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淳」記者的文章列表
身心障礙者提前老化20年 家庭陷雙重老化危機!
2025年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長照預算從2016年的近50億元增至超過800億元,顯示台灣老年照護需求急遽成長。然而台灣還有超過120萬的身心障礙者家庭同時面臨「雙重老化」的挑戰,使老年照護問題更趨複雜。政府研究顯示,身心障礙者老化速度較一般人提早20年,約45歲開始退化,隨之而來的健康衰退與照護需求大幅攀升。主要家庭照護者卻因年邁或健康不佳,漸漸無力承擔重任,導致經濟負擔與身心壓力倍增。心燈啟智教養院長黃晏枝表示,「身心障礙者較一般人更早面臨老化挑戰,尤其當主要照護者-父母亦步入老年,照護需求大增,尤需社會關懷與支持。院內一位50歲大朋友(化名小強),自年輕時因健康問題需長期照護,且父親年事已高無力照顧,故來到心燈尋求支持。小強從起初自認家庭負擔,到在心燈陪伴下找回生活意義,重新體會成就感。怡德養護教養中心則透過「圓夢計畫」 每年為長者實現夢想,如重返校園或穿上婚紗等。怡德社工崔令吟表示:「每次圓夢行動,不僅讓長者重拾夢想,更彰顯社會的關懷與尊重。」為支持身心障礙者、年長者及其家庭,今年12月亞培集結全台逾150位員工,攜手心燈啟智教養院、怡德養護中心、伊甸基金會(樂晴)、旗山日照中心,於桃園、台中、高雄三地舉辦聖誕派對,並為逾300位身心障礙者及年長者精心規劃豐富互動項目,包括烘培課程、團康遊戲及手做DIY、聖誕晚會等,希望透過陪伴讓身心障礙者和年長者感受歡樂及社會關愛。
靠無痕胃拉提手術「女子減去49公斤」 三高退散!擺脫代謝症候群
44歲李小姐BMI高達46.6(124kg、163cm),透過藥物減重成功減重20公斤,但一停藥就面臨復胖,甚至復胖到114公斤。因上班總是容易昏昏沉沉,健康也面臨了糖尿病前期、高血脂的問題,心想40歲了總不能再這樣下去,讓她下定決心與醫師討論減重手術,目前施作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滿三年,也從原本的114公斤減重至65公斤(BMI 24.4),這樣的改變讓她重拾自信,也脫離了代謝症候群。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台灣成人過重與肥胖率已高達50.8%,其中男性為57.1%,女性為43.3%。肥胖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會顯著增加多種健康風險。研究顯示,每增加五單位BMI,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增加40%,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增加35%,而癌症如食道腺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與膽囊癌的風險亦分別增加1.24倍至1.59倍不等。臺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兼消化醫療中心鄭以勤主任表示,肥胖已不僅僅是一種外型問題,更是攸關全身健康的重大議題。鄭以勤主任說明,目前常見減重方式包含飲食、運動、藥物或是減重手術。而減重手術是目前用來治療肥胖及相關併發症的一種方法。如同其他治療性手術,減重手術需要符合特定適應症,且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後才能執行。減重手術大致可分成由內科執行的胃鏡手術與由外科執行的腹腔鏡手術。胃鏡手術的作法包括胃內水球術、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等;腹腔鏡手術包括袖狀胃切除術、Y型胃繞道手術、SASI手術(單吻合迴腸雙通道胃繞道)等。為深入了解民眾對於減重手術的認知程度,由網路溫度計發起的「減重手術認認知」調查顯示,近半數(47.9%)受訪者認為自己減重不成功,其中,手術減重成功率54.5%最高、藥物減重成功比例僅34.1%。此外調查發現,減重失敗者過半(55.9%)困擾於衛教資訊大同小異。根據調查,發現民眾對於減重手術存在了三大迷思,包含:認為減重手術等於切胃、認為BMI無論多少都可進行減重手術、認為減重手術後不會再胖回來。再進一步觀察,減重手術安全性疑慮(40.9%)與害怕切胃、改變原本腸道結構(36.6%)為阻礙減重手術意願兩大主因,不過調查也發現,若能透過減重手術改善身體健康、減少代謝疾病(56.9%)與安全性高(52.0%)、恢復期短(41.3%),將會提升接受治療之意願,鄭以勤主任也進一步分享,根據臨床文獻,減重幅度達10%有機會減少共病風險。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暨減重中心周莒光主任分享近年來,內視鏡減重手術技術快速發展,其中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ndoscopic sleeve gastroplasty,簡稱「無痕胃拉提」、「胃鏡縫胃」、「ESG」)成為患者的新選擇。此術式採用胃鏡結合微創內視鏡技術,以縫合縮小胃部容量70%達到減重效果,具有恢復期短、手術風險低、無體表傷等優勢。適合以下族群: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反覆復胖者、輕度肥胖合併代謝疾病者(BMI 27以上),以及希望避免或不適合外科手術的中重度肥胖患者。根據臨床證實,患者術後十年的總體重可平均減輕15%至20%。更在研究中發現,無痕胃拉提對於肥胖引起之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胃食道逆流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有良好的緩解治療效果,且術後風險低於1%,充分展現此術式的安全性和長期效果。其中,歐洲內鏡外科協會(EAES)、美國代謝和減重手術學(ASMBS)與國際肥胖和代謝疾病外科聯合會(IFSO)皆在治療指引中納入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無痕胃拉提術後是否線鬆脫而導致復胖?鄭以勤主任說明無痕胃拉提透過縫線系統使漿膜層癒合達到胃容積縮小,雖有少數患者術後會可能遇到縫線鬆脫,但只要搭配術後飲食、運動的調整,在臨床上都有不錯的減重效果。另外,也有民眾擔心術後增加罹癌機率,主任也說明根據臨床與文獻,並無數據說明術式會提升罹癌機率,但在術前須進行胃鏡、超音波等檢查,避免疾病未能於早期發現。周莒光主任提醒,肥胖的治療需要多方面配合,不單只是依靠醫師的手術或是藥物來維持,患者也必須在治療期間配合營養師及運動治療師給予的飲食、運動計畫,養成習慣,才能維持不易復胖的健康生活型態。
愛滋10年生活品質調查公布 擔心活不好!98%陷憂鬱情緒
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於今(20)日舉行記者會,公布愛滋感染者10年生活品質調查報告,指出感染者隨著治療進步,三合一單錠藥、長效針劑等有效治療,及U=U新觀念(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使其生理健康品質大幅提升,壽命延長與一般人無異。然而,報告也指出,愛滋感染者的心理健康品質與社會關係品質依舊很差,不僅憂鬱、失眠比例偏高,擔憂疾病汙名造成不友善對待,更形成社交孤立與退縮,使感染者面臨成為孤老一族與長照孤兒。調查結果顯示,10年來感染者「生理健康品質」大幅提升,其中因治療副作用造成生活困擾的情形,比例降低超過10%;因身體狀況不佳的比例也降低逾15%。但於此同時,感染者「心理健康品質」陷入多年困境卻毫無改善,甚至持續惡化,他們在工作、親密關係和社交關係上的困擾,10年來持續上升,更值得關注的是,感染者感受到憂鬱情緒的比例,從2013年的79%驟升至2023年的98%,顯示大多數感染者都曾被憂鬱所擾,揭示醫療進步和社會接納間的落差與矛盾。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邱飄逸理事長表示:「光是醫療技術的進步,還不足以讓感染者的照護品質真正提升,我們需要更友善的醫療環境,並持續推動去汙名化工作。因此,我建議院方加強醫護人員的友善教育訓練,建立完善的友善醫療網絡,這樣才能真正幫助感染者過上更好的生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顧文瑋主治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愛滋醫療環境面臨雙重挑戰,一是整體醫療體系對感染者的歧視與偏見,二是醫病的有效溝通仍不容易。在2023年調查指出,仍有三成感染者曾遭遇就醫歧視;此外,約三成八的感染者不知如何與醫療人員討論藥物副作用問題,此舉反映目前醫療體系中,相關人員不僅對愛滋認知不足,醫病權力落差也引發溝通不良等問題。在記者會上,資深感染者光哥分享了他自2001年感染愛滋至今23年的親身經歷。他談到愛滋抗病毒藥物的顯著進步,讓感染者得以維持健康,但也面臨高齡化的挑戰。他提到:「10年前擔心活不了,現在擔心活不好。」光哥以身邊友人經歷說明了老年感染者的困境,例如因愛滋身分遭拒進行骨質疏鬆關節置換手術,或在癌症手術期間無法找到友善的看護服務。他呼籲社會應從法規與教育著手,消除對愛滋的汙名,確保感染者在長期照護上的基本權益。
「3大工作場所」易誘發氣喘 4症狀超過2個月須留意
根據2022成人氣喘照護指引,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將近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為15%,換算全台約有200萬人患有氣喘,且其中約有8萬人屬於嚴重氣喘。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傅彬貴提醒,氣喘為氣管的慢性發炎,因此民眾若有「痰」、「悶」、「咳」、「喘」等四大症狀且持續超過兩個月,應盡速就醫進行過敏原、肺功能等相關檢測,進一步評估是否屬嚴重型氣喘並對症治療。常見的環境過敏原包含塵蟎、動物毛髮、花粉等,但研究顯示,環境中潛藏在高度活性化學品、工業清潔劑和金屬致敏劑中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硫、礦物粉塵、釩、鎘、二氧化矽、煤、肉毒素等,也恐是引發氣喘反應的過敏因子。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醫師提醒,部分職業長期接觸此類物質,恐在氣道累積發炎反應,增加氣喘誘發的風險。因此民眾若本身有過敏性氣喘且經常身處在以下幾種過敏原高風險環境中,建議應盡速就醫,透過免疫球蛋白E(IgE)檢測揪出過敏原,對症治療。高風險環境1:美容美髮工作場域美髮師經常接觸的染髮劑、漂白劑、護髮產品等,部分含有工業清潔劑等化學成分,長期接觸這些高活性化學品恐刺激呼吸道,增加氣管發炎反應。高風險環境2:中央廚房等油煙密閉空間廚師經常身處的高溫、油煙和煤煙環境中,恐含有二氧化硫和肉毒素等微量有害物質,長期吸入可能持續刺激呼吸道黏膜、加劇發炎及氣喘誘發的可能。此外,廚房通常為密閉空間,排煙不良更容易提高有害物質濃度。高風險環境3:水泥工地或室內裝潢等施工環境建築工人在施工過程中經常接觸水泥、石灰、石膏和鋼材等建材,其釋放的二氧化矽和礦物粉塵也是常見的環境刺激因子;某些建築材料和塗料甚至含有鎘和釩等金屬顆粒,加重呼吸道發炎或過敏性氣喘反應。傅彬貴醫師說明,臨床觀察患者多僅將流鼻水與咳嗽當作過敏或感冒表現,然而醫師提醒若慢性咳痰超過兩個月,即應懷疑是氣管問題並盡快就醫檢查。若持續暴露在過敏原中拖延治療,恐加劇痰增生、進而黏著於氣管壁上阻礙氣體交換,引發氣喘急性發作。若氣喘未積極治療、使氣道長期處於發炎情況,更會導致上皮增厚、上皮纖維化、氣道變小,最終演變成嚴重氣喘,更恐連帶出現肺功能衰退、氣道重塑等不可逆的傷害。對此,鄭世隆醫師提到,若免疫球蛋白E(IgE) 濃度大於>30 IU/ml且任一個過敏原之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 數值異常,即屬過敏性氣喘。因此透過IgE檢測可找出過敏源頭、進一步對症下藥抑制過敏發炎途徑,遠離致命的急性發作威脅。目前氣喘治療方式臨床建議採以「階梯式治療原則」,目標是控制氣道慢性發炎情形,一旦病情控制穩定,即可降階減少藥物種類與藥量。醫師提醒民眾,若仍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治療,避免症狀控制不佳演變成重度氣喘的風險。鄭世隆醫師也建議,嚴重型過敏性氣喘患者應遵循醫囑,規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控制病情。而隨著醫療進步,若經過前述治療方式仍未見症狀好轉,現今也有更積極的治療方式。包括抗IgE、抗IL-5或抗 IL-5受體以及抗IL-4α受體等生物製劑。傅彬貴醫師也分享,曾有一名約40歲的裝潢木工師傅老陳,只要在密閉的大樓施工,急性氣喘就會發作,且狀況長達半年。老陳就醫後首先使用高劑量的吸入式類固醇治療,但症狀仍會反覆發生。在經過生活狀況與工作環境問診後,發現老陳長期處於高風險過敏原環境,因此透過過敏原檢測後,推斷氣喘反應與工作環境高度相關,在更積極治療後,也順利下降氣喘急性發作的頻率。鄭世隆醫師也補充,上述過敏高風險工作環境應從日常保健開始留意,並增加個人防護措施,如工作時佩戴活性碳口罩、保持工作環境通風,皆可降低過敏因子濃度、減少對呼吸道的刺激;若民眾出現痰悶咳喘等四大症狀超過兩個月,也建議盡速至氣喘專科進行IgE檢測,目前已有多元的治療方式,建議民眾勿放任不管,遵從醫囑才能帶來更好的工作與健康生活品質。
28歲乾癬病友頭皮屑如白雪 新口服標靶藥物「7成患者改善」
28歲楊先生大學時身體冒出不明紅疹,多次就醫都以為是濕疹,直到紅疹擴散至全身,特別在頭部尤為明顯,再度轉診才確定罹患乾癬,最嚴重時頭頂遍佈疹塊,面部就像曬傷又紅又脫屑,每天都清掃滿地皮屑,雖然一度符合健保生物製劑給付標準,暫時控制住病情,但給付2年時間一到下車,乾癬症狀逐漸重起,導致乾癬性關節炎併發症,手指關節硬化、腳踝關節也飽受發炎之苦。冬季寒風陣陣正是乾癬病患最困擾時節,台灣乾癬協會柯怡謀理事長表示,乾癬病友中約9成病人會有斑塊型乾癬,中重度佔整體中3成,當病灶發生在頭部,讓病友不時頭皮癢就想抓,不小心就摳破皮流血,有時摸乾癬硬塊,忍不住層層撕開,就像在剝洋蔥般,也讓頭皮滿佈傷口,若因治療不得不剪除頭髮,就讓他人彷彿看到「釋迦頭」。柯怡謀理事長表示,乾癬病患很容易受到外來壓力加重病情,頭皮型乾癬更困擾著許多病友,古言「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就像在說頭皮型乾癬,頭頂皮屑就像白雪般紛飛且擾人,台灣乾癬協會曾調查,7成中重度病人對頭皮清潔與理髮感到焦慮,並害怕外人目光並影響社交活動。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醫師蔡呈芳表示,台灣乾癬盛行率約0.25%,意味著眾多的國人都有不同程度乾癬困擾,目前已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研發上市,提供病友免打針,一天僅需服藥一顆,大幅提高便利性,為中重度斑塊型乾癬患者帶來更精準、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則表示, 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 臨床上大幅提高用藥便利性與效用,不需剪去頭髮為擦藥影響外觀,也不用擔心因針劑需要冷藏保存而影響生活計畫;臨床研究顯示治療16週後,過半病患達到頭皮明顯改善,即達到PASI 75的治療效果,持續使用後有7成病患可以達到PASI 75,且使用4年以上仍有高比例患者維持療效。對傳統治療效果有限的頭皮乾癬患者來說是一大進展,呼籲健保讓病患有更多用藥選擇,讓患者能維持良好治療成果下,轉換合適藥物。柯怡謀理事長指出,在台灣調查可知,50%乾癬患者覺得病症影響職業,76%患者大幅降低外出意願,有30%以上病人急需合宜治療方式,許多乾癬病患長年因病而苦,若未能及時給予協助,整體社會都可能受到影響,在2016年歐洲期刊研究指出,每投資1歐元幫助乾癬病人,就能取得5.4歐元投資報酬率,當乾癬病人能夠改善疾病回歸正常生活,就能提高社會生產力,也不用仰賴他人照顧。柯怡謀理事長呼籲,已有許多國家將新藥放入乾癬治療指引中,台灣應該也要以病友福祉為首要考量,讓治療方式更有彈性,也希望病友能主動充分與醫師討論,找到最適合自身治療方式。
「鉛筆屎」恐是大腸癌症狀 出現7大症狀快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2021年新增16,238名大腸癌患者,每十萬人就有38.4人得病。《麻辣鮮師》中飾演「Gina」的47歲女星林利霏日前無預警自爆罹患大腸癌第一期,且已完成手術,專家提醒,注意症狀才能早期發現大腸癌,其中,若是排便時發現「鉛筆屎」,也就是糞便過細就要特別當心。大腸癌分為0~4期,研究顯示,0期與1期時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2期為75%,3期降為40%~60%,4期則是30%以下,部分患者甚至只剩1成。若能及早治療,差異就如同天與地一般懸殊。因此早期發現症狀更加重要,國健署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建議有瘜肉、大腸癌家族史或飲食、作息較不健康、排便習慣不正常的民眾,應提早關注自己的腸道健康。另外,若身體出現以下7症狀超過2周以上,應儘速就醫請醫師檢查:大便中有血、大便中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 (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大便變細小 、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 、不明原因貧血。國健署指出,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每一至二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為降低發生率及死亡率,國健署吳昭軍署長提醒,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經實證研究,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又癌症篩檢資料顯示,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瘜肉,每20人就有1人有大腸癌,鼓勵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如為陽性,務必到醫療院所進一步確認,絕不要錯過黃金治療期。
65歲嬤養2孫「竟無熱水洗澡」 暖心物資相助度寒冬
寒冷冬天裡,仍有弱勢家庭的孩子沒有熱水可洗澡,令人十分心疼。道家人文協會於今(17)日,舉辦新北市弱勢家戶物資捐贈活動,由協會秘書長王愍之帶領志工團隊全程自費至新北市新店區,進行訪視與物資捐贈。此次活動針對兩戶弱勢家庭,依其需求提供瓦斯爐、冰箱與熱水器等生活所需電器,以及食品與民生用品等物資共108件,協助改善生活環境,攜手共度困難。即使家戶住處偏僻,協會志工仍同心協力穿越顛簸窄路,將物資親送到家戶家中。(圖/道家人文協會提供)第一戶案家為85歲的阿瑤(化名),離婚後與長子同住於一間雅房內,次子則住於隔壁間,生活空間狹窄,僅有簡易公用廚房設立於屋外,瓦斯爐老舊火力不穩且冰箱故障漏水,生活相當不便。阿瑤平時會批發蔬果至捷運站前擺攤販售,勉強維持生計,長子雖擔任社區管理員,但因過往欠債薪資部分遭強制扣抵,次子則因中風行動不便,生活需仰賴母親與哥哥接濟。第二戶案家阿美(化名)現年65歲,與13歲及10歲的兩名外孫女同住於租屋處,平時擔任清潔工,收入難以負荷租金及基本生活開銷,熱水器已故障數月,因無法負擔更換費用,天熱時與孫女們用冷水洗澡,天冷時只能到附近運動中心借用淋浴間,才能洗上熱水澡。協會在了解需求後,立即規劃合適的電器品項及安排廠商盡快前往安裝。今日活動則由志工團隊攜帶耐於存放的食品、洗沐清潔用品等生活必需品親送到住家,關懷其生活與電器使用狀況。阿瑤感動地表示:「有了這些冰箱跟瓦斯爐,真的方便許多,非常感謝協會!」阿美也表示:「冬天再也不用擔心沒熱水可以給孫女洗澡了,謝謝協會這麼快就來裝好!」協會秘書長王愍之表示:「協會秉持『零行政費』初衷,確保每一分善款專款專用,直接幫助在有需要的人身上,希望透過實際行動,減輕弱勢族群的生活壓力,也期盼更多人能加入關心這些被忽視的角落,讓他們都能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支持。透過本次活動,協會不僅提供急需物資,更帶來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關懷,為弱勢家庭捎來溫暖,給予支持力量共度難關。」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喘禍要人命!台灣200萬人患氣喘 5成病況差1成恐命危
台灣換季氣溫變化大,每到季節轉換之際、常讓人有胸悶、喘吁吁的感覺,這竟可能是氣喘前兆!據統計,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1成左右,其中5成控制不佳、1成恐會危及性病。由於氣喘屬於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需終身與疾病共伴以外、更隨時可能面臨突發性惡化的危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指出:「嚴重型氣喘患者雖約僅占氣喘人口的3-10%,但疾病引發的住院與死亡風險更高,使治療成本約佔氣喘總醫療成本的60%,顯見提升嚴重型氣喘的治療效益是目前醫學界面臨的關鍵問題。」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傅彬貴醫師以過去協助病友劉小姐治療的經驗分享。劉小姐因飼養寵物,導致嚴重型氣喘發作,肺功能一度下降至僅剩40%。使她在家中僅爬到二樓都氣喘吁吁,也無法繼續自己最喜歡的教學工作,而放棄一手打造的事業、提早退休。研究顯示,嚴重型氣喘患者使用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後,不僅可有效降低67-77%氣喘急性惡化發生率、更降低患者85%因急性惡化而住院風險,顯示新型藥物有效協助患者穩定疾病、降低症狀發作,提供廣泛表現型的嚴重型氣喘患者更全面、精準的治療選擇。嚴重型氣喘患者若無穩定管理疾病,不僅可能引發呼吸急促,嚴重更可能引發昏迷、意識混亂、胸腔靜息等狀態,此時即須緊急安排住院治療,以免危及生命。劉小姐便曾在新冠疫情期間,因呼吸道阻塞,而出現嚴重呼吸困難和血壓升高,情況危急下最終由家人緊急送醫治療。傅彬貴醫師分享,劉小姐的病情經過轉換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後,獲得了穩定的控制。過去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的喘鳴、咳嗽和呼吸困難等症狀有了顯著改善,肺功能也迅速提升至70%。目前已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甚至能進行中強度的運動。最重要的是,目前也不再需要仰賴急救型藥物以及口服類固醇等輔助治療,幫助劉小姐重拾生活步調、回歸職場。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石崇良署長說明,氣喘治療發展是我國重要的醫療投資,嚴重型氣喘患者治療權益更是首要關注目標,新型生物製劑近日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相信將可使醫療資源運用效益更大化,讓患者未來可積極與醫護團隊討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氣喘為全球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台灣盛行率約為10%-12%、意即我國竟有高達200萬人深受氣喘所苦!陳育民理事長說明:「氣喘無法完全治癒,加上受患者個人習慣,以及環境中的氣候變化與製造、能源、化工業汙染源等影響,都可能誘發氣喘發病與進一步惡化,因此建立患者長期控制與追蹤疾病的正確觀念,是影響氣喘治療成效的最大關鍵。」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副主委林鴻銓醫師表示:「近年新型生物製劑加入,有別以往的生物製劑作用機制,是由上游阻斷訊息傳導、不須特定生物標記,並可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嚴重氣喘患者。患者無須累積口服類固醇的健保給付條件及其所帶來的副作用,更可大幅提升治療效益。」石崇良署長指出,於今年6月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完備嚴重型氣喘患者治療權益,也提供患者更可近的治療選擇,未來也期許有需要的患者積極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藥物。
衛福部霸凌案「3案成立、7人受處分」 要求深蹲!司長記大過懲處
衛福部昨日證實長照司司長要求部屬深蹲,此霸凌案件也列入調查,今日下午由衛福部次長呂建德召開記者會說明調查報告與相關懲處結果。呂建德表示,調查期間共接獲8件疑似職場霸凌案件,經全面、深入調查,由外部學者專家依據職場霸凌判斷準則審議認定,確認職場霸凌3案成立、共7人受處分,包括未能有效遏止事件發生之主管連帶受到懲處。呂建德表示,保護司、社工司簡任非主管,與同仁訪談中衍伸之長照司1名簡任非主管遭投訴,一併納入調查。調查結果發現3名簡任非主管對督導之下屬咆哮,以及不合理多次退文等濫用職權之行為,共3案職場霸凌成立。經考績會決議,依公務人員考績法施行細則第十三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一目:「處理公務,存心刁難或蓄意苛擾,致損害機關或公務人員聲譽」之情形,針對保護司、社工司、長照司之簡任非主管,分別核予記1大過、1小過、1大過之處分,其中情節重大者已調離現職,行為持續時間長影響重大者將移付懲戒。對於長照司長於每日健康操休憩時間,要求同仁與司長共同做操、深蹲運動,確實造成部分同仁壓力,甚至在媒體揭露後向同仁表達期望「支持司長」,有違公正調查之疑慮;再針對未採取有效措施,制止司內同仁之職場霸凌行為,司長應負監督管理不周的責任。調查小組認定上述行為雖不符合職場霸凌要件,但上述行為於工作執行中,均造成不良後果,核予1小過處分。主任秘書兼社保司長遭指控過去於健保署台北業務組長任內,經調查以「不當比喻」要求同仁須自我找出問題嚴重性才不會被「他殺」,調查小組訪談後認定,該主管確實用語及比喻失當,造成同仁不必要的壓力,雖尚未構成職場霸凌要件,但經考績會決議,該名主管於工作執行仍造成不良後果,核予申誡2次、免兼其社保司長之主管職。針對社工司長之調查認定,雖不符合職場霸凌要件,但針對該司內同仁疑有霸凌行為,雖與保護司長皆曾採取部分因應措施,但不足有效制止職場霸凌,應負監督管理不周之責,社工司、保護司,兩位司長皆核予記申誡1次。另外健保署副署長在心健司長任內,遭指控要求同仁協助批核公文等情事,經調查小組深入訪談,仔細查驗相關事證,皆並未發現足以證實上述指控之證據,並且與事實不符,與國會組長遭指控涉及霸凌之情事,皆不成立職場霸凌。呂建德說,對於上述案件,衛福部已會同所屬機關全面檢討修正現行職場霸凌防治及調查相關規定。調查小組也指出訪談過程中,各司署皆反應員額及人力吃緊問題,特別國會組人力面臨嚴重不足,業務工作負荷重,部內也在調查後依據調查小組建議,迅速核予員額。
65歲後平均牙齒少10顆 台灣未達國際健康老化標準
50歲林女士因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導致牙周病加重,一開始她不以為意、以為只會影響咀嚼,沒想到隨著多顆牙齒缺損、脫落,不僅不方便進食,也不敢吃蔬菜及肉類,更出現口氣尷尬、記憶力衰退等困擾,對於工作及日常生活皆有重大影響,一直到進行牙齒重建治療,包括牙周病雷射清潔、牙周導版保養、3D列印輔助全導引雷射微創全口重建手術等項目,歷時半年後煥然一新,不僅換得一口好牙,咀嚼功能恢復正常外,連血糖和心血管指數都更加穩定。看牙醫一直是許多人心中的硬傷,調查統計發現,竟有高達半數的台灣人曾因為害怕看牙而選擇延誤治療,反而容易導致口腔問題惡化,產生牙周病或牙齒脫落的狀況,甚至連帶影響全身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積極推動健康老化,鼓勵各國確保高齡長者能維持身體功能自主性,日本也曾提出「8020護齒行動」的口腔健康指標,指出一個人必須擁有20顆以上的功能牙,才算具備足夠咬合咀嚼的功能,並確保生活品質。然而,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國民健康口腔調查指出,台灣65歲以上國人平均僅存17.9顆牙齒,到了80歲後竟僅剩4成民眾仍能擁有20顆自然牙齒,遠遠落後國際間健康老化的標準。以蛀牙為例,傳統上治療會使用銀粉或複合樹脂進行填補,然而效果卻無法持久,銀粉填補過一段時間後導致牙齒變黑,且容易造成牙齒結構的破壞,維持兩至三年就得重新補牙,而複合樹脂則容易因收縮膨脹而產生縫隙,反而讓細菌侵入先前的蛀洞,導致再次蛀牙。悅庭牙醫診所院長曹皓崴分享,臨床上經常遇到患者因而陷入「補牙、再次蛀牙」的惡性循環,飽受疼痛,然而,曾有調查統計,高達半數台灣國人曾因害怕看牙而選擇延誤治療,反而得面臨後續牙齒脫落、產生牙周病的窘境。曹皓崴點出:「根本解決之道在於如何在蛀牙剛發生或尚未惡化之前就選對治療方式!」曹皓崴表示,最新的3D齒雕技術使用全數位口內掃描儀器於口中取模,再利用德國引進的科技儀器,製作出與牙齒缺損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陶瓷修復物,不僅與天然齒質相近,顏色自然、邊緣密合度佳,填補後更不易再度產生蛀牙,兼顧美觀與功能。口腔健康可視為全身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曹皓崴院長表示,牙周病、蛀牙和缺牙等口腔問題,不僅影響咀嚼功能,還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關;許多國際臨床研究也發現,不良口腔保健將連帶提升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18%,牙周病患者罹患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的機率也大增37%,提醒民眾多重視自我口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