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病友協會
」 乳癌5月19日口罩令全解除 17種「高風險族群」小心:再確比首確更危險!
隨新冠疫情漸漸降溫變得平穩可控,衛福部疾管署宣布將於2024年5月19日徹底解除「口罩令」,進出醫療機構也不再需要配戴口罩。不過新冠威脅仍然存在,有網路媒體建議,3種高風險族群仍應隨身攜帶口罩備用為佳,而對於部分高風險族群來說,「再次感染」後對身體的危害會比「初次感染」還更高!據《今健康》報導,5月19日起進出醫院免戴口罩,但以下3情況仍需注意防疫措施。一、疑似/感染者:避免入院or期間佩戴民眾若為疑似/感染呼吸道疾病患者,包括或出現發燒、流鼻水、咳嗽等相關症狀等,非必要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若有必要進入,在症狀期間、症狀緩解5日內進入時應佩戴口罩,並遵循衛生措施及禮節。二、高風險族群:最好仍佩戴口罩若為高風險族群,包含過去一周內曾與感染患者密切接觸、免疫低下、感染其他呼吸道疾病、探視或照護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入時也應佩戴口罩,並遵循衛生措施及禮節。三:無法佩戴口罩者:落實衛生若為無法配戴口罩者,例如2歲以下嬰幼兒、因身體或心理因素無法配戴口罩,則應用衛生紙遮住口鼻,使用後將衛生紙妥善丟進垃圾桶,並落實手部清潔,降低傳播風險。此外,《今健康》還指出,口罩令雖解除,但新冠威脅仍存在,病毒對於部分高危險族群仍存在威脅,甚至「再次感染」後對身體的危害會比「初次感染」還更高!據台灣病友聯盟、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HOPE癌症希望基金會及台灣癌症基金會等各界專家討論指出,包含65歲以上、孕婦、產婦、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慢性肝病、結核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BMI≧30、吸菸、已戒菸者、免疫功能疾病者等,皆屬於高危險族群,再次感染後對身體的危害會比初次感染風險更高。提醒口罩令雖解除,但上述的高危險民眾進出醫療機構、老人福利機構等,還是建議繼續佩戴口罩為佳,以利維護自身健康。
婦女月粉紅灰犀牛來襲!乳癌病友協會公布雙軌調查 提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六大呼籲
乳癌長年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更為婦女常見死因第二名,且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皆逐年緩升,是大家顯而易見但卻視而不見的「粉紅灰犀牛」。因此在3月「婦女月」的尾聲,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特別於27日舉辦「粉紅灰犀牛來襲 乳癌認知及議題態度調查」發佈記者會,公布史無前例針對國內的女性及病友的雙軌調查研究,並提出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六大呼籲。會中邀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民進黨立委王正旭、民眾黨立委陳昭姿、國民黨立委陳菁徽、國民黨立委李彥秀以及醫師專家學者們等共同出席,探討該如何應對「粉紅灰犀牛」來襲,提高社會大眾及政府對於乳癌防治的重視。黃理事長表示,不管是政府或是民間,在乳癌防治衛教宣導上都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因此提出「六大呼籲」,有意識地結合專家學者、病友團體及社區,讓衛教資訊更有效擴散,提高民眾的乳癌防治意識並實際行動(圖/品牌提供)。乳篩防線失守!過半表示未定期篩檢 9成認為篩檢年齡應下修據乳癌認知及議題態度調查顯示,有61.5%的一般女性及過半(52.7%)的乳癌病友罹癌前沒有定期進行乳癌篩檢的習慣。值得警覺的是,一般女性中知道乳癌可篩檢,但未進行定期篩檢比例高達61.8%,僅有38.8%受訪者有定期篩檢的習慣。探究不願篩檢原因,一般女性不篩檢的主要原因竟是年齡未到政府補助(46.3%),而乳癌病友罹癌前不篩檢的主要原因則是自認不需要檢查(42.3%)。另外「自認不是高危險群」、「不知道要篩檢」以及「害怕篩檢造成的疼痛」也都是受訪者不願篩檢的原因選項。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根據衛福部公布2023年全台乳癌篩檢率僅3成3,低篩檢率將嚴重影響早期治療的潛在機會。因此協會在乳篩政策上提出「乳癌篩檢年齡下修至40歲」及「篩檢升級自由選」兩大呼籲,一方面因應目前各年齡層病友人數緩增現況,有助於落實早期治療的目標;另一方面透過差額負擔方案自由選,女性可自費補足差額,選擇精準性較高、檢查不適感較少的篩檢方式,有助於提升女性篩檢意願,也不會造成政府預算壓力。針對下修乳篩年齡的呼籲,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於記者會中表示,國健署目前提供的是國際上認可的篩檢方式,會持續研究國際上相關數據,朝向篩檢年齡「下修」跟「上修」的方向努力幫助病人。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目前健保署給付38種乳癌用藥,提供第一線醫師更多武器協助病人對抗癌症,健保署會朝著協會提及的六大呼籲方向努力(圖/品牌提供)。面對癌症最擔心經濟負擔 能接受的自費預算僅實際支出一半調查顯示,女性面對罹患癌症最害怕的事情前三名,不管是一般女性及病友,第一名皆為害怕造成個人及家庭經濟負擔(一般女性46.0%、病友49.3%),第二、三名則分別為害怕造成家人照顧負擔(一般女性14.3%、病友10.1%)及害怕治療副作用(一般女性11.7%、病友14.4%)。而在治療負擔調查上,可發現有67.4%的一般女性及70.2%的病友最能接受的自費預算在50萬以內,且有約半數的一般女性(46.2%)及病友(52.0%)傾向只採取健保方案治療。黃淑芳指出,透過調查可看出,不管是一般女性或病友,一旦罹癌最害怕的事情不是死亡,而是沉重的經濟負擔,多數傾向優先選擇健保治療,但早期乳癌患者如想使用療效較好且能減少後續復發機率的藥物,往往一年動輒須自費百萬元,與受訪者能接受的50萬自費預算相差一倍,僅能負擔實際支出的一半。因此我們呼籲健保應納入更多早期乳癌用藥,將更具效益且有效減少病友的經濟負擔。立委陳昭姿在會中表示,自己在新藥審議委員會擔任委員29年,儘管目前新藥審查走向精準治療,健康投資仍非常不足,不能讓病人因為沒有錢就不治療,這部分會跟衛福部一起努力。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目前心理健康司有與心理腫瘤基金會及全台19家癌症醫院合作,提供免費心理諮商,去年更在行政院支持下,在全台佈建48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基礎的心理諮商及轉介服務,未來仍會努力擴大服務(圖/品牌提供)。乳癌防治應全方位看待 病友心理支持及生育保存需求急迫本次調查也針對過去較少討論,但對癌友有迫切需求之議題做雙軌調查。黃淑芳指出,根據過去研究統計,癌症病友於罹癌後兩年內自殺率比一般平均自殺率高出約7倍。此次調查顯示,有72.9%的一般女性及87.9%的病友認為罹癌後政府或院所應主動提供心理支持。呼籲政府應將調查結果納入未來降低病友心理健康風險之考量,結合既有心理健康資源主動提供病友,讓病友在獲知重大疾病時有所依歸。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根據國衛院最新研究指出,癌症患者自殺死亡率是非癌症患者的2.5倍;如果是被告知罹癌的第一年,癌症患者自殺死亡率是非癌症患者的5.5倍,而與其他癌症相比,乳癌患者還要面臨體態改變及夫妻婚姻關係的挑戰,因此心理資源挹注顯得更為重要。目前心理健康司有與心理腫瘤基金會及全台19家癌症醫院合作,提供免費心理諮商。去年更在行政院支持下,在全台佈建48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基礎的心理諮商及轉介服務,未來仍會努力擴大服務。立委王正旭於記者會呼應本次記者會主題,指出如果被「粉紅灰犀牛」撞到會有很嚴重的後果,需要我們健保醫療上給予更多支持,也需要心理支持跟篩檢的協助,透過大家共同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圖/品牌提供)。病友罹癌前對乳癌資訊感到不足 病團宣導比政府讓人更有印象最後調查指出,有64.5%的乳癌病友自認為罹癌前對乳癌資訊不充足,一般女性也有近半數(49.5%)認為資訊不充足,顯示乳癌防治衛教仍有努力空間。在宣傳口號印象部分,一般女性與病友皆對乳癌病友協會去年的「點亮雙色粉紅絲帶守護健康掌握幸福」口號最有印象(一般女性46.8%、病友79.1%),其次則為國健署的「愛自己從乳篩開始」(一般女性41.8%、病友67.5%)。黃理事長表示,不管是政府或是民間,在乳癌防治衛教宣導上都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我們也提出「乳癌衛教資源1+N」的概念,呼籲政府機關的衛教資源應做更多釋出,有意識地結合專家學者、病友團體及社區,讓衛教資訊更有效擴散,提高民眾的乳癌防治意識並實際行動。立委王正旭於記者會呼應本次記者會主題,指出如果被「粉紅灰犀牛」撞到會有很嚴重的後果,需要我們健保醫療上給予更多支持,也需要心理支持跟篩檢的協助,透過大家共同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罹癌怕拖累子女不敢講 忍到病灶潰爛才求助
60多歲的陳阿姨平時熱中於志工服務,由於工作因素和先生、兒子分居兩地,不知何時開始,她的乳房開始隱隱作痛,但始終不肯正視,甚至想靠宗教信仰的力量撐過去,直到乳房病灶開始潰爛,痛得難以承受,終於向家人開口求助。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回憶,陳阿姨和家人找上協會求助,她馬上幫忙安排病人住家附近的醫院,也和醫師打過招呼,希望讓病人更安心接受治療,但出乎眾人意料之外,陳阿姨臨陣脫逃了。後來在旁人不斷勸說下,陳阿姨終於願意就醫,但已經進展到乳癌晚期,只能接受保守緩和治療,儘管稍微找回生活品質,但還是難以阻止病情惡化,於今年6月病逝。這段期間,黃淑芳和陳阿姨持續透過LINE聯繫,每天向她問好,關心她、鼓勵她,陳阿姨也在臨終前向黃淑芳道別、道謝和道歉,「如果當時有早一點接受治療,或許現在不會是這樣子」。黃淑芳從事乳癌病友服務20多年,她觀察到高齡癌友心態呈現兩極化,一端是鴕鳥心態,另一端則是樂觀豁達。前者覺得自己年紀大、活夠了,擔心治療費用造成子女負擔,因此不願正視病情,更不願意積極治療;後者則是覺得不甘心,好不容易活到這把年紀,兒女成群,終於可以享受天倫之樂,捨不得就這樣離開,因此更加正向樂觀地接受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關懷教育中心主任游懿群也發現,不少高齡癌友都是過去生活苦過來的,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他們面對挫折和承擔責任的能力較好,面對癌症病情也比較豁達,有很高比例願意積極接受治療。嘉義聖馬爾定醫院曙光俱樂部會長陳季英說,自己服務的乳癌患者多數和兒女分開生活,罹癌後家人為了照顧媽媽,反而讓她獲得和家人相處的寶貴時間,這些患者感覺自己是被照顧的、沒有被遺棄,心理上的富足,或許對治療效果也有幫助。
乳癌晉十大國人癌症之首 病友協會提4大訴求盼政府改善政策
台灣乳癌發生率為十大癌症第一位,且還在逐年上升[i]!10月國際乳癌月即將到來,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15日提出4大訴求,期盼政府將乳癌及早治療納入第五期國家癌症計畫、乳房攝影下修至40歲、早期新藥加速納保,以及應將持續增加的年輕乳癌病友所衍生的婚育問題納入少子化對策等,盼政府及社會能察覺趨勢,確保醫療環境符合病友實際需求。2022年乳癌就醫人數超過16萬人根據衛福部統計,乳癌標準化發生率18年來蟬聯第一,且持續成長,人數眾多,2022年乳癌就醫人數超過16萬人。TBCA理事長黃淑芳表示,乳癌患者人數眾多,但每人平均醫療費用最少。不同於美國趨勢,台灣乳癌死亡率未有效降低。然而受到疫情影響,110年婦女乳房檢査服務人數下滑,第四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之乳癌防治執行績效並不理想,其中以65-69歳婦女乳癌攝影服務利用率下滑最為嚴重。我國早期乳癌健保藥物 落後國際治療趨勢她提及,台灣乳癌好發年齡較歐美年輕7歳,而且乳癌為台灣年輕族群發生率最高之癌症,年輕乳癌病友及早治療急迫,然而年輕病友自費藥物需求高,受限經濟負擔。不僅如此,我國早期乳癌健保藥物落後國際治療趨勢,以惡性較高的HER2型乳癌為例,我國自民國99年將第一代標靶藥物trastuzumab納保後,至今無新的HER2早期乳癌標靶藥物納保,隨著更多創新標靶藥物問世,多數病人無法得到完整治療。因此協會提出4大訴求,關注病友及早治療重返職場及延續婚育規劃之需求。陪伴乳癌姊妹走過抗癌之旅黃淑芳表示,乳癌病友協會2002年由26個團體共同組成,20幾年來不停歇地提供病友們相關協助。協會志工遍佈全台14個縣市,超過40個會員團體,擁有700位志工、1.5萬名會員,成立以來透過線上諮詢服務超過2萬名病友。協會除了站在第一線協助病友抗癌外,近年也積極向政府爭取癌友權益,去年首先進行國內首份針對乳癌病友及其親友樣本數破千之研究,發現有近7成受訪者表示選用自費治療藥物是沉重負擔,並根據調查結果積極向政府及民代請願,獲得多位跨黨派立法委員支持與協助,得以在今年3月於立法院召開座談會,邀集70位病友、專家及主管機關共同討論乳癌早篩早治問題。國際乳癌月即到來 點亮第20次粉紅絲帶10月即將迎來國際乳癌防治月,乳癌病友協會將依照慣例舉辦點亮粉紅絲帶排字活動,10月15日在台北市大湖公園舉辦「點亮雙色粉紅絲帶 守護健康 掌握幸福園遊會」,由藝人吳怡霈公益主持,超過500位病友與家屬響應。現場除排字活動外,還有衛教趣味活動、摸彩環節以及表演活動,園遊會也將邀請衛福部代表以及民意代表共同參與。 [i]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nLF9GdMD%2B%2Bv41SsobdVgKw%3D%3D
為癌友與親人們留下美好的記憶!台灣資生堂集團X 時尚攝影師余惟做 「薰衣草之環」公益活動,拍出癌友與家人美麗瞬間!
資生堂集團自2017年由日本總部發起,與多家企業、醫院合力舉辦 「薰衣草之環」公益活動,台灣資生堂集團也在同年結合社會關懷部門的「化妝療法」,於全台舉辦 場服務講座;並於2022年開始擴大舉辦彩妝服務與專業攝影活動。「薰衣草之環」公益活動這個公益活動,是透過台灣資生堂集團的產品及服務,連結個人、社會形成支持安全網,接住每一個與癌症對抗的朋友,透過彩妝服務和專業攝影,讓癌友們看到勇敢,無畏,而且依然漂亮的「自己」。(圖/品牌提供)台灣資生堂集團於2023年7月21日~22日,與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勇源輔大乳癌基金會與亞東紀念醫院合作,服務超過60位癌症病友、紀錄生命最動人的時刻,積極為癌症病友與社會帶來善的循環。(圖/品牌提供)此次 「薰衣草之環」公益活動不僅在癌友間好評不斷,也在集團內部間巨大迴響,公司同事們紛紛報名擔任此活動的志工,在現場陪伴病友們聊天、留下給自己的訊息、並協助引導拍照時展現快樂自信的一面。
賴清德接見癌症病友團體 承諾當選總統後設「新藥基金」 拒讓醫療階級化
立委劉建國今天率領台灣癌症基金會、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立院厚生會等13個癌症相關團體以及醫藥界專家代表,拜會副總統賴清德副總統,懇請他協助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aiwan multi-support Cancer Drugs Fund,簡稱 TmCDF),減輕癌症家庭負擔,並遞交聯合請願書。賴清德指出,台灣經濟發展已達一定程度,需要導入更先進的新醫療技術,身為總統參選人,他會將成立癌症基金納入選舉政見當中。賴清德也分享過去他擔任立委期間推動「癌症防治法」的過程,以及實際參與國家公共衛生醫療政策擬訂經驗。賴清德強調,要打造「健康台灣」,首要工作是提升國人健康,其次則是結合台灣本土生技業與產業優勢,發展精準醫療,健保方面也應全面檢討傳統化療政策的給付效益。他有信心,健康產業能成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讓世界看到台灣的醫療水準,擁抱台灣。賴清德並認同癌症藥品基金的成立,並表示政策規畫重點應放在基金成立後的運作機制,不僅參考他國制度,也要依據台灣社會特性做調整,此外,也應提升醫療科技評估量能,透過分析數據確認癌症新藥的實際療效。劉建國表示,他已經提案成立癌症基金,因為癌症對國民健康的危害日漸加劇,倚靠健保制度已難及時回應病友需求,癌症家庭為了求藥四處籌錢、賣家產,彷彿回到健保前「有錢判生、沒錢判死」的社會。他也對賴清德20年前力主推動癌症防治法感到相當佩服,期盼藉由賴清德過去在醫界、政界的經歷,共同催生「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成立。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癌症新藥獲健保給付所需日數逐年延長,病友等待癌症新藥納入健保平均要等787天,就算獲得健保給付,給付範圍也僅涵蓋30.4%的癌症病友,超過7成5的癌症家庭仍面臨自費新藥的艱難選擇,形成「醫療階級化」。顯然現行健保體制已難滿足癌友對新藥新科技的需求,建立創新體制已是必然趨勢。
綠委推動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 盼減輕病友家庭負擔
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蘇巧慧和余天辦公室今(26)日聯合舉辦「推動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立法公聽會」,與共同呼籲,病友團體與專家學者費時3年進行自主研究,參考英國制度與台灣現況提出「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規劃,希望在健保體制外另籌財源,為癌症家庭減輕負擔,今天召開公聽會凝聚立法共識後,將提出修法草案。今日出席公聽會團體,包括台灣癌症基金會、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臺灣病友聯盟等病友團體與醫界公衛專家。劉建國表示,台灣癌症時鐘不斷快轉,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人數逐漸攀升,病友等待新藥獲得健保給付的空窗期,癌友家庭得先面對龐大醫療費用支出、苦不堪言,呼籲政府應儘速解決癌友的新藥困境與需求。蘇巧慧說,癌症治療新藥近年發展迅速,加上台灣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人口結構劇烈改變,政府應投注更多資源在癌症健康。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為強化健保永續經營,健保署陸續提出多項改革方案措施,然而癌症新藥等待健保給付的時間仍遠高於其他新藥,且往往只有部分適應症能獲得給付,癌友面臨看得到、用不到的困境。她期待,「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能對癌友家庭提供過渡型的支持機制,讓癌友能及早用藥,並減輕自費負擔。依據台灣癌症基金會2019年對千個癌症病友家庭的調查,若能將每月動輒1、20萬元的自費負擔減輕到2至3萬元以下,大多數癌症家庭可以接受,而針對經濟弱勢家庭則應考量全額補貼。蔡麗娟強調,台灣面對長期高居10大死因首位的癌症,應以國家戰略思維,思考創新制度,盡速成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降低癌症家庭的經濟負擔,縮短癌友與新藥的距離。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乳癌是非常複雜的癌症,但用藥選擇多元,只要透過適當治療策略可以大幅增加存活,同時還能兼顧生活品質,並維持家庭、經濟和工作職場等經營,而這一切先決條件是「藥要及時」。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說,年輕病友通常有3個經濟特點,包括低薪資、低存款、低保額,絕大部分必須自費的癌症新藥,年輕病友都難以負擔,且癌症新藥進入台灣健保多半已落後歐美5到10年,對病人往往為時已晚。她強調,隨著科技創新,許多年輕病友在治療後都能回歸職場,都是國家的勞動生產力,期望透過制度創新幫助病友及時活下來,也確保病友人生道路能有更多的機會與選擇。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擇補充,協會長期服務的病友涵蓋20到64歲勞動族群,現在健保體制中可用到的藥物對病友副作用相對大,很多病友在治療中,需要中斷個人職涯,導致家庭經濟收入中斷。他認為,無法取得新藥的情況下,勞動力持續流失,若能成立基金,就能讓病友快速取得療效更好、副作用更低的新藥,而且現行新興免疫治療對肺癌、胃癌和食道癌等,都有突破性療效,只是礙於健保財務問題,這一類病友很難取得更好的藥物,希望能成立基金協助病友在低財務負擔的情況下使用新藥物。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全民健保近年總額支出成長率為4%至5%,雖然遠高於GDP的年增率,但總額包山包海,加上高齡化社會,新藥新科技費用高昂,終致健保財務不堪負荷,新藥新科技引進大幅受限;新基金有其必要性,且應在健保外由政府每年編列適當預算,加上民間捐助與商業保險補充成立,應可加速未納入健保給付前的癌症新藥引進。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也提醒,未來基金應由非健保的第三方獨立機構運作,避免與健保制度疊床架屋,反而導致新藥給付更曠日廢時。
最致命乳癌讓女漢子哭了 丈夫佯裝堅強暗自辛酸
今年59歲的阿芳4年前罹患三陰性乳癌,開刀後做了6次化療,結果5個月就復發,癌細胞轉移到肺部「整個滿天星」,再度化療後癌細胞雖然消失,但不到1年多,肺部又出現1公分腫瘤,二次復發讓阿芳幾乎失去信心,原本個性堅強、看似鐵人的阿芳,數度因不捨孩子而流淚,支撐阿芳活下去的動力,正是來自於家人,阿芳的兩個女兒都還在念書,丈夫陪著她面對癌症病情,雖然震驚、崩潰,卻從未在阿芳面前顯露,始終表現得很堅強,阿芳還是透過友人,才知道結婚25年的先生心裡這麼難受。而遠在花蓮家鄉的老母親,阿芳也是去年才敢讓她知道病情。在接受化療加上免疫治療3個月後,目前腫瘤已消失,阿芳說:「雖然三陰性乳癌不好治,但是只要撐過5年不復發,之後復發率就很低,我要積極治療等待後援。」一直以來,乳癌是國內婦女癌症的頭號殺手,其中三陰性乳癌因缺乏相對應的藥物治療,被視為難以治療的乳癌類型。然而,台灣本土性臨床研究顯示,三陰性乳癌手術治療後3年是復發和轉移的危險期,醫師呼籲及早積極治療,尤其是部分對化療反應差的晚期患者,建議搭配免疫療法,有助降低疾病惡化和死亡風險,挽留生機。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顧問級主治醫師陳訓徹教授指出,近年三陰性乳癌的藥物研發出現重大突破,一掃過去20年沒有新藥可用的陰霾。目前可透過精準抑制癌細胞特定抗原,喚醒自身免疫能力來消滅癌細胞,並且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複製,進而達到疾病治療和控制的效果。陳訓徹教授表示,免疫治療建議搭配化療使用,因為化療在殺死癌細胞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一些訊息,一方面讓免疫細胞更清楚辨識敵人及其所在地,另一方面也能更精準地進行攻擊。研究發現,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中,約4成屬於PD-L1陽性族群,適用於免治療法,且併用化療可延命逾2年,降低近4成疾病惡化風險和死亡風險。「牽妳的手,走咱的路」,是「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aiwan Breast Cancer Alliance,簡稱TBCA)對姊妹的承諾,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新確診的乳癌病友,因為對治療不甚了解,容易產生不安與懼怕,很可能選擇隱身逃避,而不接受後續治療,復發的病友也可能因為心灰意冷而放棄治療,不過醫學日新月異,治療藥物持續進步,對付棘手的三陰性乳癌醫界不再束手無策,病友們只要堅持下去,就會看到希望;同時,也期盼政府能在健保藥物上多給予支持,幫助病友減輕經濟壓力,抗癌更安心!
熊熊沙啞嗓音成特色 不怕男友「倒陽」靠這招
卓毓彤(熊熊)20日和好友賴薇如、邱慧雯,3人一同出席「Olaoso x Macott station」公益記者會。活動上身材傲人的G奶熊熊也不忘提醒大家要做乳房自我檢查,表示跟身邊女生好友都會相互提醒。這次她的內衣品牌聯名推出限量聖誕球商品,每售出一款將捐出50元給「TBCA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熊熊也打趣表示:「畢竟我人美心美,這次跟乳癌病友協會合作剛好是耶誕節,希望這樣可以讓愛延續,充滿希望。」熊熊(中)和好友賴薇如(右)、邱慧雯,3人一同出席「Olaoso x Macott station」公益記者會。(攝影/焦正德)熊熊也透露自己年輕時曾有過纖維囊腫,「當時發現就立刻去割掉,及早發現及,胸部容易長東西,早治療,是30分鐘的小手術。」因為體質關係,最近則又發現有的一顆0.1公分的小腫塊,給醫生檢查後表示因為還小,現階段先觀察就好。她也表示因為演藝工作容易作息不正常,所以都有固定在做健康檢查,但忙到月經都沒來,「我去看中醫,他說我寒到寒氣逼人,卵巢發黑。」搞笑表示自己現在是冰山美人。先前熊熊被《時報周刊》直擊與CBC男友杜天皓戀愛ing,問她是否會請男友幫忙檢查時,她則迴避表示現階段沒有男友,跟杜天皓只是工作合作關係的友人,還搞笑表示:「我胸部很大,自我檢查要很久。」嗓音沙啞的熊熊,之前表示過年後想割掉息肉,但想想又反悔,「我當初想割是因為女生聲音不好感情會不好,但另一個老師又說不是,所以想想先算了!反正大家也習慣我這嗓音。」現場就有媒體問到,這樣沙啞的嗓音男友一早聽到會瞬間冷卻時,她則秒回:「早上起來聽到我聲音倒陽的話,那我衣服脫掉他就壯陽了。」逗趣反應笑翻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