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腹疼痛
」 子宮內膜癌 月經 腹痛 癌症他約砲半年後性病才發作!妻泌尿道症狀糾纏10年 意外揭尪偷吃「染披衣菌」
年底假期氛圍濃厚,也增加兩性親密關係,近來門診發現,性病患者求診有增多趨勢,台中榮總感染科醫師黃薇諼就表示,近日收治一對情侶,兩人在未採取保護措施情況下有親密行為,男方事後發現小便有灼熱感,女方發現生殖器有異味和分泌物增多,男方坦承,半年前曾與陌生網友約砲,也未做安全性行措施,感染性病又傳染給女友,醫師提醒,披衣菌感染不治療,可能嚴重影響生育能力。黃薇諼表示,男方在發生危險性行為後長達半年才有症狀,而女方也是因男方的異常情況才注意到自己的感染狀況。據了解,披衣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性傳染病之一,常見症狀包括生殖器分泌物增多、有異味,小便灼熱,下腹疼痛,頻尿以及性交疼痛等,有超過50%的患者,在感染後無明顯症狀或僅有輕微不適,導致感染難以及時察覺。黃薇諼指出,無症狀的披衣菌感染,大多因為性伴侶出現症狀或曾有不安全性行為後擔心罹病,主動就醫檢測才發現。還有一些患者則是反覆出現類似尿道感染症狀,初期服用抗生素後有所改善,但症狀持續復發,最終前往大型醫院檢查才確診。她指出,未能及時發現並積極治療的患者,可能成為無症狀帶原者,透過性行為將疾病傳染給他人。黃薇諼提醒,有發生危險性行為除了可能感染披衣菌,也有可能感染其他性病,建議出現泌尿道感染症狀並有多重性伴侶者,應前定期篩檢,及早就醫治療。另據丹麥一份涵蓋50萬名女性研究發現,曾感染披衣菌的女性,相較於從未感染者,罹患骨盆腔發炎、子宮外孕及輸卵管不孕的風險增加30%,另據2023年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不孕男性的精子和精液樣本中,披衣菌感染率較高,且感染披衣菌的男性發生不孕的可能性是非感染者的2.28倍。另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的報告,全球15到49歲成年人中,性傳染病病例達3.74億例,其中披衣菌感染佔1.28億例,淋病感染佔8200萬例。疾病管制署也呼籲民眾,要採取有效預防措施,包括全程使用保險套並搭配水性潤滑液。對於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建議定期篩檢及早就醫治療。
停經後出血可能是「子宮內膜癌」! 無有效篩檢工具如何及時發現、預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子宮內膜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每年新診斷的子宮體癌患者有9成以上都是子宮內膜癌。不過,目前子宮內膜癌還沒有有效的篩檢工具,民眾該如何預防、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呢?為提升民眾對子宮內膜癌的認識,國健署針對民眾最常見的3個問題一一解惑。常見QA一: 子宮內膜癌有哪些症狀?與子宮相關的癌症包括子宮體癌、子宮頸癌等。國健署表示,其中子宮體癌又以子宮內膜癌最為常見,它好發於50-70歲女性,而且大多數都是停經後的婦女,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新發個案中50歲以上女性就占了73.5%。國健署指出,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常見QA二: 子宮內膜癌有哪些危風險因子?如何預防?國健署表示,子宮內膜癌風險因子包括糖尿病、停經後肥胖、有婦科癌症家族病史、有長期月經異常的病史、曾被診斷罹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服用僅含雌激素或其類似物成分的藥物或補充劑等。其中,肥胖是子宮內膜癌很重要的關聯因素,國健署表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BMI正常者(18.5-24)的2-10倍,在澳洲有超過25%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是因為肥胖所致,而美國也有高達57%的病例歸因於肥胖。因此,在子宮內膜癌預防上,國健署提醒,民眾應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及適當的體重,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指出,規律運動、健康飲食、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20-30%子宮內膜癌風險。常見QA三: 子宮內膜癌如何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過,目前子宮內膜癌還沒有國際科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若要及時發現子宮內膜癌,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強調,女性應關心自身健康狀況,及時警覺身體異狀。吳昭軍署長提醒,女性若發現有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應盡速就醫,並依照醫師指示進一步檢查、診斷、治療,以阻斷疾病進展。
常被誤認腸躁症 醫揭「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嚴重肚破腸流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消化道的慢性發炎疾病,初期常被誤認為腸躁症,若是和壓力有關的腸躁症,通常發生在白天或有壓力時疼痛,飯後往往會肚子絞痛想排便,排便後就會緩解,但若出現其他相關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必須進一步接受檢查。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醫師說明,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分成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好發在學生、上班族等20至40歲青壯年,常見臨床症狀包含腹瀉、腹痛、血便、黏液便、貧血以及體重減輕其中潰瘍性結腸炎以腹瀉、黏液便、血便為主,克隆氏症則以右下腹疼痛為主要表現。該疾病是患者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道,引起嚴重腹痛、血便,有部分人腸道狹窄、穿孔、阻塞,甚至「肚破腸流」,瘻管導致肚皮、生殖器官滲出糞便,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疾病初期常被當成急性腸胃炎或大腸急躁症合併痔瘡出血,長期若沒妥善控制,會增加急診、住院、手術切腸、甚至腸癌風險。由於該疾病成因複雜,目前研究顯示和基因、西化飲食、食品添加物、環境污染和腸道菌叢改變有關。李柏賢指出,雖然過去西方國家IBD盛行率高,但近年亞洲國家發生率急遽上升,推測是飲食型態轉向西化以及食品添加物改變腸道微菌叢。
60歲婦停經10年又出血 才狂喜青春再現…醫診斷:癌症
保健食品不能亂吃!大陸浙江有一名60歲張姓婦人(化名)每日吃保健食品,已經更年期10年的她,幾個月前開始突然有「月經」,她狂喜自己保養得宜才青春再現;但張婦持續幾個月「月經」都很不規律,決定就醫檢查,沒想到查出子宮內膜癌早期,所幸手術治療後身體已好轉。根據陸媒《深度視頻》報導,浙江寧波有一名60歲張姓婦人,最近被診斷出罹癌,讓她感覺天都要塌了。原來張婦固定每日服用保健食品,在幾個月前突然出現「月經」,讓已經更年期逾10年的她,自豪應該是保養得宜,很開心自己「青春再現」。不過張婦持續幾個月的「月經」都很不規律,每次斷斷續續出血10餘天,她察覺不對勁,前往醫院檢查;結果顯示張婦罹患子宮內膜癌早期,在醫師追問下,得知張婦定期做卵巢保養,每日服用親友從海外帶回來的保健食品,推斷是長期過量食用含激素的保健品,導致子宮內膜異常增長,進而成為癌症。所幸張婦在手術後已出院,身體也恢復正常。依據國民健康署資訊,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為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遍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或下腹疼痛等,若婦女出現以上症狀,應及早就醫,並依照醫師指示診治,得重拾健康。
48歲許家蓓子宮內膜癌病逝 超越子宮頸癌居首!2大原因造成年輕化
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總召許家蓓今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積極接受化療後,不敵病魔,今(18日)凌晨2點25分病逝,享年48歲。據衛福部資料,子宮內膜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子宮體癌個案中有超過9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而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至60歲女性,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且子宮內膜癌已超越子宮頸癌,居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是近10年內成長快速的癌症之一。2021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48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3人,為我國婦女癌症死因第10位。據衛福部統計,子宮內膜癌每年約有1500位新確診的病患。子宮內膜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經期不規則、停經後出血、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目前子宮內膜癌並無有效之篩檢工具。飲食西化、肥胖是子宮內膜癌年輕化的主要原因,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報告證實體重過重或肥胖為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原因,因體脂肪會增加血液中的胰島素及荷爾蒙,而誘發癌症細胞成長。而長期攝取高升糖負荷飲食使體內處於高胰島素濃度,容易導致胰島素抗性,除了增加肥胖的風險之外,研究指出也與癌細胞的生長正相關。美國癌症研究所建議預防子宮內膜癌要多吃蔬菜、全穀類食物、豆類、水果;少吃高升糖、紅肉、加工肉品、高鹽、鹽漬食物;以及不使用市售防癌健康食品。同時不可過重及規律的運動,每天至少從事30分鐘運動;任何能讓心跳加快及呼吸深沉的活動為宜。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攀升 婦產醫示警4族群要注意:肥胖也是致病因素
許多人聞癌色變,然而近年來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不斷攀升,目前已經位居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婦產科醫師蘇俊源也提醒,這4族群罹患風險最高,要多注意身體狀況。據國民健康署官網刊登,子宮內膜癌為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子宮體癌個案中有超過九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根據《健康2.0》的報導,婦產科醫師蘇俊源指出,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有更年期婦女(黃體素缺乏)、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過多的雌激素,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蘇俊源說明,肥胖會促使雌激素水平上升,因為肥胖者擁有更多的脂肪組織,這些組織內的芳香化酶活性較高,進而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增高。如果長期暴露於高雌激素環境中,而沒有足夠的黃體素進行調節,可能會導致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從而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這種風險在停經後的女性中尤為顯著。國民健康署官網也記載,據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包括長期月經異常的病史、曾被診斷罹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停經後肥胖、有婦科癌症家族病史、服用僅含雌激素或其類似物成分的藥物或補充劑、罹患糖尿病等因素。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也指出,規律運動、適量飲用咖啡、健康飲食及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子宮內膜癌常見之症狀為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婦女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
大便顏色可了解腸胃道疾病 出現這4顏色是「警訊」!快自我檢視
大便不只是身體排泄出來的廢物,從糞便的顏色中其實也可以推敲出可能的消化道疾病。正常的糞便顏色為何?哪些糞便顏色又是身體的警訊呢?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一一說明。民眾在大號時也不妨觀察一下,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為什麼大便會是黃棕色? 醫:與「膽汁」有關一般正常大便的顏色會呈現黃棕色、咖啡色,陳俊欽主任表示,這主要是因為「膽汁」,剛從肝臟製造出來的新鮮膽汁為黃棕色,之後會進入膽囊儲存,存積一段時間後會慢慢轉為綠色,最後經由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小腸,幫助消化分解脂肪。但並不是所有膽汁最後都會進入大腸隨著糞便排出。陳俊欽主任指出,約有90%的膽汁會從小腸末端再吸收回肝臟,僅有10%的膽汁會進入大腸和未消化的食物混合,當食物顏色和這些黃棕色或帶點淺綠色的膽汁混在一起時,就會使糞便以黃棕色、咖啡色的顏色呈現。大便顏色會受飲食影響 4顏色可能是身體警訊由此可知,糞便其實有可能會因為吃下的食物、藥物等影響而有不同的顏色,如:使用鐵劑或吃大量黑芝麻、內臟/豬血湯等,可能會解出黑便;吃紅色火龍果,可能會解出鮮紅色的糞便。不過,陳俊欽主任表示,如果排除食物、藥物等因素,大便呈現以下顏色時,就有可能是「疾病」,需要進一步檢查:深綠色、墨綠色大便:大便顏色越綠,代表膽汁濃度越高,這可能是小腸出問題,使得膽汁再吸收的量少、進入大腸的量高,如果又拉肚子伴隨右下腹疼痛,那腸發炎、腫瘤等都是可能的疾病,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急性腸胃炎」,當小腸發炎時無法進行再吸收,就會使大便呈現深綠色、墨綠色。灰白便:與深綠色、墨綠色大便正好相反,大便呈現灰白色代表糞便中沒有膽汁,可能是通道阻塞導致膽汁無法進入十二指腸。如果有眼睛變黃、皮膚變黃、茶色尿等症狀,就是「阻塞性黃疸」,大多數都是因為「胰臟癌」、「膽管癌」所致,少數是因為「總膽管結石」造成阻塞性黃疸產生灰白便。黑便:大便如瀝青、柏油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食道、胃、十二指腸出血都有可能使大便顏色變成黑色。主要是因為血液中的紅血球若遭到胃酸破壞,會釋放出鐵質,高濃度的鐵就會使大便呈現黑色。鮮紅便:若解出大便為鮮紅色,則有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除顏色外也要注意「這些」 及早發現大腸癌風險除了顏色之外,陳俊欽主任提醒,如果排便習慣改變、粗細/形狀改變、頻率改變、有裡急後重或解不乾淨的感覺等,很有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民眾應該要放在心上,及早就醫檢查,若早期發現大腸癌的前驅「大腸息肉」並進行切除,將可避免大腸癌風險。而現在,國健署也有提供50-74歲民眾公費大腸癌篩檢服務,每2年可進行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善加利用。另外陳俊欽主任也建議,年滿50歲的民眾應接受1次標準化大腸鏡檢查,平時也應多吃蔬菜水果、新鮮食材,避免高油脂類、西化飲食等,對腸道健康、預防保健才能更有幫助。
吃西瓜連籽一起吞 廣東男腹痛1周「檢查竟是闌尾炎」
許多人吃西瓜覺得麻煩,會連籽一起吃下肚。不過,中國廣東有一名30多歲男子,因為吃西瓜沒把西瓜籽吐出來,導致右下腹疼痛,整整持續1個禮拜,檢查發現是闌尾炎。據《廣州日報》報導,該名男子近日到醫院就診,自述1周前曾吃西瓜,之後開始右下腹疼痛,回憶那陣子的飲食,他覺得沒有什麼異常,記得當時天氣比較炎熱,他猛吃西瓜,也把籽全吞了,「平時也是這麼吃的,想著通過腸道就會排出來」,結果診斷後確診闌尾炎。男子的闌尾處有異物,竟然是西瓜籽。(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腸胃科醫師進行超音波等相關檢查,發現男子的闌尾處有異物,為尋求進一步治療,將他轉到內視鏡外科就診。醫師制定治療方案,透過膽道子母鏡輔助麻醉腸鏡下的檢察,了解異物情況。醫師透過內視鏡一看很意外,因為異物竟然是西瓜籽,以往引發發闌尾發炎的異物多為停留在闌尾腔內無法排出的糞石,這是首次發現西瓜籽,好在經過沖洗,數10顆西瓜籽順利排出。男子手術後立刻感覺疼痛緩解,很快便恢復正常飲食,於是辦理出院,這次的經驗也讓他感到驚訝,「平時這麼吃西瓜都習慣了,沒想到西瓜籽還這麼『精準』掉進闌尾了」。醫師提醒要科學啃瓜,若一旦確診闌尾炎,不要馬上動手術切除,如果引發闌尾炎的是糞石或西瓜籽等異物,可以利用內鏡下逆行闌尾炎治療術(ERAT)將異物取出,就有機會根治。
在家吃燒烤患盲腸炎!他起訴烤架賣家索賠 法院判決出爐
大陸山東省青島市中院近日公布了1起案例,山東1名90後小夥小蕭(化名)在家吃燒烤後,被查出患有急性化膿性盲腸炎,事後其認為自己生病與燒烤架質量有關,將賣家告上法庭。2021年7月4日,小蕭通過網購平台,花人民幣428元購買了1台燒烤架,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小蕭多次使用涉案燒烤架。綜合陸媒報導,2022年5月初,小蕭在家中使用燒烤架與家人聚餐,5月24日,小蕭因「1天前無明顯誘因地出現右下腹疼痛不適」住院治療,診斷為腸癰、瘀滯化熱、急性化膿性闌尾炎,住院期間進行闌尾炎切除術、腸黏連鬆解術,2022年6月4日出院。小蕭自2023年3月24日通過平台聯繫賣家,溝通因使用燒烤架吃出問題,並多次向平台客服、消費者協會、110等相關部門打電話投訴。燒烤架賣家已於2023年4月26日自主終止經營。庭審中,小蕭稱其購買燒烤架時沒有質量問題,2021年下半年開始多次使用燒烤架,因產品存在違背設計原理、底盤漏油嚴重等設計缺陷引發質量問題,導致其嘔吐腹瀉,因嘔吐引發右下腹疼痛、闌尾炎並造成心理困擾。小蕭要求選擇侵權法律關係,變更為損害賠償糾紛,要求被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進行侵權賠償。法院認為,小蕭無證據證明其購買的燒烤架存在質量問題、設計缺陷,無證據證明賣家欺詐,且無證據證明其病情與使用涉案燒烤架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小蕭要求被告按照商品原價4倍賠償、支付醫藥費及精神損失費的訴訟請求,無事實及法律依據,法院均不予支持,遂判決駁回原告小蕭的全部訴訟請求。
「間質性膀胱炎」與泌尿道感染、膀胱炎不同! 有哪些症狀?如何治療?
間質性膀胱炎又叫作「膀胱疼痛症候群」,它和細菌感染引起的泌尿道發炎、膀胱炎不同,其確切病因目前醫學上也不是非常瞭解,而且沒有根治的方式,患者常會因為疼痛、頻尿而影響生活、工作等。這樣的疾病該怎麼治療?又該如何與疾病和平共存呢?透過衛生福利部台中及苗栗醫院泌尿科李明輝醫師分享多年的臨床經驗,以及間質性膀胱炎病友范小姐分享自身治療經歷,一同了解「間質性膀胱炎」。間質性膀胱炎病因不明 常有下腹痛、頻尿症狀「間質性膀胱炎」主要是因為膀胱黏膜保護受損而引起各種相關症狀。李明輝醫師表示,當膀胱黏膜出現破損,刺激性物質會由膀胱滲到膀胱壁外,刺激膀胱神經產生疼痛的感覺。這些神經又與大腦相互連結,若是膀胱長期刺激可能會導致「中樞神經敏感化」。李明輝醫師說明,中樞神經敏感化有知覺敏感化、痛覺提升化等2特徵,當遠端膀胱受到刺激時,大腦就會產生疼痛刺激物質,長期下來病人只要有壓力、煩惱、憂鬱,就會產生刺激物質引起下腹部疼痛。下腹疼痛是間質性膀胱炎最核心的症狀,李明輝醫師提到,當膀胱有尿的時候,病人如果不去上廁所解尿,接下來就會覺得膀胱不舒服、下腹不適疼痛,因此病人會一直跑廁所,連帶會有頻尿的現象。間質性膀胱炎無客觀診斷標準 約10年才可確立診斷由於間質性膀胱炎下腹不適、頻尿的症狀,與尿路結石、細菌性膀胱炎等相似,而且診斷上又不像癌症一樣,有切片病理檢查等客觀標準,因此患者往往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確立診斷。病友范小姐表示,自己因為頻尿、夜尿,一個晚上需上4-5次廁所,造成非常大的痛苦,原以為是泌尿道發炎感染,經過長時間的不對症下藥,折騰很久後才終於確診為間質性膀胱炎。李明輝醫師也指出,從2018年以健保資料庫為依據發表的資料來看,間質性膀胱炎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21.8人,但這數字是遠遠低於它實際的發生人數,因為有些病人不會求醫,甚至有些是還未被診斷的,研究顯示這類病人可能要經過10年、5到6個醫師的診斷後,才能夠得到最終診斷。間質性膀胱炎無法根治 需治療+日常照護控制症狀另外,目前間質性膀胱炎也沒有根治的方法,治療的目的是讓嚴重度降低、發作頻率減緩。不過隨著醫學進步,現在病人其實有許多不同的治療選擇,可以透過手術、藥物等治療方式,配合日常照護控制症狀,與疾病和平共存。李明輝醫師提到,像玻尿酸膀胱灌注,主要是將藥物灌入膀胱,將破損的地方修補起來以達到治療效果,目前食藥署(TFDA)核准的藥物經多國醫學中心研究,製作過程步驟都很清楚,療效很被醫學界肯定,經過5-6個療程後,約80%的病人都會得到改善。而病友范小姐也是使用玻尿酸膀胱灌注的個案之一,李明輝醫師表示,范小姐本來要吃很重的止痛藥、安眠藥等,但現在只要透過灌藥的程序,就能控制得很好。范莉婷小姐也表示,接受了大概12次的藥物治療後,目前效果非常良好,只要定期追蹤、灌藥即可。不過,李明輝醫師表示,目前在臺灣如果要使用特殊藥物(如:玻尿酸等)灌注,一定要先過膀胱擴張術加上膀胱鏡,了解膀胱、尿量的情形後,將資料送到健保署審核通過才可使用。因此,治療其實可以分為2階段,第一,先進行手術「膀胱擴張術」,第二,膀胱內的玻尿酸灌注,再加上飲食、壓力的控制。李明輝醫師提到,這3個是間質性膀胱炎最基本的治療原則。注意「這些」警訊早期診斷 配合治療避免影響生活現在間質性膀胱炎有許多治療方式,病人若能早期發現、治療,也能避免生活品質受到更大的影響。李明輝醫師提醒,特別是30-50歲女性,如果小便次數越來越多、不上廁所就覺得下腹不適,就要懷疑可能是間質性膀胱炎,應進一步診斷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信對疾病的預後一定會有美好的結果。病友范小姐也鼓勵病友應積極診斷、治療,保持心情愉快,改變生活型態、飲食,相信一定可以獲得非常好的生活品質,和她一樣與疾病和平共存12年。
5旬婦小便痠痛求救!醫生建議狂灌水 聽到「噹」一聲竟尿出0.5公分結石
「其實1/5男性和1/10女性都有機會得結石,40至60歲是好發族群」!有名50歲的婦人,已多天受腰痛所苦,而後連尿尿都有些痠痛感,到醫院求診後,照X光發現膀胱處有顆0.5公分的結石,醫師建議她多喝水,想不到竟從馬桶撈出結石碎片,順利排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在臉書粉專「引人入腎・林軒任醫師」發文分享,門診近日來了名50歲的婦人,說自己腰痛多天了,但是過不久變成下腹疼痛,甚至連尿尿都有些痠痛感,擔心泌尿道感染所以前來就診。驗尿後發現並沒有感染,但在顯微鏡下觀察出血尿,所以拍了張X光,發現在膀胱處有顆大約0.5公分的結石,婦人聽到自己有結石,非常訝異,因為覺得自己的飲食都很正常,也沒有任何不良習慣。林軒任則指出,其實1/5男性和1/10女性都有機會得結石,且40至60歲是好發族群。他也跟婦人說,因為石頭已經在膀胱,自行排出的機會很大,所以建議她這段時間多喝水,水量至少超過1.5公升。2天後,婦人特地回診報告「真的ㄟ! 昨天我尿尿時忽然感覺到一陣疼痛,然後就聽到一點點聲音在馬桶,低頭看才發現是一個黑黑的結石」,林軒任笑說,大姊很可愛,於是想把照片放上網分享,也呼籲「下次大家尿尿時候,如果忽然聽到噹的聲音時,不妨低頭看一下吧!!」
女童下腹疼痛2個月 闌尾充血腫脹!一切開驚見「活蟲蠕動竄出」
大陸貴州省一名11歲女童「下腹疼痛」了2個多月,多次看診吃藥仍不見好轉,直至父母帶她去大醫院求診,一查才發現女童的闌尾位置,竟冒出一條「活蟲」,經手術與治療後已無大礙。據陸媒報導,東莞東華醫院近日收治了一名女病童,她下腹反覆疼痛已經長達2個多月,期間父母帶她多次求診,接受藥物治療卻遲不見效,眼見女兒腹痛難耐,父母決定帶她遠赴大醫院就醫。醫師安排女童在全身麻醉下進行腹腔鏡檢查,發現病患闌尾發炎充血腫脹,割斷後竟有一條長約1公分的「白色小蟲」蠕動竄出,該條小蟲經送病理檢查,確定為腸道寄生蟲「蟯蟲」,女童術後雖出現感染發燒症狀,不過治療5天後已順利出院,腹痛問題也獲得解決。對此,醫師表示,蟯蟲感染通常好發於幼童,營養不良或衛生條件較差的族群容易染病,但在現代社會中已經不常見,不過民眾平時仍應注重飲食衛生與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避免類似感染疾病發生。
翹二郎腿有害身體 骨科醫揭4風險:房事也會影響
許多人坐著,會忍不住翹起「二郎腿」,但這個動作其實傷害很大。專家便提醒,翹腳會導致身體出現4個問題,包括靜脈屈張、坐骨神經痛等,甚至房事也會受影響。骨科醫師嚴可倫在臉書專頁分享,上個月受邀演講,無意間發現台下很多聽眾都翹腳,雖然他完全不介意,認為大家用覺得舒服的姿勢聽他講話,自己也會感到自在,只是身為骨科醫師,他必須提醒關於翹腳,可能傷害身體的幾件事。翹腳對身體的4個傷害。(圖/翻攝自嚴可倫臉書)1.梨狀肌症候群:梨狀肌是臀部深處的肌肉,翹腳會讓梨狀肌被過度使用變得緊繃,容易引起腫脹跟發炎。症狀是臀部深處會痛,而且在變換姿勢、跟坐著的時候會特別明顯。2.靜脈曲張:翹腳的時候,兩條腿會交疊在一起,翹起來的那條腿後側神經血管會壓在另一隻腳上,容易影響血液流動,因此會提高小腿靜脈曲張的機率。另外,久坐也容易造成靜脈曲張。3.坐骨神經痛:翹腳會讓骨盆壓力不平衡,引起椎間盤、坐骨神經痛等問題,如果已經有酸、麻、痛、無力的症狀,或者年紀比較大的長輩,更要多加留意。4.異常頻尿:翹腳可能引起骨盆底肌肉筋膜失去彈性,導致排尿下腹疼痛或頻尿,影響排尿功能甚至房事。嚴可倫指出,長輩在叫我們不要翹腳,真的是有他的道理在,偶爾為之沒有關係,但不要養成一坐下來就翹腳的習慣。
曾切過「卵巢水瘤」術後卻多年腹痛 醫師提醒1狀況恐腸子壞死
一名40多歲女性過去曾開過「卵巢水瘤」手術,卻在術後6年都會不時感到下腹疼痛,因此到了腸胃科與外科檢查,但卻都沒有問題,直到有次痛到急診,才發現竟然是罕見的「腹直肌疝氣」,因此趕緊動手術,才讓她沒有再疼痛。外科醫師陳榮堅就分享,如果疝氣疼痛又發燒,那就要特別注意。(示意圖/翻攝自pexels)外科醫師陳榮堅在粉專分享,曾有一位中年女性多年來都會有下腹疼痛的問題,她也因過去曾開過卵巢水瘤手術,因此經常回診婦產科,但卻沒有獲得改善,隨後又掛了腸胃科與外科檢查,但卻又沒有被檢查出特別狀況,直到有次痛到急診,因此才被發現是罹患少見的「腹直肌疝氣」,因此馬上開刀比她的疝氣補起來,手術後她就沒有再下腹疼痛過了。陳榮堅醫師也表示,有些疝氣因腸子進進出出的,要剛好抓到那個時間點才能抓得到。但有疝氣的病人還是要特別注意,如果腸子卡住會痛,又開始有發燒的情況,很可能就代表他的腸子開始有壞死的情況了。他也解釋疝氣的原因,「可以把人的肚皮想像成大布袋,把內臟裝在裡面,當布袋有薄弱的地方時,裡面的器官可能會掉下去。簡單來說就是器官跑到不正常的位置,人體很多地方都會發生疝氣,會依照發生部位而有不同名稱」。
停經後又來月經要注意! 小心子宮內膜癌找上妳
門診上偶然發現57歲婦人點滴出血已經3個月,婦人還以為是自己回春,醫師建議先去婦產科檢查,醫院超音波檢查看到子宮內膜增厚,幸好子宮鏡檢查排除惡性病變,追問發現原來是婦人為保持青春活力,長期服用胎盤素,建議停用以後就沒再出血。停經後又出血 非月經來潮實為疾病中醫師賴睿昕解釋,更年期婦女停經後又發生陰道不規則的出血,在清代《傅青主女科》就有提到:「婦人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風,忽然行經者,或下紫血塊,或如紅血淋,人或謂老婦行經,實非經也」,「乃肝不藏,脾不統之故也」這種現象在中醫來看並非月經來潮,而是疾病的反應。更年期後正常來說是一滴血也沒有,只要是出血就算不正常,更不可能有返老還童之說。但是有些婦女會在更年期過後,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如果突然停用荷爾蒙亦會造成出血,所以停經後出血的原因可大可小,賴睿昕醫師說明,最常見的為萎縮性子宮內膜炎,老年性陰道炎、子宮頸瘜肉,但是也可以很嚴重如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通常出血時間越長或是出血量越多其患惡性腫瘤的的可能性較高。依照出血量、色、質、味 辯證用藥中醫師通常針對陰道異常出血的量、色、質及氣味,並結合患者的其他症狀及全身情況綜合分析,給予辨證用藥。●出血色淡、質不濃稠,並有倦怠無力,氣短懶言且自覺小腹有空空等症狀,屬於氣虛證,常使用補中益氣湯配合完帶湯治療。●出血量不多,顏色鮮紅、質稠,同時表現 腰痠腿軟,咽乾口燥,陰道乾澀灼痛或陰癢等症狀,屬於陰虛證,常使用滋陰降火湯湯配合一貫煎治療●出血見有帶下量多,色黃、有臭味,表兼有溼熱(或溼毒),屬於虛中夾實證,這時中醫常使用龍膽瀉肝湯和八味帶下湯治療。●陰道出血量時多時少,顏色紫黯有塊,同時見有小腹疼痛拒按,按壓有刺痛感,或者小腹有腫塊的,便屬於血瘀證,這時會使用少婦逐瘀湯和大黃蟅蟲丸治療。賴睿昕醫師指出,臨床上停經後出血不一定都與婦科有關,因為胃腸道病變引發肛門出血,或是泌尿系統的毛病而從尿道口出血,此二處的出口與陰道恰為鄰居,常被誤認。慢性疾病如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接受抗凝血劑治療後,也會引起停經後的陰道出血,所以發現異常出血,應立即就醫檢查確診,才能及早治療。雌激素過度刺激恐致子宮內膜癌 這些異常要注意更年期婦女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族群,雌激素過度的刺激是導致子宮內膜癌常見的因素,賴睿昕醫師提醒,體型肥胖,初經來得早,晚停經的婦女(大於52歲),從未生育過的女性要特別注意,常見的異常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若能及時警覺自身健康異狀並就醫,依照醫囑進行檢查,透過子宮鏡檢查及內膜切片證實病灶,及早接受治療,阻斷疾病進展,再藉由中醫調整陰陽氣血,可以穩定女性荷爾蒙,減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而糖尿病、高血壓、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以及愛吃紅肉或脂肪的食物的女性,則要提高警覺陰道是否有出血。當發現有任何惡性腫瘤的可能,要先以手術為優先考量,中醫做後續的調理避免再度復發。賴睿昕醫師分享,當停經後又異常出血也容易引起貧血,此時應注意飲食調養,多吃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肝、雞蛋、牛奶和瘦肉等。還有含有豐富的鐵和葉酸的綠葉菜和水果,如菠菜、芹菜、油菜、櫻桃、莧菜、薺菜、蕃茄、柑橘、桃李、鳳梨和紅棗等,對避免產生或減緩停經後出血的程度,會有很大的幫助。
他衝動將「保險套塞香蕉」吞下腹疼痛難耐 遭手術取出超噁泥狀物
國外一名34歲男子日前出於一時衝動,竟將香蕉塞入保鮮套後直接吞下,隨後身體開始出現不適而被送醫急救,經手術與一系列治療確認無大礙後出院,如今他已恢復原來的正常飲食;事後該起病例也被美國愛荷華大學醫院與醫學院的外科醫生,刊登於醫學國際期刊《Cureus》供參閱。據英媒《每日鏡報》報導,一名有憂鬱症病史的34歲男子日前出於一時衝動,將香蕉塞入保鮮套後直接吞下,隨後出現腹痛、盜汗、嘔吐與便祕的情況;從醫學國際期刊《Cureus》刊登的X光照片與資料顯示,含有香蕉的保險套將他的小腸完全塞住,出現「腸梗阻(Bowel obstruction;Intestinal obstruction)」,為人體的腸道因阻塞,無法進行正常消化的一種病症。男子經醫師問診並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CT scan),之後立即安排了手術與一系列治療,為此住院3天;而他在確認身體無大礙並康復出院後,還透露自己從第3週開始能陸續吃一些低纖維的食物,至於目前已恢復原來的正常飲食。據《Cureus》刊登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透過手術取出的保險套和手術鉗均呈現黃色,因為保險套內部的香蕉已軟爛成泥,必須在底部打結才能避免流出。(圖/翻攝自Cureus.com)事後該起病例被美國愛荷華大學醫院與醫學院的外科醫生,刊登於醫學國際期刊《Cureus》供參閱,另據其顯示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透過手術取出的保險套和手術鉗均呈現黃色,因為保險套內部的香蕉已軟爛成泥,必須在底部打結才能避免流出。
下腹痛噴血尿「每月來1次」…33歲男崩潰就醫 檢查結果揭「是月經」
大陸33歲男子陳立(化名)從小認定自己是男兒身,卻會像女性來月經一樣,遭受周期性的「血尿」和下腹痛所苦,去年到醫院檢查,竟被告知染色體性別為女性,讓他錯愕不已。近日,陳立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接受了一系列手術,將子宮和卵巢等女性生殖器官徹底切除,終於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男性。《頭條新聞》報導,在旁人和自己心中,陳立一直是不折不扣的男孩子,青春期時因「尿道下裂」導致小便出口異常,接受了手術治療,不料後來每個月都會出現短暫血尿,並伴隨著下腹疼痛,最嚴重時一痛就是4小時,嚇得他趕緊到醫院檢查,最終被視為急性闌尾炎處理,但血尿及腹痛的情況依然存在。直到去年,陳立再度到醫院檢查,被告知自己的染色體性別竟然是女性,困擾他近20年的血尿和腹痛,其實是月經來潮導致。聽聞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在生殖道畸形治療方面經驗頗豐,患者近日特地從四川農村來到廣州,想要解決自己的性別困擾。透過一系列檢查,婦科主任羅喜平發現,患者體內的雄性激素偏低,反而是雌激素水平和卵巢功能與正常女性相當,屬於「真兩性畸形」患者,同時擁有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醫師說明,「真兩性畸形」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病症,對身體健康影響不大,更多是對患者的心理影響,會有自卑感和尷尬感。經過30多年的男性身份認同,陳立也無法接受轉變為女性,強烈要求切除女性生殖器官,繼續維持男性身份。羅喜平與患者及家屬仔細溝通病情後,立即啟動了全院多學科會診(MDT)討論,並組建綜合治療團隊,最後決定尊重患者意願,於上月6日進行手術,成功將子宮和卵巢等女性生殖器官徹底切除。羅喜平透露,切除完女性生殖器官後,患者只剩下男性生殖器,可以正常生活,但因病症特殊性,他的睪丸沒有生精功能,也不具備生育能力。醫師提醒,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的成長發育狀況,尤其在青春期須多加留意外生殖系統,以男孩子為例,要更關注乳腺發育狀況,如有問題要及時到醫院檢查。
急診室塞爆…8旬婦連跑3間醫院都無法收治 腹痛3天病逝
疫情升溫,民眾擠爆急診室,排擠其他病患就醫權益,造成憾事!新北市一名80歲的婦人,1日因下腹疼痛到診所就醫,診所研判是盲腸炎,開立轉診單請她到大醫院就診,只是一連跑了3家醫院,都因為急診人數過多,醫院無法收治,只好返家,隔日婦人兒子打電話到醫院詢問,醫院依舊無法收治,婦人只好先吃止痛藥。新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若是快篩陽有採檢需求,可至新北市11家醫院的防疫急門診或社區篩檢站,把醫療資源留給各種疾病的急重症患者。(圖/新北市衛生局提供)婦人兒子原預計3日帶媽媽再回診所看診,未料當天鄰居發現婦人沒出門,聯繫婦人兒子,婦人兒子趕回家卻驚見媽媽已倒地無呼吸,連忙打119求救,但仍未能挽回母親性命,兒子雖悲痛萬分,但不怪罪任何醫護人員,因為他們真的很累也很辛苦。新北市衛生局發言人高詩琪表示,市府最近一直不斷呼籲民眾,若是快篩陽有採檢需求,可至新北市11家醫院的防疫急門診或社區篩檢站,也可以利用醫療院所的視訊診療服務,希望大家一起配合醫療分流,把珍貴的急診醫療資源,留給各種疾病的急重症患者。
19歲男血尿超痛苦…一看膀胱「只剩乒乓球大小」 醫搖頭:這上癮的後遺症
一名19歲男子因頻尿血尿,因此到急診室求助醫師,結果經檢查後,發現膀胱只剩下乒乓球的大小。醫師表示,根據經驗,應該是K他命癮君子的後遺症,當輸尿管完全阻塞,隨之而來的就是腎臟積水與功能喪失,「別讓K他命啃食你的人生。」泌尿科醫師陳偉傑、羅詩修近日在粉專《泌密會客室》分享,幾天前收到急診照會,患者是一名19歲的年輕男性,主訴頻尿血尿,原以為只是泌尿道感染,但急診醫師眼尖發現針孔,同時病患又伴隨著下腹疼痛,腎臟指數高,電腦斷層做下去,發現他的膀胱已經只剩下跟乒乓球一樣大,同時又不規則增厚的情形,根據經驗,應該是K他命癮君子的後遺症。醫師解釋,K他命是一種中樞神經傳導抑制劑,大約是在1960年代被發現,由於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即便是現在小朋友甚至是插管時,醫師都常會使用這類的藥物;在越戰時期,K他命也因為其優異的止痛效果,曾被廣泛使用於戰場上,但其嚴重的上癮性與副作用,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很好的解套方式。醫師表示,K他命在人體生理學上主要是透過膀胱代謝,但K他命的代謝產物,會刺激膀胱,導致慢性的膀胱發炎,起初的發炎,可能只是輕微的出血,也常被誤認成為泌尿道感染,但隨著時間拉長,膀胱發炎會變成慢性纖維化,除了膀胱容積會因為纖維化縮小之外,常常會伴隨有膀胱疼痛與血尿的問題,這會讓得到疾病的人苦不堪言。醫師進一步說明,人的膀胱一般可以承受300-400cc的尿液才會需要去解尿,但這類的病人,嚴重的話30cc就會產生尿意,甚至5-10分鐘就要跑一趟廁所,治療困難最後會需要反覆住院,甚至需要切腸子進行膀胱修補,但不只是膀胱纖維化,K他命所引起的纖維化,有時會影響到輸尿管,讓輸尿管狹窄,當完全的阻塞,隨之而來的就是腎臟積水與功能喪失,甚至有一案例,因此必須長期置放輸尿管引流支架,生活品質受到嚴重的影響。醫師語重心長提醒,揮灑青春有各種方法,選擇毒癮真的是最不好的方式,試想,年紀輕輕就失去了膀胱,未來的日子會有多難過,這樣是無法擁有精彩美好人生的。
26歲女如廁出血…脫褲飄濃厚腥味 內診一半「下體大噴發」醫生嚇傻
現代人工作忙碌,常常因此忽略身體警訊,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就醫,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一名26歲女子下腹劇痛,如廁時出現出血症狀,以為自己罹患大腸癌,嚇得趕緊到醫院檢查。沒想到,醫生替患者進行內診時,對方一直不願意配合,後來一脫下褲子,下體竟突然噴血,讓醫護人員當場嚇傻。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振榕日前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案例,該名女子主述下腹疼痛,且如廁時大量出血,還翻出「血染馬桶」的照片,擔心自己得了大腸癌,然而當他要求進行肛門指診時,對方卻不願意配合,後來在醫護人員及男友好說歹說下,她才勉為其難地同意讓醫生檢查。奇怪的是,患者進入檢查室後,仍遲遲不願脫下褲子,後來好不容易脫褲,瞬間飄出一股濃厚的血腥味;不僅如此,當醫生進行內診時,女子的下體突然大噴血,讓醫護人員當場嚇傻,直呼「真的被嚇到,滿可怕的!」經過相關檢查,張振榕發現,患者雖然有痔瘡問題,但並不嚴重,大量出血原因和腸胃無關。進一步追問後,醫生才得知,患者的月經已經1個半月沒來,懷疑可能是子宮出血,建議對方盡快到婦產科檢查。針對這起案例,婦產科醫師鄭丞傑推測,女子有可能是流產,但沒有立即處理,才會引發出血,也不排除是子宮外孕,提醒民眾若有下體出血的情況,應盡快到婦科檢查,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