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疼痛
」 下背疼痛8旬嬤摔倒腰椎壓迫性骨折 用「骨水泥」灌漿醫治!順利減輕疼痛感
83歲蘇阿嬤最近因嚴重下背疼痛無法正常走路,家屬不得不陪同就醫,檢查後赫然發現腰椎第二節有明顯壓迫性骨折,詢問後得知原來阿嬤前幾天從沙發跌坐到地上不敢講,以為吃止痛藥可以改善,沒想到反倒加劇,所幸採用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灌注骨水泥後,疼痛大幅減輕,隔天開心走出醫院,讓家人鬆一口氣。胸椎或腰椎壓迫性骨折 年長、骨質疏鬆屬於高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醫師鐘本聿表示,患者所幸經由X光檢查找出病因後,建議阿嬤接受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手術後隔天下背痛的情況便緩解許多,疼痛指數從9降到1-2,住院兩天後就穿著背架順利走路出院。鐘本聿表示,類似上述蘇阿嬤胸椎或腰椎壓迫性骨折症狀,是許多患有骨質疏鬆症的年長病人常見案例,通常是在跌倒後、搬重物甚至咳嗽、打噴嚏所造成,一般可以先止痛、穿背架保守治療,如果病人對止痛效果反應不佳,或疼痛嚴重影響生活甚至臥床,就會建議手術治療。「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 灌注骨水泥穩固椎體鐘本聿解釋,所謂「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是先在皮膚上切出約0.5公分的傷口,再藉由特殊套針將「骨水泥」灌入椎體塌陷處,就是俗稱的「灌漿」,達到重新穩固椎體的效果,多數患者術後多半可以從無法自己翻身到能夠下床活動,常見的併發症是骨水泥外漏,但是幾乎不會造成嚴重後遺症,以現階段的醫療技術和材料而言可說是十分安全。身高變矮、駝背、下背疼 骨質疏鬆嚴重應就醫鐘本聿也強調,胸腰椎壓迫性骨折跟骨質疏鬆兩者幾乎是同時存在的疾病,往往是發生壓迫性骨折或髖關節骨折之後,才被發現患有骨質疏鬆症,如果能先透過治療減緩骨質流失,就能預防因為輕微意外所造成的骨折,例如停經後的女性病患就是高風險族群,此外,若出現身高變矮、駝背或者出現下背疼痛等問題,也可能是骨質疏鬆徵兆。鐘本聿提醒,民眾務必趁早存骨本,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3、蛋白質、適度曬太陽以及負荷運動,必要時可與醫師諮詢透過骨鬆藥物治療,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效果。
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不可逆! 醫曝「日常9個改變」避免症狀惡化
腰薦椎是骨關節系統的一部分,其獨特性在於彎曲活動外,也承載身軀的重量。如同身體其他系統,骨關節系統亦會隨年齡退化,腰薦椎也不例外,在反覆性物理機械性運動下,腰薦椎體會產生結構性變化。重要腰薦椎 退化性關節腰薦椎體結構性變化則會造成功能性的影響,主要是被包覆在腰薦椎體內的神經血管組織因結構性變化(諸如:黃韌帶肥厚、骨關節肥厚)受壓產生各種症狀,在感覺部分會有下背疼痛、肢體疼痛、或是痠緊、僵直等不適感,在運動部分,則是腰部下背或受壓部位肢體無力。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是一不可逆的退化過程,影響因素極其複雜且難以量化,以生命進展部分觀點而言,甚至不算是疾病,但有症狀的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確實對患者生活品質產生重大影響,患者活動力因而下降,間接影響了健康。先採保守治療 效果不佳建議手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任馮睿哲指出,多數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在接受幾種非手術性的保守療法:臥床休息、藥物治療、牽引治療、局部熱敷與按摩、射頻燒灼和神經阻斷藥物等輔助治療皆能獲得改善,若是保守療法不能奏效時,才會考慮手術治療。日常生活起居9個改變 避免症狀惡化馮睿哲主任建議患者之日常生活起居可做以下改變,亦有助於症狀緩解與避免惡化。改變方法:1、床鋪應軟硬適中,最好是在木板床上加鋪一個薄墊。2、臥床姿勢:仰躺時,雙膝下方置放枕頭,如為側躺,髖關節與膝關節宜彎曲,並在兩膝間加放一個枕頭。3、起床方式:由仰躺時先將兩腿彎曲,翻身側臥,將雙腳移到床下,用雙手用力將上半身撐著坐起。4、上床方式:先坐在床沿,用手向旁撐著,慢慢向床邊躺下,再將下肢彎曲移到床上,成側臥狀,再翻身仰臥。5、不可坐太柔軟之沙發或無靠背之座椅,坐時上身保持垂直坐下,先坐在椅子邊再靠椅背,並保持上身垂直。6、要從椅子站起來時,先將臀部移至椅子邊,足移到髖關節的正下方,保持上身垂直地面而後站立。7、走路時應抬頭挺胸,保持上半身垂直地面。8、避免彎腰取物,如欲拾取地上物,應蹲下撿取。9、避免背負重物。
年輕工程師下背疼痛難耐! 生物製劑治療成功控制病情
柏倫(化名)是名20多歲電腦工程師,今年年初逐漸出現下背到臀部疼痛,早上起床時背部尤其僵硬難受,就醫多次都未能有效緩解。疼痛讓他後半夜睡眠難以安穩,嚴重干擾平日工作及生活品質,輾轉至免疫風濕科檢查求診,確認是罹患「僵直性脊椎炎」。收治個案的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蔡弘正醫師表示,柏倫前三個月使用傳統消炎止痛劑治療,疼痛及僵硬的緩解改善有限,檢驗發炎指標持續居高不下。醫病共同討論後,加入生物製劑治療,病情快速獲得穩定控制,柏倫現在不僅一夜好眠,白天正常工作,也可以開心騎腳踏車及從事其他戶外運動!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 列台灣重大傷病第三名全身性風濕免疫疾病常源自病人的免疫系統紊亂,導致慢性發炎,也常造成器官系統功能受損。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更列台灣重大傷病排名的第三名!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蔡世滋醫師表示,風濕病因為肌肉骨骼系統的退化、發炎或代謝異常,造成疼痛、僵硬與運動限制。最常見的是一般所謂的退化性關節炎;其次是發炎性的風濕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等);以及代謝性問題所造成的風濕病。風濕疾病藥物選擇多元 積極治療提高生活品質蔡弘正醫師說明,目前風濕疾病有許多治療選擇,傳統會先使用消炎止痛劑,再來是使用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在這些傳統的藥物治療下,病人通常可以獲得不錯的控制。若是仍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就會建議使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治療,以期鎖定標靶,進行更精準的治療。目前有口服、點滴及皮下注射等多元藥品治療,相較傳統藥物能更快緩解患者症狀,提高生活品質。二位醫師共同提醒,冬季來臨氣溫驟降,風濕疾病患者應注意保暖、按時服藥,並建議施打疫苗提高保護力,才能擁有健康的生活。醫師父子檔傳承 攜手造福廣大風濕疾病患者近年來過敏免疫風濕科門診,總是排著長長的人龍,蔡世滋醫師行醫四十多年,不遺餘力,耐心仔細的治療每一位病患,曾經病人票選為專治難病的第一名風濕免疫科醫師。他的兒子--蔡弘正醫師從小耳濡目染,受父親啟發,近年也加入風濕免疫醫療領域,期盼未來父子檔持續攜手,造福眾多風濕疾病患者。
物理治療師邀民眾穿「孕肚裝」 體驗孕婦辛勞、了解孕產期物理治療方法
門諾醫院物理治療師團隊在上週臺灣物理治療師節,舉辦快閃活動,於門診大廳邀請民眾穿著約7公斤的「孕肚裝」,實際體驗孕婦的日常,並針對婦女們在孕產期常遇到的困擾,分享孕產期物理治療方法,希望減緩媽媽們孕期及產後的痠痛、不適感。物理治療師節快閃活動 體驗孕婦辛勞剷除痠痛孕媽咪們挺著大肚子事實上生活相當不便, 因此門諾醫院物理治療師團隊討論後,決定將「物理治療師陪您『產』除腰痛來『孕』動」作為今(2023)年物理治療師節活動主題。門諾醫院物理治療師鍾佳臻表示,期盼藉此推廣孕產期及骨盆底肌失能的照護,同時藉由穿著孕肚體驗裝,實際體驗孕產期婦女的困擾與辛苦,也藉由衛教資訊的提供,讓更多民眾得知物理治療於孕產期間可提供的相關專業照護。活動不只有民眾參與,門諾醫院院長吳鏘亮、副院長莊永鑣、醫事部主任卓俊宏等也受邀體驗,模擬買菜、彎腰穿鞋及走路等日常生活。親自體驗的吳鏘亮院長認為穿鞋、彎腰是最困難的部分。孕期腰痠背痛、產後困擾 可尋求復健科物理治療此外,許多人也反映穿著孕肚裝會感到腰部不適、疲累,甚至有些腳步踉蹌,站著覺得有些吃力,但坐又坐不直,真的好辛苦。物理治療師鍾佳臻指出,腰酸背痛是許多孕產婦的共同經驗,建議孕婦在懷孕期間,若因腰痠背痛而感到不適,甚至影響生活品質時,可尋求復健科治療,透過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幫助,針對個別化評估,進行適合的相對應運動,來達到身體痠痛的緩解。另外,物理治療師鍾佳臻也表示,若在產前就開始運動,並搭配產後復健,這些常見的不是症狀往往都會恢復、改善得更快。門諾醫院提到,若產後有漏尿、頻尿、媽媽手、下背疼痛等問題,也能透過物理治療改善,。門諾醫院表示,希望藉此讓更多民眾知道,就醫不是只有吃藥、打針,也能以物理治療、復健等方式,舒緩身體的不適,提高生活品質。
椎硬脊膜外沾黏引發下背痛 這1治療新選擇可有效改善疼痛
83歲邱先生十年前開始有下背痛問題,經檢查發現是腰椎狹窄造成神經壓迫,因早年工作需要久站引發下背放射性疼痛,後來只要下床走路下背的陣痛感就會襲來,但就算長期服用止痛藥、手術都沒有改善,只能緩解當下的疼痛。萬芳醫院疼痛科醫師許安智表示,「椎硬脊膜外沾黏」是下背疼痛常見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脊椎退化或接受過脊椎手術,引起的發炎反應更容易造成硬脊膜外沾黏,進一步造成神經壓迫,產生下背痛,而「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是其中一種治療新選擇。下背痛以保守治療為主 疼痛無法改善需考慮手術脊椎退化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之一,若產生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等問題,治療初期多以保守療法(如:止痛藥、復健等)為主,當疼痛無法靠保守治療改善時,可能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隨著醫學進步,現在有許多微創手術可以解決疼痛問題,造福下背痛病人,而「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就是其中一種治療新選擇。萬芳醫院表示,今(2023)年邱先生便在醫院疼痛科進行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術後恢復良好,出門遊玩不再受限。什麼是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 誰適合使用?許安智醫師說明,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是利用X光機進行定位操作,先從靠近尾椎的薦椎裂孔施以局部麻醉藥物並導入導管,再注入顯影劑分辨出沾黏處,接著針對沾黏處利用輕微剝離的方法將神經分離出來,減輕神經因沾黏造成的壓迫,最後注射消炎的藥物減緩疼痛。手術視部位不同大約需要1-2小時的時間,手術過程中病人全程保持清醒,若感到不適可以立即向醫師反應。許安智醫師表示,術後當日病人即可下床行走不需住院,而且傷口小於1公分,術後照顧也相對簡單。不過,許安智醫師也提醒,有凝血功能異常、血糖控制不佳、對麻醉藥物過敏等情形的病人,較不適合接受此治療,建議民眾若有需求應就醫由醫師評估,判斷是否合適再進行治療。下背痛原因有「這些」 釐清病因才可有效改善疼痛根據健保署資料指出,將近8成的成年人曾因下背痛而就醫,隨著年紀增長與退化,出現下背痛的情況也會更加明顯,間接影響日常生活。下背痛已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之一,大多數人多少都會有類似狀況。造成下背痛常見情形包含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脊椎硬脊膜外沾黏等。萬芳醫院表示,手術患部若出現痠、痛、麻等感覺,可能是神經沾黏引起,因此民眾若有疼痛困擾一定要盡速就醫,評估真正的病源才能有效改善疼痛問題。
席琳狄翁「僵硬人症候群」惡化取消巡演 專業醫:症狀容易被忽略
美國知名歌手席琳狄翁先前曾自爆罹患罕見疾病「僵硬人症候群」(Stiff Person Syndrome),如今又因為病情惡化的因素,宣布取消接下來的巡迴演唱會。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先前就曾撰文表示,該病症是罕見的神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多在患者成年後發病,而且因為好發於腹部與下背部的肌肉,很容易被患者當作緊張、下背疼痛而忽略處理。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先前曾在台大醫院神經部網站上發文,內容中指稱僵硬人症候群( Stiff person syndrome)是種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主要症狀為軀幹及近端肢體僵硬、緊縮,尤好發於腹部與下背部的肌肉。該病症多在成年後發病。文章中也表示,有60至80%罹患該疾病的病人,血中及腦脊髓液中會出現抗麩胺酸脫羧基(酉每)的抗體(Anti-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這種酵素是合成中樞神經一種抑制性傳導物質GABA所需的,若遭受到抗體的破壞,可能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功能的不足,使得肌肉產生過強的活性,繼而變得僵硬。而該病症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身體肌肉變得僵硬,觸感硬如鐵皮,若肢體也出現僵硬時,行走、活動都會受限。因此病罕見,患者很可能被當作太緊張或一般下背痛處理。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也有專文介紹該病症,文章中則表示該病症目前尚未有完全治癒此症的藥物,常用的藥物有苯二氮平類(Benzodia- zepines)藥物,如:Diazepam、Clonazepam用於治療患者痙攣症狀,因這類藥物可增強GABA接受體對GABA的親和力,以抑制神經元的活化。另外,Baclofen、Sodium Valproate、Cortisol等也是常用藥物。患者若有適切的治療,其症狀應能獲得良好的控制。
她35歲生理期常腰痠背痛 恐是「身體關節」惹禍
35歲陳女士,在生產後的每次生理期來臨前,經常腰痠背痛,尤其下背痛嚴重,更是深受其擾。雖然長期接受復健治療,但症狀只有部分緩解,經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董宥汝醫師進行周全性結構式評估,發現陳女士薦髂關節不穩定問題,便進行徒手復位治療,後續採以超音波導引再生注射於單側薦髂關節,困擾已久的下背疼痛與不穩定感終於順利獲得緩解。下背痛症狀多 常見原因有這些董宥汝醫師說明,下背痛在復健科門診是相當常見的問題,尤其是女性好發下背痛的機率較男性高;女性因有婦科、生產、賀爾蒙影響,下背痛所造成的問題會比一般還要複雜、影響更久遠。下背痛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診斷可能為椎間盤突出、骨刺、腰椎滑脫等,但事實上薦髂關節不穩定及功能不佳所造成的下背痛也不在少數,尤其是女性下背痛更需特別注意這個原因。薦髂關節「失守」 恐衍生多種病灶董宥汝醫師指出,薦椎兩側與髂骨相臨處即為薦髂關節,可以配合身體彎曲、伸展、旋轉做一些小幅度的關節活動,穩定身體,同時也具有承上起下的功能,將身體上部的重量均勻分散至雙下肢。若是長期姿勢不良、慢性下背受傷、腹部核心與臀部肌肉力量不足等,都可能導致薦髂關節附近的韌帶、肌肉、筋膜受損,進而造成薦髂關節不穩定。而常見症狀包含久坐腰痠、變換身體姿勢時會疼痛、疼痛的範圍從臀部延伸至大腿後側等,症狀可大可小,可能時好時壞,也可能嚴重影響生活。透過超音波導引 再生注射雙治療董宥汝醫師強調,薦髂關節及其附近的構造相當複雜且構造比較深,倘若電、熱療或徒手治療的成效不佳,超音波導引再生注射治療可以協助解決薦髂關節不穩定的問題,醫師會利用超音波辨認出薦髂關節及周圍的韌帶,並於超音波即時影像下,將針與其內的增生藥劑精確得注入關節與韌帶內,達成修復的效果,並增加薦髂關節的穩定度。
60歲婦人長期憂鬱「卻無手抖」 竟是帕金森病前兆!
你知道嗎?除了手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等外顯動作障礙症狀,併發的「憂鬱情緒」也直接影響病患生活,甚至造成惡性循環!好發於50~60歲,與痴呆症並列為中老年人兩大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帕金森病,有高盛行率卻仍無法根治。此外,一般大眾對帕金森病仍停留於「手抖、僵硬、動作緩慢」的認知,卻不知帕金森病還會導致如「憂鬱、倦怠、疼痛、無欣慰感」等非動作症狀,甚至有「憂鬱傾向」的帕金森病患竟高達5成!然而憂鬱症與帕金森病的用藥需相輔相成,過去在治療帕金森病上,通常聚焦在動作障礙症狀為主;目前則對於憂鬱等非動作症狀更加重視。現有一款新型帕金森輔助用藥已被證實可同時解決手抖及憂鬱等非動作症狀,可謂帕金森病患的一大福音。被譽為台灣帕金森之父的陸清松醫師表示,曾有一位60歲婦人退休後出現撲克臉、悶悶不樂和動作慢的表徵,卻因無明顯手抖、身體僵硬,被誤認成單純的憂鬱症;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身心科治療仍無起色後,病患轉而諮詢陸醫師並接受診斷,才證實自己罹患的是帕金森病。陸清松醫師坦言,罹患帕金森病的年長者,憂鬱情況常會在「罹病前後」出現,屬生理層面居多:在動作症狀前一兩年就先發生憂鬱症,稱作「前兆」;動作症狀後發生的憂鬱症,也會是因帕金森病併發。以上兩者憂鬱狀況,會產生「憂鬱、焦慮、疲勞」等多種症狀,尤以「憂鬱傾向」占比最高;因為患病,會使能產生愉悅感的多巴胺減退,且麩胺酸會過度釋放,進而導致憂鬱。除了生理症狀之外,患者在心理層面也備感壓力,因此憂鬱也會伴隨帕金森病出現。病患除了手一直抖感到沒面子不敢出門外,也會因失能問題導致生活無法自理認為自己拖累子女而開始自責、焦慮,不論在生理、心理層面皆受到影響,難以紓解。雖有高達5成病患產生憂鬱傾向,使生活狀態受到影響,但過往帕金森病的輔助用藥,大多是針對左多巴為主之黃金治療用藥所產生的「藥效漸退」現象而設計,因此主要僅改善「顫抖、身體僵直」等顯性症狀,「憂鬱、焦慮、倦怠」等非動作症狀時常備受忽略。而目前已出現新一代帕金森病的輔助用藥,除了可解決藥效漸退問題,還可抑制過量的麩胺酸釋放,經研究證實對情緒與疼痛狀態皆具良好的長期作用。陸清松醫師對此進一步說明,診所有一罹病6年的58歲婦人,長年服用的左多巴胺開始出現藥效漸退的現象,而伴隨帕金森病所產生的憂鬱及焦慮情緒,也進而影響到病患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因此佐以新一代輔助用藥進行治療。陸醫師表示:「觀察該病患持續服用新一代輔助藥物一個月後,除了藥效變長外,心情也變得開朗、正向,憂鬱情緒獲得明顯紓解,而下背疼痛的問題也有所改善,身邊的家人終於鬆一口氣。」目前臨床研究與實際用藥皆有案例指向新一代輔助用藥可幫助病患緩解情緒,使生活品質獲得改善,而此用藥現已納入健保給付,期待能使更多帕金森病患早日笑顏逐開,回歸正常社交生活。 透過平時的定期自我量測也可及早發現病症。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供簡易的「帕金森病自我檢測表」供民眾在家自行檢測,若有疑似症狀也可有所警覺並至醫院諮詢與提早接受治療;在左多巴胺出現藥效波動後選擇輔助用藥的搭配,不僅能使動作症狀得到控制,還能改善情緒和疼痛以持續舞動人生。
賴清德椎間盤手術完成 郭國文:去年公投就忍痛宣講
副總統賴清德因急性下背疼痛就診,經台北榮總檢查發現腰部椎間盤突出,已完成腰椎顯微手術並可下床走動;民進黨籍立委郭國文今(27)日表示,其實賴清德在去年公投期間就因勞累發生疼痛,但仍忍痛使用護腰完成全台為超過百場宣講。總統府表示,賴清德副總統因急性下背疼痛,檢查發現為左側腰椎第五節與薦椎第一節椎間盤突出併神經根壓迫,昨日下午一點半於台北榮民總醫院由脊椎手術團隊施行腰椎顯微手術,手術非常順利。賴清德昨天傍晚也在臉書報平安,表示已可下床走動。郭國文說,事實上,賴清德在去年公投期間就因為拚盡全力、全台跑透透宣講而勞累過度,忍痛未處理,只有使用護腰,直到這兩日復發,才到醫院開刀治療。郭國文回憶,2019年賴清德輔選國文立委補選時,也曾經小腿拉傷,不過因為當時的選情告急,賴副總統也是忍著痛,一跛一跛為他輔選。郭國文說,當時他完全不知情,直到後來報導出來才知道賴清德受傷。他說,賴副總統總是為了守護台灣而忍住自己的傷痛,這種使命必達、意志堅定的特質及精神讓人非常敬佩。
賴清德椎間盤突出「急性下背痛」 下午台北榮總手術完成留院觀察
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今(26)日表示,賴清德副總統因急性下背疼痛就診,經檢查發現為左側腰椎第五節/薦椎第一節椎間盤突出併神經根壓迫,今天下午一點半於台北榮民總醫院由脊椎手術團隊施行腰椎顯微手術,手術非常順利,時間約1小時,預計傍晚就可以下床行走。並將依照醫療團隊建議,先留院觀察。張惇涵表示,賴副總統感謝北榮團隊診療及各界關心。今日上午賴副總統向蔡總統報告後,蔡總統指示醫療團隊掌握賴副總統身體狀況,並給予最好的照顧,也希望賴副總統休養身體、早日康復,回到工作崗位持續為國家打拚。
男子浴室滑倒竟致癱瘓 醫師揭關鍵「他整整延誤28年!」
浴室滑倒是常見的居家意外,但若是發生在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身上,即使是輕微的外力撞擊,也不能掉以輕心。台中市一名68歲男性,日前在浴室滑倒後上背部一陣劇痛,雙腿竟無法動彈,因患者獨居,倒臥浴室3天後才被發現送醫。經急診醫師診斷,患者雙腿肌力趨近於零,且大小便失禁,影像檢查中更發現第九節胸椎橫向斷裂、肋骨骨折與血胸,脊椎也呈現典型的「竹節狀」,高度懷疑是僵直性脊椎炎。雖經過團隊積極搶救,但脊椎骨折造成的神經學症狀仍不可逆轉,患者下半身仍面臨終生癱瘓。衛福部臺中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林逸婷表示,此名男性病患其實約40歲左右就常出現腰酸背痛,身體的轉動和彎曲角度也受到影響,不過因始終未就醫,錯失最即時的診斷和服藥控制的時機,導致28年後的癱瘓。林逸婷醫師說,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的自體發炎性疾病,主要侵犯身體中軸骨骼,包括脊椎及骨盆的薦腸關節;成因多重且不明,但與遺傳性基因(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有關,好發於20~40歲的男性。初期症狀為早晨起床時身體僵硬及下背疼痛,但運動後可以較為舒緩。臨床上治療僵直性脊椎炎會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免疫抑制藥物或生物製劑控制病情與延緩惡化;若患者沒有接受治療,關節則會因反覆發炎而黏連融合,除了造成活動的限制外,一旦受傷更可能產生不可逆的後遺症。林逸婷醫師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晚期的患者,因脊椎椎體部分融合後會變得方正僵硬,外觀看起來就像竹子一般,又稱為「竹節狀脊椎(Bamboo Spine)」。由於患者脊椎喪失彈性,會像粉筆一樣極容易因輕微外傷就攔腰截斷,不僅脊椎容易骨折,甚至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醫師提醒,若民眾有脊椎相關不適,或是僵直性脊椎炎病史,跌倒或外傷都不要輕忽,請盡速就醫,以利早期診斷與治療。
開工好鬱卒1/年假症候群纏身 飲食失調、慢性發炎是主因
「好累喔!明明已經上班好幾天了,怎麼都還是懶洋洋提不起勁上班!」每每春節假期一過,不論家醫科或是身心科的門診人數都上升約兩成。但其中可能有五成以上其實沒有真正生病症狀,而是以感覺疲累、腸胃道消化不良等為大宗。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指出,所謂的年假症候群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而是諸多病徵綜合症狀,最常見的有疲倦、精神不濟、感冒、腹痛、便秘、嘔吐、腹瀉、痛風及肩頸下背疼痛等症狀,經常好發於年節前到年節後,所以才會被稱之為年假症候群。醫師康宏銘表示,年假症候群成因複雜,但主因是飲食不當與生活節律紊亂。(圖/醫師康宏銘提供)「年假症候群的原因跟症狀一樣複雜,不過基本上可以區分成飲食生活作息不當與心理兩大類。」康宏銘指出,現代人雖然比較養生,但過年期間難免還是會吃吃喝喝,攝取比平常更大量的食物,整個年假累積下來,自然就比較容易增加腸胃道負擔。康宏銘表示,臨床上疾病以胃食道逆流、腸胃道發炎最常見,不過,還有更多是只有感覺單純腸胃不舒服、疲倦等。「其實這就是一個警訊,身體已經在告訴你,腸胃道負擔已經過重,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代謝甚至是修復。」年期間,親友聚會場合多,在大吃大喝之下,容易讓腸胃負擔過重。(圖/報系資料庫)康宏銘解釋,人體有七成的免疫細胞都是來自腸胃道,又有人說,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這些都說明了腸胃道健康的重要性。過年期間如果大吃大喝沒有節制,即使沒有發炎生病症狀,腸胃道過度負擔不僅會減緩代謝速度,甚至也會造成體內慢性發炎,長時間處在發炎狀態會讓人覺得懶洋洋的,甚至容易感染疾病。「腸胃道還是人體重要免疫系統,飲食不當影響腸道菌叢生態,免疫功能容易低下。」康宏銘說,人體免疫細胞有七成來自腸胃道,一旦受影響造成免疫功能低下,細菌病毒就容易入侵。腸胃道除了與免疫系統相關外,也與自律神經運作有關。康宏銘說,人體自律神經系統與腸胃道健康狀況息息相關。過年期間如果生活作息比較不規律,交感神經就會比較活躍,時間拖得一久,交感神經就會變得比較疲乏;相對的,副交感神經調節能力就會變得比較差。「這就是年假症候群後容易讓人覺得疲倦的主因。」康宏銘醫師強調,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就像是彈簧一樣,如果長時間劇烈變化,就容易造成彈性疲乏,當身體長期處在這種狀態下,疲倦感就會變得更為明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恢復正常。咖啡雖有提神效果,但長時間依賴,恐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圖/宋岱融攝)康宏銘在門診中曾經遇過,為了解決問題使用提神飲料或是猛灌咖啡。他說,提神飲料只能發揮短時間的效用,如果過量使用還可能造成交感神經過於於活躍,因此,還是應該回歸正常的作法,而不能只依賴咖啡或是提神飲料。春節過後若還是出現疲累,康宏銘建議,可以找一些自己有興趣或是可以專心投入的事物,這樣可以提升身心的專注程度,協助更快速拉回一些生理節律。生理節律恢復正常,包括自律神經、內分泌代謝等,也會慢慢恢復功能,可以較為全面的改善身心狀況。如果是上班時間覺得疲累,康宏銘說,可以趁著中午午休時間,讓自己吃得健康一些或是清淡一些,飯後搭配快走散步讓身體輕微的流汗,不僅有助消化,提升身體的代謝狀況,也會讓大腦感覺身體負擔少一點,比較不容易出現下午昏昏沉沉的狀況。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同時讓大腦紓壓,有利於提升專注力。(圖/林士傑攝)「適度的運動對於提升工作專注力其實非常有幫助!」康宏銘強調,運動不僅可以提升身體代謝機能,運動時也會分泌腦內啡讓心情感到愉悅,如果運動時曬太陽還能增加體內維他命D合成。所以年後一定要趕緊讓身體動起來,才能遠離年假症候群纏身的夢靨。康宏銘提醒,除了自我計畫解決年假症候群外,如果過年後超過一周,若年假症候群狀持續出現,就建議要找醫師協助,讓專業人員幫助你解決問題,而不要等到身心都出狀況了才能就醫,就浪費了黃金治療期。
骨折冠軍1/銀髮族9成陷中高風險 竟僅有2%接受骨鬆治療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以雲林縣為例,老年人口已近13萬,佔縣市總人口約19%,相當於每五人當中就有一名是超過65歲的長者!年長者罹患慢性病的機率高,骨質疏鬆症更是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國人罹患的慢性病排行第四位。不只如此,台灣65歲以上婦女人口因骨鬆引起的髖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高達15%,約等於乳癌3、4期的死亡率,且每年至少有2萬名髖部骨折患者,發生率為全亞洲第一名。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有鑑於此,從去年起便與臺灣楓城骨科學會、台灣安進攜手合作,推動雲林縣老年族群骨折風險暨骨質疏鬆篩檢計劃,深入四十間長日照機構,篩檢千名長者,並針對骨質疏鬆患者主動追蹤治療,持續為雲林地區長者骨質健康把關。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醫師傅紹懷帶領醫護團隊,除了針對40間長照、日照機構長者進行評估篩檢之外,也和長者們分享日常保健課程。傅紹懷醫師表示,透過本次篩檢調查竟發現,雲林縣長照、日照機構中,高齡族群有9成以上身處骨折中高度風險,但卻僅有2%長者接受骨鬆治療,仍有許多暴露於骨折風險的長者並不自知。骨質疏鬆症依發生原因分為兩大類,其中較常見的是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常見症狀有三項:第一:彎腰駝背,脊椎椎體前部幾乎多為鬆質骨組成,負重量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形成駝背;第二,老年人骨質疏鬆時椎體壓縮,導致身高變矮4公分以上;第三,下背疼痛,會沿著脊柱向兩側擴散。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減少骨折的發生,一旦發生過骨折,有50%患者會再發生第二次骨折,不只伴隨急性疼痛、增加住院臥床機率及需要長期復健等,有可能影響未來生活品質,也會增加死亡風險。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劉宏輝副院長表示,下一步更希望透過遠距與數位方式,提供更多長者骨質問題諮詢,主動出擊前進社區替長者健康把關,提高醫療的可近性,如果發現需要更進一步處理的狀況,便能直接聯絡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即時諮詢並安排轉介治療,真正落實「活潑、快樂、健康與在地老化」願景。
骨鬆致死率不輸乳癌 鍾欣凌化身長輩圖做衛教
世界衛生組織訂定每年10/20為世界骨質疏鬆日,提倡民眾增加骨質疏鬆症疾病認知,關心骨質健康。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第四名,其中女性患者比例較男性高出三倍以上,尤其對停經後婦女的影響更甚。台灣65歲以上婦女人口因骨鬆引起的髖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高達15%,約等於乳癌3、4期的死亡率,且每年至少有2萬名髖部骨折患者,發生率為全亞洲第一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駿豐醫師表示:「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50歲以上民眾約有95.6萬名婦女以及36.3萬名男性罹患骨質疏鬆症,且有高達八成的骨質疏鬆症患者未察覺到已經罹患疾病,未來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後,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更預估會有約150萬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因此提升民眾相關疾病認知更為重要。」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調查指出,每三位50歲以上的女性中,就有一位罹患骨質疏鬆症。黃駿豐醫師進一步說明:「骨組織含有兩種重要細胞,一種是蝕骨細胞,一種是造骨細胞。蝕骨細胞會分解舊的骨組織,而造骨細胞藉由原處新骨的形成,使骨頭有新陳代謝的機會。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可以抑制噬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質破壞與吸收,停經後因雌激素的缺乏,造成骨質以每年3~5%的速度急遽流失,大大增加骨折風險,建議停經5年內的女性都要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測,避免後續因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狀況的發生。」骨質疏鬆症依發生原因分為兩大類,其中較常見的是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常見症狀有三項:第一:彎腰駝背,脊椎椎體前部幾乎多為鬆質骨組成,負重量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形成駝背;第二,老年人骨質疏鬆時椎體壓縮,導致身高變矮4公分以上;第三,下背疼痛,會沿著脊柱向兩側擴散。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減少骨折的發生,一旦發生過骨折,有50%患者會再發生第二次骨折,不只伴隨急性疼痛、增加住院臥床機率及需要長期復健等,有可能影響未來生活品質,也會增加死亡風險。黃駿豐醫師分享,每天診間都有許多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就醫,大多數為停經後婦女,曾有一位約50歲的媽媽,因長期下背疼痛前來就醫,原以為是做家事導致的腰酸背痛,經X光檢查後為壓迫性骨折導致的疼痛,最終確診為骨質疏鬆症,患者回想過往的相關症狀,才發現骨質疏鬆症早已找上門。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今年特別邀請有「最可愛婆婆」之稱的藝人鍾欣凌擔任「骨事名嘴」,提出骨事抗跌關鍵:「牢記骨鬆駝矮痛,保密防流不骨折」,鍾欣凌也特別以趣味方式詮釋「駝矮痛」三大症狀,以押韻、打油詩等文字內容,創作出寓教於樂的「骨事抗跌三大關鍵」知識性趣味梗圖,如「人生七十古來稀,你卻五十骨來稀」,加上充滿長輩圖能量的圖像進行設計,希望透過婆婆角色深入人心的名人力量,希望在世界骨鬆日提醒骨質疏鬆症高危險族群的婆婆媽媽們都可以獲得正確的骨質疏鬆症知識,及早發現、檢測,預防骨折發生。黃駿豐醫師提醒民眾:「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是及早檢測與藥物治療,除平日須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建議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查,如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並配合醫囑使用適當藥物治療,避免骨質繼續流失,才能維持骨事健康,保密防流不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