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瘤
」 主動脈瘤 腹主動脈瘤 手術中年男腰背痛!以為是結石復發 檢查竟在腹部發現「8公分主動脈瘤」
55歲高先生過去有腎結石病史,日前出現腰背痛,以為是結石復發,到醫院做影像檢查卻發現是腹部一顆8公分大的腹主動脈瘤在作怪。因為高先生年紀相對年輕,起初建議選擇傳統的開腹手術將主動脈換成人工血管,但卻在急診發生心絞痛。爲避免併發心肌梗塞,醫師以微創手術替病人置放難度較高且臨床較少使用的T分枝主動脈支架,再於術後十四天執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同時解除主動脈瘤破裂和心肌梗塞的危機。腹主動脈瘤初期無症狀 破裂後的未手術死亡率達100%主動脈是供應人體血流的主要大血管,依部位可分為胸主動脈跟腹主動脈,當血管壁因疾病或老化退化變形、變薄或膨出,就會形成主動脈瘤。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楊凱文醫師指出,男性的發生率是女性的四至五倍,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大於65歲的男性約有5-8%的人有腹主動脈瘤,其餘則是好發在抽菸、三高控制不良、其他心血管疾病或家族史的人。腹主動脈瘤除非是大到壓迫其他器官組織,或是已經破裂和即將破裂才會出現症狀,且症狀皆不明確,從肚子痛、腰痛、鼠蹊部痛到大腿痛都有可能,因此容易跟類似疾病混淆而延遲診斷。若是破裂則會大出血,此時未手術的死亡率將高達100%,即便手術死亡率也高達50%,可以說是人體的隱形炸彈。這些情況需須積極治療 多以支架置放治療為主根據國際治療準則,女性5公分以上的腹主動脈瘤或男性5.5公分以上就必須積極治療,以免增加破裂風險。目前腹主動脈瘤多以傷口小、治療跟恢復速度快的支架置放為主流治療方式,但僅限於離附近重要血管間尚有一段距離的腹主動脈瘤。T分枝主動脈支架非新技術,特點是上面有許多孔洞,不會擋住重要血流,但因置放過程相對複雜且傳統主動脈支架和傳統手術同時無法施行的案例不多,所以臨床實際使用此技術的案例較少。動脈瘤是心血管疾病之一 控制三高與戒菸遠離疾病風險楊凱文醫師提醒民眾,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都相同,高危險族群建議戒菸並將三高控制好,若曾在檢查中發現動脈瘤,務必定期回診追蹤確認是否變大,及早發現與治療。
影像導引「心臟手術也有Google地圖」 精準治癒89歲老翁
89歲陳先生去年底突然昏厥,送醫後發現直徑長達6.3公分的胸腹主動脈瘤,必須裝設主動脈支架保存性命,由於陳先生高齡、共病多,就算採微創手術仍然具有風險。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吳毅暉表示,建議陳先生接受AR主動脈支架手術,精準又能縮短3成手術時間,術後21天出院,恢復狀況良好。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表示,這項技術猶如心臟支架手術的Google地圖,改善複雜血管介入手術整體效率,即時輔助醫師找對血管。台大醫院自去年11月起,在全新的高階複合手術室引入了最新的影像導引技術-CT(電腦斷層)融合技術。這是一種類似利用AR的方式,將病患手術前的電腦斷層片,輸入到多軸成像系統的X光機,經過校正後,在手術當中就可以將病患的主動脈虛擬且同步的顯示在現實的手術透視螢幕上,進行主動脈支架置放,到目前為止,臺大醫院已超過百人使用此技術接受手術,最新影像導引技術提升了手術治療的精準度,有效降低風險,同時減少患者及醫護輻射暴露。電腦斷層融合技術的主要優勢在於它能提高複雜主動脈修復手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外科醫生可以更好地識別關鍵的解剖標誌,避免併發症,並降低放置錯誤的風險。此外,這項技術還能減少對比劑的使用,這對於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特別有益。CT 融合技術的整合還縮短了手術時間,並減少了患者和醫療人員的輻射暴露。總體而言,電腦斷層融合技術代表了血管腔內手術的一大進步。根據國際文獻,CT融合技術可讓手術時間所短30%,顯影劑使用量減少57%。吳毅暉表示,顯影劑具有腎毒性,使用量愈少愈好,最終目標是發展無顯影劑的即時透視手術,而放射線暴露不僅對病人不好,執行手術的醫護人員,雖已著用防護衣,仍需面臨放射線帶來的健康風險。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這「6嚴重急症」急診室一堆 醫示警:5症狀中3小心了
醫學中心急診部主治醫師於5日在臉書專頁急診男爸one發文指出,在急診工作時,總會遇到許多急症,包括心肌梗塞、腦中風、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破裂、糖尿病酮酸中毒、血糖過高昏迷等,而這些嚴重的急症,其實都跟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脫離不了關係。醫師也說,代謝症候群就是個很好用來評估自身是否為這些慢性病的高風險族群,5項中,符合任3項,就得要注意了。醫師表示,心肌梗塞、腦中風、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破裂、糖尿病酮酸中毒、血糖過高昏迷都是急診檢傷1至2級的代表,且這些嚴重的急症都跟慢性三高疾病脫離不了關係。而代謝症候群就是個很好用來評估自身是否為這些慢性病的高風險族群,一般只要符合代謝症候群的族群,統計上都顯著有更高的風險會罹患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腦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也大幅提升。醫師也分享了,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並指出5項中,符合任3項,就是有代謝症候群。腹部肥胖(腰圍):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三酸甘油酯偏高:TG值≧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HDL-C 男性<40mg/dL、女性<50mg/dL醫師最後則提醒民眾,為了自己的健康,應趕量起腰圍量、血壓,健檢抽血報告數字也要對起來,若符合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飲食、運動、生活型態就得費點心思優化調整。
應酬「交際菸」危害大!逾3成1個月內現戒斷症狀 男性死亡風險增6成
根據國民健康署「110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第一次吸菸原因中「別人吸跟著吸」佔15.5%及「應酬社交」佔4.7%。由此可見,吸菸行為會透過同儕之間相互影響,而「交際菸」已成為一種人情壓力難以拒絕,許多青少年在社交場合吸菸是為了獲得同儕的認可,且認為偶一為之應無大礙;但研究已證實,偶爾吸菸所造成的健康危害不亞於長期吸菸者,吸菸不因吸菸量較少而危害較少,其心血管、消化系統癌症及引發各種疾病之風險也增加。國健署指出,吸菸者如只是在社交場合才吸菸,即被歸為「間歇性吸菸」,一樣對健康造成危害。但研究指出只有3分之1的青少年認為「間歇性吸菸」有健康危害,且認為只要自己願意戒菸就能戒除。研究也指出10%的人在抽第1支菸後2天內會產生戒斷症狀(如:焦慮易怒、情緒低落),25-35%的人則在1個月內出現症狀(如:精神難集中、難以入眠)。研究證實,間歇性吸菸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與每日吸菸者相同,且死於主動脈瘤的風險幾乎是不吸菸男性和女性的3倍。「間歇性吸菸」也會增加胃腸道(食道癌、胃癌、胰臟癌)的風險,並引發身體各部位的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白內障、生殖系統受損、肌肉骨骼損傷及病後殘疾機率提升,甚至導致男性的死亡風險上升60%,而女性平均壽命減少4-6年。根據研究顯示,22%的「間歇性吸菸」者6年後會變成每日吸菸者。吸菸的成癮性極高,且不僅會影響自身的健康問題,其所產生的二、三手菸也會危害到家人及朋友。有鑑於青少年吸菸受同儕影響大,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交際菸對身體一樣有害,當一個好朋友應以拒菸取代交際菸,為自己與朋友的健康一起把關。明確拒絕交際菸十分重要,如何委婉拒絕且不失禮貌,需靠毅力及智慧,國民健康署提供「拒菸八不」如下:1.堅持拒絕:堅定拒絕可有效化解對方的要求。2.告知理由:用簡單的理由拒絕對方的要求。3.自我解嘲:幽默自己,我就是不做,又何妨!4.遠離現場: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藉機遠離現場。5.友誼勸服:以友情為出發點,動之以情,規勸對方。6.轉移話題:邀請一同做別的事,化解情境。7.反說服法:用道理、證據說服對方。8.反激將法:反將一軍,能不盲從朋友意見,才是成熟。
8旬翁腹痛疑似「主動脈瘤破裂」! 就醫卻遭判定「便祕」返家隔天身亡
日本秋田縣一名8旬老翁因為胃痛到醫院檢查,之後因為疑似「主動脈瘤破裂」被轉診到秋田大學附設醫院。不過經過院方查看CT影像檢查後,判定老翁主動脈瘤破裂的可能性較低,腹痛可能是便祕導致。沒想到老翁返家後隔天,病情竟突然加劇,被緊急送醫急救後仍回天乏術,最終被宣告身亡。根據《讀賣新聞》等日媒綜合報導,日本秋田縣秋田大學18日發布聲明,表示去年一名8旬老翁,疑似「主動脈瘤破裂」,轉院到秋田大學附設醫院內。而當醫師查看轉診醫院拍攝的CT影像後,判定老翁主動脈瘤破裂的可能性較低,腹痛可能是便祕導致,便將他轉診至家醫科。沒想到老翁第2天準備前往家醫科看診時,突然病情惡化,緊急送醫救治後仍回天乏術,被宣告死亡。後續經過院方查看死後進行的影像診斷才發現,老翁確實有「主動脈瘤破裂」。事後秋田大學附設醫院成立了死亡事故調查委員會,並對此次意外進行調查,經過相關醫師開會後,院方認為,當初轉診後應該要要求老翁住院觀察,因此這次意外完全是醫院的疏忽。並表示「由於我院未與轉診醫院確認診斷依據,入院後未進行後續觀察,我們再次向患者及家屬致歉,我們將繼續在整個醫院實施安全措施,防止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七旬翁腸胃道大出血險喪命! 檢查竟發現是1個月前誤食魚刺惹禍
72歲男士阿財,去(111)年9月時因發燒、背痛、右上腹痛由救護車送至急診就醫,因血壓只有81/65mmHg、心跳每分鐘為95次。急診醫師緊急影像學檢查發現,阿財疑似主動脈瘤破裂,進一步詢問才發現恐是因一個月前誤食魚刺,造成「主動脈-食道廔管併降主動脈感染性假性動脈瘤」破裂使腸胃道大量出血,經過緊急手術後才撿回一命。誤食魚刺刺穿主動脈 「主動脈-食道廔管」罕見又致命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吳依璇指出,食道就在主動脈的前方,食道的嚴重穿刺傷恐導致主動脈的高壓血液透過相連接之廔管(傷口)全往食道灌注,若未及時治療,恐造成大吐血、膿胸、敗血性休克等情況。主動脈-食道廔管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急症,更是誤食異物後死亡率最高的狀況,是一種非常罕見但致命的疾病,必須早期警覺並及時治療。根據國外醫學文獻統計顯示,主動脈-食道廔管致死率極高,即使經多次手術,也只有六成的病人能存活出院,四成的病人存活滿一年。傳統與新式併行! 三階段手術搶救生命 吳依璇說明,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拜新科技「主動脈內覆膜支架置放手術」之賜,越來越多主動脈破裂的病危病人得以迅速接受手術後挽回生命,再加上主動脈內覆膜支架置放手術傷口很小,以致傳統開胸或開腹進行主動脈手術已經較不成主流.但是像阿財的情況,就需要併用兩種手術方式,經過三階段手術才得以救命。誤食異物恐大出血! 應儘速就醫、切勿催吐或採用偏方吳依璇提醒,主動脈-食道廔管,會造成主動脈破裂大出血,進而導致死亡!民眾如有誤食異物的情況,千萬不要嘗試大口吞飯、喝醋、以手指催吐或採用偏方,恐讓異物越卡越深,反而加重病情造成二次傷害。老話一句,預防勝於治療,進食的時候還是要多加小心!
老翁吞魚刺當沒事…1個月後爆罕病險亡 手術燒掉280萬
誤吞魚刺別當沒事!一名72歲的老翁日前因發燒、背痛、右上腹痛急診就醫,醫師檢查發現,疑似有異物穿破食道並刺穿主動脈,引發罕見、致命性高的「主動脈-食道廔管」,造成腸胃道大量出血,必須緊急手術治療,而醫師詢問後才得知,老翁1個月前誤吞魚刺,但他因身體無大礙,並未就醫檢查,沒想到竟險些喪命。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吳依璇表示,當時緊急影像學檢查發現,該名老翁主動脈瘤破裂,疑似有異物穿破食道並刺穿主動脈造成「主動脈-食道廔管」,醫師立刻置入鼻胃管並詢問老翁病史,對方表示1月前吃吳郭魚時,曾誤吞食1.7公分的魚刺,因身體沒有感覺到異樣,所以未就醫。吳依璇指出,由於老翁鼻胃管洗胃為鮮紅血色,研判主動脈-食道廔管併降主動脈感染性假性動脈瘤破裂,造成腸胃道大量出血,緊急替老翁執行「主動脈內覆膜支架置放手術」,後續又進行主動脈切除置換術、食道切除清除感染源,以及第3階段的食道重建手術,據了解,日前老翁已康復出院。不過歷時1年的治療,光是健保加上自費就燒掉超過280萬元。吳依璇解釋,食道位在主動脈的前方,若食道有嚴重穿刺傷,恐使高壓血液透過相連的廔管傷口灌入食道,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恐導致吐血、膿胸、敗血性休克,甚至是死亡。吳依璇表示,「主動脈-食道廔管」是一種非常罕見但致命的疾病,根據國外醫學文獻統計,即便經過3階段手術治療,也只有6成病人能存活並出院,且1年後仍存活的少於4成,致死率相當高。最後吳依璇也提醒,若民眾有誤食異物的情況,千萬不要嘗試大口吞飯、用手指催吐或喝醋,否則恐會讓異物愈卡愈深,甚至加重病情造成二度傷害,最好的方法是盡快就醫檢查。
肚子狂跳以為「心臟掉落」 醫突聽一聲慘叫:血壓沒了
一名身材消瘦的50多歲患者,由於肚子莫名跳動,按壓還能感到脈搏,猶如「心臟掉到肚子」,去急診掛號發現是腹部主動脈瘤,結果這個已達8、9公分的動脈瘤竟無預警破掉,導致男子發出一聲慘叫,頓時沒了血壓,後被推到開刀房緊急輸血仍回天乏術。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在節目《健康2.0》指出,動脈瘤在體內隨時可能出現,若主動脈有超過3公分以上的擴大,通常定義就叫「動脈瘤」;5公分以上可能就需手術介入。他指出,動脈瘤的生成因素,包括年齡漸長、三高等身體因素,外加抽菸、喝酒、作息不正常等習慣,都可導致血管彈性變差,至於主動脈瘤的致死原因,除了破裂,還有生成過程的剝離,後者也會影響很多器官的血液灌流量。柳朋馳表示,主動脈瘤會造成肚子急速疼痛,甚至休克,大多被送到急診也無濟於事,致死率達5成以上。他也提醒,部分高齡且有三高的族群,應多留意是否已有主動脈瘤的問題。對此,外科醫師江坤俊提到,過往在急診室遇到一名50多歲病患,雖然未有任何不適,但被家人發現肚子莫名跳動,猶如「心臟掉到肚子」,按壓還能感到脈搏,後經電腦斷層檢查,竟是一顆大到約8、9公分的主動脈瘤。同時,病患的血壓更是飆升不下,就在醫師紛紛為此奔走,想找心臟外科醫師求助,突然聽到病患一聲慘叫,當場測量不到血壓,將他推到開刀房緊急輸血仍宣告不治。(圖/翻攝自YouTube/健康2.0)
7旬翁髖關節痛以為舊疾復發 就醫查出「全身血管阻塞」做6次手術搶命
花蓮1名患有3高72歲池姓老翁,日前因髖關節疼痛就醫,原以為是舊疾復發,經檢查發現竟是心血管疾病所致,不僅腹主動脈瘤、胸主動脈潰瘍、頸動脈及冠狀動脈都塞住,主動脈瓣膜還重度逆流,醫師驚呼「等於全身血管都出問題」,歷經1年半6次手術才撿回一命。花蓮1名患有3高72歲池姓老翁(中),日前因髖關節疼痛就醫,原以為是舊疾復發,經檢查發現竟是心血管疾病所致,歷經1年半6次手術才撿回一命。(圖/門諾醫院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池姓老翁早年置換人工髖關節,前年底因雙腿走路疼痛前往門諾醫院就醫,經骨科、神經外科醫師診斷,問題恐源自心血管疾病,由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黃振銘接手治療後,發現老翁全身血管都有阻塞、狹窄問題,需手術修復且複雜度高,得先接受微創主動脈弓、腹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不過頸動脈阻塞部分,可能會在進行心臟手術中引發中風,因此需要先置放支架。黃振銘坦言,很少遇到全身性血管阻塞的嚴重個案,老翁的主動脈、腹主動脈、胸主動脈都有問題,置放支架後發現其心臟瓣膜閉鎖不全,且心臟手術術前檢查時,又看到頸動脈及冠狀動脈嚴重狹窄且塞住,於是先請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翰興置放頸動脈支架後,才能進行開心冠狀動脈繞道及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陳翰興指出,老翁主動脈瓣膜逆流程度大,開刀術前檢查也發現更多問題,包括頸動脈狹窄,在2側均狹窄情況下,很容易在開心手術時,因血液供應不足導致中風,於是進行2次手術,置放頸動脈支架,手術成功後,再交由黃振銘進行冠狀動脈繞道及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花蓮1名患有3高72歲池姓老翁(中),日前因髖關節疼痛就醫,原以為是舊疾復發,經檢查發現竟是心血管疾病所致,歷經1年半6次手術才撿回一命;圖為其經手術在主動脈弓潰瘍放置主動脈支架後,保留左鎖骨下動脈的畫面。(圖/門諾醫院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黃振銘說,由於老翁等同全身性血管均得重新修復,經內外科醫師攜手努力後,3月手術出院迄今,復原狀況良好,但還是需要回診、按時服藥追蹤及注意膽固醇指數,且老翁屬高風險族群,必須定期抽血檢查,低密度膽固醇應小於55mg/dL。池姓老翁說,原以為自己只是單純髖關節疼痛復發,未料病情嚴重,起初抗拒手術,在其他病友鼓勵下,才決定勇敢動刀,歷經1年半、6次手術終於重拾健康,因慢性腎病變及術後出現急性腎衰竭,目前洗腎也從每周3次降為2次,未來將繼續保持少鹽、少油及少糖飲食,相信身體會愈來愈好。此外,醫師也呼籲三高慢性疾病患者,如出現腳麻、腳痛、下肢水腫、背痛、胸悶、喘等症狀,建議讓心臟血管專科醫師評估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才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他消化不良一直拿胃藥 一檢查「主動脈瘤」死亡率超過50%
一名60幾歲的病患看診被醫師發現,他常去腸胃科拿胃藥,因此詢問對方,對方表示常常消化不良,結果一檢查發現腹部有顆的主動脈瘤,若破裂死亡率超過50%。陳欣湄分享病例,透露主動脈瘤相當危險。(圖/翻攝自陳欣湄臉書)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在《健康2.0》節目中分享此案例,透露若長期消化不良一定要檢查,不能只吃藥但依舊沒有好,她也分享另一名阿嬤也遇到這樣的狀況,不過是因為做其他身體檢查,結果核磁共振意外發現肚子有顆超大顆主動脈瘤。陳欣湄表示,主動脈瘤的危險很多時候就是「無徵兆」,根本感覺不出來,不過一但出現就有致命可能。加上主動脈瘤破裂的話,死亡率超過一半以上,因此提醒千萬別輕忽身體任何警訊,包括背痛、聲音沙啞、咳嗽、頭暈、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冒冷汗、心悸、難以忍受的肚子痛、胃痛等,若一定要找出病因,並完整的做好治療。
「下背痛又腳麻」竟是腹主動脈瘤釀禍 嚴重恐致死!吸菸三高者風險高
61歲有抽菸、高血脂多年病史的黃先生,在2年前左右開始,斷斷續續出現下背痛,並曾經因逐漸產生腳麻症狀診斷為脊椎狹窄問題,而在其他醫院進行過脊椎手術,因背痛症狀仍持續不舒服,甚至進展到疼痛無法忍受,而前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室求助。經住院後安排「脊椎核磁共振掃描」發現除脊椎狹窄問題外,腹部竟還有一顆5.5公分的動脈瘤,再進一步接受「胸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發現主動脈瘤管壁性血栓(Mural thrombus)已經造成右側髂動脈完全阻塞,而產生血管性下肢缺血麻痺與疼痛症狀。黃先生在照會心臟血管外科後,經由微創腹主動脈支架與兩側髂動脈繞道複合手術方式治療,腳部麻症狀與背痛逐漸改善,並在一星期後順利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歐陽志佩表示,下背痛是一般年長者相當常見症狀,雖然大部分9成以上與骨頭肌肉相關,但仍有少部分如癌症、感染、腸胃泌尿道、血管等原因造成。單純藉由脊椎影像檢查發現腹主動脈瘤則較少見 ,加上腹主動脈瘤病患約8成並無任何症狀,因此早期並不容易被發現,除非腫大到壓迫周圍組織產生腹痛、腰痠背痛等症狀後,特別是如果伴隨其他疾病,如同黃先生一樣,就可能忽略了主動脈瘤引起的可能。腹主動脈瘤並非癌症,而是動脈壁因老化、失去彈性而逐漸膨大成瘤狀的血管。主要產生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超過60歲的男性、抽菸、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相同。在腹主動脈瘤的病患中,如果產生症狀,約有8成是腹痛,而像黃先生出現下背痛僅約不到1成,加上合併脊椎狹窄,就更增添診斷困難度。若動脈瘤長大到一定的大小(6公分)或長大速度過快(半年超過0.5公分),破裂與死亡的可能性就大增,建議以手術介入治療以防止破裂出血。歐陽志佩說,目前主動脈支架手術儀器與技術進步,已逐漸取代傳統開腹手術。但不管任何手術方式,術後仍須長期追蹤,並確實控制血壓與三高(高血壓、高血酯、高血糖),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26歲男熬夜打麻將竟「血管爆裂」…瀕臨失血極限 醫急輸全身70%血量搶命
中國大陸長沙一名26歲男子日前熬夜打麻將時突然感到輕微腹痛,且疼痛感隨時間推移越發強烈,不得不捨棄牌局就醫。未料男子檢查到一半就倒地昏迷,好在醫師迅速判斷他「血管爆裂」,緊急輸血成人70%的血量救回男子一命。綜合陸媒報導,長沙男子小趙(化名)被轉送至湖南人民醫院天心閣院區時,已失去意識、每分鐘心率高達140次、血壓降低到休克狀態,醫師隨即診斷為「髂動脈瘤破裂」,且破裂的動脈「就像打開的水龍頭」,不斷噴出大量鮮血,而此時小趙已瀕臨人體能承受的失血極限,命在旦夕。所幸在醫療團隊搶救下,小趙僅進行1個小時緊急手術便撿回一命,醫師則透露,團隊在搶救過程中對小趙輸入相當於成人總血量的70%血量,且不論是較常見的腹主動脈瘤還是小趙罹患的髂動脈瘤,都是好發於老年人的疾病,年輕人罹病極為罕見。小趙事後表示,起初疼痛感輕微到「像消化問題」,沒想到之後竟會痛到要去急診甚至差點丟了小命。另據了解,人體若失去總血量的20%,當事人就會休克,如達到30%,不立即搶救便會在短時間內死亡,因此小趙能死裡逃生,可說是相當幸運。
便便3周嗯不出來!腹部驚見「炸彈級腫瘤」 越用力嗯越致命
很多人遇到便秘困擾,多會窩在馬桶上用力解便,但沒搞清楚狀況亂用力,當心會致命!高雄一名男子連續便秘長達3周,肚悶腹脹到吃不下,整個人虛弱無力。進了急診室準備灌腸才發現,男子腹部有一個「炸彈級」的腹部主動脈瘤,越用力解便,反而會更引起腫瘤爆破,導致身亡。醫師趕快緊急開刀置放支架,才化解男子的心腹大患,重拾「順暢」人生。據《蘋果新聞網》報導,收治病例的高雄榮總急診部醫師劉曜增表示,這名年約60多歲男子有著糖尿病史,因為便秘長達3周,腹脹、食欲不振而前來就醫。劉曜增檢查發現,男子發炎指數高,研判腹內有感染情況;再安排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等檢查,馬上看到男子腹部主動脈處看見一顆圓形,包著膿體的主動脈瘤,且瘤體處卻有4.5公分寬,比一般主動脈直徑還要寬上許多,只要用力解便,導致血壓升高,誘發主動脈瘤爆破,死亡率超過9成,非常危險。後來醫療團隊先對男子開立抗生素,壓抑感染病況,再轉會心臟外科進行手術,從男子的鼠膝部股動脈置入導管,伸至主動脈瘤處置放支架,透過導引血流方式,避免瘤體持續增大,這才化解了這顆主動脈瘤的爆破危機。而這起病例也被劉曜增寫成論文,日前發表在《美國急診醫學雜誌》國際期刊,提醒外界,腹部主動脈瘤的症狀,可能會以「嚴重便秘」為表現。共同診治的高榮急診部主治醫師蔡濬毅表示,腹部主動脈瘤可分為退化性與感染性兩大類,該名患者本身是免疫力低的糖尿病患者,罹患的是感染性主動脈瘤,但不論是哪類型的主動脈瘤,常見症狀有發燒、腹部腫塊、腹部不適等,以便秘為主訴症狀並不常見。醫療團隊研判,有可能是主動脈發生感染,導致腸子蠕動變慢,誘發便秘症狀,患者才會這麼不舒服。
昨天打高端今天死亡!陳時中證實 初判死因曝光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召開記者會,對於1位陸姓作家昨(23日)接種高端疫苗後於今日上午死亡一事,作出回應。陳時中表示,初步判定這位民眾是心肌梗塞,但因為他到院前就死亡,所以將由司法相驗,再由檢察官做判定。陳時中說,這起不良事件通報是接種高端後死亡的第一位。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日共通報45件接種後不良反應,其中非嚴重有23件,死亡2件,疑似嚴重是20件。不過,2起死亡並未包括陸姓作家,另1位則是77歲民眾,在接種AZ後死亡。8月16日以後新登記或加選高端疫苗預約接種總計,截至今日下午1時,共有20萬8735人,昨日單日接種人次為17.9萬人。有關施打疫苗後死亡解剖部分,累計已解剖145例,其中91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8例疑似肺炎,4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2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4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2例主狀脈剝離,1例蜂窩性組織炎併發敗血症,2例心肌梗塞,1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腹主動脈偽動脈瘤破裂,1例心肌病變,1例缺血性腸壞死,2例主動脈瘤破裂,2例肺水腫,6例待釐清。
64歲男腰酸背痛!復健推拿都沒用 健檢揪出「腹主動脈瘤」嚇歪
因為腰痛做檢查,沒想到卻發現腹主動脈瘤;一名64歲男子近期感到腰酸背痛,按摩推拿、復健治療並無明顯好轉,經朋友介紹至台中澄清醫院柏忕管理中心做脊椎磁振造影檢查,卻意外發現腹主動脈瘤,且長軸已超過8公分,所幸發現得早,還未破裂造成嚴重生命威脅;他也聽從建議到自家附近醫院積極治療。柏忕健康管理中心醫師李瑞文表示,腹主動脈瘤早期很難被發現,通常都是太過膨大,壓迫到周圍組織而產生症狀,例如腹痛、腰痛、背痛,患者常會因此去腸胃科或骨科就診;但因腰酸背痛較少會聯想到是主動脈的疾病,也因此脊椎影像檢查發現會對生命造成威脅的腹主動脈瘤真的相當少見。柏忕健康管理中心醫師李瑞文表示,腹主動脈瘤依形狀分為球囊狀或梭狀。體內有主動脈瘤,猶如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會破裂,造成主動脈剝離的機率也會大增。(圖/澄清醫院提供/中國時報馮惠宜)主動脈是全身血液的主要供給管道,將血液由心臟分配送到全身,一般將主動脈分為四個部分,血液離開心臟首先經過「升主動脈」,再經過「主動脈弓」,主動脈弓會分支往上將血液送往腦部,往下經過「降主動脈」,並繼續沿著脊柱向下,經過橫膈膜後的部分就稱為「腹主動脈」,腹主動脈瘤依形狀分為球囊狀或梭狀。體內有主動脈瘤,猶如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會破裂,造成主動脈剝離的機率也會大增。李瑞文指出,三高代謝症候群、抽菸、體重過重、以及一些自體免疫疾病皆會引發血管發炎或硬化,造成血管的彈性變差,提高主動脈瘤的發生機率。這位患者本身血糖、血脂肪過高、體內組織發炎指數也異常,顯示全身的血管其實長期處於高風險的情況。李瑞文提醒,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三高、不抽菸都能維持血管的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心血管疾病列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建議40歲以上民眾,要定期安排健康檢查,達到預防勝於治療。
接種疫苗後死亡再增5人!最年輕48歲 140例解剖結果出爐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昨天新增47件不良事件,5件死亡。死亡部分有2例是接種AZ,3例是接種莫德納,接種兩種疫苗最年輕死亡年紀都落在48歲。指揮中心統計,昨天(16日)單日疫苗接種人次僅4萬9152人。截至目前為止,全台累計接種 988萬7295 人次,AZ接種 630萬7256 人 次,Moderna 接種 358萬39 人次,COVID-19 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 39.21%,劑次人口比 42.13(劑/每百人)。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新增47件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其中23件事非嚴重不良事件,5件死亡,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是19件,2例接種AZ,死亡年齡是48~90歲之間,是接種疫苗後8日發生,3例是接種莫德納,年齡是48~60歲之間,是接種疫苗1~16天之間發生。至於全台累計,疑似接種AZ後死亡累積520人,莫德納為106人。有關施打疫苗後死亡解剖部分,累計已解剖140例,其中89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7例疑似肺炎,4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2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4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2例主狀脈剝離,1例蜂窩性組織炎併發敗血症,2例心肌梗塞,1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腹主動脈偽動脈瘤破裂,1例心肌病變,1例缺血性腸壞死,2例主動脈瘤破裂,6例待釐清。
全台67人接種後猝死!昨增18例死亡 「9人死因出爐」1人驗出新冠病毒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遲遲未降溫,許多人都把廣泛施打疫苗,當成解除三級警戒的關鍵利器。但近日國內長者開打AZ疫苗,已陸續傳出多起在打完疫苗後,老人家猝死的案例,引發人心惶惶。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表示,昨(19)日接種後死亡案件新增18件,目前已有9例死亡案件送司法相驗解剖。指揮中心表示,為保障國人接種COVID-19疫苗權益,指揮中心持續監測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截至今年6月19日止,國內接種AZ COVID-19疫苗共計1,446,608人次,其中314,487人次為75歲以上長者。目前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已收到67例接種AZ COVID-19疫苗後死亡之報告。截至目前為止,尚無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指揮中心統計,昨日接種後死亡案件新增18件,皆於接種後4日內發生,15例為75歲以上長者,死亡個案大多數為高齡且有慢性疾病。此外,目前已有9例死亡案件送司法相驗解剖,其中一人驗出新冠病毒;經初步研判,部分個案死因與心血管疾病(包括粥狀動脈硬化、主動脈瘤破裂及心肌梗塞等)或慢性病史(如支氣管性肺炎)相關。指揮官陳時中。(圖/指揮中心)截至目前為止,死亡個案雖在時序上與疫苗接種相近,但尚無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後續仍待司法相驗解剖或回溯檢查等更精確資料,以釐清死因。指揮中心將持續監測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偵測安全疑慮,並適時對外因應。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近2天的施打比例沒有像剛開始踴躍,可以理解大家會有些擔憂,不過考量年齡層的限制與分流,在打的人比較少的情況下,還是希望能盡快開放下一個年齡,也就是讓75歲以上的民眾接種,目前仍會視整體狀況來調整疫苗施打政策,但大方向還是持續提升施打率。指揮中心提醒,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安排接種。近期天氣炎熱,考量長者身體狀況,也建議避開高溫時段前往接種。另外,現在已開放診所及衛生所可接種疫苗,建議民眾就近前往接種,並注意防曬、補充水分。
高雄9旬老翁接種疫苗猝逝 解剖報告:心血管疾病
高雄92歲潘姓老翁15日接種疫苗,17日凌晨身體不適送醫急救不治,家屬質疑疫苗害命、高喊「我要見市長」,高雄地檢署18日司法相驗結果出爐,初判老翁死因是主動脈嚴重粥狀硬化及腹主動脈瘤破裂,造成後腹腔出血,心臟左冠狀動脈嚴重阻塞、心肌纖維化,未發現藥物相關過敏性休克情狀,確切死因仍待正式解剖報告書認定。老翁有慢性病史,接種後無不適反應,17日凌晨出現不適症狀,緊急就醫,到院後急救無效死亡,診斷疑似為心肌梗塞,已向中央疫苗接種嚴重不良反應事件通報。老翁家屬事後已向轄區分局報案,檢察官、法醫18日相驗,解剖後初步判斷老翁死因是主動脈嚴重粥狀硬化及腹主動脈瘤破裂,造成後腹腔出血,另發現老翁有心臟左冠狀動脈嚴重阻塞、心肌纖維化。據了解,這些病症都是老翁的舊疾,都有就醫紀錄。法醫也未發現老翁有藥物相關過敏性休克情狀,確切死亡原因仍待正式解剖報告書認定的結果。
鑽石歌王1/誓言繼續唱!87歲林沖病魔作祟暴瘦10公斤
87歲的「鑽石歌王」林沖,1969年以一曲〈鑽石〉紅遍大街小巷,熱愛表演的他,2017年宣布戰勝癌症病魔後,今年8月因腹痛緊急送醫,才檢查出腹部長了主動脈瘤,還罹患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吃與不吃都會痛,但礙於心臟瓣膜受損無法開刀。環環相扣的身體狀況,讓他大受打擊,這幾個月暴瘦10公斤,加上膝蓋退化無法運動,腿部肌肉量大減,連站都站不穩,有心要再開演唱會的他,只能默默乞求「拜託再給我一點健康的時間!」林沖如今已87歲,因保養得宜仍維持好氣色,看不出正為疾病所苦,他也發願康復後要再開演唱會。(圖/翻攝自林沖臉書)二○一一年,林沖被診斷出罹患前列腺癌第三期,他除了接受正規治療,並靠著每天運動、保持心情愉快和改變飲食習慣三招,成功戰勝病魔,癌症指數降為零,儼然是位生命鬥士。不料今年八月,林沖因整夜腹痛緊急送醫,才知道腹部長了直徑達四點五公分的主動脈瘤,還檢查出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現在林沖吃飯時,心情就像等待「開獎」一樣,不知道這餐吃完會不會痛,萬一痛起來血壓還會飆高,導致主動脈瘤變大,他說:「五公分就有破裂的風險,所以要小心控制在目前的四點五公分。」抗癌成功後,林沖因主動脈瘤、胃潰瘍等問題再度住院休養,他仍努力保持樂觀。(右:楊貴媚)(圖/翻攝自林沖臉書)原先就有裝心臟支架的林沖,因心臟瓣膜功能也受損,不能開刀處理主動脈瘤,身體也很容易疲累,讓向來活力十足的他相當不能適應,「因為現在不能健身,腿的肌肉都退化了,站久了會累,而且還很不穩。」不過,他仍打起精神,展現當初抗癌成功的樂觀,「現在就多休息,沒事到頂樓種種花,等我(身體)都好了,一定還要再開一場演唱會!」他還透露,已有金主願意為他的演唱會投資百萬元。生病前林沖常上健身房維持身材,如今因不方便運動使肌肉量大減,常常站不穩。(圖/翻攝自林沖臉書)
鑽石歌王2/林沖唱過一甲子將推自傳 文夏兩度跑急診室終康復
今年8月「鑽石歌王」林沖因腹痛緊急送醫,檢查出腹部長了主動脈瘤,還罹患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正向看待病情的他,十二月中回診時,意外發現體重驟降,也減輕了心臟的負擔,接受本刊訪問時,氣色已比先前好了許多。相當注重外表的他,堅持不讓人看到他的老態,除了拍照時不拄拐杖,也表示「未來如果走不動需要坐輪椅,我是絕對不想讓別人看到我那個樣子的。」演藝人生走過一甲子的林沖,近期將推出自傳,由中央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校老師林文淇一手策劃,作者為曾獲文學獎的吳思薇和歷史博士王善卿。熱愛舞台的林沖,今年仍出席台灣優質生命協會舉辦的「弱勢長者聖誕圍爐餐會」,與協會理事長方芳芳、祕書長紀寶如及資深藝人文夏、文香、林松義和李炳輝等人,一同陪伴蝸居長者。其中九十三歲的文夏,去年在本刊獨家揭露疑遭看護「餵毒」後轉住進安養機院,日前因身體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緊急送醫,近日又因氣溫驟降引發氣喘,再次跑了急診室一趟,直到十二月中才康復出院。兩位演藝圈大前輩努力對抗身體的不適,除了是為迎接下一次的登台表演,更是要為社會大眾帶來正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