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咽癌
」 下咽癌 癌症 食道癌 喝酒 罹癌男子吞嚥困難狂瘦7公斤!檢查竟是「雙癌」 醫「三階段治療」成功保命
50歲李先生因工作壓力大,每天抽菸、喝酒及嚼檳榔達廿多年,直到察覺吞嚥食物時總會卡住甚至反溢吐出,加上短期暴瘦7公斤,讓他決定就醫,結果醫師先查出下咽處有腫瘤,深入檢查又揪出中段食道惡性腫瘤,原來李先生同時罹患兩種惡性腫瘤,分別是第四期上的下咽癌及第三期的食道癌。下咽癌及食道癌好發50-60歲男性 這些都是危險因子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吳偉榤指出,下咽癌及食道癌都好發於50至60歲的男性,常見的危險因子包含抽菸、吃檳榔跟酗酒,由於整個口腔、喉嚨、食道都會接觸到同樣致癌物質的刺激誘發,容易造成「區域癌化效應」(Field Cancerization),因此約有1到2成的病人會同時或接續罹患頭頸部及食道惡性腫瘤,因此多半會建議患者務必接受進一步檢查,這才順利揪出雙癌病灶。跨團隊擬定三階段治療計畫:化療、放療、手術為了讓這類多癌症病患能得到較佳的癌症照護品質,院方安排頭頸癌及食道癌跨團隊溝通,由耳鼻喉科徐俊傑醫師、胸腔外科呂庭聿醫師、消化內科陳政國醫師、血液腫瘤科醫師及放射腫瘤科吳偉榤醫師等人,共同擬定並執行三階段治療計畫。首先是針對下咽腫瘤及食道腫瘤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化學合併放射治療,後續再針對治療反應良好的食道腫瘤,安排食道切除及重建手術,最後再以口服化療藥物鞏固治療效果。預防勝於治療 定期檢查、疫苗接種莫輕忽該名患者治療後迄今定期回診,追蹤三年也無復發,同時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也讓他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吳偉榤也呼籲,頭頸癌與食道癌都十分注重預防勝於治療,尤其遠離致癌因子更是必要且有效的防癌方式,包括拒絕菸檳酒、均衡飲食、控制體重,同時定期口腔篩檢(可預防口腔癌),必要時可考慮接種HPV疫苗(可預防咽喉癌)等,如發現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診治,以免遺憾終生。
知名藝人罹患食道癌! 耳鼻喉科醫師呼籲:「2個習慣」快戒掉
知名藝人驚傳罹患食道癌,並自曝有愛喝熱湯及睡前飲酒的習慣。醫師表示,喝熱湯易使咽喉的黏膜產生損傷,飲酒則易刺激食道黏膜,兩種習慣都會增加癌症風險,建議民眾要少喝太燙的湯並戒酒,才能維持咽喉與食道的健康。下咽癌與食道癌致病因相似 都與黏膜長期受損有關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黃聖凱醫師表示,臨床上耳鼻喉科醫師,常診斷出下咽癌的患者,但是患者之後出現食道癌的機率亦高,反之亦然。黃聖凱解釋,由於解剖位置相近,兩者也有相似的致癌因素:長期飲用烈酒、抽菸、喜歡吃燙的食物等。而下咽癌和食道癌的發病機制,都涉及黏膜的長期慢性損傷與炎症,這些會導致細胞異常增生和基因突變,進而引發癌變。早期症狀不明顯 常誤認為食道逆流延誤黃金治療期黃聖凱醫師強調,由於早期食道癌與下咽癌,根本沒有什麼症狀,頂多會覺得胸口些微灼熱、吞嚥不適,大部分會被當作胃食道逆流而忽略,也常因此延誤就醫時機,往往等到癌症進一步侵犯食道深層組織,或是下咽腫瘤壓迫呼吸道,導致吞嚥困難體重下降,才被診斷。這時候發現再治療,就非常辛苦了。戒除不良習慣 為保護咽喉與食道健康的根本之道在飲酒的習慣上,不少人都有在睡前喝烈酒的習慣,黃聖凱醫師提醒,雖然酒的確能幫助入睡,但是缺點更多,首先是影響睡眠質量,再者是飲酒易使胃食道逆流,增加癌變風險。此外,酒精會放鬆上呼吸道肌肉,增加打鼾和睡眠呼吸暫停風險,提高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的機率;而宿醉也會影響隔日精神狀態,讓早晨容易感覺疲倦、頭昏腦脹,注意力不集中。長期來說,也會增加酒精依賴的機率,造成身心健康的危機,因此他呼籲還是戒除睡前飲酒的習慣,才能維持咽喉與食道的健康。
男子患下咽癌!治療後突吞嚥困難 「正子檢查」成功揪主因救回一命
57歲陳先生罹患下咽癌第二期,歷經手術、多次輔助化療和放射治療,近期因為吞嚥困難達一週以上,到醫院就診。經鼻咽喉鏡檢查未見異常,電腦斷層(CT)亦僅顯示先前治療後的變化。透過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掃描 (FDG PET/CT scan) 卻發現有可能是致命的頸椎感染,因此立刻安排至急診,並接受磁振造影(MRI)檢查,確認為頸椎骨髓炎伴硬膜外膿瘍。由於陳先生接受正子檢查當天病情即迅速惡化,合併有肢體無力症狀,因此緊急接受減壓和引流手術,在術後以静脈抗生素治療,四個月後順利出院。化放療引起頸椎骨髓炎 罕見卻恐急速惡化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正子中心黃玉兒主任表示,雖然化放療引起的頸椎骨髓炎和硬膜外膿瘍相當罕見,但病情可能迅速惡化,甚至造成致命後果。CT上觀察到椎管內有氣體是一項重要的放射線影像發現,相關的感染,例如椎骨骨髓炎、壞死性筋膜炎或氣體形成性硬膜外膿腫,可能危及生命。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對於防止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包括:四肢癱瘓和呼吸衰竭)非常重要。然而,由於症狀缺乏特異性,脊椎感染的診斷延遲仍是一個關鍵問題,通常導致預後不良。最近的研究發現,正子檢查在診斷脊椎感染方面表現出與MRI相當的高靈敏度和特異性。「正子掃描儀」雙機一體 更精確找出病變所在黃玉兒指出,目前正子掃描儀大多為雙機一體的高科技影像儀器,結合兩種掃描-PET scan及低劑量CT scan,前者提供細胞代謝的分子影像,後者則協助定位病灶的正確解剖位置,PET/CT scan同時結合了兩者優點,可以更精確地找出病變所在。陳先生的病例,結合病史和臨床症狀,並將正子攝取病灶與CT的發現結合起來,早期識別危急的頸椎感染,解除致命危機。
「2種癌」常同時出現在1病人身上! 醫授7招有效防範
當食道中的黏膜細胞積累突變嚴重時,可能會衍生食道癌。致癌原因仍有待釐清,一般認為除了年齡(中老年人居多)、性別(男性比女性多)等因素之外,日常生活對食道的各種慢性刺激,都可能導致食道癌。食道癌與口腔癌危險因子一次看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尚有: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食物)、熱飲(超過攝氏65度)、肥胖(坐式生活)、慢性胃食道逆流、Barrett's食道炎、腐蝕性食道炎、食道弛緩不能及遺傳(Tylosis, Plummer-Vinson syndrome)等。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尚有:口腔牙齒因素(不合適的假牙、齒齦炎和口腔衛生不佳等慢性刺激)及遺傳(Fanconi anemia, dyskeratosis congenital)等。口腔癌患者近4成同時罹患食道癌 50歲以下機率更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任賴建仲說,臨床發現,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常和其他的上呼吸消化道(口腔、口咽、下咽、喉、肺部)鱗狀上皮細胞癌同時或異時發生,且癌化的細胞帶有相似的基因變異。食道癌約有5~12%的患者,可能會同時罹患頭頸部癌症或肺癌,因此在診斷及追蹤時必須特別加以注意。反之,口腔癌(包括口咽癌及下咽癌)之患者中約有5~14%,甚至40%同時有食道癌。其中年齡小於50歲的初次患者同時得到二種癌症的機率更高。食道癌與口腔癌常見這些症狀癌症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則功能保留較好,生活品質較好,且預後也較好。所以,一但出現下列症狀且持續數週,務必提高警覺,即時就醫檢查。口腔癌的症狀包括:口腔內持久不癒的潰瘍(同一位置、超過兩週以上)、白紅斑、不明腫塊、不明原因出血、咀嚼吞嚥時痛或耳朵疼痛、局部壓痛、感覺異常(麻木感)、舌運動受限、張口困難、吞嚥困難、構音障礙、口臭(腐爛味)、掉牙、體重減輕和頸部硬塊等症狀。食道癌的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但隨著病情進展,可能會出現吞嚥時有異物感、漸進性吞嚥困難、吞嚥疼痛、飯後嘔吐、食物逆流、火燒心、體重減輕、胸痛、吐血、黑便、吞嚥時嗆咳、慢性咳嗽、反復肺炎、聲音沙啞和頸部硬塊等症狀。預防勝於治療 7個提醒要時刻留意賴建仲表示,食道癌與口腔癌大多是可以預防的。食道癌目前尚未有有效的篩檢工具,因此落實健康生活方式,遠離致癌因子是必要且相對有效的防癌步驟。拒絕致癌因子:避免菸、酒、檳榔、含亞硝胺食物(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或湯品。執行均衡飲食,少吃醃製品,多食用原型食物、綠色蔬菜及新鮮水果。補充維生素 C 以減少胃內亞硝胺的形成。控制體重:適度且規律的運動,避免肥胖帶來身體的負荷。定期篩檢(口腔黏膜檢查、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特別是有癌症家族史以及癌症風險因素者。定期牙科檢查,並及時解決任何口腔問題(牙齦炎、牙周病)或不合適的假牙。考慮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尤其是年輕人。有助於預防與 HPV 相關的口腔癌、食道癌。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發現疑似症狀,請及早就醫診治。
痰竟藏身體警訊 醫師教「四顏色簡單判斷」一情況恐是是癌症徵兆
你有長期咳嗽的困擾嗎?有時甚至「咳中帶痰」的症狀,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提醒,可以透過痰的顏色分辨身體的健康狀態,若痰呈現透明或淺白色,通常是正常呼吸道分泌物,黃色或綠色,通常是呼吸道感染徵狀,但如果長時間有痰中帶血情況,就有可能是惡性腫瘤導致。胡皓淳解釋,痰和鼻涕一樣,對於身體來說,是一種自然分泌物,對於維持呼吸道的潤濕和清潔,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能夠靠著痰的外觀來分別身體是不是生病了,他舉例:「先前有個病人出現血痰的症狀差不多一個月,檢查後發現是下咽癌導致。」胡皓淳說道,痰中帶血可能是因為頭頸部長有惡性腫瘤,導致黏膜傷口無法癒合而滲血。至於常見的透明、淺白色痰,他表示,這類型通常屬於正常呼吸道分泌物,有助於保持呼吸道濕潤,但若伴隨咳嗽等症狀時,還是需要注意,甚至就醫檢查。胡皓淳提到,出現黃、綠色痰,常與呼吸道感染有關,是因為白血球與病原體對抗時釋放的化學物質,若是紅、粉色,則與血液有關,可能是呼吸道血管破裂,或其他嚴重呼吸系統問題,需要特別注意,若伴隨呼吸急促或胸痛,一定要立即就醫胡皓淳提醒,除了顏色判斷,也可以觀察痰的濃稠度,濃稠度受身體水分狀況影響,若痰變得很黏稠,可能是因為身體過度乾燥,而過多水分則會導致痰變得稀薄,正常來說,應當維持黏稠度適中。
他聲音沙啞沒好,確診「下咽癌第四期」! 醫揭警訊症狀
一名63歲王姓男子,一直覺得聲音沙啞、喉嚨卡卡,甚至快喘不過氣,到醫院看診求助,醫師發現王男講話聲音沙啞,發出急促喘息聲,察覺不太對勁,經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嚨一顆近3公分大的腫瘤幾乎要掩蓋呼吸道,情況危急,進一步診斷為下咽癌第四期!拒絕手術治療返家 無法呼吸緊急氣切救命不過王男在聽聞醫師建議後,一時難以接受,拒絕手術治療便自行返家。卻在3天後,因感覺快要無法呼吸,被送至澄清醫院急診室氣切急救才保住一命,切片診斷為下咽癌第四期,目前正在血液腫瘤科做放射線治療清除腫瘤,情況穩定。沙啞症狀發現罹癌 這些情況應特別注意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醫師林奐宇強調,像是一般感冒的沙啞一周左右就會好,如果沙啞持續兩周以上,應儘速就醫進一步檢查。門診中因沙啞症狀發現罹患癌症的患者不在少數,也曾遇過一名72歲的伯伯聲音沙啞、氣音持續2周以上未好轉,發現疑似左側脖子有凸起腫塊,內視鏡檢查為左聲帶麻痺,進一步診斷為肺部腫瘤轉移到頸部淋巴,至少已經是肺癌第三期。因此,聲音沙啞是罹患肺癌、喉癌、下咽癌、食道癌等癌症的其中一種表現警示,甚至會伴隨吞嚥困難、呼吸不順,需要特別注意。不良習慣應戒掉 定期健康檢查保健康澄清醫院癌症防治中心主任暨血液腫瘤科醫師陳仁亮也呼籲,造成肺癌、喉癌、下咽癌、食道癌等癌症,常見都與習慣性抽菸、喝酒、吃檳榔等不良嗜好有關係,尤其是口、咽、喉部癌症好發於40至60歲的男性,初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有時有症狀已經是晚期,提醒除了不要輕忽沙啞等警訊外,定期健康檢查與癌症篩檢是最重要的!
國人十大癌症排名重新洗牌 胰臟癌首度進入前十名!
國健署112年11月10日公布最新110年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110年癌症發生人數近年來首度下降,平均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而十大癌症排名也洗牌,第一名不再是蟬聯寶座15年的大腸癌,肺癌已成為新「癌王」,而值得關注的是胰臟癌在此次排名為第10位,是近年來首度進入前十名。癌症發生人數首度下降 110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曝根據最新衛福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10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較109年減少217人,是近年來首度下降,而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也較109年下降4.8人。不過國健署表示,未來是否會持續下降,仍需長期觀察趨勢變化。另外,若將各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分別來看,110年大腸癌、肝癌、口腔癌、胃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子宮頸癌及食道癌發生率確實有下降,但是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及子宮體癌發生率則為上升。而110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以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做排序,依序為:肺癌(16,880人,發生率39.7/105)大腸癌(16,238人,發生率38.4/105)女性乳癌(15,448人,發生率82.5/105)肝癌(10,775人,發生率25.0/105)口腔癌(8,211人,發生率21.6/105)攝護腺癌(7,481人,發生率35.3/105)甲狀腺癌(4,626人 發生率14.7/105)胃癌(4,060人,發生率9.3/105)皮膚癌(3,954人,發生率8.7/105)胰臟癌(3,190人,發生率7.4/105)與109年相比,肺癌由第2名上升至第1名,大腸癌則由第1名退居第2名,胰臟癌則前進2個名次,在109年胰臟癌時為第12名,此次為近年來首度進入前十名,而其餘癌症發生人數排序皆與109年相同。新發生數多在「這族群」 70-79歲人數增加最明顯若以年齡來看,癌症新發生人數多集中於50歲以上的族群,占8成3,而癌症發生人數增加則以70-79歲較明顯,減少以50-69歲較明顯。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9年相同。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女性乳癌及肝癌延後1歲外,其餘皆與109年相同。不過,口腔癌(59歲)、乳癌(57歲)、甲狀腺癌(50歲)的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早。男、女十大癌症排名曝 差異最大為口腔癌、食道癌若以性別來看的話,男性110年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72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0.8人,較109年減少5.4人,而110年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序與109年序位相同,大腸癌蟬聯12年男性十大癌症首位寶座,其餘依序為:大腸癌(9,297人,發生率47.1/105)肺、支氣管及氣管癌(8,961人,發生率44.5/10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癌(7,387人,發生率40.4/105)肝及肝內膽管癌(7,448人,發生率37.6/105)攝護腺癌(7,481人,發生率35.3/105)食道癌(2,614人,發生率13.7/105)胃癌(2,413人,發生率11.8/105)皮膚癌(2,127人,發生率10.3/105)白血病(1,588人,發生率10.0/105)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727人,發生率9.4/105)女性110年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3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8.4人,較109年減少4.4人。110年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序與109年相比,原本第9位的皮膚癌和原本在第8位的胃癌排名互換,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前則移至第10位,其餘序位與109年相同,依序為:乳癌(15,448人,82.5/105)肺癌(7,919人,36.0/105)大腸癌(6,941人,30.7/105)甲狀腺癌(3,497人,22.1/105)子宮體癌(3,181人,17.0/105)肝及肝內膽管癌(3,327人,13.6/105)卵巢癌(1,793人,10.2/105)皮膚癌(1,793人,7.3/105)胃癌(1,647人,7.2/105)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438人,7.1/105)男性、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差異較大的癌症為,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食道癌,男性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0.4倍、11.4倍,國健署分析這與吸菸、嚼檳榔等習慣有關。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雖然110年與109年比較下,整體癌症人數有下降,但未來是否為下降趨勢還不一定,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癌症篩檢要下降的情形,但現在已經恢復,提醒民眾衛福部提供5癌篩檢服務,若符合資格應盡早前往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風險、死亡。
懷無腦寶寶、爸叔罹癌⋯娘家怒「貓爬神明桌害的」逼送養:對神明不敬 人妻淚崩
不少人都會分享貓咪站在神明桌上或偷喝神明水的逗趣樣子,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一名人妻吐苦水,由於把貓帶回家後,家人陸續生病,自己懷第2胎也出狀況,家人因此怪罪是貓咪爬上神明桌對神明不敬,才會發生這些事,要她把貓咪送走,讓她相當為難。人妻在《匿名2公社》表示,自從懷孕後,家人便一直要她把3隻毛孩送養,後來帶著貓咪搬回娘家養胎,才一個月爸爸就發現罹患下咽癌第4期,持續化療中;她則順利生下第一胎,9個多月後發現懷了第2胎,但檢查發現是無腦寶寶,所以就做人流。人妻透露,4個月後換叔叔發現罹患肺腺癌,由於短時間內家人陸續發生許多狀況,阿伯就說要淨一淨家裡的神明,並且又再次要她把貓咪送養,因為他們認為,是貓咪搬回家後,跑去神明桌對神明不敬,才會發生這些事情,「貓上神明桌這真的有差嗎?」人妻嘆,自己目前是用沒這麼好送養的理由能拖就拖,因為家裡的感情都很好,所以不想硬碰硬,只想好好講,「老公那邊的長輩要我把貓送養,說養貓牙給(台語:麻煩),我都毫不客氣地說,你兒子最牙給,但對從小看著我、疼我長大的家人,我實在說不出太過分的話來,大家都怎麼看待貓上神明桌的呢?」貼文一出引起討論,網友紛紛留言「如果親戚覺得貓那麼靈,不如改拜貓,把牠供養好說不定就沒病了」、「我家的貓常常上神桌欸,也沒看我家誰怎麼樣,我常說神明不喜歡就會打牠屁股啦」、「神明的話是沒什麼差,如果有祖先牌位的話,年長者會比較介意吧」。
不菸不酒年輕男子吞嚥困難 一查竟患「下咽癌」
陳先生36 歲且不菸不酒,最近覺得要很用力才能把食物吞下去,漸漸的連溫開水也難以下嚥,診所初步檢查並無發現異樣,但建議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他卻因為路程遠加上工作忙而懶的出門。某日,隔壁罹患食道癌的長輩到家裡作客,由於二人狀況很像,提醒他趕緊去看醫師,因此懷著忐忑的心前往醫學中心求診,切片結果顯示為「下咽癌」,接受徹底的癌症手術治療後,目前恢復良好並持續追蹤。無需預防性氣切手術 硬式內視鏡下腫瘤切片揪腫瘤 彰基醫學中心耳鼻喉暨頭頸部主治醫師洪雲聰表示,病人因為比較年輕且沒有喝酒,原以為是比較輕微的喉球症患者,後來經過光學內視鏡檢查後,才發現病人的咽喉部有一巨大的腫瘤,腫瘤本身已經擋住食道的入口,並且部分阻塞聲帶,好在病人來得早,還沒有完全阻塞上呼吸道,不然可能需要緊急做氣切,保留呼吸道暢通。經過與病人的討論後,在麻醉科醫師麻醉之下,順利的做完硬式內視鏡下腫瘤切片,病人也不需要經過預防性的氣切手術;切片結果顯示為「下咽癌」,病人也進一步接受徹底的癌症手術治療,目前手術後恢復良好,並且持續在耳鼻喉科門診追蹤。下咽癌常發現已轉移 為頭頸癌預後最差的「下咽癌」常見於55~70歲的男性,通常個案都有在長期喝烈酒,也因此時常合併「食道癌」的發生,據台灣本土統計約有30%的「下咽癌」病人,經過胃鏡檢查後發現同時有「食道癌」或「食道癌」前病變。下咽癌的症狀通常是長期咽喉痛、聲音沙啞、吞咽困難或是喉嚨有異物感,因為癌細胞長的地方是在咽喉的深處,一般目視檢查無法發現,常常需要內視鏡的幫忙才有辦法診斷。許多的「下咽癌」患者被診斷時,都已經轉移到頸部淋巴結了,造成病人的五年存活率一直很低,大概只有30~35%,也是所有頭頸癌預後最差的。先化療放療處理 最後喉切除手術手術仍是主要的治療方式,針對一些末期的病人,可能需要做到全喉切除手術,如果想要保留發聲器官,則可考慮接受同步化學放射線治療,不過當同步化學放射線治療失敗時,病人仍然需要接受全喉切除的手術。洪雲聰醫師表示,癌症發現的越早期,所需要接受手術範圍就會越小,像早期的「下咽癌」可能只需要接受經口的雷射治療即可,術後也不需要再接受放射線治療;建議如果民眾有咽喉痛超過一個月,或是吞咽困難一段時間都沒有改善,可能需要前往醫院做內視鏡的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口腔癌多發風險高 家庭支持、後續追蹤是抗癌關鍵
口腔癌是容易「多發」的一種癌別,長期抽菸喝酒、嚼檳榔,不僅會提高罹患口腔癌機率,甚至連咽喉、食道都可能再次出現癌細胞。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耳鼻喉及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滕宣德表示,「家庭支持」以及「持續追蹤」,能幫助口腔癌病人早期發現後續幾次的癌症,及早處理是延長病人存活期的關鍵。不可不慎 口腔癌為何容易「多發」?「多發」的意思是在其他部位又多次發生癌症,因為病人的整個口腔黏膜甚至到咽喉、食道、肺部,都長期接觸菸、酒、檳榔等致癌物質,所以病變可能發生在許多部位,只是出現症狀的時間早晚不同,只要黏膜還在,就有可能再產生癌症,因此口腔癌多次發生的機率比其他癌別高。家庭支持、後續追蹤 延長存活期2大關鍵「癌症病人5年存活率」是評估醫院治療成果的一項重要參考,反映病人開始治療後5年的生存情況。若想要完整客觀評估醫療品質,還須納入更多考量因素,例如病人的癌別和期別、治療方式、整體健康狀況、社經地位、家庭狀況、後續追蹤和支持,以及病人的生活品質。滕宣德表示,依據和信癌症登記,2015至2019年院內口腔癌病人的5年觀察存活率為73%,優於全國的數據,整體看來應歸功於病人有良好的家庭支援,加上詳細且不間斷的後續追蹤。仔細、持續的追蹤工作,能幫助口腔癌病人早期發現第2、第3、第4次的癌症,及早處理,這是延長病人存活期的關鍵。然而,如何確保病人的追蹤不間斷?這需仰賴2大條件:第1 家庭支持的力量就診間觀察,如果這位病人有家人、子女陪著來就醫,手術後有人能幫忙照顧傷口和營養,通常也能按時回來追蹤,治療後復原情況自然比較好,存活期也比較長。第2 良好的醫病關係台灣因為健保制度的關係,在全台各家醫院掛號、轉診都非常方便,當病人知道自己又再一次得到口腔癌,因而對原本的醫院和醫師失去信心,想要轉到其他醫院治療,這是人之常情,但滕宣德仍建議病人還是找一位自己信賴的醫師,持續接受治療和追蹤,讓最熟悉自己病情的醫師做診斷和治療。其他癌症治療通常集中在前半年或1年間就全部結束,但由於口腔癌容易多次發生,其實從第1次確診開始,到往後的5年甚至10年間,醫師需要幫病人一再地檢查、一再進行小手術。通常口腔癌病人治療完5年內,前面這段時間需要較頻繁的追蹤,5年後仍應該1年追蹤1到2次。滕宣德表示,依據觀察,院內口腔癌病人多次發生癌症的機率並沒有比較低,不過很多病人都可以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好,只要口腔癌病人和醫師能成為好戰友,病人的存活期就有望延長。站在患者立場 醫療團隊共擬治療計畫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滕宣德指出,頭頸癌病人除了手術、放射,較少做化療,這是因為頭頸癌屬於鱗狀細胞癌,對化療敏感性很弱,而且對乳癌和肺癌很有效的標靶治療,對頭頸癌轉移病人的幫助也非常有限。3年多前,頭頸癌免疫治療開始納入健保給付之後,的確幫助到一部分病人,但由於免疫治療費用較高,健保給付條件很嚴苛,真正能獲得給付的病人不多,而頭頸癌病人較多是藍領階級勞工,能自行負擔費用的比例也不高。當病人面臨要不要使用免疫治療的選擇,醫療團隊會站在病人和家屬的立場,提供他們客觀的臨床數據,和他們詳細討論,再一起決定下一步的治療計畫。滕宣德表示,醫師對病人溝通的口氣和方式,會深深影響病人接下來要做的決定,而且這個決定對患者個人及整個家庭會帶來巨大改變,所以醫師應了解自己每天的工作不是處理一個人的「病」而已,而是好好對待一個生病的「人」。 原文出處:口腔癌易「多發」,仔細追蹤很重要!
陸男每日抽5包菸把酒當水喝 患多種癌失去食道仍不肯戒
浙江一名44歲李姓男子從15歲時養成抽菸、喝酒的習慣,甚至把啤酒當水喝,因此罹患多種癌症。他在手術後仍繼續抽菸,導致癌細胞擴散多處,連醫生都無奈地說「從沒看過這麼嗜菸酒如命的患者」。據陸媒《北晚在線》報導,李男第一次確診腫瘤是在2015年,那年他36歲,因為下咽癌做腫瘤切除手術,但在1年後復發,進而轉院至浙江省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頭頸放療科副主任葉智敏表示「我對他印象非常深刻,我們詢問病史,聽到他說到自己的生活習慣,都非常震驚。」他從15歲開始喝酒,因為家境富裕,每天菸不離手,一天甚至可以抽完5包菸,超過100根,更誇張的是平時也把酒拿來當水喝,最多的時候,一天可以喝掉近百瓶酒。因為這些壞習慣,李男從下咽癌進化成口腔癌,之後又做了食道切除手術,失去喉嚨跟食道,他無法說話,也只能吃稀飯類的食物,無法再喝酒,不過儘管如此,他仍戒不掉菸癮,依舊每天抽菸。葉智敏透露,李男在2020年癌細胞轉移至頸部淋巴,再次到醫院就診,且腫瘤約有4到5公分大,「他當時已經是4期,所以我們為他制定治療方案,放療聯合治療。」不過他非常不配合,「我們前後給他做了很多工作,和他本人談也和家屬談,但是他自主性很強,完全聽不進去。」葉智敏只能先為李男進行放射治療,控制住轉移的淋巴結,但是2年後李男的下頸部再次出現淋巴結轉移,還同時伴隨肺轉移,甚至最後斜方肌也出現淋巴結,「他自己在腫瘤上注射藥物,導致引發感染,又到我們這裡。」葉智敏說,從醫這麼多年,從未見過這麼嗜酒如命,配合度又差的患者「菸酒本是誘發癌症的高危險因素,他又大量攝入,也不按照規範治療方案治療,讓人非常無奈。」頭頸放療科主任醫師姜鋒解釋,依臨床來看,非常多頭頸部腫瘤患者都有吸菸史,而且菸酒都容易致癌。而且有菸酒史的腫瘤患者很容易發生多部位癌變,其中1三分之一的人,會在5年內出現第二種,甚至第三種腫瘤,這就是區域性癌變。」自己就曾接過一位連續發生5類癌症的患者,分別出現在口腔、喉嚨、食道及肺部等。姜鋒更指出,頭頸腫瘤常好發在60歲以後,但是李男在36歲就確診下咽癌,很明顯是癌症早發,更與他抽菸喝酒的習慣密不可分,不過好在醫護人員屢次勸說下,李男終於在3年前成功戒菸。◎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菸酒20年!男子下咽癌「腫瘤如鴨蛋大」 「前導式化療組合」維持生活品質
頭頸癌是國人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新增的病例數超過一萬人,是男性發生率第三位,死亡率第四位的癌症。頭頸癌泛指發生在頭頸部的癌症,常見的包括口腔癌、口咽癌、鼻咽癌、下咽癌、喉癌等;頭頸癌患者有超過九成過去曾有吸煙、飲酒或嚼檳榔的習慣,由於腫瘤早期的症狀較不明顯,有六成以上發現時都較為晚期。臺北榮總頭頸癌治療團隊研發「前導式化學治療組合」,先讓咽喉癌腫瘤範圍縮小,再以經口二氧化碳雷射顯微手術將殘餘的腫瘤切除,不需切除全喉,維持病人治療後說話、吞嚥、呼吸等重要生理機能,同時達到腫瘤局部控制的目標,目前已施行近十年,三年存活率可達到七成。所謂「前導式化學治療組合」,是指先以全身性化學藥物治療之方式,約兩至三次後,評估腫瘤反應,再決定後續治療。60歲吳先生,罹患第四期下咽癌,過去曾有吸煙、飲酒或嚼檳榔的習慣超過二十年,7年前至臺北榮總就醫時發現下咽部一個鴨蛋大小的腫瘤,經頭頸癌團隊評估後,先給予前導式化學治療讓腫瘤體積縮小,再施以經口二氧化碳雷射顯微手術,最後再輔以術後放射線治療,病人得以保留咽喉機能,生活品質大幅改善,至今並無復發跡象。55歲謝先生,罹患第四期下咽癌,過去有吸菸習慣,經頭頸癌團隊評估後,先給予前導式化學治療讓腫瘤體積縮小,再施以經口二氧化碳雷射顯微手術,門診追蹤三年多無復發跡象,同樣病人能維持正常吞嚥功能。臺北榮總喉頭頸科張嘉帆醫師表示,由於頭頸癌發生的位置,是在人體上消化及呼吸共同的通道上,腫瘤本身和相關治療都會影響到病人的說話、吞嚥、呼吸等重要生理功能,進而影響到治療後的生活品質。過去對於晚期喉癌和下咽癌,主要是以全喉切除手術為主,術後病人無法自然發聲,生活品質變差。近年來,器官保存的觀念逐漸在頭頸癌治療蓬勃發展,許多合併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的組合陸續被提出,同樣也可達到與全喉切除手術相同的存活率,但長期追蹤也發現有超過四成的病患有口乾、吞嚥困難等副作用。預防勝於治療,頭頸癌之致病原因,大多和抽菸、喝酒及嚼檳榔習慣有關,所以要避免接觸這些致癌因子,若有前述習慣,要盡快戒除,而頭頸癌病患約六成以上都有頸部腫塊,若有摸到頸部有異狀,也請立即就醫,期能確定診斷,及早治療。
《霹靂火》王牌編劇鄭文華咽喉癌逝 當心這致命6症狀
台灣電視史經典復仇劇《台灣霹靂火》、《台灣龍捲風》,所創話題與收視紀錄至今20多年仍未被打破,該系列編劇、同時是前三立創作中心總監鄭文華去年12月因為咽喉癌離世,對此,醫師表示,咽喉癌是耳鼻喉科常見的癌症,好發於中年男,造成原因最可能為習慣性吸菸、喝酒,症狀包括長期聲音沙啞、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嗆咳或咳血等。其實咽喉癌有前兆可循,平時就可以自我觀察留意、及時就醫,更能減低死亡風險。根據新光醫院的衛教資訊,台灣每年大約有500人罹患喉癌,發病率佔全身癌症的 1 至 5%,好發年齡為 40到 60 歲,其中以男性佔大多數,造成此癌症的最可能的原因是習慣性吸菸、喝酒,此外 常常暴露在某些致癌物的環境中,也可能引起這種疾病。咽喉癌包括下咽癌和喉癌,發生率在所有頭頸癌當中僅次於口腔癌與鼻咽癌,名列第3;其中,下咽癌的死亡率高於口腔癌與鼻咽癌。喉癌的症狀為吞嚥疼痛或困難、嗆咳咳血、呼吸困難、口臭、頸淋巴結轉移腫大、聲音沙持續2周以上未改善沙啞。若為早期病患有80%的治癒機會,若較晚期,治癒率則降為50%,下咽癌若在積極治療下,3年存活率約50%。另外,喉癌患者較常人有較高機會再患第二種頭頸部腫瘤,故治療後必須戒除抽煙來減少再患機率,並定期門診複查,該院提醒,不論是喉癌或下咽癌都需戒煙酒。
三手菸對幼兒影響大過成人 國健署授「1關鍵」助戒菸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在參加活動的同時,身旁友人或周遭的人,若發覺您身上充滿了菸味,便紛紛走避或勉強忍耐。今年1月12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本次修正強化各項菸害管制措施,包括增加幼兒園、托嬰中心及居家式托育場所全面禁止吸菸!二手菸已列一級致癌物質 身體傷害一次看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指出,二手菸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歸類為一級致癌物質,包含7,000種以上的化學物質,其中含數百種有害物質,更有70種為已知致癌物。暴露於二手菸的非吸菸者較未暴露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提高22%;日本研究也發現,二手菸與扁桃腺炎、顏面神經麻痺、下咽癌及喉癌有顯著相關,亦有2022年發表之統合分析研究指出,二手菸導致口腔癌,且罹患風險與暴露強度及持續時間相關。另有文獻探討,歸納出兒童及青少年於家中、車中及校園接觸二手菸與憂鬱症呈正相關,且與長期接觸二手菸導致血液中多巴胺濃度降低有關聯。室內隱形汙染 三手菸也有害 除二手菸外,室內隱形汙染「三手菸」更是無時無刻影響我們的健康。三手菸是菸煙中尼古丁與空氣中的亞硝酸、臭氧等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之有毒物質,如亞硝胺、可替寧(Cotinine)等,附著在衣服、家具、窗簾或地毯上,並持續的由被汙染的物體表面揮發出來,飄散於空氣中。 即使戒菸,室內塵埃中的尼古丁濃度及尿液中亞硝胺代謝物仍到3個月後才開始下降,三手菸聞不到摸不到,卻影響環境達6個月以上。多數吸菸者會避免在孩子面前吸菸,以免二手菸對孩童造成影響,卻忽略了三手菸對幼兒的影響比成人更大,因為幼兒在室內的時間長,常常爬來爬去或抓握物品後,又將自己的手或物品放入口中,且小孩皮膚也較薄,提高了有害物質透過口腔及皮膚吸收的可能8。戒菸成功第一步這樣做 專業管道在這國民健康署建議,設定節日或有意義的日子當作自己的戒菸起始日是戒菸成功的第一步,然而戒菸期間,可能會出現些許身體不適的症狀,如:暴躁易怒、沮喪低落、難以入睡等,造成許多嘗試戒菸者很容易因此放棄,但這些症狀是身體正在調適尼古丁減少的暫時反應。此時,可就近到全國近3,500家戒菸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及藥局)接受戒菸服務;亦可利用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或使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透過專業協助,相信戒菸成功指日可待!
頭頸癌首進男性癌症第三名 5成患者治療後3年內復發
每年的7月27日為「世界抗頭頸癌日」,頭頸癌泛指原發於頭頸部的癌症,如口腔癌、鼻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因多數患者確診時為晚期,並且伴隨著高機率的復發與轉移,名列台灣男性癌症死因第四。據研究,局部復發或轉移是造成頭頸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患者約有2成復發率,而晚期患者復發率甚至高達5成,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婁培人醫師呼籲,患者康復後仍需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遠離危險因子,若有出現異狀務必盡速就醫檢查。為響應世界抗頭頸癌日,《為愛(癌)總動猿》系列活動今年二度由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主辦,並與台灣樂天醫藥、樂天桃猿棒球隊合作,共邀請六位癌友為樂天桃猿應援曲《勇敢樂天》MV獻唱,並與球團成員及樂天女孩一同出鏡拍攝,MV於7月26日職棒主題日首播。根據108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頭頸癌的發生率排名擠下肝癌,成為男性十大癌第三名。患者以40至60歲男性居多,而男性確診人數約為女性的10至11倍,並可能伴隨菸、酒、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楊慕華醫師說明,或許是因為傷口在嘴裡而疏於就醫,也可能是因工作忙碌而沒空看醫生,臨床觀察發現,就診的頭頸癌患者有將近半數是晚期患者。據研究顯示,近3成患者會發生局部或遠端轉移,亦有高達5成的晚期頭頸癌患者採取治療後3年內會在原處或局部區域復發。婁培人醫師表示,過往復發患者的治療選擇有限,目前日本已核准「光免疫療法」,透過注射標靶分子結合光活化染劑,與目標細胞結合以後照射非熱性紅光,瞬間活化藥物,以期達成癌細胞死亡與腫瘤壞死的目標,同時活化免疫系統,是除了手術與放療之外的局部治療新選擇,讓患者接受全身性治療的同時,還可能針對局部腫瘤治療。此療法目前也已在台灣啟動第二期臨床試驗,有望盡早嘉惠台灣頭頸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今年《為愛(癌)總動猿》世界抗頭頸癌日活動邀請多位癌友參與樂天應援曲《勇敢樂天》的MV錄製,展現癌友們在面對疾病後重生的強大信念以及樂天精神。參與錄音的癌友Ritz今年29歲,有著甜美嗓音的她確診舌癌時才26歲,不菸少酒、作息穩定,治療後隔年癌症復發,於是進行更大面積的切除手術、淋巴廓清手術、皮瓣手術,割掉鼠蹊部及手腕的肉來補,並接著39次的放療與化療,疼痛加倍且過程更加艱辛。手術後因咬字無法像從前一樣標準,變得自卑且封閉自己,漸漸不敢面對人群,在家人與另一半的支持及陪伴下走過重重難關,並鼓勵她開口與陌生人對話、自己點餐,終於在今年勇敢打破內心的枷鎖重返職場,擔任補習班老師。另一位癌友蘇大哥為本次MV主角之一,做工程的環境讓他菸與檳榔不離手,55歲確診口腔癌二期,罹病後因對經濟壓力及未來的擔憂,讓他脾氣變得不好,幸有妻子無微不至的照顧與家人的體諒,讓他了解自己並不是獨自一人面對病痛,也因此放寬心面對後續的治療,挺過長達23小時的皮瓣手術、自體移植手術、電療、化療、放療等,康復後多了許多興趣重新體會人生,更搬到苗栗經營小農場,放開心胸擁抱世界所有的好與壞。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楊政杰理事長表示,頭頸癌患者一路上的掙扎與情緒,其他人很難想像,家人及親友的支持是病友在抗癌路上堅持下去最重要的動力,是照明他們抗癌路上的希望之光。楊慕華醫師也提到,現在治療方式多樣,醫師在面對治療抉擇時,患部功能的保留與治療成效同等重要,可與醫師充分討論心中考量,共同做出最適合自身的醫療決策。勇敢面對、及早治療,能抱持樂觀與正面的心態是治療成功的關鍵。觀看《勇敢樂天》聆聽癌友生命之歌!觀看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KqWNaPeLYc
你喝酒會臉紅嗎? 醫師:這種人罹癌風險大幅增加
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及台灣酒害防治協會自2019年開始推動每年 5/9為 「台灣無酒日」,獲得衛福部國健署、醫界、公衛界、學界,許多社福團體的支持,今年同樣在無酒日喊出「無酒、節酒、零酒精」的口號。過度飲酒對健康、社會及家庭均造成巨大的損傷。酒精所引起的疾病包括台灣常見的食道癌、口腔癌、胃癌、大腸直腸癌、乳癌及成癮,精神病,失智,肝硬化,胰臟炎,心臟病等各類疾病。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2018年的報導: 「不當飲酒行為每年約導致4500名國人死亡,平均每天就有11名飲酒者因此失去生命,造成約11萬人年損失,另有約4萬多人因不當飲酒而罹病,整體醫療資源損失約35億元,經濟損失更高達近549億元。」高雄義大醫院內視鏡科主任王文倫醫師回想曾經遇到過一個40多歲的男性上班族前來看診,說他最近總是覺得吃完東西後會出現胸口疼痛,且喉嚨經常有異物感,體力更是急遽減退,檢查後發現他同時罹患了食道癌和下咽癌。患者本來只是覺得自己壓力太大,飲食不正常,但一問之下,才發現他的工作屬性天天都得飲酒應酬。雖說每次喝酒都不覺得不適,只是容易臉紅,但一周有五天會喝掉約一瓶威士忌,這就嚴重了。 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理事長陳哲宏指出,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兩個重點:一是「酒精不耐症」,二是「過量飲酒」。喝酒臉紅就是「酒精不耐症」的警訊;酒精不耐症指缺乏乙醛去氫酶 (ALDH2)代謝酵素,導致「乙醛」累積,才會出現臉紅、心跳加速、嘔吐、頭痛、頭暈等現象。乙醛是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人類的一級致癌物,因此喝酒臉紅的人比一般喝酒的人,更容易罹患食道癌、口腔癌等酒精所引起的疾病。酒精不耐症是亞洲人特有的ALDH2基因變異;根據2021年最新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基因體資料顯示,全台酒精不耐症人數為總人口的49%,亦即在台灣幾乎每兩人中就有一位帶有酒精不耐症。此數字代表台灣是全世界酒精不耐症盛行率最高的國家,台灣民眾更要警覺。。衛福部國健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目前建議,男性每日喝酒不宜超過一瓶500毫升啤酒(約20克純酒精),女性不宜超過半瓶啤酒(亦即250毫升或約10克純酒精)。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建議如果患有酒精不耐症者,其實最好就是不要喝酒,或一周內最多不超過20克的酒精(等於一瓶500毫升啤酒,或是一杯的紅酒)。也建議多用零酒精飲料或以茶、水替代,符合現在千禧世代追求的清醒世代。 針對即將到來的的5月9日「台灣無酒日」,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今年特別聯手知名網紅「白癡公主」共同破解飲酒相關都市傳說。透過「無酒、節酒、零酒精」的推廣,幫助民眾獲得健康新知,進一步改善民眾的不當飲酒行為、預防癌症發生。歡迎鎖定「白癡公主」的YouTube官方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JWXJTaLqI5KBnJuaXbCaTg,追蹤#癡驚大發現!
打造AV王國!隨機找人開房間 「獵豔帝王」證實罹2癌:同姿勢無法維持很久
有「獵豔帝王」(ナンパ帝王)之稱的日本資深AV男優澤木和也(沢木和也),日前證實了自己罹患食道癌和下咽癌的不幸消息。近日他坦承,過去年收入最高有2000萬日圓(約新台幣545.2萬),但當時從沒想過自己會需要這麼多錢,所以幾乎沒存下。澤木和也今年53歲,由於入行很早,幾乎是在AV產業的草創期加入;片商量身為他打造「沢木和也のナンパ王国」系列,企劃多半是在路上獵約素人開房間。另外,澤木和也也不只有男優身分,年輕時還會去兼差當牛郎,響亮的名氣,讓他常常被點檯。右下角疑似是拐杖,身體看起來相當虛弱。(圖/翻攝自推特/沢木和也)然而今年4月,他證實了罹癌消息,並積極接受化療。根據日媒《東京體育報》報導,澤木和也透露,癌症擴散到骨盆和肺,導致說話不順暢,也無法以同種姿勢坐著很久。儘管如此,他表示自己不會放棄,將積極對抗病魔。澤木和也慶幸,自己罹患的不是腦癌,還能保持清醒一段時間,好好打算接下來的事情。在接受化療後,他自認不是個好父親,無法留下任何財產給兒子。澤木和也自責,過去巔峰時期年收入曾達到2000萬日圓(約新台幣545.2萬),但當時沒有理財概念,也不認為自己需要這麼多錢,所以幾乎沒存下什麼錢。他說,「在這個年齡病了,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需要那麼多錢。」而澤木和也為了籌措醫藥費,出版傳記、賣T恤以及口罩等商品,目標金額為200萬日圓(約新台幣54.5萬元),目前已累積120萬元(約新台幣32.7萬),金額仍持續上升中。
金價母湯!他酒駕獲「全國第一」房子遭查封、罹鼻咽癌 妻還需代償91萬罰鍰
「叫我第一名,但這代價太慘了!」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彰化分署22日成功將全國酒駕第1名林姓義務人所滯欠的酒駕罰鍰全部徵起,共計新臺幣91萬3776元,林姓義務人從2015年至2018共被開了11 張罰單,物產被查封了,人也罹患鼻咽癌,連累配偶代償。法務部行政執行署於去年4月間,為協助杜絕酒駕並展現公權力,挑選出全國因酒駕滯欠金額最高的前十名義務人,要求各執行分署列為專案加強執行。其中滯欠第1名的林姓義務人居住於彰化縣轄區內。他從2015年起至2018年間遭監理機關陸續裁處90萬元,共11張拒絕酒測罰單,6萬元罰單3張,9萬元罰單8張,經監理機關陸續移送彰化分署執行。去年4月間彰化分署發現林姓義務人名下唯一的財產是一棟未辦保存登記建物,立即查封該建物。(圖/彰化分署提供)去年4月間彰化分署發現林姓義務人名下唯一的財產是一棟未辦保存登記建物,立即查封該建物外,也一併查封建物內的攪拌器、磨豆米機等動產,並由其找人以1500元自行買回。但林姓義務人長期酗酒檢查出罹患下咽癌,需定期至醫院做電療、化療,彰化分署則應林姓義務人的請求,僅查封不動產,准林姓義務人辦理分期,每月繳納2000元,並由其配偶擔任擔保人。林姓義務人只繳納2期後不再繳納,彰化分署依法催告,仍不願意按約繳納,依法對他配偶開始執行。經彰化分署調閱他配偶財產資料後發現,他配偶有相當多的存款,因此在今年8月20日發執行命令執行他配偶的存款,並對合作金庫商業銀行成功扣押義務人所滯欠的91萬餘元,90萬元是罰鍰,其餘是執行必要費用,並於22日發收取命令,成功展現國家公權力。去年4月間彰化分署發現林姓義務人名下唯一的財產是一棟未辦保存登記建物,立即查封該建物。(圖/彰化分署提供)彰化分署表示,希望藉由此一成功執行全國滯欠酒駕罰鍰金額最高的義務人案例,提醒民眾切勿違法酒駕,否則不只危害自己的健康,也連累家人。
獵豔帝王無法出征了! 日本知名AV男優「確診2癌末」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就連日本AV產業也因此陷入停擺,不料現在傳出日本知名的資深AV男優罹癌,有「獵豔帝王」(ナンパ帝王)之稱的澤木和也(沢木和也)在推特上坦承罹患了食道癌和下咽癌,下週就要去化療了,許多AV男優、女優紛紛在其推特底下加油打氣。澤木和也日前在推特曬出一棟醫院的照片並寫著,自己罹患食道癌及下咽癌。(圖/推特)澤木和也日前在推特曬出一棟醫院的照片並寫著,自己罹患食道癌及下咽癌,他表示,雖然沒有一定要曝光這件事情的理由,但覺得突然消失螢光幕不太好,所以才決定公開,同時他也透露,由於自己是癌症末期,所以無法動手術,僅能透過化療,未來除了抗癌外,自己會回歸家庭,多陪陪兒子,他14日去了一趟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並看報告結果,決定住院日期。澤木和也日前在推特PO出進一步的檢查並看報告結果,決定住院日期。(圖/推特)日本AV產業發達,締造許多人氣女優、男優,有著「獵豔帝王」之稱、53歲的澤木和也入行很早,在1980年代AV界從草創到茁壯出力甚多,在AV界片商量身打造「沢木和也のナンパ王国」系列,讓他到處在街上打獵約素人,此外優澤木和也也兼差去當牛郎,可說是第一代名利雙收的偶像男優。澤木和也在推特透露罹患2種癌,表示自己接下來會專心做化療,消息曝光後,許多人紛紛留言打氣,有「AV達人」之稱的一劍浣春秋也在部落格撰文,希望澤木和也能打敗病魔。澤木和也在1980年代AV界從草創到茁壯出力甚多
沒有喉嚨卻能演講 病友互相扶持分享心情
64歲張先生,原為貿易公司業務經理,因工作關係常需要應酬,漸漸養成抽菸喝酒的習慣。後因聲音沙啞了半年未痊癒才至醫院就醫,原以為是小毛病,卻被醫師診斷為下咽癌第四期,張先生永遠記得當他告知家人需進行全喉切除手術以保性命時,全家人傷心落淚的場景。張先生於民國87年進行全喉切除手術,至今逾20年。剛動完手術的張先生,面對人生未來的態度非常消極,原本的工作也因無法說話而停擺,家庭從此陷入愁雲慘霧中。大約一年多後,因為朋友的鼓勵和復聲協會團體的支持,他慢慢的走出失去喉嚨的陰霾,也積極地開始進行言語復健,也逐漸地恢復說話的能力、重回社會。台灣每年有1800多位新增的咽喉癌患者,近年來由於醫療技術的進步和器官保存觀念的盛行,全喉切除手術案例也逐年減少,但每年仍有近百位患者接受此項手術。手術後病患立即失去喉頭的發聲機能,想說話而沒有聲音,身心因此遭受巨大的改變,家庭生計與社交生活也受到重大影響。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於民國75年由臺北榮總耳鼻喉部前部主任張斌教授成立,主要宗旨在協助無喉者進行嗓音復健,藉由病友間的相互扶持,讓生活逐漸恢復正軌,重新走入社會,今年5月由同為臺北榮總的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任朱本元教授接任第十二任理事長,繼續為無喉者服務。無喉者復聲協會日前特別舉辦溫馨的「樂活新聲-重新啟航」無喉者演講比賽,邀請60位無喉者分享抗癌的心路歷程和學習食道語的甘苦談,期能藉此機會讓社會大眾認識與了解無喉者,並給予他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