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工商時報杜蕙蓉」記者的文章列表

共發表 21 篇文章
(示意圖/Pexels)

再生醫療雙法三讀 六大醫界團體攜手支持:開創醫療兆元產業

再生醫療法三讀通過,醫界六大醫事團體攜手支持,認為將可開創台灣醫療兆元產業;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由於有法令為基礎,讓生技產業可以大展拳腳,未來也能成為台灣發展國際醫療的亮點。備受關注的再生醫療法過關,財團法人台灣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台灣醫院協會、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等六大醫事團體共同聲明,支持《再生醫療雙法》,開創台灣醫療兆元產業。洪子仁表示,「再生醫療雙法」歷經多年審議,法案終於通過,代表兩個重要意涵,第一是有法令為基礎,以提供再生醫學與細胞治療的生技產業發展的基礎,讓生技產業可以大展拳腳。第二個意涵,再生雙法通過,讓台灣的再生醫學與細胞治療等生技產業,有機會持續投入資源提升研發及技術能力,代表台灣除了半導體和機械製造產業之外,生技醫療也能成為未來台灣發展國際醫療的亮點。洪子仁表示,此次通過雙法,比上次修正的法令,有許多包含組織細胞的來源規範,以及政府讓再生醫療的治療成效更公開透明,都進一步在法令中做更嚴謹的規範。他說,考量到安全有效的範圍中,讓再生醫療治療成效都能公開透明,讓社會大眾清楚明瞭,「這是很重要的里程碑」;期待未來再生醫療業者能與醫療機構、臨床醫師在細胞治療領域上,透過案例的累積,每年定期向大眾公開報告,以清楚了解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成效為何,嘉惠民眾。

(圖/報系資料照)

網傳國際天然氣大跌 中油澄清:錯把產地價當現貨價

網傳天然氣價格大跌,台灣中油26日澄清,網路意見是引用美國當地管道天然氣Henry Hub價格(簡稱HH),HH管道天然氣價格是產地價格,未經液化、冷凍船運送及卸收、儲存、再氣化及管線輸送等之過程,管道天然氣價格與液化天然氣(LNG)成本相比本來就較低,因此以兩者相比,並不適當。中油表示,液化天然氣進口價格公式計算,傳統上都與原油價格連動,例如布蘭特原油或其他指標油價(亞洲進口國常用的日本海關公告之進口原油加權平均價JCC)。目前JCC油價約為86.65美元/桶,仍高於2021年俄烏戰爭前的77.04美元/桶,因此液化天然氣的進口成本,仍維持在穩定的高檔價位。中油說明,自2021年起氣源成本雖大幅增加,惟台灣中油為配合政府穩定物價政策及維持穩定供電,並未足額反映成本,自2021年1月至2023年底累計吸收電業用戶成本計2,368.14億元。至於報載經濟部王美花部長曾說中油拿到比俄羅斯天然氣更便宜的合約,結果又以國際情勢致天然氣價格上漲而調漲電價一事;中油表示,原與俄羅斯LNG供應商在庫頁島氣源的中長約於2022年3月屆期,替代該氣源之合約分別於2020、2021年簽定,並於2022年啟運供應,當時全球受COVID-19影響,價格上確實較低,部長是依照台灣中油合約說明事實。2021年中油全年購氣平均價(含長短約及現貨)為10-11美元/每百萬BTU,但俄烏戰爭開始後市場天然氣價迭創歷史新高,甚至曾高達70美元/每百萬BTU,因戰爭全面暴漲的成本並非一兩紙合約可以抵擋。中油表示,目前國際油氣價仍易受國際政經情勢影響而波動,台灣中油將持續關注未來油價及天然氣市場價格走勢,以穩定供應國內用氣需求為首要目標,並且採「中、長期契約為主、短約現貨為輔」的策略,同時持續分散氣源,並配合政府穩定物價政策滾動式調整。

受到俄烏戰爭、升息影響,油價漲勢無法擋。(圖/焦正德攝)

中油成凍漲受災戶 累計虧損逾800億

俄烏戰爭影響,天然氣及原油價格大幅上漲,台灣中油在累積虧損已逾800億、超過半個股本下,6月30日宣布,7月調漲電業用戶天然氣價格5%,其他用戶仍不予調整。據估算,經此調漲,中油至年底可增加收入76億,但對於彌補虧損可謂「杯水車薪」。據了解,中油目前天然氣每立方公尺成本約20元,由於虧損嚴重,中油先前已提出方案向經濟部報告,期盼對台電等電業大戶提高天然氣價格漲幅至10%以上,不過基於穩定民生物價,30日是以調漲5%拍板。中油指出,受俄烏戰爭影響,天然氣及原油價格大幅上漲,為配合政策穩定國內物價,過去售價僅反映部分成本,導致中油今年至5月為止的稅前虧損達500億,累積虧損已逾800億,如7月起天然氣繼續凍漲,預估至年底天然氣產品全年將虧損逾2,000億。但經考量配合政策,減輕消費者負擔,僅電業用戶微漲5%,至年底可增加收入76億。中油董事長李順欽先前曾表示,天然氣主以供應發電為大宗,而桶裝瓦斯一年多沒漲,就跟天然氣民生用戶一樣,要不要漲、適時反映都要衡量。據內部模擬推估,暫且不管當前天然氣虧損包袱的彌補策略,僅是期望在接下來6月至年底,天然氣營運要免除虧損窘境,調漲幅度恐要30%,才可避免虧損持續惡化。累計虧損已逾800億元的中油,資本額1,301億元,由於無法辦理現增,加上俄烏戰爭短期無法有明確結果,天然氣價格節節上揚,且有「斷氣」壓力下,內部預估至今年底天然氣產品全年將虧損逾2,000億,惟為了配合政府照顧民生與工業用戶及持續穩定物價政策,這波也僅電業用戶調漲5%,其他用戶仍不予調整。中油因國際油氣價格飆漲,成本無法漲足轉嫁,5月董事會也提出「爭取合理調整油氣價格」、「開源節流」、「資產活化」及「政府給予支持,進行低利舉借」等四大策略,來強化營運、財務結構。

聯亞生技集團 新冠疫苗開發概況王長怡。(圖/杜蕙蓉製表)

母女廝殺越演越烈 聯亞生技爆發經營權鬥爭

聯亞生技集團爆出經營權爭奪戲碼!創辦人王長怡與女兒胡世一的主導權之爭,由美國母體UBI(聯合生物醫學公司)延伸至開曼的United Biohparma Holdings到聯生藥。據了解,UBI已於月前發函聯亞生技,將撤換董事長王長怡,也讓母女鬥戲碼愈演愈烈,國發基金等泛官股東將成為關鍵,後市演變備受關注。聯亞生技在台有兩大重要子公司-聯亞藥和聯生藥,創辦人兼董事長王長怡在聯生藥的董座大位,在3月底遭無預警撤換,改由董事崔贊捷接任,據了解,「政變」的操盤手就是胡世一。王長怡表示,經營權之爭的導火線是新冠疫苗UBI-612的開發案,針對痛失董座寶座,她說:「我是捍衛疫苗,才犯了眾怒!」不過,聯生藥19日晚上表示,對於聯生藥控股董事推選崔贊捷為新任董事長,相關程序均依公司章程及公司所在地的法律規定辦理,合法有效,無任何可議之處。備受關注的UBI-612新冠疫苗,是王長怡領軍的團隊在2020年第一季成功開發,而該專利權放在UBI。由於當時美國疫情嚴峻,疫苗成當紅炸子雞下,胡世一在美國成立Covaxx,取得UBI-612授權,後來更成功募資13.5億美元,其中更以獲黑水公司執行長普林斯投資而成為話題。而後胡世一在取得UBI主導權後,也積極整頓旗下事業體,她將Covaxx與「聯腦科學」(以開發腦神經系統疾病的免疫治療生物藥品為業務)合併,更名為Vaxxinity公司,去年11月Vaxxinity在納斯達克IPO,其市值就衝破1.1億美元。不過,去年8月UBI-612因「中和抗體數據」未達標,效價低於標準,在台灣經專家投票未通過EUA(緊急使用授權)審查。惟該疫苗卻在胡世一和創投界的人脈下,也獲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EPI)贊助925萬美元執行美國FDA核准之多國多中心臨床三期試驗。生醫業界認為,UBI集團股權架構複雜,權利都集中在UBI和旗下的Vaxxinity,去年起在胡世一全面主導下,據了解,王長怡現已以科技顧問掛名,目前除了聯生藥和開曼聯生控股經營權生變下,由國發基金、台糖和耀華玻璃控股約39.96%的聯亞生技,王長怡的董事長職務也可能更換,由於聯亞生技旗下有聯亞藥,是否也有人事變化,值得關注。

醫療科技展五年成果概況

醫療科技展吸引國際大廠來台 重量級半導體大廠以台灣為研發基地

醫療科技展周四(12/2)登場,在ICT(資通訊)+BIO(生技)的結合下陸續迸出火花下,也吸引國際大廠來台揪團卡位,除了百靈佳殷格翰啟動生醫新創獨角獸Grass Roots支持計畫之外,另一個全球重量級的半導體大廠也將與國內科技業簽署合約,將以台灣的醫院為試驗場域,開發創新醫療產品,引領生醫業打世界盃。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表示,透過與國際大廠的結合,台灣生醫業就有率先制定新創產品規格的機會,帶動產業進入新的里程碑。未演先轟動的醫療科技展,在生策會和衛福部推波下,去年面板廠開發的醫療顯示器,目前已進入台大和成大醫院體系,預期因有醫院的試驗場域,加上法規支持,開啟ICT+BIO的新典範下,目前已引起半導體業者的爭相卡位,今年也吸引國際大廠來台組策略夥伴,並將以台灣為研發基地。楊泮池表示,國內面板全球市占率逾五成,其中醫療顯示器更高達八成,但過去該產品都採代工方式由國際大廠行銷,國內的醫院再花約20倍的價格買回來,但去年醫療展後,面板廠在TFDA支持下,目前已以台大和成大醫院為試驗場域,都有不錯的效益。楊泮池舉例,以台大醫院來看,每個門診就需要四台醫療顯示器,每個病房、檢測室、看護站等,也都需要醫療顯示器,光是台大一家醫院的需求量就要數萬台,即可見全台的醫院需求量將十分可觀,足以支撐醫療顯示器產業的發展。因此,目前在醫院主導下,ICT和BIO也開始結合開發新的創新產品,複製醫療顯示器模式,創造另一個可以進軍國際,甚至是全球首創的創新醫材。有鑑於ICT+BIO逐步形成風潮,加上生技業的研發能量,據了解,目前已有全球重量級的半導體廠來台尋求策略夥伴,並可望在醫療科技展時正式簽署合約。另外,百靈佳也啟動來台培育新創獨角獸Grass Roots計劃。Grass Roots自2010年成立以來,已培育多項創新計畫,台灣是繼德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日本與奧地利後,該藥廠全球第八個引進Grass Roots支持計畫的國家。

爭取代理BNT疫苗,東洋回應了。(圖/美聯社)

東洋代理BNT疫苗? 林全:合作看緣份

台灣東洋(4105)董事長林全25日在股東會後表示,輝瑞/BNT疫苗取得美國認證是預料中事,國內也很積極在爭取代理,但該疫苗在兩岸的銷售代理權已授權中國復興,這不是單方面有意願即可拿到代理,一切都要「看緣份」。林全說,東洋有為國際大廠代工的經驗,但能夠爭取國際疫苗廠的代工,也要看對方的意願,東洋的原則是要互信、互惠,不炒短線或爭取暴利;合作是要靠緣份和經營理念。他認為每個疫苗都各有特色,生產也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但還是雙方要有共識。對於任職東洋已多年,林全說他沒有權利為自己打分數,雖然同仁的合作、互補都有進步,但離他理想中的大公司還有一段距離,因此,他的內心很急迫,很希望加速東洋的發展。林全認為,資訊科技業和生技業有很大的不同,他以自己曾任世界先進董事長為例表示,世界先進做事、組織是大公司態度,擁有國際視野,但缺點是公司規模太小,因此,必須有策略,當時他們就做了正確的選擇。林全說,資訊科技業競爭激烈,永遠都在求新求快,每周都有變化,不能有一天自滿,而生技業速度沒那麼快,就是要安靜的做事,努力研發提升技術,東洋希望能成為受人尊敬的國際化公司。

副總統賴清德17日參訪「高端疫苗生物製劑公司」,了解國內疫苗生產狀況。(圖/總統府提供)

新護國神山? 這二家本土疫苗廠拚年中千萬劑上市

拚當新冠疫苗護國神山,本土二家疫苗廠,預計年中可望有1,000萬劑疫苗上市,進度最快的高端(6547),有機會成為首家在今年6月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核可廠商,而聯亞布局的年產1億劑疫苗,也將拚進國際打世界盃。陳時中部長曾公開表示,新冠疫苗除了已談妥COVAX、AZ、Moderna和BNT等國際供貨來源外,也將採購國內疫苗,規劃將採取500萬劑疫苗採購+500萬劑開口合約(亦即500萬劑追加訂單),且未來將以國產疫苗為重下,也讓有機會拿下門票的高端和聯亞營運水漲船高,高端在吸引外資大買後,開春已連拉二支漲停板,目前已創下179元的新天價,並帶動母公司基亞(3176)上演母以子貴行情。針對新冠疫苗,政府目前採取國際採購和國內研發並重,政府採取具體行動支持國內疫苗公司,除了給予EUA(二期臨床完成後緊急授權上市)和研發階段給予補助外,也將對國際及「國內預採購」,讓國內疫苗廠可以放心進行研發、生產。進度最快的高端,國內唯一取得3億元全額研發補助。該公司新冠疫苗技術平台技轉自美國國衛院,該項S-2P全長基因修飾重組棘蛋白,同步技轉予Moderna與高端疫苗,為姊妹疫苗。Moderna不但已取得美國FDA EUA許可,且為目前全球有效性數據最佳的疫苗,高端的一期分析據傳也相當優異,目前以中劑量組進入了二期EUA臨床試驗,預計有機會在今年6月率先取得EUA核可的廠商。聯亞與國光生技(4142)則均採用相似的抗原設計,兩者皆採用RBD棘蛋白片段+Fc建構疫苗抗原,惟聯亞多加一項Th/CTL胜,該公司二期臨床試驗,目標在3月達成3,850位收案人數,力拚與高端同步在6月取得EUA。聯亞是本土產能最大疫苗廠,其單批次疫苗生產批量可達1,000萬劑,今年下半年有望取得台灣EUA時,即可供應2,000~3,000萬劑疫苗,全年產量更上看1億劑。國光生技則因一期臨床數據未如預期,已規劃投入下一世代的新冠疫苗開發,並尋求其他海外法規單位的認可。

新冠變種病毒株示意圖。(圖/pixabay)

搶食新冠解藥商機 五台廠加入爭霸戰

新冠肺炎風暴未停,全球在積極尋求解方中,除了預防用的疫苗外,治療型的治冠藥物身價水漲船高,中裕、生華科、國鼎、逸達積極加入國際PK賽,而專攻細胞療法的長聖備受青睞,正洽談授權中,力拚藥物開發。就統計來看,目前儘管有不少藥物投入開發,但大都是老藥新用, 而已取得美國FDA緊急使用授權的瑞德西韋,效果也未如預期;因此,抗體藥物等新藥的研發,也被視為是美國總統拜登主政後的首要治新冠策略。中裕新藥執行長張念原表示,目前投入新冠抗體藥物的廠商家約有4、5家,進度最快的禮來藥廠已向美國FDA申請緊急使用授權,目前也獲美國政府軍方以每針2,000美元採購30萬劑;另先前因獲川普總統採用而聲名大噪的Regeneron,進度也很快。張念原說,根據臨床經驗,抗體藥物原本的開發鎖定輕症至中症、 中症至重症和預防性三大領域,但因中症至重症的住院病患往往是因為肺部浸水免疫功能失調,利用抗體藥物療很難收到效果,因此,禮來等藥廠已放棄此領域,專攻輕症至中症病患。統一投顧表示,新冠肺炎的重症與致命性,大多非來自病毒本身,而是自體免疫反應過強(過度炎症反應)所造成的肺部嚴重浸潤、及免疫細胞與自由基攻擊正常組織所造成器官衰竭(不局限於肺部)。然即便新冠肺炎重症者躲過死亡,仍可能造成肺纖維化的不可逆嚴重後遺症。肺纖維化主要是受傷肺泡細胞的自我修復過程中產生永久性疤痕,從影像檢查發現肺葉中出現纖維化及坑洞(俗稱菜瓜布肺)。肺纖維化病人會出現乾咳,呼吸淺快且活動時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不穩定,肺功能惡化甚至出現呼吸衰竭,伴隨活動耐受力下降,確診後的平均存活不到1年。因此,採用合併有效的抗發炎靶點藥物、尋求全新的雙效藥物,既能在輕至中症期間抑制病毒量,也能解決重症患者嚴重的自體免疫(發炎反應),成當務之急。目前各大藥廠開發治新冠藥物中,Remdesivir(瑞德西韋)、Favipiravir(法匹拉韋)、等離子血清療法、何大一開發的新冠抗體藥物,主要是阻斷/殺病毒(降低病毒量),代表藥廠有Gilead、富山化學、Regeneron、Eli Lilly和中裕等;而Roche(羅氏)、生華科、國鼎、台微體、逸達和長聖等藥廠,特色則是降低發炎反應。長聖董事長劉銖淇表示,已啟動急性心肌梗塞、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與新冠肺炎三項臨床的臍帶間質幹細胞UMSC01,已在2020年8月通過美國FDA核准啟用臨床一/二期試驗,但目前尚未啟動收案,而是與國際藥廠洽談合作,目標第一季有望定案,也不排除成立合資公司,由合作夥伴負責美國臨床試驗、長聖負責台灣臨床試驗。生華科新藥Silmitasertib目前已進入兩項新冠臨床,除了由合作夥伴Banner Health醫療機構旗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大學醫學中心(BUMCP)收治重症病患外,另一項收治中症病患臨床由美國喬治亞州先進研究和教育中心醫療機構執行,已在2020年12月3日啟動,目前收案順利且多位接受治療患者恢復良好。生華科總經理宋台生表示,該兩項臨床試驗涵蓋新冠中症及重症患者,預期Silmitasertib能抗病毒複製、感染和抗免疫風暴的雙重機制,能在短時間內治癒新冠患者,爭取美國FDA的緊急使用授權資格。宋台生指出,由於Silmitasertib先前已有五天就治癒新冠重症患者的前例,讓執行臨床的BUMCP醫療團隊更有信心。此臨床是開放性試驗設計,臨床醫生對於病患的恢復情況都可以即時掌握,如臨床療效正向,將加速生華科Silmitasertib後續贏得國際大型臨床合作機會。另外,中裕則規劃,新冠抗體新藥預計2021年初向FDA提出新藥臨床試驗(IND)申請,最快3月底、4月初啟動一期臨床,主要收初期感染者,力拚2022上半年可申請美國緊急使用授權(EUA)且展開銷售。

圓點奈米總經理簡建興(左)、董事長章季芸(右)夫婦。(圖/工商時報杜蕙蓉)

大洗牌後 生技股2021年重啓股王爭霸戰

迎接2021金牛年,生技股挾著2020年的氣勢,可望延續多頭氣勢,授權、藥證、防疫題材和業績成長股將是多頭指標,預期在接棒演出中,類股依舊是盤面的主流明星,而股王爭霸戰,將是圓點、達亞、精華、晶碩、生華科、合一等個股的爭戰局面。因新冠疫情風暴,2020年生醫類股營運獲利大洗牌,防疫股扮演隱形冠軍,圓點、美德醫、敏成、泰博、熱映、豪展和大江等七家公司獲利都超過一個股本。2021年儘管有疫苗上市,但因疫苗效期不高,目前也有部分疫苗有過敏等反應,加上邊境要開放,對檢測需求有增無減,檢測股將是大贏家中,瑞磁、普生將開始擺脫虧損命運,進入獲利;瑞基、圓點營運持續看好。另外,美德醫、敏成合組戰略聯盟搶攻全球個人防護設備(PPE)商機,將陸續在菲律賓、美國等地發酵。授權股之中,除了逸達外,合一、基亞先前的授權案,可望有新藥開發進度,有里程碑金挹注,生華科的新冠藥物、杏國的胰臟癌新藥授權機會也大增,而晟德因加科思新藥授權,潛在獲利也是水漲船高。搶攻2021年生技股王公司概況在股王爭霸戰中,法人預期圓點2020年可望以EPS超過30元,坐穩生技股獲利王寶座;該公司由於目前的訂單排程都在2~3月後,訂單已滿載至2021上半年,隨著林口新廠已上個月(12月)底起陸續加入營運,產能自製率大幅提升,毛利率提高中,看好圓點上半年獲利將超過三個股本,最有機會搶攻新年度股王寶座。隱形眼鏡三雄精華、金可、晶碩,法人預期2020年獲利都可超過一個股本,晶碩受惠握有利基型技術知識含量、市場市占持續擴張、毛利率升溫等利多,有機會逆勢交出史上新高獲利,該公司隨著矽水膠(SiHy)隱形眼鏡產品,2021、2022年將在歐洲上市,吸引外資青睞,股價已打敗精華,以283元成為2020年生技新股王。合一新藥開發2021年將進人收成,糖尿病足慢性傷口潰瘍(DFU)新藥ON101,3月將向美國FDA完成醫材類補件申覆,初步規劃美國最適價格單價670美元(約1.9萬台幣),大陸今年取證進度不變。另外,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與過敏性氣喘的FB825,2021年第一季將啟動二期b的收案,可望有第二筆簽約金1,512萬美元入帳,為今年營運吃下大補丸。

達亞今年EPS估逾10元,年終獎金備受期待,圖為董事長張有德。(圖/本報資料照片)

生技股年終獎金較勁激烈!達亞、圓點 估6~8個月

生技股王爭霸戰,挾著高獲利和高成長氣勢,各家公司不僅拚股價,年終獎金的大紅包較勁也激烈!新登場的達亞、圓點初估約落在六~八個月間,以年度薪資計算,今年員工的薪水可望以20個月創下生技股紀錄。達亞總經理許雅雯表示,以往的年終獎金,都是採「EPS減1」策略,賺5元就發4個月,她打趣,今年獲利雖然很好,但「要看爸爸(指董事長張有德)的決定」。今年獲利可望以大賺三個股本榮登生技獲利王寶座的圓點,年終獎金也備受期待!總經理簡建興說,為了讓員工隨時有「小確幸」,該公司每月發放績效紅利獎金,前三季已發3,000多萬元,換算平均薪資約四個月,預期第四季更亮麗。另外,年年都是高獲利之冠的股王精華,過去員工平均年所得約15~17個月,年終獎金約三~五個月,今年精華受疫情衝擊,客戶採購銷售未達預期,前三季稅後淨利5.14億元,年減47%,EPS10.2元,創十年新低,業界初估年終獎金將縮水,但至少也有二個月以上。上周五才轉上櫃的達亞,因承銷價高達267.98元,與現股差價縮小,加上中籤戶提早獲利了結,首日蜜月行情落空,終場小跌,不過,卻獲外資買超68張。達亞今年前三季EPS8.2元,受惠五項產品量產出貨,包括Bigfoot注射筆、PROCEPT BioRobotics攝護腺產品,Credence MedSystems將在明年上市量產,還有20多項產品開發中,未來業績成長無虞,法人看好年年大賺一個股本。許雅雯表示,員工是公司最大的資產,以往的年終獎金,都是採「EPS減1」策略,且是扎實的「全薪」;不過,今年因上櫃掛牌,薪資、獎金紅利都還要董事會討論。法人認為,達亞今年EPS將逾10元,明年訂單能見度明朗,預期年終獎金將十分優渥,至少有六個月以上水準,不排除上看八個月。至於11月才登錄興櫃的圓點,搭上防疫列車,前三季EPS以16.8元榮登生技獲利王,一度股價創512元歷史天價,法人以該公司10月、11月合計營收5.5億元,EPS近10元,加計12月,第四季EPS將逾15元,員工可望享有績效紅利應與前三季相當,整體年度薪資為20個月。

前往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