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疾病
」 心肌梗塞 三高 猝死 心臟病 高血壓日常生活毒素超多!醫揭11項常見污染源 「洗澡用沐浴乳」也上榜
男星汪建民去年底檢查出罹患肺腺癌後,歷經9次化療、60多次電療,仍於7日晚間不敵病魔逝世,享年56歲,消息一出不僅震驚演藝圈,也再度引發外界對健康的重視。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透露,生活中的毒素無處不在,平時如何防範成為重要課題,建議民眾多注意以下幾點,相信就可以防毒保命。1、戒菸、限酒、少吃成藥:菸酒無疑增加身體毒素負擔,而愛吃成藥或者是來路不明補品等,更可能傷肝傷腎,反而破壞排毒器官的正常運作。2、養成多喝水的習慣:喝水,尤其喝足量好水,不但促進新陳代謝,也可以將身體內代謝的不好物質藉由尿液排出去,減少毒物與身體細胞接觸時間,自然可以減少腫瘤的發生。成年人請至少每日喝水2000 cc,並減少喝瓶裝水,以免喝進塑化微粒,適得其反。3、減少接觸污染來源:例如少用塑膠袋裝盛熱食,少用沐浴乳洗澡,化妝保養品也不要過度使用,奇怪的香精、或是空氣芳香劑少用,少食加工食品以及大型魚,吃中藥或是保健食品請諮詢專業人員,儘量不用殺蟲劑,防曬請用物理性防曬用品,少吃罐頭食物,手摸過熱感應紙或是黏土玩具後一定要洗手,裝潢家具要用環保無污染材質,家中放置空氣清淨機,外出注意空氣品質app的即時資訊,有污染的話請務必戴上口罩。4、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多吃十字花科蔬菜,例如花椰菜、大小白菜、青江菜、芥蘭、油菜、球芽甘藍、芝麻葉、羽衣甘藍等,可以減少口腔癌、食道癌、大腸癌、乳癌等機率。因為這裡頭含有蘿蔔硫素以及異硫氰酸鹽這類植化素,會經過胃酸的催化,產生吲哚等化合物,可以促進肝臟解毒酵素活性,代謝掉環境荷爾蒙等毒素。但是蔬菜本身可能有農藥殘留問題,所以蔬果清洗千萬不能馬虎。其餘包括大蒜、薑黃、酪梨、蘆筍、蘋果、柑橘類水果、芭樂、綠茶、甜菜根等都因為不同的營養素而有協助排毒的效果。5、適度運動以及流汗:流汗有助於毒素排除,研究顯示流汗的汗液當中可以偵測到微量重金屬,運動就是流汗的催化劑,運動流汗搭配喝水就是很好的排毒過程。有人不容易出汗,可以用泡澡或是泡腳的方式來發汗,也是不錯的方法,但如果是運動出汗會比桑拿發汗可以排出較多的鎳、砷、鉛、銅等重金屬。6、充足睡眠:充份的睡眠可以促進肝臟修復,讓肝臟解毒效率更好,睡眠也可以促進大腦廢棄物質的排除,降低大腦損傷以及認知功能退化。7、控制三高疾病以及減糖飲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會影響腎臟腎絲球過濾率功能,降低腎臟排毒機制。血糖以及血脂肪過高也會影響肝功能,導致肝臟解毒力下降。當有脂肪肝時,限制糖分攝取可以減少肝臟脂肪堆積,利於肝臟解毒。
世界首例!35歲女「內臟全轉位」減重手術 「鏡面人」成功剷肥20公斤
35歲的李小姐是一位上班族,高中時期曾遇上嚴重車禍,檢查後李小姐驚覺自己的心臟肺臟、胃腸道器官等內臟位置,都與常人身體內部左右相反,臟器逆位如同「鏡面人」一樣。李小姐儘管有著170公分的傲人身高,在結婚生產後出現了常見的產後肥胖問題,儘管嘗試各種減重方式,如飲食控制、代餐及運動,但效果不彰,體重一路破百公斤持續飆升,成為重度肥胖病人(BMI=37.3)。同時,李小姐生活也因重度肥胖引發中重度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胃食道逆流等健康問題。經過中醫大附醫代謝醫學科主任辛明哲醫師與減重團隊詳細的諮詢評估後,李小姐於今年一月接受了「內臟全轉位縮胃曠腸減重手術」,四個月後減輕20公斤,體重從108公斤降至88公斤,術後所有脂肪肝、代謝異常及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改善許多,預計手術後一年後將回到65公斤的標準體重。辛明哲主任表示,內臟反位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結構異常。這種情況通常是在胸部X光檢查時意外發現。國際文獻顯示,大約每1萬到2萬5千人之中會有一例此種左右臟器相反的情況。辛明哲主任進一步說明,大部份的內臟轉位病人,健康與常人無異,但少部份的人可能合併有先天性的心血管疾病,而不管在何種醫療領域上,在執行內臟異位病人的手術皆極具挑戰,因為所有的器械和手術步驟都需要調整到與常規完全反向的位置,且此種手術為罕見病例無法事先練習,必須仰賴豐富的手術經驗與臨場應變來完成。辛主任說,縮胃曠腸手術是胃縮小併小腸繞道手術,它有重要的二個機轉:ㄧ是減少飢餓感,二是增加攝食時的飽足感。這是因為縮胃會降低胃的飢餓素分泌,而部分小腸的曠置縮短腸道,能夠升高腸泌素,提升大腦下視丘的飽足感,進而讓減重效果更好。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黃致錕院長說明,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自成立以來已完成近八千例減重手術。對於每位病人,都會根據其身體狀況和病史進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除了執行此次內臟全轉位減重案例外,也於去年完成了全球首例「內臟半轉位縮胃曠腸減重手術」,病人在手術後一年成功從108公斤減輕近45公斤。辛明哲主任補充,現代社會肥胖和相關代謝疾病已成為民眾健康上所關注的焦點,減重手術在近年的發展已經是相當的安全以及有效,如果有體重過重或有三高疾病的患者建議就醫諮詢,以免延誤治療時程。
這「6嚴重急症」急診室一堆 醫示警:5症狀中3小心了
醫學中心急診部主治醫師於5日在臉書專頁急診男爸one發文指出,在急診工作時,總會遇到許多急症,包括心肌梗塞、腦中風、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破裂、糖尿病酮酸中毒、血糖過高昏迷等,而這些嚴重的急症,其實都跟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脫離不了關係。醫師也說,代謝症候群就是個很好用來評估自身是否為這些慢性病的高風險族群,5項中,符合任3項,就得要注意了。醫師表示,心肌梗塞、腦中風、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破裂、糖尿病酮酸中毒、血糖過高昏迷都是急診檢傷1至2級的代表,且這些嚴重的急症都跟慢性三高疾病脫離不了關係。而代謝症候群就是個很好用來評估自身是否為這些慢性病的高風險族群,一般只要符合代謝症候群的族群,統計上都顯著有更高的風險會罹患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腦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也大幅提升。醫師也分享了,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並指出5項中,符合任3項,就是有代謝症候群。腹部肥胖(腰圍):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三酸甘油酯偏高:TG值≧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HDL-C 男性<40mg/dL、女性<50mg/dL醫師最後則提醒民眾,為了自己的健康,應趕量起腰圍量、血壓,健檢抽血報告數字也要對起來,若符合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飲食、運動、生活型態就得費點心思優化調整。
全台急凍「壯漢心梗險死」送醫搶命!重症醫曝4徵兆要小心
入冬最強寒流才剛襲台,全台已傳出多起心臟驟停及猝死案例,一名收治在高雄榮民總醫院的51歲男子,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所幸急救後才撿回一命。對此,醫師示警,氣溫急凍導致心肌梗塞患者激增,若民眾出現胸悶、胸痛、喘及冒冷汗等4大症狀,應立即就醫。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一名51歲男子因為「心因性休克」,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經緊急搶救後才恢復生命跡象,不過至今仍未完全脫險,由於寒流來襲氣溫驟降,導致心肌梗塞送醫的民眾突然爆增,目前加護病房已經滿床。黃偉春提醒,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在清晨與入夜,民眾除了應避免在清晨氣溫較低時出門之外,若出現胸悶、胸痛、喘及冒冷汗等4大症狀,恐是心肌梗塞發作前的徵兆,應立即前往醫院看診,切勿輕忽。另外,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陳翰興醫師指出,心肌梗塞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生活習慣不佳、精緻飲食加上攝取過多油脂,容易罹患三高疾病,導致心血管硬化,一旦溫差過大造成血管劇烈收縮,容易誘發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呼籲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才能降低健康風險的發生。
被譽為超級水果!蔬果類「降血壓之王」是它 每天1.6份效果明顯
三高指的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而全台高血壓患者逾529萬人,為三高之首,且據台灣衛福部的統計,台灣健保支付藥量最大的藥品,幾乎也都是用在治療高血壓等三高疾病的藥品。不過,除了靠藥物改善外,藍莓也是非常有效的降血壓水果,更被營養學家譽為「超級水果」。藍莓富含維生素E、A、B、SOD(超氧化歧化酵素)以及鉀、鐵、鋅、鈣等礦物質元素,英國日前1項研究也指出,適量攝取藍莓,能有效降血壓及增進心血管的健康,其關鍵則為多酚物質花青素。此外,據醫療網站「高血壓」(Hypertension)的報告指出,只要收縮壓降低5 mm Hg,就能夠有效減少10%中風或心臟病的風險,而在900名的研究對象中,每天吃1.6份藍莓的人,收縮壓就能平均下降4.1 mm Hg,因此藍莓可以說是降血壓的大功臣。不僅如此,100公克的藍莓中,就含有4.54公克的食物纖維,遠比高麗菜、空心菜、蘋果、香蕉、葡萄都還多,而纖維有利腸道菌群,有促進降血壓的效用。
猝死不分年齡「65歲前後僅差3%」 高血脂患者風險增3倍
根據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結果,國內十大死因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疾病,這四種疾病直接或間接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態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台灣18 歲以上成年人,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脂,而造成血管阻塞的主因之一,便是高血脂以及其延伸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健保署長石崇良也指出,近十年來,我國心血管疾病病人數持續增加,其中,高達79%源於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據108年其延伸的住院醫療費用約佔健保支出10%、將近638億元。所幸,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約80%心血管疾病可以預防,提升國人對高血脂的病識感與血脂數值的重視刻不容緩。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柏勳表示,許多中壯年族群存在「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是長輩才會有的疾病」的迷思,但事實上絕非如此,檢視各年齡層的心臟疾病死亡比例,更發現驚人的結果,25至64歲的青壯年、中壯年族群,其死亡比例竟與65歲以上長輩激似、僅相差3%左右。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暨成大內科部部主任劉秉彥指出,高血脂病人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為健康民眾的3倍,而主要原因就是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多。低密度脂蛋白如同亂丟垃圾的壞人,會把膽固醇丟在血管壁上,隨著「垃圾」越來越多,血管便會變得越來越狹窄。隨著可以通過的血液變少,體力變差、頭暈嗜睡等症狀便會接踵而來,血管堵塞的機率也會隨之增加,且「堵哪裡,壞哪裡」,若堵塞在心臟血管,會引起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在腦內,會造成腦中風;出現在周邊動脈,則會造成周邊血管阻塞等。除此之外,其他三高疾病、脂肪肝、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也會有所增加。黃柏勳說,每年定期篩檢、了解自身血脂數值是血脂控制最關鍵的第一步。然而,我國高血脂診斷率僅有52%、僅半數國人知道自己罹病,對比同為三高的糖尿病與高血壓,前者診斷率高達77%、後者也有63%。放眼亞洲地區,更是遠低於日本的80%、韓國的63%。在血脂控制想要贏日、韓,國人仍需努力。劉秉彥秘書長進一步提醒,許多長輩會誤以為服藥對身體健康不好,用保健食品降血脂即可,但事實上,約7成5的膽固醇問題是源於基因影響,僅有2成5與飲食有關,保健食品對控制血脂的成效有限,若誤信偏方,還可能導致肝功能變差,健康、經濟都受全面衝擊。黃柏勳指出,想要擊退高血脂的陰霾,先了解自身血脂是最重要的事。若忘記自已血脂數值或控制標準,只要打開《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即可快速檢視相關數值與衛教資源。根據過往經驗,發生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在療程展開一年後,高達三分之一的病人中斷服藥;兩年後,更有超過一半病人放棄治療。提醒民眾,若對療程有任何疑慮,也切莫聽信偏方或中斷治療,透過與醫師配合,才能奪回人生主導權,享受暢心無阻的「心」健康。
有加油站才有安全感 常有滾屎感快就醫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位三十出頭的鮮肉應徵到一個私人公司的老闆司機,雖然很珍惜這個工作,但因為老闆開會必須準時,擔心路況又害怕遲到,心理壓力炸鍋狀態下,他每次開到半路就想拉肚子,導致每次出門必須找加油站,不僅讓老闆在車上等,甚至最後因為造成老闆開會延遲,而錯過了與國外客戶簽約的重要會議,讓老闆損失了一筆很大的生意,就為了他的腸躁症,自覺虧欠便自行離職了。阮綜合醫院副院長蔡青陽醫師表示,腸躁症最常見的臨床症狀通常包括腹痛、腹瀉以及便祕,並且男女患者在症狀表現上有所不同,女性通常會便秘,腹瀉情況較少,而男性則可能更常表現為腹瀉。腸躁症的臨床症狀常受情緒波動影響,情緒因素如緊張、壓力和恐慌等可能導致腸蠕動異常。敏感、完美主義者或性急的人,甚至憂鬱症及焦慮症都可能引起腸躁症。常有患者覺得自己就是腸躁症,然而,腸躁症的診斷需謹慎進行,蔡青陽醫師提醒,需透過先檢驗以排除其他疾病。例如進行腸胃鏡,以排除胃或大腸器質性疾病,另外也透過腹部超音波確認其他內臟沒有問題,並且抽血做生化學檢查確認數值正常,經過這些檢查後,才可能是腸躁症,並且歸咎腹瀉、腹痛或便秘等症狀是壓力造成的。腸躁症首重抗痙攣消脹氣 新型口服藥安全性高腸胃的疼痛與皮膚疼痛不同,蔡青陽醫師指出,在以內視鏡檢查時切除息肉時,患者並不會感到疼痛,但腸胃痙攣的收縮痛,或氣體在腸道的脹痛,會讓患者感到疼痛不適,因此腸躁症治療首重抗痙攣、消脹氣。蔡青陽醫師進一步說明,腸躁症傳統治療採症狀治療,但若是軟便劑吃太多會拉肚子,並且止瀉藥過量,反而會便秘;若抗痙攣藥用太多,腸子不會蠕動,患者會更不舒服、更脹,但新型的抗痙攣劑並不會造成患者更不舒服,因此症狀治療的藥物都只能短期使用。若想要良好控制,長期使用必須要用真正治療腸躁症的藥。目前臨床上已經有很好的腸躁症口服藥物可以達到良好治療效果,新型的口服藥是極少量吸收(<3%),專一作用於腸胃道,並且以原劑型排出,不僅無全身副作用、安全性高,且穩定治療至少15週可達到最佳療效,預防90%患者免於腹痛復發的困擾,此外有共病,例如:攝護腺肥大或有三高疾病的患者,建議可以與主治醫師討論安全的用藥選擇。阮綜合衛教 藥物+心理調適雙管齊下曾有一位科技公司的高階女主管,事業成功常常受邀去演講,但因為自己知道身體的極限是十分鐘、二十分鐘就會想要跑廁所,因此從來不敢接超過半小時的演講。後來透過良好的醫病和信任,患者配合醫囑持續服用口服藥物治療了三到四個月左右,除了症狀明顯改善,症狀復發率也降低了。甚至可以接一個小時的演講,患者十分感激,透過良好的疾病控制,也提升她在工作上的成就。蔡青陽醫師指出,生活壓力會造成疾病惡化,但疾病本身又會造成生活壓力!患者感受自己的疾病造成別人的困擾,壓力雪上加霜,這種反覆的惡性循環讓腸躁症難以緩解。因此衛教在腸躁症治療中起著關鍵作用。透過衛教,患者能夠了解疾病的本質,學會適當的情緒管理,並配合醫囑規律服藥,通過醫患合作,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夏天要命習慣1/颱風天前「做這2件事」恐猝死 醫示警:無三高也會中鏢
隨著極端氣候影響,近年來夏天心臟病案例愈來愈多,但沒想到除了溫差,氣壓變化竟也會誘發心肌梗塞?!醫師指出,颱風天前氣壓會劇烈轉變,如果此時飲酒、喝冰水,就可能導致血管收縮導致猝死,而且就算沒有三高疾病,只要吸菸、或有心臟病家族史,還是可能短短數秒鐘就撒手人寰!根據衛福部110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心臟疾病是國人第二大死因,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僅次於癌症,但若將所有心血管疾病加總起來,每年死亡人數高達5.4萬人,早已超越癌症。心臟病是一個概稱,其中包含了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心肌炎等等疾病,其中急性心肌梗塞最容易猝死,倒下去第一分鐘如果立刻急救,還有8~9成機率活命,之後每拖一分鐘存活率就下降7~10%,10分鐘後就幾乎就沒機會了。「我們都知道氣溫忽冷忽熱、驟降是心臟病發的關鍵因素,因為氣溫降低會增加血壓、血液黏稠度和心臟負荷。」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表示,過去大家較常提醒溫差變化會誘發心臟病,事實上,氣壓變化也同樣具有危險性,因此颱風天前就是一個關鍵時間點。黃奭毓說,颱風來臨前是高氣壓轉變為低氣壓的時刻,這時候除了會讓血管收縮得較為劇烈,也會影響自律神經運作,情緒也會變得易怒,因此更增加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如果平時又有飲酒、喝冰水的習慣,等於不斷增加血管與心臟的壓力,這時候隨便再給一點壓力,就會引爆心血管疾病。」醫師提醒,就算沒有三高慢性病,若有吸菸習慣、家族史,一旦感覺胸悶、胸痛,建議趕緊就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示意圖/黃威彬攝)瑞典蘭德大學醫學院在1898~2013年共追蹤27萬4029位心肌梗塞患者,結果發現氣溫降低、低氣壓、較高風速、較短日照皆是誘發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主要是因為這些氣象變化會導致血管收縮、交感神經活化,因此會增加心臟負荷,這項觀察16年的結果也刊登在國際期刊《JAMA Cardiology》。黃奭毓表示,其實許多生活習慣也和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例如日夜顛倒、熬夜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血壓失控、褪黑激素分泌不足,都會增加心臟病機率。「其實就算沒有三高等慢性疾病,還是可能突然爆發心臟病!」黃奭毓說,許多人自認沒有心血管風險,事實上只要吸菸、或是家族中曾有心肌梗塞病史,例如男生45歲前、女生55歲前因不明原因猝死,就具有心臟病的潛在風險,建議定期檢查,一旦出現胸悶、胸痛、喘等心臟病發徵兆,應趕緊就醫治療。
57歲男3個月甩29公斤 達文西減重手術「一併控制三高疾病」
57歲邱先生減重前要穿40吋腰身的牛仔褲,現在只要穿35吋,三個半月從117.5公斤減到91公斤,尤其,過去還有高血壓,糖尿病和呼吸中止症,現在病症都控制住了。邱先生之前因為過多應酬導致重度肥胖,體重超過百公斤,同時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等肥胖合併症,三年前原先計畫接受胃繞道手術,但是因為邱先生年輕時曾因為闌尾破裂接受手術造成嚴重腸腸沾黏,因此,當時手術醫師決定改為執行胃袖狀切除手術。但是手術後一年,病人體重開始復胖到117.5公斤,而且所有肥胖合併症又復發。因此,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減重中心李威傑醫師。李威傑醫師評估後,需執行達文西縮胃十雙通道胃繞道手術,將原來嚴重腸沾黏部分完全分離,接著針對擴張的胃部進行再度袖狀胃切除,然後進行胃迴腸吻合手術,手術時間長達4個小時半,病人在術後2天順利出院,目前手術後3個月回診,病人體重已從117.5公斤降至89公斤,也一併解決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等肥胖合併症。李威傑醫師表示,透過達文西縮胃十雙通道胃繞道手術,將胃縮小再接到腸子,所以吃下去的食物不易吸收,但是如果只是切胃,吃下去的食物還是會被腸子吸收,很容易復胖。病患執行胃繞道手術,必須注意術後營養問題,建議要多攝取維他命或高蛋白,比較不會復胖。由於邱先生嚴重腸沾黏,屬於複雜性手術,透過達文西機器人手術平台穩定性高,傷口小,流血少,可協助醫師執行長時間的手術。李威傑醫師指出,袖狀胃切除手術較為簡單,手術安全度高,但是容易復胖,有胃食道逆流以及糖尿病患者效果比較差等缺點。達文西胃繞道手術效果較袖狀胃切除手術為好,但是手術複雜度較高,因此需要比較有經驗的醫療團隊來執行,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睡眠呼吸中止症恐損害心臟及腦部 這「3項症狀」是警訊
日前1名46歲女子本身無三高疾病,卻突然中風,就醫後才發現有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OSA)。醫師表示,中度至重度OSA患者,身體發炎指數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而發炎與癌症、大腦退化等疾病息息相關,睡眠時呼吸中止所造成的間歇性缺氧,更可能導致心臟與大腦功能受損。根據《壹蘋新聞網》報導,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表示,造成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原因為睡覺時,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或是頸部重量、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睡覺時打呼就是最常見的警訊。若民眾有打鼾聲大到房間外都聽得見、肥胖、脖圍太粗(女性35公分以上,男性38公分以上)、總覺得睡不飽等問題,以上符合3項的話,就要小心是睡眠中止症,應盡早就醫治療。莊立邦接著指出,2021年國人10大死因,其中8項就跟睡眠不足有關,包括腦出血、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呼吸衰竭、疲勞駕駛所致交通意外等。中度至重度OSA患者,身體發炎指數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而發炎與癌症、大腦退化等疾病有關,長期間歇性缺氧造成血氧飽和度降低,更會導致心臟與大腦功能受損。身體發炎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造成血栓、粥狀動脈硬化等問題,嚴重時恐猝死。另外,重度睡眠中止症患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6倍,總癌症死亡率為常人8倍,中度以下患者糖尿病好發率則比一般人高2倍。根據國內最新調查訪問顯示,512位40歲~65歲國人中,男性每5位就有1位有打鼾、睡不飽的問題,為女性的9倍,其中又有近2成為OSA高風險患者,遠超過國外數據 。莊立邦強調,治療睡眠相關疾病要趁早,以防呼吸中止指數(AHI)逐年增加。
加護病房一個晚上就滿床「幾小時就死亡」 護理師曝10幾個都是這類疾病
近期寒流一波波,也造成不少人出現突發性疾病,一名加護病房(ICU)的護理師就表示,近日一個晚上就收了10幾個加護病房病患,甚至表示很多不到40歲就來加護病房的都有,也讓她警告必須多小心注意。加護病房護理師「林婷一下吧 icu護理師」發文寫下,近日天氣太冷讓加護病房一個晚上就收了10幾個病患,都是肌梗塞、腦中風患者,有的甚至不到50歲,「昏迷指數3分,短短幾個小時失去生命,這種離開會讓身邊的親人痛到無法呼吸,因為連告別都沒有機會」。她也表示,在加護病房常常接到腦中風、腦出血、心肌梗塞病患,他們絕大多數都是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加上抽煙、喝酒這些危險因素,但人就是這樣沒遇過沒在怕「說我自己身體我自己知道…應該還好吧」,結果不到40歲就來加護病房的一堆。她也表示希望大眾對自己負責,最不痛的治療就是預防。(圖/翻攝自林婷一下吧 icu護理師臉書)她也警告,若父母年過半百了,請一定定期體檢,花幾千塊做個基本的健康檢查,一點都不浪費錢,過年2000塊刮刮都可以不手軟的買一本,啊為什麼就不省起來去做比較高層次的健康檢查,有三高疾病或抽菸喝酒的,可考慮自費健康檢查腦部電腦斷層掃描 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每年一次的定期檢查。如果發現血管狹窄醫師評估可以先用藥物就先吃藥預防,不要等到手腳偏癱或心肌梗塞或則需要放支架的時候,已經很嚴重了。另外也需要控制飲食,太油太鹹太甜,真的不要吃的太油膩,她碰過很多開計程車司機、工程師,年紀輕輕中風、心肌梗塞!因為忙每天叫外送,天天吃控肉便當、炸雞腿、滷肉飯、蒜泥白肉,「台灣美食這麼好吃我當然也會吃」,但偶爾吃,不要天天三餐這樣吃然後宵夜再來個羊肉爐。如果已經知道自己有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還抽煙還喝酒,然後體重過重 腰圍肚子大到看不到弟弟妹妹,就更要注意。該運動去運動,該吃藥吃藥,很多人擔心吃藥會傷腎傷肝舉不起來,但不吃藥造成的疾病比藥物副作用來的更兇狠更棘手。
天冷「胸口悶痛」!以為只是感冒 就醫竟是急性心肌梗塞險喪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授,忽然感覺胸口悶痛,延伸到脖子和下巴,原本以為是天冷的小感冒,但隨症狀越趨嚴重,緊急就醫經心電圖檢查為急性心肌梗塞,合併有心律不整和心因性休克,屬於分級中最嚴重的第四級,死亡率極高。所幸心臟醫療團隊啟動緊急心導管手術,將阻塞的右冠狀動脈打通,並放置金屬塗藥支架,讓他順利撿回一命心血管三高疾病者 留心冠狀動脈疾病高市聯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戴大信提到,連日持續低溫,導致多起急病救護案件發生,除了保暖之外,有心血管或三高疾病的患者,應額外注意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若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甚至是盜汗或昏眩等症狀,就有可能會引起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等,務必注意身體狀態。天氣寒冷心血管收縮 易導致急性血栓戴大信進一步說明,天氣寒冷時,人體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較慢,天冷加速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荷,一旦血管內急性血栓產生,就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加上飲食三高(高油、高鹽、高糖),血中低密度膽固醇長期過高時,更會加速動脈硬化,使血管狹窄並失去彈性。除了血壓增加外,也會使血管產生血脂肪沉積產生血管斑塊,容易造成血管硬化阻塞嚴重,健康就會出現問題。做好保暖措施 胸悶、痛、喘、盜汗應儘速就醫戴大信提醒,不管是在室內還是室外,都要隨時做好保暖措施,年長者如果有外出運動,一定要做好伸展和暖身運動,在洗澡或泡溫泉的時候,也要避免溫差過大;另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要定期做血壓的量測,並遵守醫師指示服用藥物。值得一提的是,寒流期間,同住家人更要加強關心家中長輩狀況,一但有胸悶、痛、喘、盜汗等疑似心臟病症狀,要儘速就醫,甚至打119叫救護車,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天冷「心痛」勿輕忽 防範心血管疾病發作
連日持續低溫,導致多起急病救護案件發生,高市聯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戴大信提醒民眾,除了保暖之外,有心血管或三高疾病的患者,應額外注意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若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甚至是盜汗或昏眩等症狀,就有可能會引起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等,不得不重視!血壓增加阻塞 小心心肌梗塞隨著全球暖化、每到冬季溫度急速變化之際,更是心血管災情的高峰期,天氣寒冷時,人體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較慢,天冷加速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荷,一旦血管內急性血栓產生,就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加上飲食三高(高油、高鹽、高糖),血中低密度膽固醇長期過高時,更會加速動脈硬化,使血管狹窄並失去彈性。除了血壓增加外,也會使血管產生血脂肪沉積產生血管斑塊,容易造成血管硬化阻塞嚴重,健康就會出現問題。戴大信醫師提到,近幾日有一位63歲鄰近大學教授,忽然感覺胸口悶痛,且這種疼痛感覺輻射到脖子和下巴,原本以為只是天氣冷小感冒,不願意就醫,在症狀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來到急診,經過心電圖檢查為急性心肌梗塞,而且心跳只有每分鐘40下,血壓只有80毫米汞柱,合併有心律不整和心因性休克,這在急性心肌梗塞分級中屬於最嚴重的第四級,死亡率極高。戴大信醫師強調,心肌梗塞極度危險,回想整個過程,病患要是再晚一點到急診就醫,可能危及生命。運動前先暖身 不濫用藥物不管是在室內還是室外,都要隨時做好保暖措施,年長者如果有外出運動,一定要做好伸展和暖身運動,在洗澡或泡溫泉的時候,也要避免溫差過大;另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要定期做血壓的量測,並遵守醫師指示服用藥物。寒流期間,同住家人更要加強關心家中長輩狀況,一旦有胸悶、痛、喘、盜汗等疑似心臟病症狀,要儘速就醫,甚至打119叫救護車,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戴大信醫師也提醒大家,心血管疾病目前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大致為年齡、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和家族遺傳,罹患冠狀動脈疾病,除了與醫師配合定期服用藥物或手術檢查,還需積極控制危險因子、規律運動改善飲食及生活型態,才是治本的不二法門。
醫示警:洗腎最大元凶不是「吃太鹹」 而是「它」!6成活不過10年
堪稱「洗腎王國」的台灣目前有超過9萬名洗腎病患,成為健保中最燒錢的疾病,其中不少人都以為這是跟台灣人愛吃重口味食物有關,但這個答案可能只對一半,有醫師直言,吃太鹹固然會影響腎功能,但吃甜食更容易步上洗腎的後塵,到後來10年的存活率僅剩35%。據《常春月刊》的報導,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闕壯理日前於受訪時表示,「事實上,吃甜的更容易洗腎。」因為根據統計,台灣慢性腎臟病人口約占9至12%,遠高於全球水準。而洗腎人口更是衝破9萬4000人,其中有46%的新洗腎患者是因為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進而走到洗腎這地步,所以背後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其次才是高血壓,以及腎臟疾病」。闕壯理指出,吃太鹹雖然確實會導致高血壓影響腎功能,「但偶爾吃日本味拉麵就洗腎的機率非常非常低」,反而是攝取甜食更加容易導致洗腎。飲食方面,應盡量避免攝取過多紅肉,尤其培根、肉鬆等加工肉品對腎臟負擔大,必須減少攝取。而高糖、高鹽特性的食物也要盡量少食用為佳。生活習慣方面,平時也應避免體重過重,維持運動、不吸菸、少飲酒等良好習慣,以預防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三高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當然更重要的是,千萬不可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不然可能造成腎功能損傷。腎臟如同人體的淨水器,若因為某些原因導致功能惡化甚至報銷,就必須要使用血液透析(也就是俗稱的洗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腎臟移植等腎臟替代療法(Renalreplacement therapy, RRT)才能排出體內毒素,而「洗腎患者的10年存活率為35%,也就是說,超過6成的人都活不過10年。」
護爸安康1/單親父心肌梗塞「仍掛念兒子沒飯吃」 醫嘆「2大壞習慣易猝死」
資深藝人余天驚爆中風,右半邊身體麻痺、左腦血管阻塞,幸好恢復狀況不錯,堵塞的血管已經清掉一半。事實上,心血管疾病一直是許多爸爸們最害怕的疾病,主要原因是身為家中經濟支柱,若是驟然離世或造成失能,恐怕會拖垮一家子,醫師也提醒,若患有三高卻不按時服藥、又是癮君子,這2大壞習慣恐怕會增加猝死風險。一名40多歲的男性因胸悶、胸痛至急診就醫,檢查之後發現竟是心肌梗塞,而且有3條血管堵塞不通,明明人還躺在病床上,男子卻著急地對醫護人員說:「怎麼辦?我沒辦法回家,誰來做飯給兒子吃?」原來這位男子是一位單親爸爸,一直和就讀國中的兒子相依為命,後來兒子趕赴醫院探望爸爸,青少年的他雖然沒有多說什麼,但神情顯得無助又緊張。「當時我跟男孩說:『放心,我一定會幫你把爸爸救回來!』」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醫師說,這位爸爸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可能因此導致血管堵塞,因而爆發心肌梗塞。衛福部公布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病高居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癌症,而高血壓性疾病在十大死因排名也由第7名升至第6名、死亡人數年增 17.6%,心血管疾病儼然成為國人不可忽視的國病,而男性不像女性有雌激素保護血管,所以相較之下風險更高。資深藝人余天日前左腦血管阻塞爆發小中風,幸好經過及時治療,血管幾乎已經全部疏通。(圖/CTWANT資料照)張釗監說,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首先要做的就是好好控制三高疾病,只要按時服藥、定期回診就能穩定各項數值。「雖然道理很簡單,但很多患者都做不到!例如明明開5顆藥,就只吃其中一顆藥;或是3個月的藥吃半年以上。」由於「多吃藥不好」的觀念深植人心,所以許多患者只要自認疾病控制得很好,就覺得不必再吃藥,例如血壓量測的結果正常,就再也不吃血壓藥,殊不知自行停藥非常危險,一旦危險因子突然出現,情緒激動、睡眠不足等,很容易就導致血壓突然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例如最近天氣炎熱,流汗量變多之後,如果又沒有適時補充水分,血液變得濃稠就容易使血管堵塞,近年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夏天爆發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愈來愈高,比起往年至少增加2~3成。」張釗監說。另一個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則是吸菸。「我遇過最年輕的心肌梗塞患者,是一位20多歲的年輕人,身材標準、沒有慢性病,只是他從10多歲就開始吸菸。」張釗監說,研究顯示,戒菸4年之後,罹患肺癌的風險才與未曾吸菸的人相同,但無論戒菸多久,一旦曾經吸菸,就永遠破壞血管的健康,因為香菸中的發炎物質已經鑽進你的血液之中,永遠不會消失,所以如果繼續吸菸,就像是捧著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引爆。(《CTWANT》提醒您,抽菸影響口腔衛生且有礙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
護爸安康3/高達8成男性都有脂肪肝 無藥可醫「悄悄奪走性命」
根據永越健康管理中心2020年健檢分析報告,脂肪肝首次登上健檢紅字冠軍,取代過去長年居冠的維生素D不足,報告顯示,77.8%健檢民眾都有脂肪肝的問題,其中高達81.9%的男性都有脂肪肝問題。若進一步分析高膽固醇比例,發現2018年僅45%,但到了2021年已攀升至59.1%,上升幅度驚人。根據衛福部2020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有12,035人,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肝癌為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肝癌的致病因子除了B、C型肝炎之外,另有2成是由脂肪肝所引起,且罹患人數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尤其脂肪性肝炎目前仍然無藥可醫,一旦病況嚴重就只能仰賴換肝。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由於脂肪肝沒有症狀,難以察覺對身體的影響,伴隨著肝癌致病機轉,即從脂肪肝轉變成肝炎,再形成肝纖維化,最終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肥胖是所有疾病的源頭!」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醫師說,除了脂肪肝之外,心血管疾病過去多半好發45歲以上的男性,但現在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推測原因就是肥胖。「只要你的體重超標,血壓、血脂、糖尿病都會陸續發生,心血管疾病就會跟著一起來!」根據國健署資料,40歲以上民眾高達3成7有代謝症候群;而十大死因中,代謝症候群衍生之三高疾病加總為31.9%,超越癌症28.0%。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許惠恒表示,代謝症候群是三高慢性病源頭,由腹部的內臟脂肪造成身體慢性發炎、三高異常,只要男性腰圍≧90cm、女性≧80cm;血壓、血糖、三酸甘油酯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就屬於代謝症候群。其中,衡量內臟脂肪的腰圍是最重要關鍵。無論脂肪肝多輕微,依舊可能導致肝臟發炎,建議定期健檢、抽血追蹤,才能確保健康狀況。(示意圖/報系資料庫)台大醫院老人醫學部詹鼎正醫師表示,根據歐洲心臟期刊研究,腰圍每增加1公分,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增加2%;另一篇歐洲研究也發現,每當腰圍增加5公分,男女死亡風險就分別增加17%及13%。無論是脂肪肝或代謝症候群,都是可以逆轉的,若體重過重,減少5%體重就能改善脂肪肝,減少7~10%體重就能改善肝臟發炎狀況;另外,建議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避免攝取過多糖分、澱粉,同時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就能除去多餘脂肪,找回健康。
他激戰未婚妻「啪到一半升天」 警在口袋搜出藍色小藥丸
肯亞一對未婚夫妻在家共進晚餐後,激戰了1個多小時,沒想到未婚夫突然呼吸困難,隨後昏迷不醒。經警方獲報後趕抵現場,發現他已死亡,而警方也在死者口袋找到高血壓藥物和威而鋼,由於死者並沒有明顯外傷,確切死因仍需等解剖結果出爐。警方在死者口袋中發現一個咖啡色的小信封,裡面裝有高血壓藥物與威而鋼。(圖/翻攝自鏡報)根據《鏡報》報導,47歲的男子穆圖里(Viagra)日前受到未婚妻的邀請,到對方家中共進晚餐。兩人在晚餐後「天雷勾動地火」滾床單,時間約為1小時,未料過程中穆圖里出現呼吸困難,隨後失去意識,他的未婚妻嚇得立刻報警。當警方和救護人員趕赴現場,發現穆圖里躺在沙發上死亡,根據未婚妻的說詞,當天是她主動邀請穆圖里到家中用餐,兩人共進晚餐後,接著就發生親密接觸,未料過程中死者突然發生異狀。警方在死者口袋中發現一個咖啡色的小信封,裡面裝有高血壓藥物與威而鋼,由於男子身上並無明顯外傷,暫時仍無法確定是否因為服用藥物致死,詳細死因仍須等候法醫相驗後釐清。另外,據國內的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性功能障礙原因眾多,年長者除受荷爾蒙因素影響外,三高疾病也會使血液循環較差,陰莖較難充血勃起。黃彥儒表示,威而鋼等壯陽藥物原本是幫助降血壓,但降壓效果不顯著,反倒是改善性功能障礙效果好,與降血壓藥共同服用時,藥效可能加乘導致不適。若與耐絞寧等心血管疾病用藥共同服用,更可能導致血壓下降幅度過大,導致昏迷休克。
朱俐靜乳癌病逝 10大危險因子愛注意、這兩類人篩檢「死亡風險降41%」
朱俐靜傳出3日因為乳癌病逝,享年40歲,消息曝光震驚各界,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110年十大癌症死因中,女性乳癌就排名第四,統計有2913名女性死於乳癌。 由於朱俐靜年僅40歲,屬於年輕型乳癌患者,醫師提醒,年輕型乳癌目前認為的最高危險群分別為,有家人在50歲以下罹患乳癌的有家族史者、初次月經在12歲以前發生者,以及30歲後還沒有生育者,建議這些高風險者可提早和醫師討論,早點做相關檢查。國健署也提醒,乳癌除了有10大危險因子要留意外,具有乳癌家族史的人也最好早一點定期接受檢查,目前,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國際實證研究最有效的篩檢工具。朱俐靜去年初罹患乳癌後,努力接受治療且維持工作,但仍傳出不幸消息。(圖/翻攝自朱俐靜臉書)朱俐靜去年初罹患乳癌後,努力接受治療且維持工作,但仍傳出不幸消息,一般來說,乳癌的危險因子像是有家族史,也就是一等親中有小於50歲者罹患乳癌、初經早於11歲、54歲後停經、未曾生育或35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後天危險因子則包括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和缺乏運動等。「110年十大癌症死因」女性乳癌位居第四。(圖/衛福部提供)根據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表示,國內的乳癌患者50歲以下與50歲以上,分別各佔45%與55%,低於50歲罹患乳癌者已佔了全部患者的將近一半。他指出,介於30多歲到40多歲確診的年輕婦女,有三大罹患乳癌的最凶險族群,首先為,有女性家人在50歲以下確診乳癌者,罹患乳癌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其次為,初經在12歲以前到來者,罹患乳癌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另外,是30歲還沒生育者,這是因為過去有部分文獻指出,在30歲尚未有哺乳經驗者,會有較高機會罹患乳癌,但也有部分文獻認為沒有直接相關。體位過重和肥胖者有較高乳癌罹患風險。(示意圖/翻攝自白鹿視頻)研究顯示,體位過重和肥胖者有較高乳癌罹患風險,當婦女身體BMI大於25,罹乳癌風險則增加17%,BMI大於30,罹患乳癌風險會增加37%;缺乏身體活動者具較高罹癌風險;反之,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比不愛運動者降低20到40%。高油、高糖和高鹽飲食充斥於日常生活,若長期不忌口或缺乏運動,除了三高等問題更可能誘發乳癌發生機率。(圖/黃耀徵攝)另外,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柯曉彤表示,國人的飲食習慣逐漸受到西化影響,加上工作壓力等因素,多數人會靠吃來舒壓、無肉不歡等狀況也相當普遍,加上高油、高糖和高鹽飲食充斥於日常生活,若長期不忌口或缺乏運動,肥胖必定會伴隨發生,造成體內脂肪堆積、身體慢性發炎,三高疾病也隨之而來,更可能誘發乳癌發生機率。國際上最具醫學實證也最有效的工具是「X光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示意圖/亞東醫院提供)根據我國實證研究,大規模篩檢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國健署就提醒,國際上最具醫學實證也最有效的工具是「X光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目前國健署有補助45歲女性每2年1次的乳房X光檢查,也建議40歲以上民眾,有家族史者,或是發現「不會痛的腫塊」,懷疑為乳癌的腫塊者,建議可讓醫師評估風險,認為有必要者可再安排後續檢查。
新竹市收入奪冠「血壓也最高」 常外食壓力大!科技人陷心血管風險
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合稱為三高,是現代人的健康大挑戰。由衛福部公布2020年國人十大死因與2019年的數據相比,高血壓死亡人數增幅位居首位(+7.2%),從國泰健檢近三年(2018-2020年) 台北、新竹、台南中心資料中顯示,19-64歲的健診者,血壓異常現象以新竹地區比例較多,且男性大於女性,年齡也有慢慢下降趨勢,可見以往只會在中老年人發現的三高疾病,漸漸邁入年輕化。現代人因生活規律改變、工作壓力大與飲食習慣不佳,使得台灣年輕人罹患高血壓者愈來愈多,依據全國十大死因中第七的高血壓,雖然排名未達前三名,但死亡率逐年上升的風險卻最嚴重。除了中老年人之外,待遇令人稱羨的科技新貴更是許多醫師眼中罹患高血壓的高危險族群。根據我國2019年綜合所得稅申報數據顯示,新竹市以132.3萬元位居全國第一,收入越高相對帶來的工作壓力也較大,經常性的外食、長時間睡眠不足、高競爭工作環境與壓力等,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加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若加上天氣轉變,氣溫變冷時血管收縮,當原已狹窄的血管發生劇烈收縮,更易增加急性心肌梗塞的機會。平時毫無症狀,素有隱形殺手之稱的高血壓,就像是科技人的共同夢魘,也是扼殺家庭幸福的劊子手,壓力、熬夜、睡眠品質不佳,身體長期處於疲勞狀態,導致血壓偏高、身體修復能力變差,血管產生發炎狀態,都將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不得不慎。國泰新竹健檢中心葉勳龍院長表示,預防心血管疾病要先做好3件事,分別是定時量血壓、調整飲食、改變生活型態如戒菸,另外也可透過靜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來了解身體狀態,才能及早發現血管相關病變的問題。此外,也可定期健檢審視自身整體健康狀態,國泰健檢2021年正式上線的官網線上預約,2022年趁勝追擊推出國泰i健康APP,無論是線上預約,或是進行健檢流程時,透過APP隨時掌握自己的檢查進度;健檢完成後的報告在當天下午5點後,即可於APP看到血液檢驗、身體組成分析等數值報告,快速便利,在健康意識逐年抬頭的現在,隨時隨地一手掌握健康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