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健康

食安連環爆2/專家一度認為「仙人掌桿菌更像兇手」 米酵菌竟可在人體繁殖 

食安 米酵菌 仙人掌桿菌 何美鄉 寶林茶室
依繁殖環境判斷,疫調專家何美鄉本來認為仙人掌桿菌(右)才是禍首,她認為台灣要慎防米酵菌酸進入國內生根。(圖/合成圖)

依繁殖環境判斷,疫調專家何美鄉本來認為仙人掌桿菌(右)才是禍首,她認為台灣要慎防米酵菌酸進入國內生根。(圖/合成圖)

這周台灣壟罩在寶林茶室奪命食物中毒案的食安風暴下,在毒素真凶未確認前,專家一度懷疑「仙人掌桿菌」,甚至有疫調專家認為「仙人掌桿菌的孢子可在人體內繁殖,但米酵菌不行」,28日晚證實米酵菌酸是禍首後,也間接證實米酵菌也能在人體內繁殖,未來恐怕更難對付!

寶林茶室案持續擴大,由於患者皆曾食用粿條(粄條)或河粉,台北市衛生局因此針對食材供應鏈稽查。衛生局長陳彥元說,已查獲上游供應商位於新北,此廠商另供貨至南港的中盤商「鴻祈食品行」,一共供應雙北10家小吃店,目前已停止供貨,所以消費者不會再吃到有風險的食材。

目前致病原因仍在檢驗中,疫情調查專家何美鄉也針對米酵菌酸、仙人掌桿菌毒素進行分析,她在臉書撰文表示,「這兩種毒素的毒性標的都是細胞粒腺體,所造成的多重器官衰竭的臨床症狀很類似。兩者最大的不同是米酵菌是植物的病原體,而仙人掌桿菌則是人類的病原體,所以米酵菌的繁殖環境是在不高於32度的室溫,文獻上沒有它是否曾經在人體內繁殖的紀錄,但推測是不會的。」

而仙人掌桿菌則完全可以在人類的腸胃道內繁殖,何美鄉說,第二例死亡的66歲男子病程變化,和繁殖環境非常相關。「這位66歲的男性病程相當曲折,依據女兒的敘述,在寶林用餐後數小時就有腸胃道的症狀,隔日又有暈眩肢體無力等全身性的症狀,到醫院後看似症狀緩和後,卻忽然極速惡化,最後多重器官衰竭。」

何美鄉認為可以提出以下的假說:第一波腸胃道症狀是來自食物中攝取進去少量的毒素,但可能在食物裡面也含有病原體,譬如耐溫的孢子,這些孢子在體內的37度厭氧的環境下是可以被活化而繁殖,同時產生毒素。因此何美鄉認為仙人掌菌機率較大。

如今檢驗確認死者體內有米酵菌酸,恐怕也間接證實米酵菌可在人體內繁殖。對於檢驗結果,何美鄉隨後受訪時表示,過去米酵菌酸中毒很少被看到,文獻上也是有限,米酵菌酸是由Burkholderia gladioli(唐菖蒲伯克氏菌)汙染,因此現在要找出這個菌,現在不確定是哪一個食材或醬料有,但可以確定是在寶林廚房內有。何美鄉說,應溯源找到產生此毒素的病菌,追尋食物的源頭,並評估是否可以控制其擴散,希望能盡量減低此病原體進入台灣植物生態的風險,這是當務之急。

其實仙人掌桿菌毒素也頗具威力,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仙人掌桿菌會分泌一種嘔吐毒素cereulide,它對熱和酸具有高度抵抗力,因此不怕胃酸,加熱也無法破壞。當毒素到達胃和十二指腸,會透過結合5-HT3受體刺激迷走神經引起嘔吐,還透過抑制脂肪酸氧化、細胞損傷和抑制人類自然殺手細胞來改變線粒體活性,進而造成急性肝衰竭和橫紋肌溶解症。沒有即時治療的話,患者可能會出現多器官衰竭,伴有瀰漫性凝血異常、低血糖、急性腎衰竭和代謝性酸中毒,死亡率高達5成。

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仙人掌桿菌可在10~50℃中繁殖,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30℃,最常發生在沒有冷藏的澱粉類食物,例如米飯、義大利麵等,尤其在夏天,食物於20℃以上的環境中放置時間過長,使該菌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再加上食用前未經徹底加熱,因而導致中毒。」

沒吃完的白飯若是冷藏過久,同樣會孳生仙人掌桿菌,建議放置冷凍較為安全。(圖/123RF)
沒吃完的白飯若是冷藏過久,同樣會孳生仙人掌桿菌,建議放置冷凍較為安全。(圖/123RF)

程涵宇說,《美國臨床微生物學雜誌》曾刊登一名仙人掌桿菌中毒案例,20歲的比利時男大生為了避免在空腹的狀態下運動,因此將自己5天前吃剩、放置在室溫狀態下的義大利麵加熱食用,男大生隨即出現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隔天家人察覺兒子沒踏出房間,開門查看時才發現男大生躺在床上,已無生命跡象,後來證實是仙人掌桿菌中毒。

程涵宇說,飯、麵、板條等食物烹調後要儘速食用,如果沒有馬上吃,應保溫在60℃以上(放在電鍋要確定電鍋溫度有高於60℃),若不確定,建議不吃就要立刻放冰箱,不要放在室溫過久,如果這類澱粉食物已經預估會存放超過2天以上,務必冷凍保存,再盡速吃完。

程涵宇提醒,仙人掌桿菌的芽孢非常耐高溫,在水煮、小火煮、煮、燜、燉、燉、蒸這種有水的加熱方法中,孢子需要在121 °C下持續5分鐘以上才能被消滅。如果是用燒烤、炙烤、烘烤、烘烤、灼熱、炒這種沒有額外加水的加熱方法,120 °C下要1小時才可殺死孢子,所以還是事先預防較為妥當。

食安 米酵菌 仙人掌桿菌 何美鄉 寶林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