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肝吸蟲
」 寄生蟲 生魚片中年男愛吃生醃海鮮 肚裡驚見7條活寄生蟲…還有無數蟲卵
大陸一名53歲曾姓男子上腹部不適近半年,最近疼痛情況更是加劇,就醫發現膽道有結石,還有7條活生生的肝吸蟲,原來他愛吃生醃海鮮。據廣州日報報導,曾男上腹部不適近半年,最近越來越痛,就醫發現有膽囊結石、膽管炎,手術後醫師更是發現,他的膽有結石,還夾出7條活生生的肝吸蟲。醫師說,原本手術只要一個多小時,但因為夾肝吸蟲延長到5個多小時,因為蟲在亂鑽,而膽道內還有無數的蟲卵,把蟲卵和蟲屍沖掉很費時。曾男坦言,他平常很愛吃生醃,如生醃蟹、生醃雪蛤,生醃魚每2個月也會吃一次,月初才大吃一次,他雖然知道有寄生蟲,但身體都沒不舒服以為沒事,他知道自己的膽有問題,可能是抵抗力太低了。南城醫院外科主任阮舜說,民眾常吃網紅生醃,體內都可能會有寄生蟲。據悉,中華肝吸蟲肝吸蟲感染症的成蟲,可以寄生在膽中20到25年,輕症者症狀不明顯,蟲體過多會引發細菌感染等。報導稱,肝吸蟲感染症事大陸最嚴重的食源性寄生蟲疾病之一,吃生醃除了有肝吸蟲,也可能用沙門氏菌等,淡水魚還是海水魚都會有大量的寄生蟲。阮舜提醒,家中切魚的砧板、菜刀要及時清洗,生熟廚具也要分開。至於要如何百分之百遠離寄生蟲,阮舜說,就是加熱。
詹宏志胞弟肝癌病逝!醫示警「初期很像感冒」 5大危險因子曝光
音樂家、網路家庭PChome董事長詹宏志的弟弟詹宏達昨(15日)驚傳因肝癌逝世,享壽67歲。醫生提醒,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佈,如果肝臟發炎或腫瘤長在肝臟內側,也不會有明顯症狀,且很常被誤認是感冒,患者常以為只是太忙、太累而不以為意,晚期才會有腹水、黃疸、下肢水腫、食道靜脈曲張、肝性腦病變等明顯病症。家醫科醫師陳敬睿表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佈,又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如果肝臟發炎或腫瘤長在肝臟內側,身體不會感到明顯不舒服或疼痛,等到真的出現腹痛時,往往都是肝腫瘤太大,觸碰到肝臟表面神經,或是肝癌轉移到其他器官才被發現。醫師說明,造成肝癌的原因很複雜,通常是多種因子共同作用造成,其中B型肝炎、C型肝炎是主要原因,約有75.7%的肝癌是由B、C肝炎引起;再來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高糖、高油的飲食讓台灣一半以上上班族,有輕重度不一的脂肪肝,而脂肪肝沒有症狀,若沒有控制易造成纖維化、肝硬化而導致肝癌。陳敬睿進一步指出,酒精性肝炎也是引發肝癌的原因之一,長期過量飲酒或有酗酒習慣,容易引發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間接增加致癌的風險;黃麴毒素也是肝癌致癌物之一,常見如花生、高粱等,長期攝取黃麴毒素也會增加罹患肝癌機率;最後則是寄生蟲,如中華肝吸蟲、日本血吸蟲等,生食遭污染的海鮮,很容易引起嚴重感染導致肝癌。醫師提醒,肝癌初期的症狀有時跟感冒很像,患者常常以為只是太忙、太累而不以為意,晚期才會有腹水、黃疸、下肢水腫、食道靜脈曲張、肝性腦病變等明顯病症,因此肝癌的高風險群如B肝、C肝、肝硬化等患者,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另根據2017年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有2成肝癌與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有關,平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適量飲酒也一樣很重要。
文化差異? 印尼媒體熱議「台灣人不愛吃淡水魚」憂有害健康
在台灣的飲食習慣中,對淡水魚的印象往往是刺多、有土腥味,有時還有寄生蟲,因此比起淡水魚,更偏好食用海水魚。近日有印尼自媒體以此為題,在網路上發布影片指出「台灣人不吃淡水魚,且認為河中的吳郭魚不應食用」,與印尼人日常吃吳郭魚的習慣大相逕庭,引發印尼網友熱議,就連當地媒體也下場加入討論。印尼網友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影片,指出:「印尼人在河中看到吳郭魚,往往會立刻捕來吃。但台灣人卻認為這種淡水魚『對健康有害,不適合食用』,因此台灣人一般都不吃淡水魚。」該影片發布帳號追蹤者僅6500人,但影片上傳不到一週,已經累積超過百萬次點閱,有上千名印尼網友留言討論台灣的飲食習慣,還吸引當地媒體的報導。「東爪哇時報」(Jatim times)13日以「台灣人真的不吃淡水魚嗎?社群上熱議」為題報導報導此事,指出台灣人雖然不吃淡水魚的話題在社群網路上引發討論,但台灣政府及當局並未正式「禁止」或「建議」民眾不要食用淡水魚,但可以確定台灣人的飲食習慣確實偏好海水魚。俗稱「尼羅吳郭魚」的尼羅口孵非鯽(Oreochromis niloticus)原產自非洲,但以其強悍的環境適應力,被引入世界各地許多國家,也是廣受印尼人喜愛的食用魚種,從街頭攤販和餐廳菜單上都很常見。不過印尼YT影片指出,尼羅吳郭魚雖然在當地被視為能帶來收入的經濟魚類,但在台灣的處境卻截然不同,因為「台灣人認為尼羅吳郭魚是種令人厭惡的魚類,且因存在可能感染肝吸蟲的風險而不被喜愛」。台灣衛福部疾管署曾在2003年發布新聞稿呼籲,台灣本土淡水魚類常感染肝吸蟲,因此民眾若生食淡水魚類,有可能會感染中華肝吸蟲。中華肝吸蟲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台灣及東南亞等國家,屬於人畜共通寄生蟲傳染病之一。在台灣工作的印尼網友留言指出,台灣人不願捕捉和食用淡水魚是因為他們認為河流受到污染。也有網友解釋,「台灣河川中的尼羅吳郭魚因未被捕食,而大量繁殖,數量暴增。他們更喜歡吃養殖魚,並認為這種魚更安全且適合食用」。
愛吃生魚要小心!他內視鏡檢查驚見「5條蠕蟲在膽道游」 專家:恐致肝膽病變
大陸一名曾患結腸癌的70多歲男子到醫院進行內視鏡檢查,在檢查過程中,竟發現有5條扁平的蠕蟲在膽道內蠕動。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說法,當人食用了受到汙染的生魚或未煮熟的蝦類,寄生蟲幼蟲就可能進入膽管,並以膽汁為食,而由於大多數病例是無症狀的,難以察覺寄生蟲的存在,若沒有及時治療,就有可能造成細菌感染、肝膽病變等併發症。據外媒《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的報導,一項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指出,有位70多歲的男子到大陸某醫院接受膽管內視鏡檢查,醫生會透過口腔或皮膚插入儀器,來檢查上腹部是否出現問題,而醫生發現,這名擁有結腸癌病史的男子,腸道內又出現了腫瘤。研究顯示,在檢查過程中,醫生還發現了5條扁平的液狀如蠕蟲在男子的膽道內蠕動,而幸運的是,因為發現及時,醫生趕緊將所有寄生蟲取出,為男子開了治療此類感染的藥物,並安排男子進行癌症化療。對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解釋,該研究發現的寄生蟲為「中華肝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又稱華支睪吸蟲),主要分布在亞洲淡水水域,常見於未煮熟的魚和蝦類,會寄生在人類的膽管、膽囊,以膽汁為食,而由於大多數感染病例是無症狀的,患者通常並不知道寄生蟲的存在,若不及時治療,便可能導致細菌感染、黃疸、腹瀉或肝膽病變。
膽道癌初期症狀輕 成隱藏版「癌王」發現多半以晚期
膽道癌對國人而言相對陌生,但並非罕見癌症,也很常與胰臟癌搞混。現年57歲的劉先生是中藥行老闆,五年前開始出現消化不良,進食就脹氣,起初自行抓中藥治療,症狀時好時壞持續了半年才就醫,醫師發現他眼睛明顯發黃,進一步檢查確診為肝內膽管癌第三期,當時腫瘤已有10.5cm,研判無法開刀摘除,所幸在醫師評估下參加免疫療法合併化療臨床試驗,腫瘤明顯縮小,腹痛、黃疸症狀也好轉。膽道癌不易早期發現 6-7成病友確診時已是晚期膽道癌又稱膽管癌,根據癌症登記年報顯示,新診斷人數逐年增加,其中又以60歲以上的年長者居多。膽道癌初期通常沒有徵兆或症狀不明顯,即使出現消化不良、腹部疼痛、食慾不佳、體重下降等症狀,也難以聯想到癌症,往往等到出現黃疸、全身搔癢、尿液變深或是糞便變淺等明顯症狀才就醫檢查,高達6-7成病友確診時已是晚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指出,國人對於癌王胰臟癌已經耳熟能詳,但同組的膽道癌卻鮮為人知,診斷上過去也常被界定是肝癌,由於膽道癌治療進展慢,且治療選項少,對於無法手術治療的膽道癌病友,在過去10多年來只有化學治療能選擇,以及局部輔以放療,其副作用也嚴重影響病友的生活品質,病友們皆殷殷期盼新興療法能夠突破治療困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陳仁熙教授表示,膽道癌依腫瘤發生位置可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及壺腹癌這四個類型。肝內膽管癌發生比率較高,膽囊癌次之。雖然腫瘤形成原因尚不明確,但目前已知風險因子包括:(1)長期導致膽汁鬱積的疾病;(2)罹患容易反覆造成膽道發炎的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潰瘍性結腸炎;(3)慢性B型、C型肝炎或肝硬化;(4)特定肝吸蟲感染,如中華肝吸蟲;(5)經常接觸戴奧辛、多氯聯苯等有害物質;(6)膽管良性瘤,如膽管乳突狀瘤病;(7)肥胖;(8)糖尿病;(9)抽菸、酗酒,符合上述九大高危族群的民眾皆應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確診即陷入困境 過往膽道癌存活期難突破一年在過去由於治療方式有限,膽道癌只分為可開刀與不可開刀,僅有不到3成病友可以接受手術治療,且術後容易復發,賴基銘教授坦言:「大部分病友2年內都會陣亡」,平均五年存活率僅10-30%左右。陳仁熙教授補充,對於無法手術只能接受化療的病友中,化療效果也不如預期,中位存活期僅有約8-10個月,晚期膽道癌的五年存活率小於5%,臨床治療棘手程度及高死亡率,使病友確診即陷入治療困境,急需新的藥物來突破現況。免疫療法登場救援 用於晚期膽道癌一線治療帶來新希望近年來,免疫療法已成為癌症治療新趨勢,不論是單獨治療或是合併其他治療策略,臨床應用上都有不錯的成果,今年(2023)也獲衛福部核准用於膽道癌治療。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銘教授表示,免疫療法的治療原理是破壞癌細胞欺騙人體免疫系統的機制,使病友自身的免疫細胞得以重新辨識並消滅癌細胞。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的使用可以顯著降低病友的死亡風險,3成病友不僅腫瘤明顯縮小,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更有2成5以上病友存活期大於2年,打破膽道癌治療10多年來的困境。饒坤銘教授以前述個案劉先生為例,當時因腫瘤太大,若進行手術切除,剩下的肝功能將不足以支撐日常生活,因此在20多天的膽汁引流後,即加入免疫療法的試驗,兩次療程後劉先生都自覺狀況感善,腹痛減少。雖然期間因肝指數(GOT、GPT)上升一度中斷,不過治療不到1年就觀察到腫瘤明顯縮小,至今歷時3年多,原本10.5公分的腫瘤也僅剩2-3公分,就像一顆大蘋果縮減成只剩果核,幾乎沒有活性,良好的成效也令團隊感到振奮。膽道癌治療仍有進步空間 期許免疫療法及早納入健保給付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是膽道癌治療的重要里程碑,具有較佳的治療成效,病友對治療的耐受性也高,著實為晚期膽道癌治療帶來一道曙光,但新興治療所帶來的龐大經濟負擔對病友來說還是非常沉重。賴基銘教授、陳仁熙教授與饒坤銘教授共同期許免疫療法能及早納入健保給付,讓晚期膽道癌病友在治療選擇上多一個選項,進一步減輕病友的治療壓力。▲ 膽道癌衛教記者會大合照,(貴賓由左至右):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陳仁熙教授、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病友劉先生、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銘教授
男子消化不良又脹氣竟是膽管癌 醫師: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晚期
某位57歲男性消化不良和脹氣問題拖了半年才就醫,檢查後確定罹患第3期膽道癌,腫瘤已經大到10.5公分。醫師表示,膽道癌(膽管癌)雖較不常聽到,但並非罕見癌症,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民眾難以察覺,6到7成患者確診時已晚期,有「隱藏版癌王」的稱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表示,多數患者常等到黃疸、全身搔癢、尿液變深、糞便變淺等明顯症狀出現時才就醫,且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發佈的癌症登記年報,國人罹患膽道癌的數量逐年增加,但膽道癌初期症狀與常見腸胃疾病相似,民眾很難聯想到是癌症,因此確診時往往已是晚期。負責這起病例的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銘教授透露,這名57歲患者是中藥行老闆,5年前出現消化不良、一進食就脹氣的症狀,起初自行抓中藥治療,症狀時好時壞,拖了半年才就醫。男子就醫時眼睛已明顯發黃,檢查後發現罹患第3期肝內膽管癌,腫瘤也長到10.5公分,醫師研判無法開刀切除,所幸後來經由免疫療法合併化療臨床試驗,腫瘤明顯變小,症狀也好轉許多。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陳仁熙教授也說明,膽道癌依腫瘤生長位子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及壺腹癌等4個類型。肝內膽管癌發生率較高,膽囊癌次之,雖說目前腫瘤形成原因尚不明確,但已知的風險因子有9項。這9項風險因子包括,長期罹患膽汁鬱積的疾病;罹患容易反覆造成膽道發炎的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潰瘍性結腸炎);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或肝硬化;特定肝吸蟲感染,如中華肝吸蟲;膽管良性瘤;經常接觸戴奧辛、多氯聯苯等有害物質;肥胖;糖尿病;抽菸、酗酒等。醫師也呼籲符合高危險族群的民眾,應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
愛吃這食物惹禍…年輕人長期莫名絞痛 肚裡竟有「蠕動噁蟲」
生魚片是許多老饕的最愛,但可要當心寄生蟲。近日一位醫師表示,一位30多歲患者長期便秘又腹瀉,肚子還感覺莫名絞痛,原來患者疑似喜歡吃生魚片,讓寄生蟲跑進身體惹禍。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在臉書發文說,「慎入,剛吃飽勿開影片,今天內視鏡室尖叫聲連連,30歲病患,長期以來排便不規則 一下便祕一下腹瀉,最詭異的是肚子常常莫名其妙感覺絞痛,尤其上廁所前會疼。」患者肚子莫名絞痛,肚子裡竟有寄生蟲。(圖/翻攝自胰臟醫師林相宏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臉書)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阿鳥威」、「OMG晚點吃個生魚片壓壓驚」、「老天鵝啊」、「都一直懷疑自己肚裡有沒有蟲,但看到自己體重只有重沒有輕就放心了」、「想看完整影片」、「整個頭皮發麻肚子也發麻」、「醫生,你們手術的影片可以多拍一點嗎?我看這個感覺還蠻療癒的」。疾病管制局曾表示,感染中華肝吸蟲後所引起之症狀因人而異,輕微感染者一般無症狀表現,但如果在短期內食入大量的囊狀幼蟲,會產生急性感染症狀,包括發燒、腹瀉、上腹疼痛、厭食、肝腫大及壓痛、黄疸等症狀;若没有再次重複感染時,其症狀轉為不明顯。但若長期重複感染時,則會造成肝功能障礙,包括膽管炎、膽管阻塞、膽結石、肝結石、及多發性肝膿瘍等,甚至發生肝硬化及癌症情形。
男子愛吃生魚片32年 醫檢查驚見:大量肝吸蟲寄生體內
愛吃生魚片的人要注意了!中國廣西一名男子喜歡吃生魚片,即便偶爾肚子痛也不曾多想,然而醫生卻在他的膽管檢查到大量寄生蟲,手術持續多天,該男子每天親眼看著寄生蟲不斷流出自己的體外。綜合陸媒報導,廣西一家醫院收治了一名嚴重感染寄生蟲的患者,醫生在該患者的膽管中發現了大量的「肝吸蟲」。患者稱,他已經吃了32年的生魚片,一直以為喝點白酒就能殺蟲,如果有什麼不適症狀,也沒多想,認為就是肚子稍微不舒服而已。事後醫生手術取出活體後,用一根引流管「排蟲」。醫生表示,生魚如果是90度烹飪,必須達到10秒以上,才有可能殺滅寄生在淡水魚肉當中的幼蟲,一般這種高度酒的浸泡和陳年醋的浸泡,是不可能殺滅寄生蟲的。肝吸蟲是一種寄生蟲,學名「華支睾吸蟲」、「中華肝吸蟲」,通常依附於淡水魚和蝦的身上,醫生提醒,如果這類食物沒有經過高溫烹飪,食用者極易感染肝吸蟲病。觀看影片點我
3年飲食習慣惹禍 男咳嗽高燒10天照X光驚見肝臟被蟲啃
福建省福州市一名男子多日高燒不退,加上還有咳嗽症狀,前往醫院就診,一照X光看到肝內「爬滿正蠕動的活蟲」!醫生表示他患上了肝吸蟲病,體內的寄生蟲可長時間存活,嚴重可引發肝硬化甚至肝癌!而罪魁禍首,竟是他3年來愛吃生魚片的飲食習慣!根據陸媒《福建電視台》報導,大陸福建一名林姓男子,持續高燒近10天都不見消退,體溫最高達攝氏39度,不只身體發熱,還有咳嗽症狀,起初林男自行購買退燒藥,卻始終不見成效,緊急到醫院檢查,被醫院確診患上了肝吸蟲病。醫生說,中華肝吸蟲的幼蟲通常寄生在淡水螺和淡水魚體內,比如人們常吃的鯉魚、鯽魚、吳郭魚等淡水魚,「一旦幼蟲被人吃進去以後,將會在人的腸道中孵化,再爬進膽管內安家。」中華肝吸蟲的幼蟲通常寄生在淡水螺和淡水魚體內。(圖/翻攝自《福建電視台》)據林男表示,平常他嗜吃生魚片、淡水魚蝦等,尤其特別喜歡生吃,覺得這樣才能保持海鮮水產的鮮美度,並且認為在吃生魚蝦時,只要蘸芥末就能消毒,因此3年來一直都是這種吃法,沒想到,因此禍從口入。醫師提醒,要避免寄生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吃生食,若真的一時克制不了口腹之慾,也要注意水產來源、檢疫狀況等,切勿拿身體健康開玩笑。醫師說,被肝吸蟲寄生病程緩慢,初期不會有明顯不適,但若出現無力、持續發燒、上腹不適等症狀,就要盡速就醫檢查,確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