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
」 電動車 特斯拉 歐盟 中國 關稅油商傷腦筋!電動車銷量3年增3倍 專家:中國汽油消耗每年下降逾4%
中國汽車市場不過從2021年開始,中國電動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的銷售量已增長3倍,更比2020年增加近8倍之多。有專家預測,中國汽油消耗量每年可能會下降4%至5%。目前全球石油產量近五分之一流向中國,不過中國人對電動車的熱愛,將導致對汽油的需求顯著下降,而汽油占中國石油消費的25%。有專家預測,中國汽油需求將以每年4%至5%的速度下降,換算到2040年,中國汽車市場對石油的需求將從目前每日350萬桶驟減至100萬桶。觀察中國市場,中國本土電動車品牌發展快速,以比亞迪為例,旗下純電和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車型吸引大量消費者,即使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依然使用汽油,但使用量明顯下降。隨著能源車型購買比例的增加,也意味著石油將面臨無法改變的市場萎縮。
歐盟加徵中國電動車「反補貼稅5年」 稅率最高達45.3%
近日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奧洛夫吉爾宣布,因與中國的貿易談判未能達成友好解決方案,歐盟將從31日起,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徵收關稅。根據外媒的報導,歐盟委員會的數據指出,中國製造的電動車銷量自2020年佔歐盟市場的3.9%快速增長至2023年9月的25%,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國企業壓低了價格,對歐盟產業構成不公平競爭。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奧洛夫吉爾宣布,因與中國的貿易談判未能達成友好解決方案,歐盟將自31日起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徵收關稅,這也代表雙方貿易爭端的升級,主要爭端焦點在於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補貼,以及中國向歐盟迅速出口綠色技術的影響。歐盟表示,這些關稅將持續五年,並強調歐盟與中國之間仍會繼續進行協商以尋求解決方案,但前提是必須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範。針對不同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關稅將有所不同,其中比亞迪的產品將被徵收17%的關稅,吉利則為18.8%,上汽集團出口的汽車將面臨高達35.3%的關稅,這些關稅是在現有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徵收的10%基礎上額外加徵,合計一般關稅後,最終關稅將達到45.3%。此外,部分西方公司在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包括福斯和寶馬,也將被徵收20.7%的關稅。而美國特斯拉則獲得7.8%的「單獨計算」稅率。不過歐盟的報復性關稅引發了德國的反對,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和主要汽車製造商所在地,德國對此舉表示擔憂。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負責人希爾德加德穆勒指出,徵收關稅對全球自由貿易、繁榮、就業以及歐洲經濟成長都是一大打擊,並增加了引發貿易衝突的風險。穆勒強調,「德國汽車產業也受中國大陸影響,但認為應透過對話來解決與中國之間的挑戰」。
批已開發國家貿易壁壘 亞投行行長:全球已無「自由貿易」
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亞投行)行長金立群今(27)日宣稱,已開發經濟體對包括再生能源在內的產品設置貿易壁壘將不再是自由貿易。在30人小組(G30)國際銀行研討會上表示:「這不再是自由貿易,因為你不能依賴世貿組織規則。」美國上個月對中國進口產品大幅上調關稅,包括對電動車(EVs)徵收100%的關稅,以加強對戰略性國內產業的保護,防止受中國政府推動的過剩產能的影響。歐盟和加拿大也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新的進口關稅,加拿大徵收的關稅與美國一樣是100%。金立群表示:「已開發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爭端加劇,後者的製造商提高了他們的競爭力。」他表示當貿易能力增強並成為具有競爭力的新興經濟體,無論你能為貿易夥伴帶來多少好處,都可能被指責產能過剩。金立群說,「我們更擔心的是低碳和再生能源產品的貿易壁壘,這些壁壘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而此時我們需要更多的這些綠色產品來拯救地球。」亞投行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6年成立,旨在取代世界銀行和其他西方主導的多邊貸款機構。金立群表示,中國政府最近宣布的一系列刺激措施,與2008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部署的措施不同,因為現在的這些措施「更有針對性」。
歐盟對陸電動車加徵關稅 福斯CEO:「不如用投資代替懲罰」
歐盟週五(4日)表決通過對中國反補貼稅提案,引發歐洲汽車製造商的擔憂。根據路透今(6)日報導,德國福斯汽車集團執行長布魯姆當天對德媒表示:「歐盟應該考慮調整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與其徵收懲罰性關稅,不如推動中企在歐洲投資。」布魯姆認為,歐盟應該重新考慮關稅政策,允許中國汽車製造商通過投資來避免關稅。他表示:「與其徵收懲罰性關稅,不如積極考慮為投資提供補貼。那些在歐洲投資、創造就業機會且與當地公司合作的企業,應該在關稅方面受益。」歐盟成員國4日以10票贊成、5票反對、12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關稅的提案。目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的關稅,歐盟擬對自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疊加收取17%至36.3%的關稅。歐委會貿易防禦司司長馬丁·盧卡斯9月底曾表示,即使在表決通過、關稅上路後,歐委會仍願繼續與中方談判,以達成避免徵收關稅的潛在協議。美國彭博社也指出,在此次投票中,棄權票數量之高反映了歐盟成員國內部的疑慮,這表明許多成員國對此舉可能挑起對華貿易戰的不安。歐盟對於中國電動車的保護主義做法可能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干擾了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不僅阻礙中歐貿易投資合作,延緩歐盟自身綠色轉型進程,甚至可能影響全球應對氣變的共同努力。
歐盟加徵陸電動車關稅德憂引發貿易戰 中商務部批「保護主義」
歐盟委員會昨(4)日表決通過對中國電動車徵收反補貼稅的提案,擬加徵9%到36.3%的關稅,為期至少5年。中國進口到歐盟的電動車除了目前的一般關稅10%,依歐盟委員會調查認定不同車商受中國補貼程度及對歐盟提供資料配合度,擬加徵反補貼關稅,等於最高約45%。中國商務部表示,關稅將動搖和阻礙中國企業投資歐洲的信心,中國必將採取一切措施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利益。中國對歐盟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表示強烈不滿,呼籲歐盟延後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關稅,避免貿易摩擦升級。根據外媒報導,歐盟成員國中,10個國家投票支持加徵關稅,包括法國、意大利、愛爾蘭、荷蘭等10個國家;而包括德國與匈牙利等5個國家投票反對;12個國家棄權。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在社群媒體X上表示:「儘管投票贊成這項關稅,但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的歐盟執委會(EU Commission)不應引發一場貿易戰。」歐盟委員會也表示,願意和中國繼續談判替代解決方案,方案必須符合世貿組織規定,且充分解決歐盟委員會調查所確定的損害性補貼。
歐盟4國將投票贊成!路透社:有望通過對中國製電動車徵收45%關稅
歐盟將於4日就中國電動車關稅提案進行投票,對此消息人士透露,法國、希臘、義大利和波蘭都決定支持對中國製進口電動車(EV)徵收高達45%的關稅,這樣的投票意向雖有利於推動此項新的貿易措施,但恐招來北京的報復性關稅。據路透社的報導,正在針對中國製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的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日前已向歐盟27個成員國提出最終關稅提案,預計將在4日進行投票。如今,法國、希臘、義大利和波蘭的支持,對推動此項貿易措施的布魯塞爾來說是一大進展,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該地區的最大經濟體和主要汽車生產國德國將如何投票,有鑑於德國聯合政府存在意見分歧,德國可能會延續7月的決定,也就是再次投下棄權票。而先前支持徵收關稅的西班牙,在首相桑切斯(Pedro Sánchez)9月份出訪中國後,便表示歐盟應重新考慮其立場,目前尚不清楚西班牙的投票意向。根據歐盟規則,歐盟執委會可以在未來5年內向中國製電動車徵收關稅,除非占歐盟人口65%的15個成員國的合格多數投票反對,而法、希、義、波4國占歐盟總人口約39%。對此,1年前發起反補貼調查的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歐盟需要保護自己免受國家補貼的廉價中國製電動車進口所影響。歐盟執委會則指出,中國製電動車在歐盟市場的註冊份額,已從2020年的3.5%上升至2024年第二季的 27.2%,中國品牌的份額則從1.9%上升至14.1%。而且中國每年需要出口300萬輛電動車的閒置產能,是歐盟市場規模的2倍。歐盟汽車產業普遍反對向中國製電動車徵收關稅,尤其是德國汽車製造商,因為它們有近1/3的銷售額依賴中國市場。尤其北京今年才對歐盟的白蘭地、乳製品和豬肉產品進口展開調查,此舉也被視為是針對布魯塞爾向中國製電動車發起調查的報復。如果這項關稅提案通過,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將被迫決定自行吸收關稅,或是提高產品售價,以在國內需求下降之際,彌補進口歐洲市場所新增的數十億美元成本。儘管勞動力和製造成本較高,但關稅提案的通過,將促使部分中國汽車製造商尋求在歐洲投資新工廠。
美將禁止中製軟硬體汽車上路 外媒:車價恐上漲影響買氣
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持續延燒,美國商務部估計,華府禁止車輛內安裝中國軟硬體的新規定,將導致美國車輛銷量每年減少約2.58萬輛,更糟的是這將導致汽車價格上漲,恐影響車市買氣。綜合外媒28日報導,美國拜登政府稍早基於國家安全考量,提出禁止安裝中國軟硬體的車輛在美國路面行駛。美國商務部28日發表分析報告指出,有關禁令將導致美國車價上升,影響每年1,680輛至2,5841輛汽車的銷售,也損害美國製造汽車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根據報告,禁令將影響價值15億至23億美元的中俄兩國進口汽車。 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電動車進口關稅提高四倍至100%的行政命令,已在9月27日生效。Wards Intelligence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新車銷量總計達到約1,550萬輛,其中包括混合動力車在內的電動車占了近17%。同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對美國出口僅逾1萬輛。 分析指出,從數字上來看,中國車輛銷往美國很少,每年減少2.5萬輛汽車銷量對美國車市影響也極小,但在中國已取得全球電動車供應鏈優勢的情況下,美國仍以禁令、關稅作為嚇阻防止手段,著眼的是長期策略,而非短期思考。但日後國內汽車漲價的代價,恐將難以避免拜登在2月下令調查中國車輛進口是否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尤其是連網車技術,以及這些軟體和硬體是否應該在所有美國道路上的車輛中禁止使用。拜登表示:「中國的政策可能會讓他們的車輛充斥我們的市場,這對我們的國家安全構成風險。我不會讓這種事在我的任內發生。」
歐洲汽車產業形勢嚴峻!福斯汽車不排除「關閉德國工廠」創立87年來首見
由於能源成本上升、錯誤的廢核政策,以及來自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削價競爭,德國汽車巨頭「福斯汽車」(Volkswagen,VW)2日表示,他們正在考慮關閉德國的生產基地,為該公司創立87年來,史無前例的重大警訊,也為歐洲汽車產業投下震撼彈。綜合France 24、CNN的報導,總部位於德國狼堡的汽車製造公司「福斯汽車」在2日的聲明中指出,該公司接下來不排除將關閉其本國工廠,而且恐試圖終止與工會自1994年以來簽訂的就業保護協議。福斯汽車在發給員工的說明信件中坦言:「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甚至不能排除關閉汽車生產和零件工廠的可能性。」對此,「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 Group)首席執行官布魯姆(Oliver Blume)感嘆:「歐洲汽車產業目前正面臨非常苛刻和嚴峻的挑戰,經濟形勢變得更加艱難,新的競爭對手正在進入歐洲市場,尤其是作為製造基地的德國,在產品競爭力方面已進一步落後。因此,我們現在必須採取果斷行動,而行動的主要目標則是削減成本。」消息一出,工會和政府官員對該集團在國內市場關閉製造工廠的想法深感震驚,因為這是福斯汽車創立87年來,史無前例的重大舉措。而這家藍籌股公司的警訊,也加劇了德國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對國內經濟的擔憂。報導補充,根據福斯汽車最新的財報顯示,該公司在全球擁有近68.3萬名員工,其中在德國約有29.5萬名員工。事實上,福斯汽車早在去年年底就開始實施100億歐元的成本削減措施。然而,福斯與此同時也正在失去其最大單一市場中國的市場份額,今年上半年,中國客戶的汽車交付量較2023年同期下降7%。更慘的是,該公司不但在中國市場輸給了比亞迪(BYD)等本土電動車品牌,比亞迪現在還開始搶佔歐洲的市場份額。因此在8月份公佈的慘澹業績顯示利潤下滑後,福斯汽車集團的備忘錄稱,儘管已經宣布了成本節約措施,但「汽車市場和德國經濟的當前發展,還是需要採取進一步行動。」而該公司董事會也決定「福斯汽車公司內部品牌必須進行全面重組。」對此,德國最強大的工會之一「德國金屬工業工會」(IG Metall)2日則將福斯汽車的問題歸咎於經營不善,並發誓要為保護就業而奮鬥。IG Metall首席談判代表高格(Thorsten Gröger)在聲明中表示:「今天,董事會提出了1項不負責任的計劃,動搖了福斯汽車的根基,並嚴重威脅到工作機會。此種做法不僅短視近利,而且非常危險,它有可能摧毀福斯汽車的核心……我們不會容忍該公司以犧牲員工為代價制定的計劃。」福斯乘用車首席執行官謝弗(Thomas Schäfer)表示,該公司仍然致力於將德國「視為一座業務基地」。他補充,福斯汽車將立即與員工代表進行會談,探討「永續重組品牌」的可能性:「局勢極其緊張,無法透過簡單的成本削減措施就獲得解決。」據悉,隸屬於「福斯集團」(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旗下的汽車品牌奧迪(Audi AG)上個月才宣布,正在考慮關閉其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電動汽車工廠,該工廠約有3000名員工。此外,在德國,包括「采埃孚」(ZF Group)、「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obert Bosch GmbH)和「偉博思通」(Webasto SE)在內的眾多汽車供應商已宣布裁員,因為它們無法在電動車新時代,抗衡來自中國品牌日益激烈的競爭。
大宗商品價格仍持續下跌 預告經濟衰退
投資人因經濟衰退讓美股5日暴跌並拖累全球股市。儘管股市已持續反彈,但大宗商品價格自7月來仍大跌,最能反映景氣走向的原油與銅均呈兩位數跌幅,顯示全球經濟在放緩,甚至預告衰退可能降臨。美國7月失業率意外上升,加上數據顯示製造業景氣萎縮,引發外界對美國衰退的恐懼。雖然有分析師認為美國經濟基本面仍穩固,但大宗商品市場卻展示全球整體經濟正衰弱。景順德銀基礎金屬基金(DBB)從7月5日每股20.7美元高點開始下跌,到8月7日最低點為止,一個月來累跌12.6%。即使其後回升至12日收18.8美元,跟7月高點相較仍累跌逾9%。Wolfe Research分析師金斯伯格(Rob Ginsberg)指整體大宗商品價格正承受壓力。就金屬來看,除了黃金,就很難找到其他在上漲的金屬行情。黃金向來是政經亂局下的避險資產。紐約期金踏入7月後就持續上漲,直到8月12日止每盎司已累漲逾6%。除了中東局勢持續惡化外,經濟衰退憂慮也是其上漲的因素之一。最能反映全球經濟景氣的銅和原油,自7月以來的走勢正好跟金價相反。紐約期銅從7月5日每磅收4.652美元高點開始走跌,到8月7日跌破4美元的低點為止,累跌逾14%。紐約期油從7月4日最高每桶逾84美元開始下挫,到8月5日跌破73美元為止,累跌逾13%。儘管兩者近期反彈,尤其期油自6日開始急漲至12日收略高於80美元,累漲近10%,但仍然低於7月初的高點。道明證券全球商品策略部主管梅萊克(Bart Melek)指銅價漲跌,最能反映經濟前景的強弱。因為從電動車、半導體、再生能源、到傳統工業與營建業都需要銅。之前大家認為全球電動車可帶動超級景氣循環,但現在已沒人再談論了。他表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疲弱,尤其對銅和原油等價格構成壓力。在全球製造業景氣轉弱下,銅和原油正面臨供應過剩問題。再加上歐美針對中國電動車大幅提高關稅來保護自家產業,只會令經濟情勢更惡化。
PCB廠燿華低軌衛星板佔比逾15% 在手訂單旺估Q3出貨放量
PCB廠燿華(2367)昨(28日)召開法說會,第一季低軌衛星(LEO)用板超標、比重已逾15%,今年營運明顯轉佳;並表示第二季營收比重拉高至20%,公司下半年第二家國際客戶加入,預估第三季出貨放量,低軌衛星營收佔比有望穩定提高。燿華第一季低軌衛星營收超過預期,達15%以上,今年將以20%為目標,並維持全年營收逐季成長的營運展望。燿華指出,因公司淡出手機、無線耳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淡旺季不明顯,預估第三季稼動率維持在80至85%,與第二季差不多。並強調,低軌衛星客戶通常出具全年營運展望,然後依季度更新或調整,燿華第三季的低軌衛星訂單已經底定,接著就看客戶實際拉貨情況。此外,燿華在單價更高的天上用板亦有斬獲,今年第二季導入第二家低軌衛星客戶,第三季可望出量,營收占比以整體低軌衛星用板的10%為目標,燿華看好該客戶明年出貨量將超越今年;目前燿華以地面接收器應用板為大宗,天上衛星比重今年約10%,隨著地面接收器更換新品,面積更大,平均單價增加10至20%,有助毛利率表現。AI應用同樣也是燿華發展重心,公司看好AI PC、AI手機明、後年的市場規模,尤其在AI PC上,客戶持續推動AI PC的新料號,目前已經逐漸投產,看好其後續成長動能。汽車板方面,受到歐美對中國電動車啟動關稅、大陸汽車市場內捲衝擊,歐美汽車客戶處保守態度,不過憑藉高頻高速通訊傳輸、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迭代升級以及電動車需求的驅動下,未來汽車電子業務也將穩定成長。
陸汽車品牌去年全球賣出1340萬輛 首超美國品牌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當地時間14日報導,英國市場調查機構駿商務諮詢(JATO Dynamics)13日發布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汽車品牌去年售出1340萬輛新車,超越福特和雪佛蘭等美國品牌1190萬輛銷售量。同時,日本品牌以2359萬輛銷量,保持領先地位。數據顯示,去年全球市場共售出7832萬輛自用車,除非洲外,對新車需求都在增加,比2022年增加近700萬台,增幅為10%。中國汽車品牌銷量增幅達23%,超過美國的9%。就品牌新車銷量來說,特斯拉Model Y是最暢銷車型,銷量較去年同期大增64%,達122.3萬輛。去年,新興經濟體市場新車銷量達到1750多萬輛,超過美歐市場銷售量之和,新興經濟體市場銷售的汽車占比超過1/5。報告指出,中國汽車品牌在中東、歐亞大陸、非洲等地市占率大幅上升,在拉丁美洲、東南亞等地市占率也增長,在歐洲、澳洲、紐西蘭和以色列等已開發經濟體占比同樣增加。相較之下,美國和印度對中國汽車購買量很少,情況與韓國和日本類似。該顧問公司高級分析師穆尼奧斯(Felipe Munoz)在報告指出:「傳統汽車製造商的疏忽導致汽車價格持續居高不下,無意中促使消費者轉向更實惠的中國替代品。」CNBC報導,隨著美歐國家對中國出口產品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世界汽車產業面臨更大貿易障礙。歐盟本周宣布對進口中國電動車加徵最高38%關稅。此前,美國將進口中國電動車關稅提高四倍達到100%。 土耳其也宣布對原產地為中國的燃油及混合動力自用車徵收40%額外進口關稅。「中國汽車製造商正在尋找海外成長源,但旨在保護傳統製造商的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破壞了他們在美國和歐洲發展業務的雄心壯志。」穆尼奧斯說,「由於更寬鬆的准入政策、較低的貿易壁壘及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較高,中國品牌已在新興經濟體取得成功。」新華社報導,2024年1至5月,中國大陸汽車產、銷量分別達1138.4萬輛和1149.6萬輛,較去年同期分別成長6.5%和8.3%。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392.6萬輛及389.5萬輛,較去年同期成長30.7%及32.5%,市占率達33.9%,新能源汽車產業延續良好發展態勢。
澳洲市場岌岌可危!數千輛電動車滯銷 墨爾本港出現「特斯拉墳場」奇景
隨著澳洲國內的電動車需求趨緩,以及更經濟實惠的中國新銳品牌進入了澳洲市場,數千輛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 Inc.)的車子因找不到買家,被閒置在澳洲維多利亞州(Victoria)的墨爾本港(Port of Melbourne),成為了當地人口中的「特斯拉墳場」(Tesla graveyard)。據澳洲媒體「7NEWS Australia」的報導,雖然每個月都有2000輛特斯拉會抵達墨爾本港,但由於特斯拉4月銷量大幅下降了44%,在苦無買家的情況下,這些車輛被迫停在這個繁忙的交通樞紐積灰塵。對此,產業專家示警,特斯拉銷售成長放緩最主要是因為澳洲缺乏足夠的充電基礎設施,再加上如今又有更多中國新銳品牌被引進澳洲市場,導致民眾對價格越來越敏感。雖然特斯拉為了在競爭激烈的中國電動車市場生存下去,已進行多次的大幅降價。但維多利亞州交通協會的首席執行官安德森(Peter Anderson)卻告訴7News:「突然之間,我們積存了大量未售出的特斯拉,它們就這樣躺在那裡,失去任何動靜。以往特斯拉通常都是採取預售進口的,但這些車不再是了,它們如今坐在這裡等待買家。」「特斯拉墳場」(Tesla graveyard)。(圖/翻攝自YouTube/7NEWS Australia)然而,特斯拉並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在經過3年多維持2位數至3位數之間的成長後,澳洲4月電動車銷量共下降了5%。對此,澳洲最大的汽車網站「CarExpert」創辦人馬里奇(Paul Maric)坦承:「民眾已開始收緊錢包。」產業專家分析,該行業正在努力超越新技術生命週期5階段中的第2個階段「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階段,這一階段的消費者僅佔市場的13.5%,且產品的早期版本可能有缺陷或容易故障。此外,更有效率且更便宜的產品版本通常會在首次發布後幾年出現。如今當地充電基礎設施的不足,以及暴跌的轉售價格,皆導致部分澳洲民眾對電動車失去了信心。馬里奇補充,今年早些時候,由比亞迪(BYD)等中國電動車品牌推動的削價競爭正在加劇,導致澳洲部分電動車的價格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暴跌了2萬澳元(約合新台幣43萬元)。儘管馬斯克(Elon Musk)的電動車帝國擁有澳洲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但比亞迪正在快速攻城掠地。報導也指出,特斯拉的銷售放緩可能對維多利亞州政府的零碳排汽車目標產生重大影響,當地政府希望2030年銷售的所有新車中有50%是零碳排汽車,但這一比例目前僅佔7%。對此,特斯拉也坦承銷量確實正在下降,但該公司的業務一切如常。
台海局勢升溫!《日經亞洲》:特斯拉要求供應商避開中國及台灣 通用汽車、福特考慮跟進
據《日經亞洲》(Nikkei Asia)的獨家披露,由於台海緊張局勢升溫,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龍頭特斯拉(Tesla, Inc.)已告知其供應商,最快於明年開始,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以外的地區生產零件。《日經亞洲》援引6位知悉內部消息之特斯拉供應鏈高層的說法指出,為中國境外銷售的特斯拉車款生產印刷電路板、顯示器和電子控制器等零件的供應商,已收到特斯拉的上述要求。消息人士聲稱,特斯拉向他們透露,有鑑於大中華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在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大選前不斷上升,這項舉措將為非中國市場建立替代供應來源,以防止供應鏈中斷。 事實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23日至24日,才剛組織戰區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在台灣周邊開展「聯合利劍—2024A」軍事演習,為2022年8月及2023年4月的「環台軍事演練」後,第3次在台灣周邊實施圍島軍演。對此,特斯拉台灣供應商的1位內部人士也告訴《日經亞洲》:「我們收到了特斯拉的要求,他們希望擁有OOC(out of China,避開中國),以及OOT(out of Taiwan,避開台灣)的零件」,且特斯拉「希望這個要求能在明年的新企劃案中實現。」此外,另1位日本電子製造商的高層則證實,特斯拉已與日本、韓國和其他地區的亞洲供應商討論了此事,而他的公司便是與特斯拉接觸過的企業之一。還有1家零件供應商的高層也表示,為了滿足特斯拉的這項新要求,他的公司正在提高其位於泰國的產能,而他也坦承,對於特斯拉在內的許多客戶來說,所謂的避開中國策略「也包括避開台灣。」報導還披露,除了特斯拉以外,通用汽車(GM)及福特(Ford)等美國汽車製造商,也在研擬要求供應商將電子產品的生產轉移到中國和台灣以外的地區,但與特斯拉不同的是,它們尚未提出正式要求。為多家美國汽車製造商提供服務的電子供應商高層也透露:「特斯拉是最積極致力於規避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地緣政治風險的車商」,但他坦承「要做出OOC和OOT的零件確實很困難,成本也非常高,因為那是成熟的供應鏈所在。」據悉,中國和台灣生產了世界上大部分重要的電子零件,包括顯示器、印刷電路板、相機鏡頭和半導體。根據《日經亞洲》分析,大約有87%的蘋果頂級供應商在中國設有生產設施。報導補充,特斯拉的上述要求,是在美國宣布大幅提高對中國電動車及電動車電池的關稅,以及賴清德於5月20日上任前提出的。在特斯拉追求安全供應鏈之際,該公司也面臨了來自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競爭壓力。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便顯示,2024年第1季,比亞迪(BYD)在全球「純電動車」(BEV)市場的份額已上升至15%,進逼從去年的22%降至19%的特斯拉。然而,龐大的競爭壓力並不意味著特斯拉即將棄守中國市場。事實上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才剛在今年4月出訪中國,希望讓該公司最先進的全自動輔助駕駛(FSD)能夠在他們的第2大市場獲得批准。對此,北京方面已表示將給予全面支持,並將特斯拉稱為「中美經貿合作的成功典範」。台灣經濟研究院的電子供應鏈分析師邱世芳也在接受《日經亞洲》採訪時表示:「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電動車成為中美科技戰的最新戰場,這一趨勢也變得越來越明顯。」邱世芳還認為,在中國境外建構供應鏈對特斯拉來說是有意義的,「相較於其他西方或日本品牌,特斯拉與比亞迪等中國電動車的競爭更為激烈。」她表示「為應對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避免供應鏈中斷,特斯拉這樣的汽車製造商向供應商提出此類要求,是『合乎邏輯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有那麼多的零件供應商試圖加快其在東南亞和墨西哥的布局。」對此,特斯拉目前並未回應《日經亞洲》的置評請求。福特和通用汽車也拒絕就具體細節發表評論,不過福特也透露,他們正在「努力建構1個具有韌性及成本競爭力的高品質供應鏈。」
堅持既定立場!歐盟:不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
520總統就職典禮前夕,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在美國針對台灣議題接受美媒採訪時表示:「我們的既定立場是,我們不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未來也不會這樣做。」但他也補充,歐盟將在不承認國家地位的情況下與台灣保持經濟和文化關係。台灣問題沒有任何軍事解決的可能性。波瑞爾於5月12日至16日訪問加州矽谷,期間還與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會面。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於當地時間16日釋出對波瑞爾的採訪內容,談及台灣議題、歐美關係、中歐關係及俄烏戰爭和中東迦薩衝突。波瑞爾也在採訪中表示,他不會參加下個月的歐洲議會選舉,這意味波瑞爾即將卸任。波瑞爾被問及大陸入侵台灣的可能性與歐盟會怎麼做時表示,我們一直這麼說:必須減少緊張局勢、排除任何軍事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我們既定的立場是,我們不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未來也不會這樣做。「一個中國」意味我們不會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但波瑞爾也補充,我們將在不承認國家地位的情況下與台灣保持經濟和文化關係。我們也呼籲每個人都明白了解,這個問題(台灣)沒有軍事解決的方案。被問到歐盟和美國在一些涉中問題上意見是否一致,波瑞爾表示,我認為我們是盟友,我們擁有相同的經濟和政治模式。我們與華盛頓的距離永遠比與北京的距離更近。但這並不意味我們在所有問題上都百分之百一致。波瑞爾指出,美歐應該更好地就與中國技術和貿易方面協調行動。但美國之前在事先未與歐盟進行任何協商、通告和討論的情況下,提出並通過《降低通膨法》。現在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徵收100%關稅,也是在沒有與歐盟進行任何協調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美國此舉讓吸收中國電動車過剩產能的主要市場變成歐洲。至於有關烏克蘭加入歐盟的進度,波瑞爾說,俄烏戰爭讓烏克蘭在創紀錄的時間內獲得歐盟候選成員國的地位。我們在不是軍事聯盟的情況下向烏克蘭提供最強有力的安全承諾,就代表其具備入歐盟資格,但烏克蘭仍需完成相關改革,以滿足成為歐盟成員國的條件。
美國宣布對陸產品加重關稅 義大利呼籲歐盟跟進
美國14日宣布對中國產品大幅提高關稅後,義大利企業暨製造部長烏索(Adolfo Urso)表示,歐盟必然要與美國共同對抗中國霸權,以實質措施保護本土產業,否則美國對中國設置愈多關稅壁壘,將導致中國傾銷的商品加速湧入歐洲。烏索與經濟部長喬捷堤(Giancarlo Giorgetti)14日一同出席義大利《真相報》主辦的研討會。喬捷堤會後指出,G7財長會議將探討全球貿易碎片化風險,以及美國對中國採取強硬關稅政策的應對措施。他表示:「我們熟知的世界逐步瓦解,一場反映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貿易戰正在進行,歐洲必須在不停變化的形勢中發揮自身作用。」義大利今年擔任G7輪值主席,財長會議將於24至25日舉行,由喬捷堤負責主持。烏索指出,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和綠能產業祭出高關稅,促使歐洲國家在不公平競爭下必須採取措施保護本國產業。因為美國設置愈多關稅壁壘,中國利用歐洲市場化解生產過剩問題的趨勢就會更加顯著。他以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汽車為例,其與中國合作的電動車9月將於義大利銷售,卻不在境內生產,藉此反映對本土產業的擔憂。烏索表示,義大利雖然決定退出一帶一路倡議,兩國經貿往來也未因此減少。他強調,歐盟必然要接受美國發起的挑戰,共同對抗中國霸權。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5日於例行記者會強調,美方將經貿問題政治化,進一步增加對華關稅只會顯著推升進口商品成本,加劇企業和消費者損失。根據美國穆迪(Moody’s)估算,增稅成本92%由美國消費者承擔,導致家戶的支出每年增加1300美元。外交部長王毅也表示,美國頻繁對華施加單邊制裁,打壓中國正常經貿科技活動,是最典型的霸凌行為。美方不擇手段打壓中國,並不能解決美國自身問題,反而會破壞對國際供應鏈的正常運轉。
特斯拉翻身靠「它」? 馬斯克:8月重磅登場
隨著電動汽車行業面臨整體需求趨緩、來自其他品牌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市場對特斯拉產生許多的負面評論。為贏回大眾信心,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昨(6日)在社群平台X上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將於8月8日發布「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消息一出,特斯拉股價一度上漲逾5%。馬斯克6日凌晨在X上發文宣佈,特斯拉將於8月8日發佈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產品。據了解,該產品旨在利用自動駕駛技術,使特斯拉車輛能夠自主接送乘客並收取車費。馬斯克此前曾預測,未來無人駕駛出租車將比人類駕駛的汽車更加普遍。該消息發佈後,特斯拉股價在盤後交易中一度上漲5.1%,截至發稿,漲幅略微收窄至3.81%。2024年對特斯拉而言是坎坷的一年,今年以來,儘管受AI熱潮推動,其他大型科技股都漲得風生水起,但特斯拉已經暴跌近34%。報導指出,特斯拉正面臨來自中國電動車的激烈競爭,如果繼續專注於原訂的低成本汽車,待該車款於2025年上市之際,電動車的入門領域恐怕早已經被比亞迪和許多中國品牌擠滿,所以才打算放棄原訂計畫,轉而把更多資源用於將Robo taxi推向市場一事。財經網站The Street Pro分析師Bruce Kamich表示,特斯拉過去被認為是買入並持有的股票,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這看起來就像是應該逢高賣出的股票;德銀分析師則稱,交車量和生產量之間的差距證明,在已知的生產瓶頸之外,可能還存在嚴重的需求問題。因此,馬斯克選擇在這個時候宣佈這個消息,畢竟人們對全自動駕駛汽車的期望一直是特斯拉高估值的關鍵。他曾說,實現完全自動駕駛能力對特斯拉至關重要,他甚至表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特斯拉的價值將「基本上歸零」。
特斯拉去年Q4交車量被比亞迪超車 市場估Q1更慘股價今年已跌13%
市場對特斯拉的熱情正逐漸降溫。特斯拉預計於最今(1日)公佈2024年首季交車量,隨後將於17日公佈盈利情況。而數位華爾街分析師因需求疲軟及競爭加劇,本周降低對其交車數據的預期值,並進一步下調目標股價。特斯拉股價今年3月累跌近13%,單一季大跌超29%,為上市以來第三大的季跌幅,成為標普500指數表現最差的成分股。德銀分析師Emmanuel Rosner特斯拉的交車量去年開始在全球的銷量增速明顯放緩,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中國市場的電動車製造商競爭加劇,與之相關的「價格戰」持續不斷。並下調特斯拉第一季的交車預期至41.4萬輛。Rosner認為,特斯拉在中國和歐洲市場的降價策略,雖短期內可能提振銷售,但長期來看將對利潤率和收益造成持續壓力。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BYD)第四季交車量遠超特斯拉,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動車製造商。該公司去年第四季交貨純電動汽車達52.6萬輛,比特斯拉多出4萬多輛,前者之所以勝出主要得益於其在中國的產品線更廣,且價格更便宜。中國乘聯會數據顯示,特斯拉1月銷量71447輛,年增8%、季減24%;2月國內零售銷量數據30141輛,年減11.1%、季減24.4%。根據FactSet編制的平均預測,預計特斯拉第一季交車量為42.3萬輛,低於2023年第四季的48.4萬輛,原先1月末市場預期第一季的交車量達到49.4萬輛。特斯拉今將美國所有Model Y車型的價格上調1000美元,在美國官網基本型售價33890美元起,長續航版售價38890美元起,高性能版售價42390美元起,並為部分新款Model Y提供7500美元的折扣。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特斯拉中國官網最新價格顯示,4月1日起,特斯拉中國全系Model Y同樣漲價,價格調漲5000元人民幣。基本型售價由25.89萬元人民幣,上漲至26.39萬元;長續航版售價由29.99萬元人民幣上漲至30.49萬元;高性能版售價由36.39萬元人民幣上漲至36.89萬元。DataTrek Research的聯合創始Nicholas Colas稱,交車預期被大幅下調,扼殺了投資者對特斯拉的信心。即使該數據最終略高於預期,也很難對其進行正面解讀。因為股價的估值往往與某個公司最薄弱的環節有關。對特斯拉而言,這個環節就是汽車業務。
玩團小子拚充電2/「今年底要超越特斯拉」 41歲陶百群打造第三方快充擁7成電動車主
源點科技EVOASIS進軍充電樁營運不到5年,不僅引來近10間進口車廠上門合作,會員數已突破3.6萬,占全台5.2萬電動車主近7成,創辦人陶百群接受CTWANT記者採訪時,信誓旦旦地說,「我們的目標是今年底超越特斯拉在台灣的500支快充樁數。」「充電這件事情很龐大,競爭對手可能是中油、統一超商,甚至像華城電機、中興電工,多是百億、千億集團在做的事,我們要怎麼超過那些大財團?」陶百群坦言,當初想踏入這行時,大家都說不可能。一名業內人士解釋,「一個營業用、快速充電型的充電樁,造價動輒兩、三百萬新台幣,100支電動樁就要3億元,可說是需要龐大資本支出的行業。」陶百群很清楚,充電樁營運商很燒錢。「但巨大產業的誕生,都伴隨巨大的機會。」「而能否帶給人類最便宜最方便的solution(解決方案),才是創新的真理。」他從太陽能產業興起,看到電動車及充電樁的新機會,「所以主事者要看清未來10年或20年,才能大舉投資。」專訪中,陶百群以平靜語調,滔滔不絕地訴說他的看見。為要尋找最適的解決方案,「成立前2年,我們都在打造自己的軟、硬體。」陶百群提起初期的辛苦,台灣雖是充電樁出口大國,但台廠並沒有做台灣規格,「不得已,5年前找到中國硬體製造商做ODM(原廠委託設計),因為中國電動車及充電樁發展走得早,有不少厲害的硬體製造商。」至於軟體,則由曾在Mercedes-Benz團隊做車廠軟體的沈俊祺擔任技術長,開發軟體、充電樁對接、OCPP(Open Charge Point Protocol,電動載具充電樁和中央管理系統之間的應用層通訊協定)協議。源點科技為打造屬於自己的軟、硬體,圖為源點科技充電服務使用者App介面。(圖/源點科技提供)「第一步最難,也是最好的機會。」陶百群解釋,當時國內只有特斯拉的快充站,因此源點科技的充電樁2021年一推出,就引起電動車主、車廠注意,「這是台灣首次第三方(車廠之外)推出第一支120kW公開營運的快速充電站,也是唯一可以支援遠端APP啟動充電功能的業者。」包括Audi、Porsche、Mercedes-Benz、Kia、Volvo、Mini Cooper等各車廠,先後上門談合作。源點科技2021年第一輪共打造20支充電樁,讓電動車主在任何1個縣市都有EVOASIS的充電站。之所以能一上陣就打造環島充電網,與陶百群團隊的找地功夫有關。「從太陽能系統建置,我們已累積上千個案場的找屋頂及尋地的能力,每個案場要蓋上百章跑流程的豐富經驗,充電站也一樣,要與地主簽長約,一簽20年,我們會找地主,幫他比租金、比營運量體,協助複雜的建站流程。」陶百群解釋。除了建置自家充電站,還拓展到其他大型通路,像家樂福、台糖加油站、統一加油站及統一超商等。首支第三方快充樁的推出,使源點科技得到車廠的關注。(圖/翻攝自源點科技臉書)「我們蓋完了一圈,商業模式交出了實績後,很多人找我們要投資。」陶百群底氣十足地說。以投資各國再生能源及充電站為主的全球最大資產公司貝萊德另類資產(BlackRock Alternatives),2022年底,旗下永鑫能源(New Green Power)投資EVOASIS。同年底,源點科技資本額由4800萬變更為2.98億元。貝萊德資金剛到位,源點科技2023年初就拿到中油的案子,預計今年底前將在中油5站共20個充電車位提供服務,「最快2025年前,將完成中油18個直營據點的充電服務,提供80個充電車位。」接著,2023年6月,源點科技又拿下高公局7大國道休息站充電站建置的標案,預計今年6月底提供50個以上的360kW超充車位,陶百群說:「這真的是兵家必爭之地,幾乎所有營運商都去投,因為高速公路休息站是充電樁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實高公局很擔心停電、維修問題,會不會造成車流回堵、排隊措施等考量。」陶百群說,源點科技以營運經驗提出解方,最後順利得標,「預計今年6月底上線,目前整個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業者,就只有中興電工跟我們。」更重要的是,交通部去年9月實施「電動汽車充電專用停車位及其充電設施設置管理辦法」,規定公有路外停車場的充電車位須占小型車位(約40萬個)的1%,民營公共停車場(約54萬個小型車位)須占2%,並給予業者2年緩衝期。陶百群表示,「過去停車場覺得設充電樁有點麻煩,現在規定要做,已有很多停車場及地方政府與我們談合作。」去年底,源點科技取得台北市停車場慢充標案,預計今年6月底,在大安、信義、松山、文山、南港、內湖等6區共60座停車場設置300支充電樁。陶百群從歐美及亞洲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台灣充電停車位比例勢將逐年提高,「像中國已達10%。」在取得中油合作以後,源點科技又再拿下高公局休息區標案。(圖/翻攝自新東陽西湖服務區臉書)至於特斯拉充電網會不會進軍台灣?陶百群分析,「特斯拉雖為歐美最大電車充電網,不過在台灣只以服務自家車為主,公部門也不會將標案給外商。」他直言,「其實有錢就可以做充電樁,但關鍵要有大量會員及品牌的堆疊。」而源點科技搶了先行者優勢,會員數占全台電動車主七成。為了保持現有充電網平均99.5%高妥善率,應付每天密集建站及拓展新業務,源點科技團隊已從2018年3人增加到40人,「施工和客服人員多半採外包方式,我們以核心管理服務為主,包括各區域研發、採購,談合作的業務,以及負責建站、營運和維修的工程師。」目前,特斯拉有99座超級充電站,共逾500支快充槍,源點科技約200支,但在拿下中油、高工局、各縣市停車場標案以及自建充電站,預計今年底快充槍將增至600支,超越特斯拉。總部設在台南的源點科技,春節前已擴編北部團隊,就好戰鬥位置。
彭博2024年全球最值得關注50家企業 台灣這家公司登榜
彭博9日公布一項羅列全球2024年最值得觀注的50間企業評比結果,分析師評選出今年最值得關注的公司,其中包括Google母公司Alphabet 集團、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外,台灣晶片大廠聯發科也上榜。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報導,半導體大廠聯發科技(Mediatek)成為台灣唯一上榜企業,根據報導,由於全球市場對智慧手機需求不斷成長,包括行動設備和物聯網的發展,都使得聯發科技收益可能出現令人驚喜的成績,加上聯發科研發的手機晶片,有可能進一步與對手高通(Qualcomm)在競爭過程攻城掠地,除此之外,聯發科和Meta、NVIDIA等國際科技集團的策略合作,有助於該公司產品攻下包括虛擬實境(VR)以及車用、桌上型電腦等市場。這項評比從金融到食品業等各行各業約2000家企業,分析師依據建議清單評選出今年值得關注的50家公司,其中以科技業和金融業最多,各占7個名額,科技業上榜的企業除了聯發科,還包括美國電腦軟體大廠奧多比(Adobe)、日本半導體精密加工設備商迪思科(Disco)等。金融業方面多為銀行,像是匯豐銀行(HSBC)、中國工商銀行(ICBC)、美國儲億銀行(Truist)、沙烏地阿拉伯銀行拉吉希銀行(Al Rajhi Bank)和英商巴克萊銀行(Barclays)等。通訊業方面則是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迪士尼(Disney)、叫車服務業者Lyft和線上約會服務公司Match Group都上榜,在非消費必需品產業方面,除了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Amazon.com)、英國豪華跑車品牌奧斯頓馬丁(Aston Martin)、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BYD)等。醫療服務業上榜的有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百濟神州(BeiGene)、丹麥製藥公司「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和美國藥廠禮來公司(Eli Lilly)、美國醫療器材商波士頓科技公司(Boston Scientific)和美國最大醫院營運商HCA。能源產業方面上榜的企業有4家,分別為美國液化天然氣最大供應商Cheniere、中國最大民營能源企業新奧能源(ENN Energy)、美國石油及石化業巨擘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美國薄膜太陽能模組製造商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這項分析評比也指出,企業受到人工智慧(AI)發展及全球暖化效應日益嚴重的影響外,對通貨膨脹和可能降息,及烏克蘭和加薩的戰事、車輛轉向電動車發展以及中國陷入房地產市場等困境影響也至關重要。彭博2024最值得關注50家企業 台灣聯發科唯一上榜。(圖/翻攝自X)
中國新能源車訂單增 精確Q4出貨動能強「2024年營運挑戰50億元」
敏實集團旗下鋁壓鑄廠精確(3162)上周五(29日)舉行法說會,表示第四季出貨動能強勁,單季營收明顯攀升。財務長程清安於會中指出,隨著中國新能源車訂單續增,加上既有電池客戶訂單放量,以及切入儲能電池領域等陸續出貨,明年營收將拚50億元規模,挑戰營收翻倍至100億元目標不變。法人預估EPS可望挑戰3元以上。精確今年受中國電動車降價事件影響客戶電池盒出貨,公司也持續調整客戶與產品,第四季動能已回升,公司表示,對於明年營收成長把握度高,未來挑戰百億元營收目標不變,成長動能包括中國電動車與電池客戶訂單成長、新增的儲能盒與氫能電池盒,以及塞爾維亞廠MEB項目、新增的PSA、MOBIS項目等,目前塞爾維亞廠也有3家車廠在洽談中。精確累計前11月營收31.7億元、年增49.6%,法人推估精確今年營收可達35億元,明年將拚50億元,後年有機會上看百億元規模;獲利方面,隨著第四季營收規模提升,歐洲廠也預計有補助款入帳,加上獲利結構改善,單季獲利表現將優於前三季。精確表示,今年受特斯拉降價影響,衝擊大陸本土品牌,電池盒第二、三季營收下滑,不過今年主要中國電池盒客戶由一家獨大分散至5到6家,且拓展氫能電池盒甚至相關風電電池盒等儲能設備電池領域外銷,加上直接爭取到不少車廠新單,目前營運已回穩,可望帶動後續動能成長。至於市場關注的募資方面,精確表示,今年營收未達原先預期,明年會先努力把營收目標達成、提升獲利,後續再看市場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