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族
」 寒流 三高 心血管 心肌梗塞 低溫嗑鍋養生3/溫差大3症狀齊發 「白蘿蔔這樣用」食療防中招
時序進入秋冬,早晚溫差變大,中醫師發現門診患者以乾咳、扁桃腺發炎、氣喘為多,除了服藥治療之外,也建議透過食療預防保健,其中白蘿蔔功用很多,不僅潤肺化痰、治咳嗽失音,加上葉子一起打汁喝,也可治療喉疾;曬成蘿蔔乾煎成湯飲還能緩解腹瀉。李思儀中醫師告訴CTWANT記者,最近乾咳的小朋友突然變多,但令家長困擾的是「到底是過敏、感冒、還是流感?「其實單看初期症狀,的確不好判斷,需結合舌脈,看其舌象有無變化,以及脈象有無發炎的熱象或受風寒的緊象。如果舌、脈皆無明顯異常,惟獨只有三不五時咳嗽、也沒有鼻水、沒有什麼痰聲,那麼便屬『燥邪』所致的可能性。臨床上治療以養陰潤肺的藥物和食物為主。」李思儀中醫師建議多吃白蘿蔔,不僅能潤肺化痰,加上葉子一起打汁喝,也可治療喉疾。(圖/合成圖)李思儀說,「燥邪」易傷肺陰,藥物以醫師辨證後開立,食物可再多添加白蘿蔔、百合、山藥。白蘿蔔生打成汁可潤肺化痰、熟食健胃助消化,三高族群最適合。百合甘平潤肺、止虛嗽,可炒、煮飯、粥、湯皆可。山藥滋陰潤肺,含維生素B1、B2、C,可增強免疫力。最近也出現不少扁桃腺腫大發炎患者,李思儀說,除了初期配合用針,選擇魚際穴或少商穴,可有效縮短病程和減輕疼痛,也用白蘿蔔加上葉子打汁喝,可療喉疾。如果突然拉肚子,趕緊用曬過的白蘿蔔、也就是「老菜脯」煎湯飲,可改善症狀。梨子也是不錯的選擇,潤肺清胃、養陰瀉熱,又名「天生甘露飲」。水梨亦可和蘿蔔煮汁,能潤肺消渴。早晚溫差大容易誘發氣喘發作,李思儀說,臨床上針灸可選用定喘穴、天突穴、魚際、膻中、大椎、孔最、太溪等穴。氣喘多本虛標實,病愈後,建議可好好調理身體,看是肺虛、腎虛、脾虛,也可能同時都有,建議諮詢中醫師對症下藥。
漱口水爭議1/酒精濫殺好菌「恐影響血壓升降」 換季防爆發心血管疾病
在商業廣告多年的宣傳下,許多人都認為漱口水是必備的口腔清潔用品,事實上並非如此,甚至有醫師警告,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可能會影響血壓,甚至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秋冬換季溫差變化大,三高族群需特別當心。 秋天氣溫瞬息萬變,正是心血管疾病發季節,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3年資料,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於癌症,每年超過5.6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尤其最常發生在季節交替時。 林口長庚腦中風中心主任張庭瑜表示,血壓是最大關鍵,幾乎8~9成的腦出血都跟血壓有關。「每到冬天腦出血患者就增加約3成,除了溫差大會刺激血管收縮,天氣冷也容易讓血壓上升,增加腦出血風險,所以首先要定時服用血壓藥,同時做好保暖工作,再來就要注意症狀。」 但血壓無聲無息,很多人血壓高也不自知,萬一無意中刺激血壓上升,可能就會引爆心血管疾病,而日常生活常見的漱口水,竟然可能是肇禍兇手? 美國心臟外科醫生Jeremy Londonb日前在社交平台PO文表示,為了心臟健康,他不會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因為這類漱口水會殺死口腔內所有細菌,其中包括好的細菌,這些好菌有助人體產生一氧化氮,能幫忙血管壁擴張,有助於調節血壓,當這些好菌都被殺死之後,自然就會影響血壓,尤其對患有高血壓的人更不好。 「英國也有這樣的相關研究,關鍵就在於一氧化氮。」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一氧化氮可刺激血管的內皮細胞擴張舒張血管,使血壓下降,同時增加血流量,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此外,一氧化氮也可避免血管內壁形成斑塊、血栓阻塞,減少中風和心肌梗塞的機率。 多數民眾依賴漱口水緩解口腔不適症狀,醫師建議度過急性期後,還是要根本治療病因才是解決之道。(圖/報系資料照)國際期刊《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2022年時曾進行研究,找來19名健康民眾開始每天用2次含酒精漱口水,並測量血壓。結果發現,24小時內,血壓上升了2到3.5毫米汞柱,而血壓每升高2毫米汞柱,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分別升高7%和10%。 「除了殺光好菌,含酒精漱口水也會影響唾液分泌!」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唾液中含有許多免疫球蛋白與酵素,含酒精漱口水因為容易揮發,所以會進一步影響唾液腺分泌,導致口腔唾液變少,也可能影響血壓升降。 黃斌洋提醒,只要好好刷牙、使用牙線,其實可將漱口水作為選擇性輔助用品,除非是雙手較不靈活的長輩或中風患者、或剛動完口腔手術者才需要。大多數民眾可能是因為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原因使用漱口水,建議先治療好口腔疾病才是根本之道,而非依賴漱口水。
心梗1個月前已有預兆 醫揭「5大非典症狀」:三高族群要小心
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示警,心肌梗塞早在發病前1個月內,恐已有預兆,但往往是非典型性的症狀,往往會被患者忽略。對此,他也整理出心肌梗塞的5大非典型症狀,包括消化不適或腹痛、呼吸急促、極度疲憊、頭暈或暈眩、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同時點名「三高族群」要更加警惕。黃軒醫師今(8日)早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而且症狀可能表現得較不典型。許多研究指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如胸痛、胸悶等。但在冬季,有可能被「非典型症狀」所掩蓋。黃軒解釋,心肌梗塞1個月前,可能就有症狀了,「美國心臟醫學會曾經研究發現,在未發生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這些常見的胸痛典型的症狀,男性29.7%、女性也只有57%,才有典型的胸痛。然而,在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取而代之的,是非典型性的症狀,這些常常被忽略,到了急性發作,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這些非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包括例如極度疲憊(70.7%)、睡眠不足(47.8%)和坐著休息,也會感到呼吸急促(42.1%)。這些症狀都使患者較難察覺病情,且可能更容易被忽略,導致延誤就醫,增加危險性。所以黃軒醫師也整理立冬後,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消化不適或腹痛:根據《PubMed》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冬季心肌梗塞患者中,有相當比例表現為消化不適或腹痛,類似於胃部不適的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問題。心肌梗塞引發的腹部不適可能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到影響,這會引發胃腸道的症狀。再者,心臟的缺氧可能引起內臟疼痛的傳導,導致上腹部不適。呼吸急促:另一篇《PubMed》研究發現,特別是在寒冷氣溫下,患者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是由於心臟負荷增加所致,但容易被忽略或誤診為呼吸系統疾病。心肌梗塞時的呼吸急促,主要是由於心臟供應血流的能力下降、急性肺水腫、呼吸系統氧氣供應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極度疲憊: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常常表現出極度的疲憊。根據《PubMed》研究,這類症狀特別常見於老年患者,且往往不被視為心肌梗塞的指標。心肌梗塞會激增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導致身體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雖能暫時幫助維持血壓和心臟收縮,但也會讓患者在急性期過後感到極度疲憊,尤其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其影響。頭暈或暈眩:在寒冷的環境中,血壓波動加劇,有些患者可能會經歷頭暈甚至暈厥現象。《PubMed》的一項臨床觀察指出,這種症狀在冬季特別突出,但常常被忽略。心肌梗塞時,心臟的泵血能力受損,導致全身的血壓下降。當血壓過低時,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引發頭暈或暈眩感。這種情況在心臟功能弱的患者中更為常見。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根據多篇《PubMed》文獻,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可能會感到肩膀、頸部或手臂的酸痛,這些疼痛甚至會擴散至上臂,而非傳統的胸部疼痛。心肌梗塞引發的強烈疼痛刺激會沿著神經傳遞,並影響到附近的神經分支。由於肩膀和手臂的神經靠近胸部,這些疼痛信號可能被「轉移」,讓人感覺到手臂或肩膀的疼痛。我們稱為「反射性疼痛」!黃軒續稱,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多樣化,可能會模糊臨床診斷,使患者容易誤以為是其他疾病。因此,冬天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特別警惕心血管問題的可能性,及時就醫檢查,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族群,他們常常出現的都是非典型的胸痛!
罪惡系年菜3/猛喝養生湯「三高恐失控」 飯水分離!才不會腸胃鬧病號
農曆年節,除了避免吃太多高熱量年菜與零嘴之外,也要當心一些「暗藏禍害」的菜餚,尤其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族群更要當心。專家表示,許多乍看非常養生的湯品,其實含有過多脂肪,吃過量恐怕會讓三高數值更加惡化。另外,腸胃不佳者則要「飯水分離」,不要一邊用餐、一邊喝酒或飲料,以免會導致脹氣、胃痛。營養師程涵予表示,「許多年菜湯品號稱富含膠質,這些膠質普遍是來自於豬皮、豬腳、雞腳等,例如花膠湯、豬腳湯等,其中含有許多高熱量的飽和脂肪,所以湯品看來濃稠美味,但其中的膠原蛋白分子太大,人體是難以吸收的,反而吃進過多的脂肪。」尤其三高族要特別注意,因為過多的脂肪恐怕會讓病況更加惡化,所以程涵宇建議選擇清湯較佳,例如雞湯、魚湯等,而且也要淺嘗即可。另外,三高族也要避免吃高脂肪的皮,像是豬腳、雞皮、鴨皮,而臘肉類食品、沾醬、滷製食品,由於含有大量糖、鹽及油,也要減少攝取量。程涵予建議,三高族要盡量選擇低油、低糖、高纖的食物,例如盡量以清蒸、水煮、烤取代油煎、油炸方式,以減少脂肪及糖攝取,同時多吃蔬果,才能避免脂肪上身。寒冷的冬天,許多人最愛喝一碗暖湯,但其中可能藏有風險,尤其是一些號稱富含膠質的湯品,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圖/報系資料照)聯青診所營養師李珮誼則提醒,若是腸胃消化較不好,吃飯時也要注意,湯品不要一次喝大碗公,飲料也不要一次喝太大量,更要注意「飯水分離」。不少人習慣一邊吃、一邊喝酒、喝飲料,當食物進入胃時會刺激胃酸分泌,此時如果喝下大量飲料或酒類會稀釋胃酸,這樣的行為不易腸胃消化,再加上過年吃的東西會比平常多,更容易出現脹氣、胃不舒服。如果家中有慢性病的長者,李珮誼建議過年飲食盡量跟平常相同,以慢性腎臟病患者為例,因為飲食限制磷、鈉、鉀、蛋白質攝取都要注意,單純一、兩餐可以稍微放鬆一點,但如果年假期間都沒控制飲食,小心身體數值也會跟著失控,也可以先諮詢專家意見,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
少年又是你!彰化7旬老翁寒流來襲心梗發作 救援員再度奇遇
彰化縣24日迎來嚴寒寒流,不少長者因氣溫驟降而發生心肌梗塞,其中1名7旬老翁更因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再度遭遇生死一瞬,和美消防分隊的消防員黃景嵐接到救護任務,竟然發現這名老翁是1年半前搶救的病患,老翁看到他時也驚喜相認。和美消防分隊的消防員黃景嵐,去年曾榮獲「救護之王獎」和「金心獎」,24日出勤時發現案發地點似曾相識,到場後與老翁對視經詢問後,確認老翁在1年半前的救援中就曾是其的救護對象,老翁見到黃員時樂呵呵地表示「少年,怎麼又是你」,彼此間不禁感到有緣。據悉,老翁先前因心肌梗塞接受心導管手術,甚至曾一度失去呼吸心跳,而黃景嵐與醫院團隊的協同搶救成功挽回了老翁的生命,這次老翁再度因心臟問題求救,黃景嵐一方面熟練地完成心電圖操作,另一方面迅速給予服用雙抗血小板藥物的急救措施。送醫後,老翁在49分鐘內完成冠狀動脈阻塞的打通手術,相較全國平均90分鐘內的標準,時間縮短41分鐘,顯示出消防局的訓練紮實,與醫療院所之間的合作無間。彰化縣消防局呼籲,寒流來襲時長者、心血管疾病及三高族群等慢性病患者易增加心臟疾病發作風險,建議在起床時注意保暖,並避免突然冷風刺激,若出現胸痛、胸悶等症狀,應即時就醫。換句話說,寒流來襲,保重身體才是最要緊的。
寒冬來襲!中醫師教你5招冬季保暖小撇步 遠離心血管風險
隨著氣溫驟降,心血管疾病和猝死的風險逐漸升高。對此,中醫師王心眉日前在臉書上發布文章呼籲大眾,冬季無論在室內或室外都應加強保暖,特別是對於有心血管疾病史、三高族群及老年人更應留心,並分享了五項冬季保暖的小撇步。王心眉表示,冬季心血管疾病和猝死的發風險攀升,特別是三高族群和老年人等高風險群體更要加強保暖,避免溫差過大導致血管急速收縮。對此,她分享了五個實用的冬季保暖小撇步,其中最推崇的是睡眠時蓋兩層薄棉被。她解釋,較薄的被子更能貼近身體,既能阻隔冷空氣,又能在太熱時方便掀開一層,兼具保溫與調節的功能。此外,她進一步分享了其他四種冬季保暖的小撇步,包括用溫水洗臉刷牙、外出時耳朵注意頸部保暖、吃一些防寒溫性食物、以及穿襪子睡覺。對於溫水洗臉刷牙,她指出,天冷時冷水溫度通常都比氣溫還低,接觸頭頸部很容易造成血管急速收縮而中風。另外,外出時應注意保暖,尤其是頸部,戴上圍巾或帽子可以有效保護頭部血管。在飲食方面,可以多加入一些生熱保暖的食材,如肉桂、桂圓、老薑、胡椒、辣椒、羊肉,有利於提升體溫,但要注意不可過量食用。王心眉強調,晚上睡覺時也要特別注意足部的保暖,建議穿寬鬆的襪子,以維持足部的保暖,切忌不要穿太緊的襪子,以免影響足部血液循環。她表示,這樣的小撇步對患三高、肥胖、心血管疾病史族群尤其重要,呼籲大家在寒冷冬季應更加重視生活習慣,不僅關心自己,也要關心身邊的家人,共同度過這個寒冷的季節。寒冬來臨,王心眉醫師整理出過冬5大撇步!(圖/翻攝自王心眉醫師臉書)
溫差猝死潮1/腦中風頻傳「每42分鐘1人喪命」 2件事必做!遠離鬼門關
10月底起至今,乳癌名醫郭耀隆、體育主播詹啟聖、韓國主播金泰敏皆因腦出血而猝逝,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尤其最常發生在季節交替時,溫差變化使血管劇烈收縮所致,專家表示,腦中風爆發前幾乎無徵兆,建議三高族按時服藥控制病況,並且定期做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做好以上2件事才能遠離鬼門關。58歲的體育主播詹啟聖剛挺過主動脈剝離的復健,正準備回歸正常生活時,卻突如其來地離開人間;乳癌名醫郭耀隆造福許多患者,也在52歲最輝煌的年紀猝然離世;45歲的韓國主播金泰敏播報完晨間新聞後,無任何疾病的他,在家午睡後竟一覺不醒,他們三人的死因都是腦出血。腦血管疾病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5名,依健保署最新資料顯示,全台腦血管疾病的就醫人數達43.7萬人,每年死亡人數1.2萬人,換算下來,每42分鐘就有1人逝世,而幸運存活的患者逾半數失能,成為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祥銘表示,「每年秋轉冬的時候,腦中風患者就會比平常增加2~3成,關鍵就在於溫差變化!」曾有研究顯示,氣溫每降2.9度,腦中風風險就增加3成,因為溫差會導致血管收縮,若本身患有血壓偏高,此時很容易造成腦部血管破裂,或使血管硬化造成阻塞。「幾乎每個腦中風患者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高血壓』!」黃祥銘說,如果血壓不穩定,一旦受到外來刺激就容易釀成心血管疾病,此外,三高患者、膽固醇高、吸菸也都是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乳癌名醫郭耀隆(左)日前爆發腦出血,雖經過搶救仍不幸身亡,由於他是國內少數同時整形外科、乳房外科雙專科的良醫,因此格外引人惋惜。(圖/翻攝自成大醫院臉書)黃祥銘說,「相較於心臟血管有異時,會有胸悶、痛、喘等症狀;腦血管幾乎沒有徵兆,一旦出現手腳無力、半側身體偏癱,都已造成腦傷;更何況腦出血有立即致命危險。」對於腦血管疾病來說,預防絕對勝於治療,黃祥銘建議三高患者、吸菸族等危險族群,首先一定要積極控制病況、按時服藥,另外也可定期進行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可進一步確認腦血管狀況,並及早治療。衛福部也建議天天量血壓、戒菸、飲食多吃蔬果、減少動物脂肪與拒絕反式脂肪食物,同時喝酒酌量;若有糖尿病或心律不整也要定期檢查與服藥,另外,規律運動習慣則可降低腦中風風險。
鬧鐘沒響、手機故障聽不到當心耳中風惹禍! 醫曝「這些人」最常發生
張太太日前睡夢中被孩子搖醒,發現錯過上課時間,以為忘了設鬧鐘;陳先生則是右耳突然聽不到手機對話,誤認手機故障,兩人就醫檢查後發現都是單側聽力突然喪失、伴隨嗡嗡耳鳴聲等症狀,確診為「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突發性耳聾 多因這2種因素導致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部長田輝勣表示,突發性耳聾跟顏面神經麻痺十分類似,多屬於突發性且無預警的疾病,造成原因主要以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或病毒感染為最大宗,其他原因則包括聽神經瘤、內耳內淋巴囊水腫以及自體免疫疾病等。三高族群最常見 免疫力下降風險增高田輝勣解釋,由於內耳血液循環有一段沒有側支血管支援,一旦因故阻塞導致血液斷流,就會造成突發性耳聾,也就是俗稱「耳中風」,這類患者以三高族群最為常見,至於病毒感染則多半與太勞累、生活作息不正常、感冒等因素相關,連帶造成人體自體免疫能力下滑,突發性耳聾的風險也隨之升高。高壓氧治療 促進血管新生、活化受損組織病患多半可透過口服或注射類固醇及高壓氧治療等方式治療改善病情。田輝勣指出,高壓氧治療是讓患者吸入100%純氧,以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藉以增加血氧濃度提昇組織內含氧量,使紅血球含氧量達飽和,更能增加溶解於血漿中的氧氣,促進血管新生、活化受損部位組織,對於突發性耳聾的患者而言是治療一大利器。單側聽力聽不見 應盡快就醫田輝勣提醒,如果突然出現單側聽力聽不見,或者突發性耳鳴、頭暈等症狀,務必儘速就醫,因為越早治療,復原效果越佳,否則可能會造成終生聽損;此外,也要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調整生活作息、減緩壓力。
台南翁每天早餐堅持「喝一碗」 醫檢查驚見「早期大腸癌」
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報告指出,大腸癌位居第三,許多名人,包括豬哥亮和資深藝人余天的女兒余苑綺,都因大腸癌而不幸逝世。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炳諴近日更在節目中透露,他曾遇過一名60多歲台南老翁,每天早上都要喝上一碗當地有名的牛肉湯,不料後來一照大腸鏡,竟發現一顆2.5公分的息肉,切除後化驗才發現是「早期大腸癌」。飲食習慣被認為是影響罹患大腸癌機率的最大主因,陳炳諴最近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一位60多歲的台南老翁因胃食道逆流向他求診,經問診竟得知,老翁每天早上都堅持飲用當地有名的牛肉湯,長期下來,這種飲食習慣使他成為三高族群的一員,醫師強烈建議他45歲以上就應該接受大腸鏡檢查,不過老翁仍堅持只做「糞便潛血」檢查。經化驗後,「糞便潛血」檢查結果顯示為陽性,陳炳諴見狀立即安排老翁進行大腸鏡檢查。這次檢查中,在老翁的大腸內部深約30公分處發現了一顆2.5公分大小的息肉,這顆息肉經切除並進行化驗後,結果顯示其為一顆「早期大腸癌」,幸好老翁及早發現,成功解決這個問題,並實現了徹底康復。陳炳諴隨後也建議老翁逐漸減少肉食和紅肉的攝入量。急診科醫師柯世佑也指出,紅肉確實是造成大腸癌的最大原因之一,特別是在年輕時大量食用紅肉的情況下,未來罹癌的風險也會相應提高。
老是使不上力 老翁忽視高血壓驚見心臟已鈣化!
70歲的何先生,他表示30幾歲時因創業到處應酬喝酒拚生意而忽略了健康。直到年滿40歲後,太太邀約參加政府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檢查後才意識到自己早已可能罹患高血壓而不自知。專注拚工作的他,面對高血壓問題也沒有太上心,醫師開立的控制血壓雖然有吃,但他坦承偶爾還是會忘記吃藥。他也說也因為自己做小本生意,工作大部分都自己來,忙工作都來不及了,哪有什麼健康檢查的習慣!走路變慢、體力下降不是因為老 長期血壓控制不良致心臟鈣化不過,從去年開始何先生體力明顯下降,行動力也不如以往,走路也變得較緩慢。他覺得自己應該就是因為老了,這些表現都是不可避免地老化症狀,去看了骨科也發現脊椎退化及骨刺的生成。不過,這樣的就醫結果,讓他的子女相當不放心,認為父親的行動無力可能不是只有脊椎退化這麼單純。這天,何先生經由家人的安排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康檢查,從何先生最在乎的脊椎檢查看起,確實有退化現象,但退化程度都還算輕度。再觀看健檢報告,其中,最致命的問題而是心臟鈣化指數高達3,755,表示有重度冠狀動脈血管鈣化風險,而且發生血管阻塞的相對可能性相當高,其背後原因與高血壓長期控制不佳有關。高血壓久了使動脈硬化 嚴重時心肌梗塞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僅次於癌症的致命要害。有家族史、肥胖、抽菸、三高族群等都是高危險族群,心血管在開始發生異常變化時,通常都是沒有症狀,少數患者或等到嚴重時才有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耳鳴、心悸、流鼻血、兩肩酸痛,嚴重者甚至有噁心、嘔吐、昏迷、無力等症狀。以高血壓來說,血壓高會造成動脈阻力增加,時間一久會進一步導致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硬化,再等到進展到嚴重時可能阻斷了血液流動,瞬間導致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而受損,就會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這時才會開始出現急性胸痛、冒冷汗、暈眩、嘔吐等症狀。要注意的是心肌梗塞發生時總是又急又快,嚴重甚至會引起休克或死亡。籲定期健檢、運動、均衡飲食 保心血管健康錢政平醫師表示,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就是必須透過健康檢查才能清楚一窺心血管的健康狀況。也提醒民眾,國人三高盛行率其實可能比您想像的還要高,而有三高問題者,務必確實控制及定期回檢追蹤,降低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建議年滿20歲,就應該好好面對自己的健康狀態,測量血壓及血液檢查掌控三高狀態的第一步。若血脂、血糖、血壓有異常者,可搭配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或進一步安排高階影像查如腦心血管磁振造影以便觀察血管是否發生病變、及冠狀動脈鈣化分析(CAC)確認冠狀動脈之鈣化現象。平時也應養成運動與健康的均衡飲食習慣,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
30年最大缺藥潮1/血脂藥砍到「1粒7.5元」立刻沒貨 台灣憑什麼在全球搶藥?
上百萬名高血脂患者使用的降膽固醇藥「立普妥」3月開始缺貨,再度敲響台灣醫藥警鐘,不少藥師向CTWANT記者坦言,「這是台灣30年來最大的缺藥潮!」全球缺藥主要受疫情、原物料短缺影響,但多位專家直指台灣「缺藥另有內情」,「4/1起『立普妥』健保給付從1粒9元降到7.5元,台灣砍藥價,這要怎麼搶藥?」「什麼?沒有我的降膽固醇藥物?那該怎麼辦?」46歲的阿華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身為三高族的他一直以來都是拿著慢性處方箋到藥局領藥,沒想到藥局沒藥,他只好回到醫院領藥,結果竟還是領不到藥。阿華拿不到的藥正是降膽固醇的第一線用藥「立普妥」,食藥署日前公告受到全球包材短缺、製造廠受颶風影響,「立普妥」10毫克劑型即將缺貨,最快要到5月才能恢復正常,由於「立普妥」屬於明星藥物,市占率約4~5成,恐怕影響上百萬名的三高患者。根據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最新調查,台灣總計缺藥品項高達131款,食藥署則公告共有15大類缺藥品項,這些藥包括Amoxicillin(安蒙西林)、MGO(氧化鎂)、腸泌素(GLP-1)、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PPI(質子幫浦抑制劑)、小兒止吐止咳塞劑/退燒藥等,如今又再加上「立普妥」。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坦言,「這是30年來最大的缺藥潮!或者可以說,是從健保開始以來最嚴重的缺藥狀況。」王明媛說,去年5、6月起就出現明顯的缺藥情形,那時大多是缺單一藥廠的藥,例如這陣子缺中化製藥旗下的藥物、過陣子換成信東生技的藥。「那時應該是受到疫情影響,例如生產線員工確診導致大規模停工,但現在已經變成幾乎什麼藥都缺了。」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健保署長石崇良說明4/1後調降5500項藥品價格,有藥師認為已經缺藥還砍價,令人摸不著頭緒。(圖/劉耿豪攝)為什麼會缺藥?王明媛說,這是全球性的問題,包括俄烏戰爭導致原物料缺貨,有些藥物從生產源頭就有問題;再加上疫情導致物流運輸出狀況,而且受到通膨嚴重、各行各業缺人才影響,科技業大舉向藥廠挖角,導致人力出現緊縮狀況,所以不只台灣缺藥嚴重,日本、美國等國家也一樣無藥可用,各國都在下單,全球都在搶藥。「只是相較之下,台灣人口數少、健保藥價又低,想跟其他國家搶藥的競爭力太弱了,所以問題更加明顯!」王明媛說。以「立普妥」為例,廠商通知食藥署是因為生產藥物的波多黎各受到颶風影響而導致缺藥,但醫藥粉專《Dr.131醫生醫》撰文質疑,查詢波多黎各近來並未有風災,反而是台灣健保再砍藥價,4/1起「立普妥」的健保給付將從現在的1粒9元降到7.5元,降幅為16.6%。因此《Dr.131醫生醫》認為這波缺藥可能不是天災,而是砍藥價造成的人禍。健保署自102年實施「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預設每年藥費支出目標值,讓藥費維持於穩定及合理範圍,在總額支付制度下,有效管控藥費支出,今年的藥價調整將於4/1生效,刪減藥價總金額81.8億元,調降5500項藥品價格。王明媛說,「以前每年都是降上百億元的藥價,今年才81.8億元,看得出來健保署已經手下留情,但已經缺藥了,又給這麼低的價格,這樣真能解決問題嗎?」藥師林士峰也在臉書直言,「影響缺藥的因素雖然不少,但以台灣來說,價格不對肯定是佔有一席之地。」林士峰舉例,缺雞蛋的時候,雞蛋漲價去下降供給面的壓力,以價制量減少需求,並且提供生產者的誘因,增加生產量,但現在發生缺藥潮,藥價卻反而下跌,「這完全顛覆了經濟學概念」。健保署長石崇良解釋,目前處於缺藥狀態的88項藥品,如部分第一線、後線抗生素均維持原價,將持續與醫界溝通,確保民眾用藥不會出現斷層。石崇良表示,DET已執行10年,他認為有幾個部分可以檢討,例如哪些藥不需要參加DET調整;再來就是金額的計算方式;以及屬於要保護的藥品,例如基本用藥、容易短缺藥品。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認為,缺藥是有結構性的問題,他呼籲請政府拿出具體方案,解決缺藥問題,確保2300萬民眾基本健康權益。
寒流持續發威!彰化1天內55人掛急診、4人OHCA
寒流持續發威,全台急凍成凍番薯,彰化短短24小時內就有55人因急性心肌梗塞或其他不適送醫,其中4人到院前無呼吸心跳,相較昨天暴增1倍,消防局提醒,有慢性病、高血壓及三高族群民眾特別要注意保暖,可以戴上帽子、圍巾等衣物,避免冷風直接強灌頭頸。根據彰化縣消防局統計,從27日早上8點到28日早上8點,24小時內有55件因急性心肌梗塞等身體不適送醫急救,其中有4名患者到院前就已經OHCA,最年輕的來自溪湖55歲的男子,另外竹塘、福興、員林分別是84歲、84歲及86歲的長輩。消防局表示,雖然無法確定是否與天氣有關,但提醒民眾注意保暖,特別是年邁長輩,應注意頭頸部保暖,避免冷風直接強灌頭頸,以免發生心血管疾病。市面上有機能型衣物,像是發熱衣、羽絨等都可以搭配多層次穿搭,都增加保暖效果。而醫師也提醒,最近天氣型態日夜溫差大,特別是深夜越晚越冷,只要有身體不適就應該盡速就醫,建議床邊可以多備衣物,只要起身離開床上,就可即時增添,另外也能放置溫水,起身先喝下肚暖身。醫生強調,只要有胸悶、胸痛、冒冷汗等,就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另外肢體麻痺、意識模糊、步伐不穩等,也可能是急性腦中風,只要發現類似症狀,就應盡速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機會。
重傷害年菜1/乍看養生「禍害卻深藏不露」 三高族最危險!一口接一口超母湯
根據衛福部100年針對全台22縣市進行的調查,4成國人過完春節後增胖近2公斤,所以每到農曆年,民眾總會注意熱量較高的年菜、零嘴,深怕肥肉上身影響健康,但專家提醒,除了熱量外,依據對健康危害程度評選出「重傷害年菜前三名」,冠軍是廣為周知的養生湯品,原因是脂肪太多,恐讓三高數值更加惡化。農曆年到來,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一道道的年菜,營養師高敏敏就公布各式年菜的熱量表,提醒大家要有所節制。例如筍絲蹄膀(1500公克)是4103大卡、米糕油飯(1000公克)2607大卡、紅燒獅子頭(8顆800公克)2536大卡、東坡肉(550公克)2448大卡、燉全雞湯(2500公克)1683大卡、烏魚子(一片200公克)800大卡、佛跳牆(2480公克)2532大卡。「雖然熱量是重要的參考指標,但不是唯一!」營養師程涵宇提醒,許多年菜的傷害往往「深藏不露」,卻一點一滴影響健康,她特別為本刊評選出重傷害前三名,依序為富含膠質的湯、米糕或油飯、烏魚子。許多年菜的湯品都標榜真材實料、富含膠質,讓人覺得喝了一口彷彿吸取淬鍊的精華,但實際上一口一口地喝下去,恐怕營養價值無法吸收,卻反而攝取過多油脂。程涵宇說,「許多年菜湯品號稱富含膠質,這些膠質普遍是來自於豬皮、豬腳、雞腳等,例如花膠湯、豬腳湯等,其中含有許多高熱量的飽和脂肪,所以湯品看來濃稠美味,但其中的膠原蛋白分子太大,人體是難以吸收的,反而吃進過多的脂肪。」這些富含膠質的湯品,尤其不利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族群,過多的脂肪恐怕會讓病況更加惡化,程涵宇建議選擇清湯較佳,例如雞湯、魚湯等。烏魚子膽固醇驚人!一小片就有1483mg/dL的膽固醇,足足是1顆雞蛋的7倍多。(圖/林士傑攝)Q彈又有嚼勁的米糕或油飯,也是年菜常見的品項,程涵宇表示,米糕與油飯是使用長糯米,糯米支鏈澱粉含量高達99%,黏性高、結構分枝多,不好消化。最重要的是,米糕或油飯的升糖指數高,也就是升血糖速度較快,不利於糖尿病患,也容易囤積脂肪,建議先吃蛋白質及蔬菜食物,幫助延緩血糖上升速度,並且不要吃過多,同時慢慢吃,就能讓傷害降低。經過鹽漬、日曬風乾的烏魚子,是許多老饕們的最愛,同時也是過年期間許多人送禮的首選。「光是1片烏魚子(225公克),膽固醇竟高達1483mg/dL,1顆雞蛋的膽固醇才200mg/dL,相較之下,就可以知道烏魚子真的是非常高!」程涵宇說。雖然目前營養指南已取消膽固醇上限建議,但是程涵宇建議以下6類人還是要謹慎攝取膽固醇,包括膽固醇已偏高者、家族性心臟血管疾病史者、肥胖、脂肪肝、高血脂、天生代謝膽固醇能力不佳或合成膽固醇量偏多者。另外,烏魚子的鈉含量也需要注意,約一口的烏魚子鈉含量就有115毫克,成人一天上限約2400毫克,不小心吃太多烏魚子就容易超標,建議一天吃3~5片烏魚子即可。營養師程涵宇提醒,除了注意年菜的熱量之外,也要當心脂肪、膽固醇等其他危險因子,以免不知不覺中傷害健康。(圖/程涵宇提供)
重傷害年菜3/涮嘴系零食熱量高「2片等於1碗飯」 恐怖前3名揭曉!
除了滿滿的年菜之外,許多人過年也會備好一箱箱的零嘴,更何況還有許多禮盒!專家提醒「涮嘴系零食」最恐怖,最可怕的是年糕,光是2片就相當於一碗飯的熱量,其他依序是牛軋糖、蛋捲,提醒民眾千萬要有所節制。營養師程涵宇特別偏愛的年節食物正是年糕,「小時候媽媽過年都會先煎年糕,從上菜前我就開始偷吃,一直到吃完飯還是繼續猛吃年糕。」直到長大後,年糕還是程涵宇的最愛。不過,別看年糕小小的一塊,但熱量可是相當驚人,「1片60公克的年糕熱量是140大卡,相當於半碗飯,所以2片就等於吃下1碗飯,尤其是糖尿病患更要注意分量。」程涵宇說,如果是炸年糕就更加可怕,由於需要裹粉油煎或油炸,所以會導致熱量增加1.8倍,光是1片炸年糕熱量就高達248大卡,幾乎快等於1碗飯。「因為年糕是甜食、又是澱粉類,為了要吃它,我就會減少自己的主食額度,有時甚至完全不吃飯、麵來平衡熱量。」牛軋糖是近年來很夯的零嘴,很容易愈吃愈涮嘴,但吃下6顆就已攝取36公克的添加糖,已是一天上限。(圖/CTWANT資料照)除了年糕之外,牛軋糖、蛋捲也屬於涮嘴系零食,「一顆9公克牛軋糖熱量為50大卡,吃6顆就等於約一碗飯的熱量。」程涵宇說,牛軋糖成分中的奶不是只有奶粉,還有來自於奶油,所以6顆牛軋糖即含有36公克的添加糖,直逼進每天添加糖攝取的上限(以1500大卡計,每日糖上限為總熱量10%,也就是37.5g),最好還是少吃為妙。而蛋捲一向是過年時最常見的零食之一,程涵宇說,一根蛋捲86大卡, 3根蛋捲258大卡就直逼一碗飯熱量,而且一根蛋捲的飽和脂肪就有8公克,非常驚人,不利於三高病人。程涵宇建議過年期間若吃了上述這些零食,正餐的澱粉量就要減少,例如飯、麵、蘿蔔糕等都要減量,最後先吃正餐、再吃零食,才不會一下子吃過頭,同時最好都在白天吃,比較不會累積脂肪在身上。至於三高族群、慢性病患,年節期間的飲食要盡量選擇低油、低糖、高纖,同時要均衡飲食,避免吃臘肉類食品、沾醬、滷製食品、火鍋湯品等,由於這些食物含有大量糖、鹽及油,對於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患者,都是應減少攝取的食品。三高患者建議可多攝取高纖維的蔬菜適量水果。
寒流來襲2日內有135人無生命跡象 心臟醫師警告「室內猝死居多」
近日入冬後首波寒流來襲,氣溫直線下降,讓不少民眾叫苦連天。而根據各地政府統計,單是在17、18兩日,全台就通報135起OHCA(無生命跡象)緊急救護案件。為此,心臟內科醫師林謂文也表示,天氣寒冷或溫差大的時候,長輩、三高族群與心腦血管疾病等族群要特別留意。而他也提到,過往其實猝死的案件是發生在室內居多,並非是民眾想像的室外居多。根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指出,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受訪時表示,在天氣寒冷時,長輩、三高族群與心腦血管疾病等族群要特別留意,要是一個血壓調控出現問題,容易導致血壓上升、心跳變快,這都有可能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腦血管意外。而林謂文也表示,其實民眾所擔憂的因為低溫而猝死,其實過往大多是發生在「室內」,並非是室外。林謂文解釋,尤其是在民眾剛起床、接觸到冷空氣的時候,最容易發生。他建議民眾要不是先在被窩內做好暖身運動來愈熱身體,高風險族群也可以在床旁邊放好保暖衣物,穿好衣服後再起床。除此之外,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起床時可能會發生姿勢性低血壓,林謂文件一這類的族群起床可以多喝溫熱開水,也可以稍微賴床5至10分鐘,讓身體適應溫度後再起床,避免意外的發生。
彰化1天51人因「氣溫驟降」掛急診 4人到院前無呼吸心跳
寒流來襲今彰化氣溫急速下降,根據彰化縣消防局統計,從昨天早上8點到今天早上8點,短短24小時全縣有51件急病救護案件,其中有4人是非創傷OHCA無呼吸心跳,比前兩天加起來還多,消防局表示,雖然無法確定是否與天氣有關,但提醒民眾注意保暖,特別是年邁長輩,應注意頭頸部保暖,以免引發心血管疾病。彰化縣16日上午仍太陽高掛,氣溫沒有明顯下降,直到傍晚入夜以後還挾著雨勢,讓氣溫驟降有感,不過今天寒流開始發威,一早民眾醒來超有感,許多鄉鎮白天低溫都下探10度,就算有太陽露臉,氣溫仍不超過14度。消防局表示,從17日早上8點到18日早上8點急病救護有51件,包含4件是非創傷OHCA無呼吸心跳,分別來自秀水鄉78歲男性、彰化市90歲男性、二林鎮89歲男性及彰化市60歲的女性。消防局強調,天氣如果真的太冷,長輩盡量不要出門,不得出門務必做好保暖,特別是有慢性病、高血壓及三高族群民眾,可以戴上帽子、圍巾等衣物,避免冷風直接強灌頭頸,另外市面上有機能型衣物,像是發熱衣、羽絨等都可以搭配多層次穿搭,都增加保暖效果。
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 桃園一夜之間猝死9人
鋒面挾寒流南下,中央氣象局發布低溫特報,桃園從16日早上10點至今早,共發生9起疑似低溫猝死的事件,其中7人救護車抵達時已回天乏術、未送醫,以70歲以上男性為大宗,消防局指出,雖然無法確定與天氣是否相關,仍提醒民眾注意保暖,特別是年邁長輩要特別注意頭頸部,以免引發心血管疾病。社會局也啟動低溫關懷機制,辦理夜間關懷訪視及開設避寒站。根據桃園市消防局統計,從昨天早上10點至今天上午9點,共有9人OHCA,包括觀音78歲賴男、平鎮77歲吳男和40歲曾男、八德91歲徐男和55歲潘男、中壢78歲胡男和95歲宋男等,消防隊抵達時都已失去生命跡象,其中7人更已回天乏術,未送醫。消防局呼籲民眾注意保暖,特別是有慢性病、高血壓、三高族群和年長者,可戴帽子、圍巾等加強頭頸部保暖,避免冷風直灌。社會局也啟動低溫關懷機制,局長鄭貴華表示,為關懷桃園街友,特別安排南、北區2個街友外展服務中心指派社工人員,加強辦理本市列冊街友關懷訪視,發放暖暖包、禦寒衣物及防疫物資等,關懷街友身體狀況,並勸導有意願避寒的街友安排至臨時處所,她提醒,如有避寒需求街友可前往南、北區街友外展服務中心求助。鄭貴華也呼籲市民,如發現市場、車站、公園、地下道、土地公廟等地露宿的街友,可協助勸導前往南、北區外展中心避寒,或通報街友外展服務中心專線03-3395900(北區)、03-4353735 (南區)、社會局專線03-3350628或撥打1999,以利提供社工訪視、短期住宿、熱水盥洗、避寒物資等綜合性服務,讓街友在寒冬中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強冷空氣這天報到…美女醫示警「2類人」當心 早上先做1事再下床
因東北季風影響,今(11日)各地氣溫再下滑,北部低溫約16度、中南部約23及25度,且下週三(14日)又有一波冷空氣報到,屆時氣溫可能跌到14度。對此,美女醫師許書華提醒,氣溫變化常誘發血管收縮合併血壓不穩定,讓硬化的血管斑塊剝落,造成急性血栓,中風或心肌梗塞風險上升,三高族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須注意以下5點。1. 每天量血壓並且依照醫囑規律服藥,把三高控制好,特別注意保暖。2. 睡前可以將保暖衣物放在床邊,早上起床時不要急,先在被窩裡動一動,並添加衣物後再緩緩下床。讓體溫變化不那麼大。3. 天冷血液循環變差,末梢血管收縮,手腳容易有冰冷的狀況。記得輔助戴手套、穿襪子。平時還是要規律運動,讓身體循環良好。我個人推薦睡前泡溫水暖腳,腳暖身也暖,還很舒服。4.另外不要忘記多喝水喔!水分不足會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讓心肌梗塞、中風風險上升,適度補充溫水,暖身也暖心。5. 糖尿病或有週邊血管疾病對溫度或痛覺較遲鈍的病人,用熱水袋、暖暖包保暖,記得不要直接貼在皮膚,隔著衣服比較好,也避免長時間擺放在同一部位造成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