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挑戰
」 中國 拜登 巴黎奧運 美國「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認中國崛起體現在「奧運成績」:成美國全方位競爭者!
巴黎奧運11日正式落幕,中國金牌數與美國打成平手!對此,提出「修昔底德陷阱」1詞的哈佛甘迺迪學院(HKS)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也在美國外交雜誌《國家利益》(The NationalInterest)撰文分析,中國從過往的無名小卒,竄升成為美國在奧運會上的主要競爭者,而這也反映出該國在經濟、科技、軍事,乃至於體育等,幾乎所有領域的崛起,成為21世紀美國的決定性地緣政治對手。不過,若美中2大強權最終進入「以全面戰爭為結局的修昔底德式競爭」,雙方都不可能獲勝。因此2國的政治菁英必須找到既競爭又合作的大國關係。曾擔任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國防特別顧問、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國防計畫助理部長的「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艾利森,9日在美國政治與外交雜誌《國家利益》上,以「中國vs.美國:地緣政治奧運會」(China vs. America: TheGeopolitical Olympics)為題撰文指出,就像當今世界上大多數領域的競爭一樣,本屆奧運會僅有2個超級大國斬獲了最多數量的金牌:中國和美國。艾利森感嘆,「中國從1個無名小卒,竄升成為美國在奧運會上的主要競爭者,而這也反映了中國在幾乎所有領域的崛起,該國也成為21世紀美國的決定性地緣政治對手。」直到40年前,中國還從未在現代奧運會上獲得過獎牌,中國的首面獎牌是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的。20多年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贏得了48面金牌,而美國則獲得了36面金牌。此外,在2021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上,美國隊奪得39面金牌,總獎牌數則為113面,而中國隊則拿下38面金牌,總獎牌數為89面。艾利森回憶,在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他曾和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所領導的哈佛學者小組,受命為新政府過渡團隊準備1系列報告。具體而言,他們的任務是「記錄過去20年中,美中1系列競爭的實際情況」,而這麽做的目標在於,提供1個客觀的數據庫,以便政策制定者重新評估應對中國挑戰的根本性戰略。上述報告深入探討了美國和中國在5個核心領域的競爭:經濟、科技、軍事、外交和意識形態。每項研究都確定了評估該領域競爭的標準和指標,以及每個主題可用的最佳資料來源。每份報告都對21世紀前20年發生的未來情境做了總結,並對每個國家2020年的國情做出了坦率的判斷。艾利森指出:「5份報告的結論都是相同的:1個本世紀初還看不到我們車尾燈的國家,未來將與我們並駕齊驅,在某些情境下,甚至超越了我們。」艾利森指出,雖然美國情報機構仍然心不甘情不願地堅稱中國「是日益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increasingly near-peer competitor),不過這是1個過時的錯誤認知。如今問問奧運賽場上的運動員,他們會告訴你,中國必須被視為1個「全方位齊平的競爭對手」( full-spectrum peercompetitor)。艾利森也分析:「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FBI)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採用的衡量國民經濟的最佳單一標準,中國現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根據FBI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為31.2萬億美元,而美國則為24.6萬億美元。許多美國人發現這與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知完全相反,以至於他們根本拒絕相信。他們堅稱,根據市場匯率衡量經濟的傳統標準,美國仍然是第1。他們還反駁,中國的公民人數是美國的4倍,因此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遠遠落後。但在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的過程中,中國已經取代了其競爭對手,成為世界第1大貿易國、世界最大的製造工廠,以及高科技產品出口國。艾利森表示,美國仍然位居先進科技的最前沿,而且隨著美國人工智能公司不斷發展,未來10年可能更為關鍵。雖然美國目前對先進半導體和製造設備的出口限制,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但在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等下一代綠色技術方面,中國已確立了主導地位,至少在未來10年,西方的綠色轉型發展將亮起紅燈。而在軍事競爭中,美國主導地位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艾利森認為,美國作為全球軍事超級大國的地位仍然獨霸全球,在幾乎每個大陸上也都有簽署共同防禦條約的盟友和基地網路。然而,中國現在是一個相當棘手的軍事對手。尤其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系統改變了中國周邊地區的軍事遊戲規則,包括台灣地區、南海和東海;在美國國防部對台海衝突的兵棋推演中,中國更以18比0取得勝利。艾利森還引用了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Mark Alexander Milley)將軍的名言:當「『所有底牌都掀開』時,美國在國防開支上不再贏過中國。」艾利森進一步解釋,1996年,中國國防預算僅為美國的1/30。到2020年,以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的支出超過美國支出的一半,且有望與美國持平。此外,中國可以用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中國每名現役士兵的開銷成本是美國的四分之一。儘管中國的核武庫比美國小得多,但其核武力量已確保能「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MAD)。因此艾利森以奧運會做比喻,提出5個值得進一步反思的要點。首先,艾利森認為正如傳統的奧林匹克宣言所說的那樣:「更快、更高、更強」。競爭促使對手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而且如同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言,對於專注競爭優勢和貿易的國家來說,他們的競爭會創造出更大的蛋糕,讓每個國家都可以分到更大的一塊餅,「用習近平最喜歡的1個詞來說,就是『雙贏』。」其次,正如奧運會為人熟知的那樣,每個項目只有1個人能拿到金牌。大多數人永遠不會進入勝者的圈子。所以,從一方面看,任何有資格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都是奧運會選手,都可以說是贏家,但另一方面,這些贏家裏的大多數人,將成為獎牌競賽中的失敗者。在賽局理論中,雙贏的經典案例是獵鹿:兩個人只有通過合作才能捕獲到鹿。但此後,他們必須決定如何劃分所得,在一場零和遊戲中,一方的份額越大,另一方的份額就越少。同樣,在生產電動汽車或半導體等貿易產品時,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建立主導地位,它就擁有可以影響其他國家的權力。第三,中國外交官經常否認美國所謂美中2國是競爭對手的看法,但在體育領域,中國可以說是一個熱情而堅定的競爭者。儘管大陸前外交部長楊潔篪指出,中美「應該開展雙贏合作,而不是敵對競爭」;前外交部長秦剛還聲稱,美國所謂的「競爭」不過是全方位的遏制和打壓;現任駐美大使謝鋒也強調,中美競爭應該像馬場競賽,而非摔跤比賽。但艾利森認為,習近平本人就是拳擊手,而正如習近平所言,在拳擊運動中,「耐力、力量、場上的控制」是最重要的。第四,雖然奧運會本質上事關民族自豪感,但在核心地緣政治競爭中,GDP、技術領導地位、軍事力量和外交實力會影響國家安全,甚至生存覆滅。包括艾利森本人在內的美國人都認為,美國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國際安全秩序,且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凡的時代,並在此後幾十年間,一直是該秩序的維護者。這種前所未有的「長期和平」提供了穩定,讓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全球80多億人,在收入、健康和福祉方面,都比史上任何其他時代有了更大的增長。然而,中國的迅速崛起正在挑戰美國在各領域的霸權地位,這是典型的修昔底德式競爭,而艾利森也提醒,歷史上大多數的修昔底德式對抗最終都以「戰爭」畫下句點。第五,正如2021年東京奧運會口號說的那樣:「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非常類似,雖然美國和中國注定是有史以來競爭最激烈的對手,但雙方都無法逃避1個事實,那就是他們的競爭是由雙方面臨的生存挑戰所決定的,如果缺乏對方的合作,雙方都無法獲勝。如今,兩國都擁有核武庫,如果爆發全面戰爭,雙方都有能力將對方從地圖上抹去。艾利森也舉例:「這2個經濟體是如此緊密地糾纏在一起,若兩國當初都沒有采取協調一致的刺激措施,2008年的經濟大衰退就會演變成一場全球性蕭條。」,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美國和中國都並未面臨1場真正的經濟崩潰,但艾利森表示,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助長了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崛起,並最終點燃了第2次世界大戰,我們都不想再看到類似的悲劇重演。而且,預防流行病、全球恐怖主義等跨國威脅,以及核武器擴散的危機,也需要美中雙方的協調與合作。艾利森因此拋出疑問:「中美能否既是激烈的競爭對手,也是認真的合作夥伴?難到這些不是相互矛盾的要求嗎?」在一個非黑即白、非友即敵的二元對立世界中,似乎一定要有1個人戰勝另1個人。然而,商界領導者經常會選擇「合作性競爭」(co-optition)。例如,蘋果和三星在銷售高端智能手機方面是殘酷的競爭對手,但誰是蘋果手機零組件的主要供應商呢?答案正是三星。當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Timothy Donald Cook)被問及此事時,他回答:「生活是很複雜的。」美國和中國政治菁英能否找到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呢?艾利森表示,拜登政府認為,其「競爭共存」戰略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一大步。去年11月的中美元首峰會曾提到了競爭(competition)、溝通(communication)與合作(cooperation)的3C概念,在竭盡全力擊敗對方的同時,雙方還保持開放的管道,在最微妙和危險的問題上進行定期、坦誠的私下溝通。不僅包括2國元首及其信任的國家安全顧問之間的對話,還包括內閣官員和軍事領導人之間的類似會議。此外,2國還在台灣、氣候變遷、芬太尼、貿易等議題上,以符合各自國家利益的方式進行合作。艾利森文末也引用美國知名作家菲茨傑拉德(F. ScottFitzgerald)的名言:「衡量一流智力的標準是,能夠在頭腦中同時持有2種相反的觀點,並且仍然保持大腦的正常運轉。」艾利森補充:「我們必須希望,像政府這樣複雜的機構,能夠經得起住這項考驗——並且在未來幾十年中都能做到這一點。」
北約秘書長:對中國挑戰「保持清醒」!但北京不是敵人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Jens Stoltenberg)於當地時間11月30日出席北約外長會議時表示,該軍事聯盟將對「來自中國的挑戰」保持清醒,但強調北約不認為中國是敵人(adversary),會在符合自身利益的情況下繼續與北京接觸。據Macau Business的報導,史托騰伯格11月30日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與北約成員國外長討論了北京「雄心勃勃的軍事發展、科技進步以及日益增長的網路和混合情報活動。」,並聲稱該軍事聯盟對「來自中國的挑戰」保持清醒。但史托騰伯格也強調,「我們不認為中國是敵人。我們將在符合自身利益的情況下繼續與中國接觸,特別是傳達我們對俄羅斯非法入侵烏克蘭的統一立場。」史托騰伯格續稱,「我們當然會繼續與中國進行貿易和經濟往來,但我們必須意識到依賴性,減少我們的安全漏洞並管理風險。」北約國家越來越擔心中國對各國關鍵基礎設施的控制,以及盟友有可能過度依賴北京提供的重要礦產和技術供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則聲稱,在應對中國挑戰的層面,美國與歐洲盟友「越來越趨同」(growing convergence)。布林肯還表示,「我們不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相反,我們要避免它,我們不想要新的冷戰,我們不打算讓美中經濟脫鉤,我們只是想清楚地瞭解中國帶來的挑戰。」不過美國政治外交戰略雜誌《國家利益》卻持不同看法,認為華府的對中政策言行不一,表面上聲稱不尋求與中國衝突、無意與中國開展新冷戰,但私底下卻又組建各種反中的政治和軍事同盟,並針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和科技戰。西班牙外長岡薩雷斯(Arancha González)則表示,「我們必須決定什麼時候與中國競爭,什麼時候該與中國成為合作夥伴,比如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就可以與之合作,而北京也可以為烏克蘭的和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進行對話。」北約領袖峰會曾在今年6月29日批准「北約2022戰略概念」,首度將中國列入「系統性挑戰」,並稱「中國與俄羅斯急速成長的夥伴關係」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為應對中國挑戰與提升台灣自衛能力 拜登授權7700億美元國防支出
美國白宮於27日表示,為了應對中國的軍事挑戰、提升台灣的自衛能力等多項目標,目前美國總統拜登已經簽署2022會計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授權國防支出7700億美元。其中也包含邀請台灣加入環太平洋軍演活動。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該項國防法案在12月時獲得美國參眾兩議院壓倒性的支持,該法案中的軍事支出雖然較2021年大約增加5%,而且議員一度在對中國、對俄羅斯的態度上發生爭執,導致審議過程停頓,但後來經過協商後,雙方取得一致性的共識。該法案的預算主要是添購戰機、軍艦,以及為美軍部隊官兵提升2.7%的軍餉費用。同時也用於支援地緣政治的應對戰略,尤其是針對俄羅斯與中國所構成的威脅。另外還有71億美元的預算,將會分配給太平洋嚇阻倡議(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該倡議主要訴求是增加亞太地區部署。這筆7700億美元的國防支出法案中,明確指出美國政策就是「維持美軍」有足夠能力來阻止中國武力犯台、造成既成事實。法案中也提到,要求美國國防部遞交台灣防衛能力評估報告,協助台灣發展不對稱防衛能力,以及加強國民兵與台灣的合作。另外也提及,將會酌情邀請台灣參加2022年環太平洋軍演(RIMPAC),確保台灣具備足夠的防衛能力。
白宮公布國安戰略方針 點名中國15次!拜登:美挺台民主政體
美國總統拜登發表首份國家安全戰略框架報告,將中國定位在「唯一有綜合實力、挑戰美國所建立的國際體制」競爭者。該報告並特別指出,美國支持台灣是先進民主政體及美國關鍵經濟與安全夥伴,此符合美國長期以來的承諾。同時,美國會確定在和中國打交道時,不會讓美國公司犧牲美國價值觀。23頁報告中 中國被點名15次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昨公布由拜登簽署的《國家安全戰略中期指導方針》(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在23頁報告中,中國被提及15次,排名第一;拜登曾形容為最大威脅的俄羅斯,被提到5次,北約僅被提到1次;日本、南韓被提到2次、澳洲1次、印度1次;英國、德國、法國沒有一次被單獨提及。由次數來看,拜登政府非常重視北京帶來的挑戰,象徵著美國安全戰略重點已轉向亞洲。拜登在報告中強調,華府同時面臨全球疫情、經濟衰退、種族歧視帶來的社會分裂危機及氣候變遷等國內外重大挑戰,「美國面臨的世界,是民族主義漲潮、民主退潮,與中國、俄羅斯和其他威權國家的角力不斷增加,而技術革命又全方位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時代。」新冠危機 助長民族主義興起報告強調,中國變得更加強勢,「在美國競爭者當中,只有中國有潛力結合經濟、外交、軍事與科技力量,持續挑戰一個穩定和開放的國際體系」。報告並警告,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民主國家,在內部受到腐敗、不平等、不公平、兩極化、民粹主義及反自由的威脅,「自由社會因新冠危機,助長民族主義與本土主義興起,造成各自為己的心態,國際間多了孤立,少了繁榮,少了安全。民主國家有越來越多來自外部威權強國的挑戰。」批中國領導人 濫用不公平優勢這份聚焦在印太區域,特別是中國挑戰的報告中,拜登希望透過北約、澳洲、紐西蘭,以及日、韓等盟友合作,「讓像中國這樣的國家為其行為負責」,此國際聯盟優勢才是美國最大的戰略資產。報告中並抨擊稱,「中國領導人在許多方面都尋求不公平的優勢...破壞一個開放且穩定國際體系作為核心的規範與價值觀」,「美國將對抗中國不公平與非法的經濟行為,保障美國關鍵國家安全科技與醫療用品的供應鏈」。氣候核武議題 仍將尋求合作對於大陸外長王毅日前為中美關係發出的呼籲,這份報告刻意忽略,而是強調美國將在香港、新疆與西藏等事務,堅持民主、人權以及人性尊嚴。不過,美國會在氣候變化、全球健康、核武器控管與不擴散等共同利益方面,尋求與中國合作。白宮計畫年底前發表正式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表示,拜登政府上任以來,不斷展現對台灣的強勁支持,多次重申對台灣安全承諾是「堅若磐石」,對此表達誠摯歡迎與感謝。外交部將繼續與拜登政府密切合作,在台美長期友好的深厚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緊密的全球夥伴關係。
拜登國安團隊與中國打交道經驗富! 政策趨務實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20日即將走馬上任,他的新國安團隊也已成形,其中多位人選對陸政策立場都偏於強硬,預料拜登政府將較過去的民主黨政府擺出更強勢態勢,不過與美國史上最「反中友台」的共和黨川普政府相比,則會採取更務實做法,在對陸施壓之同時,亦會尋求美中關係「合作共存」的機會。拜登國安相關人事坎貝爾成印太事務協調官在拜登的外交事務團隊中,許多人都擁有與中國打交道的廣泛經驗。13日,拜登宣布在白宮國安會議(NSC)新設「印太事務協調官」一職,並提名前亞太助卿坎貝爾出任,便引發多方關注。作為歐巴馬時代「重返亞太」戰略總設計師,坎貝爾的新職直屬白宮,代表著拜登將對亞洲事務具主導力,特別是會嚴肅應對中國挑戰。坎貝爾的直屬長官將是準國安顧問蘇利文,而過去兩人就曾共同發表文章。與川普政府相似,坎貝爾亦對美國過去40年對中國「接觸政策」的成效提出質疑。2019年底,坎、蘇共同撰文指出, 「對中接觸的時代,不辭而別地結束了」,並認為川普政府把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是正確的,但又提到「這種競爭必須保持警惕與謙遜,圍繞與中國共存的目標進行,而不是期望改變中國。」美國盟邦吃下定心丸外界認為,競爭為主,鬥而不破,以聯盟制約中國,將成為坎貝爾對陸思路的核心。坎貝爾14日發表公開演講時,也闡述了美中關係合作共存的前景,表示希望尋找「合適的接觸管道和合作機制」。美國史上最「反中」的川普團隊行將鳥獸散,印太盟邦不免對拜登會如何接棒存有疑慮,坎貝爾的出線則令美國的盟邦及夥伴吃下定心丸,包括台灣在內。坎貝爾過去至少訪台6次,去年12月還曾在一場視訊演講中說,「不瞭解台灣重要性的時代已結束」。他表示,拜登政府將會繼續推動台美之間的共同合作領域,而他也希望兩岸之間能重啟某種程度的對話,但那牽涉到北京方面的問題。知台派熟面孔不少除了坎貝爾,蘇利文、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乃至中情局(CIA)局長伯恩斯,亦都是知台派的熟面孔。此次伯恩斯雖與國務卿要職失之失臂,但2016年1月,蔡英文首度當選總統時,伯恩斯也曾以前副國務卿身分擔任歐巴馬政府的特使訪台,與蔡總統會面。此外,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是台灣移民第二代,她被認為會在貿易議題上延續對陸強硬路線。不過,相較於川普政府採取「全政府戰略」,動員所有資源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最終導致美中關係遍地峰火,拜登則不排除與中國在若干領域合作的可能性,他任命「親中派」前國務卿凱瑞為總統氣候變遷特使便是一個跡象。一些分析人士擔心,拜登政府為了尋求中國在氣候問題上合作,可能會選擇在美中關係的其他領域做出讓步。如今坎貝爾出掌新職,咸信在拜登國安團隊內有平衡凱瑞之作用。
台新夢想家第三名洋將出爐 曾在G聯盟打滾5年
福爾摩沙台新夢想家球團今日宣佈第三位洋將希克斯(Stephan Hicks)正式加盟。希克斯擁有優異的速度、得分效率以及豐富的職業賽場經驗,他曾於NBA G聯盟征戰過五個賽季,也曾至中國挑戰中國全國男子籃球聯賽(NBL),期待他的加入能夠強化球隊得分效率,提升整體戰力。希克斯現年28歲,身高6呎6吋(約198公分),體重98公斤,畢業於NCAA一級學校加州大學北嶺分校後,他即於NBA G聯盟韋恩堡瘋蟻隊開啟職業生涯,並連續征戰四個賽季。2019年他前往中國挑戰NBL,加入安徽莆田興發隊,出賽24場,繳出場均37.8分、9.2籃板、3.8助攻的亮眼表現,其中投籃命中率更高達六成。2019-20球季他再度回到瘋蟻隊,場均得分14.6分、6.5籃板,三分球命中率四成七,得分表現穩定。總教練朱利斯(Kyle Julius)表示,很高興希克斯即將加入球隊,在過去於NBA G聯盟的三個賽季中,他的進攻效率是聯盟排名前百分之十二,「他的打球的方式符合球隊的風格,希望他的加入能夠提升我們的速度與敏捷性,讓進攻方式更加多元。」對於來到台灣打球,希克斯特別提到,他真的非常興奮能夠加入台新夢想家,雖然這將是他首度來台打球,不過他先前有在網站上看了許多台灣球賽的比賽轉播與精華影片,「從影片中可以感受到球迷們的熱情,很榮幸也很期待有這個機會可以在這麼棒的氣氛中享受比賽!」希克斯將於明(13)日抵台,而後他將會遵循政府規定進行14日居家檢疫,最快可於明年1月3日的客場賽事中亮相。
歐盟擬聯美打造全新「全球聯盟」 攜手對付中國挑戰
英國《金融時報》披露,歐盟計畫籲與美國打造新的全球聯盟,結束川普時代緊張的美歐關係,提議共同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報導指出,一份旨在重振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歐盟計畫草案最近曝光,該草案提議在從數位監管、應對新冠疫情到氣候變遷包括抗擊森林砍伐等方方面面,與美國開展新的合作。該計畫草案稱,「作為開放的民主社會和市場經濟體,歐盟和美國都認同中國日益增強的國際自信所帶來的戰略挑戰,儘管我們並不總是就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式達成一致」。報導指出,歐盟這份藍圖反映出,歐盟對與即將上任的美國政府合作的前景感到樂觀和如釋重負,但也擔心多年來大西洋兩岸的緊張關係將地緣政治主動交給了中國。歐盟認為,歐盟與美國有可能通過合作,解決中國對歐盟和美國創新型企業進行投資,到中國在5G技術方面佔有優勢構成潛在威脅等問題。報導也指出,歐盟和美國在如何對待中國問題上「並不總是一致」,歐洲不願與中國進行全面對抗。一些成員國,如匈牙利,與中國有著緊密的聯繫,而中國與主要中東歐國家建立的「17+1合作集團」包括12個歐盟成員國。這份草案由歐盟委員會和歐盟外交政策高級代表共同撰寫,預計將在12月10日至11日的會議上提交給各國領導人批准,提議在2021年上半年舉行的歐盟和美國峰會上啟動新的跨大西洋議程。
強勢抗中是「新共識」 專家悲觀:美中關係不惡化就好
民主黨籍拜登將於1月就職美國總統,大陸國關學者大多認為,至多中美關係不會進一步惡化,但難有期待。此外,橫在拜登國安外交團隊的面前有包括:對華強硬是新時期的華盛頓共識、以全面修復盟邦和夥伴關係優先、內政為先等三座大山,都會阻礙中美關係全面正常化。11月23日,拜登宣布自己外交顧問布林肯和蘇利文,分別擔任國務卿和國安顧問。兩人預計會讓美國外交回歸傳統與理性,在和大陸加大競爭的同時,展開在地區及全球問題上的合作。多維新聞報導,拜登政府短期內似乎不太可能改善雙邊關係,因為川普執政以來局部脫鉤的現實或傾向會持續一段時間,尤其體現在晶片、醫藥等高科技領域,以及文化教育領域的交流,比如在美孔子學院的遭遇。具體而言,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起。報導認為,第一,對華強硬是新時期的華盛頓共識。和歐巴馬時代不同,經歷川普現象和川普執政後,美國菁英、決策者對中國挑戰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美國情報和國安系統在戰略上將中國認定為對手。極端右翼甚至將大陸認定為敵人。拜登執政後,可能會延續對手的定位,進入與大陸長期對抗和競爭的階段。但策略上可能會區別於川普時期的手法,在發布強硬舉措的同時,也會注重一些領域的合作,包括經貿上的互補合作和全球大流行、氣候變化及伊朗核等地區和全球議題上的配合。拜登也會注重和大陸在網路、海域、通訊技術、金融和貿易方面的規則的制定和話語權的爭奪。在經貿層面,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會馬上消失,兩國貿易對抗仍會進行,但不會採取關稅貿易戰的方式,而是聯合盟友共同施壓大陸,包括成立貿易聯盟或制定符合己方利益的貿易規則。第二,拜登外交以全面修復盟邦和夥伴關係優先。自由派上台後仍會在大陸周邊拉幫結派,對歐巴馬時期的亞太戰略或川普政府保守派提出的印太戰略進行一番整合。或者布林肯等智囊團隊,也會推出屬於拜登時代符號標籤的亞洲戰略,強化亞太軍事和政治同盟。但他們這樣做的一大前提是修復盟邦關係,以及重新入群。這也是拜登政綱所說的重振美國領導力的必然要求。要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一方面,美國盟邦體系裂痕自歐巴馬執政後期就已開始加大,拜登也曾是見證者。這種體系在川普執政時期又加速瓦解;另一方面,美國這種體系裂痕的出現,很多情況下都被認為和大陸崛起有關。第三,拜登執政以內政為先,外交政策也要更多地為內部中產及工人利益服務,從而體2024年大選積蓄資本。拜登就職後的第一要務是疫情防控、提振國內經濟、應對種族矛盾,回饋工薪選民。這也是從2016年希拉蕊敗選總結的經驗。川普打貿易戰,限制外部移民,其實就是在嘗試緩解這些內部矛盾,實際上也是一種內政行為。未來4年,支持川普的選民也不會走遠,底層對建制體系的不滿依然存在,他們4年前的焦慮並未緩解。尤其是共和黨掌控參議院的情況下,相關抗疫及經濟刺激計畫都將耗費拜登政府大量精力和時間。拜登不能像老布希那樣在國外發力過猛。如果選民訴求和焦慮得不到緩解和解決,4年後的2024年大選拜登和民主黨就可能被右翼反撲。所以,從這三個層面講,拜登在改善對華關係方面難有大的作為,至多是回歸正常,但也回不到過去良性的競爭常態。另外,美國兩黨和企業界所關心的中美經貿結構性議題,比如智慧財產權保護、強制性技術轉讓等問題,短期內也很難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不過,拜登團隊也不會和大陸打冷戰。一方面是大陸不打,美國盟友也不配合;另一方面拜登支援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一些內政和國際議題上,會有和大陸的合作空間。拜登也會利用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私交,把控好穩定雙方的大方向。
美國務院發布報告出爐 10大抗中任務曝光
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17日發表最新研究報告,分析中共的行為、思想及北京政權的弱點,也為美國如何應對中國嚴峻挑戰制定了藍圖。不過,國務院高階官員強調,這只是1份與中國相關的研究報告,而非政策文件,也不是要為下屆政府的對華政策制訂方向。這份名為《中國挑戰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the China Challenge)的研究報告指出,在美國和世界各國,越來越多人發現,中共已經開啟了大國競爭的新時代。然而,很少有人能明辨出中國在世界各個地區的滲透和具體主導模式。報告將中共政權定調為「以20世紀馬克思列寧主義專政為模式、由威權政權來管治的大國」。報告內容則分為5個部分,包括中國構成的挑戰、中國的行為、中國行為的思想根源、中國的脆弱性以及確保自由。參與撰寫報告的國務院高級官員告訴美國之音,報告的重點是要說明,中共的野心是全球性的,也將對美國構成嚴峻挑戰。報告主張,為了保障自由,美國必須根據以下10項任務,重新制定外交政策:透過維護憲政、促進繁榮和培育健全的公民社會來保障國內的自由;維持世界上最強大、最靈活、最先進的軍隊,同時加強與盟友和夥伴基於共同利益和共同責任的安全合作;強化自由、開放和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重新評估其聯盟體系和各種國際組織;加強聯盟體系並創建新的國際組織以促進民主和人權;尋找機會在公平對等的原則下與北京合作,促進美國利益,在情況需要時限制並震懾中國,並支持在中國尋求自由的人;讓美國人了解中國構成的挑戰的規模及其影響;在外交、軍事、金融、經濟、科技和其他領域培養新一代的公務員,以及了解中國及其他戰略競爭對手、朋友和潛在朋友的語言、文化和歷史的公共政策專家;改革美國教育體系,幫助學生理解在複雜訊息時代公民的責任;透過榜樣、言論、公共外交、外援和投資,甚至制裁乃至軍事力量等方式捍衛自由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