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財經
人物

王品愛用2/天天燒窯成歷史 誤打誤撞接到餐廳訂單

王品 燒不壞的砂鍋 蘇正義 蘇俊霖 鶯歌 五福窯 內銷 精緻碗盤
蘇正義帶著兒子蘇俊霖從外銷拚到內銷,以燒不壞的砂鍋轉型成功。(圖/馬景平攝)

蘇正義帶著兒子蘇俊霖從外銷拚到內銷,以燒不壞的砂鍋轉型成功。(圖/馬景平攝)

鶯歌是陶瓷的故鄉,因為土質適合製陶,清朝時期就有泉州人落腳開蛇窯做陶盆,但真正被譽為「台灣的景德鎮」,則是60年代後經濟起飛,靠衛浴陶瓷與面磚打開外銷局面,鎮上數百支煙囪林立,在地耆老形容「小時候每天鼻孔都是黑的。」

「60年代製陶比務農多,連家庭代工都是陶瓷貼花,1973年,我父親(蘇良政)創立五福窯,家族一起打拚,剛開始做拼花地磚加工,後來做存錢筒、馬克杯等禮品外銷歐美,像萬寶龍一次下訂就是幾十萬個煙灰缸,工廠從燒煤做到改成燒瓦斯,那座長15公尺的電腦控溫隧道窯,就是30多年前花一千萬元興建,在外銷時代從不熄火。」五福窯第二代蘇正義說。

 五福窯創業初期,以生產拼花地磚起家。(圖/馬景平攝)
五福窯創業初期,以生產拼花地磚起家。(圖/馬景平攝)

90年代後,大陸、東南亞陶瓷工業興起低價搶單,外銷風雲變色,滅頂式海嘯讓蘇正義記憶猶新,「不過短短1、2年,訂單全沒了,連搶回來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利潤本來就被貿易商掐住,加上工資原物料狂漲,像我們製陶過程,除了練土、成形是機器化生產,接把手、洗胚胎、上釉都要靠人工,根本無力競爭,只能想辦法轉型。」

當時有餐具行找上門,給了蘇正義靈感,「20年前餐廳沒像現在這麼多,清一色用白色瓷器,有新開的餐廳想要不一樣的精緻碗盤,但因為量不大,多數工廠不願接單,最後找上五福窯幫忙,包括王品集團也是那時候接觸,我們因此決定轉攻內銷找生路。」

王品集團旗下品牌使用的餐盤,多為五福窯生產。(圖/馬景平攝、翻攝自王品臉書)
王品集團旗下品牌使用的餐盤,多為五福窯生產。(圖/馬景平攝、翻攝自王品臉書)

蘇正義坦承,要放棄經營多年的外銷市場轉做內銷也是冒險,壓力真的很大,「雖然決心開發精緻碗盤轉攻國內餐廳通路,但每次生產一批就是幾百幾千個,一旦款式不受歡迎就變囤貨,相比外銷時代工廠只管接單生產,商品囤貨交給貿易商或盤商去煩惱,做內銷要管理庫存風險變高,如果克服不了難關,這條路也走不下去。」

王品 燒不壞的砂鍋 蘇正義 蘇俊霖 鶯歌 五福窯 內銷 精緻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