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燃料
」南韓核電廠驚傳外洩事故!估達「2.3噸核廢水」流入海
南韓慶尚北道慶州市的「月城核電廠」昨(22日)上午驚傳外洩事故,多達2.3噸的核廢水不慎流入海中,目前專家正評估對環境的汙染影響。綜合外媒報導,月城核電廠自今年4月起進行預防性維護工作,已全面停止運作,怎料負責營運該機組的韓國水電與核電公司(KHNP)昨(22日)凌晨4時許,竟發現「乏燃料水」儲存池,水位不停下降,驚覺核廢水嚴重流出,儘管立刻切斷閥門阻止繼續洩漏,但估計約有2.3噸儲存水已經排入大海。韓國原子能安全委員會(NSSC)表示,接獲外洩事故後,已派遣相關專家展開調查,並針對廠外的邑川港、竹田港、奉吉海水浴場等地採集海水樣本,進行輻射檢驗,以評估對環境影響,調查結果出爐後將對外公開。對此,委員會官員推測,可能是乏核燃料冷卻過程中,降低水溫所需的熱交換器故障,才導致洩漏問題,不過確切發生原因仍待進一步調查。韓國原子能安全委員會透露,目前已初步確認浦項和蔚山海域測得的數值,並未發現放射性物質「銫137」有異常狀況,待調查結果全數出爐後,將對外公開說明情況。
美《外交家》雜誌苦勸賴清德「不可廢核」 點名台灣「能源最不安全經濟體之一」
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在1月底撰文點名台灣「是已開發國家中,能源最不安全的經濟體之一」,且台灣恐無法承受核電退役的代價,直言此舉不但會損害國家安全利益,還無法實現減碳的氣候目標。 《外交家》1月31日以《台灣選舉對能源安全有重大影響》為題、〈台灣新當選的總統,有機會扭轉政府自我毀滅性的逐步廢核路線〉為副標撰文指出,「台灣下一任總統是民進黨(DPP)的賴清德,該黨計劃在2025年之前退役所有核電廠。台灣是已開發國家中能源最不安全的經濟體之一,無法承受核電退役的代價,廢核必會損害其國家安全利益,以及氣候目標。 」報導續稱,在現任總統蔡英文的執政時期,台灣關閉了3座核電廠中的其中2座,這也讓2017年以來已發生3次嚴重大停電的電網承受更大的壓力。而且台灣最後一座運行的核電廠將於明年夏天退役。因此,當選新任總統的賴清德迫切需要製定一項計劃,來確保台灣的能源未來。」《外交家》也點出關鍵,核能其實長期以來都是台灣基載電力的基礎,但是由於政治反彈,其供電量變得不再穩定。民進黨自成立以來,一直選擇與反核的環保團體結盟,使得他們一直主張反對核能。比如民進黨第一位總統陳水扁,就率先提出「非核家園」,並提到2025年結束台灣的所有核電,這個政策至今仍是民進黨的主張,沒有看到試圖修正的痕跡。此外,2011年日本福島電廠發生核外洩災難,也增強了民進黨的反核立場,並因此得到廣泛支持,大量的群眾在往後幾年發動多次大規模反核抗議,衝擊當時的國民黨馬英九政府,迫使他們停止核四廠的建設。然而,近年來發生數場大規模停電,造成數百萬美元損失以及民眾的死亡後,台灣島內主張保留核能發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2018年,1000萬選民中的60%在公投中否決了全面淘汰核電的提議,但2021年有400萬選民否決了關於完成四號核電廠建設的另一次公投。2024年總統競選期間,台灣主要反對黨發起競選活動,要求重啟台灣退役核電廠的運作。就連賴也表示,他將考慮讓一座反應爐繼續運作以應對緊急情況。然而,要做到這一點,賴清德需要延長台灣最後一座發電廠的營運許可證,儘管在法規上,更新的最後期限幾年前就該申請了。報導認為,雖然偏離民進黨的核心價值和反核政策,會疏遠賴清德原先的支持者,但逐步淘汰核能也會帶來政治後果。尤其在兩岸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之際,逐步淘汰核能將嚴重損害台灣的能源安全,「截至2022年,台灣97%的能源依賴進口。蔡英文政府用天然氣取代煤炭和核電的策略,使得發電容易受到外部干擾。北京可以透過海上封鎖扼殺該島的發電能力,完全無需採取全面入侵。而且台灣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很少,其天然氣庫存只能維持11天。相較之下,核電廠無需補充燃料即可連續運轉長達18個月。」雖然台灣的反核團體,一再認為地震可能導致核電廠事故,甚至核電廠可能在軍事衝突期間,被中共視為攻擊目標,且核反應留下的永久廢棄物沒有解決方案。然而,《外交家》卻認為「這些擔憂被誇大了!因為核電廠有強大的安全設計,使核設施能夠承受嚴重的地震活動。像是1999年發生致命的「921大地震」時,所有反應爐均安全關閉並在2天後重新啟動。至於核電廠是否會遭到共軍攻擊?報導認為,北京武力犯台的最終目標是要統治該島嶼,而非徹底摧毀它,攻擊核電廠造成的長期污染不符合該目標,也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要是台北與北京發生戰爭,北京幾乎可能攻擊核電廠。至於核廢料的問題,芬蘭和瑞典等國,目前也正在建造乏燃料和核廢料的永久儲存設施,並非無解。另外,如果台灣完全淘汰核能,也將面臨能源短缺的風險。核能可以幫助解決電力吃緊問題,因為它可以為台灣耗電的高科技產業提供充足且廉價的電力。2023年核電平均成本為每度電新台幣1.41元。這低於再生能源(新台幣2.27元)和化石燃料(新台幣3.57元)的價格。 《外交家》還警告,要是沒有核電,必將危及台灣走向碳中和的路程。政府的目標是在2025年,將再生能源佔能源生產的比例擴大到20%,但目前僅有10%,顯然不可能在接下來的1、2年內完成剩餘的目標,「核電的生命週期排放量低於太陽能,因此可以在能源生產脫碳方面補充再生能源。並且,多數再生能源都會面臨天氣和季節轉換時產生的「間歇性」問題,因此核能才是提供基載電力的最理想選擇。」報導最後也建議賴政府,應該先完成核四廠,並重新運轉,因為該電廠電力非常強大,可滿足台灣5%以上的電力需求,其他3座核電廠也不該放棄,應在檢查和維修後,延長其使用壽命,「不然就連鄰國韓國和日本,都在逆轉福島核事故後逐步淘汰核電的政策了。」《外交家》在文末也苦勸賴清德,若台灣島內的政治反對聲浪仍無法克服,那麼賴政府至少應該保留台灣的核工專業人才與知識。否則若失去那些維護與運轉核能的工業能力、安全措施和監管框架,要再重建就必須耗費數年的時間才有可能,「要是不喜歡現有的核電廠,那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也該列為選項,保留其核子專業的基礎能力,將使台灣能夠在新技術成熟後部署它們。」
車諾比電廠遭俄軍圍困「電力中斷無法恢復」 最嚴重輻射物質恐外洩
俄烏戰爭爆發,俄羅斯軍隊包圍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核電廠,廠內300多名員工受困其中,如今更令外界擔憂的是,烏克蘭國營能源運營商今日表示,車諾比核電廠的電力供應已經被切斷,安全系統已經完全斷電,若情況持續下去,放射性物質可能會外洩。綜合「愛爾蘭廣播電視」、「BBC」報導,烏克蘭能源運營商Ukrenergo今日稍早在公司臉書發表聲明,指出車諾比核電廠「完全與電力供應網斷開連結」,並表示由於俄軍的包圍行動,目前「沒有恢復電力線路的可能性」;不僅如此,稍早聯合國原子能監督機構(IAEA)表示,車諾比核電廠「不再傳輸數據」,安裝在該核電廠的監測系統遠端數據傳輸已經丟失。IAEA也指出,車諾比核電廠監測數據失聯已知是停電造成,原因可能和俄軍佔領如電廠、變電廠等電力節點有關,只要戰事不停,車諾比恐怕沒有復電的可能性。令人緊張的是,由於車諾比核電廠電力喪失,廠內儲存的、已經用過的乏燃料恐怕會出現冷卻不足、燃料熔化情形,如果情況持續,最嚴重可能出現起火、放射性物質外洩危機。「我們必須盡快修復它」烏克蘭能源部長哈魯申科表示,在停電的情況下,車諾比核電廠有一個安全系統,可以確保電廠使用柴油發電機運行數日,但現場情況仍相當緊急,而烏克蘭中央目前也無法獲得核電廠監測信息,無法評估是否有任何放射性物質已經被釋放。車諾比核電廠。(圖/達志/美聯社)
北韓睽違3年重啟核反應爐 原能監督署「非常不安」
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監督總署(IAEA)一份年度報告中表示,北韓似乎將原本用來製造核武的原子反應爐重新啟動,而且有長期運作的跡象,初步排除並非是慣例維修所導致,這件事情讓國際原能監督署感到非常不安。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國際原子能監督總署在27日發布報告,透露北韓似乎重新啟動了用於製造核武的核反應爐。報告中指出,自從北韓於2009年驅逐IAEA的觀察員後,多年來IAEA只能透過衛星影像的方式,來觀察北韓核反應爐的活動。而該座位於寧邊的核反應爐最後一次是在2017年進行測試。IAEA在報告中表示,寧邊的反應爐是北韓核計畫的核心建築物。在2018年12月上旬至2021年7月上旬這段時間,並沒有偵測到這座反應爐有運行反應,但是從2021年7月上旬開始,該座反應爐開始進行冷卻水的排放,這是只有在運作下的反應爐才會有的情況。因此推測北韓重新啟動了這座用於生產核武的核反應爐。與此同時,報告中也表示,在北韓平山郡的鈾礦工廠,有明顯的挖礦、濃縮鈾礦的跡象,同時在6月時就有在寧邊發現疑似在加工、反應爐使用後的燃料「乏燃料」的跡象。IAEA認為,如果是基於維護核反應爐的話,處理乏燃料的時間不需要從2月中到7月這麼久,因此推測該座反應爐的運作,已經超脫了一般維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