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
」中國限鎵鍺1/中國8月限出口「一石三鳥之計」 爭取談判籌碼次次都見效
美中爭霸戰場來到半導體關鍵材料,中國限制鎵、鍺出口政策在8月1日正式生效,儘管中國對這兩個元素掌握度8成以上,專家與業者一致認為這招短期有效、長期影響有限,「中國意在爭取對手不要再次進逼、爭取談判籌碼」,至於美中科技戰火何時止息?「要等明年美國大選後才會明朗。」中國藉稀有元素或稀土爭取國際經貿情勢轉圜的作法,有前例可循,且國際次次都買單。中國對微量金屬及稀土的市占率有5成以上,中國「北方稀土」網站首頁跳出「中東石油,中國稀土」大字,足見大陸對手握關鍵材料籌碼的自信。2010年中日爆發釣魚台主權爭議,2017年起的美中貿易戰,中國祭出稀土配額限制或提高出口關稅,導致稀土價格震盪,令國際態度軟化。這次美中半導體大戰中,由於中國須自荷蘭、日本進口半導體先進製程所需設備,美國遂攜手荷、日共同圍堵中國矽晶圓發展、今年1月達成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協議,如今中國也開始反制,其商務部、海關總署8月1日起正式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鎵、鍺在元素週期表是三五族「非鐵金屬」,是稀有金屬元素、還稱不上稀土,但引發國際聯想中國會把禁令延伸到稀土。(圖/翻攝北方稀土公司官網、東方IC)前聯電先進技術開發處長、現為科技業顧問周孝邦表示,這次限制的鎵、鍺在元素週期表是三五族「非鐵金屬」,是稀有金屬元素、還稱不上稀土,不過「原物料對半導體製程非常重要,出這招甚至比限機台更兇悍,所以中國選擇用這個來卡脖子」。 「會挑選鎵、鍺,中國經過一定思考」,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總監楊瑞臨介紹,矽、鍺是第一類半導體所用的材料,鎵則是第二、三、四類「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第一類半導體主要用於運算,製造邏輯晶片用於電腦手機、HPC甚至AI,就像人的大腦;二、三、四類半導體則用於加速傳導,如人的感官,應用在手機與電信基地台、雷達、衛星等協助功率放大,以及幫助提升能源轉換效率的電力控制系統」。中國對鎵、鍺兩個元素掌握度8成以上,也因化合物半導體製程與供應鏈相較矽晶圓簡單、向歐洲技轉不少技術,中國二、三類化合物半導體發展腳步在世界前段。周孝邦指出,除了稀土與微量金屬原料被中國把持,還有光阻、光阻清洗劑等世界只有日、德、美少數百年大型企業掌握,台灣也有這種技術,但因規模經濟不足,自製不具效益。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總監楊瑞臨認為,中國這次對鎵、鍺限制,希望在化合物半導體發展保持領先,以及對美方陣營的進逼表態。(圖/取自工研院官網、包頭鋼鐵網站)「中國禁鎵鍺,有『一石三鳥』之效,首先確保在現今產業高速成長階段足以自用,二在反制要對手不要更過分,三是進一步爭取與美國談判。」楊瑞臨分析。楊瑞臨表示,稀土礦源分散、開採過程造成環境負擔,鎵、鍺則是鋅、鋁冶煉過程的副產品,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各國因此十多年前停止生產、令中國獨大,但中國斷貨潛在疑慮出現後,美國、日本、歐盟都建立安全儲量意識,也蓄勢重啟稀土及微量元素生產,不過是用「新科技環保製造、同時發展回收技術」,歐盟更重新准許境內開發、美國川普當政時甚至正面鼓勵,他評估發展新稀土供應鏈約需要兩年,這時間足以讓美國與中國開啟協商。儘管8月1日起中國鎵、鍺出口採逐單審批非全面禁運,業內人士解讀這是「仍對好朋友放行。」此外,美國開始派重量級官員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葉倫相繼赴中拜訪,ASML先進DUV被禁、但已出貨的DUV零件及設備維修仍可以賣中國,「美中雙方關係已見和緩」,楊瑞臨觀察;至於科技戰火何時止息,必須等到明年美國總統大選後才明朗。
瑞典發現歐洲最大礦藏! 有望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瑞典國營礦業公司LKAB在12日,在基特納地區發現超過100萬噸稀土氧化的礦產資源,是發展再生能源和電動車的重要元素,也是目前歐洲已知最大的稀土礦床。瑞典國營礦業公司LKAB在瑞典北部小鎮基律納(Kiruna)擁有全球最大的地下鐵礦砂礦場,12日他們也對外宣布,在基律納發現超過100萬噸稀土氧化的礦產資源,屬歐洲目前已知最大的稀土礦床。而LKAB也表示,此次發現的礦物,對於許多高科技業來說至關重要,不論是電動汽車、風力渦輪機、便攜式電子產品以及麥克風和揚聲器,都需要使用到這類礦產。而瑞典工業部長(Ebba Busch)也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好消息,由於歐盟正尋求方法降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這無疑是一個新的希望。
力拚供應鏈「自給自足」!美財長葉倫:減少美企對台半導體依賴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於當地時間12日表示,美國正努力強化供應鏈,降低美企對台灣半導體和其他技術的「極度依賴」,同時還要防範中國、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的「地緣政治脅迫」。路透報導,葉倫出席「布列森林委員會」所舉行的活動時提出上述看法。葉倫說,全球經濟正面臨「強大阻礙」,而華府正在努力深化與歐盟及印度太平洋國家之間的整合。葉倫特別提出供應鏈「操之在我」重要性,尤其看到俄國以貿易作為武器,將其作為脅迫地緣政治的工具之後,葉倫指出,接下來要為供應鏈打造更多安全地帶,「減輕對中國等國家依賴造成的脆弱性」。葉倫還說,華府正試圖減少美國企業對來自台灣的半導體和其他技術的「高度依賴」。這些技術依賴也包括在中國等地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或電動車電池等關鍵零組件。她指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不一定只有少數國家,也不一定就是保護主義,重點在於取得的多樣性,方能獲得貿易的益處」。葉倫7月為「CHIP 4」(晶片四方聯盟)結盟前往韓國訪問時,就表達提高供應鏈彈性迫在眉睫。她當時表示,美方希望終止對中國稀土、太陽能電池板及其他關鍵商品的「過度依賴」,以避免供應鏈出現地緣政治的操控風險。
陸超大型國有稀土企業 「中國稀土集團」傳12月成立
在中美科技戰與全球資源戰背景下,中國政府近期對稀土動作頻頻,繼9月底對五礦集團、中國鋁業兩大央企以及江西省贛州市政府旗下資產進行重整後,外媒4日披露,中國最快將在12月底成立名為「中國稀土集團」的超大型國有稀土企業,藉此提升產業集中度,並強化其在全球稀土業的定價權。近年大陸稀土生產量華爾街日報4日報導,多名消息人士指出,中國政府已批准成立一家超大型國有稀土企業,新企業將命名為中國稀土集團,最快於12月在江西省成立,這家新企業是先前透過合併幾家國有企業的稀土資產而成立,包括五礦集團、中國鋁業,以及贛州稀土集團。分析人士指出,這家新成立的國有稀土企業,主要是中國在面臨與美國的緊張關係加劇之際,試圖保持在戰略金屬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旨在進一步加強中方的定價權及削弱西方主導關鍵技術的局面。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2021年產量預估為16.8萬噸,約占全球總產量6成,其中約有4.6萬噸出口各國,但稀土定價權長期以來受到西方各國主導,中國雖具有強大產能,但國內企業散而不強,缺乏規模效應,且常進行削價競爭,促使官方對業界進行整合,企圖塑造一南一北兩大稀土集團。今年9月下旬,五礦稀土公告稱,其實控人中國五礦集團正與中國鋁業集團、贛州市政府籌劃相關稀土資產的戰略性重組,方案尚未最終確定,還需獲得主管部門批准。消息立刻引發全球市場關注。陸媒指出,當前中國有六大稀土集團,兩大國資委全資持股的央企五礦集團及中鋁集團均為當中成員,五礦集團持有五礦稀土23.98%的股份,中鋁集團則持有中國稀有稀土52.96%的股權。另外,贛州市國資委控股的贛州稀土集團,也持有六大成員南方稀土集團94.5%股份。由於贛州占有全球七成的中重稀土年產量,當時市場認為,本次重組將誕生中重稀土領域的巨無霸企業。
擺脫中國的機會!挪威發現大型稀土礦藏 儲量達800億噸
由於全球軍事、高科技產業都必須仰賴「稀土」做為原料生產,握有大量稀土礦藏的中國就相對具有談判優勢。而近日傳出挪威當地發現大型稀土礦藏,推估儲量高達800億噸,預計未來減少歐盟甚至是世界各國對中國稀土的仰賴。根據《德國之聲》報導指出,瑞士的武姆澤(Michael Wurmser)與其合夥人於2018年在英國成立Norge Mining公司,開始在挪威西南部達拉內(Dalane)進行土壤樣本的採集。沒想到他們卻在這邊發現大型的磷酸鹽礦床,推估儲量高達700至800億噸。同時他們也發現釩、鈦2種罕見金屬的礦脈。磷酸鹽是生產化肥的重要原料,而釩被視為「未來的材料」,目前主要是用來生產高性能的電池,釩電池的特性遠遠優於鋰電池,具有充電速度快、壽命長、可回收等特性。而鈦能與鐵、鋁、釩或鉬等其他元素熔成合金,造出高強度的輕合金,如果將鈦添加在鋼鐵的生產中,可以有效地提升鋼材的強度、韌性與延展性。這三個材料都被歐盟列入「關鍵原材料」的清單中,對於歐洲經濟、氣候政策都事關重大。而目前這3種原料有6成是從中國進口,2成是來自俄羅斯。Norge Mining公司表示,原本預計礦藏只藏在地下300至400公尺深,但後來通過試鑽與實驗室調查後,目前已知礦藏深度達到2200公尺,推估到4500公尺身都有礦藏。而英國SRK公司在2020年時,曾受託計算礦藏儲量,發現該地礦藏估計有700至800億噸,遠遠超過摩洛哥的500億噸與中國的30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