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中國時報林宛彤」記者的文章列表

共發表 68 篇文章
美國洛杉磯霧茫茫市景。(示意圖/路透社)

臭氧層逐步康復? 2066年南極破洞有望恢復

在9月16日「保護臭氧層國際日」當天,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最新一期《臭氧和紫外線公報》,文中指出,越來越多科學證據表明,臭氧層有望在數十年內逐漸恢復至1980年代的水準。報告預測,如果目前的政策措施維持不變,2066年南極地區的臭氧層就可恢復至1980年臭氧洞出現前的水準;北極地區預計為2045年、世界其他地區預計在2040年恢復至相同水準。報告特別提到了2023年南極臭氧空洞的變化,指出氣象事件和火山大爆發對臭氧洞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儘管自2000年以來,南極臭氧洞的面積和深度有所波動,但整體趨勢顯示其恢復步伐穩步推進。聯合國於1994年將每年9月16日設立為「保護臭氧層國際日」,以紀念《蒙特婁議定書》簽署。 2024年的主題為「推動氣候行動」,強調國際合作在保護臭氧層和應對氣候變遷中的重要角色。臭氧層是地球的關鍵屏障,可以吸收大部分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線輻射,保護地球上的生命。自1985年《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簽署以來,全球透過一系列條約和政策,逐步淘汰許多對臭氧層有破壞性的化學物質,如氟氯碳化物(CFCs)。1987年通過的《蒙特婁議定書》則是保護臭氧層的另一里程碑,管控近100種化學物質,並以科學發展徹底淘汰有害物質。該協議的全球實施不僅有效遏制了臭氧層的破壞,也透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應對了氣候變遷。在此基礎上,2016年通過的《基加利修正案》進一步要求各國逐步淘汰氫氟烴(HFCs)。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在國際日當天表示,如果《基​​加利修正案》徹底落實,本世紀末全球可以減緩升溫幅度高達攝氏0.5度,但依然需要提高能源效率,才能避免世紀中葉面臨氣候危機。古特雷斯呼籲,全球必須延續《蒙特婁議定書》所帶來的成功,進一步採取行動應對氣候危機。他表示:「曾經危在旦夕的臭氧層正在逐步康復。現在是時候加倍努力,守護地球與人類的未來」。

(示意圖/路透社)

年底恐現反聖嬰現象 全球氣象將再受衝擊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11日發布的最新通報,2024年年底前出現反聖嬰現象的機率高達60%。反聖嬰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域的大規模降溫,伴隨著熱帶大氣環流的變化,對全球氣候產生廣泛影響。反聖嬰現象與聖嬰現象相對應。當聖嬰現象發生時,太平洋赤道東部和中部的海水溫度異常升高,打破正常的氣候模式,進而影響全球天氣。例如,聖嬰現象會導致東南亞和澳洲出現乾旱,而南美洲西岸和美國西部則可能面臨暴雨和洪水,對農業、漁業和經濟活動帶來巨大衝擊。反之,反聖嬰現象則會帶來與聖嬰現象相反的影響,特別是在熱帶地區。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預測,2024年9月至11月間,全球有55%的可能性從目前的中性條件(非聖嬰也非反聖嬰期間)轉變為反聖嬰現象。而在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機率將進一步提升至60%。同一期間,聖嬰現象再次出現的可能性則非常低。儘管聖嬰現象可能在短期內帶來降溫效果,但氣象專家指出,這並不能扭轉全球溫度長期上升的趨勢。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表示,2023年6月以來,全球的陸地和海洋表面溫度均持續處於異常高水準。即便未來發生反聖嬰現象,也無法改變因大氣中溫室氣體積累而導致的長期升溫趨勢。世界氣象組織指出,儘管2020年至2023年間曾發生多次反聖嬰現象事件,對全球氣候產生一定的降溫作用,但過去9年仍是有記錄以來最高溫的九年。2023至2024年的聖嬰現象自2023年6月開始發展,並於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達到峰值,被列為有記錄以來最強的5次聖嬰現象之一,且部分影響仍在持續。

因美國核心CPI較前期略微走揚,接著聯準會降息2碼的可能性下降至15%。美股開盤走勢平穩。圖為美國紐約證交所。(圖/路透)

美8月CPI年增率降至2.5% 近3年半以來最低水準

美國勞工統計局11日最新數據顯示,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降至2.5%,低於預期2.6%,也較7月的2.9%顯著回落,同時也是2021年2月以來最低水準,但核心CPI較前期略微走揚,接著聯準會降息2碼的可能性下降至15%。美股開盤走勢平穩,那指微幅走低0.1%,道瓊指數下挫1%。美元指數略微走升至101.7。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美國8月核心CPI年增率為3.2%,持平預期值和前值。核心CPI較前期意外上升0.3個百分點,分析稱增幅主要來自住房和交通成本上漲,其中住房指數上升0.5個百分點,讓居住成為美國大眾面臨的主要經濟壓力。最新通膨數據可能讓聯準會在18日會議僅將利率下調1碼。芝商所FedWatch工具顯示,交易員預計9月降息1碼的可能性升至85%。在10日的選前辯論中,通膨也成主要爭論點。共和黨候選人川普批評拜登任內物價大漲,對手賀錦麗則強調推動《通膨削減法》的政績。國泰金控與台灣大學11日小幅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至3.7%,並首度公布預測明年經濟成長率為2.8%;國泰台大產學合作計畫協同主持人徐之強解釋,主要是明年景氣不確定性高,包括美國就業市場降溫、關稅推升終端價格、大陸景氣停滯,加上地緣政治等都是可能遭逢的逆風。8月台股震盪及銀行房貸受限剩餘空間有限而緊縮,財政部公布8月稅收,證交稅與房地相關的稅收漲幅已見收斂,以證交稅來說,8月平均日均交易額4721億元,半年來首次見到5000億元以下,惟8月稅收仍有257億元,年增16.3%。

「人工智慧」進展快速,許多行業從業人員擔心飯碗不保。(示意圖/路透社)

「人工智慧」進展快速怕被搶飯碗? 韓國律師協會懲戒AI法律諮詢服務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韓國律師協會近日對年初推出的24小時免費人工智慧(AI)法律諮詢服務「AI大陸亞洲」做出紀律處分,引發社會各界對韓國法律科技創新可能受阻的擔憂。律協於9日召開懲戒調查委員會,經一致決議,決定對AI大陸亞洲展開紀律處分程序。此次處分對象包括大陸亞洲所屬的法務法人及其代表律師在內的7名律師。根據韓國律師法的相關規定,律協在遇到涉嫌違法行為時,將由懲戒委員會確認處分理由,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措施。然而,若大陸亞洲對律協的處分提出異議,案件將由司法部懲戒委員會進行最終裁決。AI大陸亞洲自去年3月正式發布以來,因其透過線上聊天的方式提供即時免費法律諮詢服務,迅速吸引了社會關注。該平台由法律資訊科技新創公司 Nexus AI 開發,結合亞洲大陸的法律數據以及韓國知名科技公司Naver的語言模型「HyperCLOVA X」進行法律諮詢。大陸亞洲旗下團隊在過去9個月內編寫超過1萬個問答來訓練系統,期望藉此提升AI的法律服務能力。然而,律協對AI大陸亞洲所提供的服務質疑已久,特別是擔憂其可能對傳統律師職業造成影響,導致部分律師失業。此外,律協也對平台是否違反「律師廣告規定」、是否涉及「非律師從事法律事務及共享利益」以及「洩露客戶個人資訊」等問題提出了質疑,並要求大陸亞洲做出詳細解釋。根據業內觀點,律協可能會對AI大陸亞洲採取高強度的處分,藉此樹立先例,防止類似AI法律服務在未來擴大。特別是在韓國法律市場中,AI服務尚屬首例,律協對這類創新技術的介入與處置,將會高度影響未來法律與科技結合的發展方向。

許多人買房子仰賴貸款。(示意圖/路透社)

韓國房價不斷攀升!多數青年高額貸款買房 熱潮引發銀行收緊政策

隨著韓國房價不斷攀升,越來越多青年選擇透過高額貸款買房。據最新數據顯示,韓國年輕人的房屋貸款餘額在過去一年內激增13兆(韓元,下同,1元新台幣約為40韓元),達到140.8兆,在所有年齡層中排名第一。狂熱增加的房貸引發各大銀行的關注,導致貸款政策逐步收緊。根據金融監督院的資料,截至6月末,韓國四大商業銀行的房屋貸款總額為449.3兆,比去年同期增加32.9兆,增幅顯著。成長主要來自20至39歲年輕購屋者的貢獻,這一代人在過去一年裡增加12.8兆貸款,佔整體增幅的38.9%。在房地產市場上,青年世代的影響力也在擴大。韓國房地產院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該族群在首爾購買8617間房,比去年同期增加35.5%,佔總購房量的34.8%。韓國《中央日報》訪問一名現年31歲的上班族,他今年初以9億韓元買下首爾城東區的一處公寓。為了籌措購屋資金,他利用30年固定利率的房屋抵押貸款和信用貸款,取得相當於房價70%的6億韓元,規劃每月償還300萬。他表示,因為擔心房價進一步上漲會錯過在首爾購房的時機,果斷決定出手。然而,隨著房價波動性增加,韓國各大銀行開始收緊貸款政策。KB國民銀行宣布,29日起,首都圈內的房貸年限從最長50年一律縮短至30年。換言之,在現行的償還比率(DSR)40%的限制下,年薪7000萬韓元的上班族在4%利率的情況下,最多只能獲得4.88億的貸款,較40年期貸款減少約7000萬韓元。此外,銀行也即將推動針對「全租房」押金貸款的限制。全租房是韓國特有的租屋模式,房客簽約時付給房東相當於房價50至80%的押金,期間不用再繳納房租,到期時押金會全數返還。房東通常會利用押金再投資其他房產,因此有人批評全租房制度是推高房價的元兇之一。

(示意圖/路透社)

韓國儲蓄率創10年新低 高利率高物價成主因

在高利率和高物價的雙重壓力下,韓國家庭的儲蓄能力正面臨近十年來的最低點。根據韓國統計廳和央行的數據,2023年韓國家庭淨儲蓄率降至4.0%,相比前一年6.3%下降2.3個百分點,創下自2013年以來的最低水準。韓國《中央日報》指出,淨儲蓄率可反映家庭儲蓄傾向,即個人在支付稅款等必要支出後,用於儲蓄的比例。淨儲蓄率下降,代表韓國家庭能夠累積的「閒錢」越來越少。韓國家庭的淨儲蓄率曾在疫情期間達到高峰,2020年和2021年的淨儲蓄率分別為11.4%和9.1%。當時,由於實體服務消費縮減和政府補貼增加,家庭儲蓄大幅增長。然而,疫情緩解後物價飛漲,收入卻能不上物價漲幅,家庭儲蓄能力因此急劇下降。根據統計,2022年韓國家庭收入成長率為5.4%,而同期消費成長率卻達到8.8%;2023年收入成長2.6%,消費則成長5.0%。儘管物價上漲,收入卻未能同步增長,導致家庭不得不削減儲蓄、甚至增加負債以應對日常開支。同時,利息支出的增加進一步削弱了家庭的儲蓄能力。由於持續保持高利率和負債增加,2023年韓國一人以上家庭的月均利息支出暴漲31.7%。有專家認為,隨著物價上漲率逐漸放緩,家庭收入增長預期會逐步擴大,家庭淨儲蓄率可能會有所回升。然而,內需疲軟仍然是經濟復甦的主要阻力,也許還需要相當一段時間才能完全恢復。

美國阿拉斯加的棕熊。(圖/路透社)

獵人也憂心!瑞典棕熊面臨捕殺危機 專家:恐「生態崩潰」

瑞典於21日開始年度捕熊季,官方許可狩獵愛好者捕殺該國20%棕熊,但瑞典棕熊總數從2008年至今已經減少約40%,狩獵季引發自然保護主義者的廣泛關注和擔憂。政府允許獵人捕殺約500隻棕熊後,瑞典棕熊總數將減少至2000隻左右。生態學家和自然保護組織強烈反對發出如此大量的許可證,他們擔心棕熊內部的生態可能因此面臨崩潰風險。瑞典食肉動物協會(Swedish Carnivore Association)主席奧雷布蘭特(Magnus Orrebrant)直言不諱地批評這一計劃,稱其「純粹為了戰利品而狩獵」。他批評瑞典的野生動物管理方式似乎更著重於消滅動物,而不是盡全力保護。瑞典的棕熊數量曾在1920年代幾近滅絕,但經過精心管理,2008年數量恢復到約3300頭的高峰。然而,今年當局卻頒發了多達486張捕熊許可證,並允許棕熊對農場動物構成威脅時額外進行撲殺,這一政策轉變令環保人士倍感擔憂。瑞典狩獵與野生動物管理協會(Swedish Association for Hunting and Wildlife Management)的通訊總監里德霍姆(Magnus Rydholm)表示,狩獵計畫是根據瑞典政府的野生動物政策所制定,用於維持人類與「大型掠食者」之間的平衡。然而,不僅是環保人士,部分獵人也對棕熊數量的急劇下降表示擔憂。來自瑞典北部的獵人尼爾森(Anders Nilsson)表示,狩獵界內部也有人擔心殺死過多的熊,可能對未來的熊群生存造成不利影響。根據目前的捕殺速度,若明年繼續進行類似規模的狩獵活動,瑞典棕熊的數量將很快接近瑞典環保署所設定的最低存續標準1400隻,這是維持棕熊種群可持續發展的最低限度。值得一提的是,棕熊在歐洲被列為「嚴格保護的物種」(strictly protected species),環保人士指出,瑞典開出的狩獵配額已經違反歐盟規定,歐盟禁止故意狩獵或殺害嚴格保護的物種,除非在保護公共安全、農作物或自然生態的必要情況下作為最後手段。奧雷布蘭特補充說,研究人員擔心,棕熊的命運可能會重蹈瑞典駝鹿的覆轍。自上世紀末以來,瑞典的駝鹿數量已經減少60%,對當地生態系統構成巨大威脅。環保人士認為,保持更高的棕熊數量不僅有助於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將提升瑞典作為生態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這可能比出售狩獵許可證帶來更多的長期經濟收益。

美國勞工部14日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2.9%,大致符合市場預期。(圖/新華社)

通膨降溫!美7月CPI年增2.9% 9月降息機率大增

美國勞工部14日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2.9%,大致符合市場預期。數據表明,美國的通膨趨勢與近期各界對通膨降溫的預測保持一致,也未動搖市場對聯準會9月可能降息至少1碼的高度預期,14日美股開在平盤附近。投資人開始將注意力轉向下周的全球央行大會。儘管會議議程尚未公布,但預計聯準會主席鮑爾將發表演說,並針對聯準會9月政策動向提供更多線索。美國7月CPI較去年同期上升2.9%,略低於前值與預期值3%。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為較去年上升3.2%,符合預期的3.2%,但較6月的3.3%增幅略低。13日公布的另一通膨指標7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月增0.1%、年增2.2%,皆低於市場預期。由於7月PPI降溫,透露通膨壓力減弱,等於提前為降息暖身,帶動美股四大指數13日全面收高,台股14日在權值股台積電、廣達領軍下,盤中勁揚逾358點,最高達2萬2155點,終場上漲230點、收在2萬2027點,指數站上2萬2大關。新台幣對美元盤中狂飆超過2角,終場勁揚1.66角,收32.304元,寫下逾2個月新高紀錄。分析稱,由於借貸成本上升抑制需求,CPI年增已經顯著放緩。相比去年6月高達9.1%的峰值,當前通膨顯然有所緩解,正逐步接近聯準會訂定的2%目標。雖通膨放緩,但經濟學界普遍認為,若勞動市場未出現顯著惡化,聯準會大幅降息的可能性較低。不過投資人對降息的期待依然堅定,芝商所Fed Watch工具的降息機率已升至100%。亞特蘭大聯準銀行總裁波士蒂克(Raphael Bostic)13日表示,聯準會降息時機已經近在眼前,而美國經濟暫無衰退徵兆。他希望聯準會取得更多正面數據、會有絕對確定的依據後再開始降息,因為如果降息後又被迫升息,恐怕釀成一大慘劇。波士蒂克承認他對近期通膨數據深感欣慰,但最近就業數據弱於預期,引發大眾質疑聯準會是否拖延太久才降息。他表示自己確實憂心失業率,但他解釋失業率上升主要來自勞動力供應增加,而非需求下降,不屬於負面現象。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表示,7月CPI距離聯準會2%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顯現當前通膨仍有一定壓力,不過9月仍會降息,以預防系統性風險的發生,雖然美國8月製造業PMI為49.5、跌入50榮枯線之下,但服務業PMI卻快速擴張,56為逾2年新高,而失業率4.3%仍在可控範圍,推估9月降息1碼機率最高,也最為合理。美國市場派則押注,喊出聯準會9月降息2碼的訊息,邱達生認為,「根本是好事之徒在攪局」,雖然通膨仍高,但已朝2%目標邁進,失業率與過去兩位數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聯準會若真的降息2碼,等於昭告天下美國經濟面臨嚴重衰退的大風險。

IAEA研究人員前往福島縣磐城市一艘漁船旁檢查。(圖/路透社)

付鉅額代價!韓花1.5兆處理「核處理水恐慌」 力阻謠言進一步擴散

日本東京電力2023年8月開始向海洋排放核電廠的污染處理水,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韓國政府過去一年內執行3.8萬次檢測,僅有0.2%檢出放射性物質,可見先前針對核處理水的疑慮「均為謊言」,韓國政府卻因此付出鉅額代價,投入超過1.5兆韓元(約新台幣355億)進行檢測和水產促銷活動。報導指出,部分團體和政界人士在開始排放核處理水後提出「會吃到具放射性的魚」和「排水是日本的核攻擊」等言論煽動社會恐慌,促使韓國政府積極進行一系列檢測。然而,韓國官方對韓國和日本的水產品、天日鹽、海水進行4.4萬次放射性檢測,所有檢測結果都遠低於標準值。針對水產品的3.8萬次檢測中,99.8%放射性濃度低到無法檢出,僅有78次(0.2%)檢出放射性物質,但含量也低於標準值的50分之1。文中稱,檢測結果證實先前各種「怪談」均為謊言。慶熙大學原子核工程系教授鄭範津也表示,科學證據顯示福島帶來的輻射風險實際上「全無」。然而,韓國財政為此付出巨大代價。自2021年日本公佈排放計畫後,韓國政府在過去3年內投入約1.55兆韓元用於檢測和促銷活動。《朝鮮日報》指出,上述金額有超過90%為促銷和漁業補助經費,如果沒有核處理水可能影響漁業和水產的謠言,政府根本不須花費如此高額的資金。例如去年6月,因「氚會污染天日鹽」的傳聞引發搶購現象,導致政府動用預算統一採購天日鹽。過去「吃美國牛肉就會讓大腦產生洞」的狂牛病怪談造成3.7兆韓元(約新台幣877億)經濟損失,不同於以往,專家指出韓國社會已經較妥善應對有關福島核處理水的謠言。學界一致認為,福島排放水在安全性上沒有問題。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在去年7月發表報告,確認日本的排放計畫遵守國際安全標準。韓國政府也通過每日舉行記者會等方式,迅速應對,阻止謠言進一步擴散。日本的污染處理水排放計畫將持續近30年,直至2051年。專家建議,為避免類似謠言的再度出現,應繼續加強基於科學事實的檢測和宣傳工作。首爾大學地區環境科學系教授趙暘基表示,應定期對污染處理水經過的入口進行檢測,並及時向國民公佈結果,以減少社會的不安情緒。

法國一處販賣水果的店家(圖/路透社)

研究發現清洗水果無法去除農藥殘留 專家:去皮較有用

期刊《奈米通訊》(Nano Letters)最新刊出的一份研究顯示,僅清洗水果並不能完全去除農藥。研究發現,傳統的水果清洗方法無法完全去除農藥。成像結果證實,農藥已經滲透果皮層進入果肉層,只有將蘋果皮和部分果肉層一同去除後,農藥污染才顯著減少。論文作者之一、安徽農業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教授葉冬冬表示,研究目的在於強調,去皮相較於清洗可以有效消除幾乎所有農藥殘留,而不是加劇不必要的擔憂。非營利刊物《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今年5月曾指出,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分析,59種水果和蔬菜中有20%的農藥殘留量對消費者構成了「重大風險」。《消費者報告》資深研究員漢森(Michael Hansen)也贊同去皮是一項更加安全的選擇,而這項新發現可能有助於學術界和政府更深入了解農藥的持久性,以及如何更有效地保護消費者。先前已有多項研究提及農藥對健康風險,但大多數研究集中於工作中的大量接觸,而非飲食方面。美國農業部和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則一直堅持主張,當食品中的農藥殘留量在法律限制範圍內時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然而,《消費者報告》指出,政府對農藥殘留的法定限度可能過高。在美國農業部的最新報告,超過72%的食品含有可檢測到的農藥殘留,但99%樣本仍在法定限度內,因此被認為對消費者的健康沒有風險。然而,這與《消費者報告》的結論存在分歧,後者認為農藥殘留問題應引起更多重視。

前往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