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日
」網傳「三伏天」不能沖涼吃西瓜「避免受寒」? 事實查核平台:身體保健全年皆重要
對中醫略有接觸的民眾都知道,近期不少中醫診所都開始推出「三伏天」的治療方案。但近期有網路傳聞表示,在三伏天這段時間,要好好保護身體、不要受寒,尤其是不要沖冷水澡、吃西瓜。為此,事實查核平台也特別撰文表示,內容中雖無錯誤,但實際上「避免身體受寒」是全年皆會要求的,不會是只有在三伏天這幾天。據了解,近期網路上謠傳,馬上進入三伏天了,其中7月11日至20日是初伏,7月21日至8月9日是中伏,8月10日至19日是末伏。在這段期間,千萬不能做以下五件事情,分別是出汗不洗冷水浴、夜裡不能光身睡、胃腸不能進冷飲、喝水不能喝太快、皮膚不能遭暴晒。除此之外,內文中還要求在這段時間內,下列水果最好少碰,分別是火龍果(性涼)、荔枝(容易上火)、西瓜(易傷脾胃)、芒果(增加體內濕氣)。為此,MyGoPen也特別查詢資料後,撰文解釋網路傳聞與事實不符之處,根據根據台北榮總傳統醫學部官網於 2020 年 10 月更新的「冬病夏治的三伏貼」衛教,「三伏日」當中的初伏、中伏、末伏,是農民曆「夏至」過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通常都在國曆七、八月間,每年略有不同。而2024年的三伏貼時間應為7月15日(初伏)、7月25日(中伏)與8月23日(末伏)。MyGoPen在文章中表示,傳言提到「火龍果性涼、西瓜易傷脾胃」在三伏貼時不能吃,中醫師蔡懷德解釋,水果以中醫的角度來看,性質上大多屬於偏寒涼,柑橘、瓜類因為汁水較多,普遍認為較偏涼性。同屬良性的小黃瓜、苦瓜可以透過烹飪的方式改變屬性,但水果幾乎無法烹煮,所以沒有改變屬性的機會。但蔡懷德也表示,網路傳聞中有提到荔枝也不能多吃,但學理上龍眼、荔枝、榴槤屬性偏溫熱,傳言說三伏天不宜吃荔枝,是比較少聽到的說法。蔡懷德也強調,對健康的一般人來說,夏天適量且適當的攝取水果對於清暑氣、利小便的確是有幫助,並非對所有人都是傷脾胃,除非是腸胃虛弱習慣性腹瀉的病人,或是正值感冒流鼻水、打噴嚏的病人才會不適合;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即使是正在做三伏貼的病人,也可以適量吃一些,只要別當飯吃、不要空腹吃就好,而且最好在白天、陽氣比較旺盛時吃,避開睡前、半夜。除此之外,對於網傳不要洗冷水浴、不要光身睡等禁忌,蔡懷德醫師也解釋,在三伏天做三伏貼,主要是希望在敷貼期間「調養陽氣」,達到刺激循環、增強體機能,提升身體對溫差或是外在誘發免疫系統的物質的抵抗力,所以可以看到,三伏貼的治療方針都是以「調養陽氣」為主。所以病人做三伏貼完以後,醫師都會叮囑在這3到4周的時間內,避免包括生冷食物、直吹冷氣、沖冷水澡等等各種阻礙治療效果的食物和行為。但蔡懷德也解釋,在現代社會不可能不吹冷氣,也很難不吃口感涼爽的水果或飲料, 現代化中醫的要求是吹冷氣沒關係,但是不要直吹、滿頭大汗時吹。同樣的,洗澡可以洗稍微涼一點的水,但是直接沖冷水就不可以。但蔡懷德也提到,避免冷水澡、冷飲、曝曬等,其實是放諸四季皆準,並不是只在三伏天、或是做三伏貼時期才應該避免。
三伏天熱爆「過敏體質」可趁機改善 專家示警5類人不適合
近期台灣天氣炎熱,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卉蓮就建議,有過敏體質的民眾可利用夏季「三伏天」,搭配辛溫祛寒的藥物來改善陽虛體質,增強抗病能力。據了解,中國古人認為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也就是俗稱的「熱在三伏」。其中,「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而藏伏於地下。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和末伏各10天,而中伏在不同年份則為10或20天。三伏日是指初伏、中伏和後伏的第一天,是起源於秦漢時期的傳統節日,在唐代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當時除了會放假一天,還保有在伏日食湯餅(類似今天的湯麵)的習俗,以去瘴氣、除惡病。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賴卉蓮表示,「三伏貼」是一種灸療方法,針對因陽虛邪伏而在冬季寒冷時易發作的疾病,選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天(初伏、中伏、末伏),將辛溫、溫陽、祛寒、逐痰的中藥貼敷在人體背部的俞穴上,使藥氣通過穴道和經絡,逐漸傳遞到臟腑,以暢通經絡、氣血,調節臟腑機能,從而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對於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氣喘及容易感冒患者具有療效,可以減輕症狀並減少冬季發作,且臨床實驗也證實,「三伏天穴位敷貼療法」能增加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和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有效降低過敏狀態,進而達到抗過敏的效果。賴卉蓮指出,今年的三伏天分別為7月15日(星期一)、7月25日(星期四)及8月14日(星期三),不過並非僅限於這三天可以進行三伏貼治療。在三伏天前後,約7月中旬至8月下旬天氣炎熱時,都是治療的好時機,然而賴卉蓮也提醒,對於以下5類人並不適合,包括正在感冒發燒、有發炎症狀、背部有傷口的病患、孕婦及2歲以下幼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指出,「三伏」指的是夏至後的第三、四個庚日及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根據古醫書記載,伏日必是庚日,庚屬金,與肺相配,因此中醫學認為,寒來暑往,時序變遷,對人體影響甚大,而《內經》也提出「春夏養陽」可以預防冬季疾病的發生。哮喘、過敏性鼻炎和體質虛弱易感冒者等都屬於肺經範圍的疾病。院方說明,利用「三伏」天的炎熱氣候,敷以辛溫、逐痰、走竄、通經平喘的藥物,可以提高藥物效能,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使肺氣升降正常,溫補脾腎,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各地經驗表明,貼藥年限越長,次數越多,療效越高,因此需堅持多年「三伏貼」療法。此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表示,「三九灸療」可以加強「冬病」的治療效果,「三九」指的是冬至後每隔九天,這段期間是每年最寒冷、疾病最容易復發的時候,因此在此時進行鞏固治療,這兩種療法都在時令節氣交替時進行,強調扶助正氣,提高人體氣血調節能力,符合中醫「天人相應」的治則,從而達到防病的目的。
三伏貼可改善長新冠 這兩狀況不適用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解封,各流行病因免疫負債開始在社區感染開,包括腸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輪番上陣,現在時序入夏,不少人趁此機會貼三伏貼來提升免疫力,也可改善長新冠,不過中醫師提醒,若有發燒、感冒等先暫時不要貼,另外出現皮膚紅疹過敏者,可先撕除,避免過度刺激皮膚。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洪崚育表示,「三伏貼」療法,能幫助體質虛寒的人,提升免疫力、改善虛寒長新冠症狀,預防呼吸道疾病,國內門診就發現,許多人在確診後仍很容易有咳嗽帶白痰、胸悶、喘等呼吸道症狀,這類型長新冠在中醫屬於肺氣虛弱,可透過三伏貼內熱性中藥,引出深伏體內濁氣,改善長新冠症狀。三伏貼使用藥材包括甘遂、白芥子、細辛、延胡索、丁香、薑汁等辛溫、逐痰、溫陽、通絡的藥物,每年夏季三伏日共要貼3次,每次貼在大椎、風門、定喘等穴位,依照各家診所藥物濃淡,貼2~8小時不等。中醫師陳潮宗表示,藥物中的甘遂、白芥子是以「發泡療法」,較為刺激,敏感者容易過敏出現紅、熱,返家後若覺得刺激或發紅疹的話即可撕除藥膏,「有感覺表示刺激量已經到了,民眾不必擔心沒效」。另外,陳潮宗也提醒,三伏貼對長新冠、流感等也有效,但若確診且正處於發燒,應等燒退後再執行,避免火「越燒越旺」,因為三伏貼是為身體「加熱」,因此其他常見副作用還包括引起口乾舌燥、甚至是發燒,此時多多補充水分與水果即可。其餘禁忌部分,需忌食生冷、寒涼、辛辣、菸酒等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海鮮和蝦蟹等,也要避免肥甘厚膩、生痰助濕的食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同時應避免陽光曝曬、游泳和劇烈運動,在洗浴時則應使用溫水淋浴,避免進入冰室或浸泡在冷水中。
三伏日來了「勿踩6禁忌」 靠三伏貼改善體質…方法大公開
時序進入「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1個庚日,是一年中最熱的3天,也就是所謂的初伏、中伏、末伏,除了有許多禁忌,也可以利用「三伏貼」來改善體質。2023年的三伏天為7月11日、7月21日、8月10日,為期大約30~40天,是減肥的好時機,不過《中國新聞網》指出,這段時間也有禁忌:※不開窗通風通風差的室內易引發中暑,較差的空氣品質容易致病,建議每天開窗通風2次以上,每次15~30分鐘。※空調對著吹對著空調直吹,會使頸背部肌肉受寒,造成頸椎問題。建議夏季空調溫度最好不要低於26度,吹空調時最好搭個披肩。※大口急喝水夏季人體出汗多,大口急喝水會使水分快速稀釋血液,加重心臟負擔。建議每次喝水約200ml舊足夠,少量多次補水。※過度喝冷飲適量冷飲可以解暑降溫,過度飲用的話,會導致胃黏膜下血管收縮,引發胃病。建議適量飲用冷飲,補水以溫開水為宜。※沖洗冷水澡冷水的刺激會導致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肌肉收縮、精神緊張等,建議洗澡水溫以35~40度為宜,時間不宜過久。※情緒不穩定高溫易使人心浮氣躁,可能誘發心血管疾病。建議保持心平氣和,情緒激動時,可透過轉移注意力等方法來消除壞情緒。這段時間可以利用「三伏貼」改善身體。(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在天氣最熱的時節,使用「三伏貼」能夠大幅改善身體,是一種自古流傳的中醫療法,可以在身上敷貼辛溫、逐痰、疏通經絡的中藥,排除體內的陰寒,進而達到治療效果。一般人在醫師指示下,敷貼0.5~4小時,孩童則是0.5~1小時,每個禮拜建議敷貼1次,完整療程為夏季時間敷貼6次,到了冬天(三九天)也是敷貼6次,連續3年效果較好。至於三伏貼有哪些人適合?過敏族群,包括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身體虛弱族群,包括經常感冒、冬天容易手腳冰冷或畏寒的人;慢性症狀族群,包括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長期腹瀉、長年痛經、長期疲勞、舊傷經常痠痛。要特別留意的是,並非人人都適合三伏貼,孕婦、3歲以下孩童、皮膚受刺激容易起泡過敏者,就不適宜使用。不僅如此,還能趁三伏天「曬背」,以下這些人很適合:※寒濕體直,夜尿多、常跑廁所的人※性格冷漠、憂鬱傾向、做事常心有餘力不足的人※不能吃生冷食物,常常腹瀉※免疫力低下※關節骨骼怕冷酸痛※睡眠不安※有陳年舊疾的人不過,孕婦、嬰兒、紫外線過敏人群、空腹以及晚上沒休息好的人,都不適合曬。那麼什麼時候曬最好?把握早上8~10點、下午3點以後,避開中午12點到下午2點的時間。青年人曬2小時左右,中老年人曬1小時即可,初次曬背不必太長,可以從20分鐘慢慢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