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使得醫療過程困難重重,在各方人士幫忙之下,終於開放邊境讓莉娜妹妹來台救姊。由左至右為北榮兒童血液腫瘤科顏秀如醫師、莉娜妹妹、莉娜(圖/臺北榮總提供)
23歲的印尼移工莉娜自去年11月起出現數個月經血不止,每次長達20天,合併暈眩、疲憊、發燒等症狀,就醫檢查懷疑為再生不良性貧血,被雇主解雇,並自行尋求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幫忙。該協會輾轉連繫向臺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顏秀如醫師尋求協助,確診為嚴重型再生不良性貧血,急需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顏秀如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兒童或年輕人罹患此病,經由兄弟姊妹捐贈之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其痊癒率高達8-9成;若經由非親屬之幹細胞移植成效較差,約7-8成。
由於新冠疫情嚴竣,莉娜的家人遠在印尼鄉下、加上語言隔閡、印尼醫療不便,以及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家人於印尼配對一事遲遲未能進行。在等待移植的過程中,莉娜只能依賴每周輸血,維持正常的血球數量;但白血球數量逐周下降,隨時有嚴重感染機會發生,隨輸血次數增加,移植成功的成效亦變差,能否盡速移植成為重要關鍵。
在TIWA積極協助下,醫療團隊多次和病患本人,遠在印尼的雙親、翻譯視訊會談病情解釋,迅速的確立了治療方向:安排家人盡快至台灣進行配對檢測,同時配對慈濟骨髓庫尋求可能的移植備案。在各方奔走幫忙下,母親及二位妹妹於6/2日抵台,二日內迅速確認五歲的妹妹與莉娜的配對完全相符,再經由居家隔離21天後,莉娜住院開始移植前大檢查。
五歲妹妹相對年幼,體重只有14公斤,莉娜為成人體型50公斤,如何順利安全捐贈且幹細胞足夠,會是一大難題。臺北榮總輸血醫學科及兒童加護病房醫護同仁收集體重小於15公斤之年幼兒童幹細胞作為幹細胞移植經驗十分豐富,在醫療團隊齊心照護下,妹妹的造血幹細胞收集圓滿順利。6月28日莉娜開始隔離,進行高劑量化療,7月8至10日輸注幹細胞,白血球及血小板亦順利植入,8月6日平安出院。移植後,莉娜曾短暫出現EB病毒以及巨細胞病毒的感染,但在經由藥物控制下,目前已痊癒。麗娜目前白血球及血小板數量已與正常人無異,然因二人血型不同,目前仍有輕微貧血。
再生不良性貧血是一種罕見的後天疾病,其誘發原因眾多,藥物、毒物、感染、基因遺傳等都有可能導致再生不良性貧血,但是多數病人的疾病仍原因不明。以台灣而言,約莫每年每十萬人中有一人會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因為骨髓裡的造血細胞不正常死亡而導致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出現不足的現象。在臨床上,則觀察到病人出現貧血造成的倦怠、臉色蒼白、體力變差;血小板缺乏所導致的瘀青、出血點、紫斑或其他凝血問題;以及白血球缺乏導致的免疫低下,使得病人容易罹患各種感染,甚至因為嚴重的感染而引發敗血症。
雖然一部分病情較為輕微的病人可以以輸血和藥物治療處理,但罹患嚴重型再生不良性貧血的病患可能就需要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或是高強度免疫抑制劑治療。整體而言,在接受適當的治療後,再生不良性貧血的預後比起以前,已經有長足的進展。從1960年代高達80-90%的死亡率,直至今日,病人五年至十年的存活率已經可以達到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