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競爭
」「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認中國崛起體現在「奧運成績」:成美國全方位競爭者!
巴黎奧運11日正式落幕,中國金牌數與美國打成平手!對此,提出「修昔底德陷阱」1詞的哈佛甘迺迪學院(HKS)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也在美國外交雜誌《國家利益》(The NationalInterest)撰文分析,中國從過往的無名小卒,竄升成為美國在奧運會上的主要競爭者,而這也反映出該國在經濟、科技、軍事,乃至於體育等,幾乎所有領域的崛起,成為21世紀美國的決定性地緣政治對手。不過,若美中2大強權最終進入「以全面戰爭為結局的修昔底德式競爭」,雙方都不可能獲勝。因此2國的政治菁英必須找到既競爭又合作的大國關係。曾擔任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國防特別顧問、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國防計畫助理部長的「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艾利森,9日在美國政治與外交雜誌《國家利益》上,以「中國vs.美國:地緣政治奧運會」(China vs. America: TheGeopolitical Olympics)為題撰文指出,就像當今世界上大多數領域的競爭一樣,本屆奧運會僅有2個超級大國斬獲了最多數量的金牌:中國和美國。艾利森感嘆,「中國從1個無名小卒,竄升成為美國在奧運會上的主要競爭者,而這也反映了中國在幾乎所有領域的崛起,該國也成為21世紀美國的決定性地緣政治對手。」直到40年前,中國還從未在現代奧運會上獲得過獎牌,中國的首面獎牌是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的。20多年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贏得了48面金牌,而美國則獲得了36面金牌。此外,在2021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上,美國隊奪得39面金牌,總獎牌數則為113面,而中國隊則拿下38面金牌,總獎牌數為89面。艾利森回憶,在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他曾和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所領導的哈佛學者小組,受命為新政府過渡團隊準備1系列報告。具體而言,他們的任務是「記錄過去20年中,美中1系列競爭的實際情況」,而這麽做的目標在於,提供1個客觀的數據庫,以便政策制定者重新評估應對中國挑戰的根本性戰略。上述報告深入探討了美國和中國在5個核心領域的競爭:經濟、科技、軍事、外交和意識形態。每項研究都確定了評估該領域競爭的標準和指標,以及每個主題可用的最佳資料來源。每份報告都對21世紀前20年發生的未來情境做了總結,並對每個國家2020年的國情做出了坦率的判斷。艾利森指出:「5份報告的結論都是相同的:1個本世紀初還看不到我們車尾燈的國家,未來將與我們並駕齊驅,在某些情境下,甚至超越了我們。」艾利森指出,雖然美國情報機構仍然心不甘情不願地堅稱中國「是日益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increasingly near-peer competitor),不過這是1個過時的錯誤認知。如今問問奧運賽場上的運動員,他們會告訴你,中國必須被視為1個「全方位齊平的競爭對手」( full-spectrum peercompetitor)。艾利森也分析:「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FBI)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採用的衡量國民經濟的最佳單一標準,中國現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根據FBI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為31.2萬億美元,而美國則為24.6萬億美元。許多美國人發現這與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知完全相反,以至於他們根本拒絕相信。他們堅稱,根據市場匯率衡量經濟的傳統標準,美國仍然是第1。他們還反駁,中國的公民人數是美國的4倍,因此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遠遠落後。但在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的過程中,中國已經取代了其競爭對手,成為世界第1大貿易國、世界最大的製造工廠,以及高科技產品出口國。艾利森表示,美國仍然位居先進科技的最前沿,而且隨著美國人工智能公司不斷發展,未來10年可能更為關鍵。雖然美國目前對先進半導體和製造設備的出口限制,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但在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等下一代綠色技術方面,中國已確立了主導地位,至少在未來10年,西方的綠色轉型發展將亮起紅燈。而在軍事競爭中,美國主導地位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艾利森認為,美國作為全球軍事超級大國的地位仍然獨霸全球,在幾乎每個大陸上也都有簽署共同防禦條約的盟友和基地網路。然而,中國現在是一個相當棘手的軍事對手。尤其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系統改變了中國周邊地區的軍事遊戲規則,包括台灣地區、南海和東海;在美國國防部對台海衝突的兵棋推演中,中國更以18比0取得勝利。艾利森還引用了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Mark Alexander Milley)將軍的名言:當「『所有底牌都掀開』時,美國在國防開支上不再贏過中國。」艾利森進一步解釋,1996年,中國國防預算僅為美國的1/30。到2020年,以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的支出超過美國支出的一半,且有望與美國持平。此外,中國可以用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中國每名現役士兵的開銷成本是美國的四分之一。儘管中國的核武庫比美國小得多,但其核武力量已確保能「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MAD)。因此艾利森以奧運會做比喻,提出5個值得進一步反思的要點。首先,艾利森認為正如傳統的奧林匹克宣言所說的那樣:「更快、更高、更強」。競爭促使對手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而且如同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言,對於專注競爭優勢和貿易的國家來說,他們的競爭會創造出更大的蛋糕,讓每個國家都可以分到更大的一塊餅,「用習近平最喜歡的1個詞來說,就是『雙贏』。」其次,正如奧運會為人熟知的那樣,每個項目只有1個人能拿到金牌。大多數人永遠不會進入勝者的圈子。所以,從一方面看,任何有資格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都是奧運會選手,都可以說是贏家,但另一方面,這些贏家裏的大多數人,將成為獎牌競賽中的失敗者。在賽局理論中,雙贏的經典案例是獵鹿:兩個人只有通過合作才能捕獲到鹿。但此後,他們必須決定如何劃分所得,在一場零和遊戲中,一方的份額越大,另一方的份額就越少。同樣,在生產電動汽車或半導體等貿易產品時,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建立主導地位,它就擁有可以影響其他國家的權力。第三,中國外交官經常否認美國所謂美中2國是競爭對手的看法,但在體育領域,中國可以說是一個熱情而堅定的競爭者。儘管大陸前外交部長楊潔篪指出,中美「應該開展雙贏合作,而不是敵對競爭」;前外交部長秦剛還聲稱,美國所謂的「競爭」不過是全方位的遏制和打壓;現任駐美大使謝鋒也強調,中美競爭應該像馬場競賽,而非摔跤比賽。但艾利森認為,習近平本人就是拳擊手,而正如習近平所言,在拳擊運動中,「耐力、力量、場上的控制」是最重要的。第四,雖然奧運會本質上事關民族自豪感,但在核心地緣政治競爭中,GDP、技術領導地位、軍事力量和外交實力會影響國家安全,甚至生存覆滅。包括艾利森本人在內的美國人都認為,美國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國際安全秩序,且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凡的時代,並在此後幾十年間,一直是該秩序的維護者。這種前所未有的「長期和平」提供了穩定,讓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全球80多億人,在收入、健康和福祉方面,都比史上任何其他時代有了更大的增長。然而,中國的迅速崛起正在挑戰美國在各領域的霸權地位,這是典型的修昔底德式競爭,而艾利森也提醒,歷史上大多數的修昔底德式對抗最終都以「戰爭」畫下句點。第五,正如2021年東京奧運會口號說的那樣:「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非常類似,雖然美國和中國注定是有史以來競爭最激烈的對手,但雙方都無法逃避1個事實,那就是他們的競爭是由雙方面臨的生存挑戰所決定的,如果缺乏對方的合作,雙方都無法獲勝。如今,兩國都擁有核武庫,如果爆發全面戰爭,雙方都有能力將對方從地圖上抹去。艾利森也舉例:「這2個經濟體是如此緊密地糾纏在一起,若兩國當初都沒有采取協調一致的刺激措施,2008年的經濟大衰退就會演變成一場全球性蕭條。」,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美國和中國都並未面臨1場真正的經濟崩潰,但艾利森表示,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助長了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崛起,並最終點燃了第2次世界大戰,我們都不想再看到類似的悲劇重演。而且,預防流行病、全球恐怖主義等跨國威脅,以及核武器擴散的危機,也需要美中雙方的協調與合作。艾利森因此拋出疑問:「中美能否既是激烈的競爭對手,也是認真的合作夥伴?難到這些不是相互矛盾的要求嗎?」在一個非黑即白、非友即敵的二元對立世界中,似乎一定要有1個人戰勝另1個人。然而,商界領導者經常會選擇「合作性競爭」(co-optition)。例如,蘋果和三星在銷售高端智能手機方面是殘酷的競爭對手,但誰是蘋果手機零組件的主要供應商呢?答案正是三星。當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Timothy Donald Cook)被問及此事時,他回答:「生活是很複雜的。」美國和中國政治菁英能否找到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呢?艾利森表示,拜登政府認為,其「競爭共存」戰略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一大步。去年11月的中美元首峰會曾提到了競爭(competition)、溝通(communication)與合作(cooperation)的3C概念,在竭盡全力擊敗對方的同時,雙方還保持開放的管道,在最微妙和危險的問題上進行定期、坦誠的私下溝通。不僅包括2國元首及其信任的國家安全顧問之間的對話,還包括內閣官員和軍事領導人之間的類似會議。此外,2國還在台灣、氣候變遷、芬太尼、貿易等議題上,以符合各自國家利益的方式進行合作。艾利森文末也引用美國知名作家菲茨傑拉德(F. ScottFitzgerald)的名言:「衡量一流智力的標準是,能夠在頭腦中同時持有2種相反的觀點,並且仍然保持大腦的正常運轉。」艾利森補充:「我們必須希望,像政府這樣複雜的機構,能夠經得起住這項考驗——並且在未來幾十年中都能做到這一點。」
馬來西亞打造全球晶片重鎮 將花53億美元培訓6萬名半導體工程師
馬來西亞總理安華28日宣布國家半導體戰略計畫,包含提供至少53億美元的財政支援,培訓6萬名半導體工程師,志在將馬國打造成全球晶片重鎮。東南亞第三大經濟體馬來西亞,周二公布的《國家半導體戰略》(National Semiconductor Strategy),未來5到10年將提撥至少250億馬幣(約53.3億美元),用以培養晶片人才及壯大本土企業,由「國庫控股」(Khazanah Nasional)等馬國主權財富基金注資。根據半導體戰略,馬國打算訓練6萬名涵蓋晶片製造各層面的人才,包括設計、封裝、測試,大學與企業將參與人才培訓,政府也支持本土工程師投入晶片設計IP。安華透露,馬國擬成立至少10家本土晶片公司,專做設計及先進封測。馬國如果想吸引國際晶片大廠大舉投資,培養更多本土半導體人才至關重要,尤其馬國政府期盼提升國內先進晶片製造能力。馬國政府欲透過國內直接投資(DDI)及外國直接投資(FDI),引進起碼5,000億馬幣(1,065億美元)資金,投入晶片設計、先進封裝、製造設備等領域。中美兩強對峙及其他地緣政治緊張催化下,全球企業尋求分散供應鏈,馬來西亞面對中美競爭,亟欲在半導體供應鏈版圖中保有中立地位。CIMB Securities分析師亞薩姆(Mohd Shanaz Noor Azam)報告指出,全球跨國企業亟思在中國以外地區另闢產能,供應美國和全球市場之際,馬來西亞現有的半導體與汽車業基礎設施,能助它們一臂之力。馬國早在50多年前,就開始切入半導體產業。根據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MIDA)資料,該國目前提供全球13%的晶片封裝、組裝、測試服務。2021年12月,美國晶片龍頭英特爾(Intel)宣布斥資逾70億美元,在馬來西亞蓋晶片封測廠,預計今年開始投產。去年德國半導體巨頭英飛凌(Infineon)宣布砸50億歐元,未來5年在馬國建立全球最大200毫米碳化矽節能晶片工廠。
台灣問題「無解」!季辛吉:中美競爭已讓世界失序
美國「外交教父」、前國務卿季辛吉27日歡度百歲大壽。即便年事已高,他退而不休,仍不時暢談包括中美關係在內的國際議題。在最新受訪中,季辛吉稱當前世界在中美競爭下已失序,並形容台灣問題「無解」(insoluble),認為「除交給時間外,別無他解」。季辛吉曾任尼克森與福特總統的國安顧問和國務卿,對打開美中建交大門、緩和美蘇關係、結束越戰等都扮演了歷史性角色。他也因改善美中關係,被中國領導人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國新任駐美大使謝鋒26日就在康乃狄克州會見季辛吉,表達中國對他百歲壽辰的祝賀,並就中美關係等問題交換意見。《華爾街日報》26日刊出季辛吉專訪。季辛吉稱當前世界「失序」,表現在中美競爭的背景下,大部分主要國家都已迷失方向,正在改變或適應。他還說,美國始終抱持「自詡正義」的行事風格,認為其觀點理應居主導地位,但中國等國並不買帳。季辛吉直言,「就中國展現出的力量看,我視中國為潛在危險敵手」,並指美中有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但他稱,中國是在尋求「安全」而不是想要統治世界。為避免與中國開戰,美國需要克制盲目的對抗,轉而尋求對話。季辛吉以「一個無解問題」形容台灣,表示「除交給時間外,別無他解」,他因此「歡迎一種能維持現狀多年的方案,例如在此期間,雙方不會相互威脅,或限制針對彼此的(軍事)部署。」他並覺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對此類討論抱持開放。日前,季辛吉接受《經濟學人》專訪時也曾指出,雖然美國對台立場不變,但應減少「類兩個中國」的提案,避免讓人懷疑支持台灣獨立。當年季辛吉以「祕密外交」、「穿梭外交」聞名。1971年7月9日,出訪巴基斯坦的季辛吉悄悄轉訪北京,台灣便被蒙在鼓裡。尼克森政府為脫離越戰泥淖,亟需北京協助。7月1日,尼克森與季辛吉商討策略後,季辛吉特意會見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沈劍虹,看似再三保證對台支持,但未透露他即將與大陸總理周恩來會面。而根據歷史檔案,後來季辛吉對周恩來承諾,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季辛吉在與大陸領導人談判時並未考慮徵求台灣的意見,這在季辛吉1975年與毛澤東的一次會晤紀錄中亦有明確記載。據美國國務院公布的會談實錄,當時毛澤東對季辛吉說「你們現在有中國的台灣」(But you now have the Taiwan of China),季辛吉回應:「但我們將在我們之間解決這個問題。」
龍應台投書《紐時》:各方立場互相指責、對立撕裂了台灣社會
前文化部長、知名作家龍應台,18日在《紐約時報》「GUEST ESSAY」(觀點和評論)版面投書,介紹戰爭陰影下的台灣。龍應台在這篇文章向國際友人介紹了台灣民眾複雜的心聲;台海戰爭還未開打,台灣內部就已有不同的聲音,各方立場互相指責、對立,撕裂了台灣社會。龍應台說她台北一位朋友在臉書寫了一篇充滿激情的帖子,敦促台灣年輕人準備與中國開戰;他認為,面對中國的奪島威脅,唯一的辦法是靠實力;其他一切都是幻想。儘管已是花甲之年,他還是發誓只要有需要,他會拿起武器。這種情緒在台灣之普遍令人感到不安,龍應台私訊他說,實力應只是台灣戰略的一部分,政客應表現出真正的勇氣,通過接觸中國來緩和局勢。當一個更強大的惡霸威脅你時,你不應該首先嘗試緩和局勢嗎?朋友回稱「不要做投降派」。龍應台透露,這種朋友間的交鋒,象徵著中國已在未開一槍的情況下,分裂著台灣社會。指責某人是叛國的「舔共」,或通過「抗中」言行來煽動緊張局勢已成常態,這樣的分歧正中中國的下懷。龍應台回憶50年代還是學生時,台灣戒嚴的嚴肅氛圍。在此狀況下,台灣人為建立民主社會和經濟成功而自豪。龍應台認為,台灣已證明民主可在中華文化發揮作用。這種焦慮、自豪和毅力的混合體,是台灣性格的本質,也是那些將台灣視為中美競爭下棋子的人,所忽視的東西。台灣人也是有血有肉的。龍應台說,在台灣農村和漁村的市井小民,對中國的看法不盡相同,但有個共同點,即「更接地氣的現實主義」;這是為了所有人的利益。不是說老百姓認為抵抗是徒勞的,而是認清台灣永遠處於中國巨大引力之下。實用主義,甚至與中國和解,可能比戰爭更可取。龍應台透露,她的某位朋友不太談政治,因為怕被說成通敵者,但他支持與中國統一。另一位潘姓農民朋友以中國作為其主要市場。龍應台表示,國民黨在2010年與中國簽署貿易協議,允許他的水果在中國超市上架。但民進黨2016年上台後,中國通過系列禁令收緊市場,他不得不轉銷日本。龍應台住在台灣東海岸,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去年8月訪台,中國在台灣周邊海域實彈演習。看著台灣戰機呼嘯而過,她的鄰居發訊息建議,「每戶人家都應種不同的蔬菜,如果戰爭糧食供應中斷,我們可以互相交易。」漁民朋友陳志和則開玩笑說,如果戰爭爆發,他可以衝到日本沖繩。但他會「像烏克蘭人那樣」抵抗,不是因為他對中國有惡意,而是因為靠海為生的人習慣危險。但他也感嘆許多台灣年輕人沉迷於手機,似乎沒有意識到這種危險。龍應台在文末提及,台灣明年1月將舉行總統選舉,對抗中國還是尋求和解,將在未來幾個月對台灣所有人產生重大影響。如果國民黨獲勝,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可能會緩和;如果民進黨保留權力,誰知道呢?陳志和對龍說,結果無論如何都無所謂,因為美國和中國決定台灣的命運。
北京大外交突破美國圍堵 巴西、西班牙、法國領袖接力訪華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俄羅斯之行返回北京後,中國拉起突破美國圍堵的主場外交序幕,繼巴西總統魯拉、西班牙首相桑傑士接連將於3月底訪中後,法國總統馬克宏宣布,他將與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於4月4日訪問中國,這將是范德賴恩首次以歐盟執委會主席的身分訪華,預計如何緩和烏克蘭局勢、歐洲在中美競爭中的角色與中歐合作,將是中法元首峰會的焦點。馬克宏與范德賴恩 將連袂赴中綜合法新社和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Politico EU)報導,當地時間3月24日,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參加完於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領導人峰會後表示,他已邀請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與他一起於4月4日訪問中國。歐盟執委會方面已證實這一消息。馬克宏表示:「我想帶著歐洲的支持訪華,這樣可以發出統一的歐洲聲音」。他隨後補充說,他並沒有也不需要在訪華前獲得歐盟的授權,「因為法國擁有獨立的外交」,但他「依附於歐洲的協調工作」。歐盟執委會發言人也證實,范德賴恩將與馬克宏一同出訪中國。Politico EU稱,這將是范德賴恩首次以歐盟執委會主席的身分訪華,行前范德賴恩將於3月30日在布魯塞爾就中歐關係發表演說。范德賴恩日前受訪時指出,想讓歐洲避免在經濟上過度依賴中國,但非完全與之「脫鉤」。她稱歐盟只求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以及歐洲公司在中國有公平的准入。她稱,歐盟不想在例如重要原物料的供應上過度依賴,因此進行多元化的採購,以及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強化供應鏈合作,但也不想在爭執中選邊站。促成俄烏和談 應成為中歐戰略Politico EU形容,「歐洲各國領導人突然爭先恐後地預定航班,前往中國。」談及原因,Politico EU分析,一方面,歐洲各國試圖在俄烏戰爭、安全與貿易等問題上的分歧與中方展開溝通;另一方面,不少歐盟成員國承認,不論國際局勢如何,歐洲「不能失去中國」,應繼續與華接觸。在烏克蘭局勢上,白宮國安會議發言人柯比日前表示,美國不支持《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的立場,不贊同北京此時停火的呼籲。馬克宏到訪前,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23日與法國總統外事顧問博納通話,王毅說,中國主張勸和促談,更期待法國跟其他歐洲國家「也能為此發揮應有作用」,他並強調,停火止戰、恢復和談、政治解決危機,應成為中歐之間的戰略。德國總理蕭茲已於去年11月訪中,加上法國總統馬克宏也將啟程前往北京,義大利總理梅洛尼今年初也表示,如果中方對邀請,自己將開始訪華之旅,如果梅洛尼成行,代表歐陸三大主要國家,都將陸續訪華。外電報導認為,對北京當局而言,這對於拉住歐洲不在中美競爭中完全倒向美國,有一定幫助。魯拉罹輕度肺炎 推遲1天到訪此前,巴西總統魯拉原定3月25日出訪中國,但巴西總統官方推特日前發布消息,「總統患上輕度肺炎,訪華日期推遲到3月26日」,根據先前路透的消息,魯拉將於28日與習近平會面。據西班牙電視台報導,首相府大臣菲利克斯‧博拉尼奧斯日前受訪時表示,首相桑傑士將於30日出席在海南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並於31日在北京會見習近平。今年晚些時候,西班牙將接替瑞典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博拉尼奧斯認為,桑傑士首相這次訪華行程「從商貿的角度來看」同樣重要;桑傑士關注西班牙企業在華發展和投資。他強調:「中國在調解俄烏戰爭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大陸晶片業掀倒閉潮!去年近6千家慘收攤
據陸媒「鈦媒體」統計,受美國制裁奏效等因素影響,2022年被註銷的中國晶片企業高達5746家,比2021年的3420家多出68%,遠超過以往。目前中國現存晶片相關企業逾17萬家,凸顯中國晶片產業陷入低迷。針對荷蘭加入美國圍堵中國晶片研發行列,中國駐荷蘭大使表示,中荷一直就半導體問題保持密切溝通。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晶片企業消失?鈦媒體分析,整體大環境不好,市場需求萎縮,晶片創業本身就很難,加上中美之間的競爭等等。首先,全球範圍內的經濟下行,疊加疫情的影響,讓前幾年受半導體政策紅利吸引而蜂擁進入該行業的企業相繼退出。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並不是想做好晶片產業,只是想通過迎合熱度得到政策補助、騙錢,比如武漢弘晶半導體,一個千億投資項目,拉來業界泰斗站台,卻陷入爛尾、跑路、被追債的結局。其次,晶片創業並不容易。從技術方面來看,在晶片的不同領域,只有數一數二的公司才能存活下來,晶片創業比其他行業更難,由於摩爾定律的存在,對晶片研發的技術和時效性要求非常苛刻,這就要求創業團隊有著深厚的技術積累,並且在技術的選擇上要有所取捨。報導稱,從中美競爭的角度來看。美國對中國的晶片封鎖策略持續升溫,根據最新消息顯示,美國、荷蘭、日本三國政府達成協議。三國將組建反華技術封鎖網絡:荷蘭或將全面禁止向中國出口DUV光刻機和配件、技術服務;日本將全面禁止出口半導體生產製造配套材料和原料。針對美國將半導體相關的對華出口管制擴大到日本和荷蘭的企業,央視新聞18日報導,中國駐荷蘭大使談踐指責,美國出於地緣政治的需要,惡意封鎖和打壓中國的高科技企業,逼其他國家選邊站隊,人為地推動產業轉移和脫鉤,這是一種霸凌和霸道的行徑,嚴重破壞了市場規則和國際經貿秩序,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也衝擊了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不利於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APEC峰會領袖宣言 籲再度開放貿易
在曼谷為期2天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經濟領袖峰會,於19日落幕並發表宣言,誓言維護及進一步強化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21個成員經濟體的領袖呼籲再開放貿易,還強調決心實現後新冠疫情時代經濟復甦,將強化系統建設以應對未來危機。譴責俄烏戰爭加劇通膨泰國為本屆APEC輪值主席國,美國則是明年APEC主席國。19日上午,在曼谷峰會閉幕前,泰國總理帕拉育將一個象徵交棒的竹籃(Chalom)交給美國副總統賀錦麗,並公布曼谷APEC領袖宣言(Leaders’ Declaration)。根據宣言,APEC領袖誓言維護並進一步加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也對今年在推進亞太自貿區建設方面取得的進展,表示歡迎。APEC領袖並認識到,需要更加努力地應對當今的挑戰,例如通貨膨脹加劇、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及自然災害等。APEC領袖肯定成員們對促進強勁、平衡、安全、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的長期承諾。宣言同時設定多項目標,包括打擊非法、瞞報及無管制捕魚,對付非法盜伐,處理海洋廢棄物,改善公共衛生和疫苗取得管道等。此外,APEC領袖呼籲結束俄烏戰爭,稱「大多數成員強烈譴責俄烏戰爭,並強調它正造成巨大的人類苦難,以及加劇通膨、供應鏈問題、糧食(供應)不安全和金融風險。」APEC宣言稱「以最強烈措辭,譴責俄羅斯聯邦對烏克蘭的侵略,並要求其完全且無條件地撤出烏克蘭領土」。這與上周20國集團(G20)峇里島峰會聲明的措辭一樣,也呼應3月2日聯合國大會的決議。宣言還載明,部分成員對局勢及制裁措施持不同觀點。宣言透過這番措辭打破僵局,最後APEC全體成員均同意發表,包括俄羅斯及中國。美國明年將輪值主席國賀錦麗19日宣布,美國將在舊金山主辦2023年APEC峰會,展示對印太地區的持久經濟承諾。她並稱,美國正努力加強在整個地區的經濟關係,包括增加雙向貿易和資本自由流動。舊金山峰會將於明年11月12日當周舉行,而舊金山是矽谷的所在地,在中美競爭日益激烈之際,這將讓拜登政府有機會凸顯美國的科技主導地位。賀錦麗還透露,美國將對泰國提供技術援助,開展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開發技術。這項援助是美國「淨零世界倡議」的一部分,為因應氣候變遷計畫的一環。目前泰國並無核電。泰國力推重啟FTAAP對話在曼谷APEC峰會上,泰國力推重啟關於成立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對話,以促進區域經濟整合和多邊貿易體系。而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被視為邁向FTAAP的重要步驟之一,不過美國卻未加入CPTPP,而是另行推出「印太經濟架構」(IPEF),導致APEC推廣FTAAP的進度遲滯。18日,澳洲總理艾班尼斯稱台灣非「公認的國家」,不符CPTPP申請資格,此言一出也引發爭議。19日,艾班尼斯在APEC媒體吹風會上則強調,澳洲在台灣努力加入CPTPP問題上的立場沒有改變。他說,所有的申請都將「按其本身條件」(on their merits)來處理。針對艾班尼斯先前說法,我外交部18日晚間已表示,澳洲事後向台灣澄清,對台灣加入CPTPP立場並未改變,歡迎所有符合高標準規範經濟體加入。
白宮國家安全戰略文件5大重點一次看 重申台灣需自我防衛
白宮今天公布國家安全戰略(NSS)文件,列舉美國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優先事項,對此外媒整理出5大觀察重點,首先除了定調中國為最大的「地緣政治挑戰」外,再來則是遏制俄羅斯的核武威脅,同時還需圍堵「較小的專制大國」伊朗的軍事擴張,並重申其對以色列的安全承諾,而氣候變遷、疾病和糧食問題也是華盛頓面臨的一項重大戰略挑戰。其中台灣相關內容被放在美中競爭的範疇下,華盛頓重申美方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立場,不支持台灣獨立,並遵循台灣關係法承諾台灣自我防衛,以抵抗武力。據《半島電視台》的報導,白宮今天公布國家安全戰略文件,其中有5大觀察重點,首先是中美競爭,文件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兼具重塑國際秩序企圖,及擁有越來越多經濟、外交、軍事力量來達成這一點的戰略競爭對手。」首先北京正在擴大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並成為世界領先的力量之一。對此美國將進行投資以加強國內的「創新能力」,並與盟友合作,以「負責任的態度」與中國競爭。接著則是遏制俄羅斯,尤其是莫斯科不斷重申的核武威脅。文件指責俄羅斯透過入侵烏克蘭對國際和平與穩定構成的「直接和持續的威脅。」,同時更強調,「美國不會允許俄羅斯或任何大國透過使用或威脅動用核武器的方式來實現其軍事和政治目標。」對此,美國及其盟國將在軍事上繼續支持烏軍,並強化俄羅斯鄰國之北約成員的防禦能力,更會持續制裁莫斯科。國家安全戰略文件還指出,除了中國和俄羅斯之外,「較小的專制大國」正在以破壞全球穩定的方式積極行動,「最值得關注的是,伊朗干涉鄰國的內政,通過代理人擴散其導彈和無人機,並密謀傷害包括前官員在內的美國人,更推進核擴散計劃。我們一直在中東加強對伊朗的威懾,並緩和地區衝突,加深該地區不同夥伴之間的整合,並維持能源穩定。」同時文件重申美國將透過外交手段確保伊朗永遠不會擁有核武器。文件還重申美國對以色列安全,及強化以色列與周圍阿拉伯國家合作的承諾,「我們將尋求擴大以色列與鄰國及其他阿拉伯國家日益增長的聯繫,例如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同時維持我們對以色列安全的堅定承諾。」但文件表示,華盛頓致力於以阿兩國的解決方案。「我們還將繼續推動可行的兩國解決方案,以維護以色列作為猶太和民主國家的未來,同時滿足巴勒斯坦人對建立主權獨立國家的願望。」文件也表明,儘管國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但美國「必須保持合作並強化應對共同的國際挑戰。」包括氣候變遷、疾病和糧食問題也是華盛頓面臨的一項重大戰略挑戰,「我們將讓所有國家和機構參與應對共同威脅的計畫,包括在機構以無法應對危機的情況下推動改革。」
代理人戰爭化迫在眉睫!第21屆美台國防工業會議 國務院官員承諾加速軍售交付
第21屆美台國防工業會議於2日在維吉尼亞州的Omni Richmond酒店拉開帷幕,討論美國與台灣國防合作的未來、武器採購程序以及台灣的國防和國安需求。美國國務院首次派政軍局官員出席致詞,國防部也派出主管印太事務的第2把交椅,顯示美國認為台灣的國防實力有待提升,需要進一步強化才有機會在未來的代理人戰爭中發揮削弱中國的最大作用。據Focus Taiwan的報導,第21屆美台國防工業會議2日至4日在維吉尼亞州里契蒙市(Richmond)舉行,由於中美競爭議題成為近年華府的首要任務,連帶導致美國發動地緣政治戰的主要籌碼台灣受到高度重視,因此今年會議吸引超過170位產業界、智庫、泛政府機構代表報名參加,規模相當龐大。台灣方面今年由國防部副部長王信龍率團出席,國民黨(KMT)也派出其駐美代表、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黃介正所率領的代表團與會。美方則派出國務院政軍局區域安全及軍備轉移辦公室主任克雷希(Laura Cressey)、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首席副助理部長羅耶爾(JedidiahRoyal)出席並發表演說。會議主辦人、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今天受訪表示,這是美國有史以來首次派國務院政軍局官員出席並致詞,且克雷希辦公室就是負責處理美台軍售,這是相當重要的表態,展現美方對台灣安全協助議題的重視,才不是只派官員出席聆聽,也透過致詞傳達美國行政部門覺得重要的事項。本屆會議共有5場討論,第1節討論了俄烏戰爭對台灣的威脅,並涵蓋了中國、台灣和美國可以汲取的潛在教訓。第2部分則探討台灣戰略思維的成長和演變,以提高美國國防工業對台灣短期、中期和長期國防規劃的認識。第3場會議將檢討美台之間的「非傳統接觸努力」,包括培訓、後勤、維持和產業合作,特別關注產業合作以及如何推進台灣和美國的國家安全目標。第4屆會議則專注在戰力威懾和彈性,以及有助於提高台灣防禦能力的措施。第5場會議將通過分析日本和澳洲等其他美國盟國可以發揮的作用,將關注針對台海潛在衝突的區域威懾力。
10年少1.03億人!再8年中國人口恐負成長 專家憂喪失全球競爭力
最近大陸民政部透露,大陸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這是國家發展的重大危機,大陸中央已決定透過十四五規畫,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並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根據大陸社科院報告預測,到2028年,大陸人口可能會首度出現負成長。這並非危言聳聽。2019年,大陸人口出生率僅為10.48‰(1千人中有10.48個新生兒),出生人口僅為1465萬人,創近40年來的新低。人口形勢逆轉,乃至負成長,到底會帶來多大影響?首先是勞動力人口減少,老齡化人口增多,必然對經濟成長形成拖累,同時加大財政和整個年輕一代的負擔。其次,出生人口減少,人口一旦負成長,必然會拖累資產價格,未來將沒有足夠多的「接盤俠」。根據推估,00後和10後的出生人口,相比80後和90後,整整少了1.03億人。未來20後,相對00後和10後,可能還會進一步減少。要知道,年輕人不僅是創造者,還是房地產的重要支撐。作為房地產市場的後備軍,00後、10後比80後、90後少了1億人,影響可想而知。這對於人口流入的大城市影響並不明顯。但一般城市可能會面臨人口基本盤的壓力。屆時,沒有人口虹吸能力的三四線城市、收縮型城市,將會迎來新的挑戰。攜程集團聯合創辦人兼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也在金麒麟論壇演講時指出,大陸正面臨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危機。最大的關鍵在於大陸的高房價,加上養育小孩成本太高,同時婦女就業及不婚不生等因素,使得生育率節節下滑。此舉將影響大陸未來20年的發展,尤其恐怕會逆轉大陸在中美競爭中「全面趕超」的趨勢。新浪財經網報導,梁建章說,生育率低的原因,大陸有幾個跟其他國家都一樣的問題,比如說城市化,婦女的就業,婦女的教育水準提高,推遲生育,很多婦女都不結婚了。但在梁建章看來,大陸還有兩個比其他國家更嚴重的問題導致低生育率。他強調,其中一個是高房價,大陸的房價可能是全世界相對於大陸的收入來說是最高的,特別是在大城市;另外一個是撫養小孩的負擔,尤其應試教育的負擔是最重的。這兩個因素導致大陸的生育率,很可能是全世界最低的。他說,一邊是不願生,一邊是求著生,大陸年輕人與社會的生育矛盾,也深刻影響著大陸在國際格局中的競爭力。人口數量作為人才儲備的分母,是觀察一個國家人力資源的重要指標。作為最早開始研究人口經濟問題的企業家,在梁建章看來,大陸家庭的「消亡」、年輕人生育意願的降低,將會逆轉大陸在中美競爭中「全面趕超」的趨勢。梁建章說,值得關注的是,另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大陸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生育率已經低到可以與先進國家持平。大陸現在的人均GDP只有1萬美元,城市化率只有60%,生育率就已經與新加坡、南韓等先進國家持平。可以想像,當大陸邁入發達國家行列時,將成為世界上人口危機最嚴重的國家。反觀美國,憑藉其開放的移民政策,已經將全球的人才納入他的「人力資源池」,人口基數擴大了一倍之多。在美國的頂尖的科學家與企業家中,移民占了將近一半。中國有句老話:「愛其子則為之計深遠」。人口紅利曾經成為大陸30年經濟快速增長的跳板,面對下一代人口數量的驟減,也將成為未來經濟成長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