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嘉義會館「悟佛:夏荊山大師展」
圓福寺住持 覺禹法師透過夏大師畫作反思何為悟?並分享悟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體悟與修行,感念夏大師作品中佛菩薩形象的慈悲深意(圖/財團法人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當代佛教藝術巨擘夏荊山(1923-2019),1949年隨部隊來到臺灣,以軍醫身分駐軍嘉義。嘉義,是夏荊山來到臺灣定居的第一座城市,定居近十年的歲月,也是他人生展開另一個階段的重要之地,從嘉義到臺北,培養無數佛畫弟子。本次展覽「悟佛:夏荊山大師展」由佛光山圓福寺、佛光山嘉義會館與財團法人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聯合主辦,自今年2023年12月15日至明年2024年2月25日展出,12月16日早上10:30舉行開幕式。開幕式中,基金會董事長趙忠傑博士將帶領團隊展開夏大師巨幅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十分殊勝,現場參與儀式賓客無不驚嘆於夏大師巨幅畫作之莊嚴。
財團法人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趙忠傑博士除了介紹夏大師的生平,也提到夏大師與星雲大師之間的良好交流、奠定基金會與佛光山的多次合作基礎,也促進多次在佛光山各地道場的展覽合作。本次特別於展覽現場展開的巨型畫作《千手千眼觀音》原先為北京故宮所收藏,但趙董事長希望夏大師珍貴的真跡可以留在台灣、讓更多的台灣觀眾可以親眼體會畫作的攝受力。並歡迎在開幕式後,現場觀眾可以把握機會一賭夏大師巨型畫作的精緻度與氣勢。
佛光山圓福寺住持提到星雲大師創辦佛光山的理念,便是「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夏老師的作品每一幅畫都是對佛教思想的表達。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及地藏王菩薩的慈悲、智慧等特質都在畫中得以展現。且夏大師的畫作均有題款,讓人不禁思考,何為悟呢?悟的概念,不是瞬間即成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體悟、修行。透過大師的著作,人們能夠感受佛法的美妙,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慈悲,也呼應了大師提倡的人間淨土,在當下,修心、修口、持善念便是以實際行動弘揚佛法。最後法師呼籲觀眾多帶親朋好友欣賞這場藝術饗宴,年節時間也能一起來參觀。
嘉義市長黃敏惠則回憶道:嘉義能成為幸福城市集結了很多姻緣,現今有機會與基金會合作,在嘉義會館展出夏大師的作品,實為為嘉義的文化提升帶來無窮希望。黃市長也現場引用星雲大師寫的一段詞──「幸福是什麼」,其實幸福的關鍵是念轉,從觀念轉變開始,幸福之鑰,就在學習愛,這就是緣。透過畫作的流傳,理解人縱有再多的順境、逆境,但觀念轉變,人就會很不一樣。這裡的大家都是菩薩,每位菩薩一起成就,有用心的信仰才能在這裡支持滿滿的活力。人生當中一定會有更精彩、更好的前路,夏大師學習佛法的心得都寫在畫作裡,祝願大家都能成為更幸福的人。
趙忠傑博士也將展覽現場的《寶瓶佛觀音》贈予佛光山圓福寺,希望將夏大師莊嚴的觀音佛像能讓大眾有更多機會觀賞。為感謝黃敏惠市長在嘉義對藝術文化發展的支持,特將夏大師精緻文創藝術品-回首麒麟琉璃贈予市長。
佛法三藏十二部之精髓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亦是本次展覽核心。本展梳理夏荊山大師畢生精華之佛畫藝術瑰寶共43件,分為二大子題:「入世紅塵」、「超凡境界」,呈現轉凡成聖的創作歷程,傳達夏大師「自學、自修、自悟、自覺、自成佛」的理念。夏大師一生誠心修習佛法,常於畫作落款題跋自身的學佛心得,傳遞警世和勸善寓意,寄託對世人的關懷及抒發個人內省感悟。夏大師認為,萬事萬物之善惡好壞都是心的顯現,佛法在世間,積德行善處處幫助人,培福才是學佛之資糧。
夏荊山大師筆下的佛畫如法如律、形神兼備,展現佛像莊嚴與飽滿豐美神韻。觀音聞聲救苦,法相巧妙變化;菩薩色彩斑斕,怡然自得;鍾馗、達摩、高仕人物等道釋畫,表達夏大師對紅塵萬象的關注與態度。夏大師以繪畫的形式吐露佛性禪心,根據深入稽考與探源,開創新局,重塑神佛本體形象,超越宗教信仰的圖像規範,邁入未來佛像藝術的無限想像空間。諸佛雲集,演繹超凡入聖意境,讓觀者親眼感受震撼的攝受力。
夏荊山大師的藝術為近代專家所讚譽,認為其繪畫既能上承傳統,又自出新意。如前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認為「夏荊山先生佛畫藝術是中國的『未來文物』」。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指其能「博采眾長,承繼宋元道釋人物工整細緻風格,融入自我創新,形塑自己的藝術語言,達到清麗脫俗的思想境界」。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潘襎更撰文表示張大千、溥心畬、夏荊山為近代中國佛教藝術界中唯三,足能等量齊觀、睥睨全球的大師。
期待藉由夏荊山大師的展覽,帶領大眾領略佛教藝術之美,透由畫作中平易近人的心得題款與佛教經典智慧,一同在生活中體悟佛法,而能更加隨心自在。