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中國時報記者王家瑜」記者的文章列表

共發表 4 篇文章
韓國今重啟觀光,「高端手臂」去不成。(圖/報系資料照)

韓國今重啟觀光「高端手臂」去不成 陳時中:可能再等等

韓國今重啟觀光,台灣遊客只要打滿2劑疫苗,即可申請免費觀光簽證入境旅遊,疫苗廠牌僅限WHO緊急使用清單的疫苗廠牌包括Moderna(莫德納)、Astra Zeneca(AZ)、BNT等,但不含高端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韓國染疫率現在30%,基本上他們社區很安全,所以開放程度高;各國開放時為了避免爭議,基本上會選擇承認WHO核准的疫苗為主,韓國也是根據這樣選擇的。至於高端疫苗何時會取得國際認可?陳時中表示,可能再等等,高端在WHO團結疫苗試驗應該越來越有進展,「整體進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WHO現在在寫報告了」。目前國內健身房取消3劑疫苗禁令,民眾關心暑假將近,國內旅遊團是否可望解除3劑禁令,開放未打滿3劑的民眾參加?陳時中表示,其實還是希望把疫苗打好,因為疫苗是最根本的方式,「可以打的人盡快打」是比較方便又對社會、對自己最好的方式。

新冠肺炎和慢性鼻竇炎雖然有類似的症狀,但醫師指出,有幾個症狀差異可供自我檢視。(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庫)

新冠肺炎和慢性鼻竇炎有類似症狀 幾項差異供自我檢視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台,許多人一旦出現流鼻水、鼻塞、嗅覺異常等症狀,經常擔心自己是否染疫了。醫師指出,國內慢性鼻竇炎盛行率高,這些長期有鼻部症狀的人,在疫情下很容易造成誤解;如已排除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且症狀超過2周仍不見好轉,可能是合併鼻息肉問題,建議赴耳鼻喉科安排進一步檢查。慢性鼻竇炎容易導致鼻腔鼻竇黏膜組織增生、出現鼻息肉,拖延治療恐影響生活。(圖/王堂權醫師提供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暨聽語中心主任王堂權觀察到,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侵擾,民眾對於流鼻水、鼻塞、嗅覺或味覺異常等症狀都已有高度警戒,但病人出現2種極端現象,一種是即便快篩陰性仍遭受旁人側目,因而主動安排檢查,另一種是擔心被感染而抗拒就醫。王堂權說明慢性鼻竇炎成因,人體共有4對鼻竇,可以想像成一條條水溝,分布在眼睛和鼻子附近;由於有些地方開口較狹窄,當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時,黏膜發炎會腫脹,使得水溝開口堵塞,水溝裡的分泌物排不出來,不斷累積就會引發細菌滋生及感染,當感染持續3個月以上,身體本身修復能力無法緩解,就成為慢性鼻竇炎。新冠肺炎和慢性鼻竇炎雖然有類似的症狀,但有幾個症狀差異可供自我檢視。王堂權指出,慢性鼻竇炎的鼻涕黏稠、呈黃綠色,且容易有鼻涕逆流,咳嗽有黃痰、容易夜咳;新冠肺炎症狀則以鼻水、乾咳為主。另外,慢性鼻竇炎也可能導致中耳炎、臉部腫脹悶痛(顴骨、額頭和鼻樑處)、呼吸有異味等症狀。王堂權指出,慢性鼻竇炎容易導致鼻腔鼻竇黏膜組織增生、出現鼻息肉,使病況加劇,如果拖延治療更會影響生活;近年有大數據研究顯示,慢性鼻竇炎可能跟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焦慮、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慢性中耳炎等有關,甚至會導致聽力受損。王堂權分享,最近收治一名40歲音樂錄音師,原本可精確地聽到8000赫茲(Hz)以上的音頻,罹患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後,影響耳咽管的功能及中耳的壓力調節,併發中耳炎,導致嗅覺和聽覺雙雙受損,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由於患者是「靠耳朵吃飯」,很擔心手術治療效果如何,也害怕術後照顧不善引發更嚴重問題,因此決定使用新一代生物製劑,經過治療後,鼻竇炎與鼻息肉症狀獲得明顯改善,呼吸順暢之外,聽力也恢復到正常標準。當常規藥物治療不盡理想時,功能性微創內視鏡鼻竇手術是目前的標準治療之一。如果將鼻竇通道比喻為溝渠,微創內視鏡手術切除鼻息肉就像疏濬工程一樣,暢通後有機會改善及恢復鼻竇的正常功能,如進階使用3D內視鏡導航手術,可以更精準去除病灶以及重建鼻腔鼻竇的功能。但有國外研究顯示,針對嚴重或頑固型的慢性鼻竇炎,逾3成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術後半年內有可能再復發鼻息肉,且症狀隨時間增長而變嚴重,也可能需要再次手術。王堂權表示,這類患者可能屬於跟免疫系統密切相關的「第二型免疫反應」發炎體質,相較一般患者,有較高的鼻息肉復發風險,除了手術治療,可能還需搭配類固醇鼻噴劑或口服藥物治療,目前也有新型的生物製劑,可以精準調控發炎物質,縮小鼻息肉體積、改善鼻腔阻塞與嗅覺喪失等症狀,並減少7成復發與需反覆手術的機率。新冠肺炎和慢性鼻竇炎雖然有類似的症狀,但醫師指出,有幾個症狀差異可供自我檢視。(圖/王堂權醫師提供

一家四口僅媽媽沒確診 醫師認為關鍵因素在這。(示意圖/方萬民攝)

一家四口僅母10天維持快篩陰性 醫曝關鍵:日常營養補充和規律運動習慣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每日確診新增破6萬名,全家人接連確診的情況時有耳聞。近期有一家四口爸爸和小孩接連染疫,媽媽一人扛起照顧工作,住家分室隔離不易,難避免共用衛浴,媽媽卻能堅持10天維持快篩陰性。醫師認為,關鍵可能在於日常營養補充和規律運動習慣,造就良好保護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指出,感染Omicron以輕症居多,雖傳染力強,但只要先做好防備,就不須太恐慌;輕症常見症狀以發燒、喉嚨痛為主,除了預備退燒、止痛藥外,臨床經驗發現,許多病患可能因喉嚨痛而影響進食意願,導致營養不均、保護力下降,進而拖延病程,因此建議準備喉嚨噴劑或具藥效的喉錠。國外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感染急性期時,體內維生素C會下降,併發敗血症時更會大量減少,治療時需補充一般人20到30倍用量,幫助穩定病況。陳宥達說明,維生素C可以抗氧化、抗發炎,進而提升體內免疫力,預防上吸呼道疾病,建議日常可以多挑選維生素C含量高的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補充所需的營養素。無論希望避免染疫,或是輕症早日康復,提升自身保護力非常重要。陳宥達說,除了維生素C外,其它如維生素A、D、E和鋅等關鍵營養素也須留意補充,「雖然沒有直接研究指出鋅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但鋅對於免疫細胞發展很重要,若缺乏可能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尤其是肺炎)的風險。」他也引述研究指出,兒童上呼吸道感染時,若補充足量鋅可以縮短病程、減少病毒數。陳宥達建議,當家中有人確診,同住者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外,應留意多消毒門把,每日以1:99稀釋家用漂白水(以10毫升漂白水混合在1公升清水),擦拭桌面、地面,尤其無法獨立一室隔離時,廁浴清消需要更留意。

為簡化確診通報及居隔單開立流程,「確診者自主回報系統」預計5月1日上線。圖為民眾到醫院快篩站做PCR篩檢,現場大排長龍。(圖/中國時報記者杜宜諳攝)

「確診者自主回報系統」5月1日上線 莊人祥:減輕衛生人員負擔

為簡化確診通報及居隔單開立流程,「確診者自主回報系統」預計5月1日上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我們試著讓事情越簡單、迅速,能夠確實保障大家權益」,希望在一通電話、一通簡訊之間完成,減輕衛生人員負擔。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明,當民眾到醫院去採檢PCR,可透過採檢院所更新目前手機號碼,以此作為簡訊及聯繫管道,一但PCR採檢陽性,系統會自動傳送簡訊到該號碼,裡面會提供一次性連結,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按下去之後會引導民眾填寫相關問卷。莊人祥指出,問卷中會詢問是否有懷孕、洗腎等高風險因子,幫助衛生局研判,也會詢問就讀學校、任職公司主要聯絡人是誰,以及同住家人資本資料,填寫這些資訊之後,學校或公司聯絡人也會收到簡訊,請他填寫後續相關密切接觸者,以自主回報方式節省疫調時間,如果資料都正確,就會自動發電子隔離單等相關措施。陳時中補充說明,如果確診會接到電話,最主要是確定是你本人,再把相關資料傳輸給你;電話正確性越高,相關衛生人員負荷就越輕,讓衛生單位很快可以就輕症分流原則做後續處理,在一通電話、一通簡訊之間就能完成,我們試著讓事情能夠做得越簡單迅速,能夠確實保障大家權益。

前往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