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中國時報 王家瑜」記者的文章列表

共發表 4 篇文章
衛福部食藥署7日公布,一批日本進口的冷凍烏魚子檢出禁用的殺菌劑「結晶紫」,重達1.3萬公斤,已在邊境退運銷毀。(圖/食藥署提供)

日進口冷凍烏魚子驗出含致癌物 13噸全數銷毀

台灣烏魚子品質佳,具有內外銷實力,但近年產量逐漸減少,逐漸仰賴進口。衛福部食藥署7日公布,一批日本進口的冷凍烏魚子檢出禁用的殺菌劑「結晶紫」,重達1.3萬公斤,已在邊境退運銷毀。食藥署每周例行公布邊境食品檢驗不合格資訊。一批自日本鹿兒島輸入冷凍烏魚子,被檢出結晶紫4.1ppb,共1萬3370公斤全數在邊境退運或銷毀。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結晶紫是一種動物用藥,可避免水產品遭黴菌、微生物感染,但對於人體有致癌風險,因此未准用於食用水產品,僅可使用於觀賞魚類。針對該進口業者西普貿易有限公司,邊境管制措施已從一般抽批(2%到10%)調整為加強抽批(20%到50%)。根據邊境檢驗不符合食品資訊查詢系統,去年3月和今年2月都曾有一批自中國大陸進口的冷凍烏魚子違規,分別被檢出孔雀綠和還原型結晶紫。另外,近年日本草莓屢在邊境被驗出農藥超標。食藥署7日再公布一批,由慕果生鮮水菓行自日本香川縣輸入的鮮草莓,被檢出農藥阿納寧0.04ppm。林金富表示,該農藥在國內准用於玫瑰、桃、茶、梨、菊花、葡萄、蓮花、蘋果、油桃、茉莉花等10項物質,但並未准用在草莓。食藥署統計,近半年我國邊境受理日本草莓報驗共812批,其中32批檢驗不合格,不合格率為3.94%,原因主要都是農藥殘留。林金富表示,由於日本草莓屢次在邊境檢驗不合格,已採最高等級的「監視查驗」,原訂至4月底草莓產季結束為止,由於仍有驗到不合格情況,因此延長至今年12月31日止。

雞蛋是人體攝取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尤其在嬰幼兒到青少年時期扮演重要角色。(圖/中國時報鄭郁蓁攝)

缺蛋怎補蛋白質?營養師建議「這些」食物可替代

雞蛋是人體攝取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尤其在嬰幼兒到青少年時期扮演重要角色。近期國內缺蛋問題嚴重,該如何彌補蛋白質攝取的空缺?振興醫院營養師陳韻婷建議,選擇豆腐、豆干、嘴邊肉、豆漿、牛奶等食物,讓孩子在蛋荒期間照樣可以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陳韻婷說明,攝取蛋白質對於人體有4大功能。首先是促進生長發育,讓肌肉快速生成;其次是修補組織,減少運動後的肌肉疲累及流失;第三是維持免疫力;最後是保護骨骼,不易遭外力破壞。食物中的蛋白質可依其營養價值區分,陳韻婷指出,例如全榖雜糧類、蔬菜類中含有少量「低生理價蛋白質」,而豆魚蛋肉類、乳製品類則是「高生理價蛋白質」的主要食物來源。國內正值蛋荒,家長該如何從其他食物來源補充蛋白質,讓孩子可以正常發育且健康成長?陳韻婷建議, 早餐多選擇複合型態種類,如肉包、不含炸物的三明治、漢堡、飯糰等,取代單一麵包、饅頭;飲品選擇豆漿、奶類(鮮奶茶、鮮奶、優酪乳),取代含奶精的奶茶。午餐及晚餐方面,避免只攝取單一澱粉種類,如1碗陽春麵,可多搭配滷蛋、豆腐、豆干或嘴邊肉等,增加蛋白質補充,並減少油炸主菜的選擇,可改選烤或滷的;點心方面,選擇牛奶、豆奶等取代汽水、果汁、手搖飲料;或以茶葉蛋、豆花、優格等取代糕餅、零食餅乾類。陳韻婷提醒,過多的精製糖及添加物會使食物中的營養素吸收下降,進而影響生長,且孩童體位肥胖也會導致生長期間荷爾蒙異常及許多疾病,因此建議家長,為成長中的孩童優先選擇天然原型食物、減少精緻或加工高脂肪食物,並留意減少高熱量的油炸烹調方式,才能陪伴他們健康長大。

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表示,最近美國BA2.12.1的疫情已經下降,而BA.4、BA.5疫情則上升,今年冬天情況一定會變,國內疫情挑戰仍在。(圖/報系資料照)

公衛學者:9月開學到秋冬 疫情可能很慘

本土疫情趨緩,適逢暑假將近,公衛學者擔憂表示「9月開學到秋冬這段時間,疫情可能會很慘」,呼籲政府應投注資金及心力,針對老人、兒童以及有共病的族群。根據最新統計,長照機構住民染疫致死率2.2%,遠高於全國0.15%,不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長照機構住民以高齡者居多,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與國內80多歲族群相當,不太適合和全年齡層相比。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表示,最近美國BA2.12.1的疫情已經下降,而BA.4、BA.5疫情則上升,今年冬天情況一定會變,國內疫情挑戰仍在。她認為,所有疫苗都會面臨病毒株變異問題,因此一定要做病毒偵測;台灣不可能像英國,針對個案做全基因定序,但是可以學習南非,針對病例數較多的地區進行每周採檢。金傳春也指出,台灣這波疫情,最大問題是免疫弱勢族群的重症個案,為了保護弱勢族群,政府應投注一些資金和心力在年紀小及年長者身上,尤其是有共病的對象,包括HIV感染者、癌症病人、器官移植者、洗腎病人、糖尿病、氣喘兒童等,政府應該補助國產疫苗進行第3期臨床試驗。截至6月23日,國內共有345萬8910例本土個案,其中5116人死亡,致死率為0.15%。相較之下,長照機構住民截至6月19日累計3萬4942例確診,其中754人死亡,致死率近2.2%。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由於長照機構住民絕大多數是高齡長者,不太適合用全年齡相比,尤其全國染疫人口集中在20到50多歲,可能沒有慢性病等高風險因子,死亡風險較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英國長照機構染疫致死率為5.5%,香港則是6.9%,台灣2.2%並不算高,希望透過例行性快篩,及早把病人找出來,及早給藥,降低重症和死亡。

陳時中說明,ACIP委員對於5到11歲兒童基礎劑、12到17歲青少年追加劑皆決議「暫不施打」,但同意12到17歲青少年施打莫德納做為基礎劑。 (圖/陳人齊攝)

陳時中拍板「12到17歲可打莫德納、兒童疫苗」 青少年追加劑暫緩

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今下午召開會議討論兒童及青少年疫苗接種事宜,衛福部長陳時中傍晚表示,與會委員對於5到11歲兒童基礎劑、12到17歲青少年追加劑皆決議「暫不施打」,並同意12到17歲青少年施打莫德納做為基礎劑。陳時中說明,針對5到11歲兒童是否施打第1、2劑,ACIP委員認為還需要再觀察,目前相關資料尚未完全,縱使要打,也要觀察一段時間再施打;待國際間有更新的證據出來後再擇期開會討論。至於12到17歲青少年是否追加接種第3劑,陳時中表示,目前成人第3劑接種間隔縮短為12周,對此專家認為還需要時間觀察,如與基礎劑間隔太近,產生心肌炎等不良反應的可能性仍高;他進一步指出,如果要打,至少要間隔5、6個月,不良反應會少一點。另外本次會議也討論到是否開放莫德納疫苗供青少年接種,陳時中表示,與會專家同意增加青少年接種第1、2劑的選項,每季0.5毫升,兩劑需間隔12周;如已打BNT第1劑的青年,也可混打莫德納做為第2劑。陳時中表示,這是專家會議剛剛出爐的決議,相關行政作業尚未完成,正式實施時間會再向大家說明;至於青少年接種莫德納是否會比照BNT採校園施打,他表示會再與地方政府研議。

前往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