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健康

健保署「分區總額」新制明年上路!保障院所基本收入 成長「分階給付」

健保署 分區總額 新制 健保點值 石崇良 成長 分區 就醫 管理 北區 點數 全國 醫院 南區
健保署長石崇良27~28日視察中區醫療,透露未來健保改革方向。(圖/中時記者林周義攝)

健保署長石崇良27~28日視察中區醫療,透露未來健保改革方向。(圖/中時記者林周義攝)

為推動分級醫療、管理醫療費用的成長,健保署將推動「分區總額合理成長管理」。相較於疫情前的門診就醫,台北區去年的就醫人數多了0.8%,但件數卻成長6.8%。為避免衝量,健保署長石崇良透露,明年起,各分區將比照南區模式,推動醫院個別總額,保障明年收入不低於今年。申報點數排除重症的剛性需求後,合理成長會打折,過度成長不給付,而剛性需求的支付朝1點1元方向努力。若有不當把病人轉出的情形,則會失去保障。

石崇良指出,總額成長5.5%是整體的數字,怎麼執行要看各個分區。各分區有個公式,會依服務密集度、人口變化來調整,各自在管理上有落差。每年的總額分成4季,台北的做法是分成4等份,假設1季750億,超過的部分就依醫院的申報量,按比例扣回來,這叫「攤扣」。

不同於台北的「吃大鍋飯」,石崇良表示,南區的做法是自行管控。因不希望衝量,醫院有自己的額度,超出額度太多就會血本無歸,分3階段,1階打75折給付,2階打5折,3階則只給2成,再超過就直接不給,等同「斷頭」。

經比較去年全年與疫情前(2019年)的門診就醫情形,全國就醫人數成長2.3%,就醫件數成長9.3%,是就醫人數的4倍多。申報點數則成長18.6%,是件數的兩倍。然而,不同區域因管理方式不同,也有著不同的結果。

以台北區為例,就醫人數只成長0.8%,件數卻成長6.8%,與全國的9.3%相比雖然不高,但相對於人數的成長,比例卻高出許多,這是因為台北就醫可近性高、容易看病。若看點數,台北區成長19%,也沒有比全國成長太多;至於南區,人數成長2.1%,與全國平均相近。件數的成長是8.1%,比全國平均低,而點數的成長則是11.8%。

石崇良說,兩區的管理邏輯不同,結果也不同,而個醫院之間也會有這樣的差異存在。政府若要推動門診減量,不能齊頭式平等,讓大家都減少2%門診量,有些醫院減掉的是衝量、有些減掉的則是自行控制後的成長。另有些地方就醫可近性高,有些偏遠地區只有一家醫院,要把病人推去哪?這樣的做法沒有考慮到城鄉差距,對民眾不公。

因此,石崇良規劃推動「分區總額合理成長管理」,讓其他分區比照南區模式,推動醫院個別總額,保障明年收入不低於今年。為避免重症病患淪為人球,包含心肌梗塞、中風、急診創傷等剛性需求都可獲得保障,朝1點1元方向努力。申報點數扣除剛性需求後會進行分配,分成1~3階段,合理的成長會打折,過度成長則不給付,額度由各分區因地制宜訂定。一旦出現不適當的轉診,就會失去保障,以浮動點值、平均點值支付。

石崇良認為,不宜在制度不一樣的前提下討論補點值,這對於管控良好的醫院不公。健保署期待不要讓點值太低,避免衝擊醫療人員薪資,但也不能沒有管理就要錢,畢竟這些預算也來自民脂民膏。

一致性管理原則上路後,若在合理成長的前提下,點值還是低,就代表政府投入不足,需爭取更多預算,讓總額成長更多。石崇良說,這項新制除台北區外,其餘分區都已同意在第1季推動。至於台北區,健保署盼取得共識後,最晚於第2季實施。

健保署 分區總額 新制 健保點值 石崇良 成長 分區 就醫 管理 北區 點數 全國 醫院 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