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
」 血壓漱口水爭議1/酒精濫殺好菌「恐影響血壓升降」 換季防爆發心血管疾病
在商業廣告多年的宣傳下,許多人都認為漱口水是必備的口腔清潔用品,事實上並非如此,甚至有醫師警告,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可能會影響血壓,甚至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秋冬換季溫差變化大,三高族群需特別當心。 秋天氣溫瞬息萬變,正是心血管疾病發季節,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3年資料,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於癌症,每年超過5.6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尤其最常發生在季節交替時。 林口長庚腦中風中心主任張庭瑜表示,血壓是最大關鍵,幾乎8~9成的腦出血都跟血壓有關。「每到冬天腦出血患者就增加約3成,除了溫差大會刺激血管收縮,天氣冷也容易讓血壓上升,增加腦出血風險,所以首先要定時服用血壓藥,同時做好保暖工作,再來就要注意症狀。」 但血壓無聲無息,很多人血壓高也不自知,萬一無意中刺激血壓上升,可能就會引爆心血管疾病,而日常生活常見的漱口水,竟然可能是肇禍兇手? 美國心臟外科醫生Jeremy Londonb日前在社交平台PO文表示,為了心臟健康,他不會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因為這類漱口水會殺死口腔內所有細菌,其中包括好的細菌,這些好菌有助人體產生一氧化氮,能幫忙血管壁擴張,有助於調節血壓,當這些好菌都被殺死之後,自然就會影響血壓,尤其對患有高血壓的人更不好。 「英國也有這樣的相關研究,關鍵就在於一氧化氮。」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一氧化氮可刺激血管的內皮細胞擴張舒張血管,使血壓下降,同時增加血流量,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此外,一氧化氮也可避免血管內壁形成斑塊、血栓阻塞,減少中風和心肌梗塞的機率。 多數民眾依賴漱口水緩解口腔不適症狀,醫師建議度過急性期後,還是要根本治療病因才是解決之道。(圖/報系資料照)國際期刊《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2022年時曾進行研究,找來19名健康民眾開始每天用2次含酒精漱口水,並測量血壓。結果發現,24小時內,血壓上升了2到3.5毫米汞柱,而血壓每升高2毫米汞柱,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分別升高7%和10%。 「除了殺光好菌,含酒精漱口水也會影響唾液分泌!」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唾液中含有許多免疫球蛋白與酵素,含酒精漱口水因為容易揮發,所以會進一步影響唾液腺分泌,導致口腔唾液變少,也可能影響血壓升降。 黃斌洋提醒,只要好好刷牙、使用牙線,其實可將漱口水作為選擇性輔助用品,除非是雙手較不靈活的長輩或中風患者、或剛動完口腔手術者才需要。大多數民眾可能是因為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原因使用漱口水,建議先治療好口腔疾病才是根本之道,而非依賴漱口水。
吃辣椒有益身體健康 專業醫提醒「這3種辣」反而有害
許多民眾是無辣不歡,過去也曾有人表示,吃辣有助於提高身體新陳代謝,對身體有極大的幫助。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黃軒近日也出面解釋這一件事情,但他同時也提到,有「3種辣」吃多了反而是會傷害健康。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黃軒近日在FB發文表示,一項涵蓋近35萬成年人的大規模研究表明,與每週食用辣食物少於一次的人相比,那些每週食用辣食物3次以上的人,其死亡率的相對風險降低了14%。另一項研究也顯示,喜歡吃辣的人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如腦中風、心臟病和心因性死亡)的風險可降低6%。黃軒醫師解釋,這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分別是辣椒素(Capsaicin)、蛋白質受體(TRPV1)和一氧化氮(NO)。辣椒素通過刺激TRPV1受體,促使血管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作為血管舒張的關鍵分子,能放鬆血管平滑肌,從而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至於食用辣的頻率與份量方面,黃軒醫師表示,研究中有建議每週至少食用2至3次辣味食物,才能觀察到明顯的心血管益處。每天攝取5至10毫克辣椒素(約相當於每餐1-2克辣椒)可能達到促進血管舒張、降低血壓的效果。不過,黃軒醫師也強調,每個人對辣的耐受度不同,應根據個人情況逐漸增加攝入量。黃軒醫師還提到一項來自義大利的研究,該研究證實辣椒的健康效益,還發現即使是不辣的甜椒也能帶來類似的好處。經常食用甜椒的人,其缺血性心臟病風險降低了三分之一以上,全因死亡風險也降低了近五分之一。最後,黃軒醫師也提醒,如果在食用辣椒時搭配重油重鹽、大魚大肉,或同時飲酒、吸煙的話,辣椒的健康益處可能會被抵消。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特別強調,應避免單純食用「紅油、辣椒醬、乾辣椒」之類的辣,這些都恐見不到的好處,還會傷害健康。
「原子筆可以測出洗面乳的清潔力? 」 洗臉迷思大揭密
進入空氣潮濕黏膩、肌膚油脂分泌旺盛的夏天,讓許多人在挑選洗卸用品時,會想選擇能夠洗得徹底乾淨、具有超強洗淨力的類型,會相信能夠去除原子筆或馬克筆痕跡的用品清潔力較佳。不過近日食藥署對於「原子筆/麥克筆真的可以測試洗臉化粧品的清潔力?」的謠言有了解釋與說明。原子筆/麥克筆無法測出洗面乳的清潔力衛福部食藥署在官網中指出,常見的臉部髒污包括有空氣中的粉塵、煤灰等水溶性髒污,以及香菸中的尼古丁、空氣中的多環碳氫化合物、汽機車排放出來的一氧化氮等油溶性髒污,還有肌膚代謝的表面老廢角質以及汗腺分泌中的代謝物與肌膚表面的細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痤瘡桿菌等等。而原子筆或麥克筆的成分與臉部髒污的組成不盡相同,就算能夠除去痕跡也不一定代表對於臉部髒污也有相同的清潔效果或清潔效力較佳。食藥署表示,水溶性髒污使用清水就能洗淨,而油溶性髒污則要有清水搭配含有「界面活性劑」的洗臉用品才能有效帶走髒污並做好徹底清潔。洗臉迷思背後的真相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人存在「洗臉後有緊繃的感覺,才算有達到肌膚的深度清潔」、「只要頻繁地洗臉就能改善皮膚出油或青春痘等問題」或購買洗卸商品時會相信「宣稱的功能越多越好」,甚至「使用某些偏方洗臉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等等迷思;實際上當洗完臉感覺到又緊又乾時,很可能已經對肌膚造成了過度的清潔,而清潔過度則會導致肌膚的含水量降低、造成角質層損傷;頻繁洗臉也只能帶走肌膚表層的髒汙,無法改善皮膚出油或青春痘等問題。洗臉用品最重要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清潔,且潔面用品在肌膚上的停留時間很短,食藥署表示過多的宣稱功能往往無法在短時間內發揮效果,甚至有可能會造成肌膚的負擔;而使用偏方洗臉,除了無法確定實際的效果,更有可能造成肌膚的紅腫或刺激。潔肌5力洗出好臉色為了照護好臉部肌膚,食藥署也分享了正確選購與使用洗臉用品的「潔肌5力」,首先要「選有標」,選購時留意適合自己膚質、挑選標示完整的產品,並依照使用說明正確使用;洗臉時使用比肌膚溫度略低的「微涼水」最適當;接下來使用洗臉用品時應擠放在手掌中、搓揉成泡或液狀後再用於臉部肌膚上,且手部動作要「輕慢柔」不可用力按壓;當確定清潔完成後,不要讓洗臉用品在臉上停留太久,要「快快洗」用清水將泡沫沖洗掉;最後則是潔顏次數要適時適當,每天早晚各一次、不過度清潔即是洗臉的「適次數」。
天冷別立刻下床!血壓急收縮恐中風 營養師揭通血路「3大食物」洋蔥也上榜
每到冬天就是心血管的好發季節,而這波入冬最強寒流來襲,更是要注意保暖。對此,營養師馬鳳吟指出,天冷時起床千萬不要立刻下床,應要讓身體及手腳都甦醒後再緩慢起身,並穿上保暖衣物,以避免身體碰觸到冷空氣會使得血管變窄,血壓急速收縮,導致血管壓力增加,容易造成中風及猝死。此外,馬鳳吟也建議若民眾想維持血管暢通,則可多吃「通血路」的3大食物。馬鳳吟在臉書專頁「熟齡保健專家-馬鳳吟營養師」發文指出,冬天本就是心血管好發季節,尤其早上5點至9點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峰期。所以家中長輩清晨運動或是早起上班的人起床時,千萬不要立刻下床,應該先讓身體及手腳都甦醒後,再緩慢起身,並穿上保暖衣物,避免身體碰觸到冷空氣會使得血管變窄,血壓急速收縮,導致血管壓力增加,容易造成中風及猝死。馬鳳吟也建議,若民眾想要維持血管暢通,則可多吃「通血路」食物:1洋蔥洋蔥含「槲皮素」,具有抗氧化功能,能保護血管不被破壞。且洋蔥特有的硫化物二烯丙基硫醚(diallyl sulfide)接觸到空氣後,會被酵素「蒜氨酸酶」所分解,轉化為「大蒜素」,能使血流更加順暢,抑制血液凝固,可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疾病的效果。2核桃核桃的營養價值極高,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新版顯示,甜核桃每100公克含有2172 毫克精氨酸,此外還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不飽和脂肪酸,如「亞麻油酸」及「Alpha次亞麻油酸」。精氨酸(Arginine)被人體轉換後會生成一氧化氮,作用在血管內皮細胞,讓血管平滑肌放鬆、使血管擴張及減少血管阻力,因此可保護心血管。不過,核桃屬於油脂,一天攝取量約6至8顆,多吃容易導致肥胖。3多吃魚魚類含有豐富的Omega-3,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及抑制血栓形成的功能,飲食中可多吃鯖魚、秋刀魚、柳葉魚、白帶魚及鮭魚,因此地中海飲食中也鼓勵1周至少吃2次魚類或海鮮。
「這蔬菜」富含纖維又能降血壓 醫:對減重非常有幫助
有些人可能很討厭吃芹菜,不過,芹菜可以說是有益健康。對此,醫師表示,芹菜富含纖維,還能降發炎、血壓,還是減重聖品,她都會打成汁來喝,但也不能吃太多,因為在中醫上算是比較寒性的食材。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臉書粉專分享,「芹菜最明顯的好處就是富含『纖維』。纖維可以增加我們的飽足感,改善血脂,餵養我們腸胃道的菌叢,對某些人來說可以改善排便狀況,但是對一些消化纖維不良的族群,可能不會有改善便秘的好處,反而還會有脹氣或是便秘更嚴重的問題。」李思賢表示,「因為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加上芹菜又是『極低熱量』的食物,對『減重』是非常有幫助的,我很推薦用芹菜條沾健康的醬料(像是芝麻醬、酪梨醬、自製美乃滋)當作零食食用。」李思賢談到,芹菜還能降低發炎機率,因為有胡蘿蔔素、維他命C、E、K等,「改善發炎就可以減緩許多的慢性疾病問題。但是因為維他命K有促凝血的作用,所以如果因為心血管疾病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就不適合吃太多芹菜。」李思賢解釋,「芹菜有『降血壓』的效果,因為其含有一種特殊的化合物叫做『phthalides』,能夠放鬆我們的血管平滑肌。芹菜也能促使一氧化氮NO生成,此外,芹菜中含有豐富的『鉀』,以及相對較低的「鈉」,鉀對於血管來說有放鬆的效果,可以平衡我們日常飲食中的「高鈉」。在腎臟健康的人身上,鉀離子其實有保護腎臟降低腎臟血管壓力的功能,但是對有『腎臟病』的患者來說,高鉀的食物就有腎臟以及心血管風險,應該要避免過量攝取。」李思賢說,芹菜中有芹菜素,「具有抗發炎、抗氧化、抗腫瘤、促神經生長的功效,可能會有抗癌症的潛力,但是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證實這個功效。」至於要怎麼吃芹菜?李思賢說,「我自己食用芹菜習慣的方法是打成汁,我自己在打芹菜汁的時候會把纖維也一起打進去,不會把纖維濾掉。儘管芹菜有上述好處,但我認為好的食物也不宜過量,畢盡芹菜在中醫屬於比較寒性的食材,吃太多也是會有消化道或是皮膚過敏等副作用的。」
40歲女心臟亂跳又胸悶 「冷凍氣球肺靜脈燒灼術」助恢復健康
一名40歲的女性病患因為心跳變快變亂,出現心悸,伴隨胸痛、胸悶、頭暈的情況。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長、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宏,經過診斷確認是陣發性心房顫動;由於病患屬於初期病症,因此,林圀宏醫師建議使用冷凍氣球肺靜脈燒灼術,經過兩個小時手術,病患出院後,症狀解除,目前持續追蹤觀察。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宏表示,冷凍氣球肺靜脈燒灼術,主要針對陣發性心房顫動的病人,在左心房後面四條肺靜脈,利用氣球填充液態一氧化氮,讓氣球達到零下負50到負60度的低溫,以此低溫,對肺靜脈入口的一整圈細胞造成破壞,達到阻絕肺靜脈跟心房電氣連通的效果,避免心房顫動再度發生。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宏指出,冷凍氣球肺靜脈燒灼術治療適合三大族群,首先是心房顫動發生時間不長,仍然處於陣發性的,心臟亂跳一陣後還是會恢復正常,其次是吃藥後心律會恢復正常的病患,以及心臟結構還不至於因為長期的心房顫動造成心房擴大情形下的患者。除了冷凍氣球導管之外,還有一種冷凍燒灼導管,它在導管的前端形成一個比較小的冰球,針對小區域性的細胞,不正常的傳導部位,也可以達到指向性冷凍破壞的效果,適合心臟比較小的病人,特別像孩童。冷凍燒灼的溫度下降是比較緩慢的,可以隨時終止回溫保障安全;同時在形成冰球之後,導管與心臟會形成一個固定的效應,導管不會有移動、滑動的現象產生;除了適合小朋友,也適合異常傳導神經就剛好長在正常神經的隔壁、附近的患者,可以精準又安全的治療。
爆烤40天1/短短數小時就可能熱死人?! 「3種營養素」成救命關鍵
受到極端氣候影響,歐洲多國今年夏天都創下史上最高溫紀錄,英國首度突破攝氏40度,葡萄牙城鎮洛桑氣溫更高達攝氏46.3度。世界衛生組職(WHO)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HansKluge22日表示:「這波熱浪,光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已造成超過1700人身亡。」台灣近來氣溫也屢屢飆破攝氏40度,猶如一條紅通通的「夯番薯」,根據衛福部截至7/21的統計,今年7月已有444人次因熱傷害就診,是去年同期250人次的1.8倍,也已超過去年整個7月的423人次,單日因中暑就診者就超過30人。但你知道嗎?根據老祖宗制定的節氣來看,這樣的爆熱天氣,恐怕將持續長達40天!鄒瑋倫中醫師說,「中國古曆認為,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溫最熱的季節,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實也就是太陽直射地球最強烈的時間點,今年的初伏是7/16,末伏則落在8/15,再把前後日子算起來,大約會熱40天左右。」別小看熱傷害的威力,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醫師表示,中暑的症狀猶如「溫水煮青蛙」,許多人往往只是覺得熱、頭有點暈,下一秒就已經倒地暈厥,中暑時由於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異常,未及時處理可能引發休克、心臟衰竭、橫紋肌溶解,甚至死亡,所以若已覺得不舒服,就要趕快到冷氣房或陰涼處讓身體降溫,若體溫依舊很高,要儘速就醫。「依照中醫理論,進入三伏天之後,血液流通是很暢旺的,所有的陽氣、熱氣都衝到皮膚體表外面,相對的,五臟六腑就空掉了,所以人會感覺很不舒服,這是因為心氣都很虛,這時候就很容易產生急症,例如中風等。」鄒瑋倫說。國外研究也注意到過熱與中風的關聯。一向關心地球暖化的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地理系教授CamiloMora預估,2100年時將有更多人因過熱引發27種疾病,且可能在短短幾小時內就導致猝死,包括中風、腎衰竭、血液中毒、休克等。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熱傷害人數是去年同期的1.8倍,光是一天就有超過30人因為中暑送醫。(圖/報系資料庫)為何同樣的熱傷害,有人會嚴重到中風?有人卻不受影響?營養師廖婉如表示,這可能與個人的腸道環境有關,根據2020年國際期刊《Nutrients》的研究指出,熱中暑除了會導致體溫調節失常,更重要的是會影響血管收縮與循環,進一步導致神經、器官壞死,而腸道若是有較多好菌,就能產生屏障作用,避免身體產生過度的免疫反應。廖婉如說,腸道中存在很多神經叢及免疫細胞,當身體處於熱中暑狀況時,由於血流降低,腸道蠕動也會跟著下降,並且使腸道細胞受傷,造成腸道的屏障受損,此時免疫反應被激發,就會使人發燒、凝血異常、器官衰竭等。營養師何埻安建議補充3個營養素,藉此讓腸道環境變得更好。「第一個是槲皮素,是一種來自植物的多酚類成分,含有豐富植化素,已被研究證實可以維持腸道屏障的健康,並且是血管舒張因子,降低血管壓力,有助於降低熱中暑後的發炎反應,通常存在新鮮蔬果中。」其次是益生菌,日常好菌的補充也是維持腸道健康重要的關鍵因素,建議平時可吃優格、泡菜。最後是益生質,也就是益生菌的食物,它能使好菌營養並定殖在我們的腸道,木耳、香菇、蘆筍、海帶都是不錯的益生質來源。何埻安提醒,如果輕微中暑,可以多吃含有瓜胺酸的食材如西瓜,因為瓜胺酸有助一氧化氮生成,具有舒張血流的作用,同時下降發炎反應,但如果體溫持續降不下來,就要趕緊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報復式近視3/吃葉黃素預防度數增加? 醫:到戶外曬太陽更有效!
隨著3C產品普及,全球都面臨「惡視力」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2015年將過去高度近視的定義,從600度下修至500度,另外眼軸大於26.5毫米也算高度近視,將標準變得更嚴格,只為了讓民眾更加警覺。WHO預估2050年全球有一半的人口近視,其中高度近視人口估計佔全球人口10%。台灣的近視年齡也愈來愈早發生,根據國健署最新資料顯示,幼稚園大班有9%孩子近視;小學一年級的近視率約20%,到了高三則飆升至90%。根據連鎖眼科診所調查,學童近視度數增加的常見原因,大多是用眼習慣不良所導致的,包括用眼姿勢不正確、環境燈光不足、長時間並近距離用眼過度等;另一個常見的情況則是未即時治療與矯正。內湖國泰診所眼科醫師杜培寧表示,如果發現孩子近視,就要積極控制,度數的增加,無論是長效散瞳劑、角膜塑型片、控制近視的日拋隱形眼鏡、聰明鏡片,最大的重點就是讓孩子「看得清楚」,才能避免度數快速增加。為了保護孩子的靈魂之窗,許多家長購買葉黃素保健品,醫師表示並無證據顯示葉黃素能預防近視。(圖/周志龍攝)杜培寧提醒,就算使用上述控制近視的方式,如果依舊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用眼習慣不佳、或是沒有好好配戴,那也是枉然。如果年紀愈小、度數增加越多,未來成為高度近視的機率就相當高,很容易罹患視網膜、黃斑部疾病、視網膜剝離等,失明風險也會大幅增加。另外,許多家長發現孩子近視後,就會急著幫寶貝補充葉黃素保健品,杜培寧說,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吃心安的,目前研究只有顯示葉黃素可以預防黃斑部病變,事實上跟近視無關。每天至少要有2小時戶外活動,除了能讓睫狀肌放鬆之外,適度陽光有助眼部血液循環。(圖/趙文彬攝)其實,良好的用眼習慣比任何保健品更管用,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龔偉勛建議,近視兒童應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看書保持35至40公分距離,每天至少2小時戶外活動,才能有效控制近視度數。多到戶外活動,眼睛才能有「望遠」的機會,藉此讓眼睛的睫狀肌多放鬆,另外,杜培寧也說,適時在陽光下活動也有助眼睛健康,因為研究發現陽光能讓人體自行合成出一氧化氮,對眼部血液循環有所幫助,也能減緩近視度數增加。
秋冬溫差大「像極了愛情」 營養師:天冷多吃「3大食物」…重鹹千萬母湯
入冬氣溫的溫差變化大,一下晴朗一下變天寒冷,身體血管容易受不了,導致血壓升高。有專業營養師出面發文建議民眾,冬天除了做好保暖,飲食的食物也要仔細挑選,營養師夏子雯提醒,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更要留意飲食,像是太鹹、鈉含量太高的食物千萬別吃,同時她也建議,多攝取以下3大類食物,穩定自己的血壓。夏子雯建議,血壓偏高的患者,冬天可多攝取高鉀蔬果與蔬菜。她表示,高鉀蔬菜像是川七、莧菜、菠菜、空心菜、芹菜、紅蘿蔔、大番茄等,能幫助加速排除血中的鈉,有助於降血壓;另外也可多吃像是火龍果、奇異果、香瓜、木瓜、芭樂、小番茄等水果,也是高鉀水果代表,可以多吃。冬天想控制血壓,飲食上可得小心。(圖/翻攝自夏子雯-貼近你生活的營養師臉書)夏子雯並強調,植化素中的抗氧化物質好處多多,像是番茄中的茄紅素,有強化血管的作用;洋蔥中的多酚類槲皮素、硫化物,能淨化血液;茄子中的維生素P,是一種黃酮類化合物,能增強血管的彈性,對血壓的控制,都能帶來很大幫助。另外夏子雯建議,想穩定血壓者,豆類與豆製品,也可以多吃。像是豆類含有礦物質鉀、鎂,能調節體內的鈉量;豆漿中含有大豆異黃酮、皂苷等營養素,能優化血液循環,保護心血管,都是很好的選擇。還有,含花青素的莓果類,像是野櫻莓、藍莓、覆盆莓、草莓等莓果類中的花青素,可是強力的抗氧化物,可提高血液中的一氧化氮濃度,能幫助血管暢通,降低罹患高血壓的風險。
接種完高端肚子餓爆!醫分析「2原因」:打AZ、莫德納也是
高端疫苗於8月23開始施打,有許多民眾打完後感到巨大飢餓感,家庭醫學專科醫師王姿允表示除了高端之外,其實也有接種AZ或莫德納的民眾表示施打後有明顯飢餓感,她也分析產生飢餓感的2種原因。王姿允28日在臉書指出,許多民眾接種完高端、AZ或莫德納後有巨大飢餓感,有台大感染科跟重症科醫師分享是「心理壓力放鬆所致胃口大開」,而她則認為原因有兩種,一是「對疫苗的免疫反應使熱量跟營養素需求大增」,她指出雖然T細胞誘發抗體產生達到有效的保護力大約是2-3週後的時間,但每種疫苗裡面的酸、鹽、糖和乙醇等佐劑,對身體來說畢竟是個外來物,我們身體的巡邏員:嗜中性細胞(Neutrophile)或巨噬細胞(Macrophage)會警鈴大作,並對這些剛注入人體的異物,產生細胞激素的一連串反應,包括發燒、疲勞和肌肉疼痛;而這些先天性免疫,會增加反應期間對熱量、巨量營養素(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的需求,包括發燒期間的基礎代謝會提升,巨噬細胞產生一氧化氮會需要精氨酸(arginine),維生素 A 和鋅調節細胞分裂等等,營養素對免疫細胞的增殖跟分化至關重要,所以會更容易感到飢餓。第二個原因則是「需水量增加」,王姿允表示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會造成體溫的上升,連帶水份容易散失「而飢餓和口渴的生理狀態相近(暴躁、頭痛、感到虛弱),而且食慾跟渴慾中樞在大腦區域是同個位置,很多人常把「缺水」的訊號,誤認為「飢餓」,而進食的行為是想要從「食物中獲取水份」,辨別的方式可以在喝完500cc左右的水之後,再看看食慾是否有下降的感覺。王姿允表示,過去的研究也發現,蛋白質營養不良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發揮,要獲得最佳免疫結果,「營養」是關鍵,能夠支持免疫細胞的功能、啟動針對病原體的有效反應,也能在必要時快速解決不良反應並避免任何潛在的慢性炎症;因此她都會和學員說,打完疫苗後出現的肚餓實屬對疫苗佐劑成分的「正常免疫反應後的現象」,並非是什麼不良反應,只要多喝水、多補充優良的蛋白質跟纖維、補充微量營養素,都不用擔心疫苗的短暫飢餓感造成體重上升,而且也有助於接下來的抗體生成。
搶救視力2/奇招!「欣賞夕陽」竟能讓眼睛放鬆 醫師:關鍵是這個
受到疫情影響,一家老小全都宅在家中躲病毒,除了頻繁使用3C產品增加眼睛負擔之外,困在狹小的室內空間,睫狀肌也完全無法放鬆,不管是近視、老花都愈來愈嚴重。根據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2019年進行的「全民護眼趨勢調查」,發現台灣人每日使用3C的總平均時數長達10.7小時,扣除睡眠時間,國人一天當中幾乎有2/3的時間都在看3C。眼科醫師杜培寧透露,自從採取遠距上課,許多學童每天緊盯電腦螢幕長達10小時以上,讓眼睛負擔沉重。(圖/于魯光攝)內湖國泰診所眼科醫師杜培寧說,「如果因為工作、課業所需,一定要使用3C,建議善用科技,使用3C時盡量將內容從小螢幕移轉到大螢幕如電視,這樣可以讓睫狀肌稍微放鬆一些。」眼科醫師杜培寧透露,自從採取遠距上課,許多學童每天緊盯電腦螢幕長達10小時以上,讓眼睛負擔沉重。(圖/杜培寧提供)此外,也要掌握「3010」原則,用眼30分鐘就讓眼睛休息10分鐘。「千萬別弄錯『休息』的定義,不是從看電腦、電視,換成畫畫或看故事書,前者與後者同樣都是近距離用眼,所以眼睛睫狀肌仍然持續在用力。」「還有,也別以為眼睛看綠色就能放鬆!」杜培寧說,看著遠方綠色的山或樹木,關鍵是「遠距離」讓眼睛睫狀肌能夠放鬆,所以眼睛休息的最佳方式是看遠方,或是乾脆閉眼休息。許多人在三級警戒期間,近視、乾眼、白內障等問題,日趨嚴重。(圖/報系資料庫)如果家中窗戶、陽台望去有風景自然最好,若能在黃昏時分欣賞夕陽,一方面心情愉悅,一方面也有利眼睛健康。「除了睫狀肌放鬆,研究發現陽光能讓人體自行合成出一氧化氮,對眼部血液循環有幫助,但過強的紫外線卻會傷害眼睛,所以紫外線較弱的黃昏夕陽就是較好的選擇。」杜培寧說,閉眼休息也不錯,若是眼睛感到酸澀,則建議用熱毛巾熱敷減輕疲勞,並增加淚液、油脂分泌,讓眼睛感到更滋潤。台南市立醫院鄭婉苓營養師提醒,除了控制3C產品使用時間,多攝取護眼食物之外,也要避免抽菸、喝酒的習慣,香菸含有尼古丁不利眼睛微血管循環,而大量飲酒則會消耗體內維生素A,加重眼睛疲勞、乾澀的問題。眼睛急救6招1.螢幕小換大2.窗外看遠方、熱敷休息3.補充抗氧化營養4.室內保持濕度5.控制近視度數6.危險族群定期檢查
視力小偷!睡一覺後竟失明 噁心頭痛都要當心
今年70多歲的張大姊,20多年前因頭痛、肩胛痛和胸悶就醫,結果被當成心臟病治療3個多月,卻依舊頭痛欲裂,醫師甚至懷疑她長腦瘤,最嚴重時吃止痛藥10多分鐘就失效,頭也痛到頭部需要支撐,不但離不開沙發,連就診都要頭靠著牆壁才行,後來終於發現是青光眼問題,初期藥物副作用也讓她吃足苦頭,所幸最後經藥物調整後才成功控制眼壓、保住視力。醫師提醒,急性青光眼發作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有些人不以為意,以為睡一覺就好,結果睡醒了,視力也沒了!而台灣青光眼的病人數高達35-45萬人,比慢性腎衰竭、憂鬱症等疾病的患者數還多,且其中1/4有失明危機,提醒民眾注意青光眼徵兆,早期發現並治療才能避免失明風險。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陳賢立醫師表示,青光眼位居失明原因的第二名,亞州人罹患青光眼後有25%失明機率,臨床上青光眼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開放型青光眼,這類患者往往沒有症狀,等到視野缺損時,視力已經無法恢復,而另一種閉鎖型青光眼,則是來勢洶洶、較為急性,患者可能覺得頭痛、噁心,如果沒有及時就醫,可能睡一覺起床就喪失視力。因此青光眼也被稱為「視力的殺手」或「視力的小偷」。陳賢立指出,青光眼簡單來說就是眼壓太高壓迫視神經,造成視力和視野不同程度的傷害;人眼的水晶體前方與角膜中間,充滿了房水液,提供眼睛組織營養,正常情況下,48~90%的房水液會從小樑網膜排出、剩下的則由葡萄鞏膜排出,一旦排出管道出問題,房水液排不出去,眼壓就會增高,形成青光眼。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呂大文主任表示,正常眼壓應介於11~20毫米汞柱,眼睛每天大概分泌3.5毫升的房水液,如果排出少於3.5毫升,眼壓就會增高,出現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眼球劇痛等症狀,目前青光眼的治療,只能延緩視力喪失,無法治癒,降低眼壓是唯一可以改善青光眼視野喪失的有效方法,初期患者要避免惡化,末期患者則要維持視覺功能。研究發現,每降低1毫米汞柱的眼內壓,可以減少10~19%青光眼引起視野喪失的風險,而眼內壓控制在≤18毫米汞柱或降低20~30%眼內壓,都可以減少視野喪失的發生率。臨床上降眼壓的藥物主要分成兩種作用,一種是減少房水產生,一種是促進房水排出。其中,市面上促進房水液排出的藥物都是針對次要排水通道(葡萄鞏膜)作用,主要排水通道(小樑網)反而沒有藥物可用。所以,有些人雖長期使用藥物,降眼壓的效果仍然未達期待。長達20年,終於研發出促進主要通道(小樑網)排水功能的新藥。呂大文表示,國防醫學院實驗室在2000年率先發現,青光眼患者的房水液中,一氧化氮含量較低。由於一氧化氮可鬆弛血管平滑肌並調整血流,因此推測可放鬆小樑網膜細胞、增加房水流出,這項實驗結果也備受重視,並促成新藥產生--一款結合舊有藥物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針對葡萄鞏膜和小樑網雙管齊下的雙效眼藥水終於問世,台灣也在今年獲得衛福部通過,成為亞太區第一個上市的國家。這款雙效合一藥物只要一天一次,使用第二周就可以良好降壓,跟傳統青光眼藥物比較,可以增加3成降壓效果,而且可持續穩定降壓超過1年、效果持久;此外,此款新藥物對心血管影響較小,不用擔心心血管的副作用和性功能障礙,提供青光眼患者一項新選擇。呂大文建議,青光眼患者要依照醫囑使用藥物,並定期接受眼科醫師檢查,包括眼壓、視神經與視野追蹤,才能確保眼睛健康;而40歲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等高危險群,則應每年定期做眼睛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陳賢立醫師也提醒,眼壓值較高、年齡超過40歲、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或遠視加白內障患者,以及血壓偏低且手腳冰冷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受過外傷、有虹彩炎、眼內腫瘤和眼內出血病史者,都是高危險群,要特別小心青光眼。
新發現!50歲以下 輕症或無症狀患者驚傳腦中風
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報導,紐約市醫療單位在3月23日至4月7日的2周內,呈報了5名50歲以下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出現血栓或腦中風現象,呼籲各界注意。其中一例33歲女性,本來身體健康,染病後持續1周咳嗽、頭痛和發冷,然後出現左臂和左腿麻木無力現象,到院做斷層掃描發現右腦動脈部分阻塞、右頸動脈有部分閉塞性血栓。據《富士新聞網》報導,新冠肺炎可能造成血管損傷,西班牙就發現「COVID腳趾」現象,確診患者腳趾會出現凍傷紅腫症狀,研判病毒讓血液或血管發生異常,不但腳趾有症狀,手腳的指甲也會出現青色或黑色斑點,而且多發生在小孩或年輕人身上,通常是染病後2、3周內皮膚開始產生變化。更擔心的是,病毒釀成血栓或引發更嚴重的腦中風。美國西奈山醫院(Mount Sinai Hospital)重松朋芳助教指出,這可能是新冠肺炎特有病症,目前發現30、40歲無症狀或輕症的病患出現腦中風,2周內發生5例。美國麻州綜合醫院的麻醉科市瀨史醫師從3月開始,試著讓確診病患吸入空氣和一氧化氮治療,企盼擴充血管,讓血液不易凝固。此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22日也在臉書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發文,內容指出美國芝加哥一名兒童皮膚科醫師艾米·帕勒博士表示,近日她在大量染疫青少年的腳趾上發現病變,或有疼痛的腫塊出現,可能為新型特殊症狀,又被稱為「COVID腳趾」。醫師指出,這種類似水痘或麻疹情況的病變,可能會出現在一隻腳趾,或者是全部的腳趾上,常出現的部位在腳的頂部或底部,原為鮮紅色的病變也可能演變為紫色;患者出現此類症狀時,可能會感到很痛苦,有時候則會發癢,但他們通常沒有任何其他新冠病毒的感染跡象。對於新冠肺炎病毒到底還會引發何種疾病,醫界正密切注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