大腫瘤,且已經破裂、內出血,所幸透過開腹手術,順利切除腫瘤和部分小腸連接處,而病理報告也證實為極罕見的「小腸癌」。85歲老翁因腹痛就醫,檢查出罕見的小腸癌,且已破裂造成內出血。(圖/大千醫院提供)這名廖姓老翁因多日不明原因腹痛到處求診,卻未被診斷出原因,最後因腹痛難耐,由家人送往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赫然發現其小腸處有一個將近10公分的巨大腫瘤,而且已經破裂,造成內出血,醫師於是緊急進行開腹手術,順利切除小腸腫瘤和部分小腸連接處。根據大千醫院外科部主任馮啟彥表示,廖姓老翁的病理報告證實為非常罕見小腸癌,所幸病人術後恢復良好,並持續配合使用口服抗癌藥物。他繼續指出,一般腸胃道癌症最常見的是大腸癌,其次是胃癌和食道癌,小腸癌僅佔1%,實屬非常罕見,小腸包含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等部位,長度達3至4公尺,癌症初期較不易被察覺,且一般胃鏡或大腸鏡很難診斷出來,容易延誤病情。當出現明顯症狀,包含腹痛、腹脹、嘔吐、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或貧血時,多數已是晚期。馮啟彥也表示,小腸癌發生原因不明,但可能造成的危險因子有許多,例如罹患其他腸道疾病(克隆氏症、大腸直腸癌、乳糜瀉)、淋巴水腫、遺傳、抽菸、飲酒和高油脂飲食等。由於小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馮啟彥同時提醒,民眾應避免小腸癌的危險因子,如有不明原因腹痛等相關症狀,一定要儘早就醫,安排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檢查,才不致於延誤病情。
吃完飯就想拉? 腸胃專家:可能是「腸激躁症」所致
排便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排便的頻率、時間、外觀都跟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正常情況下,每天排便3次到每周排便3次都屬於正常範圍,排便頻率因人而異。不過,有些人會出現「一吃完飯,就想大便」的狀況,真的是正常的嗎?根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腸胃疾病學家表示,人體對食物的消化會觸發「胃結腸反射」,即進食後產生想要排便的感覺,這種反應在一般情況下是正常的,但當這種感覺在進食後立即出現,或者某些食物「吃完就想大便」的情況時,可能是因為「腸激躁症(IBS)」所致。腸胃科醫師指出,胃結腸反射通常在進食15分鐘內發生,這時胃部擴張、腸道增加蠕動,以利消化食物與吸收養分。然而,有些人可能因食物過敏、情緒焦慮、特定食物或乳糜瀉等原因,使胃結腸反射過度活躍,導致排便頻繁。美國克里夫蘭醫院的腸胃科醫師李(Christine Lee)指出,食物進入胃部後會引發連鎖反應,但每個人的消化系統運作節奏各異。纖維質、辛辣食物和咖啡等食物可能促使胃結腸反射,使人產生便意。然而,排便次數增多不一定代表健康問題,只有當結腸蠕動過度活躍時,才可能導致頻繁排便。另外,阿拉巴馬州胃腸疾病學家布倫森(Brian Brunson)提醒,糞便的顏色也是健康的指標之一。深色、柏油狀的糞便可能暗示著消化道出血;而顏色過淺的糞便可能與肝臟、膽管系統或胰臟問題有關。他指出,正常的糞便顏色應該是棕色或綠色。美國華府麥德斯塔華盛頓醫療中心的腸胃疾病學家艾薩耶(Ghassan Alzayer)表示,糞便的形狀、軟硬度和排便所需的時間同樣重要。參照「布里斯托糞便分類法」,硬塊狀的糞便可能暗示著便祕問題,而軟爛的糞便則有可能有腹瀉症狀。他強調,如果排便異常持續,如難以排出的硬便、連續腹瀉、帶有血絲等情況,可能是腸胃道出血、胃潰瘍或腸道發炎疾病的徵兆,應盡早就醫。平常應該保持著良好的飲食習慣,時常關注排便狀況,不僅能維護腸胃健康,若有異常也能夠及時發現。
男子腹爆痛掛急診抽出「整管粉紅色」血 醫:三酸甘油酯飆到6千
一名30多歲的男子某日突感腹痛,彎腰抱肚坐在輪椅上,被女友推入診間。男子痛苦哀嚎「肚子非常非常痛」,全身更是不停冒冷汗。女友透露,近期他頻繁聚餐,醫生一聽立刻建議進行抽血檢查,结果竟抽出「整管粉红色」的乳糜血,三酸甘油酯飆升至驚人的6000mg/dl,最终被診斷為急性胰臟炎,緊急入院治療。家醫科醫師洪暐傑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為了瞭解男子情況,他先是進行問診,沒想到男子突然暴怒表示「我現在有100分痛啦」,要求醫生盡快開藥,身為護理師的女友在一旁回想,透露男子近日聚餐多,進補許多藥酒料理,在看到男子整館粉紅色的乳糜血,也焦急詢問醫生三酸甘油酯的指數。抽血結果出爐後,洪暐傑相當震驚,他表示三酸甘油酯的標準值為150mg/dl,而男子的數值飆到6000mg/dl,立刻診斷為急性胰臟炎,並推測是剁度進補導致三酸甘油酯過高引起胰臟發炎。當下要求男子住院,透過禁食、藥物、點滴的治療下,過了一週三酸甘油酯降到300mg/dl,順利出院。最常引起急性胰臟炎的原因,包括膽結石、酗酒、高三酸甘油酯,胰臟先天或腫瘤等後天結構異常、家族史,也會增加相關風險。急性胰臟炎症狀包括上腹、中上腹、偏左上腹疼痛、背痛、噁心、想吐、食慾不振等。而因胰臟炎是全身性的影響,因此嚴重則可能發燒、畏寒,甚至是呼吸衰竭、腎衰竭、休克等,輕微通常7日左右康復,嚴重則可能住院一個月。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曾提到,「急性胰臟炎」可說是他最害怕的疾病,尤其是「壞死性胰臟炎」。他表示,其症狀與胰臟癌不同,疼痛感是非常劇烈且持續的,類似於極嚴重的胃痛,常痛到整個背部,甚至在地上打滾,還會出現噁心、想吐,往往需要嗎啡類的止痛藥才有辦法暫時壓住不適。在近期尾牙、聚餐多的時期,想避免胰臟炎發生,林相宏建議,應該理性飲酒,每日不喝超過2罐啤酒。此外,反覆急性胰臟炎是會遺留長期併發症的疾病,增加未來罹患糖尿病、胰臟癌、慢性腹瀉、營養消化不良的機率,建議平時保持生活正常、避免油膩食物、不酗酒、避免體重過重、規則運動及預防膽結石的產生。
大便又油又臭?恐是罹「癌王」徵兆 醫授3招保健康
糞便的狀況是觀察身體健康的指標之一,如果糞便出現不尋常的狀態,可能代表身體出了一些狀況。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大便浮油不一定是有病的表現,可能是飲食不當或消化不良所造成,但若持續出現,或伴隨著其他不適的症狀,例如腹痛、腹脹、下痢、消瘦及黃疸等,就有可能是一些嚴重的消化系統疾病,甚至可能是胰臟癌的徵兆。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大便浮油也稱為脂肪便,代表大便中含有過多的未消化脂肪,導致糞便看起來鬆散、泡沫狀而充滿黏液,並在水面形成一層油膜,同時還可能會散發出特別難聞的臭味,並伴隨著腹痛、腹脹、下痢等不適症狀。黃軒也進一步列出大便浮油的3個可能原因:1、飲食因素「吃太多油」,若吃太多難以消化的脂肪、纖維或草酸鉀含量高的食物,像是堅果、高脂肪的魚、人造脂肪、精油、椰子和棕櫚油、全麥產品等,會增加脂肪在小腸的負擔,導致部分脂肪未被吸收而排出;此外黃軒也提醒,「過度飲酒」也會影響胰臟分泌消化酵素,減少脂肪的分解。2、消化系統疾病一些影響胰臟、肝臟、膽囊或小腸功能的疾病,像是胰臟炎、胰臟癌、囊性纖維化、腎臟損傷或衰竭、肝臟損傷或衰竭、副甲狀腺功能減退、膽囊癌、膽結石或手術後併發症、糖尿病、胃腸道細菌感染等,都會影響胰臟分泌消化酵素或膽汁酸,或者造成小腸吸收障礙,使得脂肪無法正常被消化和吸收。3、過敏或不耐受部分民眾對於某些食物成分,會有過敏或不耐受的反應,像是「乳糜瀉」是對小麥穀蛋白或其他穀物類似蛋白質的自體免疫反應,會造成小腸黏膜受損,影響吸收功能。那要如何減少大便的浮油?黃軒醫師進一步指出,可以選擇飲食調整,減少食用高脂肪、高纖維或高草酸鉀的食物,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像是小米粥、細面條、瘦肉、雞蛋、蔬菜等,同時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像是辣椒、烟酒、油炸或烤的食物等,並注意咀嚼充分,增加唾液分泌,幫助消化。此外,也要適量補充水分,以防止脫水和便秘。另外還可以補充消化酵素或益生菌,增加脂肪的分解和吸收,並改善腸道菌群平衡,恢復腸道黏膜功能,但若是「消化系統疾病」所引起的大便浮油,就需要及時就醫診斷和治療,以防止病情惡化或併發其他併發症。黃軒醫師提醒,「胰臟癌」早期徵兆之一就是大便浮油,此種癌症早期徵兆往往不明顯或被忽視,黃軒醫師建議,當出現大便浮油的現象時,應該及時就醫檢查,以排除胰臟癌的可能性。
愛吃重油重鹹…19歲外食男一抽竟是「牛奶血」 急送ICU躺2周才保命
大陸浙江省寧波市一名19歲少年近日因腹瀉、嘔吐緊急就醫,沒想到醫生一抽血發現,病患的血清顏色竟呈現「牛奶色」,診斷出少年罹患重症「急性重症胰腺炎」,追問下才得知,原來少年不但長期吃外食,且喜好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血脂超標100倍!據《星洲網》報導,該名少年身高僅170公分,但體重卻高達95公斤,不良飲食習慣加上喜歡宅在家不運動,導致健康狀況亮起紅燈,近日他突然腹痛、拉肚子及不停嘔吐,送醫抽血檢查才驚覺,少年的血清顏色居然不是正常的淡黃色,而是混濁的「煉乳白色」,確診為高血脂所引起的急性重症胰腺炎。少年長期飲食習慣不良,血清顏色竟是混濁的「煉乳白色」。(圖/翻攝自微博)對此,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葉繼輝表示,病患送醫時已出現嚴重呼吸衰竭、腹腔感染、腎功能受損等症狀,情況十分危急,緊急送往ICU治療了2周後,才順利保住一命。葉繼輝說明,病患之所以出現「牛奶血」,是因為他大量攝取高脂食物,油脂在腸道被消化成小分子後進入血管,當血液中的「乳糜微粒」大量累積,將使血清呈現乳白色或混濁狀,醫學上稱之為「乳糜血」,而高血脂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會導致人體產生過度免疫反應,進而造成內臟損傷、器官功能衰竭,嚴重甚至死亡,不得不謹慎看待。
下半身難瘦想哭! 醫師曝「這招」可以KO頑固脂肪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潘昱僑報導】脂肪細胞會因飲食、運動、荷爾蒙、遺傳、壓力等而有大小變化,一旦變大就需努力控制飲食、運動燃燒脂肪才能恢復到原本大小,但「頑固脂肪」常常很難因此而被剷除。整形外科診所袁聖哲醫師表示,所謂的「頑固脂肪」指的是,在有計劃的身體鍛煉、飲食控制之下仍然沒辦法消耗掉的脂肪,通常會分佈在下腹、臀部、大腿等處,若是經過身體鍛鍊、飲食控制仍無法改善,就可以利用抽脂的方式來擊退頑固脂肪。抽脂手術「新儀器」出現 傷口小、生活影響少不過許多人常會擔心抽脂手術傷口大會留下疤痕,術後會影響生活而不敢輕易嘗試。但袁聖哲醫師指出,其實抽脂手術的傷口大約都是在0.5公分左右,是非常微創的傷口,若再搭配新的儀器包含超音波、皮膚按摩的相關儀器等,可以讓傷口達到最小,而且恢復過程也能更順利。袁聖哲醫師分享,過去曾有位女性患者,產後努力地飲食控制、運動,但是下半身頑固脂肪堆積,即使試過其他的治療方式仍然沒有獲得改善,於是前來門診諮詢,在評估時發現患者皮膚彈性不錯,但是因為曾做過其他的治療,皮膚有些凹凸不平的狀況,因此建議使用超音波,讓頑固脂肪乳糜化分解成液體後再抽出。袁聖哲醫師指出,新一代超音波設備能降低過熱造成皮膚燙傷的問題,而且抽出脂肪的過程中,不會過度破壞血管、神經、結締組織。除此之外,因為較不會造成破壞的特性,醫師可以篩選出更多完好的脂肪進行複合式治療,將脂肪回填至患者的其它部位。抽脂手術術後照護 需穿塑身衣、按摩消水腫不過,在經過抽脂手術後,照護上仍要注意水腫按摩、塑身衣的使用。在水腫的部分,袁聖哲醫師解釋,由於抽脂的過程中會打入配方水,再加上身體攝取的水分會流向皮下,所以初期水腫是必然的,因此需要藉由按摩來幫助恢復,但有時用手沒辦法平均施力,這時可以藉由儀器按摩,這樣恢復過程也會更順利。而塑身衣的部分,袁聖哲醫師提到,一般會建議術後6個月內應穿著塑身衣,在初期會嚴格限制睡覺時都需穿著,不過經過3、4個禮拜就可以漸漸減少穿的時數,另外塑身衣必須要挑選適合的尺寸,如果尺寸不正確,反而會影響抽脂後的效果,因此民眾應特別留意。除此之外,飲食、運動在術後仍是相當重要的,這樣才能維持體態又獲得健康。而袁聖哲醫師也提醒,並非所有部位都需要使用超音波治療,而且術前還需評估皮膚、脂肪量等,因此建議民眾應透過諮詢、評估選擇適當的體態雕塑方法。
嚇人!16斤女嬰肚子長「5斤多大腫瘤」 腹腔內器官全錯位
小寶寶才8個月大,肚子裡竟長了個5斤多重的大腫瘤!從做手術開始,寶寶經歷的一切簡直不敢想像,可謂九死一生。大陸福建省廈門市8個月大的女嬰妙妙(化名)體重16斤,腹中藏著一個重達5斤多的腫瘤,霸占了整個腹腔的80%,使得腹腔內所有器官全部錯位。綜合陸媒報導,在福州市第一總醫院兒童專科院區(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一場生命的奇跡正在被書寫。妙妙來自廈門,是個早產兒,儘管已8個月大,但體重僅為8公斤。出生時,她因早產和低體重在外地醫院接受了43天的NICU治療。出院後,家人發現妙妙肚子脹脹的,胃口也不佳。家人先後求診於多家醫院,有說是消化不良的,也有說是先天性巨結腸的,但始終未能給出明確的診斷。在朋友的介紹下,妙妙父親帶她來到了福州市第一總醫院兒童專科院區(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的普外科找到了主任黃聖余。經過仔細體檢,黃聖余懷疑妙妙的腹腔內長著一個巨大的腫瘤。為了確診,術前妙妙接受了腹部彩超檢查。結果顯示腫瘤約一個胎頭大小,占據了整個腹腔的4/5空間。醫院幫妙妙制定了完善的手術方案,配備經驗豐富、業務精幹的團隊帶著妙妙一路闖關。妙妙全身總血量約640ml,術前預估腫瘤重量約2.7kg,約占血量200ml,足以使她發生低血容量休克。手術中,圍繞妙妙腹中腫瘤的取放,主刀醫生黃聖余和麻醉醫生林劍鳴在3小時的手術過程中,不間斷地出現5次由於血壓、脈搏及血氧飽和度無法維持而暫停手術。16斤女嬰肚子長5斤多大腫瘤,腹腔內器官全錯位。(圖/翻攝自微博)此次手術極為複雜,為了避免術中誤傷重要器官及減少手術創面滲血量,黃聖余的左右手配合得無懈可擊,最終開腹手術中肉眼可見的出血量少,約30ml,手術順利完成。接下來妙妙在PICU(兒童重症監護室)內的13天挑戰更是險象環生。術後,大量血液積聚在腹腔解除壓迫的血管,使得正確評估補液量成為了一大難題。經過臨床密切觀察與仔細評估,醫生最終確定妙妙體內液體容量嚴重不足。在多次擴容、糾正電解質及酸堿失衡等治療後,妙妙體內的血容量不足得到了糾正,手術當日,補液量高達3000ml,超過了一個成人的補液量。妙妙出現多尿、乳糜腹水及肺部感染等症狀,每日尿量高達1300ml,使得術後病情變得極度複雜。黃聖余剛回到家休息又奔向醫院,與PICU及麻醉科醫生們一起搶救,再次將妙妙從死神手裡搶了回來。目前妙妙已經康復出院。醫生提醒,日常生活中要留意孩子的身體變化,睡覺或洗澡時有意識地撫摸孩子全身。在孩子頸部、腋下、腹股溝、腹部、後腰部等部位一旦發現腫塊,須查明原因,早發現早治療。
沒符合標準不能捐血 身體健康狀況是指標
全臺鬧血荒!台中慈濟醫院配合捐血中心辦理捐血活動,臨床醫護同仁與大眾熱情相挺,但卻有多人不符「捐血者健康標準」未能如願。台中慈濟醫院檢驗醫學科主任何承懋提醒,捐血製成檢驗合格的血品相當於藥品,一定要是最安全的,必須排除所有疑慮。捐血非想捐就能捐 身體健康狀況是指標但不是想捐就能捐的!減重有成的腸胃科醫師黃德劭滿懷喜悅的捐血卻未能成功,原因是捐血紀錄顯示,減重前捐出的血液含有乳糜血,代表血脂很高很高,此次必須確認血液符合標準才能捐血。這個結果讓他頗為失望,黃德劭醫師提醒,有心捐血民眾,應注意捐血報告結果並且及時矯正才不會重蹈他的覆轍。另一位外科住院醫院賴岳汎才剛下值班,疲憊的身軀仍滿腔熱情登上捐血車,經過中心人員面談同樣失望而歸。原因是他不久前接受過牙科的根管治療。另一位吳姓慈濟志工則是罹患過惡性腫瘤,也未能如願。海洋性貧血輕型 靠食補成功捐血倒是急診科副主任王耀健是海洋性貧血輕型者,曾有一段時間沒有捐血。此次血紅素達到13,開心的捐出500cc鮮血,他分享經驗指出,可以多吃一些就是有鐵質水果像葡萄、櫻桃以及菠菜、豆腐等,靠食補的方式讓血紅素慢慢上來。身體健康無禁忌症 鼓勵挽袖捐血救人何承懋主任指出,對捐血中心來說或者臨床使用血品的醫護人來說,一定要是最安全的,所以捐血中心依血液製劑條例訂定的「捐血者健康標準」明列不能捐血的事項,但如果身體健康也沒有一些禁忌症的話,仍鼓勵大家多多捐血。
60歲婦人罹癌切除乳房 「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重塑胸部之美
60歲的陳女士(化名)是乳癌病友,曾接受右側全乳房切除,以及同步接受腹直肌皮瓣重建手術,術後持續化療及放射線治療,癌症病情控制穩定恢復良好。然而數個月後,陳女士乳房重建部分的皮膚,因為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產生疤痕及纖維化的現象,造成外觀的凸起和不美觀,於是陳女士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醫學美容中心,尋求黃宗君醫師門診諮詢。黃醫師運用「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的先進技術,先鬆解陳女士的堅硬疤痕,再抽吸掉硬化的纖維組織。術後陳女士順利恢復自然柔軟的乳房外觀,穿內衣及日常生活終於不再緊繃卡卡。乳癌18年來高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在2019年共有1萬4245人接受健保給付的乳癌手術,其中8122名(56%)患者接受部分切除術(別稱乳房保留術),另6566名(44%)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整形外科主任李建智醫師指出,台灣乳癌近6成(56%)可做腫瘤切除保留乳房;約4成病人必須做乳房全切除手術。黃宗君醫師說,隨著癌症治療科技不斷進步,病友們專注於辛苦戰勝病魔,然而因為減少運動而發福。傳統的治療方法是抽脂手術,但傳統的抽脂手術因破壞性較大,病人術後往往有嚴重疼痛、瘀青、腫脹、凹凸不平等結果;「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則能在快速塑型發揮功效,藉由超音波震碎脂肪的原理,能保留大部分的結締組織及韌帶結構,增進表淺脂肪的移除,減少出血,也因為保持了大部分的結締組織,術後疼痛感大大降低,輕度瘀青一般來說也能快速改善。所以能夠幫助病人在一個週末或連假期間,快速恢復上班,達到變美的目的。相較於傳統抽脂手術恢復期動輒以數月計算,「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比較能滿足現代女性既要完美又要快速復原的需求。李建智副院長表示,「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就是目前體雕手術中重要的一環,除了減少腫脹加速恢復期外,微創治療更可以減少疤痕產生。李醫師進一步分析,超音波抽脂系統的原理,是利用震盪脂肪周圍的抽脂藥水的方式,鬆解疤痕,抽吸出乳糜化的脂肪,這項技術不僅僅可以使用在醫學美容體雕手術外,還可以應用在癌症術後外觀的修復,包括在乳癌義乳、乳癌自體皮瓣、及口腔癌重建手術後等,療效跟外觀皆明顯改善。除了癌症治療,抽脂體雕手術也可以運用在肥胖導致脂肪堆積,或是減肥後體態鬆弛的治療。李副院長提醒,超音波抽脂雖然是微創手術,但依然有其風險及注意事項;除了需要在合格的醫療院所及由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操作外,如果是產後減重後進行體雕抽脂手術的病人,一定要均衡飲食多補充水分,充分休息避免熬夜外、也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及餓肚子減肥等等,吸菸及二手菸也需要避免。當大量抽脂之後(例如:抽脂量超過3000cc),病人可能需要留院觀察。若是本身為癌症患者或是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等,一定要主動告知醫師相關病史,若是有服用抗癌化療藥物、標靶藥物及免疫抑制劑相關藥物,更需讓醫師仔細評估,才能避免傷口癒合不良,或是出血、感染等等的風險。
航空公司送錯餐 女網紅吃可頌誘發過敏…關飛機廁所15小時拉不停崩潰
不少人都有對某些食物過敏的困擾,一旦吃了會誘發過敏的食物,輕則皮膚搔癢腫脹,嚴重甚至可能會導致休克等更嚴重的症狀。美國一名年輕女網紅克羅伊(Chloë Chapdelaine)本身有對麩質過敏的體質,深知這個狀況的她,上周搭機從杜拜前往洛杉磯時,在選擇飛機餐食,還特別點選了無麩質的飛機餐,但上機後因航空公作業疏失,空服員送錯餐,害她誤吃下含有麩質的可頌,導致她在長達15小時的航程中,被迫關在廁所狂拉肚子出不去,崩潰到拍影片控訴航空公司,引來超過300萬人次點閱。來自加拿大,本身患有麥麩不耐症(Coeliac disease,又稱乳糜瀉)的網紅克羅伊,他提到自己本身有乳糜瀉,只要吃進含有麩質的食物,她的腸胃就會被誘發嚴重的過敏反應。因為知道自己的過敏史,克羅伊在搭乘阿聯酋航空,從杜拜飛往洛杉磯時,她再三檢查,確認自己有勾選無麩質的飛機餐,才安心上飛機。後來到空服員送餐時,只能吃無麩質餐點的克羅伊,一開始看到餐點有放可頌時,內心還十分驚喜,但她警覺性很強,擔心航空公司搞錯,還特別向空姐確認,最後開心吃下。沒想到吃下可頌沒多久,空服員卻急急忙忙來告訴她搞錯了,導致她嘔吐至少1小時,合併嚴重胃痛與腹瀉。克羅伊崩潰的說,後來在這段長達15小時的航程裡,克羅伊因為腹瀉不止,只能在廁所裡渡過。她並在鏡頭前哭著說,自己一度有努力催吐,希望能舒緩不舒服過敏的症狀,但後來發現,催吐並沒有起太大作用,當下她的身體,還是出現明顯的胃痙攣、腹瀉、噁心、皮膚發癢等狀況。而這段影片後來爆紅,獲得超過300萬人次點閱,克羅伊表示,儘管事發後已經過了兩周,但她的身心依舊飽受煎熬;並表示將會對阿聯酋航空提出正式投訴。至於阿聯酋航空,後來發布聲明表示,對於發生在克羅伊身上的情況他們深感抱歉,他們的目標一直都是希望能在醫療、飲食、宗教等不同服務上能滿足所有乘客需求,並強調事件正在調查中。
明星推崇「無麩質飲食」 專家:跟減肥沒有直接關係
夏天快到了,許多人越來越在乎體態,想靠飲食來減重。而近年來,不少歐美明星推崇「無麩質飲食」,包括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女神卡卡(LadyGaga)等都有採用無麩質飲食。而女星張韶涵也曾表示,自己出道17年卻能維持纖細身型,就是靠「無麩質飲食」。不過,究竟什麼是無麩質飲食?無麩質飲食真的有減肥效果嗎?余朱青營養師帶民眾一同了解。什麼是麩質? 無麩質飲食又是什麼?「麩質(Gluten)」是一種存在於小麥、大麥和黑麥中的蛋白質成分。余朱青營養師表示,平時常吃的麵食產品會有Q彈的口感,就是因為含有麩質的關係,另外像是傳統素食中經常出現的「麵筋」指的也是麩質。然而,有些人會對麩質過敏並產生許多不適症狀,或是因為「麩質不耐症」腸胃無法吸收麩質而產生「乳糜瀉」。為了避免這些不適症狀產生,針對有過敏體質的人所設計的「無麩質飲食」就此誕生。余朱青營養師提到,其實「無麩質飲食」主要就是以不含麩質的全穀類、根莖蔬果等,來取代小麥製品作為主食的飲食內容,而首先就是要拒絕將麵食當成主食,改用米飯或其他穀類或根莖類食材來取代。「無麩質飲食」明星超愛用 真的能減肥嗎?另外,麵粉製成的麵包、蛋糕、餅乾、甜點等也必須禁止。余朱青營養師表示,市面上已經有不少零食產品會特別標示出是否含有麩質,提醒民眾在選購時可以特別留意一下。不過,「無麩質飲食法」真的有減重效果嗎?余朱青營養師指出,因為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女神卡卡(LadyGaga)等明星推波助瀾下,讓不少人把無麩質飲食跟減重飲食劃上等號,但其實並不真的是這樣。余朱青營養師解釋,採取無麩質飲食法,會大量減少麵包、麵條、甜點的攝取量,減少食用這些高澱粉、高糖分的食物,每日攝取的總熱量一定會減少,所以施行一段時間後,體重當然會減輕,不過這跟所有飲食控制是一樣的,所以並不是真的透過無麩質飲食就可以達到減重的效果。無麩質飲食對於減重沒有直接的效果,而是因為少吃高油、高糖、高澱粉等食物才讓體重獲得控制、身體更加健康。因此,民眾若想要減重,應注意飲食均衡、控制熱量、減少高油高糖食物等,再配合運動才是更有幫助的減肥方法。資料來源:余朱青 營養師-無麩質飲食
壯年男不菸不酒 竟胰臟炎命危住院「全是水果害的」
一般人總認為水果很健康,但因為糖分高,過度攝取可能會增加風險。有一名男子胰臟發炎掛急診,情況相當危急,抽血時竟抽出黃色稠狀的乳糜血,才發現他三酸甘油酯超標,原因正是水果害的。肝膽腸胃科醫師葉秉威在《醫師好辣》節目中透露,喜歡吃高糖、高油、高熱量食物,會讓血液中壞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飆升,可能會造成心肌梗塞、中風,血脂肪如果居高不下,會對身體造成危害。曾有一名40歲男性病患,因為肚子痛掛急診,檢查發現是胰臟發炎,於是收治住院。該名患者呼吸很喘,幾乎沒有小便,葉秉威坦言:「當我看到他的時候,我知道時間不多,我必須要趕快幫他找到原因」,由於胰臟癌在台灣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喝酒或膽結石造成,他便詢問是否有喝酒的習慣,但是對方不菸不酒,電腦斷層掃描也沒看到膽結石的狀況,不解為何飲食健康,胰臟會發炎。病患的血不是紅色,而是黃色稠狀。(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葉秉威做進一步檢查,幫男子抽血,結果超嚇人,「他抽出來的血不是紅色的,而是黃色稠稠的,一看就知道是乳糜血,就是血中有非常大量的三酸甘油酯,造成血的顏色改變,就是血太油」,有這種狀況代表三酸甘油脂一定破表,死亡率很高。果然,男子的三酸甘油脂高達2000mg/dL,正常人應該要小於150mg/dL。葉秉威當時看到就傻了,「我們就知道這個人可能狀況不會太好」,追問下才得知,男子患有遺傳性血脂異常,但因為沒症狀,一直不以為意,醫師開的藥都沒吃,只靠「水果食療」控制。不過,高糖分的水果會讓三酸甘油脂變更高,男子本身指數已經很高,又因為飲食習慣忽然拉高,導致急性胰臟發炎,還好提早找到原因,用藥物和大量的點滴治療,及時將發炎的情況給撲滅,最後順利出院。
27歲男挺大肚「每天產奶1KG」 原因曝光…竟是這裡破掉
一般而言,除了孕婦會有凸起的肚子,或許就是身材較臃腫的人。不過,中國浙江有一名27歲男子,肚子不僅隆起宛如懷孕,每天還能從腹部流出至少1公斤的「奶」,到底發生什麼事呢?根據《上海電視台》,男子2019年因為慢性腎病接受腎移植手術,但是手術不久,就出現下腹部墜痛的症狀,腹腔引流管中每天至少流出500至1000毫升不等的乳白色液體,經過禁食等一系列保守治療,情況並沒有好轉,因此轉院進一步求診。醫師針對男子的病情進行詳細分析,認為呈乳糜樣的腹水是由淋巴管滲漏、破裂,造成乳糜漏入腹腔,人體的淋巴系統遍布全身,抵抗外來細菌、病毒以及分解、消化吸收體內代謝產物的作用。男子經過手術後,生活才恢復正常。(圖/翻攝自上海電視台)正常來說,淋巴液為淺黃色,而腸道的淋巴來源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後產生的大分子脂肪和蛋白,外觀上呈牛奶樣,稱為「乳糜」,一般人進食後,食物變成乳糜樣營養成分進入淋巴管系統,再進入血液循環,淋巴管損傷後,會造成乳糜液漏出、盆腹腔積液,引起腹脹或壓迫症狀。醫師分析認為,男子極有可能是因為手術後,因醫源性損傷導致淋巴管破裂,使得淋巴液外溢,出現這種小概率的併發症「淋巴瘺」(淋巴管瘺)。淋巴液的持續流失,不僅會導致患者電解質紊亂、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下降等,嚴重甚至會有生命危險。醫師為男子制定嚴密的手術和治療方案,最後手術順利完成,隔天男子腹腔引流出的「牛奶」明顯減少,顏色從乳白色變成淡黃色,手術後半個月,伴隨男子拔掉引流管近3個月,他終於恢復了正常生活。
三餐叫外送!24歲男痛到掛急診 檢查體內驚見「牛奶血」
許多在外租屋的上班族,平常工作繁忙,通常沒有辦法自己下廚,而會選擇外食,沒想到中國佛山有一名24歲男子,因為太常吃外送,某天竟肚子痛到掛急診,檢查赫然發現體內出現「牛奶血」。根據《佛山電視台》報導,男子平常因為工作原因,三餐大多叫外送,最近卻因為吃了「豬頭肉」後,出現上腹部疼痛,原本以為是吃壞肚子,但到了凌晨後愈來愈痛,讓他不得不到醫院掛急診。男子就診發現體內出現「牛奶血」。(圖/翻攝自佛山電視台)醫院診斷後,證實男子患上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醫生迅速為他制定方案,做血漿置換治療,過程中可見其血漿顏色呈乳白色混沌狀,醫學上俗稱「牛奶血」。據了解,「牛奶血」代表血液中含有高量脂肪,即吃的脂肪在經過小腸消化、吸收後,變成細小的乳糜微粒進入血液,多到一定程度時,血清會由清澈透明的淡黃色液體,變成乳白色或混濁狀的黏稠液體,像牛奶一樣,臨床上稱之為「乳糜血」,最常見的病因是受到遺傳和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男子隔天感覺肚子的疼痛減少很多,回憶起那陣疼痛,他仍心有餘悸,坦言自己平時很少在家吃飯,飲食不是很規律,還因此2次患上胰腺炎,當時出院後,還一直沒有控制飲食,加上平時喜歡喝飲料,導致「牛奶血」。從他提供的外送訂單可見,光是8月份,點炸雞、滷肉飯和燒臘加起來就多達12次。男子常吃油炸食物。(圖/翻攝自佛山電視台)醫生透露,男子血清甘油三酯高達82.82mmol/L(毫摩每升),一般正常參考值是0.44—1.80mmol/L(毫摩/升),因而引發急性胰腺炎,沒有定期體檢,也沒有吃藥治療,長期累積導致這次的問題。目前男子病情穩定,正在住院治療中。
在0.3公分裡找出病毒! 檢驗員揭「繁瑣程序」嘆:不要以為你都懂
國內疫情嚴峻,近來「校正回歸」一詞引發各界討論,甚至被不少人拿來當作梗圖,不過專業的檢驗人員卻是滿滿的無奈。一名疫苗研究人員就分享檢驗流程,過程繁瑣複雜,也才明白為什麼速度會這麼慢了。一名長庚醫學院研究員在臉書以「這天,我與病毒為伍」發文,直言找到呼吸道病毒的基因體不算很難,「比驗孕稍微難一點而已」,但是過程有許多複雜的程序,要先從肺部支氣管的相關位置採樣,加入一種能分離RNA、DNA、蛋白質的試劑後,再以1/5的比例加入chloroform(氯仿),搖勻呈現乳糜狀13500g攝氏4度、離心15分鐘後,呈現三層分離。(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最後非常仔細小心地取出上層透明的部分,再加入等體積的isopropanol(異丙醇)搖勻後,攝氏4度靜置5分鐘,13500g離心10分鐘得到沉澱物即為total RNA sample(包括環境細菌的、你身體的、病毒的以及死細胞的)。不過,這都只是檢驗程序的一小部分,還需要用超迷你滴管操作,往往要耗費一天以上。研究員感嘆:「你永遠不會懂我們多無奈」,透露檢驗人員的大拇指加一次樣品要按96次,一個樣品有3種東西,總共要按288次,「在0.3公分~300洞裡找病毒,在12*8的盤子上下樣品,在一天內要重複這件事 至少10次,下班回家還要看新聞被你們罵驗太慢…」,他希望全台民眾乖乖在家,「除了別亂跑,記得給我們一點鼓勵,不要以為你都懂,其實你知道的真的比你想像的還少」。研究員表示,人本來就不會什麼都懂,每個專長都值得被尊敬,「你也希望你被尊敬,當然我們也需要」,最後他希望大家分享出去,「戰場上的士兵,需要被知道」。
熟女過年狂吃「沒停過」 肚子痛到全身汗…肉眼見「血脂漂浮」險死
農曆新年假期剛剛結束,許多人在闔家團圓的日子,難免會大魚大肉吃好料,但大陸江蘇常州昨天(17日)傳出,一名女大生在新年期間狂與親朋好友聚餐「吃不停」,結果幾天後突然肚子痛到站不起來,後來被確診罹患急性胰腺炎;而大年初二也有一名年約39歲的熟女,也因為暴飲暴食誘發急性胰腺炎,送醫時抽血,肉眼直接見到血脂漂浮,搶救4小時人才清醒。具《江蘇公共新聞》報導,大陸常州一名就讀大二的女大生,趁著放寒假返鄉過春節假期。春節期間她不斷聚餐、大吃大喝,後來某天一回家就突然劇烈腹痛,緊急被送往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就醫。醫生檢查發現,這名女大生並非一般的吃壞肚子胃痛,而是因暴飲暴食所誘發的急性胰腺炎,還好及時搶救,目前已無大礙。無獨有偶,蘇州一名39歲康姓女子,大年初二也因劇烈腹痛前往急診。當地醫院表示,女子身高160cm,體重破百公斤,到院時全身痛到都是汗,整個人臉色蒼白,後來經過檢查,發現女子血液呈現粘滯,肉眼直接可見血脂漂浮,有「乳糜血」的症狀,也是罹患急性胰腺炎,當下就被送進加護病房治療,經4小時搶救人才清醒。醫師表示,急性胰腺炎好發於青壯年族群,患者通常因為短時間內吃進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刺激了胰腺,導致胰液過度分泌,當胰液來不及流向十二指腸,滯留於胰管時,會導致胰管內壓力增高,就會發生急性胰腺炎。醫師警告,春節是胰腺炎等消化道疾病的好發期,急性胰腺炎如果導致胰腺大部缺血性壞死或感染,會引起身體其他嚴重併發症,死亡率最高可到30%,民眾務必當心。
兒科地雷「腸扭轉」恐致死 嬰兒持續嘔吐是警訊
產後第5天,喜逢第一胎的玟玟和先生在月子中心準備休養,但才過幾個小時,護理師就發現寶寶喝奶不但會吐,甚至伴隨膽汁,交代夫妻倆必須立刻帶孩子到醫院。經亞東醫院小兒急診醫師徐鈺敏安排電腦斷層後顯示,寶寶出現中腸扭轉的現象,已嚴重影響小腸的血液供應,須立即手術以避免腸子壞死。亞東醫院小兒外科主任許琪琪表示,在術中發現寶寶有大量的乳糜腹水,為典型的急性腸扭轉。經即時的手術治療與加護病房照護後,順利恢復腸道功能,術後5天就能正常喝奶,平安與父母團聚。許琪琪醫師指出,急性中腸扭轉對一般人來說是個非常陌生的疾病名詞,但對小兒科或小兒外科醫師來說卻是可怕的地雷。只要稍有延遲診斷和治療,就可能造成大量的腸子壞死,導致病人必須終生依賴靜脈營養維生,甚至死亡。造成中腸扭轉的原因,大多是因為病人有先天性腸子旋轉不良,造成十二指腸腸系膜根部及升結腸處被腹膜沾黏包覆,使腸子從根部扭轉,導致十二指腸阻塞及小腸缺血壞死。急性中腸扭轉多發生在新生兒時期,最典型的症狀是出生後能正常喝奶排便,但3-5天後突然發生大量膽汁性嘔吐。在治療方面,手術是唯一的選擇且必須即時。除了把腸子旋轉復位,也得把十二指腸及腸系膜根部處的沾黏鬆解,並將闌尾切除。手術的方式包括開腹術及腹腔鏡手術。不過也有報告指出接受腹腔鏡手術的病童,腸扭轉復發率較高,可能原因是腸系膜根部分離不足,術後沾黏較少等因素,反而增加扭轉的復發機率。許琪琪醫師表示,手術後通常5-10天腸道功能就會逐漸恢復,但若延誤治療導致腸子缺血壞死,則就必須切除大量的小腸,病人會因「短腸症」需終身依賴靜脈營養,等待日後小腸移植的機會。許琪琪呼籲,有先天腸子旋轉不良的病人,約90%會在1歲前發生症狀,提醒各位父母,如果寶寶有持續嘔吐現象,甚至伴隨膽汁性的嘔吐,須盡快前往醫院就醫,以避免腸道壞死的遺憾。
吃麵包會引起偏頭痛? 科學家解密
偏頭痛除產生頭痛外,還伴隨想吐、對光過敏、眩暈等其他症狀,全世界有數千萬人深受其苦,也是全球第三大病因。而造成偏頭痛的原因和環境、荷爾蒙、遺傳,以及吃特定食物如紅酒、起士、巧克力等有關,但最新研究發現,「麩質」也會。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神經學副教授葛蘭(Lauren Green)表示,小麥、大麥、燕麥及黑麥等穀物中含有的麩質蛋白,會引發免疫系統產生反應,造成名為「乳糜瀉(coeliac disease)」的腸道疾病,還會造成偏頭痛。罹患乳糜瀉的患者不限年齡,從嬰兒到各年齡層都有,因為麩質造成身體慢性發炎,發炎引發的其他症狀還包括慢性腹瀉、兒童生長遲緩及疲勞,但有些人症狀不明顯。醫界早期認為偏頭痛的原因是血管擴張,但最新研究發現,偏頭痛和顏面的三叉神經有關,麩質會造成三叉神經活化,出現過敏反應,於是造成偏頭痛。一般若是食物造成的偏頭痛,會在攝取食物後15分鐘產生反應,一般人可以將此做為判斷是否偏頭痛是由食物引起的依據,藉此改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