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
」 流感 疾管署 發燒 感冒 疫情天氣濕冷病患人數暴增 疾管署提醒「有7徵兆」要馬上就醫
目前時序已進入12月中,不僅氣溫降低、寒流來襲,由於陰雨的關係,天氣變得又濕又冷,這也讓醫院的病患人數持續增加。耳鼻喉科醫師張弘就在FB發文表示,近期上呼吸道疫情和腸病毒十分流行。而疾管署也表示,如果有7大重症前兆的話,應立即就醫。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日前在FB發文表示,12月上旬開始,上呼吸道感染和腸病毒交替流行,容易引起兒童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家長應注意孩子的健康狀況,保持警覺,尤其在公共場所要減少接觸,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張弘醫師也提到,近日頻繁接診病童,許多學校因疫情導致小朋友停課,家長們也因此倍感辛勞。而他也提醒家長,腸病毒主要透過腸胃道與呼吸道傳播。腸胃道感染通常是經由糞口途徑,食物或水源受到污染時也可能引發感染;呼吸道則是透過飛沫傳播。因此,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至關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酒精乾洗手對腸病毒的效果有限,醫師建議應使用肥皂徹底洗手,以有效防止病毒傳播。而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1日至7日門急診就診有2萬1911人次,較前一週下降19.3%,但疫情仍處相對高點;另上週就診人次以0至4歲幼兒為主(46.0%),但是10至14歲(10.9%)近期呈增加趨勢。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克沙奇A2型及腸病毒D68型,社區仍持續具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呼籲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務必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落實正確洗手,避免腸病毒危害嬰幼兒健康。腸病毒在家庭及人口密集之場所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籲請家有5歲以下嬰幼兒之家庭,應更加注意個人衛生、養成正確勤洗手的習慣,並時常消毒、清洗兒童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如家中有孕婦、新生兒及幼童,應盡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並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醫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疾管署也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小孩「突然變乖」要更注意! 專業醫提醒注意3症狀
當小孩突然出現異常行為,尤其是原本活潑調皮的小孩突然安靜的話,千萬不要覺得小孩可能是「變乖」了,有可能是他身上出現病變。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可以透過3個症狀來判斷小孩的狀況。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近期分享一個案例,一名8歲女童因為身體出現奇怪的情況,最後被判定是腦炎,在經過一個月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後,女童才成功康復。黃佳雲醫師提到,女童最初只是連續兩天頭暈。到第三天,症狀急劇惡化,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的情況。緊急送醫後,電腦斷層掃描顯示輕微腦水腫,隨即被轉入加護病房。面對如此情況,醫療團隊迅速採取多項措施,包括使用高劑量類固醇、靜脈免疫球蛋白和預防性抗癲癇藥物。經腦部磁振攝影,醫生懷疑患者患有「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這是一種通常發生在感冒之後的自體免疫疾病。醫師們為提高治療效果,醫院採取了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馬偕紀念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解釋,他們在患者入院後即開始針灸治療,使用「湧泉穴」改善意識不清,「足三里穴」和「合谷穴」處理手腳無力問題,每週三次,每次15至20分鐘。經過一個月的綜合治療,小女孩的病情顯著改善。出院一個月後的追蹤顯示,女童的各項功能已完全恢復正常,重返活潑好動的狀態。黃佳雲醫師解釋,判斷腦炎的三個主要症狀是發燒、頭痛和意識改變。這些症狀可能會同時出現,或在病毒感染後陸續出現。除此之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對光敏感、頸部僵硬、皮疹、噁心、嘔吐、活力或食慾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以及癲癇發作等症狀。黃醫師特別提醒,腦炎的症狀可能與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因此,在診斷時需要特別注意患者是否接觸過某些病原體,如蜱蟲(可能導致萊姆病)、蚊子(可能傳播西尼羅河病毒)和貓(可能引起巴爾通體感染,又稱貓抓病)等。
孩子突然變乖要小心!8歲調皮妹狂睡不說話 就醫檢查竟是「腦炎」
1名8歲女童連續2天頭暈,第3天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送醫後發現電腦斷層有輕微腦水腫,並轉入加護病房給予降壓藥與預防性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後續檢查診斷小女孩是因為感染造成腦病變,經與中醫合併治療及積極復健,住院一個月後總算可以活蹦亂跳的出院,回到原本古靈精怪、調皮搗蛋的樣子。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腦炎可能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正常或過度反應,也可能因為自體免疫因素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攻擊健康組織所產生;腦炎的預後很難評估,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有些可能出現癲癇和更長期的學習問題,也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或有致命的危險。黃佳雲指出,個案自急診轉入加護病房後,團隊第一時間即給予高劑量類固醇及靜脈免疫球蛋白,因觀察腦波有異常放電現象,因此也採取預防性抗癲癇藥,經腦部磁振攝影疑似發現雙側大腦,右側橋腦及部分胼胝體有多處影像增強,懷疑是「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在治療後,除在病房即掌握時間安排復健外,更同時會診中醫科進行針灸治療。馬偕紀念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說明,針灸對於中風、腦外傷、腦炎等神經系統疾病已有非常多臨床經驗,為搶治療時機,在病童進入加護病房後即合併中醫針灸治療,由針傷科醫師團隊針對腦炎所造成意識不清的問題,以「開竅醒神」效果的穴位,包括腳底「湧泉穴」,針對手腳無力的狀況,以「足三里穴」及「合谷穴」等穴位合併治療,1週3次,1次15至20分鐘。一般而言,急性期以開竅清熱醒神為主要治療方式,待意識逐漸改善後,則以疏通經絡改善肢體活動功能等為主。相較於病人住院時一度只能靠鼻胃管進食,脊髓磁振攝影也顯示有急性橫斷性脊髓炎,在進行血漿置換後肢體動作逐漸好轉,住院一個月期間接受中西醫及復健合併治療的情況下,病情獲得改善,出院後一個月的門診追蹤,小女孩跑跳、說話及吞嚥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醫師解釋,部分病人的腦炎是自來於自體免疫原因所引起,此次個案的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通常發生在感冒之後,透過對抗自己的神經髓磷脂造成所謂「脫髓鞘」疾病。治療方式採取高劑量皮質類固醇,大多數兒童對藥物反應很好且大都能完全或接近完全康復,如果此法效果不佳,也可以改用血漿置換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療方式。黃佳雲提到,診斷腦炎需要結合一系列病史詢問(包括免疫史)以及檢查,包括大腦影像來排除其他腦部結構的問題、腰椎穿刺檢查來檢查是否有細菌和病毒等感染、腦波可以偵測潛在癲癇發作、血液、尿液和糞便檢查看有沒有其他感染跡象,這些都有助於病人的治療決策。據了解,腦炎一開始可能因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症狀而加深診斷的難度,但仍有幾點觀察方向值得家長注意,臨床表現包括發燒、頭痛、對光敏感度、頸部僵硬、皮疹、噁心、嘔吐、活力/食慾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癲癇發作。醫生提醒,由於腦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也需要注意到與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狀同時出現或隨後出現的症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如腹瀉、噁心、嘔吐或皮疹。也可能在被攜帶疾病的病原體感染後發生,包括蜱蟲(萊姆病)、蚊子(西尼羅河病毒)和貓(巴爾通體,也稱為貓抓病),或其他動物暴露、環境暴露(例如在水中游泳)。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為各種類型神經系統和發展障礙的嬰兒、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照護,由於腦炎造成腦組織無法正常運作,病人可能會出現癲癇發作、精神錯亂或行為改變。而腦炎在臨床上常常無法找到明確的致病原因,治療目標會從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讓大腦在發炎情況中慢慢恢復,急性期之後,仍需要定期門診追蹤,接受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
小症狀上藥局...藥界籲政府檢討分級醫療 就醫過多加收部分負擔
藥界近年宣導「自我照護」概念,希望民眾小症狀上藥局。基層藥師協會呼籲政府全面檢討分級醫療制度,針對就醫次數過多者加收部分負擔,貧戶、重大傷病者除外。另建議比照日本,一年到藥局買藥達一定金額就能抵稅,鼓勵民眾自我照護。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認為,台灣看病過於方便,一些民眾認為「我付保費,高興怎麼看就怎麼看」,但這是不對的,分級醫療有全面檢討的必要。台灣自我照護產業協會理事長蔡宜芳也認為,健保的錢應更多投注在重症身上,若小症狀上藥局仍不會好,藥師也會輔導民眾看醫生。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例,一年就醫耗費的健保資源近300億,沈采穎認為,政府須加強宣導流鼻水、過敏、拉肚子、頭痛等小症狀先上藥局。為避免資源浪費,一年就醫超過20次者,可考慮加收2成部分負擔,超過30次則收3成,同時將重大傷病者、貧戶排除在外。沈采穎認為健保不應包山包海,輕症的藥品如乙醯胺酚、布洛芬,都不應由健保給付。為鼓勵自我照護,日本更祭出一年上藥局買藥達3~5萬可抵稅的作法,建議政府參考,避免排擠重症的需求。基層醫療協會秘書長羅源彰提醒,兒童無法正確表達,有時覺得耳朵怪怪,很可能是中耳炎,但中耳炎的抗生素不易在藥局買到,病情延誤恐致聽力受損。拖很久的症狀也不宜直接上藥局,像是1~2個月的咳嗽,醫師一聽就知會不會是氣喘,若聲音不對,還可能是肺癌。羅源彰說,台灣醫療可近性高,診所數量與超商差不多,不同於美國,到診所得預約排隊;也不同於對岸,除醫院,就只能去藥局。在資源充足之下,診所能擔任分級醫療第一層角色,提供最快速、便捷的照護,有問題也會轉到大醫院治療。
人妻嘴巴超臭!尪狂笑嫌棄「吃到餿水」 醫曝10大可能因素
不少人有疑問,為何天天刷牙,但還是會有口臭。對此,彰化秀傳醫院急診小兒科醫師黃士倫解答,可能跟牙齒、鼻腔咽喉、腸胃等因素有關。黃士倫在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表示,曾遇到一名女病患進到診間時,全身有濃郁的香水味;女病患透露,3年多前開始出現口腔異味,於是會避開產生味道的食物,像是大蒜、洋蔥、韭菜等,老公甚至還會笑她吃到餿水,讓她很傷腦筋。黃士倫指出,想克服口臭問題,首先就必須了解口臭的原因是什麼,一般可以分成以下幾個因素。●牙齒因素:蛀牙、牙結石、牙周病、牙齦炎。●鼻腔咽喉因素:鼻竇炎、鼻過敏、鼻塞、萎縮性鼻炎、張口呼吸、打呼、睡眠呼吸終止症、鼻咽腺樣體肥大、口腔潰瘍、口腔念珠菌感染、扁桃腺發炎、扁桃腺結石。●胃腸問題:胃酸逆流、消化性潰瘍、胃消化不良。●飲食:吃大蒜、韭菜、洋蔥等含硫食物,產生大量胺基酸的牛奶與乳製品、甜食、含糖飲料、咖啡等酸性飲料,不吃早餐也容易口臭。●抽菸、酗酒及嚼食檳榔。●藥物:阿斯匹靈、抗憂鬱劑、抗組織胺、利尿劑等,會使唾液減少,增加口腔壞菌。●內科疾病:糖尿病、腎臟疾病、肝臟疾病、 乾燥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感染:細菌性、病毒性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頭頸癌治療後:鼻咽癌、口腔癌或是其他鼻腔咽喉癌,經過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後,造成口水分泌減少、鼻腔鼻竇或是鼻咽腔结痂,也會造成嚴重口臭。●中風後:可能因為中風之後吞嚥困難, 胃管口腔照護不佳。黃士倫說明,刷牙刷對了可減少口臭,至於早晨起床後口腔容易有異味,是因為附著在舌頭上的細菌,因為夜間口水分泌減少,而大量繁殖,造成口臭;之前美國微生物醫學期刊也發表,造成胃潰瘍原凶的幽門螺旋桿菌,也可能寄居在口腔內造成口臭。黃士倫提到,很多人會問,如果因為口臭問題找醫師會不會被笑,「其實不會,不過就醫前,一定要先問自己是否做好基本功課,例如,刷牙刷對了嗎?有沒有用牙線的習慣?口臭問題難以啟齒,但影響到人際關係真的很困擾,希望找到真的原因後能臭味摒除,展開新的人生。」
6月很反常…發燒、喉嚨痛、咳嗽 醫驚呼:病人多到不像夏季
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表示,6月很反常,因為通常夏天上呼吸道感染案例會少於冬天,「但身為家長的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與小孩怎麼夏季感冒發燒這麼頻繁!」而診斷時也要用快篩協助鑒別診斷。醫師張益豪在臉書發文,「不要覺得醫師就不會生病,最近也是喉嚨痛痛,差一點發燒!六月很不像六月,夏天上呼吸道感染是會比冬天少很多的但身為家長的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與小孩怎麼夏季感冒發燒這麼頻繁!最近門診確實不管兒童或者小孩,發燒、喉嚨痛、咳嗽的就診病人多到不像是夏季,過往夏天都是耳鼻喉科小兒科的淡季,也就是病人數會比冬天少30%左右。」張益豪說,「這些上呼吸道症狀的民眾,確實不乏有『流感病毒』與『新冠病毒』的確診者,流感來說,上呼吸症狀通常比較齊全,大多有身體酸軟、咳嗽、鼻塞、流鼻水較多項的上呼吸道表現。」張益豪指出,「至於新冠的話,症狀還是跟過往一樣變化多端、排列組合蠻多的,有的單純流鼻水、鼻子痛,而有的是以頭暈、甚至噁心嘔吐為表現,但也有部分民眾就只有喉嚨痛。」張益豪說,「流感與新冠病毒感染有沒有很相識的表現,有的!那就是,大多都會有高燒、疲倦、喉嚨疼痛或咳嗽,也因為很相似,所以醫師在診斷時,還是需要以快篩來當作協助鑒別診斷。」張益豪指出,「新冠疫情已經三年多了,民眾對於快篩其實把握度都蠻高的,可以自我檢測,但如果是流感病毒,就需要透過醫師的檢查技巧來幫民眾做快篩,民眾是無法在外面取得流感病毒的快篩產品的,需要到醫療院所接受檢查,甚至流感季節盛行的季節,公費抗流感病毒藥物的給予,是只需要醫師的臨床檢查經驗判斷,認為民眾是流感,就可以直接給予,不需要有快篩陽性。」張益豪說,「新冠確診之後,目前治療方式有西醫的抗病毒藥物跟中醫的清冠一號。流感部分呢?有抗病毒藥物,不管是一次服用兩顆服用一次即可的劑型、早晚一次五天的劑型,效果都不錯,建議跟醫師討論之後再來使用公費或自費抗流感病毒藥物。」
疫情遺毒3/婦人確診後突發心肌梗塞! 醫:肺栓塞更需注意「死亡率逾5成」
54歲江小姐因長期胸悶不適就醫,接受心導管檢查顯示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於是動手術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支架,出院後江小姐出現發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家自行快篩後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江小姐原先不以為意,然而卻在數日後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等症狀,至急診就醫後,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於是由心臟內科團隊緊急安排介入性心導管治療,最後撿回一命。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醫師吳靜如表示,新冠病毒除了影響呼吸道之外,心臟及血管也是病毒的攻擊目標之一,因此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造成心肌炎、血栓導致心肌梗塞、肺栓塞、腦中風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系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表示,不論是施打新冠疫苗或罹患新冠肺炎的患者,肺栓塞的風險比腦中風與心肌梗塞都高出許多,根據國內外發表數據,新冠疫情3年來,肺栓塞患者比之前增加3成以上。徐中和表示,肺栓塞是繼心肌梗塞、腦中風之後,排名第三高的心血管疾病死因。「急性肺栓塞是指血塊將輸血血液到肺部的血管塞住,肺動脈遭到血塊堵塞後,血液很難從心臟順利的打入肺臟,會造成全身血壓下降、缺氧的現象,死亡率超過50%,甚至高於心肌梗塞。」「根據美國醫界研究報告顯示,約3成肺栓塞病人因為沒有被正確診斷或未經治療而死亡,其中高齡長者、長期臥床、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肥胖、抽煙、罹癌、心肺或是腎臟疾病等人,都屬於肺栓塞的高風險族群。」中研院發現新冠病毒會活化血小板,因而引發過多的嗜中性胞外網狀結構,進而造成嚴重血栓。(圖/報系資料照)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研究團隊發表研究報告,發現受體CLEC5A和TLR2是新冠病毒引發肺栓塞的關鍵,這項研究成果也已經發表於生醫科學雜誌(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期刊。謝世良發現新冠病毒會活化血小板以放大發炎反應,進而產生血栓,此研究的第一作者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學者宋佩珊指出,收集新冠急性期患者的血液檢體時發現,血小板被活化後會產生大量的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Ts)及自殺式的細胞死亡(NETosis)。宋佩珊說,近期許多研究顯示,病人體內過多的嗜中性胞外網狀結構會引起免疫血栓,甚至是嚴重的血管內栓塞,這些肺部微血管阻塞導致肺部及其他器官缺氧,進而造成全身性損害。吳靜如則提醒,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應多加注意身體警訊,若感到胸悶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等不適,應盡早至心臟內科門診或急診就醫,評估是否進一步進行心導管檢查或治療,以避免後續併發症發生。
日本爆「食人菌」疫情 前台大醫籲恢復「疫情2習慣」:不用取消行程
日本爆發「食人菌」疫情,今年已有近千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引發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是去年同期的2.8倍,讓不少打算赴日旅遊的國人相當擔憂。對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認為,去每個國家旅遊都各式各樣的風險,如果不想取消日本行,建議恢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2個習慣,可降低染病風險。據了解,A型鏈球菌容易在秋冬到早春引起咽喉炎及扁桃腺炎,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有可能會被感染,依侵犯部位不同,症狀也不一樣,最常見就是喉嚨,造成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喉嚨扁桃腺像被塗上一層奶油,會非常疼痛,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不同,不會咳嗽、流鼻涕和結膜炎。林氏璧在臉書粉專「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說明,出現在日文新聞的「人食いバクテリア(食人菌)」是從英文的flesh-eating bacteria來的,「但其實英文上主要是把necrotizing fasciitis(壞死性肌膜炎)俗稱flesh-eating disease,而可以造成necrotizing fasciitis的細菌有很多,都可稱做flesh-eating bacteria。」他提到,A型鏈球菌確實是其中一種很重要的「食人菌」,台灣一般是翻譯為「噬肉菌」,而這次國內媒體由日文新聞翻譯過來,才會變成食人菌,其實兩者是一樣的東西,「個人建議應該是噬肉菌比較正確。」林氏璧強調,去每個國家旅遊都有風險,在新冠疫情後的年代尤其如此,且新冠病毒還在不斷突變,有重症風險因子的人還是有可能在旅遊中染病甚至到重症,對於可能的狀況都要有心理準備,知道如何預防,還有沙盤推演才是最重要的。林氏璧建議,如果民眾打算到日本旅遊,擔心會感染A型鏈球菌,又不想因此取消行程,可以恢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2個習慣,就是戴口罩和勤洗手,但也不是他說可以去就可以去,「不是因此你去日本就一定不會遇到麻疹、臭蟲、新冠、A型鏈球菌重症。了解風險高低,知道要怎麼處理,該保的保險要保,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
6歲童跌倒感染「食人菌」險截肢 醫示警:其實很常見
日本爆發「食人菌」疫情,今年短短5個月已有近千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是去年同期的2.8倍。疾管署則表示,台灣目前未見異常狀況,和近4年趨勢相當;針對該「食人菌」,醫師指出每10個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約有1人感染,而相關症狀也曝光,假如侵犯心臟瓣膜,可能導致心衰竭,還有壞死性筋膜炎。據了解,A型鏈球菌容易在秋冬到早春引起咽喉炎及扁桃腺炎,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有可能會被感染,依侵犯部位不同,症狀也不一樣,最常見就是喉嚨,造成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喉嚨扁桃腺像被塗上一層奶油,會非常疼痛,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不同,不會咳嗽、流鼻涕和結膜炎。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蔡璟忠指出,「A型溶血性鏈球菌」其實很常見,每10個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大約就有1人是「A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患者感染後可能出現發燒、頸部淋巴結腫、化膿性扁桃腺炎、猩紅熱等症狀。A型溶血性鏈球菌又稱為「食人菌」。(圖/翻攝自維基百科)蔡璟忠提醒,治療「A型溶血性鏈球菌」,一定要完成10天抗生素療程,一旦侵犯心臟二尖瓣,血液會逆流,可能造成心衰竭,需置換心瓣膜,也可能侵犯腎臟,造成腎絲球腎炎。另外,「A型溶血性鏈球菌」也可能藉由傷口侵犯皮膚和筋膜,造成丹毒、蜂窩性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等病況。過去曾有一名6歲男童,在幼稚園跌倒,又小腿破皮,2天後變腫脹、疼痛,還發高燒,診斷為「A族溶血性鏈球菌」,細菌一路吃到皮膚下方的筋膜,經過開刀劃開小腿肚、減壓,並清創壞死的筋膜,才免於被截肢的下場。疾管署表示,A型鏈球細菌稱為化膿性鏈球菌,是種beta溶血性革蘭氏陽性細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通常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除感染喉嚨外,A型鏈球菌還會感染皮膚造成膿疱瘡,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更深入到筋膜,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菌感染或噬肉菌感染;另會引起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導致多個臟器衰竭,進而引發休克死亡。綜合日媒報導,截至6月2日,日本已經有977人感染俗稱「食人菌」的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創下1999年統計以來最高紀錄。台灣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9日則表示,依據疾管署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LARS)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1周至第22周,每周A型鏈球菌檢出件數介於22至36件,和近4年趨勢相當,雖然A型鏈球菌感染不屬法定傳染病,不過疾管署仍會持續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菌株,進行基因定序。
一次2款抗生素出包!市占5成「菌巴達懸液用粉」驚見結塊 食藥署下架回收
抗生素藥品接連出包!衛福部食藥署6日公布2款藥品回收資訊,其中「菌巴達懸液用粉」因民眾反映有結塊情形,共計下架回收4590瓶,該藥品市占率逾5成,但廠商尚有庫存,食藥署評估沒有缺藥疑慮。另「意欣可利制菌凍晶注射劑」則是因為實驗數據完整性不足,遭食藥署要求回收2020瓶,另有2批庫存須銷毀。「菌巴達懸液用粉」主要用於革蘭氏陽性、陰性及厭氧菌引起包括支氣管炎及肺炎的下呼吸道感染、皮膚及軟組織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及性傳染病。有民眾向地方衛生局反映該藥品潮解結塊,食藥署檢驗確定未符合原核准規格,因此要求啟動回收作業。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經調查僅有1批號產品出現問題,批號221123已銷售4590瓶,已要求廠商應於6月13日前完成回收作業,並應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該藥品去年健保用量共5萬2160瓶,市占率53%,由於廠商仍有庫存可供應,預估無缺藥疑慮。「意欣可利制菌凍晶注射劑」適用於一般抗生素無效、具多重抗藥性的革蘭氏陰性菌嚴重感染。王德原說明,該製造廠前次嚴重違反GMP規範,食藥署前往複查,雖已改正缺失,但又發現該藥品的效價試驗數據不完整,電腦登載不清楚,紙本記錄未妥善保存,難以證明數據真實度。王德原說,其共有3批號藥品數據不完整,其中2批仍在庫存須銷毀,另有1批已出貨,批號900060AA001共2020瓶,回收期限為6月24日。該藥品去年健保申報量僅17支,市占率低,且有9張同成分、同劑型、同含量的「三同藥品」許可證,因此不影響藥品供應。
54歲女染新冠爆發急性心肌梗塞! 搶在黃金期治療「1周後出院」
54歲的江小姐,長期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並於數年前因末期腎疾病開始接受規則的血液透析治療。江小姐因長期胸悶不適就醫,接受心導管檢查顯示兩冠狀動脈有嚴重狹窄,其中右冠狀動脈為長期慢性完全阻塞,花費數小時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塗藥金屬支架。手術順利完成的江小姐,出院後幾天開始出現發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家自行快篩後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江小姐原先不以為意,然而卻在數日後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症狀,至急診就醫後,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於是由心臟內科團隊緊急安排介入性心導管治療。心導管檢查顯示,原先嚴重狹窄但仍有血流尚未處理的冠狀動脈左迴旋枝,竟在短時間內轉變為急性完全阻塞,造成此次的急性心肌梗塞。經過心導管團隊搶救,順利將阻塞的左迴旋枝冠狀動脈打通,並置放塗藥金屬支架治療。江小姐術後恢復良好,此次心肌梗塞因搶救即時,未造成心臟功能衰退或影響,治療後順利解除隔離,並於一週後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靜如說明,新型冠狀病毒除了影響呼吸道之外,心臟及血管也是病毒的攻擊目標之一,因此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造成心肌炎、血栓導致心肌梗塞、肺栓塞、腦中風等。吳靜如提醒,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應多加注意身體警訊,若感到胸悶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等不適,應盡早至心臟內科門診或急診就醫,評估是否進一步進行心導管檢查或治療,以避免後續併發症發生。
醫嘆「好多人生病」 示警發燒「3大病毒」:有症狀就快去快篩
近期不僅腸病毒正流行,流感病毒也不遑多讓,小兒科醫師陳信宏發文表示,最近接連遇到好幾個患者高燒不退、劇烈咳嗽,提醒大家發燒一定要去快篩,才能對症下藥。小兒科醫師陳信宏在臉書發文表示,最近接連好幾個患者高燒不退、劇烈咳嗽,經過快篩檢查確認是hMPV病毒感染。根據診所統計,最近發燒第一名為流感,第二名為腺病毒,第三名為新冠病毒。陳信宏也提醒民眾,發燒一定要來快篩才能對症治療,「藉由快篩可以正確診斷、快速治療」。衛福部也曾說明,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是一種RNA病毒,hMPV感染可出現一系列呼吸道症狀,從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到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可以導致住院和死亡,目前對hMPV感染尚無特定的治療方法,輕度感染建議症狀治療,至於嚴重病例,則需要提供積極的重症支持治療,可能需要氧氣治療、呼吸支持和機械通氣等。此外,衛福部也提醒大家,hMPV的傳染方式包含飛沫、直接、間接傳染,症狀有咳嗽、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嘔吐、發燒(2至3天或6至7天都有可能),且過敏體質可能被誘發哮喘、氣喘發作。因此早產兒、5歲以下嬰幼兒,尤其1歲以下嬰兒、擁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慢性呼吸道疾病(包含氣喘、慢性阻塞肺疾病)、免疫疾病或癌症的孩子等五個族群,都需要特別小心。
小兒科醫示警多名小孩「高燒、猛咳」 5族群要特別小心
小孩子的免疫系統在出生時並不成熟,需要時間來發展和強化,因此他們更容易受到病毒、細菌和其他病原體的感染。日前小兒科醫師林智葳就提醒,在門診遇到幾個高燒好幾天、劇烈咳嗽的孩子,在診間進行病毒快篩後都呈現了「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陽性,醫師也提醒家長們,有5種族群的孩童要特別注意。小兒科醫師林智葳近日在臉書粉專「醫心葳你Wei醫師~林智葳醫師」表示,自己最近門診遇到幾個高燒好幾天、劇烈咳嗽的孩子,在診間進行病毒快篩後都呈現了「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陽性。他也提醒家長,「雖然hMPV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也不容易引發重症,可是它容易讓孩子高燒數日,有些甚至到第7天才退燒、可能引發嚴重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的特性還是不容忽視,對於父母而言,知道孩子發燒的原因也會相對安心許多」。衛福部也曾說明,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自2001年被發現以來,已對全球造成相當的疾病負擔,尤其是在兒童、老年人和免疫不全族群的感染率和嚴重度相對其他族群高。衛福部的說明中也指出,hMPV是一種RNA病毒,hMPV感染可出現一系列呼吸道症狀,從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到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可以導致住院和死亡。目前對hMPV感染尚無特定的治療方法,輕度感染建議症狀治療,至於嚴重病例,則需要提供積極的重症支持治療,可能需要氧氣治療、呼吸支持和機械通氣等。此外,衛福部也提醒大家,hMPV的傳染方式包含飛沫、直接、間接傳染,症狀有咳嗽、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嘔吐、發燒(2至3天或6至7天都有可能),且過敏體質可能被誘發哮喘、氣喘發作。因此早產兒、5歲以下嬰幼兒,尤其1歲以下嬰兒、擁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慢性呼吸道疾病(包含氣喘、慢性阻塞肺疾病)、免疫疾病或癌症的孩子等五個族群,都需要特別小心。
台灣也有「食人菌」 6歲童跌倒感染險截肢…醫示警:其實很常見
北韓以日本流行「暴發性A型溶血性鏈球菌」為由,取消原定於平壤的男子世足資格賽。針對該「食人菌」,醫師指出每10個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約有1人感染,而相關症狀也曝光,假如侵犯心臟瓣膜,可能導致心衰竭,還有壞死性筋膜炎。據了解,A型鏈球菌容易在秋冬到早春引起咽喉炎及扁桃腺炎,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有可能會被感染,依侵犯部位不同,症狀也不一樣,最常見就是喉嚨,造成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喉嚨扁桃腺像被塗上一層奶油,會非常疼痛,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不同,不會咳嗽、流鼻涕和結膜炎。治療A型溶血性鏈球菌,一定要完成10添抗生素療程。(圖/翻攝自維基百科)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蔡璟忠指出,「A族溶血性鏈球菌」其實很常見,每10個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大約就有1人是「A族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患者感染後可能出現發燒、頸部淋巴結腫、化膿性扁桃腺炎、猩紅熱等症狀。蔡璟忠提醒,治療「A族溶血性鏈球菌」,一定要完成10天抗生素療程,一旦侵犯心臟二尖瓣,血液會逆流,可能造成心衰竭,需置換心瓣膜,也可能侵犯腎臟,造成腎絲球腎炎。另外,「A族溶血性鏈球菌」也可能藉由傷口侵犯皮膚和筋膜,造成丹毒、蜂窩性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等病況。過去曾有一名6歲男童,在幼稚園跌倒,又小腿破皮,2天後變腫脹、疼痛,還發高燒,診斷為「A族溶血性鏈球菌」,細菌一路吃到皮膚下方的筋膜,經過開刀劃開小腿肚、減壓,並清創壞死的筋膜,才免於被截肢的下場。
這2類人注意!流感、新冠雙夾擊 急診醫曝「6重症前兆」:快就醫
秋冬時期是病毒的流行季,不僅季節性流感盛行,新冠肺炎疫情也不斷升溫,對此,急診部主治醫師指出,近1個月來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患明顯增多,症狀包括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醫師特別提醒,如果本身是65歲以上或有慢性病的患者,要留意是否有出現「6症狀」,因為這可能是重症前兆。醫學中心急診部主治醫師日前在臉書粉專「急診男爸one」發文指出,近1個月來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患明顯變多,除了可能是流感所致,也有可能是新冠快篩陽性的患者,「所幸大多都還是輕症,頂多因為發燒或是肌肉酸痛與喉嚨痛,導致不太舒服的感覺,多半沒有嚴重的併發症」。醫師進一步提醒,如果本身是65歲以上的長者,或是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像是腎臟病、糖尿病、癌症、肥胖、慢性肝病、慢性肺病、氣喘等,都屬於高風險患者,記得要就醫讓醫師評估,是否要開立公費口服抗病毒藥物。此外,高風險患者還要注意是否有以下6點重症前兆,分別為「血氧下降、呼吸困難、持續胸悶胸痛、心跳過快、血壓降低、意識不清」,醫師提醒若出現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檢查,讓醫師評估是否有併發嚴重肺炎,以利後續治療。最後醫師也呼籲,前往戶外人潮較多的地方,或是相對擁擠的室內空間,仍建議民眾要戴口罩以避免感染,保護自身健康。
男童入境發燒 機場檢出首例黴漿菌個案
為防範大陸呼吸道疫情,疾管署自11月26日起鼓勵陸港澳入境旅客採檢,近兩周來首度驗出黴漿菌個案,10多歲男童4日抵台時有發燒症狀,5日驗出黴漿菌陽性,目前病況已好轉。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零星檢出黴漿菌並不意外;感染科醫師則指出,黴漿菌容易和呼吸道病毒合併或先後感染,導致病程拉長,近期逢季節變化,仍建議民眾自主戴口罩。針對陸港澳入境的旅客,疾管署11月26日起在台北、桃園、台中及高雄共4處國際機場實施「定點監測鼓勵採檢」措施,檢驗項目包括17種病毒和4種細菌。疾管署公布最新檢驗結果,截至6日共採檢109人,其中84人為陽性。陽性個案中,分別為流感病毒57例、新冠病毒10例、腺病毒7例、鼻病毒3例、副流感病毒及一般冠狀病毒各2例、肺炎黴漿菌1例,另有1例同時檢出流感病毒及新冠病毒,1例則同時檢出一般冠狀病毒及鼻病毒。針對陸港澳入境鼓勵採檢措施實施近兩周,首度驗出黴漿菌個案,羅一鈞說明,個案為10多歲男童,4日自中國大陸入境,在機場有發燒症狀,於檢疫站接受採檢,5日檢驗結果為肺炎黴漿菌陽性,6日衛生局電訪追蹤,家屬表示已至醫院就醫,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經治療後已退燒、自述身體好多了。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黴漿菌喜歡欺負免疫力低的人,經常和呼吸道病毒合併感染或先後感染,例如感染病毒後出現呼吸道症狀,又感染黴漿菌導致咳嗽,拉長病程。他指出,最近第一線看到的黴漿菌案例並沒有想像得多,台灣不需要太緊張,但近期適逢季節變化,仍建議自主性戴口罩,達到預防效果。「零星檢出黴漿菌並不意外!」羅一鈞表示,機場採檢仍以流感和新冠為主要檢出病原體,占比分別為67.8%和11.9%,而黴漿菌僅占1.2%。目前中國大陸呼吸道疫情已轉為流感為主,黴漿菌呈下降趨勢,且歐美東南亞等地新冠疫情也在升溫,呼籲民眾盡早接種流感及新冠XBB疫苗。
機場採檢「首例兒童肺炎黴漿菌」感染 10多歲男童自中國入境
疾管署為因應中國近期發生多種呼吸道病毒流行,自11/26起實施「定點監測、鼓勵採檢」措施,自11/26至12/6日四機場「定點監測、鼓勵採檢」共計採檢109人,其中84人為陽性,分別為流感病毒57例、新冠病毒10例、腺病毒7例、鼻病毒3例、副流感病毒及一般冠狀病毒各2例、肺炎黴漿菌1例,另同時檢出流感病毒及新冠病毒1例、同時檢出一般冠狀病毒及鼻病毒1例,檢出陽性仍以流感(67.8%)及新冠(11.9%)為主,呼籲民眾出國前儘早接種流感及新冠XBB疫苗。疾管署表示,肺炎黴漿菌個案為10多歲男童,12/4自中國入境,於機場因有發燒症狀於檢疫站接受採檢,並由檢疫人員提供就醫敬告單。12/5檢驗結果為肺炎黴漿菌陽性(當日已以電郵方式寄出報告通知),12/6衛生局電訪追蹤,家屬表示個案入境隔日已至醫院就醫,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經治療後已退燒、自述身體好多了。針對機場採檢執行近兩週以來驗出首例兒童肺炎黴漿菌感染個案,疾管署表示有零星檢出並不意外,個案為輕症、就醫後症狀已改善,整體黴漿菌在機場採檢佔比僅1.2%,仍以流感和新冠為主要檢出病原體。中國目前呼吸道疫情已轉為流感為主,黴漿菌呈下降趨勢,且歐美東南亞等地的新冠疫情也在升溫,因此主要仍提醒民眾出國前接種流感及新冠XBB疫苗,並注意勤洗手、戴口罩等防護措施。機場鼓勵採檢措施仍將持續執行,預計維持至春節期間。
頸部疼痛當作感冒 輕忽卻成甲狀腺低下
在秋冬交替感冒盛行的時節裡,出現喉嚨痛、發燒等症狀相當常見,不過當感冒總是好不了時,可要留意甲狀腺功能是否出現異常。36歲的蔡小姐從上月開始因為咳嗽、喉嚨腫脹、聲音沙啞等問題,不斷往返診所領藥但不見好轉,直到近期發燒不退、頸部還出現被掐住的壓迫感,到醫院抽血、超音波檢查後,才確診亞急性甲狀腺炎。甲狀腺超音波 可見發炎部位萬芳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劉漢文說明,亞急性甲狀腺炎,是甲狀腺組織的發炎反應,因為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也稱為病毒性甲狀腺炎,好發於30~50歲的女性,其病狀為甲狀腺腫大、壓痛,疼痛感可能蔓延至喉嚨、下巴、耳朵,偶爾會伴隨發燒,而處在不同的發炎時期,也會出現甲狀腺亢進或低下症狀。由於亞急性甲狀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有關,因此在確診前的1~4周裡,病人會出現疲勞、全身痠痛、咳嗽流鼻水等普通感冒症狀,劉漢文醫師強調,因為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發燒、頸部疼痛病徵與感冒相似,容易被忽略,雖說大部分情況能夠自癒,但病程往往長達數月,若沒有保持追蹤,恐已進展成永久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而沒有發現。治療急性甲狀腺 服用消炎止痛劉漢文醫師表示,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輕症者以服用消炎止痛藥為主,多數能緩解頸部的腫痛感,而症狀較嚴重的病人,則搭配類固醇使用並隨病況改善減少劑量。劉漢文醫師提醒,在發炎期進入恢復期前,病人應每2~8周追蹤甲狀腺功能,有甲狀腺自體免疫抗體的族群,更要維持每年追蹤。最後,當民眾發現甲狀腺腫大、頸部疼痛時,可考慮是否有亞急性甲狀腺炎的可能性,盡快到醫院檢查確認。
感冒拖1個月!36歲女呼吸困難「像被掐脖」 醫一查甲狀腺異常
正值秋冬換季是感冒的好發期,不過若是一直不見好轉,恐是甲狀腺功能異常!一名36歲女子上個月出現咳嗽、喉嚨腫脹、聲音沙啞等症狀,多次前往診所就醫卻未見效,沒想到1個月後竟開始發燒,且頸部有窒息感,緊急到大醫院求診才發現,原來並非感冒惡化。該名女患者上個月開始出現感冒症狀,多次往返診所看診並服藥後,始終都沒有康復,拖了一個月後她突然發燒不退,頸部甚至有「被掐住」的窒息感,這才連忙到大醫院就醫,經醫師檢驗後,確診為「亞急性甲狀腺炎」。萬芳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劉漢文表示,由於「亞急性甲狀腺炎」與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有關,因此又被稱為「病毒性甲狀腺炎」,患者感染的前一個月內,經常伴隨咳嗽、流鼻水、疲勞及全身痠痛等典型感冒症狀,因此容易被誤判為普通感冒。劉漢文指出,罹患「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病人多數會自行痊癒,但病程往往能拖到數月之久,除了上述感冒症狀之外,患者也可能出現甲狀腺腫大、發燒、壓痛等病徵,疼痛甚至蔓延至下巴、喉嚨及耳朵,且通常好發於30至50歲的女性。對此,劉漢文提醒,民眾若發現感冒一直好不了,要小心恐是甲狀腺疾病,由於病程較長,病患應每2至8周回診追蹤,而被診斷出「甲狀腺自體免疫抗體」的族群,更需要每年定期追蹤,否則恐造成「永久性」的甲狀腺功能低下。
孩童秋冬易發生過敏 中醫「穴道敷貼」溫和治療效果佳!
適逢夏秋交際,氣候又冷又乾燥,特別容易誘發過敏反應,特別秋天是塵蟎活躍的季節,其屍體與糞便飄浮在空氣中,也都是過敏原。衛生紙不離身、鼻水狂流,也是生活中的一大困擾,中醫建議孩童、長期過敏族群可考慮溫和的「穴道敷貼」方式治療,可以有良好的醫療效果。「穴位敷貼」治療 提升陽氣、扶正祛邪抗寒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兒科主任申一中說明,中醫的穴位敷貼治療是從清代《張氏醫通》中的白芥子塗法發展而來,也就是利用一些辛溫香竄、溫陽祛寒、逐痰利氣的中藥做成特殊藥餅,進行背部穴位敷貼,可使藥物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經由經絡氣血直達五臟六腑,驅除伏藏於體內的寒氣,並且能提升本身陽氣,而達到扶正祛邪抗寒的效果。敷貼的用藥以具有辛散溫通作用藥物為主要組成,如:元胡、細辛、白芥子等成分,加上生薑汁調製。通過對穴位的溫熱刺激,促進血脈運行、疏通肺絡,達到清宣肺氣、止咳平喘作用,相關常用背部穴位如:大椎、定喘、風門、肺俞、脾俞、腎俞等穴位。孩童懼怕針灸 穴位貼敷溫和、接受度高申一中指出,穴位敷貼可以治療多種疾病,特別適合用以緩解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發作頻率,肚子脹氣不適、反覆上呼吸道感染的小朋友也適合;成人方面,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病患也可適用。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簡便且溫和,貼於背部穴位後患者便可離開,敷貼於身上2-3小時候即可取下,對懼怕針刺、注射和服藥的患者更為適宜,所以孩童若不喜歡打針、吃中藥,對穴位敷貼的治療方式接受很高。非人人適用 孕婦及未滿一歲幼兒不適用然而,穴貼治療方式也非適用於所有族群。不適合對象包括孕婦、一歲以下的幼兒。另外,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容易過敏的人、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者,感冒發燒和咽喉發炎者,也不適合此法。申一中提醒,除了穴位敷貼搭配中藥治療之外,日常飲食中也能多加補充溫補食物,可取白木耳及百合做一個基礎藥材,加入蓮子或紅棗煮成湯品,滋補養身,治療多管齊下,度過過敏好發的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